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工艺学第6章加氢与脱氢
加氢与脱氢

② 空速 对铜基催化剂而言, 适宜的空速一般为10000 h-1 ③ 原料气组成 合成甲醇原料气H2∶CO的理论比是2∶1 通常采用H2过量 = 2.2~3.0 ∶ 1
抑制副产物的生成 有利于反应热的移出 提高CO的转化率,避免CO与Fe反应生成羰基铁
(2) 骨架催化剂 又称 Raney-Ni(雷尼镍催化剂)
Ni(40~50%) - Al (合金) + NaOH + H2O→ R-Ni + NaAlO2 + 3/2H2↑
制得多孔、高比表面的催化剂。 常用的有骨架镍和骨架钴催化剂,
R-Ni 催化剂的保存
它们的催化活性很高,在空气中会自燃, 一般须保存在溶剂中
例如:苯液相加氢制环己烷:
乙醇、甲醇作溶剂,几乎不反应; 而用环己烷作溶剂, 反应速度可达103 mlH2/min (采用Co-Cr2O3催化剂,反应温度80℃)
4.3.1.3 加氢反应催化剂
一般对催化剂的要求: (1) 使反应有足够的速度 (2) 有良好的选择性 (3) 催化反应条件尽可能温和 (4) 催化剂寿命要长 (5) 价格便宜
如H2、CO、CO2、 二甲醚、乙醛、甲酸甲酯、丙酮等;
-24.9 ℃ 20.2℃ 32 ℃
56.5 ℃
另一类杂质是难挥发的重组分, 如乙醇、高级醇、水分和羰基铁(103 ℃ )等。 通过双塔精馏方法,可制得不同纯度的甲醇产品
放空 放空
1 6
7
新鲜
2
CO和H2
NaOH
5
8
3
4 循环气 1-冷激式绝热反应器 2-加热炉 3-压缩 机 4-循环气体压缩机 5-换热器 6-气液分离器 7-闪蒸罐 8-粗甲醇贮槽
化工工艺学第6章加氢与脱氢

(1)不饱和炔烃、烯烃重健的加氢。
(2)芳烃加氢 对苯核加氢、核外不饱和双键加氢或兼有
(3)含氧化合物加氢 含有羰基的化合物加氢转化为相应的醇。
(4)含氮化物加氢 N2+H2合成氨,含有CN(氰)-NO2(硝基) 等官能团的化合物加氢得到相应的胺类。
(5)氢解 加氢反应中,有些原子或官能团被氢气所置 换,生成分子量较小的一种或两种产物。 前述的脱烷基反应中的加氢脱烷基(控制选 择性,苯乙烯加氢生成乙苯、乙基环已烷; 控制深度乙炔至乙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如苯气相加氢生成环己烷的反应就有两种看法:一、 多位吸附同时加氢; 二、有两类活性中心,一类吸附苯和中间化合物, 另一类只吸附氢,氢一步一步被加到苯环上。
重点讨论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1) 温度 热力学上有利的加氢反应可认为, 温度提高反速加快。 对可逆放热反应则存在最适宜温度的问题。 (2) 压力 提高P,反速加快。但加氢物质 级数是负数时会下降。产物强吸附时,压力 提高,产物会占据活性中心导致速度降低。 液相加氢,P提高液体中H2上升, 反速加快, 同时,使液体接触充分,减少扩散阻力。
6.3.2.1铜氨液吸收法 (1)铜氨液的组成 以醋酸铜氨液为例,由金属铜溶于醋酸、 氨和水中形成。 但金属铜不容易溶于醋酸和氨中,所以加 入空气,将铜氧化成二价铜, 反应式如下
2Cu+4HAc+8NH3+O2=2Cu(NH3)4Ac2+2H2O
然后生成的高价铜氧化金属铜成低价铜 反应式如下 2Cu(NH3)4Ac2+Cu=2Cu(NH3)2Ac
吸收反应式如下: Cu(NH3)2++CO+NH3= Cu〔(NH3)3CO〕+ 包括气液相平衡和液相中化学平衡的吸收反 应 (1)吸收一氧化碳反应的平衡 由于吸收压力很高,溶液的非理想性,其平 衡常数以活度表示:
化工工艺加氢与脱氢过程

化工工艺加氢与脱氢过程化工工艺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而进行的一系列生产过程。
其中,加氢和脱氢是常见的化工反应过程,主要用于原料的转化和产品的改性。
以下将对加氢和脱氢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一、加氢过程加氢是指在反应中向化合物中加入氢气的过程。
该过程通常涉及氢气与有机物之间的反应,目的是将有机物中的不饱和键加氢饱和,或是将有机物中的官能团与氢气反应生成其他目标化合物。
1.加氢工艺的原理加氢工艺主要依靠催化剂来实现。
通常使用的催化剂是金属催化剂,如铜、镍、铱等。
这些催化剂能够吸附氢气分子,并为氢气分子提供吸附位点,从而促使氢气与有机物发生反应。
