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经络辩证

合集下载

辩证

辩证
1.肝郁气结: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侯。
【证侯表现】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胸肋或少腹胀痛, 或咽有梗塞感,或肋下痞块,妇人见乳房胀痛,痛经,月经 不调,甚至闭经。
【证侯分析】本证多因情志不遂,肝的疏泄失常所致。肝属 木,主疏泄,以疏达为畅,今因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故见 精神抑郁、易怒,胸闷不舒,善太息。
【证候分析】痰的形成与诸多原因有关,如外感六淫,内伤 七情,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过逸少劳,过劳体虚等影响肺、 脾、肾的功能,致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停聚凝结为痰。
3.饮证:饮邪是由于体内水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其 质清稀。
【证侯表现】脘腹痞满,沥沥有声,泛吐清水,咳嗽气喘, 痰多清稀,喉中有哮鸣音,胸闷心悸。
【证候表现】急躁易怒,头胀痛,眩晕目胀,口苦咽干,小 便黄,大便秘结。
(3)气闭证:是指邪气阻闭脏器、官窍,以突发昏厥或绞 痛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侯,属实证。
【证侯表现】突然昏仆或昏厥,四肢厥冷或见绞痛,二便不 通,并有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实有力。
【证侯分析】大怒,暴惊,忧思过急闭阻气机,或淤血、砂 石、蛔虫、阻塞脉络、管腔所致。
5.血瘀证:凡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停留于体内, 或血液运行不畅,壅积于脏腑、器官、组织之内,失去正常 生理功能者,均属淤血。
【症候表现】恶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体 蜷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
【症候分析】多由外感寒邪,或因内伤久病而耗伤阳气,或 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偏盛所致。寒症包括表寒、里寒、实寒、 虚寒等证。
2.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伤,导致机体的功能活动亢 进所表现出的以温、热为主的一类症候。
(一)表里辩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来自。1.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病位 浅在肌肤的证候。

中医基础:辨证及八纲辨证

中医基础:辨证及八纲辨证
19
2.热证
基本概念: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导致机体机能 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化热入里;或因七 情过激,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室 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
分类:热证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17
1.寒证
基本概念: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导致机体 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阴寒邪气,或因内伤久病,阳 气耗伤,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所致。
分类: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但常
3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医生通过对四诊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 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 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 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 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4
二、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 阴证与阳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 有联系的八个方面证候。其实,它们并 不是完整而具体的证,只是对病情的大 体分类而已。
无苔
声高息 胀满 便秘 舌质坚 有
粗,烦 痛剧 溲赤 敛苍老,力
躁谵语 拒按
苔厚
32
(四)阴阳辨证
阴阳学说在辨证诊断上的应用,主要有 两个方面。
33
(一)阴阳是类证的纲领
由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疾病的性 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因而阴阳 辨证是基本辨证大法。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 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 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证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证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证(下)三、背部要穴与胸腹部的腧穴相比,背部腧穴的诊治作用与部位的相关性要更加鲜明。

针灸腧穴学中,对背部每个部位所对应的脏腑都有明确的记述。

不过具体内容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计数方法,初学者不便掌握。

无疾这里仅就对于诊治疾病最为重要的五脏背俞穴给予介绍。

三五七,肺心膈;九一四,肝脾肾。

这些就就是诊治五脏疾病的关键腧穴所在。

中医对背部腧穴的定位,就是借助脊椎棘突(即后背正中的一个个凸起的骨头)来完成的。

从大椎(即第七颈椎,低头时项部所见最凸起的高骨处)以下开始计算,大椎下依次为第一椎、第二椎……直至第二十一椎。

口诀中所讲的“三五七,九一四”,即指第三椎、五椎、七椎、九椎、十一椎与十四椎。

这些椎骨下的两侧,就分别用来诊治肺脏、心脏、膈、肝脏、脾脏、肾脏的疾病。

实践中为了便于确定椎数,又可以借助两个明显的标志:一就是后背肩胛骨之下角(嘱患者活动上肢,即可明显见到肩胛下角所在);一就是髂前上棘(即胯骨前方的两处最大的骨)。

