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三峡》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三峡》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三峡》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并熟读成诵。
2、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3、欣赏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钱币被称为“国家的名片”,钱币上的风景往往都是一个国家最值得去的地方,你们有没有留意过人民币背面的风景?有谁知道十元人民币背面选的是哪个地方?――的瞿塘峡。
瞿塘峡,两岸如削,岩壁高耸,大江在悬崖绝壁中汹涌奔流,郭沫若过此发出了“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的赞叹。
你们知道,“三峡”指哪三峡吗?2、欣赏三峡风光,带着问题:“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长江在这一段要称为“峡”呢?明:大家看这个“峡”字是“山”和“夹”相合而成。
看这几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两山相夹,一水流过,形象地给我们说明了“峡”的含义。
(二山夹一水称之为“峡”)3、三峡山高峡窄,水深流急,真可谓“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
我们虽然不能亲自到三峡一游,但读郦道元的《三峡》一文,定能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由衷赞叹!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1、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四生朗读课文,师强调生字词的读音,齐读每一层。
3、自由读、互读,注意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4、齐读课文。
5、结合书下注释和字典,合作疏通文章大意。
(目标:通过讨论,大致读懂文意。
方法:口头说文章大意,遇到疑难处蜗牛文摘,书下简短注释可先写在文中,长的翻译不写。
)四、深入研读课文(一)研读“自三峡……不见曦月”――两岸的山1、两山相夹,一水流过,称之为“峡”,由此可见,写三峡肯定要写到――山和水。
明:先写了三峡两岸的山。
2、写“山”抓住“山”的哪些特点来写的?明:连绵不断:山长:“七百里”山多:相连无缺、“略”山高、山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描写)“自非”一句【侧面烘托山峰高峻、两山对峙(相对而立)、江面狭窄。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第九课古诗四首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情感,同时展示了诗人闲适自得的 生活状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通过描绘静谧的春夜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衬静,通过山鸟的时鸣来反衬春夜的静谧,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 的意境。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00%
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分享与诗歌情感相似的个人感受 ,增进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80%
讨论成果展示
各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 论成果,分享对诗歌情感表达的 见解。
角色扮演:演绎诗歌中的场景和人物
01
02
03
04
选择角色
学生自由选择诗歌中的角色, 如诗人、游子、思妇等,准备 扮演。
诗歌推荐
每位学生准备一首自己喜爱的诗歌作品,向全班 同学推荐。
分享理由
学生简要介绍所推荐诗歌的作者、背景、主题等 ,并阐述自己喜爱该诗的理由。
互动交流
其他同学可以就推荐的诗歌提出问题或发表看法 ,展开互动交流。
拓展阅读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推荐,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 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
04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
文学常识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包括押韵、平仄、对仗等;掌握古代 诗人的其他代表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
修辞手法
学习并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体 会其在表达情感、描绘景物方面的作用。
意象运用和象征意义
意象运用
分析诗歌中具体意象的运用,如山水 、草木、风霜等自然景物,以及鸟兽 、虫鱼等动物形象,理解它们所营造 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美丽的颜色 课文全解讲义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美丽的颜色课文全解讲义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二单元第九课美丽的颜色本单元课文逐渐由七年级富有诗意、包罗万象的人文主题走向对社会生活、情感哲思以及情操志趣的关注,人文主题慢慢走向生活的现实与生命的本然。
《藤野先生》(鲁迅)主要回忆了作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鲁迅初到东京时,厌恶“清国留学生"留学不学的现象,转去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相识。
重点叙述藤野先生为鲁迅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几件事,塑造了对学生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对科学严谨求实,毫无民族偏见的形象。
字里行间既有冷峻的现实又有师生的温情。
本文在写法上也有特色:写作顺序采用时空结合的方法。
时间上,全文运用顺叙,中间插叙“物以稀为贵”和“你改悔吧"一句的来历。
空间上由东京一一仙台一一国内。