在反应中,催化剂可以提供活化能,使加氢反应得以进行。
2.加氢反应的应用加氢反应在化工工艺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常见的应用有:加氢脱气、重整反应、加氢裂化和加氢脱硫等。
(1)加氢脱气:将氢气加入原料中,去除其中的气体成分,从而降低气体浓度,达到控制反应环境的目的。
(2)重整反应:通过加氢反应,将低碳烃转化为高碳烃,从而提高产物的价值。
(3)加氢裂化:将高碳烃加氢后进行裂化,得到较小分子量的产物。
这样做不仅能提高燃料的质量,也能减少环境污染。
(4)加氢脱硫:将含硫化合物加氢后,使其转化为易于处理和回收的化合物,从而达到脱除硫化物的目的。
二、脱氢过程脱氢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去除化合物中的氢原子的过程。
通常涉及碳氢化合物与氧化剂反应,形成不饱和化合物或氧化产物。
1.脱氢工艺的原理脱氢工艺主要依靠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来实现。
脱氢反应需要高温和高压来提供足够的能量,以克服反应的活化能。
同时,催化剂的存在可以加速反应速率,降低反应温度和压力等条件。
2.脱氢反应的应用脱氢反应在化工工艺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常见的应用有:脱氢加氢反应、脱氢氧化反应和脱氢重排等。
(1)脱氢加氢反应:通过去除部分氢原子,将饱和化合物转化为不饱和化合物,从而改变产物的性质和用途。
(2)脱氢氧化反应:通过去除氢原子和加入氧原子,使得有机物部分氧化为醛、酮或羧酸,从而提高产品的氧化潜能。
加氢脱氢过程知识点总结

加氢脱氢过程知识点总结1. 加氢脱氢的基本概念加氢脱氢反应是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有机物中的饱和键(C=C)被氢气加成形成饱和烃,或者烃分子中的部分氢原子被去除,形成不饱和烃。
加氢脱氢过程通常在高压、高温、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反应物可以是烃类、醇类、醛酮类化合物等。
这种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烃转化反应,对于有机合成、燃料改性、化工产品提纯等具有重要意义。
2. 加氢脱氢的催化剂加氢脱氢反应中的催化剂是反应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常见的加氢脱氢催化剂包括贵金属催化剂(如铂、钯、钌等)和非贵金属催化剂(如镍、铁等)。
其中,贵金属催化剂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好的特点,但成本较高;而非贵金属催化剂成本较低,但活性和选择性相对较差。
催化剂的选择涉及到反应物的性质、采用工艺条件等因素,是影响加氢脱氢反应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3. 加氢脱氢的反应机理加氢脱氢反应的机理主要分为两种:加氢反应和脱氢反应。
在加氢反应中,有机物分子中的双键处的氢原子被加成,生成饱和烃;在脱氢反应中,有机物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去除,生成不饱和烃。
这些反应都是在催化剂的表面上进行的,催化剂通过提供活性位点促进反应进行。
在加氢脱氢反应机理研究中,理论计算、实验验证和催化剂设计都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对于深入理解反应机理和提高反应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4. 加氢脱氢的应用领域加氢脱氢反应在化工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石油炼制工业中,加氢脱氢反应用于烃类的转化,包括重油加氢脱硫脱氮、汽油、柴油的加氢精制等;在有机合成领域,加氢脱氢反应用于醇醛酮的加氢制备醇类、醚类、醚醛类化合物等;在生物制药领域,加氢脱氢反应用于生产抗生素、维生素等药物。
加氢脱氢反应在这些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生产高质量产品和提高生产效率做出贡献。
