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精品课程--土壤肥料学 1 绪 论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课程--土壤肥料学 1 绪    论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课程--土壤肥料学 1 绪    论

1 绪论

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地和基本生产资料,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农业生产主要是由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管理三个环节组成。植物生产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其产品可直接作为粮食或工业原料被人类直接利用,也可作为饲料、饵料等用于动物生产,从而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动物性食品和其他产品。农业生产的废弃物,通过耕作归还土壤,继续进入土壤物质循环之中,更新土壤有机质,维持和提高土壤生产性能。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载体,因此还能给提供大部分生命必需元素。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主要是通过其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就现阶段而言,无论是植物生产还是动物生产,都是离不开土壤这个基地的。

土壤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不可再生型资源,因为土壤的形成和更新速度非常缓慢,而土壤质量的破坏却可能是极为迅速的。因此,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壤资源是全人类的一项迫切而又长远的历史任务。

1.1土壤和肥料的概念

土壤(Soil)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陆地表面”说明土壤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则是土壤这一物质客体的基本必要组成分;“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说的是土壤的基本特性,即具有肥力;“未固结层”指其物理状态之疏松多孔,明显有别于坚硬固结的岩石等。

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后再经成土作用形成的阶段性产物,岩石在风化过程中变得疏松多孔,部分矿物彻底分解成为可溶性物质。生物的活动不仅加快了岩石风化进程,而且为土壤积累有机物质创造了条件,于是具有一定生物活性、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壤诞生了。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这一概念涉及到土壤学的各个分支。狭义的土壤肥力的概念是指土壤供给植物必需养分的能力。

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表明,土壤养分和水分对评价土壤肥力是重要的,但不能全面反映土壤肥力状况。土壤肥力因素至少应包括养分、水分、空气和温度四个方面,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协调状态。

根据肥力产生的主要原因,可将之分为自然肥力(natural fertility)和人为肥力(anthropogenic fertility)。自然肥力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土壤所具有的肥力。也就是土壤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纯粹的自然肥力只有在原始林地和未开垦的荒地上才能见到。由耕作、施肥、灌排、改土等人为因素作用形成的土壤肥力称为人为肥力。人为肥力是在自然土壤经过开垦耕种以后,在人类生产活动影响下创造出来的。

农业土壤(又称为耕作土壤、耕种土壤),既具有自然肥力,又具有人为肥力,就其发生而论可以区分,但极难分出各自的权重。在农业生产上,土壤肥力受到环境条件、土壤管理技术水平以及植物对养分的利用特点等的限制并不能完全表现出来。我们把在一定农业技术措施下反映土壤生产能力

的那部分肥力称为土壤有效肥力(effective fertility),又称为经济肥力(economic fertility),受环境条件和科技水平限制暂不能被植物利用的那部分肥力称为潜在肥力(potential fertility),土壤潜在肥力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肥力。

土壤的植物生产性能还可以用土壤生产力(soil productivity) 即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加以描述。土壤生产力高低除受到土壤肥力的影响外,还受到环境条件及植物本身因素的影响。土壤肥力仅仅是土壤生产力的基础之一,要提高土壤生产力,既要重视土壤肥力的研究,也要研究土壤—植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凡能够直接提供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称为肥料(fertilizer)。肥料又可分成有机肥料(organic manure)和化学肥料(chemical fertilizer),前者养分释放速度较慢,但肥效较长且兼有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相当于医学上的“中药”;而后者养分释放速度快,但肥效时间短,植物可直接吸收,相当于医学上的“西药”。肥料可以直接施用于植物体,如叶面喷施、根饲等;更多的则是将肥料施入土壤后被植物吸收利用。

1.2土壤和肥料学发展概况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认土、评土、用土、改土和对肥料积造、保护与施用的经验。

早在夏代以前(公元前2100年前),人们就意识到未开垦的处女地一般是很肥沃的,再加上杂草、荆棘、小树等烧后的草木灰,土壤就更肥了。所以,一旦地力衰退现象出现,他们就放弃旧地,另选新地。

夏、商、西周(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前后将近一千五百年,农业生产上放任自然方式的经营中开始出现了人工干预,人们回到多年以前在“撂荒”地上再行生产。通过这一措施,人们体会到土壤经过一段时期休闲之后,仍然可以照常生产。而且还逐步发现,在地里施入某些物质(灰、粪之类)之后,可以不必通过休闲阶段,而能在原地上连续种植下去。《诗经》里的“菑”(开垦一年的土地)、“新”(开垦后第二年的土地)和“畲”(开垦后第三年的土地),正是其遗迹的反映。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2年)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使黄河流域的开拓发展迅速,并出现了灌溉农业,可以做到深耕、多耕、多锄,及时因地生产,重视粪灌,生产力明显提高。《管子·地员篇》是我国最早的土壤分类文献。它将平原地区土壤分为五种(渎田悉徙、赤垆、黄堂、斥埴、黑埴),将平原以外的土壤分为三等十八级,并分别记述了各种土壤所适宜生长的植物、草木等等。《尚书·禹贡篇》记述了九州土壤,并根据其肥沃度订赋税,分为三等九级。《周礼·职方氏》之《地官司徒下》还记述了以各种不同的动物粪肥施于不同土壤的“土化之法”,以恢复和提高地力。