肩胛下角与第七椎在同一水平,髂前上棘与第十六椎在同一水平。

以上内容瞧似较为复杂,爱好者朋友在操作过程中,可先在脊柱两侧做按压,发现异常点,再对照上面解说,或参考腧穴图谱,即可轻松作出判断病在哪一个脏腑了。

举例来说,长期肝郁,情志不舒的患者,很容易在肝俞、脾俞两处出现压痛。

细细揣摩,肝俞穴下方还常可以摸到细细的条索。

此时针灸、按揉肝俞、脾俞,以及小腿内侧的足太阴与足厥阴两条经脉上的异常反应点,就可以瞧到不错的效果了。

四、针灸医案解读以上无疾主要讲了针灸治病的原理,以及针灸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实践中,该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判断病位何在,就是虚就是实呢?如何确立治疗方法,选择恰当的腧穴、针具进行治疗呢?下面无疾以几则医案为例,由浅入深,向大家展示用针灸方法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

病案1(无疾自治案)2008年夏,一天清晨,无疾起床后忽感足底不适。

原来一夜时间,左足心涌泉穴内侧靠近足大趾处骤起一水疱,如花生米大小,局部皮肤绷紧,胀痛甚,行走不便。

中医伤筋病辨证分型

中医伤筋病辨证分型

中医伤筋病辨证分型
中医对于伤筋病的辨证分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的表现和症状会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是对于伤筋病的辨证分型的详细解释。

一、痹证型
病因:风、寒、湿邪外袭,伤及经络,气血不畅。

临床表现:关节肿痛,疼痛拘挛,运动难度,寒湿天气症状加重,舌苔白腻,脉涩。

治疗: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常用药物包括:桂枝、羌活、细辛等。

二、气滞血瘀型
病因:外伤导致气血不畅,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疼痛在局部,疼痛时有刺痛感,瘀斑出现,肿胀明显,舌苔紫暗,脉涩。

治疗: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常用药物包括:川芎、赤芍、桃仁等。

三、湿热痰凝型
病因:湿邪和热邪相结合,导致经络不畅,痰湿凝滞。

临床表现:肿胀、酸痛、沉重感,疼痛难忍,湿热所致的症状明显,舌苔厚腻,脉滑。

治疗:清热利湿、化痰通络。

常用药物包括:黄连、白术、苍术等。

四、肝肾亏虚型
病因:肝肾功能衰弱,精气亏虚,经络失养。

临床表现:疼痛部位在肝肾经络,疼痛难忍,关节强度下降,腰膝酸软,舌苔红少,脉细弱。

治疗:补肝肾,养精气,益气活血。

常用药物包括:黄芪、当归、熟地黄等。

以上是中医对于伤筋病的辨证分型的详细解释,每种症状都有对应的治疗方法,为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需要根据不同的症状来进行辨证分型。

中医诊断学中的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研究

中医诊断学中的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研究

PART 03
辩证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 的应用
REPORTING
辩证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辩证思维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 思维之一,强调从整体、动态 、联系的角度看待疾病。
辩证思维具有全面性、灵活性 、深刻性等特点,能够揭示疾 病的本质和规律。
辩证思维强调阴阳五行等中医 基础理论的运用,以指导临床 实践。
辩证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性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讨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为 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和推动中医学术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和分析中医诊断 学中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
论文结构安排
01
02
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历史渊源、基本理论和临床实 践现状,阐明其在中医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辩证与辨病的概念及关系
阐述辩证与辨病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内涵、特点及 其相互关系,强调二者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互补 性和协同作用。
双向思维的研究价值
分析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研究 价值,探讨其对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推动中 医学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实践案例
例如,在治疗感冒时,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辩证分析,确定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 等类型;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明确感冒的病因和病理过程,从而制定出更加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这 种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感冒的治疗效果。
PART 06
结论与展望
REPORTING
研究结论总结
辨病思维具有整体性、动态性、个性化等特点,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 规律。
辨病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性