5. 加氢脱氢的发展趋势随着化工工业的发展,加氢脱氢反应也在不断地得到改进和优化。
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催化剂的设计和改进。
通过设计新型的催化剂结构和组成,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反应效率。
第六章 加氢与脱氢

第六章加氢与脱氢6.2 加氢、脱氢反应的一般规律6.2.1 催化加氢反应的一般规律6.2.1.1热力学分析1.加氢反应的热效应加氢反应是可逆放热反应,某些烃类气相加氢的热效应见P257表6-12.影响加氢反应平衡的因素(1)温度的影响绝大多数加氢反应在反应温度低于100℃时,平衡常数均很大,可看作为不可逆反应.由于加氢反应是放热反应,K p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在热力学上是有利的,既使是在高温下平衡常数仍很大.第二种: K p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当低温时,平衡常数很大,温度较高时,平衡常数降低,但K p仍很大.为达到较高转化率,需一定的压力和氢过量的办法.第三种:在热力学上不利,低温时K p较大,温度升高, K p变得很小,需采用高压提高平衡转化率.如一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见P258表6-2.(2)压力的影响由于加氢反应是体积缩小的反应,提高压力,有利于平衡向生成物方向移动.(3)氢用量提高氢气用量有利于平衡向生成物方向移动.但氢用量不能太大,以免造成产物浓度太低,大量氢气循环,既消耗动力,又增加产物分离的困难.6.2.1.2加氢反应动力学分析由于对于加氢反应的机理有不同的观点,建立的反应速率方程也不同,具体见P258.1.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1)温度的影响有一个最佳的温度.对于热力学有利的反应,可视为不可逆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升高,提高温度,反应速率也提高,但会影响氢的选择性.对于可逆加氢反应,温度升高,尽管反应速率提高,但平衡常数可能降低.因此有一个最佳反应温度.(2)压力的影响对于气相反应,提高氢和被加氢物的分压,均有利于反应速率的提高.但当被加氢物级数是负数时,反应速率反而下降.对于液相反应,提高氢的的分压,有利于反应进行.(3)氢用量的影响一般采用适当的氢过量.氢过量可以提高被加氢物的转化率和加快反应速率,提高传热系数和导出反应热,能延长催化剂壽命.但氢过量太多也会到至产物浓度低,分离难度大. (4)加氢物质结构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加氢物质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能力和活化难易程度、空间阻碍作用等<1>烯烃加氢:取代基增加,反应速率下降.R R R’’’| | |R-CH=CH3 > R-CH=CH2-R’或R’-C=CH-R’’> R’-C=C-R’’对非共双键的二烯烃加氢,无取代基双键首先加氢.而共双烯烃则先加一分子氢子后,双烯烃变成单烯,再加一分子氢转化为相应的烷烃.| | ╲| | ╲| | ╱> C=C-C=C< +H2-C-C-C=C< - C-C-C-C-╱| | ╱| | ╲二烯烃一烯烃烷烃<2>芳烃加氢.苯环上取代烃越多,加氢反应速率越慢.C6H6 > C6H5R > C6H4(R1R2) > C6H3(R1R2R3)<3> 不同烃类加氢速率快慢比较.r烯烃> r 决烃; r烯烃> r芳烃; r二烯烃> r烯烃<4> 含氢化合物的加氢.醛、酮、酸、酯得加氢生成醇。
加氢与脱氢

第六章加氢与脱氢6-3 合成氨和尿素氨介绍:1. 氨的性质: 氨是无色有毒和强烈刺激性气体, 氨在水中允许质量浓度0.3mg/l.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15.5-28%.氨溶于水,乙醇及其他溶剂,氨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随压力的增加而上升,并放出大量的热. 氨在高温时分解成氢和氮,在Ni或Fe等催化剂存在下,300℃开始分解500℃-600℃时分解接近完全.2 .氨的用途(1)直接作为化肥,或以氨为原料生产化肥和复合肥,如合成尿素、硫酸铵等.(2)作为合成无机化合物和有机物的原料。