秦、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21—581年)的七、八百年之间,出现了西汉的《汜胜之书》、东汉的《四民月令》和后魏的《齐民要术》等农书。尤其是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全书约十一、二万字,正文部分有十卷、九十二篇,内容丰富多彩,可谓是我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公元581年—1911年)以来,对于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则有了更明确的分类和更详细的归纳总结,出现了诸如《四时纂要》、《耒耜经》、《陈旉农书》、《农政全书》、沈氏《农书》、张氏《补农书》以及《农桑经》、《马首农言》、《农言著实》、《山居琐言》、《农说》、《知本提纲》等一大批农书,我国劳动人民对土壤肥料学乃至大农学的实践思想、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晚近一个世纪以来,欧、美近代的土壤肥料科学,逐步传入我国,对我国土壤肥料科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九世纪中叶,以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V.Liebig,1803-1873)为代表的农业化学派,从化学的观点来研究土壤与植物营养,提出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认为植物的营养主要依赖于土壤的矿质成分以及有机质分解后产生的矿物质,只有不断地向土壤归还和供给矿质养分,才能维持土壤肥力。在当时,这种观点推翻了由泰伊尔提出的植物靠吸收腐殖质而生长的错误腐殖质学说,不仅推动了土壤植物营养科学的发展,而且使得化肥工业迅速发展。从此,化肥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然而,李比希的学说片面地认为土壤是单纯的养分贮藏库,矿质养分是土壤肥力的唯一因素,只要施用矿质肥料把植物吸收的矿质养分归还土壤,就能保持土壤肥力,从根本上抛弃了有机肥的施用及各种生物因素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19世纪下半叶,以德国地质学家法鲁(Fallou, 1882)为代表的农业地质学派,从地质学的观点来研究土壤,提出了“土壤矿质淋溶学说”。虽然他们也累积了一些自然土壤形成的资料,但是片面地认为土壤是岩石矿物的风化碎屑,土壤中可溶性矿物质在风化作用下不断淋溶损失,土壤肥力不可避免地要逐渐下降。

19世纪下半叶(1870),以俄罗斯的道库恰耶夫(Dokuchaev,1846-1903)为代表,从土壤进化观点出发,创建了土壤发生学派,认为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从而推动了土壤的形成与分类的研究。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土壤学家威廉斯建立了土壤的生物学观点,提出了土壤生物—有机体和土壤肥沃度的新概念。之后,英国洛桑试验站的腊赛尔(Russel)又提出“土壤是植物生长的载体”的概念。

在我国,土壤肥料学已有80多年历史,1910年以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农学院、中央大学农学院、浙江大学农学院和西北农学院的农艺化学系建立了土壤学科。1930年在中央地质调查所成立了土壤研究室,1931年在广东农业厅成立土壤调查所,这些均为土壤肥料科学的创建奠定了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实践方法的基础。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土壤肥料科学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步,土壤肥料工作队伍也得到迅猛发展。早在1953年,党和政府就提出了“以农家肥料为主、商品肥料为辅”的肥料工作方针,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各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地力监测工作基础上开展了第一次全国肥料试验网工作。这对指导化肥生产与分配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1958年开展了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普查面积近3亿公顷(其中耕地0.9亿公顷),编绘了“四图一志”(农业土壤图、土壤肥力概图、土壤改良概图、土壤利用概图、农业土壤志),为我国有计划地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合理利用土地,提供了科学依据。1974年,《全国化肥使用座谈会总结提纲》中提出:“合理用肥,要以农家肥为主,农家肥和化肥相结合”。从1979年开始,进行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在应用航片或卫片编绘土壤图方面,其发展速度是国外少有的。八十年代初在恢复和重建的基础上开展第二次全国肥料试验网工作。根据八十年代我国化肥试验网数据,化肥在

粮食作物增产份额中占40~56%,在棉花上为46.8%。化肥施用量(折纯养分量)由建国初期0.6万吨提高到1995年的3595万吨,每公顷平均使用化肥量达到378kg。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最多的国家。

从肥料结构上来看,上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发展靠的是有机肥,有机肥料提供的养分比重占95%以上,化肥的比重很少;60年代有机肥的比重占80%,化肥的比重占20%左右;70、80年代有机肥的比重占60~70%,化肥比重占30%~40%;进入90年代,有机肥料的比重只占40%,而化肥的比重达到了60%以上;从肥料中养分元素含量结构变化看,50年代使用的化肥几乎是单一的氮肥,60年代开始使用磷肥,70年代末才开始使用钾肥。对1995年化肥结构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氮(N): 磷(P): 钾(K)的比例大约为1:0.14:0.09,磷钾使用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3 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面对人口、粮食、资源、环境与能源五大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可持续农业应能维护土、水资源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使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并能够被社会所接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持续农业也在不断提高与完善。可持续农业的核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与保护的农业自然资源为目标,以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为宗旨,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方法来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农业综合体系。其中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不仅是基础的基础而且是各种持续关系的纽带。

人类从事农业已有数千年历史。据考古证明,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其他一些地区农业发展都有数千年历史,这些古老的农垦区土壤肥力不仅没有枯竭,而且越种越肥,产量持续上升。由此可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我国地少人多,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数量有限,要解决好粮食问题,就必须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在我国有限的耕地中,中低产田占60%以上,其中养分贫瘠是最为普遍的问题之一,加上施肥技术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而,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的土壤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土壤肥料学的发展对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3.1 土壤肥力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土壤肥力是地球生命中能量和物质交流的库容。肥沃的土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因此,土壤肥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土壤肥力,防治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纳入发展农业与整个国家经济计划之中。

我国现有耕地中,尚有中低产田0.67亿公顷。六大农业区(黄淮海平原、北方旱区、黄土高原、南方黄红壤丘陵区、三江—松嫩平原、南方喀斯特地区)中低产区域总面积330多万平方千米,耕地0.73亿公顷。国家对这些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分区治理,并在大范围取得成效。

