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育苗保苗方案
乳山刺参育苗技术

乳山市海渊水产养殖育苗场建于2002年,隶属于乳山市白沙滩建筑工程公司,现有海参育苗水体1.2万立方米,养殖面积660亩,主要从事海参育苗、保苗和养殖。
2007年,乳山市海渊水产养殖育苗场被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认定为无公害海参产地,海参产品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水产品。
2011年,海参育苗12万斤。
(一)苗种繁育1、种参人工促熟以往,作为种参多利用采捕自然界的成参,经过短时无投饵的暂养后进行采卵。
近年, 为提早采卵,达到当年能培育出大规格参苗的目的,我们一般采用升温促熟培育种参的措施。
其方法是:在暗光条件下,日升温0.5℃,当水温升至15-16℃时,进行恒温饲育,投饵量约为种参鲜体重的5% (干饵重),根据不同温度下的摄饵量进行适当调整。
配合饵料的质量与营养成分对促熟效果及性腺的发育程度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所使用的种参促熟饵料是根据海参的营养需求自己加工的。
我们自2008年开始进行种参促熟,截至目前,每年促熟的种参性腺指数都能达到10%以上,因此,来采购种参的客户络绎不绝。
2、产卵与孵化刺参采卵采用升温诱导、阴干和流水刺激法,如果采卵密度过大要及时分池。
亲参产卵受精后及时将亲参移出,并用经过砂滤消毒的洁净海水反复洗卵多次。
孵化时要连续微量充气,并每半小时人工搅动池水一次,避免出现死角,造成受精卵下沉死亡。
孵化密度20-50粒/毫升。
3、幼体培育当胚胎发育到小耳幼体时要进行选育,选幼后的幼体密度一般控制在0.5 个/毫升。
当发育到小耳幼体时,要进行投饵,饵料一般为角毛藻、小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等,以混合投喂效果好。
投喂坚持少投勤投的原则,不可一次喂得太多,否则易造成幼体消化不良,引起肠胃疾病。
单细胞藻类的适宜投喂量分别为小耳幼体1万细胞/毫升,中耳幼体1.5-2万细胞/毫升,大耳幼体3万细胞/毫升。
在浮游幼体培育期间一般不要倒池,主要靠换水来改善水质。
一般每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1/2。
为使幼体均匀分布,幼体培育期间微充气。
刺参人工育苗技术要点

刺参人工育苗技术要点保吉安水产提供刺参人工育苗在我国已进入工厂化或量产化阶段,育苗工艺日趋成熟,这里介绍的是比较成熟且行之有效的关键技术。
1、种参种参的规格与质量直接关系到采卵与受精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到幼体的发育,因此必须选好种参。
1.1种参来源根据育苗要求,种参可采自虾池人工养殖的或自然海区生长的。
1.2种参规格及数量鲜活体重应在250g以上,最好选择在300g以上的2龄半至3龄以上的个体。
采捕数量为1~2头/立方米,如种参个体较大,其采捕量可为1头/立方米,否则应为2头/立方米左右。
1.3采捕时间根据育苗需要,应在亲参自然产卵盛期前1周左右采捕为宜,应用于人工促熟,可提早1~2个月采捕。
1.4种参运输应根据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以及气温等条件确定运输方法。
如运输时间在3~4h以内可直接用保温箱干运,箱中可辅垫湿海带草;如运输时间较长,应用聚乙烯袋,袋中加约1/3海水,每袋可装10~15头种参,然后充足氧气,扎紧袋口,装入泡沫保温箱中运输,必要时可加冰袋控制水温。
如果在采捕地采捕种参比较困难,应提早1~2天采捕,并将种参集中在采捕地的暂养圈或暂养池暂养1~2d,使其粪便排出后再按上述方法集中启运,避免在采捕地等候时间过长。
1.5种参暂养通常种参入池后需3~10d的暂养,如暂养时间短,一般可不投饵,日全量换水2次,晚换水时彻底清底1次。
