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合集下载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例子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例子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例子
以下是一些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例子:
1. 概述法:教师在开始讲授某一主题时,先介绍一个概要性的概念,引导学生对主题产生兴趣和认识。

例如,当教师要讲解“生态系统”时,可以先介绍“环境保护”概念,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从而学习更深入的内容。

2. 问题导向法:教师在授课前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难点,然后再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例如,当教师要讲解“平面几何”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如何构造一个正方形,然后引导他们理解其几何特征,并协助他们进行构造。

3. 案例研究法:教师通过实例介绍某一主题,并利用学生参与讨论,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该主题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例如,当教师要讲解“商业流程管理”时,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成功的商业流程案例,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流程管理方法。

4. 探究式学习法:教师给学生提供问题和资源,让他们团队合作,通过独立探
究来发现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究某个国家的文化差异,让他们自行查找信息和参考资料,并组成报告和展示,以展示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5. 问题解决式学习法:教师提出具体的问题和场景,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通过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例如,当教师要讲解“安全出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交通规则和安全知识中去,让他们亲自体验,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讲解学习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讲解学习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

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在于用先前学过和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结构或命题的基本特征。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1、先行组织者的含义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

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

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

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不难看出,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上面第三章 3.3节所述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即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呈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相关的“原有观念”。

所以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由于原有观念和新观念(即当前学习内容)之间,如前所述,可以有“类属关系”(又分“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等三种不同关系,所以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分成三类:(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

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

阅读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

阅读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

阅读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先行了解文本的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本内容。

以下是该策略的应用方法:
1. 引导学生预测文本结构: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文本的组织结构,引导学生预测文本的结构。

例如,教师可以问,“这篇文章可能会包含哪些部分?”或者在黑板上展示出文章的大纲。

2. 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结构:在学生掌握文本结构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标题、目录、图表、段落标题等元素来理解文章的结构,并计划阅读策略。

3. 教师读一小段,学生预测,然后再读下去,并检查预测:教师可以将文本分成小段,先让学生预测接下来的内容,再阅读下去并检查预测是否正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本内容。

4. 教师解释关键词:当遇到学生不理解的关键词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清晰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意思。

5. 学生自主预测文本内容:在阅读完整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文章标题、图片、目录等推断文章的内容。

这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和预测。

通过使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本内容,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Anticipatory Organizers)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建立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概念框架,以提高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这种策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和准备学习内容,为学习过程打下基础。

以下是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一些应用举例:1. 概念导入:-在介绍新主题或概念之前,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视频、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了解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关于地球运动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播放关于日食、月食等现象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2. 问题引导:-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建立问题意识和思维框架。

-例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影响。

3. 实例分析:-使用真实案例或情境分析来引入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理解抽象概念,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市场营销策略时,教师可以分享成功的营销活动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策略和原因,为学习市场营销理论做准备。

4. 概念图谱:-利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工具展示学习内容的结构和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逻辑连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整体理解。

-例如,在学习复杂的物理定律时,教师可以绘制概念图谱,将各个定律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框架。

通过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知识。

这种策略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层次理解。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

目的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

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

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

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三类:(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

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

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是并列组合关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1)“渐进分化"策略(2)“逐级归纳"策略(3)“整合协调”策略例如:历史内容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奥苏贝尔就如何贯彻“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原则,提出了具体应用的技术:设计先行组织者。

这也是奥苏贝尔提出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从“组织者”一词演化而来的。

所谓“先行组织者”,根据表述定义,它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表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点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点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动类属性的学习。

也就是说,通过表现“组织者”,给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一道知识之桥,使他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在奥苏贝尔原来的定义的基础上发展了“组织者”的概念。

“组织者”一般表现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先行组织者”),但也能够放在学习材料之后表现。

它既能够是在抽象、概括性上高于原学习材料,也能够是具体概念,在抽象、概括水平上低于原学习材料。

“组织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expository)“组织者”,用它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另一类是比较性(comparative)“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按奥苏贝尔所提,一节课总是以先行组织者为开端,意义学习的发生总是在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所学材料之间有一潜在的配合,而先行组织者则使这种配合更为可能。

先行组织者采取三种形式:①一个概念的定义,②新材料与已知例子的类,③一个概括。

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信息,可用来说明即将来临的课文可帮他们记住和利用他们已有的信息但还没理解到与新课相关,所以先行组织者起一个在新旧概念之间搭桥的作用。

教科书一般总是包括这个先行组织者的,如一开始的综述,或章节的大纲和标题。

它起三个作用:①把学生的注意引向即将来临的材料中最重要的内容,②它们集中了将表现的观点之间的关系,③提醒学生已有知识和即将遇到的新材料之间的关系。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
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更高一层抽象性和包摄
性。
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三 个阶段组成: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过程
教 学 过 程
第一阶段
“先行组织者”的呈现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条件 教学要求
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 念和原理 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 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 获得并保持的最重要因素 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 需要预先准备的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运用的目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
(2)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先行组织者在三个方面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
如果设计得当,它们可以使学生注意到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 那些可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并把新知识建立其上; 它们通过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并说明统括各种知识的 基本原理,为新知识的接受提供了一种脚手架; 这种稳定的和清晰的组织,使学生不必采用机械学习的方式。
第二阶段
学习任务和材料的呈现
第三阶段
认知结构的加强
阐明课的目的 呈现“组织者”
明确组织,使知识的结构显而 易见 安排学习的逻辑顺序 明确材料 维持注意 呈现材料
运用综合贯通的原则 促进主动积极的接受学习 引起对学科内容的评析态度 阐明学科内容
教 学 活 动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先行组织者策略: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