在我国历史上,曾大面积推广扩种绿肥,土壤养分供应较为平衡,土壤肥力得以维护与提高,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但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与复种指数的提高,耕地质量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征兆,综合表现为土壤基础肥力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比仍在继续下降,土壤物理性状变差(如耕层变浅、容

重增加),土壤缓冲能力下降,各种污染加剧等,已明显地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土壤肥力建设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兼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土壤改良培肥途径,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我国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2 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肥料则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因而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著名的育种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Norman E .Borlaug 在全面分析了二十世纪全球农业发展的各相关因素之后断言,全世界产量增加的一半是来自肥料的施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也表明,在提高单产方面,肥料对增产的贡献额为40%~60%。我国农业部门认为中国的这一比例在40%左右,从现代科学储备和生产条件出发可以预见,未来农业中,肥料在提高产量与品质方面仍继续会发挥积极作用。

在我国,占所有耕地60%以上的中低产田中,普遍存在着养分贫瘠问题。绝大多数耕地都缺氮,二分之一的耕地缺磷,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耕地缺钾,还有相当大比例的耕地同时还存在中、微量元素缺乏问题。在我国未来的农业中,化肥的总用量还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尽管我国氮肥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化肥总产量居世界第二,但单位面积上的施肥量仍低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有限的耕地与沉重的人口压力,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施用化肥仍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在积极增加化肥投入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我们也需看到我国肥料的投入尚存在不合理性,增产潜力还很大。其不合理的肥料投入主要表现在:(1)投入化肥品种不够协调,一直以氮肥为主,磷、钾及其他元素肥料比例较低,在今后尤其应加强钾素等化肥的投入;(2)对化肥投入后可能产生的污染问题未给予高度重视。如太湖地区因施氮肥偏高致使一半以上的饮用水样品中NO3-浓度超标;(3)肥料的宏观分配不合理,肥料过多地投入到高产地区,造成沿海各省、城郊、交通沿线、老商品粮基地施肥过多,而边远地区肥料投入量远远不足;(4)肥料生产、销售、供应存在不稳定性,肥料的销售与指导部门配合不佳,配方施肥、平衡施肥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1.3.3 可持续农业中的我国土壤肥料学研究

1.3.3.1 土壤肥力的研究土壤肥力是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调节土壤发育过程,使其朝着可持续高产优质方向发展是可持续农业的根本措施。应及早开展有关不同生态系统(如水田生态系统、旱地生态系统、雨养生态系统)下土壤肥力的演变规律及定向培育的研究,阐明不同生态条件下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养分含量、形态与转化及其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不同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特点和作用以及提高循环效率的措施,化肥养分在土壤中转化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等。

1.3.3.2 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研究由于土壤条件及施肥习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农田氮肥利用率仅在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20%。而田间小区证明,我国部分地区氮肥利用率可达到50%~70%。因此,大面积提高氮肥利用率尚有很大潜力,其他肥料利用率的提高也有相当大的潜力。这就需要我们重点研究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各种新技术,包括物理及化学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与先进的节肥农艺技术等。

1.3.3.3 高产作物营养特性与高效施肥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对高产作物的营养特点与养分吸收运转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各种作物高效施肥技术。我们也应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运用相关领域最新科学技术组合形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的高产高效的施肥技术。

1.3.3.4 植物营养基因型差异硏究与生物工程技术交叉,进行植物营养遗传的研究,尤其是在选育耐养分胁迫及耐逆境土壤的优良品种上开展工作,从植物遗传育种角度改良植物营养性状,用生物学途径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土壤—植物营养问题。

1.3.3.5 植物根际微生态学研究土壤—植物根际微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土壤中水分、养分向根的迁移、转化和有效性,有益和有害生物的繁殖与活性,以及污染物的聚积与降解。深入开展根际微生态学研究,将会揭示植物根系与土壤作用的机理。

1.3.3.6 植物养分和水分交互作用研究土壤水分既影响到养分在土壤中的转化和运移,又影响着植物吸收养分与利用养分的状况,而养分又通过影响植物根系形态与伸长而影响植物的水分利用情况。因此,通常情况下,水肥对土壤与植物的交互作用是农业生产中最明显和最重要的过程,应该在以前水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水分生理与养分生理的交互作用机理研究,从而显著提高作物的水肥利用效率。

1.3.3.7 设施农业条件下的植物营养特性的研究设施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农业。我国很多城镇市郊已大量出现了大棚生产,并取得明显成效。设施农业中,往往引进了当代高新技术,可将物理与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自动化技术、无土或少土栽培技术与先进的施肥技术集成起来,形成设施农业的高新技术,然而这些技术尚待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

总之,土壤肥料在未来可持续农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将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

思考题

1.什么是土壤、肥料、土壤肥力?

2.李比希对土壤肥料科学的贡献主要是什么?