如需较长时间的暂养,则需适量投饵,但投饵时水温应控制在20℃以下,否则会严重影响种参摄食。
为利于摄食,可用黑色塑料布遮光,暂养期间应及时将排脏个体及表皮破损、溃烂的个体拣出。
暂养密度可控制在10~20头/立方米,一般不要超过30头/立方米。
暂养期间应于每日清晨吸底检查是否有卵,以免漏掉,如仅见少量产卵可弃掉。
2、采卵采卵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自然产卵法,它是依靠暂养亲参的自然排放而收集受精卵;另一种方法是人工刺激采卵,依靠人工刺激采卵,可依据育苗计划,集中获卵。
其方法是采用阴干、流水及升、降温的综合效应。
刺参的人工育苗5

3.倒池倒池即将原培育池的参苗移入另一新池继续培养。第一次倒池一般在投附着基后第15~25天,此后,根据水质、水温、密度、病害等情况,一般5~10天倒池一次。夏季高温季节,水质容易败坏,病害易发生,要缩短倒池间隔时间,有时3~5天就要倒一次池。
倒池可以改善水质、调整密度与规格、防治病害,但操作不慎易造成参苗损伤。初期倒池时,因投饵量小、稚参排泄物不多,加之稚参个体小、易受伤,池底和池壁上的稚参可留在原池。先将附着基移到预先备好的新池中,将原池水放掉,放水过程中用微流水轻轻冲去池壁和池底的残饵、粪便与污物,尽量减少对附在池壁、池底上参苗的冲击,使其留在原处不动,然后从其它池取出带参苗的附着基放入该池,并加入新水。这样既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又不至于损伤个体尚小的稚参,还减少了工作量。随着参苗规格的增大和抵抗力的增强,后期倒池时则要视残饵和粪便的多少,将原池壁与池底的参苗移入新池培养,以便对原池进行彻底的洗刷与消毒处理。方法是,排水过程中用较强的水流冲下池壁和池底的稚参,并将排出的带有参苗的水用网箱接住,收集过程中要勤换网箱,以减少参苗互相挤压受伤。
4.充气充气的主要目的一是补充氧气,二是投饵时利于饵料分布均匀。在整个培育过程中,最好连续微量充气,尤其是投饵时应充气,以使饵料在整个培育池内均匀分布。投完饵料后可停止充气1小时左右,以使饵料沉淀附着。另外,因附着基的阻隔,池内各处换水量往往不均,易造成局部缺氧,故充气石分布要均匀,并要经常调整气石位置。
刺参的人工育苗1

刺参的人工育苗(一)尽量选择在早晨、傍晚或夜间运输,防止日晒、风吹、雨淋,防止海参相互挤压和磨擦。
运输容器内温度不宜高于刺参采捕海区的水温,为防止运输过程中温度上升,可在运输容器内加冰降温。
(二)亲参的蓄养如果亲参已充分发育成熟,经过采捕和运输的刺激,有时当晚即可排放。
但大多情况下需蓄养数日,待充分发育成熟后才能大量排放。
1.蓄养密度要保持适宜的蓄养密度。
密度过大,会导致池水溶氧下降,长时间处于缺氧环境下,会严重影响亲参的性腺发育和其它生理活动,出现身体卷曲、翻转、在池壁上面不停地爬行等症状,缺氧严重时亲参会窒息而脱落于池底,躯体僵直甚至排脏,这样环境下的亲参不可能正常排放精卵。
在18~20℃水温条件下,蓄养密度一般为20~30头/米3。
若为进行控温育苗提前采捕的亲参,蓄养密度要适当减少,控制在20头/米3以下。
2.日常管理(1)换水每日早晚各换水1次,早1/3~1/2,晚1个全量或倒池。
换水时,要随着水位的下降把亲参轻轻刷落池底,以免较长时间挂壁干露,还要及时清除池底与池壁粪便和其它污物。
亲参蓄养要用砂滤水,进水中应加脱脂棉或300目筛绢网袋过滤,以滤除敌害和杂物。
(2)充气刺参往往会集中分布于池底和池壁的拐角处,易造成局部水体溶解氧降低,故亲参蓄养期间要连续微量充气,保持溶解氧达5毫克/升以上。
(3)投饵蓄养时间短可不投饵,但若在适温范围内蓄养5~6天后仍未排放,为避免体力消耗过大、性腺退化,应适量投喂一些鼠尾藻、配合饵料、海泥等,日投饵量占海参体重的5%左右。
(4)控光光照均匀偏弱,避免光线直射,光照强度控制在500~1000勒克斯。
也可在白天将亲参蓄养池用黑布遮光,避免亲参白天堆积在池底一角不食不动。
(5)控温蓄养期间水温不能太高,以不超过20℃为宜,否则的话不但不能保证亲参性腺正常发育,还可能使性腺退化甚至引起排脏。
