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晏子使楚》word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上《晏子使楚》word教案

十晏子使楚[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晏子出使楚国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 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3 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难点: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晏子简介: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
从公元前55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掌管齐国政治,讲究礼仪,以“节俭力行”著称。
由于晏婴的“节俭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婴就为后来墨家所推崇。
《晏子春秋》这部书,柳宗元认为它很可能是“墨子之秆有齐人者为之”,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
它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二、朗读课文三、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字词以学生自学提问为主)让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1)读准字音(2)实词、虚词的积累。
如对课文注释中的词语要多读、多记,不断温故知新。
(3)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辨识、理解。
通假字:熙,同“嬉”,开玩笑。
一词多义:之、使古今异义词:坐盗避席其实(它的果实)所以(……的原因)倒装句:曷为者也(为何人)何以也(以什么办法)参考译文在晏子将要出使楚国的时候,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对他左右的近臣说:“听说这个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该怎么办呢?”有一个人说:“这样吧,当他来的时候,我就绑着一个人从您的跟前走过。
然后您问被绑的是什么人,我就说是齐国人;你问为什么被绑起来,我就说是因为偷东西。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在宫里设宴招待他。
喝酒正酣的时候,有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
楚王问:“被绑着的这个人是谁?”官吏回答:“是齐国人,因为在我们这里偷东西。
”这时楚王看了看晏子,问道:“你们齐国人都是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站起来回答道:“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的时候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变成枳,虽然它们的叶子相似,但是结出来的果实则全然不同。
关于《晏子使楚》教案范文9篇

关于《晏子使楚》教案范文9篇《晏子使楚》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读懂《晏子使楚》的故事内容。
2、抓住晏子三斗楚王的言行,体会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智慧以及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重点】从晏子充满智慧的语言中体会晏子的智慧和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气节。
【课前准备】搜集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人物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__思路。
2、知道课文用了“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记叙了晏子和楚王的交锋。
二、学习三个小故事从晏子充满智慧的语言中体会晏子的智慧和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气节。
1、学习:进城门:⑴学习第3段,知道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怎样反驳以及故事的结果。
⑵重点朗读晏子的话,读懂晏子的言外之意,体会晏子面对侮辱,用充满智慧的语言进行了有力的反驳,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2、学习“见楚王”:⑴学习第4段,知道楚王见到晏子是怎样侮辱他的。
⑵面对侮辱,晏子是怎样反驳的呢?抓住“严肃”和“笑了笑”从表情和语气体会晏子的智慧和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气节。
3、学习“赴酒宴”:⑴学习第5段,知道楚王在酒宴上又是怎样侮辱晏子?面对侮辱,晏子是怎样反驳的呢?⑵读懂晏子的话,再次体会晏子用智慧维护国家尊严。
三、总结1、故事最后的结果怎么样?2、从楚王态度转变感受晏子形象。
3、想象:晏子圆满地完成了出使楚国的使命,在晏子离开楚国前,楚王会怎样做?怎样说?怎样想?4、总结,体会晏子表现出的一种精神──尊严。
《晏子使楚》教案篇2晏子,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晏子使楚》教案设计。
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
课文就是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
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课文中晏子是怎样智斗楚王的,为什么晏子的话会驳得楚王无言以对?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晏子使楚》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晏子使楚》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入:【教师寄语】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救国难。
《战国策》开篇就以生动的个案显示了语言的魔力。
【语言轶事】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3.培养自己归纳整理的能力。
【相关背景:】作品简介《晏子春秋》记载春秋时齐国晏婴言行轶事的著作,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
它文学性很强,记叙带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走近晏子: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从公元前55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掌管齐国政治,讲究礼仪,以“节俭力行”著称。
后来为墨家所推崇。
《晏子春秋》中的晏子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闪耀着理想光辉的不朽艺术形象。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所塑造的众多的艺术形象中,晏子具有引入注目的地位,二千多年来一直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普遍的喜爱。
晏子的形象是政治家和智者的和谐的统一。
做为一个政治家,他忠君爱民,诚笃地身体力行自己信奉的“礼”,他抓住一切时机直言谏净,为民请命;做为一个智者,他博学多识,辞锋锐利?机智幽默。
作者塑造晏子这个形象,并不是靠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情节,使晏子这个人物在读者面前站了起来,活了起来,取得了人们对这个形象的承认。
在作者那个时代,塑造像“晏子”这样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还是绝无仅有的。
【学法指导】1、请在问题引领下,认真自学课文,解决能够解决的预设问题,生成“我的问题”。
2、生成问题路径:一看目标、二看预设、三看习题、四悟文本。
【问题导读】一读课文:大声朗读,积累字词,感知内容。
(1)初读,给加点字注音酣诣曷枳熙耶(2)通过查工具书,你解决了哪些难懂的词?请写在下面。
有疑惑的请标出。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2.5 晏子使楚 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 (9)

