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育苗
海参育苗基本流程

海参育苗基本流程(一)育苗主要技术内容:亲参的采捕及蓄养、产卵与受精、幼体培育、稚参的采集和培育、稚参的培育(包括稚参前期培育、稚参后期培育、幼参培育、直到商品幼参)。
1、亲参的采捕及蓄养采捕自然海域中刺参,夏至前后,亲参基本成熟,此时是亲参采捕的最佳时机,应选择个体较大,体长20厘米以上,体重大于250克,无伤,性腺饱满的亲参。
操作时,操作人员在采捕海参时注意不可有油污接触海参。
海参在最短时间内运回繁殖场所。
密度2头/升水放置于塑料袋内,并放在保温箱内,保持温度。
运输时应注意避免参体挤压,并防止高温,可选择在早上或晚上运输。
亲参运回后要人工蓄养,蓄养的水温不要太高,一般掌握在16摄氏度——18摄氏度。
亲参的培育密度不要超过30头/平方米。
每日按亲参体重的4%投喂鼠尾藻碎屑或人工配合饲料。
蓄养的时间以1周左右为宜,如果捕到性腺发育整齐、成熟好的亲参,当天晚上就能大量排放。
2、产卵与受精刺参人工催产方法一般亲参采用阴干升温刺激法和阴干流水等刺激法,诱导产卵的方法是否生效,关键在于性腺的发育是否成熟。
根据刺参产卵的习性,产卵应选择在晚7时—10时进行,发现亲参活动频繁,并沿着池壁上移,不久雄性便会排放,此时,值人员要立即将它捞出,此时要反复洗卵多次,一直到池水变清为止。
为避免精卵堆积,每30分钟搅动一次。
3、幼体培育当胚胎发育到小饵幼体时要进行选育,用NX79尼龙丝网拖选或虹吸选育,选育中上层幼体,培育池密度控制在0.5个/毫升左右。
注意换水与管理。
刺参幼体的适口饵料有盐藻、角毛藻、叉鞭金藻等,此外有些代用饵料,如鼠尾藻磨碎液,而采用金黄色藻和硅藻混合投喂效果更好。
投喂要坚持少投、勤投的原则,不可一次投喂过多,否则刺参幼体易消化不良。
单泡藻类的投喂量分别为小饵幼体1万细胞/毫升,中饵幼体1.5万/毫升,大饵幼体2万细胞/毫升,如果胞藻类不足可搭配投喂一些代用饵料,如鼠尾磨碎液每天投喂量10PPM—20PPM(鲜重),海带草发液每天投喂量10PPM—14PPM,食用生澄清液每天投喂量6PPN—8PPM(干重)。
海参育苗育种技术

海参育苗育种技术一、海参育苗技术1. 环境准备:选择合适的育苗场地,保持水质清洁,温度适宜,PH 值稳定,光照充足。
2. 选种:选择优质的海参种苗,具有良好的生长潜力和抗病能力。
3. 海参孵化:将选好的海参种苗放入孵化箱中,控制适宜的温度、盐度和光照条件,促进海参的孵化和幼苗的生长。
4. 饲料投喂:为海参幼苗提供合适的饵料,如浮游生物、微生物等,保证其营养需求。
5. 海参苗期管理:定期清理池底杂物,调整水质参数,防止疾病发生,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6. 海参苗期培育:逐步增加饲料投喂量,控制饲料种类和投喂频率,促进海参的生长发育。
二、海参育种技术1. 选育优良品种:通过选择具有高产、耐病、抗逆性强等特点的海参进行育种,提高养殖效益。
2. 优化繁殖环境:保持海参养殖水质清洁,控制适宜的温度、盐度和光照条件,促进海参的繁殖。
3. 人工授精:通过人工手段将雌性海参的卵子和雄性海参的精子结合,促使受精卵发育成仔海参。
4. 仔海参孵化:将受精卵放入孵化箱中,提供适宜的温度、盐度和光照条件,促进仔海参的孵化和幼体的生长。
5. 护苗管理:定期清理池底杂物,调整水质参数,控制饵料投喂,防止疾病发生,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6. 优化养殖技术:根据不同阶段的海参生长特点,调整饲料种类、投喂量和投喂频率,提高海参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7. 注意疾病防控:加强疾病监测和防控,定期进行疫苗接种,避免疫病扩散对养殖业的影响。