在常温育苗后期若自然水温太高,可通过在培育池内加冰降温等方式来保持适宜的水温。
海参保苗期间注意事项及对策

1、保苗密度随着参苗的逐渐长大,注意及时分池,以减少参苗密度,避免密度过大引发疾病。
在保苗期间,控制每片波纹板上附着的苗量在100~150头,并随着个体的增大,在换池时不断将落在池底的大苗筛出,专池培养。
2、饵料营养搭配有些技术人员在饵料中添加、海虹肉、扇贝边、未脱胶的海带粉等,这些饵料普遍存在含蛋白质、脂肪偏高的问题,而未脱胶的海带粉,褐藻胶粘性偏高,残饵粘附在波纹板上,不易脱落又加速了水质的败坏,长期摄食这些饵料,造成刺参体质下降,易感染疾病。
选择饵料时尽量不要选择鱼粉、海虹肉、扇贝边等高蛋白质、高脂肪的饵料,而是以鼠尾藻、马尾藻、大叶藻粉为主,可适量添加海泥和海带粉,但海带粉需经脱胶处理,此外可适量添加海泥或添加螺旋藻。
适量投喂整个保苗期间日投喂量控制在刺参鲜重的5%~8%。
另外,据水的混浊度和摄食情况适当调节,一般投饵后3~4小时水清为宜。
每隔几天投喂几次护参康进行疾病预防,因为护参康主要作用是杀菌,驱虫,增强抵抗力的中西复合制剂,不会产生抗药性。
3、长期药浴使细菌抗药性增加在刺参的育苗、保苗过程中不少厂家为提高苗种的成活率,长期大量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吠喃西林等药物,使细菌产生抗药性。
一旦爆发疾病,再使用药物往往不管用。
注意药浴不要太勤,如换水后建议全池泼洒一泼灵,或氨基酸,增强体质,一至两天后可用鱼康3号预防一下。
4.温差变化爆发病大多出现在升温保苗的厂家。
春天,天气十分寒冷,气温常在0℃左右,不少育保苗厂只是采用升温水而车间不升温。
这就造成换水时稚参直接暴露于空气中,形成5~8℃的温差,往往在换水后刺参开始出现排脏现象避免换池时环境差别过大一是换池时使水温差控制在1℃之内;二是换池后及时投饵,使波纹板上尽快附着饵料;三是注意盐度、混浊度等理化条件的变化。
桡足类在刺参育苗、保苗中的防治

桡足类在刺参育苗、保苗中的防治近几年,刺参增养殖在我国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增养殖面积逐年扩大,苗种市场供不应求,因而给苗种生产企业带来巨大商机。
但是,许多育苗企业在刺参育苗、保苗生产过程中受桡足类及其他病害影响,产量不稳定,有些甚至导致育苗、保苗失败。
现对其防治方法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一、桡足类大量繁殖的季节桡足类繁殖较快的季节在每年的4~10月份,大量繁殖是在每年6~8月,此时正是刺参育苗、保苗的关键时期,当水温达20℃时,桡足类即可大量繁殖,其繁殖很快,活动力较强。
二、桡足类的危害桡足类对刺参苗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桡足类与稚参争夺饵料生物与生存空间,如猛水蚤可以利用发达的口器撕裂、捕食稚参,其大量繁殖后可以造成稚参数量的锐减;二是桡足类对稚参的伤害,可以导致稚参皮肤的细菌感染、溃烂,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可以导致刺参大面积死亡。
三、桡足类大量产生的原因1、育苗用水的处理育苗用水的水质非常关键,有些育苗单位为了增大流水量,有意减少了沙滤池中细沙层厚度,结果导致滤水效果下降,使桡足类卵和桡足类大量进入育苗池。
2、保苗用水的处理有些保苗单位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刺参苗肉眼都可以看见,而保苗用水不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被使用,导致桡足类大量进入保苗池,致使保苗池桡足类大量繁殖,对保苗工作造成极大危害。
四、桡足类的防治1、附着基严格消毒可用0.5%氢氧化钠浸泡并用10mg/L高锰酸钾消毒处理,然后用清水洗刷干净,使用前10ml/m3的菌克27浸泡4-6小时(用过的稀释液可撒入池塘中),或放入网片后泼洒菌克27(10ml/m3)。