写作方法上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包括冷暖色调的对比。
语言上主要运用比喻与反语。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回忆了母亲勤劳、朴实的一生, 歌颂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崇高品德,表达了自己将继续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坚定志向。
课文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展现了母亲勤劳智慧、坚强不屈、识大体顾大局的形象。
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穿插了精当的议论。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先刻画了托尔斯泰脸部多毛、长相平平,令拜访者感到失望的外貌特征,接着描绘他的眼睛,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文章重点抓住肖像描写,欲扬先抑,并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言辞间流露出崇敬与赞美。
《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展现了玛丽·居里热爱科学、顽强坚持、乐观向上的伟大形象。
作者运用一个个镜头展现居里夫妇投身科研的热情与决心,同时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话,串联课文,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读读写写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读读写写
寒假快到了,很多孩子会利用假期复习内容,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快掌握重点知识,今天为大家整理了8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读读写写。
第9课美丽的颜色
【课下注释】
炽热(chì)猝(cù)窒息(zhì)吹嘘(xū)
镭(léi)钋(pō)离析(xī)踱(duó)景况(kuàng)
【读读写写】
微妙燥热(zào)沥青(lì)骤雨(zhòu)
荧光(yíng)筋疲力尽(jīn pí)和颜悦色
【本单元词语补充】
成群结队发髻(jì)驿站(yì)优待(dài)
寒颤(zhàn)订正(dìng)和蔼(ǎi)
解剖(pōu)敬重裹脚(guǒ)愤然(fèn)
竭力(jié)侦探捕获(bǔ)迁居(qiān)
寓居(yù)疲倦(pí juàn)瞥见(piē)迁移勉强(qiǎng)勤劳俭朴(jiǎn)节衣缩食畏缩(wèi)粗劣(liè)粗制滥造(làn)。
八上语文第9课笔记

以下是一份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的笔记,供您参考:标题: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笔记一、课文概述本课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晋代王羲之在兰亭集会上书写《兰亭序》的故事。
文章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人物形象以及与友人的交流,展现了古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们对生命短暂和人事如梦的感慨。
二、重点注释1.修禊:古代的一种习俗,在三月初三这一天,人们聚集在水边,举行仪式,祈求吉祥如意。
2.流觞:古代饮酒的一种习俗,将盛满酒的酒杯放在水面上,随水流漂动,人们沿水而坐,顺流取杯饮酒。
3.列坐:按照一定的次序坐下。
4.曲水:水流弯曲的地方。
5.俯仰:低头抬头。
6.以为:认为。
7.品类:万物的种类。
8.悟言:面对面的交谈。
9.一室之内:在一个房间里。
10.晤言:见面交谈。
11.快然自足:感到非常愉快和满足。
12.齐彭殇为妄作:把长寿和短命看得一样是妄造的。
齐,等同;彭,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殇,短命夭折;妄作,胡说。
三、难点解析1.“修禊”和“流觞”这两种习俗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修禊”和“流觞”这两种习俗为文章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这些习俗的描绘为王羲之书写《兰亭序》提供了背景和情境。
2.王羲之在文中表达了对生命和人事怎样的看法?这些看法与他的书法有何关联?答:王羲之在文中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人事如梦的感慨。
他认为人的寿命有限,应该珍惜当下,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这种珍惜当下的态度也反映在他的书法中,他的书法作品注重表达当下的情感和心境,而非过分追求名利。
因此,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答:“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不认同把长寿和短命看得一样是妄造的看法。
他认为生与死是有区别的,不能将它们等同起来。
这种看法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敬畏。
八年级语文第九课美丽的颜色笔记

八年级语文第九课美丽的颜色笔记
《美丽的颜色》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节选自《居里夫人传》。
笔记如下:
一、作者简介
艾芙·居里(1904—1989),居里夫妇的次女,法国作家,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
曾撰写其母传记《居里夫人传》。
二、背景介绍
玛丽·居里(1867—1934),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先驱,获 190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 1911 年诺贝尔化学奖。
三、字词积累
1. 微妙:深奥玄妙,难以捉摸。
2. 燥热:干燥炎热。
3. 窒息: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4. 吹嘘:夸张地宣扬。
5. 镭:金属元素,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可用来治疗癌症和探测石油资源。
四、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6):集中描述玛丽居里夫妇在娄蒙路的棚屋里“极其快乐”的工作场景。
第二部分(7-19):具体描述玛丽居里夫妇发现镭的过程。
2. 居里夫妇是在哪儿发现镭的?他们工作的环境怎样?