(3) 作为炸药的原料如硝化甘油,硝化纤维,三硝基甲苯等(4)用于氢弹火箭的推进剂和氧化剂3 发展氨浓度历史(1)1754年第一次由氯化铵和石灰共热制氨NH4Cl+Ca(OH)2→CaCl2 + NH3 + H2O(2)1784年—1913年(159年)用H2和N2合成氨的试验阶段1913年,用H2和N2合成氨进行了工业化生产(3)大规模化生产现在合成氨实现了大规模化生产,操作压力由原来的20-30MPa下降至8-15MPa,大大降低了能耗。
我国合成氨的生产现状见P2656.3.1 合成氨生产方法简介合成氨的生产原料主要是H2和N2,N2主要从空气中分离得到,而H2的来源可用碳氢化合物制取,也可用煤和水蒸气反应制得,还可直接电解水制备,故根据H2的来源不同,合成氨生产方法也不径相同。
6.3.3.1 以固体燃烧(煤或焦炭)为原料的合成氨生产过程氨尿素工艺流程解析(1)造气(详见合成气)C+H2O(气)→CO+H2(2)脱硫:用物理或化学吸附方法脱出合成气中的硫(3)CO变换:CO+H2O(气)→CO+H2(4)脱CO2利用物理或化学吸附的方法脱除CO2(5)精制,进一步除去混合气中的杂质,保证的纯度H2和N2(6)压缩,将H2和N2压缩至一定压力,为合成做准备(7)合成:在一定的压力、温度、催化剂条件下,进行合成反应H2+N2→NH3名词解释(1)半水煤:气造气过程中用水蒸气和空气共同做气化剂(2)水煤气:造气过程中只用水蒸气做气化剂,制得的混合气交水煤气6.3.1.2 以天然气或轻油为原料的合成氨生产过程空气氨尿素工艺流程解析(1)脱硫: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脱出原料气中的硫以免催化剂中毒(2)一段转化:在一段转化中主要反应为CH4+H2O→CO+H2CH4+H2O→CO2+H2CO+H2O→CO2+H2(3)二段转化:进一步降低混合气中CH4含量,引入空气中N2和O2,O2使燃烧,提高体系的温度,使余下CH4在较高温度下与H2O(气)反应,减少CH4含量CH4+O2→CO2+H2CH4+H2O(气) →CO+H2(4)CO变换(CO高变和低变),是指CO分别在较高温度和较低温度下与H2O(气)反应生成CO2和H2(5)脱CO2(同前)(6)甲烷化:利用CO和CO2能与H2反应,将其转变为CH4,因为CH4不会使催化剂中毒,但CO和CO2含量不能太高,用自发进一步脱出混合气中的CO 和CO2CO+H2→CH4+H2OCO2+H2→CH4+H2O(7)压缩合成(同前)6.3.1.3 以重油为原料的合成氨生产过程氨尿素6.3.1.4 以焦炉气为原料的合成氨生产过程(略)6.3.1.5以水为原料的合成氨生产过程(略)6.3.2 合成气的精制方法合成氨原料气中除主要含有H2和N2外,还含有极少量的其他化合物、杂质,这些杂质在后续工序中会使催化剂中的,因此,在合成反应之前必须除去这些杂质,使CO+CO2<10cm3/m3 O2< 1cm3/m3H2O< 1cm3/m3,除去这些杂质的精制方法有铜氨液吸收法、甲烷法、液氮洗涤法三种。
4.3加氢与脱氢过程

②反应压力
A乙苯脱氢反应是体积增大的反应,降低压 力对反应有利。B反应温度随着压力的降低可 适当降低。如表,压力从0.1降到0.01MPa,达 到相同转化率所需要的温度降低100 ℃。
③水蒸气用量
工业上降低物料分压的方法有两种:
一,减压操作(高温减压不安全,环境气体容
易进入)
二,采用惰性气体做稀释剂。
物中加入适量的氧或空气,使上步生成的氢气转 化为水,使脱氢反应朝正向进行。
(1)反应原理
苯 甲苯 乙苯 焦油
(2)催化剂
A 活性组分 B 颗粒影响
(3) 工艺条件选择
①反应温度
乙苯脱氢是强吸热反应。故升温对脱氢 反应有利。 但是,副反应活化能高,高温有利于副 反应发生,同时由于烃类物质在高温下不稳 定,所以脱氢不能在太高温度下进行。 580-600℃。
采用水蒸气作为稀释剂来减压。
高温水蒸气作用:(1)惰性载体,降低反
应产物平衡分压,提高转化率和选择性。 (2)反应热载体,为反应提高热量。(3) 消炭剂,高温条件下与炭反应,避免催化剂 结焦。 绝热反应器 n(水蒸气)/ n(乙苯)=14:1 等温多管反应器为一半。
(4) 工艺流程 乙苯催化脱氢是吸热反应,供热方式
△ H0298 = - 90.8KJ/mol
副反应
选择催化剂,抑制副反应。
操作条件
(1)催化剂
催化剂的活性低
压力
操作温度高
加大
ZnO-Cr2O3,380 ~ 400℃,30MPa,活性低,有毒,
机械强度和耐热性能好,寿命长.