DOCS
01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定义与来源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一种教学策略
• 旨在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新概念
• 通过在正式学习前提供相关的先行组织者材料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来源
适时呈现先行组织者材料
采用多种呈现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 在正式学习前呈现先行组织者材料
• 可以是讲解、讨论、实验等方式
•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
•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解和准
• 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评估先行组织者:测量策略的效果
设计评估工具
• 可以是测试、问卷调查、观察等方式
•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使用有趣的先行组织者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局限
需要精心设计先行组织者材料
• 需要教师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材料的设计和准备

作为教育研究的重要对象
• 研究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 为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先行组织者策略与教育技术相结合
• 推动教育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
提高教育质量
• 通过研究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方法和效果 -为提高教育质量和促
进教育公平提供支持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实际上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 —即通过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呈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相 关的原有观念。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与当前所学内容具有某种 关系的“原有观念”这一问题,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环节中已经解决, 就是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例,整合协调策略的运用就体现为对当前教学内容按下面的
• • • • 方式进行组织: 通过媒体展示和语言文字表述,介绍回声现象及有关特性 (作为先行组织者); 通过媒体展示和语言文字表述,讲解雷达工作原理——无 线电波的发射与接收(当前的学习主题); 指出雷达与回声的共同属性——都是波的反射、接收; 分析雷达与回声的区别——前者是无线电波(一种电磁 波),只能通过仪器探测到;而后者是声波,可以通过耳 朵听到; 介绍雷达在航空、航海、军事等方面的应用,以巩固和加 强习得的意义。
“逐级归纳”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 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时,对于教学内容的组 织可以采用“逐级归纳”策略。 所谓逐级归纳是指,应先讲授包容性最小、抽象概 括程度最低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增的 次序逐级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归纳,每归纳一步,包容性和 抽象程度即提高一级。
综合,从中找出彼此之间的关联,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非任意的
实质性联系。
显然,这一过程即是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R.M. 加涅所说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把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认知结构的
某一层次组织之中的过程。可见,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就是在学习者能够有
意义地学习新内容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原有观念)和“需要知 道的”(新概念、新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从而使原有观念能对新概念、
先行组织者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 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
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
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
新知识真正起到固定、吸收作用(成为新知识的“固着点”),即实现认
知结构的同化。教师虽然不能直接参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但却 可以通过对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对这一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实施通常包括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两个理论假设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 ①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 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 ②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第一个理论假设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阐明本课的目的
教学活动
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确认正在阐明的概念的 属性;提供上下文 使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知识和经验 使知识的结构显而易见 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 保持注意 呈示材料 演讲、讨论、放电影、做实验和阅读有关的材料 使用整合协调的原则 促进积极的接受学习 提示新旧概念(或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
由第一个假设可以推论出:不管新概念(或新命题、新知识)是通过类
属关系(即上下位关系)习得,还是通过总括关系(即下上位关系)习 得,最后都要被归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类属于
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
第二个理论假设
由第二个假设可以推论出:按照新旧知识之间是类属、总括或并列组合 这三种关系之一而选择出来的先行组织者,可以有效地促进新旧知识之 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因为它可以帮助学习者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 与当前所学新知识有关的内容,以便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分析、对比、
由于有三类不同的先行组织者,即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并列
组织者,所以对教学内容的组织相应地也有三种不同的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介绍
• “渐进分化”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 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奥苏贝尔建议对教 学内容的组织采用“渐进分化”策略。 所谓渐进分化是指,应该首先讲授最一般的,即包 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 和抽象程度递减的次序逐渐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分化,使之 越来越具体、越深入。根据上面所述的第一个理论假设可 以推知,若按这种渐进分化策略组织教学内容,则人们习 得知识的顺序将和大脑认知结构中的组织层次、存储方式 完全吻合。
者”。
先行组织者分类
由于原有观念和新观念(即当前学习内容)之间,如前所述,可以有 “类属关系”(又分“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总括关系” 和“并列组合关系”等三种不同关系,所以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分成三 类: 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 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 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整合协调”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 低于当前教学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 至是共同的属性时,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采用“整合 协调”策略。 所谓整合协调是指,通过分析、比较先行组织者与当前教 学内容在哪些方面具有类似的或共同的属性,以及在哪些 方面二者并不相同来帮助和促进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 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协调,以便把当前所学的新概念纳入到 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类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 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的过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第一组:高志敏、熊雅萍、陈晓嫚 搜集资料:高志敏、熊雅萍 ppt制作:高志敏、陈晓嫚、熊雅萍 讲解者:陈晓嫚
案例
• 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在讲坐标的概念时,为了突出说明点在平面内的位 置,设计"发电影票"的实例。可这说:“如果文艺委员发 票时,不小心打翻了墨汁瓶,你票中的‘16 排’或‘1 号’弄糊了,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吗? 如果有'16排1号'和 '1排16号'让你选,你要哪张?”
............
第一排 一列
........
• 这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较快地得出平面内点的坐标的两个 特征: (1) 必须是一对实数; (2) 这一对实数必须有序。 这样枯燥的坐标概念就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在由衷的 笑声中加深了对坐标概念的认识。
1 2 3 4
含义及分类 两个理论假设 实施步骤 策略2
呈现学习任 务和材料
阶段3
扩充与完善 认知结构
谢谢观赏
• 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 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 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 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 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 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 存在的不是类属或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组合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