昌邑海参养殖的气象条件分析?
海参生长

影响海参生长、成活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地域选择潮间带筑坝投石养参、海底增殖,虾池养殖等方式其地点的选择:周围无工业、生活污水的污染,最好周围无化工厂或有大量的淡水注入;海区潮流畅通且有涡流,水质清澈,海区有大量的海藻,如大叶藻、鼠尾藻、裙带、海带等。
最好选择增养殖的地点原来就存在海参资源,只要经过稍加改造、投苗就可以使海区的海参资源量猛增,获得较大收益。
具体地说,应根据海区的潮流、海水中基础饵料生物情况、水环境的优劣及台风季节的风向等合理确定增养殖的地点、模式及养殖容量。
二、增养殖方式1、海底增养殖方式海区处在岩礁底质、海藻丰富、海水状况良好的区域,投放海参苗种在体长2cm~3cm左右,经过2年~3年培养,成活率可达40%~50%。
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体长3cm以上的参苗采用底播增殖方式较好,这样的苗种能快速适应环境和抵御敌害生物的侵袭,成活率较小规格苗种可以提高数倍。
2、潮间带筑坝投石养殖方式此方式较海底底播增殖方式的成活率又有较大提高,海参的生长速度加快,放养体长1cm~2cm参苗1万头/亩~1.5万头/亩,3年后达到商品规格,成活率60%~70%,放养体长3cm~5cm参苗1万头/亩左右,3年后达到商品规格的成活率达85%以上。
3、.虾池投石造礁养殖方式影响海参生长、成活的因素首先是虾池的底质,虾池经改良底质后,投石优于投瓦片、牡蛎壳、扇贝壳,石头大小以5kg~10kg为宜,每亩投放石头200立方米~300立方米;其次是池水深度、水温、潮汐水体交换量等诸多因素。
如果按正常放养体长为4cm~5cm海参苗种8000头/亩左右计算,其成活率可超过95%,并可随时观察海参的生长、成活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促使海参健康快速生长。
三、底质组成不同时期海参要求的底质不同。
稚、幼参多生活在中、低潮区及潮下带的岩礁缝隙和大型海藻的根部,而较大的海参分布在较深水处。
在选择海区时,底质要求为岩礁、乱石底质及有大型海藻繁生、沙泥底质,这些可为海参躲避风浪和夏季海参夏眠提供良好的场所。
保持海参饲养环境的温湿度适宜。

保持海参饲养环境的温湿度适宜。
海参是一种高度适应能力的海洋动物,它们生活在海底深处。
为了确保海参饲养环境的温湿度适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温度是影响海参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参对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其生长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一般来说,海参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5℃至30℃之间。
当水温过低时,海参的新陈代谢会减慢,食欲会减退,无法正常生长;而当水温过高时,会导致海参的代谢过快,消耗过大,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和疾病。
因此,在保持海参饲养环境温度适宜的前提下,应尽量避免温度剧烈波动,保持稳定。
其次,湿度是影响海参生长和养殖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参的鳃呼吸器官对湿度要求较高,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来吸取空气中的氧气。
一般来说,海参饲养环境的湿度应保持在60%至80%之间。
过低的湿度会导致海参体内水分流失过快,容易出现干燥和脱水状况,影响生长和养殖效果;而过高的湿度则容易引起海参体内细菌和病毒的滋生,增加疾病发生的几率。
因此,保持适宜的湿度对于海参的生长和健康非常重要。
第三,为了保持海参饲养环境的温湿度适宜,可以采取一些适当的调控措施。
首先,可以根据海参的生长需求,安装温度和湿度调节设备,如加热器和加湿器等,来保持饲养环境的稳定。
其次,要定期检测和调整水温和湿度,确保其处于适宜范围内。
同时,要注意水体的循环和通风,保持水质清洁,并定期更换水体,以维持高质量的环境。
此外,要加强饲养过程中的监控和管理。
定期检查和清理设备,防止故障或污染影响环境稳定。
同时,要进行合理的饲料投喂,保证海参摄取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此外,密切关注海参的行为和生长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控制可能的疾病。
总的来说,保持海参饲养环境的温湿度适宜对于海参的健康生长和养殖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温湿度调节设备、水质管理和饲养过程的监控,可以为海参提供一个稳定、适宜的生存环境,促进其健康生长和产量提升。
海参养殖技术