3.有机肥与化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参考文献

1. 朱兆良,文启孝主编. 中国土壤氮素.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 张道勇. 王鹤平主编. 中国实用肥料科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 化工部化肥司组编. 农化服务手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

4. 林葆等编. 中国肥料.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 孙羲主编. 植物营养原理.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6. 李庆逵,朱兆良,于天仁主编. 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 江西科学出版社,1998

7. 陈伦寿,李仁岗编. 农田施肥原理与实践.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8. 马施纳著. 高等植物的矿质营养. 曹一平等译.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9. K.Mengel,E.A.Kirkby 著. 植物营养学原理. 张宜春等译.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

10. B.A.Stewart . Advances in Soil Sciene . Springer-verlag . New York,1985

11. Arnold Finck . Fertilizers and Fertilization . Verlag Chemie . Weinheim . Deerfield Beach,Florida . Basel . 1982

南京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水、气、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工程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能力,以及具有对环境工程领域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基本规格和素质要求 1.基本规格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设计和环境污染的防治能力,具备从事环境工程专业和相邻专业及跨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有较高的中、外文表达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2.素质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在数学、化学、微生物学等方面应具有厚实的基础; 2.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与制图并获取相关信息;3.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的进行听、说、读、写; 4.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能进行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调试及运行管理,同时也具有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环境规划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5.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进行创新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6.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发展动态。 三、培养特色 以使学生具备厚实的工程类专业知识和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以强化实践教学为手段,适应学生工程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知识构建需要,培养出符合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范及社会需求的,在固体废物处理、水处理和农村环境保护上有突出优势和特色的高素质专业环保人才。 四、学制 四年 五、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1.主干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 2.主要课程 数学、化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流体力学、工程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课程设计(水、气、固方向)、环境工程实验等。 六、学位授予

副教授,生态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系主任,江苏

副教授,生态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 系主任,江苏省文旅厅乡村旅游特邀专家。近年来主 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专项课题、中央 高校基本业务费重点课题等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 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园林规划设计案例》。 主要研究方向: (1)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2)大地景观与生态修复 (3)风景园林小气候 (4)乡村景观规划 教学情况 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实践案例的《种植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先后8次教学质量评价优秀,2014、2016年度南京农业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南京农 业大学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老师 科研项目: 1、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项目编号2017yfc0505705) 2、休闲旅游类城郊型生态农业建设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重点 项目,编号KYLH201601) 3、特大型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用地效率研究-以南京市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 年基金,项目编号3120053) 4、江苏省生态型土地整治试点项目,(江苏省国土资源厅项目,2018) 5、基于休闲创意农业的植物景观配置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江苏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项目,项目编号cx(17)3025)

6、基于生态功能量提升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城镇绿地生态网络构建——以第一师阿拉尔市为例,(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南京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联合基金,编号KYLH201602) 7、基于微气候优化的城市滨江带状绿地生态功能定量研究,(南京市园林局项目,项目编号201603JH) 8、南京入江河道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南京市科技局项目,项目编号宁科201301083) 主要论文: 1、Jiaxing Wei, Jing Qian, Feng Hu and Weixin Ou. Evaluating Spatial Priority of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for Urban Sustainability in Areas of Rapid Urbanization : A Case Study of Pukou in China. Sustainability.2018(1) 2、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遗产保护耦合发展研究.中国农史,2017(1) 3、多元主体的感知与行为逻辑: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规划认知的实证.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6、城市边缘区居民就业、居住和服务空间区位选择——基于南京市桥北高新片区的实证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4、浅析旅游经济开发视角下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与对策.湖南农业科学,2015(2) 5、我国环城绿带的发展:问题、对策与展望,中国城市林业,2017(7) 6、春夏秋三季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温湿度调节效应研究——以南京滨江公园为例,中国城市林业,2018(7) 7、基于中国知网的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区域差异研究.上海农业学报,2014(7) 8、旅游开发型美丽乡村绿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南京市农家乐示范村为例.湖南农业科学,2016(7) 9、南京市旅游农业项目调研及优化策略.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 1) 10、江苏省旅游农业园区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2012,(11) 11、基于城墙遗址保护的南京明外郭沿线地区环城绿带景观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7) 12、旅游开发型美丽乡村聚落景观的营造研究.湖南农业科学,2016(9) 社会服务情况: 1、基于举办第八届花博会的武进嘉泽花木产业提升重点工程项目规划设计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 学位申请工作暂行规定 (二OO四年一月六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七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学位工作具体情况,特制定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暂行规定如下。 一、总则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包括答辩资格的申请、论文评阅、答辩及学位授予等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由各学院组织实施。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包括预答辩资格的申请、预答辩、答辩资格的申请、论文评阅、答辩、学位授予及学位公示等环节。 凡向我校申请博士学位者,一律实行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和论文“双盲”评阅制度。 博士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工作由各学院组织实施;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由研究生院学位办组织实施。 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 (一)答辩申请资格 硕士研究生须按计划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达到所规定的总学分,并参加一定时数的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经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认可;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的

研究和撰写工作,经导师和学科点点长同意签字,方可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二)答辩的组织与表格领取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由所在学院组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人凭学位论文答辩稿一份,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资格审查通过后,领取《学位论文答辩申请表》(一份)、《毕业研究生登记表》(一式二份)、《硕士学位申请书》(一式三份)、《知识产权认定书》(一式三份)、《学位论文修改鉴定意见存查表》(一份)、《论文发表情况表》(一份)。 由答辩秘书认真填写《学位论文答辩申请表》,经所在学院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送交所在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办理答辩手续。 (三)论文评阅人与答辩委员会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与答辩委员会成员由本学科点点长与导师协商提名,报学院分管领导审批同意并签名,方可正式聘请,并由各学院组织实施。 被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抽检的学位论文评阅按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制订的办法(江苏省教育厅文件苏教研[2002]1号)实行。 硕士论文评阅人由2-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其中至少有一位校外硕导。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