海参育苗育种技术的提升对于海参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育苗育种技术,可以提高海参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养殖效益,促进海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科学管理和疾病防控措施的实施,也能有效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成功率。
因此,不断探索和推广先进的海参育苗育种技术,对于海参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参育苗室3月份注意什么

海参育苗室3月份注意什么海参育苗室在3月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温度控制:海参是一种温带至热带海洋生物,对水温要求较高。
3月份是春季过渡期,水温相对较低,容易影响海参的生长和存活。
因此,在海参育苗室中需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水温,一般控制在25-30摄氏度之间。
2. 养殖水质:水质是海参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对于海参育苗室而言更是至关重要。
3月份是春季融雪期,水源水质可能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浑浊、富营养、缺氧等问题。
因此,需要定期检测水质,保持合适的水质参数,如pH值、溶氧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等,确保海参的生长环境良好。
3. 饲料供应:海参是底栖性动物,主要以底泥中的有机物为食,所以海参育苗室中需要提供合适的底泥或饲料。
在3月份,因为天气渐暖,有机物的分解速度会加快,所以需要增加底泥或饲料的供应量,保证海参有足够的食物摄入,能够正常生长。
4. 水体流通:海参育苗室中的水体流通对于维持水质的稳定性和海参的生长非常关键。
在3月份,气温升高,水体可能会变得较暖,容易滋生细菌、藻类等有害生物。
因此,需要加强水体的流通,定期清洗过滤器和换水,保持水体清洁,防止疾病传播和环境恶化。
5. 疾病防治:在海参育苗室中,疾病是常见的问题。
在3月份,由于气温回升和水温适宜,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如温度过低引发的感染、寄生虫等。
因此,需要加强对海参的观察和检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治疗和调整养殖环境,防止疾病的蔓延。
总而言之,3月份是海参育苗室中的一个关键时期,需要注意温度控制、养殖水质、饲料供应、水体流通以及疾病防治等方面。
只有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合理管理海参育苗室,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海参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保证养殖的经济效益。
海参育苗过程常见问题解答

海参育苗过程常见问题解答一、浮游体期的幼苗常见的烂边一般是什么原因?如何解决?答:1、升温育苗若水温不稳定,温差2℃以上极易发生幼体烂边,解决方法是每天换水量应控制在30%一50%,温差低于0.5℃。
2、投喂方法不对,易造成残饵过多,引起氨氮、PH过高导致烂边,因此这阶段要严格控制投喂量,尽量少量多餐,一天2 3次为宜,同时配合微生态制剂[苗乐肠优],一天一次,可降低氨氨,提高营养。
3、气泡病也会引起幼苗烂边,由于单胞藻经育苗车间升温后迅速繁殖,吸收水体中大量二氧化碳,引起PH突然升高,导致水中溶解氧过高而最终导致气泡病发生,所以在育苗过程中要按时使用微生态制剂[生态益水菌]和[苗乐肠优]及时防治。