海参养殖技术海参的日常管理养殖技术海参原名叫沙沥,由于它浑身长满肉刺,样子颇像黄瓜,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为“海黄瓜”;其营养价值极高;作为一种延年益寿的名贵滋补品,被人们誉为海中人参,因此得名海参;据专家分析,海参主要是由大量的黏蛋白及多种氨基酸组成,具有抗肿瘤、抗凝血、防衰老作用;1、池塘条件海参一般栖息在3m-15m的浅海中,喜欢生活在水流平静、海藻茂盛的岩礁海底或大叶藻丛生、较硬的泥沙海底;它不耐低盐,最适宜的盐度是28-38,因此池塘应建在海域宽阔、水质清澈、饵料丰富、远离河口及没有污染的海域,这种环境下海参生长较快;海参喜欢附着在坚硬的附着物上,养殖海参就要特意给它创造这样的环境,通过在池塘底部投放石头、瓦片、水泥砖等进行人工造礁;由于石头的表面积比较大,生长基础饵料也比较多,可以给海参供食,因此用石头造礁的效果最好;池塘建好后,放养参苗;苗种选择要讲究早、大、壮,即第一批产的卵比较健壮一些,所以要选择早苗;如果苗种比较充裕,要尽量选择大苗;在同批大苗当中,如果都很大,要选择壮苗;需要注意的是,放养密度要合理,过大的放养密度会引起病害;2、苗种选择选择规格为3cm-10cm、无伤病的苗种,每1/15公顷放养2000头-6000头,放养密度太大可能引发病害甚至出现长不大的情况,造成商品率太低;3、养殖管理海参的日常管理简单;一是换水,采用自由纳潮式养殖,要保证每天纳水两遍;换水量少容易出现病害;海参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很强,在0℃-20℃的水温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但是当温度超过28℃时,需要采取遮阳、换水等措施降温;平时的饲养管理则较为简单,海参主要是以浮游生物、底栖硅藻、有机碎屑为食,海水中的饵料生物基本能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在浮游生物少的季节里,可投喂适量的饲料;海参的敌害较少,主要有日本鲟和鲈鱼等,一经发现就要及时捞出;海参烂边病症状及防治技术烂边病该病多在每年6~7月份耳状幼体阶段发生,死亡率一般较高;2003~2004年度在山东省蓬莱、长岛、皎南等地的海参育苗场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90%;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显微镜下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处组织增生,颜色加深变黑,边缘变得模糊不清,逐步溃烂,最后整个幼体解体消失;经苏木一伊红染色发现细胞核固缩深染,组织细胞坏死;存活个体的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使幼体能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研究分析表明弧菌Vibrio lentus是烂边病的致病原之一;通过病原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只有呋喃类抗菌素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预防时可采取3+3的形式,即用药3d停药3d的方式进行药物全池泼洒,用药剂量为3×10-6:而治疗时,剂量升高到5×1 0-6,每日施药1次,直至痊愈;海参池塘养殖技术随着我国海参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北方池塘海参养殖已取得了不少成功之例,为提高海参养殖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特将海参池塘养殖高产技术推荐给大家,以供参考;建造养参池在中潮带或低潮带利用地理优势,最好是岩礁底质,用混凝土和石块围城形状,大小不等的池塘,风大的海区围墙要加厚加固;小潮时要保证蓄水不低于1.5米,且不渗漏;所选海区不得有污染,尤其是油类污染,养殖池各留一进、排水闸门,该池海水的更换最好依靠自然纳潮,每天换水量不底于百分之三十左右,池内平均水深1.5米以上;放人工海参礁建造人工海参礁的目的,是为海参提供隐蔽场所,并繁殖大量的海藻、水草供刺参栖息、摄食和夏眠;人工海参礁的材料可以是瓦片、砖头、废弃的扇贝笼,甚至稍大、形状不等的石块也是很好的参礁;参礁的摆放以尽可能的增大海参的隐蔽空间为原则,可以摆放成列状或堆状,参礁投放的数量根据实际条件越多越好;参苗的运输通常采用湿法和干法两种方法运输参苗;所谓湿法运输,是在运输参苗时,把参苗放在帆布桶里,每桶装参苗300头左右,加水0.2立方水体左右;所谓干法运输,是将参苗放于塑料周转箱中,箱的底部铺放2cm厚的脱脂棉,上面铺放两层纱布,用海水湿透,将参苗均匀平放,外围用塑料布挡风;天气干热时路途中还需适当喷淋海水;参苗的投放参苗的投放密度可根据参苗的规格不同而合理控制,按大苗少投放,小苗多投放的原则来调节,通常300-500头/斤大小的苗种投放密度可控制在10-30头/平方米,最终成活率可达35%左右;参苗的投放密度除与水温水质有关外,还与投喂管理有关,合理的投喂质量较好的海参配合饲料能有效的提高成活率,缩短养殖周期;饵料投喂将海参配合饲料用水浸泡10-15分钟,然后均匀泼洒在参礁上及其附近,投喂量按池内海参总重的百分之3-5即可,一般每天早晚各投一次,也可隔天投喂,注意每天投喂时不要向外排水,以免饲料流失造成浪费,7-9月份一般不投喂;注意事项海参体重一般达到250克以上时即可收获,收获时间可根据市场价格和养殖周期灵活掌握,一般深秋初冬收获较多,收获方法主要以潜水捕获为主,有条件的可以排干池水进行挑拣;刺参养殖技术刺参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主要分布在山东、辽宁、河北等地;近几年刺参的价格居高不下,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参池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但养海参从近几年来看,品质在褪化,病害在加重,加上海参养殖技术的落后,养刺参的风险越来越大;为了降低风险,使养参者更好的掌握海参养殖技术,特编写本材料,供大家参考;海参的生态习性如何自然海区,海参多栖息于水深3-20米的浅海,生活在水质清澄,饵料丰富,无淡水流入,海藻茂盛的岩礁底或泥沙底,盐度28‰~32‰,PH7.8~8.4,水温不高于30℃,冬季不结冰的区域; 