专业解析-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一、专业介绍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是园林的二级学科之一。 1、研究方向 (01)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及生物技术 (02)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及利用 (03)园林植物栽培及生理 (04)园林植物采后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05)园林植物应用与园林生态 (06)城市生物多样性 (07)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略有不同,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 2、培养目标 掌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水平。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应用先进的信息工具,能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专业文献、撰写论文摘要,并进行一般的专业交流。具有独立承担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科研、教学、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等工作的能力,治学严谨,事实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14 数学(农)或315化学(农) ④851园林植物学 (注:以上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也有所不同) 二、推荐院校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专业硕士全国较强的招生单位有: 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 三、就业前景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专业就业前景看好。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园林植物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城乡环境的绿化美化更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园林专业是造福人类、前景无限的专业。具有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园艺企业经济管理等才能的园艺专业研究生,无疑会成为就业市场中令人羡慕的抢手人才。 四、就业方向 (1)园林方向就业范围: 毕业生可在城建部门、园林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城市绿地系统、各类公园、风景区、工矿区、庭院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园林植物的繁育、花卉生产等的教学研究工作。

南京农业大学考博英语题型分析

2015南京农业大学考博英语历年真题 一、招考介绍 从整体上看,由于博士生招生形势的不断发展各院校博士生入学考试的难度越来越大,对考生的外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听、说能力。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一方面应该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扎实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还应该具备较高水平的外语能力。 二、南京农业大学考博英语题型 Part1:完型填空20题10分 Part2:阅读理解,四篇20题40分。 Part3:翻译30分,英译汉两篇短文20分,汉译英一篇短文10分。 Part4:写作,20分。 三、考博英语必备参考书 育明考博教研部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考博英语真题解析》和《考博词汇》是考博人必备的两本书。在当当网,亚马逊和全国各大书店均有销售,也可以联系我们直接购买。 四、联系导师 在初步定好考博学校之后,就要和所报考院校中意的老师取得联系,询问是否有招生名额,能否报考,这是我们考博成功的关键第一步。 大多数考生会在九月中下旬与导师取得联系。因为太早,学校里面直博名额什么的还没有确定,报考的导师也不清楚是否有名额;太晚的话,怕别的学生比你早联系就不好了。一般情况下,导师对一个学生很中意的话,后来联系的学生,导师一般也不会答应其报考了。在此说点题外话,联系导师的过程中,如果读研期间的导师有关系,可以尽量利用。如果没有,也没关系,凭着自己的本事也是可以和考博导师很好的沟通的,这就要看自己了。 通常跟导师初次联系,都是发邮件。导师回复邮件的情况一般有几种: (1)、欢迎报考。这种答复最笼统,说明不了问题。我们可以接着努力和老师多沟通,看看具体的进展,避免出现初试之后却没有名额的情况。 (2)、名额有限,可以报考,但有竞争。很多人说这样的回复不满意,认为希望很小一般会被刷。其实这样还是比较好的一种回答,最起码导师没有骗你而且给你机会去证明自己,考的好就可以上。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概论读书报告

绪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指出:“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 的思想。”他说,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发展农业是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的永恒主题。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五届三中全会,专门研究农业和农村工作,作出了《关于农业和 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 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加强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购买力,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增加我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在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同时,努力 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可见农业对中国经济的重要 性,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 认识将进一步拓宽与深化。但这项工作任重道远将会面临众多挑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 要我们共同努力。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诸多考古学和生物调查资料表明: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和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世界640种最重要栽培作物中就136种是起源于中国的,约占世界总数的五分之一。除粟、黍、豆等重要大田作物外,中国也是桃、李、杏和茶叶的起源地,对世界农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早在2000年前,中国就以世界7%的耕地供养了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科学家在中国多处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稻壳、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所以推测距今一万年前,中国南方稻作和北方旱作农业就开始发展。到了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夏周商王朝相继在这里建立了强盛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进入铁器时代,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普遍。与铁犁相配,牛马被 用于农业,从而实现了农业动力上由人力耦耕向畜力耕作的革命性变迁。铁器的应用与推广 也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一些大型水利工程诞生。如中国最早的和 最大的坡塘蓄水工程芍坡”、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综合性水利枢纽都江堰等等,这些水利工 程为保障当时农业的稳产高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进入了传统农业阶段。 传统农业继续快速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成型;隋唐宋元时期, 由于发生了多次人口的南迁,给南方带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南方精 耕细作技术体系也趋于成熟。随着南方农业开发的加速,中国经济重心逐渐从北方黄河流域 转移到了南方长江流域,南方生产水平远远超过北方,东南太湖地区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命脉。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业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扩展,多熟种植遍及全国,为中国经济规模 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近代以后,由于晚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经济转型及现代农业科教体系发展的缓慢,中国农业逐渐落后。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得 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农业才开启了新的篇章。在此期间,中国的农业教育、科学研究与 技术推广体系已普遍建立,并且形成了相当的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获得全面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产品的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 饭问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长期贫困落后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美学概论读书报告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美学的发展历史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因此,我们要了解美学就必须回到它的源头去,开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不仅原始人的装饰品能见出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尤其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审美活动。据文字记载和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音乐等,但现已荡然无存。惟洞穴壁画与陶器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两项原始艺术记录。前者主要以各种动物为题材,生动细致,色彩绚丽。后者不仅造型优美、图案丰富,而且色彩对比鲜明。 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对人类早期审美现象的思考、探讨始于古希腊。那时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都参与了美的探讨和争论。但他们关于美的观点、见解常常和他们关于真、善的认识混在一起,成为他们哲学思想、道德思想、神学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的附庸。另外,当时也没有一部美学专著。思想家们的美学观点夹杂在政治、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甚至史传、书札、批注等论著中。人们还没有从那些混杂交织的思想体系中为美学寻找出一个独立、特殊的研究对象。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以前。 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鲍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的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并写出了美学专著,初步形成了美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讨了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故此,美学学科诞生,而鲍姆嘉登也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鲍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国普鲁士哈利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鲍姆嘉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Aesthetic"。"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1750年鲍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第一部美学专著。二是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美学何以与感性认识相关?鲍姆嘉登的老师的老师、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对此有一段生