3.教师指导学生以文言卡片的方式整理积累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学习文言文,制作卡片,对文言词语进行积累和归纳整理)
(1)通假字
如:缚者曷为者?(“曷”同“何”,什么)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开玩笑)
(2)古今异义词
如:谓左右曰(左右古: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今:表方位和约数。)
《晏子春秋》这部书中所宣扬的兼爱、明鬼、节用等思想近于墨子,唐代柳宗元认为它很可能是出于齐国墨家后学之手,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它的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二、读一读,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轻音和重读,节奏和韵律)
王曰:“何坐?”(坐古:犯罪。今:一种姿势)
其实味不同。(其实古:其:他们的;实:果实。今:副词,实际上)
寡人反取病焉(病古:辱 。今:疾病。)
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句子,扫除文字障碍, 了解课文大意,为理解人物做准备。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指名一、二名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其他同学与老师一起评价预习情况。
如:为: (1)为其来也(介词,当,相当于“于”)
(2)何为者也(动词,做)
(3)橘生淮南则为橘(动词,变为,变成)
之: (1)吾欲辱之(代词,他)
(2)齐之习辞者也(结构助词,的)
(3)楚王闻之(代词,代晏子将使楚这件事)
(4)难句或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基本方法:“直译”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意译”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具体方法:增——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删——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调——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留——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扩——扩展;缩——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替——替换;选——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 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八年级语文《晏子使楚》教案

八年级语文《晏子使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晏子使楚》。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晏子的人物形象和主要事迹。
(3)了解晏子的历史背景和楚国的社会状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尊敬先贤、诚实守信、勇敢机智等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晏子使楚》的朗读和背诵。
(2)晏子的人物形象和主要事迹的理解。
(3)晏子的历史背景和楚国的社会状况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晏子智慧和勇气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晏子的历史背景和楚国的社会状况。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理解晏子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讲解晏子的智慧和勇气,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举例。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思考晏子的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良好品德。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长期进步:关注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进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晏子使楚》教案3

《晏子使楚》教案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善于运用不同语气的朗读表达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人物情感,懂得要利用恰当的方式勇于维护自己及国家的尊严。
3、积累语言,学习用恰当的成语及歇后语概括人物的语言及行为,学习晏子语言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读懂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的含义,及句子间严密的逻辑关系,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教学准备:课件、补充教材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晏子,谁想说一说晏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汇报)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深入课文,去研究研究晏子那非凡的智慧。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首先请大家根据这三个问题回顾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学生汇报)2、教师:故事的结局是(课件“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不得不、不能不、必须……)二、师生研究第一次交锋“看了看”1、教师:楚王究竟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呢?(智慧、口才……)那就让我们走进晏子说的话,去研究他的智慧究竟藏在哪里?请看大屏幕。
(课件“看了看”,老师读楚王,学生读晏子)你知道他这句话的智慧表现在哪里吗?(相机出示课件)谁愿意承认自己是狗王呢?于是楚王只好打开城门。
你看,这晏子不但聪明,说起话来语言的逻辑性也非常强,用一个成语概括就叫做(板书:能言善辩)谁想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体会晏子的能言善辩。
(指生读)2、教师:这段文字中还有没有能够表现晏子智慧过人的地方?老师提醒你,注意晏子是怎么说这句话的?(课件变化:看了看)我们可不可以把看了看去掉,换成想了想呢?(生汇报,用一句成语来概括,板书:才思敏捷)就是这样,只需看了看,马上计上心头。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体会晏子的才思敏捷。
(指生读)3、教师:我在课前给大家发了补充教材《胯下受辱》看了吗?韩信胯下受辱的气度恰恰表现了他的大智若愚,也正是少年时这一特殊的经历锻炼了韩信百折不挠、虚怀若谷的性格,而这一性格正是他日后成为杰出将领的潜在条件。
《晏子使楚》教案(五篇)