二、苗附板后10—15天左右,滑板率较高主要原因是什么?答:1、这个阶段滑板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多数原因是参苗从浮游体到附板这两个阶段转化较快造成的。
前期以单胞藻类和菌类为主要饵料,附板后若过早投喂自配料和海泥易造成幼苗消化不良厌食等症状,一星期左右矛盾达到高峰。
所以,这期间饲料的转换要有一个过渡阶段,一般附板后要先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开口料,不要急于投喂自配料和海泥,也可以配合300目以上的海藻粉投喂,逐步过渡到正常喂料。
2、缺氧,育苗过程中导致缺氧的原因是:①气头数量不够,正常应每平方213个,气头目数以80目为宜。
②充气量越小越好,因为气泡总是往气压低的地方跑,所以池底有效溶解氧相对较低,上层溶解氧较高。
这就是造成苗全在网片上面而不往下走的原因。
三、育苗的后期及保苗阶段常见的拖便有哪些原因引起的?如何防治?答1、料的质量不好,有霉变、酸败或发臭。
2、投喂量偏多引起消化不良。
3、饲料中的蛋白、脂肪与纤维的比例过高。
所以生产过程中要严把饲料质量关。
对已出现的拖便现象,根据情况轻重有以下几种防治方法:①早期间用[苗乐肠优]泼洒,一天一次。
②水脏有少量泡沫或油膜时,在上述基础上加[强力EM]苗越小用量越少,苗越大用量越多,一天一次,换水后立即使用,连用3 5天。
海参池塘生态育苗技术

编辑:王勇 263835853@ 水产养殖1.选址及网箱制作。
水体交换方便,堤坝防护牢靠,水深1.5米以上的海参养殖池塘均可。
网箱大小可根据情况自行设计。
一般选用网箱的规格为:4米×4米×2米(长×宽×高)。
网箱所用材料有木材、浮子、聚乙烯网、筛绢网(200目、大连地区海参繁殖时间一般为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如需运输,将抓捕好的海参放入盛装三分之一体积海水的容器中,每个容器中的种参数量不宜过多,防止运输途中发生挤压、排脏等现象。
最好在容器周围放置冰块,防止温度过高引起排脏、提前排精(排卵)的现象。
3.繁殖及附着。
将选好的种参放进网箱中的产卵器内,产卵器规格为2米×1米×1米(长×宽×高),由200目筛绢网制成。
一般每个产卵器放置30~50头种参较为合适。
在抓捕种参之前要先在网箱内挂好附着基,进行初期饵料培养。
一般在放入种参两天之后,即可发育到耳状幼体阶段,此时要每天取水样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记录参苗幼体的发育、进食、活动、数量、有无畸形病残苗等。
5天左右发育到大耳状幼体阶段,可以适量投喂饵料,一般选用的饵料是海洋活性酵母等活体饵料。
这种饵料可10~12天开始变态发育到五触手阶段,12天之后发育成为稚参。
期间要注意观察记录,约半个月之后停止人工投喂酵母等,根据附着基饵料情况适当投喂藻粉等育苗饵料。
4.适时投放。
培育两个月,海参苗种能主动进入参礁时,将海参苗连同附着基一同投放到苗礁上,完成投苗入池。
5.注意事项。
防敌害:由于池塘内桡足类数量较多,在育苗前期可以投放2毫克/千克敌百虫溶液驱赶杀灭。
注意网箱透水性:由于池塘海水流动较小,网箱极易被堵,要经常开动底部充氧设备或用水泵将浮泥等杂物除掉。
文/ 鲁水海参池塘生态育苗技术42。
海参育苗与生长各阶段水温统计

海参育苗与生长各阶段水温统计
海参自然产卵通常在5月份中旬以后(水温20℃以上,也有16℃以上开始产卵的);工厂化育苗时通常水温控制在18-24℃,最适温度为20-22℃。
如果对种参提前升温促熟的话可以提前到3月份。
产卵后即自然水温培育,直到十一月份以后水温自然下降至15℃以下。
通常在15℃左右开始室内升温,也有从10℃以后开始升温的;升温温度一直维持在10-15℃。
近年来由于海参行情不好,有的养殖场采用冷跃的方式,水温通常在5-6℃,甚至2-3℃,此时几乎不投饵,也不怎么换水。
冬季海水温度通常可降到-2、-3℃。
(故越冬期水温通常在8-15℃左右)。
投苗时间:如果生长迅速的话,从5月份产卵,培育至9、10月份,部分参苗达到几百头,少部分参苗可达到20-30头,即可投苗。
