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天气和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同步七年级上册教案: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天气和天气预报

《天气和天气预报》教案一、教材分析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
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农业生产而言,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
全章内容包括天气和天气预报、气温和降水、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保护大气环境四节。
从整个教材体系来看,本章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前面所学的地球、地图等知识在本章得到适当的综合,同时它也是后面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根据初中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教材的编写没有面面俱到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是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地理科学的发展及未来社会需要出发,选取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加以介绍。
本章教材从生活中的问题“天气与生活”入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阅读、图表、数据和绘制图表等训练,着重教会学生如何在众多的信息当中提取出最有用的地理信息的技能,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使用图表的能力,运用气温、降水等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释世界气候类型及特点的能力,同时加强保护大气环境的观念。
例如:1教材从珠女要在国庆节长假期间到北京旅游,查找北京的天气预报资料,来确定带什么衣服引入,让学生在阅读天气预报的过程中体会出天气的概念(某地短时间内风雨、冷热、阴晴等大气状况);以深圳和北京的天气预报为例,向学生介绍天气应该从气温「C)、降水(mm、风向风力等方面加以描述。
2 •通过让学生比较和判断的活动,来区别天气和气候的含义。
3.由气温和降水这两个主要的气象要素的观测、记录、归纳和对比,逐步引出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差异和分布。
4 •选择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及危害,侧重于认识保护大气环境对于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活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3)识记部分当地的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信号。
2.过程与方法(1)能在生活中正确区分和使用天气和气候这两个术语。
(2)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 天气和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粤教版

七年级地理《天气和天气预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3.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1.能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地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3.能收看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在天气预报中出现的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等天气预报符号及课后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规范自身的行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符号的识别。
3.通过卫星云图或天气预报图分析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1.利用教材中的气候知识分析和判断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2.认识和理解灾害性天气符号及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求趋利避害,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教学准备:天气预报的相关符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报天气预报,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了解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前热身让学生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举例说明天气对日常生活或生产造成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1)观看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台风、寒潮)的录像,加深对天气的理解(2)观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录像,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
2.双边互动互动1:师:有哪些同学喜欢收看《天气预报》呢?生:踊跃举手,热情很高。
师:为什么要收看《天气预报》呢?生: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的很多方面都受天气的影响……师: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气预报呢?生:因为每天的天气都在变。
师:《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生:气温、降水、风、雪、雾、霜……师:大家能发布学校所在地当天的天气信息吗?(或模拟进行第二天的天气预报)生:踊跃发言,用各自的语言描述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状况。
4.1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案(粤教版七年级上)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天气和天气预报教学目的:1、了解和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及用途。
3、了解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及用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由课本P50中的一些问题导入本章的学习重点“天气与气候”;2、老师提出疑问: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结合课本P51,举些天气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导入本节内容“天气和天气预报”。
二、新课内容:1、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及用途。
(3)了解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2、出示学习指导:(1)天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何关系?(2)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3)天气预报中的常用符号分别代表什么?3、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约5分钟后围绕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4、检测、点拨:(1)思考题1——A、你眼中的天气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B、分小组回答各种各人对天气的看法。
C、根据课本区别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D、P52活动,判断哪些是天气现象,哪些是气候现象。
(2)思考题2——A、指名回答: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其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B、读图活动:看图4.2,根据图示说说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3)思考题3——A、学生举手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B、抢答天气预报中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P54图4.3C、提出问题:北京、上海、广州、海口各地天气如何?P54 图4.4学生举手回答。
D、小组派代表回答:为什么要制作天气预报?5、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6、课堂小结。
7、练习:填充图册P19——20。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天气预报》教案、教学设计

3.学生互评作业,教师点评并进行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天气的概念、天气要素、天气预报原理和制作过程等。
2.强调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3.提醒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利用图表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天气要素。如展示气温、降水、湿度等图表,引导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创设互动课堂,鼓励学生提问、分享,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天气现象背后的原因。
4.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究天气预报编制方法。教师可提供气象数据,让学生模拟制作天气预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教师提供一组气象图表和卫星云图,要求学生分析并预测未来三天的天气变化,将分析过程和预测结果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6.学生收集关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展示自己对气候问题的关注和认识。
7.鼓励学生关注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特点,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区,了解其气候类型、主要天气现象等,并以图文形式展示该地区的天气特色。
针对教学重难点,具体设想如下:
1.对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对比分析、举例说明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知识。
2.在天气预报编制原理和方法方面,教师可以分步骤进行讲解,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逐步掌握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此外,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观测和预报的实际工作情况。
5.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案例分析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某次极端天气事件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天气和天气预报》教学设计4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天气预报》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天气预报》教材,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定义、天气预报的获取方式、以及如何理解和应用天气预报。
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旨在让学生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和区域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应用天气预报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天气现象的本质、天气预报的获取方式和应用方法等方面的认识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天气和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特征和分类,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2.让学生掌握天气预报的获取方式,学会阅读和理解天气预报,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3.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2.天气预报的获取方式、阅读和理解。
3.天气对生产、生活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天气和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2.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天气变化,学会应用天气预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天气和天气预报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准备相关答案。
3.准备好天气预报的实践作业,如让学生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并尝试分析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
同时,提问学生对天气的定义、特征和分类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定义、特征和分类,让学生理解天气现象的本质。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天气和天气预报》教学设计2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天气预报》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天气预报》介绍了天气和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包括天气的定义、天气现象、天气预报的编制过程等。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天气和天气预报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天气和天气预报的概念和原理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天气预报,但对其编制过程和准确性等方面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究天气和天气预报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气的定义、天气现象,掌握天气预报的编制过程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天气现象,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环境、关注天气变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定义和天气现象;2.天气预报的编制过程和方法;3.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规律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天气和天气预报的概念;2.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天气现象和天气预报的编制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天气现象和天气预报案例,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2.设计分组讨论问题和案例分析;3.准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天气预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定义、天气现象,展示天气预报的编制过程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天气现象和天气预报的编制过程,让学生参与其中,加深理解。
4.巩固(5分钟)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天气和天气预报知识的掌握程度。
5.拓展(5分钟)分析典型天气现象和天气预报案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规律。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天气预报》说课稿1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天气预报》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天气预报》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天气和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天气变化的原理和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对天气变化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天气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解和深入探究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气和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掌握天气变化的原理,学会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和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天气变化的原理。
2.难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天气变化的复杂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视频,引发学生对天气和天气预报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介绍天气和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讲解天气变化的原理。
(2)分析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及其局限性。
(3)举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所在地区的天气特点和变化规律。
(2)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的天气预报,培养实践能力。
4.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观察、实践中的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天气和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2.天气变化的原理3.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4.天气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天气和天气预报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第4章 第一节 天气和天气预报》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粤人七上