《晏子使楚》教案(五篇)第一篇:《晏子使楚》教案《晏子使楚》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晏子使楚》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晏子使楚》教案1教学要求:1、了解故事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辨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2、认真分析人物的语言,注意体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学会生字、新词,积累有关词语。
教学重点:学习晏子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辨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教学难点:用心体会人物语言,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略)第二课时一、板书课题:晏子使楚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晏子:名婴,号平仲。
使:出使(动词)。
楚:楚国。
二、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分自然段读文,说说每段大意。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词意:国势敝国枳安居乐业3、答疑。
三、阅读分析1、阅读思考:①楚王讥笑晏子身材矮小,叫人在城门旁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让晏子钻进去。
在这种情况下,晏子是怎样对待的?结果怎样?②当楚王讥笑齐国没有人才,所以派晏子这样的人出使楚国时,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的?结果怎样?③楚王讥笑齐国人做强盗,没有出息时,晏子又是怎样驳斥楚王的?结果怎样?2、讨论、汇报。
3、重点思考:晏子是怎样战胜楚王的?4、小结:晏子出使楚国,能以自己的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
《晏子使楚》教案2教学目标:1、学认10个会认字,练习写好8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晏子是怎样机智地驳倒楚王,维护齐国的尊严的,体会晏子的话语中所表现出的聪明和机智。
3、任选文中的一个小故事,分小组进行表演。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优质课《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优质课《晏子使楚》教学设计教案资料【教学目标】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文言词汇,解释课文大意。
2.能结合课外资料和文本内容,说说对晏子的认识。
3.能通过表演感受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能言善辩的才智,并能在情境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1.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晏子巧辩方法的分析和运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一、听故事,品道理美国国务卿访华,国务卿一行人态度傲慢,常常出言不逊。
有一次,国务卿带着蔑视的神色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显然这句话里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
许多在场中国工作人员都愤愤不平,但是如果出面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那么必定会引起双方的不愉快,也势必会影响到以后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
所以必须慎重对待,不可意气用事,但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周总理会怎样应对这个场面,怎样机智回答呢?(师请若干学生回答后继续说)就在这令人尴尬、为难的时刻,国务院总理、外交部长周恩来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国务卿阁下,这并不奇怪。
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你看,周总理的一句妙语不仅挽回了面子,弘扬了国威,而且不露痕迹地对美国国务卿的无礼进行了反唇相讥。
当下便博得了满大厅的笑声,一场外交冲突就在笑声之中化解了,刚才紧张的气氛又变得和谐融洽起来。
可见巧妙的语言能让人转败为胜,由被动走向主动。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出现过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晏子是春秋时代齐国人,当过齐国的宰相。
晏子善于言辞,机智果敢,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
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请大家仔细品味晏子过人的智慧、犀利的语言。
二、读课文,归内容1.文言文学习,积累语感很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晏子使楚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重点、难点)
2.能把握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的情节。
(重点)
3.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距今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群雄纷争的时代——春秋战国,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
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经常被派到其他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晏子使楚》。
二、自主预习
1.走近晏子。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平仲,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
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历任齐灵公、庄公和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酒酣.(hān)诣.(yì)曷.(hé)枳.(zhǐ)
3.理解词义。
习辞:善于辞令。
习,熟练。
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
古代把席子铺在地上坐,所以座位叫“席”。
其实:它的果实。
熙:同“嬉”,开玩笑。
左右:近旁的人,文中指近侍。
所以:表示“……的原因”。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明确: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
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2)请简要概括文章两段的内容。
明确:第一自然段,写楚国君臣事前的密谋策划。
第二自然段,写晏子机智地挫败了楚国君臣的阴谋。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请简要概括文中楚王和晏子的性格特征。
明确:楚王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机智善辩,有政治家、外交家的风范。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明确:采取迂回战术,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二)深层探究
晏子是如何反驳楚王,而又使楚王无话可说的?
明确: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
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而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显示了睿智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三)写法探究
你欣赏晏子的说话艺术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我欣赏晏子的说话艺术。
他在无法澄清“齐人坐盗”这一事实的情况下,巧用类比进行反驳,只言片语间化被动为主动,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又不失礼节。
四、板书设计
五、课外拓展
晏子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示例:外交无小事,尤其在牵涉到国格的时候,更是丝毫不可松懈。
晏子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维护了国格,也维护了个人尊严。
比如钓鱼岛事件,我们要有理有据有节地维护自己的领土完整,绝不能被日本首相安倍的嚣张气焰所吓倒。
六、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教学生弄懂文言知识,以及晏子的机智、能言善辩,体会语言的艺术。
由于学生的思维变化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使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多。
尤其是探究性学习,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强调顺学而导,作为教师我们要随时捕捉学生的信息,从而调整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