海参饵料以单胞藻,底栖硅藻,有机碎屑、混在泥沙里的有机质和小型动物尸体为食,捕食时利用触手连泥沙一并吞入;刺参对水温的要求如何刺参是一种寒温带种类,生存的水温-1.5~30℃,水温低于3℃时摄食量减少,处于半休眠状态;水温10~15℃时摄食量最大;17~19℃时摄取食量又大大下降;超过20℃时进入夏眠;因此说,刺参的适温范围3~20℃,水温低于2℃或大于23℃时则停止生长;受水温的影响,刺参在1年中有2个生长季节,一是春季的3月中旬—5月底,另一个是秋季的9月—11月;刺参对盐度的适应性如何刺参属狭盐生物,对盐度的较适范围26‰~34‰,盐度低于20‰时便有大量的个体死亡、溃烂;水温20℃以下时,水温越高刺参对低盐的耐受力越强;刺参的生长规律怎样刺参有2个快速生长期,一是水温10℃左右至夏眠前,此时参的体长增加明显,且体壁薄,属体长增长期;二是夏眠后水温降到10℃左右时,此期体重增加量大,体壁明显增厚;因此,在这两个时期多投饵,多换水,特别在秋季要加大饵料蛋白质的含量,以促进刺参的快速生长;如何改造虾池养殖刺参养参的虾池以20~40亩,长方形南北向,水深2~3米为宜;在池内开挖1条30~50cm深的环沟,环沟面积占池面积的1/4~1/5左右,坡度不宜太大;虾池底质较好的可采用以下方法改造:一是投石法,每隔1—1.5m左右投石一堆,每堆0.5~1m3左右,也可随意向池中投乱石、瓦片等;二是建造人工参礁,采用水泥制造的多孔、多层次,孔径8~10cm左右,便于刺参栖息捕食;对软泥底虾池采用吊物的形式,即在虾池中打桩,用绳索和旧网片架起层面,投放瓦片、筐笼、轮胎石板等在上面;排与排的间距为30~50cm,高度30cm左右,顺着进排水的方向排列;如何清池和肥水池塘进水以淹没参礁为度,亩用生石灰80—100kg或漂白粉10kg浸泡消毒,2天后排干池水,用60目筛网过滤进水50~60cm,亩施伟嘉肥水宝0.5—1kg,益生活水素200~300克,待7—10天池水呈茶褐色,有益菌和有益藻类大量繁殖即可投苗;优质刺参苗的标准是什么体态伸展粗壮,色泽鲜艳,肉刺尖而高;头尾活动自如,运动快,伸展自然,排便不粘而散,吃食快;体态色暗而粘滑,肉刺秃而短,粪便粘,管足无力的坚决不要;参苗的投放密度如何确定参苗的放养密度要据规格大小而合理控制,通常300~500头/斤的亩放5000~10000头;规格30~50头/斤的亩放2000~3000头;放苗密度还要根据水质、换水量的大小,水体的肥瘦程度及是否投饵等随时调整;苗种投放时要注意哪些环节苗种投放前最好选用20ppm的青霉素或20ppm的氟星药浴30分钟,杀灭各种病菌;放苗时穿好潜水衣,将参苗放在水桶中,均匀撒在石块、瓦片上,手的起点离水面10cm左右,这样做即可提高参苗的成活率,又可保持水底硅藻的有效繁殖;二是采用网袋投放法:1cm左右幼参附着和活动能力很弱,如直接投放在池中必然造成大量死亡,可将参苗装在20目网袋中,每袋100头~200头,网袋中放进小石块,以防漂浮和移动,放在人工参礁上;网袋口敞开,让参苗慢慢从网袋中爬出;刺参养殖中如何科学的投喂虾池高密度养殖的条件下,适量投饵是刺参高产养殖的重要措施;投饵量一般为刺参体重的3~5%,也可据参肠道饱满度来调整,水温低于5℃和夏眠期间不投喂,6月中旬前每3—4天投1次,10月上旬后日投1次,并加大饵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以促进刺参的快速生长;刺参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故白天的投饲量占40%,晚上占60%;如何做好水质调控早春时节控制换水量,采用多进少出的办法,排出10cm,进水15cm,达最高水位后进5m 排5cm;刺参夏眠后池水保持2m以上,加大换水量,降低水温,排除残饵和脏物;同时,整个养殖过程中要通过施用肥水宝和益生活水素来增加池内浮游生物量,保持透明度1.2~1.5米左右,使刺参避免强光直射,改善栖息环境;为了更好的改良水质,养参过程中要定期使用益嘉素,芽孢杆菌、EM活水素、双效底净、久氧等产品,以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改良黑底,臭底等现象;养成管理中还要注意哪些事项一、要防止暴雨季节大量淡水注入,刺参属狭盐类,池内水体的骤降极易造成溃烂、死亡,故雨季要及时排掉表层淡水;二、要防止池内海菜、海草、残饵等的腐烂,使局部缺氧,造成刺参死亡;可在高温期使用久氧泼洒或加量使用EM活水素,浓缩芽孢杆菌分解残饵,粪便等调控;三、要注意越冬期管理;要及时在冰面打眼,除积雪,以增加水中溶氧和基础饵料的繁殖;池塘养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那些1.池水不活的问题海参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其活动范围小,行动速度缓慢,主要靠海水的流动带走排泄物和周围的污物,以得到良好的生活水环境;目前新建潮间带养参池塘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多数养参池塘换水量不大,且有许多死角,海参得不到良好的水环境,正常的栖息、存活和生长受到制约;我们认为,应加大日换水量至50%以上,且大量使用活菌改良;2.栖息物体的数量问题栖息物体是池养海参的主要生活场所,栖息物体服从海参夏眠和较明显的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栖息物体的数量少,尤其是软泥底池塘,海参生活空间狭小,不利于海参的正常栖息生活;目前养参单位投放栖息物体的数量普遍少,有的不到1%;我们的设计是:投放栖息物体应占池塘面积应达到50%左右,且均匀分布;投放栖息物体的体积达到池塘水体的10%以上;这样一来,尽管要增加不少投资,但能得到很可观的生产回报率;3.