此时海水温度大多在15-20℃,投放的参苗在参圈中继续生长、适应一段时间,然后自然越冬。
其余参苗通常室内育苗、保苗,直到第二年4月份,投入参圈中。
要求的池塘水温应维持在8℃以上,此时通常水温已经10℃以上。
海参育苗、保苗、车间内养成

海参育苗、保苗、车间内养成
海参育苗是指以收获的海参为繁殖材料,经过加工及简单的培养,通过块芯种植的方
式进行繁殖的技术,它是海参种苗食品的仿生繁殖技术,目前国内外有关无脊椎动物繁殖
的理论和技术大部分是以海参为重点的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海参育苗技术已获得了显著
成果。
海参育苗有助于繁殖成活率并优化种植环境,能有效提高海参种植的产量。
一般来说,海参育苗需要一定的装备,包括温度室,搅拌机,滤过系统,蒸汽箱,罐头罐,营养液等
器具等,同时需要合适的种苗床环境,如温度、溶氧、混合性等。
夏季开始,海参育苗正式进入保苗期。
此时需要注意加强周圆护理,例如对垃圾、浮
渣内病原进行工作,增加新鲜海水,注意把握温度和盐度,让水质保持稳定,控制氨氮、
氰化物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并坚持严格的管理和护理,让海参尽快进入育苗网。
经过保苗的海参,状态较为良好,可以送入车间内进行养成。
对于车间内的海参养成,我们要重视管理,做好安全防护,防止病毒侵害。
同时还要定期检查水和水质相关指标,
定期补充高质量营养液,防止海参病害,保证养护环境的流畅,维持和改善车间的生态环境,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和质量。
海参育苗是实现海参食品产量和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为提高海参养殖产量和质量提
供了可能。
海参育苗有助于提高海参产量,而且能改善养殖环境,降低海参患病率,提高
健康状况,更有利于实现高效养殖。
提高刺参育苗单位水体出苗率的技术措施

提高刺参育苗单位水体出苗率的技术措施近年来海参养殖发展迅速,海参育苗也随之发展,原有的其他海产品育苗时也开始搞海参育苗,但育苗产量并不稳定,究其原因有很多因素,以下几点技术措施,用来提高单位水体出苗率。
一、种参选择是育苗的关键由于育苗厂家的增多,种参的需求量加大,育苗厂家为了育早苗或降低成本,大部分采用了池塘养殖的刺参作为种参,但刺参经过累代的养殖,出现遗传力减弱,抗逆性差,性状退化等问题,此外,刺参养殖因为是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所以肥满度和怀卵量都不及自然海区的种参,早育苗的可以提前在池塘和育苗室暂养。
二、育苗用水的调控为了保证育苗期间,特别是幼体浮游期间水环境稳定,尽量减少海参的应激反应,储水池要大,尽量一次性储好前期育苗用水,进水时间选择在大潮期,纳入高潮时的优质海水,弃掉潮头和潮尾水,育苗用水应严格进行消毒处理,可在育苗前7-10天进行,所用消毒药物未漂白粉,剂量50ppm。
如果用养参池做储水池,处理时要用刺激性较小的清塘药物,可杀菌并处理桡足类,对大参也没影响。
三、各期幼体培养密度要合适合适的幼体培养密度对刺参育苗稳产、高产至关重要,受精卵密度控制在0.5个/ml,耳状幼体培育密度0.5个/ml,最适密度0.3-0.4个/ml,稚参的附着密度0.3-0.4/cm2,如果耳状幼体的培育密度过大,投饵量相应增加,导致水坏境不好,容易出现烂胃和胃萎缩现象,有的会因为营养积累不够,即使从大耳变到樽形,但樽形也不会继续向前发育。
如果稚参附着过大,饵料投放过大,和排泄物过多,在七八月份很用以引发细菌性溃烂,而一旦发病很难控制。
四、育苗期间疾病的防治措施1、耳状幼体烂胃病:主要发生在大耳幼体期,一开始表现为胃壁增厚,粗糙,位的边缘模糊不清,进而萎缩,严重时为溃烂破碎,绝大多数幼体在变态发育中死亡。
发病原因:(1)耳状幼体培育密度过高;(2)饵料质量不佳,饵料生物被老化或污染,饵料品种单一;(3)育苗用水污染或理化指标不平衡;(4)获取受精卵的质量差,或不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参孵化流程
