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模版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模版一、引言感染管理是门急诊医院重要的工作之一,对于保障患者安全,防控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制度编制旨在规范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目的此制度的目的是确保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规范和高效运行,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通过规范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实施,降低与感染相关的医疗机构损失。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门急诊医疗机构,包括门诊和急诊部门。
四、定义1. 感染源:指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能引起感染或传播的物体或生物体。
2. 无菌操作:指在避免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条件下进行的操作。
3. 侵袭手术操作:指在皮肤和黏膜打开后引起的,由医务人员或医疗设备进入体内的操作。
4. 感染控制委员会:由医院委派成立的室内环境、医疗设备和感染预防与控制等方面专家组成,负责指导、监管和评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
五、责任与义务1. 院级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监督本院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实施,并定期进行评估。
2. 门急诊医院负责组织实施该制度,并配备专职感染控制人员。
3. 专科医生和护士要接受适时的感染管理培训,掌握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
4. 所有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感染管理制度的要求执行操作和控制措施。
六、感染预防与控制1. 感染监测:设立感染监测点,定期对门急诊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感染监测,发现感染疑似病例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控措施。
2. 无菌操作: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手术操作前必须进行无菌操作,包括术前洗手、穿戴手套、穿戴无菌面罩等。
3. 感染交叉传播控制:严格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的相关规定,对感染源进行有效隔离,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阻断感染的传播。
4. 医疗设备和器械消毒及灭菌:医院要设立相应的消毒与灭菌中心,负责对医疗设备和器械进行彻底消毒和灭菌处理,保证使用的器械无菌。
5. 医护人员和患者手卫生:医务人员和患者要正确、频繁地洗手,包括术前洗手、术后洗手、排泄后洗手等。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健康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门急诊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包括预检分诊、挂号、诊疗、检查、取药、输液等环节。
第三条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全面管理、科学防控、严格监督的原则,确保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医院应成立门急诊感染管理小组,负责门急诊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
门急诊感染管理小组由医务科、感染科、护理部、门诊部、急诊科等部门组成。
第五条门急诊感染管理小组的职责:1.制定门急诊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监督实施。
2.开展门急诊感染风险评估,提出改进措施。
3.组织门急诊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防控培训,提高感染防控意识。
4.督促门急诊科室做好环境卫生管理、医疗废物处置、消毒隔离等工作。
5.定期对门急诊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三章感染预防与控制第六条门急诊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做到诊疗前后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第七条加强门急诊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对高频接触表面进行定期消毒,保证诊疗环境的卫生安全。
第八条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第九条加强门急诊医疗设备、器械的消毒、灭菌管理,确保医疗器械的洁净和安全。
第十条对门急诊感染患者进行单独隔离或分区隔离,并加强患者接触者的监测和管理。
第十一条加强门急诊医务人员的防护,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
第四章感染监测与报告第十二条门急诊科室应建立感染监测制度,对感染病例进行登记、报告、分析和反馈。
第十三条门急诊医务人员应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并在24小时内报告感染科,确保感染病例的及时发现和控制。
第十四条感染科应对门急诊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分析,找出感染原因,制定控制措施,并督促实施。
第五章培训与教育第十五条医院应定期组织门急诊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感染防控能力。
医疗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医疗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确保医疗卫生安全,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医疗感染管理是指医院对医院内感染的监测、预防和控制工作,包括感染监测、感染预防、感染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第三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科学、规范、严谨的原则,全面落实各项管理责任,确保医疗卫生安全。
第四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分级负责制,各级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有关工作,各科室、医务人员负责认真履行管理责任。
第五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医院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务人员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切实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第二章医院感染监测第六条医院感染监测是指对医院内感染病例的监测和分析工作,包括感染病例的报告、调查、统计、分析等环节。
第七条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监测机制,明确监测范围、内容、方法、时限等,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八条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各科室、医务人员负责认真履行监测工作。
第九条医院感染监测应及时准确,对发现的感染病例要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及时报告给主管部门。
第十条医院感染监测结果要及时向医务人员通报,加强对重复发生的感染病例的监测和分析,探索原因,加强预防措施。
第三章医院感染预防第十一条医院感染预防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播,包括制定感染控制政策、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预防培训、提供感染预防用品等措施。
第十二条医院感染预防工作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对感染预防的重视和意识,确保规范操作和使用感染预防用品。