放苗和存养密度不适宜的问题在目前的养参池塘条件下,有2种较极端的情况:一是放养密度太稀,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存养密度在1000头/亩以下,池塘利用率低,生产潜力得不到适度挖掘;另一种是放养密度过大,存养密度在25000头/亩以上,超出生产环境承载能力,其结果是海参死亡严重,或海参生长缓慢,从粗养到半精养,存养密度应该掌握在4000-10000头/亩为宜;4.投饵的问题掌握不好投饵属普遍现象;自然海区的海参,春末夏初摄食旺盛季节,整体与胴体比在2:1出皮率50%左右;池塘养参,应根据池塘条件、养殖密度及海参出皮率等掌握投饵量;一般来讲,池塘较肥沃、养殖密度较稀的,不需要投饵;养殖密度较大的,在摄食旺盛季节需要适量投饵;投饵应掌握以下原则:1出皮率小于50%时须投饵;2避免投饵堆积;3要适量投饵,尽量减少饵料在池底没被摄食完便腐烂变质的现象;4应选用遇水较易溃散且质优的饲料,切忌投放如成捆的海带等海参不能摄食的东西;近年来,刺参养殖的病害日趋严重,如何做好预防,成为广大养参者关注的焦点;我们成功的经验有以下几点:一、是定期采用PV-菌毒嘉,海参宝,施必康0.2~0.3ppm全池泼洒;二、是坚持用参友、润生康、EM活水素、水产专用多维等拌饵投喂;三、是定期内服氟星、嘉菌敌1号、三黄粉;四、是采用久氧、益嘉素、双效底净等降低氨氮、亚硝酸盐含量,通过半月一次的泼洒益生活水素,浓缩芽胞杆菌,让有益菌大量繁殖,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海参化皮病的主要症状是啥发病刺参先是肿嘴、吐肠,继而体壁失去形状和弹性,皮肤溃烂,骨片散落,逐渐融化成鼻涕状的胶体,最后其躯体全部烂掉,只在附着物上留下一个白色印痕;海参化皮病的主要原因是啥如何科学的治疗1、放养密度大,水质败坏,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超标;治疗方法是降低放养密度,加大换水量,超量投放双效底净、EM、芽孢杆菌等;2、阴性短杆菌引起;治疗方法是拌土泼洒海参宝、PV-菌毒嘉等粉剂的底层杀菌药物,同时拌料内服嘉菌敌一号、参友、润生康等;3、高温期底层缺氧引起;治疗方法是泼洒底层持续放氧效果最好的久氧;4、水质淡化引起;方法是暴雨后要及时排掉表层淡水,纳水时决不纳进盐度过低的水;刺参养殖中如何驱虫刺参养殖中猛水蚤、桡足类、水蜈蚣等大量繁殖时严重影响刺参的生长,可用150~200克/亩米的嘉虫清配合全无敌早上池边泼洒,连用1~2次至虫体消失即可;赤潮、黑潮、黄潮如何防治三潮必须提前防治,当水体透明度降到0.5米以下时,就应处理;一是全池泼洒益嘉素,亩用300~500克,二是泼洒生石灰,将30kg/亩的生石灰碾成末,均匀泼洒;海参佝偻病如何治疗最新发现的一种海参疾病,参体蜷曲,不伸展;可能与微量元素缺乏有关,我们用润生康配合参友、多维连喂5-7天,症状基本消失;参池青苔过多咋办青苔过多一是造成参池透明度过大,二是青苔老化、枯死腐烂后,当水温升高时,隐蔽其下的海参受腐烂藻类的污染侵害而又爬不出来,必定大批死亡,由此造成的损失相当惨重;过多的青苔必须清除;方法是亩水深1米用200克青苔净拌土均匀泼洒,对准青苔多的地方洒即可;杀灭青苔后2-3天及时用芽孢杆菌、EM活菌净化水质;裸甲藻如何处理赤潮生物的一种,其繁殖过程中和死亡后,可产生多种毒素,引起海参的神经麻木、代谢失调及呼吸障碍,最后导致海参死亡;夏秋水成茶褐色时要注意用显微镜鉴别是否甲藻引起;处理方法一是加大换水量二是全池泼洒伟嘉肥水宝、益生活水素,繁殖有益藻类抑制甲藻生存;活水素和浓缩芽胞杆菌在刺参养殖、育苗中有什么作用益生素和芽胞杆菌又称微生态制剂,主要含有光合细菌、芽胞杆菌、硝化细菌、EM菌等;这些有益菌在水中大量繁殖,可产生维生素、氨基酸、促生长因子及蛋白酶、脂肪酶、纤维酶等,参与机体的某些重要代谢反应,促进海参的消化吸收;有益菌在海参肠内迅速繁殖,能和病原菌竞争肠内的定居部位,与致病菌发生竞争性拮抗作用,抑制有害菌的繁殖,有益菌能使T、B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多,加快免疫器官的发育;有益菌在水中以氨氮、H2S、亚硝基氮、CO2及动植物尸体为营养源,迅速大量繁殖,降够净化水质,改善池底黑臭,为海参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建仪养殖中隔半月左右每亩投200~300克,育苗中每天投一次,每次5克/米3,另可拌饵坚持投喂;益嘉素的主要成份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益嘉素主要是高活性黄腐植酸类及特殊增互补物等;它能迅速与水体中的硫化氢、亚硝酸盐、氨氮发生反应,净化水质,提高透明度,改善底质环境,改良池底黑臭等;可在养殖、育苗中经常使用,无毒副作用;海参育苗、养殖中为什么需添加参友参友主要是免疫促生长剂,由小分子肽、β—葡聚糖、聚甘露糖醛酸多糖、核苷、多种维生素、溶菌酶等制成;它是广谱非特异性免疫促进剂,能够刺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激活巨噬细胞,使海参抗感染能力和免疫力显着增强;同时本品能增强食欲,提高饵料效率,促进胆汁分泌,是较好的促生长剂,更是海参较好的细菌和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产品;久氧在海参养殖中有什么益处久氧又称颗粒氧,投入池中能在水底持续放氧三天,可氧化池底有毒物质,改良底质;在天闷热,气候突变时可缓解海参因缺氧而化皮死亡的症状,提高海参的成活率;润生康对海参有啥独特之处润生康的主要成分是贝内克菌、蛭弧菌、寡聚糖、微量元素等,它有独特的“以菌制菌”生物效应,能够促进海参的营养吸收,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采用先进的脂质体微胶囊技术,即可泼洒又可内服;对海参的佝偻病有特效;如何快速降解氨氮、硫化氢、压硝酸盐全池泼洒双效底净;双效底净的主要成分是芽孢杆菌、过碳酸钠、麦饭石等,由吸附剂、络合剂、表面活性剂等多种成分组成,它能迅速分解底泥,释放营养元素,促进水体氮磷循环,增加底层溶氧,通过吸附分解作用短时间内改良水质;。