中医辨证施治理念,你了解吗

中医辨证施治理念,你了解吗

●卫生与管理●健康女性2021年第1期·92· 中医辨证施治理念,你了解吗?王伦川沐川县沐溪镇幸福卫生院 四川乐山 614000中医是我国的国粹,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医一直坚持辨证施治的理念,你知道什么是辨证施治吗?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关于中医辨证施治理念的小知识吧!辨证施治又被称之为辨证论治,主要包括辩证与施治这两个环节,是中医判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研究和处理疾病的特殊方法。

辨证施治当中的“辩证”指的是认证、识证。

证即对病理反映的概括,主要包括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可以反映出这一阶段当中病理变化的本质。

所以,相比于症状来说,证可以更好地反映疾病的本质。

而辩证就是根据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这四诊过程所得到的资料明确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辩证施治当中的“施治”就是根据辩证的具体情况明确具体的治疗方法,是理法方药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中常用的辩证方法有七种,分别是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辩证以及卫气营血辨证等。

第一,八纲辨证是最基本的辩证方法。

八钢是辩证总纲,主要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内容,其中阴和阳又是八钢的总纲。

在进行辩证的过程中,中医需要根据四诊结果以及八纲辨证的内容将患者的疾病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

第二,脏腑辨证是最常用的辩证方法。

中医在辨证过程中需要结合脏腑辨证、八纲辨证以及气血津液辩证等方法归纳总结患者的症状、体征,明确病变的脏腑部位以及性质,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脏腑辨证主要应用在内伤杂病当中,可分为单独脏病、单独腑病以及脏腑兼病等类型。

第三,三焦辨证是辩证温病的常用方法。

三焦辨证可以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与症候情况。

第四,六经辨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外感病分为三阳病症与三阴病症这六种类型,其中三阳病症包括太阳病证、阳明病证以及少阳病症,而三阴病症包括太阴病症、少阴病症以及厥阴病证。

中医诊断学辩证口诀.

中医诊断学辩证口诀.

中医诊断学辩证歌诀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阴阳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六经病的传变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六经病的传变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六经病的传变传变是疾病本身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某些阶段性的表现,也是人体脏腑经络相互关系发生紊乱而依次传递的表现。

一般认为:“传”是指疾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发生性质的转变。

六经病证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密切相关,故一经的病变常常会涉及到另一经,从而表现出合病,并病及传经的病证候。

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出现相应的证候。

而无先后次第之分。

如太阳经病证和阳明经证同时出现,称“太阳阳明合病”;三阳病同病的为“三阳合病”。

并病:凡一经之病,治不彻底,或一经之证未罢,又见他经证候的,称为并病。

无先后次第之分。

如少阳病未愈,进一步发展而又涉及阳明,称“少阳阳明并病”。

传经:病邪从外侵入,逐渐向里传播由这一经的证候转变为另一经的证候,称为“传经”。

传经与否,取决于体质的强弱,感邪的轻重,治疗的当否三个方面。

如邪盛正衰,则发生传变,正盛邪退,则病转痊愈。

身体强壮者,病变多传三阳;体质虚弱者,病变多传三阴。

此外,误汗、误下,也能传入阳明,更可以不经少阳,阳明而经传三阴。

但三阴病也不一定从阳经传来,有时外邪可以直中三阴。

传经的一般规律有:循经传:就是按六经次序相传。

如太阳病不愈,传人阳明,阳明不愈,传入少阳;三阳不愈,传入三阴,首传太阴,次传少阻,终传厥阴。

一说有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相传者;越经传:是不按上述循经次序,隔一经或隔两经相传。

如太阳病不愈,不传少阳,而传阳明,或不传少阳、阳明而直传太阴。

越经传的原因,多由病邪旺盛,正气不足所致;表里传:即是相为表里的经相传。

例如太阳传入少阴,少阳传入厥阴,阳明传入太阴,是邪盛正虚由实转虚,病情加剧的证候,与越经传含义不同。

直中:凡病邪初起不从阳经传入,而径中阴经,表现出三阴征候的为直中。

以上所述,都属由外传内,由阳转阴。

此外,还有一种里邪出表,由阴转阳的阴病转阳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

胁下,少腹、肩背,便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

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

脏腑病证侧重于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而经络病证则主要是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对其所属脏腑病证论述较为简略,是脏腑辩证的补充,对临床各科,特别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