池塘中长期泼洒“菌克27”,保证噬菌蛭弧菌的数量优势。
2、育苗用水的处理育苗用水必须经过严格沙滤,才可进行使用,沙滤层的厚度必须保证在60cm以上。
沙滤层中沙粒大小范围的平均值是0.15~0.30mm。
一般而言,过滤速度越慢,水质越高。
提水泵必须远离近岸,伸入深海。
有条件的可把育苗用海水经紫外线消毒后,再经过滤棉过滤入育苗池,以减少桡足类卵和桡足类的进入。
刺参的人工育苗保苗养成技术管理方案

刺参的人工育苗保苗养成技术管理方案一、亲参的采捕与蓄养1.亲参的来源目前亲参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自然海区生长的刺参;二是池塘养殖或潮涧带围堰养殖的海参;三是室内控温蓄养的刺参。
2.采捕时间池塘养殖刺参;水温17--18℃时刺参基本发育成熟,大连地区的采捕时间是5月中旬,水温,山东烟台地区的采捕时间是5月初,青岛地区多在4月下旬。
自然海区刺参;大连地区采捕时间是6月中旬,烟台地区是6月初,青岛地区是5月底。
3.亲参的选择方法一般情况下,亲参个体越大成熟越早,怀卵量越大,卵的成熟度越好,选择重量250克以上,体长20cm以上,性腺指数在10%以上的刺参作亲参。
4.亲参的准备的数量达到上述标准的亲参,可按0.5个/m3准备,在实际的育苗生产中,采捕的亲参都是400克左右,每方水体需要0.1个。
5.亲参的运输运输方法多用水运法,聚乙烯袋内装1/3--1/2水(约15升),每袋可装亲参10--15头,保温箱内放冰袋,温度不高于17℃,50升桶内放亲参20个,冰瓶两个,保温车内放冰块控制水温在17℃。
运输过程中建议泡浴应激活力素和深海多维,以提高其活力,减少吐肠现象的发生。
二、亲参的蓄养如果亲参已经发育成熟经过采捕和运输的刺激,有时当晚即可排放。
但大多数情况下蓄养数日,待充分发育成熟后才能大量排放。
为了提高亲参的性腺发育和受精卵的孵化率,必须在蓄养的过程中加强泡浴富含多肽的深海肽素和深海肽能。
1.蓄养密度在18--20℃水温条件下,蓄养密度一般20--30头/m3,若为进行控温育苗采捕的亲参,控制在10--20头/m3。
2.日常管理(1)换水,每天换水1/3--1/2,换水温差不要大于1℃,换水后泼洒应激活力素和深海EM菌或深海芽孢菌,及时清除池底排泄物和镜检是否有卵。
倒池时间为5--6天倒池一次,倒池后泼洒深海噬菌,防止细菌感染。
(2)增氧;保持溶氧在5mg/L(3)投饵蓄养期间一般不投饵,但在适宜温度范围内蓄养5--6天后仍未产卵,为避免体力消化过大,性腺退化,应适当投喂一些种参促熟料和适量深海多维,深海肽能等补充体力,促进性腺发育。
刺参育苗技术指导书

海参育苗技术指导书在生产过程中所用1、海水均要符合国家无公害养殖海水标准(NY 5052-2001)2、饵料生产厂家均要有合法资质,其产品均要有合符合国家无公害产品的质检证明。
3、药品均要遵循国家违禁药品使用条例,严禁使用违禁药品。
购进的药品要有生产厂家的合法资质和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一、海参亲参的采捕1.规格刺参的个体越大,怀卵量越多,卵的成熟度越好,所以应尽量挑选个体较大者作为亲参。
体重在130克~255克的个体,性腺重平均为34.7克,性腺指数平均为16.6%;体重在115克~200克的个体,性腺重量平均在17.6克;体重在80克~110克的个体,性腺平均重5.6克。
因此做为亲参,选择体长在20厘米以上、体重大于200克的为好。
2.采捕时间为获得性腺发育良好的亲参,必须掌握好亲参采捕的时间。
根据我公司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亲参的采捕应在其产卵盛期前的5月~8月,即自然海区水温达15℃~17℃时,具体采捕时间可以通过采捕少量海参解剖观察其性腺的发育情况来决定。
过早采捕,其性腺发育不良,蓄养时间过长,易导致性腺萎缩或产卵量少,而且会增加管理费用;采捕过晚,海参在自然海区已经排放,将会失去获卵的机会,即使能获得卵,卵量也会减少,而且质量难以保证,加大幼体培养的难度。