居里夫妇是在娄蒙路的棚屋里发现镭的。
工作的环境非常艰苦,夏天燥热,冬天寒冷,棚屋简陋,没有排放有害气体的通风设备。
3. 从居里夫妇发现镭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
在发现镭的过程中,居里夫妇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对科学的热爱和痴迷、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等品质。
五、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居里夫妇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提取镭的过程,展现了他们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对科学的热爱,赞美了他们为人类做出的伟大贡献。
初二语文课件-新疆教育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北京

词语学习第一课时莎源自县六中四合院即四面有房屋的院落,是北京一种传统的住宅 形式。它历史悠久、布局严谨、院落宽敞、雅静舒适 且具有较强的防卫性,而且长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 方便。 从前,北京人住房讲究很多,俗话说:有钱 不住东南房,冬不暖,夏不凉等。
学习生词: 住宅: 我们莎车的住宅很美丽。 所谓: 这就是所谓的英吉沙小刀。 院墙: 农村的房屋院墙都高大。 连接: 这间教室没有连接在一起。 吉利: 祝你出行吉利。 考虑: 做题时要好好考虑。
连接 居住 出行 考虑
尊敬
二、选词填空
书房 客厅 气氛 所谓 阳台 小里小气 小里小气 1、他这个人非常( )。
2、客人们都在( 客厅 )里等你。 3、衣服晾晒在( 阳台 )上。
4、课堂上( 气氛
)活跃。
5、这就是( 所谓 )的英吉沙小刀。 6、他的( 书房 )里摆满了各种书。
长辈: 我们从小学会尊敬长辈。
学习生词: 居住: 有党的关心,我们的居住条件,
越来越好。 书房: 他在书房里学习。
客厅: 这就是所谓的英吉沙小刀。 气氛: 农村的房屋院墙都高大。
阳台: 这间教室没有连接在一起。
小里小气: 同学之间不要小里小气。
词组达标测试
美丽的
长辈 一下 住宅 条件 吉利 院墙
八年级语文上第九课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第九课知识点八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的第九课是一篇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少年在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成长。
以下是第九课的知识点梳理:1. 小说概述第九课的小说以一个寒冷的冬天为背景,以一位年轻的少年作为主人公,通过他的经历展现了成长与自我认同的探索。
2. 主题与议题第九课的主题是成长与自我认同。
故事通过描述少年寻找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和过程中的矛盾,让读者思考成长中的挣扎与困惑。
3. 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少年、母亲、老师和书店老板。
通过描写他们的言行和情感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如少年的疑惑与探索、母亲的关心与支持、老师的鼓励与启示和书店老板的智慧与指导等。
4. 情节展开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着少年从迷茫到找到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的转变展开。
其中包括少年的冲动逃离、与老师的对话、阅读《小王子》、在书店寻找答案等环节。
5. 语言运用与描写第九课通过运用丰富的描写手法,如用意象描绘冬天的寒冷、用对话展现人物的情感、用比喻抒发少年的心情等,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感情色彩和生动形象。
6. 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在语言运用上,第九课涉及到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拟人、夸张和比喻等,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对话、描述和抒发情感等。
7. 文学价值与启示第九课的小说通过展示少年的探索与成长,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思考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重要性。
它向读者传达了要勇敢追寻自己兴趣和梦想的信息,并教育人们要与自己和解,关注内心声音。
综上所述,八年级上册语文课程的第九课通过讲述一个少年的成长与自我认同,启发了学生们思考成长中的困惑与挣扎,并引导他们勇敢探索和追寻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这使得该课程在学生们的成长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老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2、自主阅读,形成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3、学会善待他人,注重生活中的弱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注重身边人,能以平等的观点和人道主义精神去看待社会上的弱者。
【教学方法】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
作者及背景介绍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
作家、文学翻译家。
主要译著《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
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写作背景:文章写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2、字词部分
A.注音:
塌败()取缔()伛()翳()骷髅()绷()滞笨()愧怍()
B.解词:
塌败:
滞笨:
取缔:
愧怍:
3、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请学生齐声朗读1---4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这些信息让我们能够看出老王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并试着填写表中的内容。
个人基本情况表
姓名:
职业:
家庭成员:
外貌特征:
家庭住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初读课文,走进老王
(三)深入探究,品味老王
1.快速跳读课文第5段到第16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实行互相补充,找到作者主要选择了老王的哪些事情来表现他的善良?
2老王之所以会这样善待“我”,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思考一个问题:“我”的善良体现在哪些事上?
(四)、体味情感,怀念老王
1、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注重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她的感受的?
(五)走进生活,注重老王
其实像老王这样的需要我们注重和爱护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一起回想一下,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如果有,请你讲述一下他(她)的故事,如果没有,请你就对如何善待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寻找老王
仔细观察身边的受苦人、弱者,以最简洁又最感人的语言描写出他们的生存状况。
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切,现在你们循着杨绛的笔墨,去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3
、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
( 一)
、评说老王:
师: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
那个老王?你对他的关切作者告诉你没有?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
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
______
的人,表现在
_______ 。
形式表达出来。
生:老王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人。
表现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胡
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里。
生: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的人。
表现在送冰时,愿意给我们家
带送,车费减半。
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生: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表现在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
(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
理解。
)
( 二)
、品味老王:师: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个情节。
师:有此同感的同学请举手。
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个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个片断。
1
、精读。
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
可圈点,可旁批。
生:读课文。
2
、小组交流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我觉得,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
“镶嵌”一词用得好。
写出了老王消瘦与不灵活,生: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
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
§课文中老王的话语不多,
却十分有表现力。
你能就这些只言片语推
测一下老王当时的心理和表情吗?
§老五劝说“我”
收下香油和鸡蛋的情节作者没有描述,请你设想一下,老王当时是怎么说服“我”收下的?
(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水平和创新水平。
)
3
、质疑,合作探究。
师:就这个情节,你有没有疑问?提出来请大家帮你。
生:文章中,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
为什么?
“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协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
(以生――生、生――师合作的形式相互质疑,培养学生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4
、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导创(
一
)
、怀念老王:
1
、师: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
经常照顾他的杨絳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她作为一个幸运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十分愧怍。
师:她为什么这样想?
生:她觉得自己照顾老王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