海参养殖的知识点总结

海参养殖的知识点总结一、海参的品种海参是指海洋中的一类软体动物,其主要分为皱纹海参、刺参和黒豆参等品种。
其中,皱纹海参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刺参的营养价值也很高,深受市场欢迎;而黒豆参则因其体型小、肉质细嫩而备受青睐。
二、海参的养殖环境海参适应性强,能够在较宽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一般来说,海参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是水温在15-25摄氏度之间,盐度在30-35‰之间,水深在10-20米之间,水质清澈且富含养分。
因此,选择合适的养殖环境对于海参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三、海参的养殖方法海参的养殖主要分为陆养和海养两种方法。
陆养是指在海水养殖池中人工养殖海参,此种养殖方法操作简单,易管理;而海养是指在海中的网箱中养殖海参,此种养殖方法操作复杂,但可以保持海参的天然味道和营养成分。
四、海参养殖的管理技术1. 种苗选育:选择高品质的海参种苗是养殖的第一步,一般要选择体型匀称、外表光滑、无损伤的种苗。
2. 饲料供给:海参以腐殖质和微生物为主食,养殖者可以选择人工饲料和天然饲料进行喂养,确保海参的营养和生长。
3. 水质管理:合理管理水质是保证海参健康生长的关键,要定期检测水质,并进行必要的调节。
4. 疾病防控:定期对养殖环境和海参进行检查,发现疾病及时进行处理,防止疾病的传播。
五、海参养殖的市场前景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对高蛋白、低脂肪食品的需求增加,海参市场需求不断上升。
同时,海参的养殖技术不断创新和提高,推动了海参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
因此,海参养殖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海参养殖是一项富有挑战和机遇的产业,只有掌握正确的养殖知识和技术,才能取得成功。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海参养殖知识点对于相关从业者和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推动海参养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气象条件分析服务对海参健康养殖的影响

xu mu shui chan随着市场对海参需求量的增加,海参养殖面积也在增加。
2013年凌海市在政府扶持下海参养殖面积达18万亩,产量达5200吨,经济效益达7.8亿元。
海参养殖池塘属于露天性质,海参在生长过程中受气象因素制约严重,气象灾害给海参养殖造成巨大损失。
本文主要根据凌海气候特点进行海参养殖气象系统监测,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海参养殖过程中的温度、降水、台风等要素对海参生长过程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对海参养殖户做好海参饲料投放等技术的指导,以促进海参养殖业健康发展。
1海参养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养殖的盲目性海参的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决定了它的高经济价值,同时也促进了海参养殖业的发展。
但是海参养殖是一个长期过程,养殖成本高、风险大,如果养殖时没有考虑市场需求盲目扩大养殖面积,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降低养殖质量和产量,最终影响市场价格。
1.2养殖技术落后虽然市场对海参需求量比较大,但是目前海参养殖技术落后,专业的养殖能力缺乏,在海参养殖过程中基本依靠经验进行。
由于没有技术进行科学指导,一旦出现病害,没有有效的防治技术做支撑,将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
1.3市场推广力度不强目前,海参养殖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养殖产量高,但是市场销售渠道不完善,使价格受影响波动较大。
养殖户如果没有市场前景作为养殖指导,那么会导致养殖经济效益低,在与他人竞争中难以获胜,阻碍了海参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海参养殖环境2.1海水温度的控制海参对生长环境有非常高的要求,适宜的海水温度是海参健康养殖的基础。
经过长期的海参养殖实践发现,海参养殖最适宜的温度为12℃~24℃,温度过冷或过热都会使海参生长缓慢,严重的会导致海参死亡。
海参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海水温度要求也不同,幼体海参主要生长于24℃左右的海水中,如果温度超过27℃会导致海参死亡。