由于各地水温的回升不同,不同地区采捕的最佳时间也不同。
一般来说,大连地区、黄海北部沿海在6月下旬~7月初,渤海沿岸在5月中下旬~6月初,青岛地区在5月下旬~6月上旬,山东北部沿海在6月初采捕较为合适。
3.采捕时应注意的问题(1)严格避免海参与油污接触因油污可使亲参化皮溃烂(体壁自溶),需特别加以注意。
潜水员和操作人员在接触海参之前应将手清洗干净,切不可用粘有油污的手直接接触海参。
船上暂养容器及暂养海水也不可沾有油渍。
(2)尽量避免机械刺激和损伤亲参一般由潜水员潜水采捕,为防止亲参之间相互挤压,而导致亲参排脏或排精产卵,每次采捕的数量不宜太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稚幼参育苗保苗方案
一、购苗规格及标准
1、规格:为了提高保苗成活率,购苗规格不宜太小,应该控制在3万头左右。
2、标准:优质苗种应该体型细长,口触手及管足明显,疣刺尖挺,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强光照射一般会个别或部分脱落;无拖便。
3、运输:采用水运方式。
每袋放苗种3—5斤,加水3—5升,充氧,放进保温箱,加冰。
短时间运输(不超过30分钟)也可以采取干运方式。
二、布苗
三、环境条件要求
1、水质:使用沙滤水,车间内保苗池进水阀门口绑200目滤袋。
2、水温:前期水温控制在22—24°C,自然水温21°C后换用自然水。
换水
及倒池温差控制在±1.5°C。
3、换水及倒池:正常情况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50%。
特殊情况如发生赤潮、
持续大降雨等要减少换水,甚至不换水,臭底、参苗状态不好等情况应加大换水。
正常情况4—5天倒池一次。
4、充氧:气量:4—6升/分钟·气石,1—1.5㎡/气石,不间歇充氧
四、饵料配方及粒度要求
1、饵料配方:根据苗种规格随时调整饵料配方,主要考虑其蛋白含量及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的配比。
3万头稚参饵料参考配方如下:
马尾藻:40%
海带粉:20%
海青: 20%
贝边: 15%
虾糠: 5%
蛋白含量分析:蛋白总量14.45%,其中植物蛋白7.2%,动物蛋白7.25%。
原料粉碎粒度要求200目以上。
2、小料:(占干料比重)
干酵母3%;
免疫多糖1%;
诱食干酵母1%;
食母生1%;
免疫促生长素1%;
电解多维(或营养快线)2%;
生命激活酶:3%
其中干酵母和免疫多糖用于饵料发酵
3、饵料发酵方法:干料和干酵母、免疫多糖以及2倍的水混合搅拌均匀,待表层鼓起又重新回落后,表明已经充分发酵,约需发酵4—6小时。
五、饵料投喂控制及状态观察
根据苗种规格、生长状况及摄食情况确定其投喂量、蛋白含量、及泥料比。
步增加投饵量。
2、每天投饵两次,早晨投喂40%,晚上投喂60%。
在不倒池、剥片的情况下每天
的喂料时间尽量相同。
两次投喂间隔8—10小时。
3、摄食状态观察及饵料调整:
①在下次投饵前观察,如果摄食较好,应该水质清新,灯光照射池底清晰可见,
筐片饵料已基本摄食完全,个别筐片底部略有残饵。
②如果投饵前水混或片上残饵超过1/4则要减少投饵量。
③如果未到下次投饵时间饵料已经被摄食干净或投饵前筐片已非常干净,则要
增加投饵量。
④要严格控制投饵量,宁缺毋滥。
残饵量不可长期超过一个波纹板格。
六、换片及分级
1、换片目的
①给参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②、重新分级布苗,便于投喂、管理。
使各规格苗种都能得到最佳投喂和最佳生长率。
③销售
2、换片原则
①布苗时间50-60天。
②框片滋生菌毛过多,框片粘附剩料过多,导致无法正常投喂。
③大小级差过大,而且有2~3个规格的苗种都占很大比例。
④突发状况必须剥片。
4、剥片方法:
①剥片和卖苗前3—5小时全池泼洒抗应激类药物不少于5ppm。
②剥片时应小心操作,尽量减少苗种损伤和筐片损失。
正确的方法是采用在水中涮筐,用棍拍片,用片拍筐的方式剥离片上苗种,严禁在池壁磕片或整筐在池壁上磕。