CuO-ZnO-Al2O3,230 ~ 270℃,5-10MPa,活性高,
热稳定性
化学稳定性:金属氧化物不被还原为金属
4.3 加氢与脱氢2012.10.91

加氢催化剂主要为第八族过渡金属元素
(1) 金属催化剂: 如Ni、Pd、Pt 等过渡金属元素
特点: 活性高
缺点: 易中毒
反应条件温和
毒物: 含卤素、S、As、N等的化合物
金属催化剂中毒机理: 有毒化合物(H2S、CO)的电子构 型中有孤电子对,而过渡金属原子存 在d-带空位,孤电子对填入d-带空位即
以免耗费大量的氢
4.3.1.1 氢气的性质和来源 1. 氢气的性质 * 氢气的爆炸极限:
与空气混合:4.10—74.20%
与氧气混合:4.65—73.90%
* 氢蚀现象:
Fe3C + 2H2 → Fe + CH4
在高温高压下,H原子能侵入钢的晶 格中,与钢中的C原子化合生成CH4, 气态的CH4要往外扩散,在晶格中产生 应力,留下气孔,钢结构发生变形变脆, 此现象称为氢蚀,也叫氢脆。 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设备所能 承受的压力大大下降。
冷 激 式 绝 热 反 应 器
冷 原 料 气
原料气 T1
床 层 高 度 H 230 270 T℃
产物气 T2
(2)列管等温式反应器 列管等温式反应器(P139* 图4-22*) 特点:管间冷却介质移走反应热, 水的潜热>显热 常用热水作为冷却介质 热水气化成同温度的蒸汽排出,通过调节 该蒸汽的压力控制反应温度
4.3
加氢与脱氢
加氢系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 化合物分子与氢气 发生反应而生成有机化工产品的过程
是还原反应的一种
脱氢系指从化合物中除去氢原子的过程,
是氧化反应的一个特殊类型
加氢和脱氢互为可逆反应
4.3.1 加氢反应 催化加氢的目的
1. 合成有机化工产品。 催化加氢反应生产各种有机化工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芳烃 取代烃愈多,加氢愈慢 C.不同烃类 单独加氢时,烯烃>炔烃,烯烃 >芳烃、二烯烃>烯烃 同时加氢:炔>二烯>烯>芳。 D.含氧化合物,醛 酮 酸(RCOOH)、酯 (R′COOR)的加氢产物都是醇 (R′OH) 一般醛>酮 酯>酸 醇和酚氢解为烃类和 水较难, E.有机硫化物 R-S-S-R>R-SH>RSR>C4H8S>C4H4S
铜洗法 高压低温下,用铜盐氨溶液吸收一氧化碳 形成络合物 ,而后在低压加热条件下再生.习惯上 称铜洗 .铜液 精炼气 深冷分离法 最初是在焦炉气为原料的合成氨流程 中采用,在空气液化分离技术的基础上,在低温 下 逐级冷凝焦炉气中各个高沸点组分,最后用液 体氮把少量的一氧化碳和甲烷脱除。典型的物理 方法 ,净化度高无副产物 。 液体氮洗涤一氧化碳的操作称为氮洗 甲烷化法 60年代低变技术以后采用,在催化剂 的作用下将一氧化碳 、 二氧化碳转化生成甲烷
6.2.2 催化脱氢反应的一般规律
6.2.2 .1催化脱氢反应的热力学
(1)温度 T增大,转化率提高,与加氢相反是吸热反应, 大多脱氢反应低温下Kp小,随T提高 Kp增加。
(2)
压力 分子数增加的反应,P降低 ,产 物提高。一般加稀释剂的方法,常用水蒸汽, 产物容易分离,热容大,还可消除积炭结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2.2.2 脱氢催化剂
脱氢副反应多,要求Cat有好的选择性及耐热 性,一般选金属氧化物为宜。要求活性和选 择性好,热稳性高,不还原,抗结焦易再生。 常用Cr2O3,载体Al2O3,碱、碱土金属作促进 剂; 再就是Fe2O3,Cr2O3和K2O作促进剂; 还有磷酸钙镍系列催化剂 CaNi(PO4)为主 体 Cr2O3石墨促进剂,用于烯烃脱氢制二烯 烃,具有良好选择性。
(2)压力 加氢是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因此P提 高Kp增加 提高平衡产率.