《天气和天气预报》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认识并能够正确识别不同的天气现象。
同时,掌握获取和解读天气预报的方法,了解气象要素,学会观察并记录天气变化。
最终目标是为了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意识。
二、作业内容1. 天气基本概念的熟悉与学习。
学生需通过课本、网络资源等途径,了解天气的定义、分类及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多云、雨、雪等,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2. 天气预报的获取与解读。
学生需每天通过电视、广播、手机APP等渠道获取当天的天气预报,并挑选出重要的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风力等),在作业本上做好记录,并尝试用简短的语言总结天气状况。
3. 天气观察与记录。
学生需在家中或学校连续一周内每天观察天气变化,记录下每天的天气状况(包括时间、天空状况、气温、风力等),并尝试分析其变化规律。
4. 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探讨。
学生需结合实际生活,思考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天气对交通出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影响,并简述自己的看法。
三、作业要求1. 每位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他人作业或网上资源。
2. 记录要详细且准确,数据来源要明确,记录格式要规范。
3. 天气观察与记录部分需连续一周进行,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连续性。
4. 作业提交前需仔细检查,确保无遗漏和错误之处。
5. 按时提交作业,不拖延或早交。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作业进行评价:1. 学生对天气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获取和解读天气预报的能力。
3. 学生观察和记录天气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4. 学生思考天气与生活的关系的深度和广度。
根据以上标准,教师将给予学生相应的分数和评价,并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给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需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学生的不足,教师需在作业本上给出明确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天气和天气预报》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天气和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妙高镇大庆中心学校陈朝党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
3.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1.能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地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3.能收看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在天气预报中出现的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等天气预报符号及课后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规范自身的行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符号的识别。
3.通过卫星云图或天气预报图分析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
1.利用教材中的气候知识分析和判断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2.认识和理解灾害性天气符号及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求趋利避害,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天气预报的相关符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报天气预报,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了解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前热身
让学生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举例说明天气
对日常生活或生产造成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观看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台风、寒潮)的录像,加深对天气的理解。
(2)观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录像,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
2.双边互动
互动1:
师:有哪些同学喜欢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踊跃举手,热情很高。
师:为什么要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的很多方面都受天气的影响……师: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因为每天的天气都在变。
师:《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
生:气温、降水、风、雪、雾、霜……
师:大家能发布学校所在地当天的天气信息吗?(或模拟进行第二天的天气预报)
生:踊跃发言,用各自的语言描述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状况。
明确:通过大家以上的讨论及理解,我们便可以给天气下一个具体的定义,即: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它处在时刻变化中。
师:天气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生:多变。
互动2:
师:出示课本“卫星云图”,并告知学生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天气含义。
(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的程度愈浓,表示降水量越大。
绿色表示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天气晴朗。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另外,春季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沙尘暴现象,在卫星云图上是用黄颜色表示的)然后设问:我国的东北三省天气怎样?青藏高原天气情况又怎样?
生:东北三省天气晴朗,青藏高原天气为下雨。
师:看“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并提问:在天气预报图中怎样识别天气状况?
明确:通过天气预报符号识别各地天气状况。
并对照天气预报符号概括三个城市的天气实况。
师:出示天气符号卡片(正面符号,反面文字),并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种天气符号及其特征,尤其注意易混淆的符号)。
师:出示“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分组播报城市天气预报,看哪一组播报最快最准确。
生:积极结合预报图播报天气。
师:出示课本“天气图与天气符号”,判断天气与图中人们进行的活动是否妥当。
明确:台风——捕鱼不适合沙尘暴——跳绳不适合
霜冻——插秧不适合晴天——打篮球适合
师:指导学生读课本“天气环境监测”的新闻记者材料,简要说明,达到让学生关注家乡大气环境质量的目的即可。
互动3:
师:气候与天气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那么,什么是气候呢?
明确:阅读教材,寻找气候的概念及其与天气概念的区别。
师: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呢?(指导学生从时间、变化的频率和要领上进行比较和区分。
)列表比较。
天气
判断四句词语中描述的天气和气候分类。
风和日丽——天气暴风骤雨——天气四季如春——气候阴转多云——天气
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间的天气现象的综合,它一般变化不大。
了解一个地方的气候的特征,对于生产生活有着明显的指导意义。
五、课堂小结
本节主要说明了天气、气候的要领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同时,详细地介绍了与人类日常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天气预报。
通过学习,我
们要能够正确地区分天气与气候,准确地识别天气符号和看懂天气预报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征,循序渐进。
通过一些录像短片和卡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及其一系列相关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因其教学结构与方式都是以初中生的思维特征为主要依据,所以在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利用课件再设计一组天气和气侯的小组竞赛题,效果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