当海参长到大概20mm 时需要将海水温度降低到20℃以下,以保证海参的正常生长速度。
当海参长到50~150mm 时,需要将海水温度调整到14℃左右;当海参生长到繁殖期时需要再将水温调回到18℃左右,以促进其产卵。
海参生长

影响海参生长、成活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地域选择潮间带筑坝投石养参、海底增殖,虾池养殖等方式其地点的选择:周围无工业、生活污水的污染,最好周围无化工厂或有大量的淡水注入;海区潮流畅通且有涡流,水质清澈,海区有大量的海藻,如大叶藻、鼠尾藻、裙带、海带等。
最好选择增养殖的地点原来就存在海参资源,只要经过稍加改造、投苗就可以使海区的海参资源量猛增,获得较大收益。
具体地说,应根据海区的潮流、海水中基础饵料生物情况、水环境的优劣及台风季节的风向等合理确定增养殖的地点、模式及养殖容量。
二、增养殖方式1、海底增养殖方式海区处在岩礁底质、海藻丰富、海水状况良好的区域,投放海参苗种在体长2cm~3cm左右,经过2年~3年培养,成活率可达40%~50%。
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体长3cm以上的参苗采用底播增殖方式较好,这样的苗种能快速适应环境和抵御敌害生物的侵袭,成活率较小规格苗种可以提高数倍。
2、潮间带筑坝投石养殖方式此方式较海底底播增殖方式的成活率又有较大提高,海参的生长速度加快,放养体长1cm~2cm参苗1万头/亩~1. 5万头/亩,3年后达到商品规格,成活率60%~70%,放养体长3cm~5cm参苗1万头/亩左右,3年后达到商品规格的成活率达85%以上。
3、.虾池投石造礁养殖方式影响海参生长、成活的因素首先是虾池的底质,虾池经改良底质后,投石优于投瓦片、牡蛎壳、扇贝壳,石头大小以5kg~10kg为宜,每亩投放石头200立方米~300立方米;其次是池水深度、水温、潮汐水体交换量等诸多因素。
如果按正常放养体长为4cm~5cm海参苗种8000头/亩左右计算,其成活率可超过95%,并可随时观察海参的生长、成活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促使海参健康快速生长。
三、底质组成不同时期海参要求的底质不同。
稚、幼参多生活在中、低潮区及潮下带的岩礁缝隙和大型海藻的根部,而较大的海参分布在较深水处。
在选择海区时,底质要求为岩礁、乱石底质及有大型海藻繁生、沙泥底质,这些可为海参躲避风浪和夏季海参夏眠提供良好的场所。
饲养海参需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调整养殖策略。

饲养海参需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调整养殖策略。
随着人们对养生和保健意识的提高,海参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然而,饲养海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来调整养殖策略。
首先,对于海参的养殖来说,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因此,在不同的季节中,我们需要根据气候变化来调整海参的养殖策略。
在夏季,气温较高,海参会比较容易感到不适,因此要适当降低水温,保持水质清洁。
同时,也要注意增加对海参的饲料供应,提高海参的抗病能力。
而在冬季,气温较低,海参需要增加热量摄入,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此时需要增加饲料的供给,并保持水温适中。
其次,光照也是海参养殖中需要注意的一个因素。
光照的变化会影响海参的生长和繁殖。
在春夏季节,阳光较充足,海参的新陈代谢会加快,所以水质需要保持清洁,避免过度滋养。
而在秋冬季节,阳光照射较少,海参的活动减少,因此,需要适当调整饲料供应,并保持水温稳定,以保证海参的正常生长。
此外,海参养殖还需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其它的养殖策略。
例如,在夏季,由于气温较高,水中的氧气含量会下降,因此需要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可以通过增加曝气设备或增加水流量来实现。
而秋冬季节,水体中的溶氧含量较高,可以适当减少对水质的处理。
此外,海参的繁殖也与季节有关。
通常情况下,海参的繁殖集中在春季和夏季,因此,在这个时候需要增加对海参的管理和繁殖工作,例如适当增加饲料供应、提供适当的繁殖环境等。
总之,饲养海参需要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来调整养殖策略,包括调节水温、光照、溶氧含量以及繁殖工作等。
这样才能保证海参的正常生长和繁殖,提高养殖效果。
同时,科学合理的养殖策略也能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海参的养殖效益。
因此,在饲养海参时,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气候变化,合理调整养殖策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以获得更好的养殖效果。
在饲养海参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其它的养殖策略。
例如,在夏季,由于气温较高,水中的氧气含量会下降,因此需要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可以通过增加曝气设备或增加水流量来实现。