(3)
氢用量比 提高H2 有利于平衡正 向移动,提高平衡转化率,并起热载体 的作用移出反应热, 但H2量不易过大,一是循环量大,动力 消耗大,二是分离产品因难。
6.2.1.2 动力学分析
加氢机理有不同看法:氢是否发生化学吸附,是单 位吸附还是多位吸附,吸附分子如何生成产生,是否 有中间产物等。 一般认为,催化剂活性中心对氢进行化学吸附,使 其分解为氢原子,同时,催化剂使不饱和键的双键 三键和π键打开,形成活泼的吸附化合物,活性氢 原子与不饱和化合物C=C 双键碳原子结合,生成 加氢产物。
(4)加氢物质的结构
主要是加氢物质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能力不 同,活化难易程度不同,加氢时受到空间障 碍的影响以及催化剂活性组分的不同等都影 响加氢速度。 A.烯烃加氢,乙烯>丙烯 取代基增加,反 速下降。 非共轭二烯烃 无取代基双键先加氢。共轭二 烯烃(一个单键隔开的两个双键),则先加 一分子氢变单烯再加氢。
6.2.2.3 脱氢反应动力学
研究认为,表面化学反应控制步骤,双位吸附理论 来描述动力学方程;对于铁系催化剂脱氢,内扩散 是主要影响:d下降,反速加快,选择性提高。
对于烃类脱氢反应,正丁烯>正丁烷的速率 烷基芳烃脱氢,侧链上α-碳原子上的取代基 增多,链长,苯环甲基数目增多,反速提高。 乙苯脱氢速率最慢。 操作条件(参数)也影响转化率和选择性: T上升有利平衡和速度,但选择性下降,因为 副反应多; P下降,有利脱氢,一般用蒸气稀释。
6.3.1合成氨生产方法简介
合成氨是以H2、N2为原料, N2来源于空气, H2来源不同,形成了不同原料路线的合
成氨生产方法
目前的主要生产步骤: (1) 制气 用煤或原油、天然气作原料,制备含 氮、氢气的原料气。 (2) 净化 将原料气中的杂质:CO、CO2、S等 脱除到ppm级。 (3)压缩和合成 合成氨需要高温、高压,净化后 的合成气原料气必须经过压缩到15~30MPa、 450°C左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才能顺利地在 合成塔内反应生成氨。 其主要过程如图1.1所示
醋酸 络离子需要酸根结合 为确保总铜含量、 溶 液中需要足够的醋酸一般超过10-15% 。 一般选用2.2-3.0mol/L 残余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再生不彻底导致净化度下降 一氧化碳小于0.05m3/m3氨液 二氧化碳小于1.5mol/L
各组分作用 : 铜离子 铜氨液内有低价铜和高价铜两种 只有低价铜有吸收能力,高价铜稳定铜液, 低价铜与高价铜之比称为铜比. 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的铜比成为极限铜比 一般铜液的总铜为2-2.5mol/L,相应的铜 比为5-8。
氨 以络合氨和固定氨和游离氨三种形式存在 络合氨: 与低价铜和高价铜络合在一起的氨 固定氨: 与酸根结合在一起的氨 游离氨 :物理溶解状态的氨 三种氨之和为总氨, 一般为9-13mol/L ,游离氨 为2-2.5mol/L,由于前两者受铜离子和酸根决定 , 所以总氨增加, 游离氨也增加。 因为原料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所以溶液中还有 碳酸根 、 碳酸氢根 、氨基甲酸根。 由于有氨存在,铜液有强烈的氨味 ,并对眼睛有 伤害 ,应严加防护。
6.3 合成氨
氨是含氮化合物,N是构成蛋白质,核
酸,酶及各种代谢产物的含氮有机物, 生命活动的基础。所以氨的最大用途是 生产化肥,反刍动物的饲料,微生物的 营养。还是制造硝酸,氨基产品,纯碱 (氨碱法和联合法)的原料,还可以用 作冷冻剂。
氨是无色、有刺鼻、催泪性和强烈的刺激性气体。 空气中氨的允许浓度为0.3mg/l,15.5—28%为爆炸 区间。易溶于水,乙醇等,T上升,Ci下降,P上升、Ci 上升,溶解时放出大最热,高温分解为H2、N2。 自然界天然含氮化合物很少,主要是硝石,目前氨 都是人工合成,把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 过程—固定氮。唯一的一种方法,用H2、N2合成氨。