③避免在一个位置剥片,防止海参过于集中导致局部缺氧。
④剥片时保持气头正常充氧。
剥片完成后,重新将气头分散均匀。
⑤池子距离太长或布苗量太大,可分多次出苗,每包不超过15斤,减少苗种损
伤。
⑥出苗必须涮净。
⑦取苗前先将池外苗捡干净,方可放水取苗。
5、分级方法:
①一般从小到大分为3—5万头,1—3万头,5000--10000头,1000--5000头,
800--1000头,500--800头、300--500头。
查标与上述分级相近的并入相应规格。
②用网筛分级。
规格以筛目大小确定。
常用0.2、0.4、0.6、0.8、1.0、1.2
㎝孔径网筛。
③筛苗时要迅速,尽快回池,不要大量积压。
从出苗到回池应该在30分钟内完
成。
6、除非销售,日常保苗不宜分级过细,通常保持在2-3个规格即可。
七、病害防治及常备药品
1、新购苗种病害预防:①新进苗种开箱后整袋投入已准备好的布苗池中,延缓15-30分钟以后再解袋投苗,使海参逐渐从低温的运输环境中适应过来。
②解袋投苗操作时间尽量要短。
先在大盆中放置少量的含抗应激药物的水(3-4瓢50ppm),然后投池。
③进苗前应根据苗源厂的水温情况提前准备好布苗池,水温差尽量在2℃以内,在苗种到达前1小时投入抗应激灵2ppm
⑧投苗后立即补洒抗应激灵3ppm,泼洒营养药物(如营养快线或电解维)
3-5ppm(以上两项可以混合泼洒),抗菌消炎药如‘参安100’5—10ppm。
2、肠炎防治①症状:A、海参摄食量下降或连续数日无法增加饵料。
B、倒池时易出现吐脏,肠道水肿、发黄甚至发红,肠内无料。
C、活动缓慢或移动距离短。
D、苗体不伸展,团缩,疣刺回缩。
E、有明显拖便。
②病因:A、连续投喂过多,造成参苗消化不良或摄食变质残饵所致。
B、饵料营养配比不合理或食物难于消化吸收。
C病源微生物入侵。
D、红斑菌蔓延。
③治疗措施:A、减饵(严重者可停饵1-2天)。
B、适当降低饵料中蛋白含量(可用添加菜粉达到目的),提高泥料比。
C、大剂量治疗肠炎的药物药浴或饵料(如氟哌酸2-3ppm药浴,5-8ppm痢菌净药浴,0.5ppm庆大霉素药饵等)。
D、同时可以配以1-2ppm清毒散药饵。
E、针对红斑菌可用3-5ppm复方新诺明杀灭。
④日常预防:每3—4天交替使用氟哌酸2ppm或痢菌净3ppm全池泼洒。
高危期如新布苗种或换片可连用几天。
3、化苗:①症状:倒池时底苗粘包严重或大量粘连在一起。
②病因:机械损伤;长期肠炎;投饵过多;臭底严重,环境恶化;病原菌入侵。
以上一种或数种原因皆有可能导致化苗。
③治疗A彻底清理干净已化苗。
B底苗用10—20ppm头孢参康药浴。
全池泼洒抗菌消炎类药物如氟苯尼考(纯药量)1-2ppm,硫酸氨普霉素3-5ppm,头孢类2-3ppm 均可,一般连用2-3天,第2.3天用量减半或用3/5量。
④预防:控制投喂量;注意池底消毒;操作仔细认真;倒池后泼洒抗生素类药物。
4、桡足类防治
①危害:影响海参的正常摄食及活动;对附板饵料进行破坏,争食其中高营养
成份;易叮伤海参外皮造成感染。
②灭杀:现时所用杀虫剂主要有以下几种:
A、分散剂类。
如参蚤克,一般用量0.5—0.6ppm,8—12小时杀灭。
最好选择在倒池前进行,同时倒池时池底进行消毒,防治其复活。
倒池后解毒(5ppm电解多维)
B、氰脂类药物(前几年用的较多,如灭蚤灵,用量一般在0.8—1ppm
左右,用法同上)。
不宜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否则会使其抗药性增强,难以灭杀。
八、结果预测(1000m³水体,后扩展至2000m³)
①保苗时间5—11月份,所购苗种规格3万头,数量1000斤,成活率30%,保苗结束规格平均500头,最终重量:
1000斤*3万头/斤*30%/500头/斤=1.8万斤
结果应较为理想。
②最终苗种分级应符合下列情况:100头左右占60%体重,约10800斤,
200-500头占30%体重,约5400斤,
1000头左右占10%体重,约18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