第十三条医院感染预防要建立健全感染控制政策和制度,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标准,确保预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十四条医院感染预防工作要重点针对高危人群,采取定期体检、健康宣教、定期检测等措施,及时发现感染隐患和处置。
第十五条医院感染预防工作要定期组织对医院环境、设备设施、消毒灭菌等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医院环境的卫生安全。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范本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范本1. 简介本制度旨在规范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卫生部门要求以及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2. 术语定义2.1 门急诊感染:指患者在门急诊就诊期间,由于医疗操作或环境因素导致的感染。
2.2 感染控制委员会(ICC):负责门急诊感染管理的专业团队,由院感科、门急诊科、医院管理部、临床科室等相关部门组成。
2.3 临床科室:指门急诊科室中直接负责患者就诊的各个医生和护士团队。
2.4 个人防护装备:指医务人员在进行相应医疗操作时必要的防护物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2.5 门急诊环境管理:指门急诊区域的环境卫生、消毒、通风等工作。
3. 医务人员防护3.1 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帽子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护装备。
3.2 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前后,应洗手或使用有效的手消毒剂。
3.3 医务人员在就诊过程中要注意手卫生,避免手部污染传播感染。
3.4 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
4. 患者管理4.1 患者在门诊就诊前,应接受相关病史和体征的评估,如有传染病症状或与传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应做好隔离措施。
4.2 门急诊就诊区域应设立感染隔离区,用于单独收治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
4.3 就诊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条件和需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戴口罩、戴手套等。
4.4 患者等候区应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保持空气流通。
4.5 患者就诊过程中应注意个人卫生,遵守医务人员的指导,如正确佩戴口罩、咳嗽时遮住口鼻等。
5. 医疗器械和设备管理5.1 医疗器械和设备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消毒和灭菌。
5.2 消毒和灭菌工作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确保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洁净度和安全性。
5.3 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查医疗器械和设备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修或更换。
6. 门急诊环境管理6.1 门急诊就诊区域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工作。
医院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引言概述: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期间,由于医疗行为导致的新发感染。
医院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门面部门,是患者就医的第一站,也是感染传播的高风险区域。
为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医院急诊科需要制定科学、严格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感染控制措施1.1 严格的手卫生措施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手卫生培训,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手卫生程序执行。
包括洗手、消毒、戴手套等步骤,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1.2 感染源控制医院急诊科应设立隔离病房,对疑似感染患者进行隔离,以防止感染的扩散。
同时,对于已确诊的感染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隔离措施,以防止交叉感染。
1.3 环境清洁和消毒医院急诊科应定期对工作区域、医疗设备和器械进行清洁和消毒。
同时,要保证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避免医疗废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二、医务人员培训和管理2.1 培训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医院急诊科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包括手卫生、感染控制措施、个人防护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技能。
2.2 医务人员的健康监测医院急诊科应建立医务人员健康监测制度,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患有传染病的医务人员,以防止医务人员成为感染源。
2.3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同时,医务人员应遵守规定的操作规程,避免操作不当导致感染的发生。
三、设备和器械管理3.1 定期维护和检测医院急诊科应定期对医疗设备和器械进行维护和检测,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无菌状态,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2 严格的消毒和灭菌程序医院急诊科应制定消毒和灭菌程序,并确保操作人员按照程序进行操作,以保证器械的无菌状态。
3.3 库存管理和追溯医院急诊科应建立器械和药品的库存管理制度,确保器械和药品的有效期和使用情况可追溯,及时淘汰过期物品,避免使用过期物品导致感染的发生。
四、患者管理4.1 患者分诊和流程管理医院急诊科应建立科学的患者分诊制度,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感染风险,合理安排患者就诊顺序,以减少患者间的交叉感染。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医护人员上班时必须衣帽整洁,禁留长指甲及戴手饰,治疗操作时戴口罩,接触每个患者前后应用洗手液、流动水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擦拭。
2、医护人员如有特殊感染不得进入治疗室或进行无菌操作。
3、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标明灭菌日期,定期检查,在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灭菌。
4、无菌敷料缸开启注明启用时间,在24小时内使用,24h后重新灭菌。
无菌持物钳及容器每周灭菌,戊二醛消毒液浸泡过持物钳轴节,每周更换。
所有无菌物品如有污染禁止使用,应再消毒灭菌。
5、无菌溶液及消毒液有启用时间,并在规定时间内使用。
6、体温表做到一用一消毒,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清水冲洗后擦干备用。
血压计及听诊器应保持清洁,如被血液及体液污染时应随时清洁消毒。
7、注射、输液、采血一人一针一管,换药、清创缝合一人一包一用一消毒,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清洗。
8、抢救仪器表面每周用75%酒精擦拭一次,如有污染随时擦拭消毒。
洗胃机、吸痰器、呼吸囊及呼吸机管道等一人一用一消毒,用500mg/L 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后清水冲洗晾干备用。
9、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空气微生物检测。
物表每日用500㎎/L含氯消毒液擦拭2次,地面每日用500㎎/L含氯消毒液拖地2次,有污染时随时用纸巾吸去污染物后消毒处理。