南京农业大学考博英语模拟真题及其解析

南京农业大学考博英语模拟真题及其解析Section II Use of English Read the following text.Choose the best word(s)for each numbered blank and mark[A],[B],[C]or[D]on ANSWER SHEET.(20 points) Health implies more than physical fitness.It also implies ment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An angry,frustrated,emotionally21person in good physical condition is not22healthy.Mental health,therefore, has much to do23how a person copes with the world as s/he exists. Many of the factors that24physical health also affect ment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Having a good self-image means that people have positive25 pictures and good,positive feelings about themselves,about what they are capable26,and about the roles they play.People with good self-images like themselves,and they are27like others.Having a good self-image is based28a realistic,as well as positive,or Geng duo yuan xiao wan zheng kao bo ying yu zhen ti ji qi jie xi qing lian xi quan guo mian fei zi xun dian hua:si ling ling liu liu ba liu jiu qi ba,huo jia zi xun qq:qi qi er liu qi ba wu san qi optimistic29 of one’s own worth and value and capabilities. Stress is an unavoidable,necessary,and potentially healthful 30of our society.People of all ages31stress.Children begin to 32stress during prenatal development and during childbirth.Examples of stress-inducing33in the life of a young person are death of a

一、 成果简介 -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一、成果简介 1.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承担着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高水平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驱动力。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农林院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很低,主要表现在: 1)具有海外交流经历的研究生规模很小。由于海外交流成本很高,所以受众面很小,出国交流人数占研究生总人数比例很低。 2)研究生校园国际化交流氛围不浓厚。研究生绝大部分为中国本土学生,难以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校园氛围。 3)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程度不高。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实施缺乏国际化理念,全英文课程建设不成体系。 4)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制度机制不完善。学校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国际化运作机制不成熟。 2. 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在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校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理念为引领,突破传统的“小规模、贵族式”国际化教育方式,积极探索新路径,在理念、形式和内容上做出转变,探索“大规模、大众化”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主要经验有: 1)首创研究生选派机制,提高选派学生质量,多形式多渠道不断扩大研究生出国学术交流规模。 2)开创以研究生为主导的研究生国际学术会议,提升留学生招生规模和培养水平,营造校园国际交流氛围,搭建研究生国际化交流平台。 3)建设研究生全英文课程体系,为国际化教育提供支撑。 3. 创新点 1)创新研究生选派机制,研究生出国质量和规模逐年扩大,全面拓宽了研究生国际视野;首创直博生全英文论坛、国外访学新模式。 2)开创以研究生为主导的国际学术会议,扩大了农林学科海外影响力,为农林高校研究生打开了国际交流窗口。 3)建立与世界接轨、体现农林院校特色的全英文课程体系,在兄弟院校中示范推广。构建了科学、规范、长效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4.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一、专业介绍 公共事业管理属于管理学大类,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宽口 径、复合型、应用型的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 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政府组织和 非政府组织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人文精神与现代公共精神,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理 论知识,熟悉现代公共管理和文化艺术管理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知识,有较强的应用 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 理部门、非政府组织从事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毕业要求 要求1: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具有进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 要求2:掌握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要求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 要求4:熟悉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 要求5: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 要求6: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 要求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本学科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要求8:掌握现代公共管理和文化艺术管理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要求9: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查阅专业外文文献,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备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 要求10:具有较强的公共文化活动策划、组织、营销和管理能力。 实现矩阵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20301) 一、培养目标 1.努力学习和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德良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具有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和社会实践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2.农业经营管理 3.资源环境 4.区域经济 5.农村发展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可适当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 四、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外国语、政治理论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32学分。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并在考试中取得75分以上成绩(不计算学分)。已修过并取得合格学分的课程可申请免修。本课程体系适用于在职人员同等学力身份申请硕士学位。 1.必修课(21学分) (1)990100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 (2)9901002自然辩证法概论 3学分