保持海参饲养场所的适当光照。

保持海参饲养场所的适当光照。
海参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动物,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青睐。
然而,要保持海参饲养场所的适当光照却是一项关键的任务。
适宜的光照条件能够促进海参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其养殖效益。
本文将阐述海参饲养场所应保持的适当光照条件,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首先,了解海参的光照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海参是一种底栖动物,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在海底较深的地方。
因此,海参对光线的需求相对较低,喜欢处于暗淡的环境中。
过强的光线会使海参感到不适并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因此,对于海参饲养场所的光照调控,我们需要保持适度的光照强度和间接的光源。
其次,控制光照强度是保持海参饲养环境适宜的关键。
过强的光线会抑制海参的正常吞噬行为,同时也会增加饲养场所内的悬浮物浓度,造成环境污染。
研究表明,较低的光照强度对海参饲养效果更好。
因此,饲养场所内的光照强度应适中,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光照设备来实现。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遮光网或者调节光源亮度来减少光线的强度。
此外,饲养场所的墙壁和天花板的颜色也要选择暗色,以减少光线的反射和折射。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光照强度,使其达到适合海参生长的水平。
除了适度的光照强度,间接的光源也是海参饲养场所光照管理的重点。
过直的光线会使海参的视觉受到干扰,造成厌食和异常行为。
饲养场所的光源应选择柔和的灯光,最好是自然光或类似自然光的光源。
对于光照设备的布置,应将光源放置在饲养池的周围或上方,以避免光线直接照射到海参的身体。
此外,在光源的选择上,可以考虑使用带有防眩光设计的灯具,以减少光线反射和闪烁,保护海参的视觉健康。
有了适宜的光照条件,海参的生长和繁殖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
具体来说,适当的光照可以促进海参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光合作用是海参生长的重要能源来源之一,可以帮助海参合成能量和有机物质。
而适当的光照还可以刺激海参的食欲,增加摄食量和补充营养。
此外,光照还与海参的生殖功能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适度的光照可以使海参的生殖周期加速,并提高海参的繁殖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昌邑海参养殖的气象条件分析
作者:胡鲲等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11期
摘要
[目的]研究气象条件特别是灾害性天气对海参养殖的影响。
[方法]采用昌邑1981~2010年气象资料,对影响海参养殖的温度、降水条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昌邑全年大部分时间适宜海参的养殖,尤其是海参的2个生长旺季;但6~8月雨热同季,是海参养殖的高危期,要提高警惕。
[结论]提出了高温预警和降水预警2个气象服务指标。
关键词海参养殖;气温;降水;昌邑
中图分类号 S1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1-03346-02
Abstract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especially the severe weather on the sea cucumber aquaculture.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during 1981-2010 in Changyi,th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re analyzed,which affect the sea cucumber aquaculture.[Result] The most of the year is suitable for sea cucumber aquaculture, especially the two growing seasons of sea cucumber in Changyi; however the hot rainy season from June to August, is the highrisk period of sea cucumber aquaculture ,when we should be vigilant.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we propose two meteorological service indexes ,which are hightemperature warning and rainfall warning.