1 亲参选择
一般情况下,亲参个体越大成熟越早怀卵量越大卵的成熟度越好,所以尽量选择个体较大的作亲参。
自然海区亲参体重300g以上,体长20cm以上为好;池塘刺参体重应在250g以上。
选择性腺发育好,性腺指数在10﹪以上的亲参。
解剖观察性腺饱满膨胀,呈树枝状分叉,直径2~3mm,末端较粗。
雌性生殖腺呈橘红色,卵粒肉眼可见,刺破后可自由散开;雄性生殖腺呈乳黄色或乳白色,刺破后可流出乳白色精浆。
显微镜下卵黄及细胞质透明,卵粒性状整齐。
根据亲参大小和培育水体的规模,可按1~2头/m³的数量准备。
1.1亲参的运输
采捕的亲参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运回育苗场。
分干运和水运两种运输方法。
应根据运输距离、运输时间、温度以及运输路况等条件确定运输方法。
若距离较短,运输时间在3小时以内,可用干运法,即将亲参装入泡沫箱内,单层摆放,将箱盖封紧后运输。
长距离运输多用水运法,比如50×50×80cm的帆布桶内装水1/3~1/2,每个桶内可装亲参60~80头。
尽量选择在早晨,傍晚或夜间运输,防止海参相互挤压和摩擦。
运输容器内温度不宜高于刺参采捕海区的水温,可在运输容器内加冰降温。
1.2 海参暂养
亲参蓄养的目的是提供良好适宜的培养条件,使亲参性腺发育成熟,从而获得足够数量的优质卵子和精子。
如果亲参性腺发育已经成熟,采捕时机控制的好,经过采捕和运输的刺激,亲参当晚即可产卵。
然而,一般情况下亲参需要蓄养一段时间后才能产卵。
如果为了升温育苗,提前采捕亲参,亲参蓄养更是育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2.1 水温调节
亲参采捕季节往往由于气温较自然海区的水温回升块,致使蓄养水温高于亲参采捕海区的水温。
蓄养水温过高,海参将难于适应,反而延误产卵时间,影响卵子质量。
因此,应采取调控措施,使亲参蓄养初始水温与亲参采捕海区的温差
尽量缩小,尽量控制在3℃以内,为亲参提供一个对水温的适应过程。
蓄养时间,水温一般不宜超过20℃。
1.2.2 密度
亲参蓄养密度一般控制在20~30头/m3;蓄养池较大;如容积10m3以上,可适当减少密度;蓄养池容积小,可适当增加密度。
如果蓄养用水水温较高和亲参个体较大,也应适当降低蓄养密度。
提早育苗提前采捕亲参,蓄养亲参时间较长,蓄养密度可适当减少,控制在20头/m3左右。
1.2.3 饲料
亲参蓄养期间一般不投喂饲料,如果采捕过早,蓄养时间很长,为避免体力过度消耗、性腺退化,应适量投喂;另外,为了提前培育苗种,亲参升温促熟培育过程中也应投喂饲料。
饲料应是沉降性的。
饲料种类一般是配合饲料。
投喂量可以灵活掌握,以下次投喂时饲料没有或很少剩余为宜。
为了保证海参正常摄食,水温应控制在17℃以下。
超过17℃,接近夏眠水温,摄食减少;超过20℃,一般停止摄食。
1.2.4 光照
光照应均匀偏弱,避免强光直射,可控制光照强度在500~1000lx范围。
1.2.5 日常观察
要注意观察亲参的活动与摄食情况,特别是傍晚和上半夜,应连续观察,若发现部分亲参在水体表层池壁活动频繁,不时昂头摇摆或少量雄参排精,则预示着雌参可能要产卵,应做好产卵准备。
2.1 人工产卵
产卵前4~5小时,在亲参培育池内投放冰块,使水温降低2℃左右,一般在下午5点左右,将亲参培育池内的水排干,将海参头部朝培育池的上表面依次排列。
阴干30min左右。
然后,用强水流冲洗海参,冲洗15min左右。
将海参倒入另一亲参培育池中,此池水温比原水温高2~3℃左右。
一般情况下,2~3h 后,亲参开始沿池壁向表层爬行,活动频繁,经常将头部抬起左右摇摆;此时,可出现雄参排精,约0.5h后,雄参开始产卵。
2.2 采卵注意事项
在实际生产中,有时采不到卵,经刺激也不排放。
据了解的情况分析,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性腺发育不成熟或已经排放;二是性腺发育尚可,蓄养条件不适。