6.1.1 加氢反应的类型
(1)不饱和炔烃、烯烃重健的加氢。
(2)芳烃加氢 对苯核加氢、核外不饱和双键加氢或兼有
(3)含氧化合物加氢 含有羰基的化合物加氢转化为相应的醇。
(4)含氮化物加氢 N2+H2合成氨,含有CN(氰)-NO2(硝基) 等官能团的化合物加氢得到相应的胺类。
6.2.1.3 催化剂
为提高加氢速率和选择性,一般使用催化剂,Ⅵ、Ⅷ族过渡 元素,对氢对较强的亲和力,常用Fe、Co、Ni、Pb、Pt、 Rh,次为Cu、Mo、Zn、Cr、Wu等的氧化物或硫化物做催 化剂,Pt—Rh、Pt—Pd、Pd—Ag、Ni—Cu等是新型的催 化剂。 (1) 金属催化剂 把活性组分置于载体上 固 (2) 骨架催化剂 溶解出载体活性组分成骨架 固 (3) 金属氧化物 固 (4) 金属硫化物 固 (5) 金属络合物 液相不易分离 液
1754年Priesttly加热硇砂、石灰时发现。 2NH4Cl+CaOH = 2NH3+CaCl2+H2O 1784年 Bertholet分析出氨由H、N二元素组成, 直到德国化学家上世纪初合成成功 。 1913年30吨/日的装置投产 ( 1918Haber 1931Bosch 分别获诺贝尔奖)。 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技术改进,节约能源,高度自 动化,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能耗下降为今天的 30×106kJ。规模已达到:1000—2000吨/d 而压 力15Mpa 美国:Kellogg 丹麦托普索Topsie 英国:ICI 荷兰KTI 日本NEC
空气、煤(或天然气)、 蒸汽
造气 脱CO2
除尘 压缩
脱硫
脱除少量 CO和CO2
CO变换
合成
图1.1 合成氨的基本过程
氨
6.3.2合成气的精制方法
原料气的制造方法前面已经讲述,
造气、脱硫、变换、脱CO2,但制 选出来的合成原料气仍含有少量CO、 CO2、 H2O等,为防止对合成催化剂 的毒害,小厂要求<25PPm大厂要 求<10PPm。精制方法有三种
6.3.2.1铜氨液吸收法 (1)铜氨液的组成 以醋酸铜氨液为例,由金属铜溶于醋酸、 氨和水中形成。 但金属铜不容易溶于醋酸和氨中,所以加 入空气,将铜氧化成二价铜, 反应式如下
2Cu+4HAc+8NH3+O2=2Cu(NH3)4Ac2+2H2O
然后生成的高价铜氧化金属铜成低价铜 反应式如下 2Cu(NH3)4Ac2+Cu=2Cu(NH3)2Ac
催化加氢除合成有机产品外,还用于产品精 制,如前面制乙烯中加氢将少量的乙炔,丙 炔和丙二烯除去。氢氮精气(合成氨)除去 少量CO、CO2(催化加氢生成CH4)等。
催化脱氢反应,将低级烷烃、烯烃及烷基芳烃
转化为相应的烯烃、二烯烃、烯基芳烃,成 为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单体。 其中苯乙烯和丁二烯是两个重要的化工产品, 用量大且用途广。 苯乙烯制树脂、塑料合成橡胶; 丁二烯用于合成橡胶(丁钠橡胶、丁苯橡胶, 丁晴橡胶)合成树脂,尼龙的原料。
如苯气相加氢生成环己烷的反应就有两种看法:一、 多位吸附同时加氢; 二、有两类活性中心,一类吸附苯和中间化合物, 另一类只吸附氢,氢一步一步被加到苯环上。
重点讨论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1) 温度 热力学上有利的加氢反应可认为, 温度提高反速加快。 对可逆放热反应则存在最适宜温度的问题。 (2) 压力 提高P,反速加快。但加氢物质 级数是负数时会下降。产物强吸附时,压力 提高,产物会占据活性中心导致速度降低。 液相加氢,P提高液体中H2上升, 反速加快, 同时,使液体接触充分,减少扩散阻力。
(5)氢解 加氢反应中,有些原子或官能团被氢气所置 换,生成分子量较小的一种或两种产物。 前述的脱烷基反应中的加氢脱烷基(控制选 择性,苯乙烯加氢生成乙苯、乙基环已烷; 控制深度乙炔至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