(3)9902001外国语 6学分 (4)1601001现代经济理论 3学分 (5)1605001经济计量学 3学分 (6)1601010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2学分 (7)1601011 Seminar 2学分 2.专业选修课(至少选7学分) (1)1606005农业经济专题 2学分 (2)1602002产业组织理论 2学分 (3)1606006发展经济学专题 2学分 (4)1606007资源经济学专题 2学分 (5)1605009经济计量软件应用 1学分 (6)1606008国际农业政策专题 2学分 3.任选课(至少选4学分) (1)1604002管理学专题 2学分 (2)1606009农产品营销专题 2学分 (3)1605003高级技术经济学 2学分 (4)1605006生产率及效率分析 2学分 (5)1602005农业关联产业经济分析 2学分 (6)1603002国际贸易专题 2学分 (7)2001009公共经济学 2学分 (8)1601002金融专题研讨 2学分 (9)其它 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目录(适用于跨专业及同等学力研究生) (1)微观经济学 (2)宏观经济学 (3)农业经济学 (4)发展经济学 (5)计量经济学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法学 Law 一、专业介绍 南京农业大学法律系于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6人,硕士学位者6人。 教学方面,除了法学教指委指定的16门核心课程,法律系还设置了涉农特色课程《农业法》、《土地法》、《食品安全法》、《社区法律咨询》、《三农法制问题调查》、《农村经济法治专题》、《循环经济法》。重视模拟法庭、社区法律服务、诊所法律教育等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技能,目前已在江苏省及安徽省的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新闻媒体等单位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10余个。 学科建设方面,2006年获得经济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成立南京农业大学农业与农村法治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承办了2011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大会及江苏省经济法学会年会。2014年,取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资格。 科学研究方面,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师生从事科研活动。研究方向集中在农村土地法制、农产品、食品安全、资源与环境保护、土地纠纷解决等几个方面。近年来,教师已累计出版学术著作8部,主编、参编教材20部,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5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同时指导学生开展以“三农”法治建设为主题的科研训练,目前完成国家创新、江苏省创新及校级SRT训练项目共计22项。 社会服务方面,4名教师担任学校法律顾问;打造品牌活动“法律人在行动”,通过社区法律工作站、送法下乡、青少年法制教育、探访工地、农村法制调研等活动向广大群众提供法律援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宪法、民商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涉农法律等领域的法学知识和法律规定,了解国内外法学理论发展及国内立法信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既满足法科人才的基本要求,又兼具从事涉农法律工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 三、毕业要求 要求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职业道德素养; 要求2:掌握法学的基本理论、宪法、民商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基本理论知识;要求3:熟悉我国宪法、民商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法律和相关政策内容; 要求4:了解法学的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 要求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从事本专业理论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法律实践能力; 要求6:掌握法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要求7: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及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8: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达到规定的等级要求; 要求9: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和体育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军事和体育训练合格标准; 要求10:具有健全的心理、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交往能力。

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经管学院博士申请审核制初审资格名单

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经管学院博士申请审核制初审资格名单经管学院产业经济学非定向杨海霞 经管学院产业经济学非定向李秋生 经管学院产业经济学非定向余金湘 经管学院产业经济学非定向黄炳凯 经管学院产业经济学非定向段会霞 经管学院国际贸易学定向陈晓艳 经管学院国际贸易学非定向檀橙 经管学院国际贸易学定向朱新鑫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丁世豪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李幸子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郭阳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定向周春芳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杨青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佟大建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刘培培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谢先雄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戴琳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潘微微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定向张华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姚忠智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梦溪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朱涛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刘强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宁静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闫周府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王宜楷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陈俊金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郭静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管煜茹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定向马胡杰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刘立军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定向马青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郑阳阳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董小菁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李先东

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张宗利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非定向林兴虹经管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非定向任行伟经管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非定向霍雨佳动医学院基础兽医学非定向彭麟动医学院基础兽医学非定向蔡柳萍动医学院基础兽医学非定向孙嘉瑞动医学院基础兽医学非定向刘杰动医学院基础兽医学非定向殷超动医学院预防兽医学非定向吕林动医学院预防兽医学非定向万强动医学院预防兽医学非定向刘曜综动医学院预防兽医学非定向孙刘妹动医学院预防兽医学非定向吕强华动医学院预防兽医学非定向张永武动医学院预防兽医学非定向黄剑梅动医学院预防兽医学非定向冯亚琼动医学院预防兽医学非定向王胜男动医学院预防兽医学非定向李秀丽动医学院预防兽医学非定向张福波动医学院预防兽医学非定向路云建动医学院预防兽医学非定向宋星桔动医学院预防兽医学非定向卜永谦动医学院预防兽医学非定向徐桂丽动医学院预防兽医学非定向高如霞动医学院预防兽医学定向毕振威动医学院预防兽医学非定向邱慧玲动医学院预防兽医学非定向徐良动医学院预防兽医学定向徐云明动医学院临床兽医学非定向夏冰动医学院临床兽医学非定向范文韬动医学院临床兽医学非定向李图帅动医学院临床兽医学非定向王洪动医学院临床兽医学非定向孙旭东动医学院临床兽医学定向何随彬动医学院临床兽医学非定向罗修鑫动医学院临床兽医学非定向芮小庆

新版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管理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若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父辈们或许还可以告诉我们,未来从事怎样的职业,会有很好的发展,不至于失业。而如今,他们大抵再也不能如此讲话了,只因 这个世界变化的如此之快,在这变化面前,他们大概比我们还要慌乱,毕竟他 们是从传统的时代走来的,这个更新换代如此迅速的世界只会让他们措手不及。 但是,虽然如此,他们却可以告诉我们一条永远也不会过时的生存法则, 那就是掌握不断学习的能力。 所以,经过各种分析考量我终于选择了考研这条路,当然,这是只是,千 万条路中的一条。只不过我认为,这条路可操作性比较强,也更符合我们当下 国情。幸运的是,我如愿以偿,考到自己希望的学校。 一年的努力奋斗,让自己从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秋冬轮回,又是一年春风吹暖。 在看到录取名单之后,我终于按捺不住发了我一条朋友圈,庆祝考研胜利。当时收到了很多平时不太联系的同学,发来的询问信息,这也促使我想将我的 备考经验写下来,希望真的可以帮助接下来备考的学弟学妹们! 因为想要讲的话太多,所以这篇文章会比较长,希望各位能够一点点看完。或许会从我的经验教训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以及方法来面对考研。 在结尾处会奉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管理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 (914)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