常见的情况是,采捕海参海区的水温为14~17℃,而蓄养初始水温太高,超过17℃,甚至在20℃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海参或立即排放,或对这种剧变的高温环境不能适应,长时间不排卵。
因此,蓄养亲参的水温变化应当适宜,蓄养初始水温与采捕海区水温应尽可能一致,刺激采卵应在性腺发育成熟的前提下进行。
另外,在正常排卵时间前适当投放鼠尾藻粉碎滤液,有时能达到诱导亲参产卵的效果。
2.2 自然受精
当雄参在池内排精后,先让其在池内排放一段时间,池内出现一定数量后,对雌参起到诱导作用,雌参产卵。
发现雌参开始排卵后,将雌参留在池内继续产卵并在池内受精。
在此期间最好微量增氧,以使精卵均匀分布,利于受精。
当亲参全部停止排放后,将其全部移出。
把亲参从池内全部移出后,待卵基本沉入池底后,用虹吸法将上层2/3的水吸出,再注入与原池水等温的砂虑海水,如此反复2~3次即可。
2.3 孵化
孵化是指受精卵经过胚胎发育之后由卵膜孵出到达小耳幼体的过程。
产卵受精后,按幼体培育的密度要求将受精卵直接移入培育池,孵化密度一般掌握在0.5~1粒/ml,此法孵化密度小,微量增氧,或静水孵化﹑每半小时搅一次即可,孵化率较高。
孵化期间要保持水质清新。
3 幼体培育及日常管理
当孵化池内的卵发育至小耳初期时便开始选育,常用的选育的方法有拖网选育法﹑网箱浓缩法。
拖网选育法为停气半小时后观察幼体集中浮于表层后,用300目拖网进行拖选;网箱浓缩法就是利用水位差用直径3~5cm的胶管或塑料管把幼体集中虹吸到网箱内,两种方法都是把幼体集中于事先准备好的标准水槽内,达到一定密度后定量分池培育,培育密度要控制在0.4~0.6个/ml,新的培育池池水可加半池,待以后3d陆续补满即可。
在实际育苗过程中,幼体培育密
度可灵活控制。
有时可以看到,有的培育池耳状幼体密度很大,甚至在1个/ml 以上,却生长和发育整齐,耳状幼体成活率和稚参变态率很高;有的培育池耳状幼体密度很小,发育缓慢且不整齐,耳状幼体成活率和稚参变态率很低。
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出,育苗成功与否,耳状幼体的密度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幼体进入新的培育池便开始投饵,适宜的饵料有盐藻﹑角毛藻﹑小新月菱形藻,代用饵料也可用海洋酵母,但培育效果最好的以盐藻﹑角毛藻﹑小新月菱形藻混合投喂较好,开始可以投1万cell/ml,然后镜检根据胃内饵料多少适当调节,胃内饵料以占全胃2/3为宜,过多会造成胃壁增厚,过少胃撑不起来,都会影响后期发育。
幼体培育期间分为小耳﹑中耳﹑大耳三个阶段,日常管理主要有换水、投饵、疾病预防观察大小及发育时期是否正常。
换水前三天主要以加水为主,以后每天可换水1/3,投饵量要根据每天镜检观察胃含物多少适当增减。
4 稚参培育及日常管理
大耳幼体末期体长急速缩小变成樽型体,便开始投放事先消毒好的附着基,附着基多数是用波纹板,波纹板可以用塑料筐装成筐片,也可用聚乙烯绳串成吊,这些都可以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定。
投放的具体时间为有20%~30%的樽形体时,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幼体发育变态。
樽型幼体逐渐伸出管足吸附于附着基上便开始进入稚参阶段,此时食性开始转变由滤食变成舔食,适宜的饵料为底栖硅藻,也可以是鼠尾藻的粉碎液(300目以上过滤的浸出液)。
此时稚参还非常小,投饵量要小,不宜过多,过多会把稚参糊死。
进入稚参的管理还是非常关键的,附着基下完后,换水采用对流换水法,开始几天吸出的水还要用网箱接,因为还有部分幼体未完全附着,待完全附着后就不用网箱接了。
这个阶段的稚参又叫小白点,小白点到变色大概要30~40d,当小白点有50%变色时便可以将其剥落波纹板换用聚乙烯网片附着基。
以后的管理就是换水﹑投饵﹑疾病预防以及敌害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