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沁色形成及年代的分析
中国古玉鉴定大全:高古玉特征,断代详解,看完不后悔

鉴赏高古玉有许多方法。
除了传世品,高古玉深藏地下两三千年以上,会发生一些'质变',比如氧化白斑(俗称灰皮)、钙化、瓷化、晶状物析出、次生物出现。
不同的物质沁入玉器里面,就给玉器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叫做沁色。
有红沁、朱砂沁、土沁、水沁、金属沁、水银沁等。
受沁程度要因土壤、气候、压力、温度等条件而异。
这些色沁一般都由表及里地去分布,有一种层次感、灵动感和通透感,看上去很自然,很舒服。
而现代沁染的玉器,发色死,附在表面,没有层次感。
第一部分:从古玉的特征鉴定下面介绍几个简单的方法来鉴别古玉!1、古玉必须有老旧感,发自玉质肌理内部的老旧,而不是表面的一层。
原因很简单,长期埋在地下的玉器,玉质的内部受沁开始变化,老旧感是由内而外的。
作假的玉质很新很嫩,表面做旧看上去似乎很旧,被蒙骗上当。
2、包浆;真正的包浆是整体布满的(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包浆就是玉质长时间受空气氧化,自然形成的皮壳(只要露在空气中都会被氧化)尤其是在沁的表面也有包浆,这点很重要,表面有一层玻璃光。
作假的一定会破坏玉质表面,使表面失去光泽,沁上也没有包浆(时间短与空气氧化不充分)(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3、沁;有内沁和外沁内沁更重要,一定是发自玉质内部的受沁状态,沁色浓重过度自然,自然的晕散状态,不论是块状,丝状都显得那么天然。
对于受土沁的天然蚀孔(放大镜下特征是外口小内堂大,并伴有结晶体)一定是真古玉,无法作假。
外沁是活的,经过盘玩会变浅或者没有了,一旦入水后又会浮出表面。
4、自然的开裂钝化(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在裂缝部位用放大镜就可以看到像久旱的土地的裂缝一样,缝隙表面呈V字形钝化、自然。
看见这个特征真古玉无疑。
新的作假的裂缝都是闭合紧密的。
5、古玉的自我修复粘合状玉浆古玉有自我的修复功能,在裂缝处经常会看见一种粘合状玉浆,这种状况比较神秘,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形成的。
古玉受沁浅析

(1)凡入土时间不太长、或者玉质上佳周围环境呈中性,白化稍弱,其表层水沁、白化呈薄如云烟的粉状;
(2)凡入土时间长的高古玉,或因水土环境、或因玉质较次,造成白化严重,而呈鸡骨白、象牙白,甚至有完全腐化变质者),(类似的还有黑沁现象——俗称黑漆古、水银沁;红沁现象,如“枣皮红”、“洒金沁”——俗称血沁;土沁现象,如“老甘黄”、“松香沁”;)
玉器受沁的原因
玉器之所以受沁,实质上受自然环境下的风化作用与浸蚀作用所致,通常需百年以上方能受沁(海边盐质土壤中例外):
一、玉花(白玉中的豆花现象)与饭糁(玉质中有白斑,呈饭粒未熟透状):在清代以前的玉器中,较有可能形成;
二、玉质通透的立体现象:目视可见,汉代以前较为常见;
三、年糕或果冻现象:入过土的玉器经盘玩后呈现的温润质感;
四、冰裂纹:入土年深日久产生的明显现象,通常是玉质内部有裂,而在器表一则抚之无痕,二则即便在放大镜下也无显而易见的缝隙);
五、白沁现象(俗称钙化):玉器经长期风化作用,在器表或孔隙内附着一些白色粉末,或生成一层白色松软的包体(闪玉白化后,常常会比重变轻,硬度下降);视其程度,分为两种:
(1) 牛毛纹:沁纹呈同向排列,状如牛毛般细密;
(2) 乱柴纹:沁纹如树枝状结构延伸;
(3) 蚂蚁脚:沁纹呈不规则网状,细如蚁迹;
(以上沁处,抚之无在20倍放大镜下,均可见凹陷现象;而人为火烧纹,纹路生硬,大多如放射状)
钉金沁:受沁处呈点状凹陷,铁锈般的黄褐沁色沉积,有如钉状,是高古玉的独有表征之一;
且入沁过渡现象。
六、生结晶:古玉入土数以千年,其中一些成分在在下潮湿环境长期作用下,经毛细管作用,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云母光泽,白色者为透闪石晶,黑色为阳起石晶——呈针状、冰花状,多见之于裂缝、刻痕、蚀斑、受沁处,与石英岩中云母片的随机分布大不相同 ,很容易区别);
古玉的沁色与盘变