参考书目为: 1、《管理学(第11版)》斯蒂芬.P.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 2、郭熙保:《发展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3、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4、《农业经济学》(第五版)钟甫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 5、《农业政策学》(第二版)钟甫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年 关于英语复习。 我提一个建议,考研单词主要是用于阅读,所以知道意思即可,建议背单 词书的同学不要死啃单词书,以“过单词”的方式背单词,每个单词记忆时间 不要太长,不然很容易走神,效率也会很低,背诵单词应利用好零碎的时间, 如吃饭之前半个小时,饭后半个小时,也可以穿插在复习专业课期间学累了的 时候。 我大概早上会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背单词,考研单词大多数是不要求掌握 拼写的,在阅读中见到能认出即可,所以速度可以快一点,多重复几遍。早上 大概背一到两个单元,晚上睡觉之前再听一遍录音,第二天再迅速的复习一下,效果还不错。阅读还是要多读多看,一遍一遍地过。大家应该也都报了相应的 辅导班,老师会有自己的节奏,跟着走就好。特别推荐大家可以多看一些课外 的英语文章,了解下英语阅读的背景知识。作文从晚些开始就可以,多背范文,自己总结一些好的句子、模板,力争和别人不一样。作文部分还是要给予高度 重视的,我身边有同学就是客观题做的特别好,但是大小作文分数特别低,导 致总分比较低。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暂行规定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暂行规定 (讨论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规范教学环节,保证研究生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研究生课程教学要着眼于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坚持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本学科硕士生和博士生应具有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处理好博士生课程与硕士生课程、硕士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衔接。 第二章课程开设 第三条必须按照《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开设课程,由主讲教师制定或牵头制定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注明在学习期间要求研究生完成的必读文献。授课教师原则上必须按照制定的教学大纲授课。 教学大纲内容包括:课程的中英文名称、总学时、学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授课范围及对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情况、预修课程、参考文献、主讲与协讲教师(两名以上)等。 第四条增设新课需由开课教师提出书面申请(申请表附后),由所在学科点点长召集该学科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3-5名教师论证会议,形成书面材料,经学科点点长签字后,交校学位委员会分委会讨论通过,经该学科所在学院院长签字后,连同撰写好的课程教学大纲(含参考文献和必读文献),在课程开出前三个月报研究生院审批。 第五条现有课程的修改、修订参照“增设新课”程序执行。 第六条在规定的时间内开设的课程,原则上不允许拖延。 第七条对于选修课程,如果选课学生人数在5人以下(含5人),本学年暂停开设此课,可与下一届选修此课的研究生一并上课。如连续两届均无人选修的课程,应从课程目录中取消该课程。 第八条对于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要补修相关基础课程或其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较完整的现代设施农业科学知识,以设施作物生产原理和技术为基础,加大环境工程、材料科学、计算机模拟和控制技术以及设施养殖等知识内容。掌握较扎实而熟练的基本技能,能从事设施农业及其它相关专业方向的现代科技推广、产业开发、产品设计与制造、经营管理及教学和科研等业务工作,有较宽广的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的现代设施农业与工程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特别重视培养具有设施农业科学创新潜力的学术精英后备力量和能推动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设施农业相关岗位的中坚力量。 二、基本规格和素质要求 1.基本规格 本专业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农业生物科学、工程建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系统学习设施作物栽培和育种、农业设施设计加工和建造、传感与测试技术和控制工程、设施环境与调控、设施农业经营与管理、种苗工厂化生产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参加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农业设施设计、建造、管理和设施作物栽培管理、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和种苗繁育、设施农业经营和管理的基本能力。 2.素质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一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基本素质; 2、具备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体系; 3、掌握设施农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较熟练的设施农业与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4、掌握获取科技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调查、科研和科技文献写作能力;

南京农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

南京农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六日校学位委员会十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 为了提高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的水平,建立健全研究生学位质量保障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南京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的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修订学术型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如下: 一、总体要求 本规定适用于我校2011级及以后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2011级以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按照相应时期学校及各学位分委员会的相关规定。 (一)博士研究生 1.自然科学类学科 须发表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1篇。直博生、硕博连读生要求至少发表影响因子1.0以上的SCI或EI收录的学术论文1篇,或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2篇。 2.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 须发表一类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或SCI、EI、SSCI论文1篇,或三类及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论文2篇(其中二类及以上刊物1篇),或三类及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论文3篇。国家重点学科的直博生、硕博连读生至少要求发表3篇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论文(其中二类核心期刊论文至少2篇),或一类核心期刊或SCI、EI、SSCI收录的学术论文1篇。 (二)硕士研究生 1.自然科学类学科 须发表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论文1篇;或研究生署名前三位的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1篇。 2.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 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 二、具体要求 1.提交的论文均须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导师须是作者之一,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作者第一署名单位以及论文第一通讯单位必须为南京农业大学。文献综述(SCI期刊特约文献综述除外)、中文期刊增刊和会议论文集(包括EI 收录的会议论文集)不计。 2.对SCI源刊收录学术论文的文献类型的认可,由分委员会讨论确定。 3.对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SCI源刊的研究论文,作者署名顺序的认同由分委员会讨论确定。 4.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上的学术论文需公开正式发表,发表在SCI源刊的研究论文需有正式录用证明,同时附上导师签署意见的拟发表论文全文。 5.一项发明专利视同为发表一篇一类核心期刊论文(须与学位论文相关,作者为第一申请人或导师为第一申请人、作者为第二申请人,署名单位为南京农业大学、已有批准号的发明专利)。 6.发表在本校主编刊物上的论文最多只计1篇。 7.人文社会科学类博士生发表在二类及以上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视同为二类及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发表在三类及以下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不计;如果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目录共同收录,以人文社科期刊目录分类为准。 8.校外兼职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发表的导师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学术论文,必须是南京农业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我校与国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学术论文署名问题,由分委员会讨论确定。 9.提交的论文均需由导师审查是否符合以上要求,并签署意见。 10.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论文与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论文是指南京农业大学学术论文榜公布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