Key words Sea cucumber aquaculture;Temperature;Precipitation;Changyi
昌邑市自2009年始引进海参养殖,主要为刺参,不断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至今海参池塘养殖面积已超过2 200 hm2。
海参池塘生态养殖系露天作业,深受气象因素的制约,气象灾害对其有巨大的影响[1]。
如2013年7月,由于持续降雨和高温天气致使大量海参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1.5亿元。
可见,为了提高海参的产量和效益,气象服务保障必不可少。
笔者利用昌邑1981~2010年气象资料,对影响海参养殖的温度、降水条件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昌邑海参养殖的气象条件,获得有价值的气象服务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海参有2个生长盛期,即3~5和9~11月;6~8月为夏眠期,12月~次年2月为越冬期,在此期间海参基本停止生长。
海参的收获季节为春秋两季。
所用资料为昌邑国家一般气象站198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气温和降水可以直接影响到海参生长的温度和盐度[2],而持续高温和降水更是会给海参养殖带来毁灭性的灾害[3],因此根据海参生长的要求,在此重点研究这2个方面。
2 海参养殖的气象条件分析
2.1 气温条件
池养海参要求温度适宜(5~17 ℃),最适水温在10~15 ℃,超过20 ℃则进入夏眠状态,当水温高于28 ℃时,将导致海参死亡[4-6]。
对于池塘养殖海参,水温变化主要受气温变化的影响,表层水温与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而池塘一般有效水深在2 m以上,池底水温比表层水温可低1.5~2.0 ℃。
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气温的变化来反映水温的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对于月平均气温,昌邑6~9月高于20.0 ℃,其中最高出现在7月,为26.3 ℃,最低出现在1月,为-2.6 ℃;对于月平均最高气温,最高出现在6~8月,均在30.0 ℃左右,7月最高,达31.0 ℃;对于月平均最低气温来说,最低出现在1月,达-6.8 ℃。
可见除6~8月外,海参2个生长盛期的气温适宜,对于海参越冬期气温也比较适宜。
1981~2010年昌邑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2 ℃的起止日期为6月12日~9月6日,平均时长87 d,其中1983年持续时间最长,达116 d,1986年日期最短,为64 d。
30年来高于平均时长的年数为16年,占53%;低于平均时长的为14年,占47%。
夏季高温会直接引起水温升高,致使水底毒害物质的分解、释放,导致水质的急剧恶化,造成病原体滋生、水体缺氧,使海参极易发生病害。
当水温持续高于33 ℃时,可直接致死。
从表1可知,高温(>30 ℃)大多在6~8月,最低气温>25 ℃以及最高气温>30 ℃的持续日数在7月份最高,8月份次之。
但1982年5月20日开始出现了连续8 d的高温天气,也应该提高警惕。
2.2 降水条件
从图2可以看出,昌邑市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6月开始降水明显增加,到7月中旬达最大,为148.1 mm,9月回落到50.0 mm以下;各月最多降水量出现在7月,为326.5 mm,8月次之,为319.7 mm,各月最少降水量有5个月无降水,9个月降水量低于2.0 mm。
池养海参对水质有极高的要求,盐度稳定在25‰~35‰,最适盐度为27‰~32‰,pH在7.8~8.7,溶解氧5 mg/L以上。
夏季暴雨或连续强降水将导致盐度骤降,pH突降,底层缺氧,使海参明显不适产生应激反应,严重危及其生命。
昌邑年平均暴雨日为1.5 d,暴雨(降水量>50 mm)一般出现在7、8月,6、9月也可能出现,但概率较低。
由表2可知,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出现在7月,为11 d,对应降水量为207.9 mm,而最大连续降水量出现在8月,为244.1 mm,持续了6 d。
6~8月份,出现了雨热同季的情况,持续高温加上连续的降水,对于海参的保苗十分不利,是海参养殖的高危期。
因此要提高警惕,及时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情况,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2)由于持续高温和连续降水直接危害海参的养殖,因此制定2个气象警戒指标:①高温预警。
连续3 d气温高于30 ℃,且高温天气仍将持续;②降雨预警。
连续3 d有降水,且总
降水量>50 mm。
预警时段为6~9月,尤其关注7、8月。
对于持续高温和连续降水同时出现的情况要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
卢峰本,黄滢,周启强,等.海水养殖的气象风险分析及预报[J].气象,2007,32(11):113-117.
[2] 于东祥,孙慧玲,陈四清,等.海参健康养殖技术[M].2版.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3] 于仁成,吴树功.扇贝养殖的气象水文条件及气象服务指标研究[J].气象科技,1998(3):54-58.
[4] 陈勇,高峰,刘国山,等.温度,盐度和光照周期对刺参生长及行为的影响[J].水产学报,2007,31(5):687-691.
[5] 于东祥,宋本祥.池塘养殖刺参幼参的成活率变化和生长特点[J].中国水产科学,1999,6(3):109-110.
[6] 孙毅,唐日峰.海参养殖技术之一:虾池养殖刺参实用技术[J].中国水产,2002(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