10、擦拭布巾及地巾分区使用,用后分别以250㎎/L含氯消毒液及500㎎/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干燥备用。
11、床单元用物做到随脏随换。
12、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所有使用后的物品做好分类收集、密闭式转运及无害化处理,并做好交接处理记录。
13、不同系统传染病病人采取相应隔离措施,输液留观室分发热室与普通室,接诊发热病人时发放口罩,并与普通病人分开安置,医护人员接诊所有病人执行标准预防。
14、医护人员如发生锐器伤或职业暴露时应立即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流程》进行局部处理并上报院感科进行评估、预防和随访。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健康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医院感染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综合管理的原则,从预防、监测、控制、治疗、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门诊部、急诊科、手术室、康复科等单位。
第二章感染控制与预防第四条感染预防的原则1.明确感染预防责任,落实岗位职责,建立全员参与的感染预防管理体系。
2.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做好医疗废物处置,保持医院内部清洁、干燥、通风、卫生。
3.严格执行洗手和手消毒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4.加强感染监测和疫情报告,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置。
第五条医院感染控制的措施1.加强医疗器械、设备和药品的消毒、灭菌管理,保证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洁净和安全。
2.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对感染患者进行单独隔离或分区隔离,并加强患者接触者的监测和管理。
3.严格执行手术室感染控制规定,确保手术室的洁净和安全,防止手术污染和交叉感染。
4.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提高防护意识,保证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第三章感染监测和报告第六条感染监测的内容1.定期对医院内各科室、病区、门诊部等进行感染监测,对患者、医务人员、访客等进行监测和统计。
2.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疫情。
3.对各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消毒、灭菌情况进行监测,确保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洁净和安全。
第七条感染报告的内容1.对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报告,并按要求进行隔离和治疗。
2.对医院感染疫情进行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置。
3.对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报告,并采取措施进行防护和处理。
第四章感染控制和处置第八条医院感染控制的程序1.发现异常情况后,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确定病原体类型和感染病人数量。
2.根据病情和临床特点,制定感染控制和治疗方案。
3.对疫情进行动态监测,调整控制措施,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急诊科医务人员的感染管理活动,包括诊断、治疗、护理、检验、消毒、隔离、防护等工作。
第三条急诊科感染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全面管理、科学防控、严格监督的原则,确保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落到实处。
第四条急诊科应设立感染管理组织,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建立健全感染管理制度,确保感染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急诊科主任为本部门感染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感染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
第六条急诊科应设立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检验师、消毒员等组成,负责本科室感染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七条感染管理小组应制定本科室感染管理计划,组织开展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感染防控意识。
第八条急诊科应加强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同解决感染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章感染预防与控制第九条急诊科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病原体传播。
第十条急诊科应配备充足的消毒剂、防护用品等感染防控物资,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需求。
第十一条急诊科应定期对环境、设备、物品、空气等进行清洁、消毒,保持诊疗环境整洁。
第十二条急诊科应加强患者管理,对疑似或确诊传染病患者实行隔离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第十三条急诊科医务人员应掌握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报告流程等知识,提高感染防控能力。
第四章感染监测与报告第十四条急诊科应建立感染监测制度,对感染病例进行登记、分析、报告。
第十五条急诊科医务人员发现感染病例时,应立即报告感染管理小组,并按照要求进行调查、分析、处理。
第十六条急诊科应定期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感染发生情况,及时反馈感染防控工作成效。
第五章培训与教育第十七条急诊科应定期组织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急诊科与普通门诊分开,自成体系,设单独的出入口和隔离诊室,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者,到指定隔离诊室诊治,并及时消毒。
二、候诊厅、诊室等公共场所,每日地面湿扫,擦拭桌、椅、台面;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先1000-2000 mg/L含氯消毒剂消毒后清扫。
定期应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和擦拭候诊椅。
三、垃圾应分类放置,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别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专人收集,密闭运送。
四、各诊室要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并备有快速手消毒剂;严格执行洗手制度,接触每位病人前后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洗手或手消毒。
五、急诊科的治疗室、缝合室、观察室按照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相关科室感染管理制度执行。
六、急诊抢救室及平车、轮椅、诊查床等应每日定时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
七、急诊抢救器材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八、接触皮肤的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若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先用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体温计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净晾干,干燥保存备用。
压舌板用后高压灭菌处理。
九、按要求认真做好氧气湿化液、消毒剂的更换。
治疗室、缝合室、抢救室定时通风换气,每日消毒1次,每月空气培养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