古玉的沁色与盘变1、古玉沁色与人工作沁、留皮之别玉器受沁的原因玉器之所以受沁,实质上受自然环境下的风化作用与浸蚀作用所致,通常需百年以上方能受沁(海边盐质土壤中例外):一、玉花(白玉中的豆花现象)与饭糁(玉质中有白斑,呈饭粒未熟透状):在清代以前的玉器中,较有可能形成;二、玉质通透的立体现象:目视可见,汉代以前较为常见;三、年糕或果冻现象:入过土的玉器经盘玩后呈现的温润质感四、冰裂纹:入土年深日久产生的明显现象,通常是玉质内部有裂,而在器表一则抚之无痕,二则即便在放大镜下也无显而易见的缝隙);五、白沁现象(俗称钙化):玉器经长期风化作用,在器表或孔隙内附着一些白色粉末,或生成一层白色松软的包体(闪玉白化后,常常会比重变轻,硬度下降);视其程度,分为两种:(1)凡入土时间不太长、或者玉质上佳周围环境呈中性,白化稍弱,其表层水沁、白化呈薄如云烟的粉状;(2)凡入土时间长的高古玉,或因水土环境、或因玉质较次,造成白化严重,而呈鸡骨白、象牙白,甚至有完全腐化变质者)(类似的还有黑沁现象——俗称黑漆古、水银沁;红沁现象,如“枣皮红”、“洒金沁”——俗称血沁;土沁现象,如“老甘黄”、“松香沁”;)六、次生结晶:古玉入土数以千年,其中一些成分在地下潮湿环境长期作用下,经毛细管作用,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云母光泽,白色者为透闪石晶,黑色为阳起石晶——呈针状、冰花状,多见之于裂缝、刻痕、蚀斑、受沁处,与石英岩中云母片的随机分布大不相同,很容易区别);七、熔斑:汉代以前之高古玉入土后,因受地热、受力不均等因素长期作用,形状发生变形,器表或呈现熔蜡状。
玉器受沁虽说需经百年以上才能形成,但由于入土之后所处壤质有别,时间长短不同,玉质不同,受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南方地湿,玉器易受沁变质;北方较干燥,受沁较浅,或有历经数千年不受沁者。
但无论如何,都是有证可验的:一、受沁时,玉器表面会遭破坏,浅者为蚀斑——起伏不平者为“桔皮纹”,深入玉中者为蚀孔——“土咬”,局部受侵蚀严重,朽烂如枯骨、膏泥者——“唐烂斑”(因唐代及以前土古玉上常见,故有此称);其不可人为作伪者有三:(1)蛀蚀孔呈外小内大的不规则状,孔内有如纤维网;(2)蛀孔周围有一白化过渡层;(3)蚀孔或裂绺内或有砂粒(质硬未风化者),或有均质胶固体;二、凡玉质较脆弱的纹路或裂绺处更易受沁,形成沁纹——颜色较深,且有向周围扩散之势,且沁纹多呈凹陷现象。
古玉沁的种类

古玉沁的种类如下说的年份是沁形成的时间,至于古玉物件是何朝何代,光凭沁色无法准确断代,还要结合器型,纹饰等等,沁色只做古玉年代的推断。
常见的清最早是距今366年,明是距今600多年,剩下的您可以自己算算,对照着看。
古玉的沁色有一定的规律,古书分为土沁(黄色沁)、水沁(白色沁)、血沁(红色沁)、铜沁(绿色沁)和水银沁(黑色沁)等五种,并认为西北地区土燥,出土的古玉土沁较重,多为黄色;南方地区土湿,出土的古玉水沁较重,多为白色。
古玉沁色后不仅颜色有了改变,其身价也得到了提高。
一般以血沁为贵,铜沁次之,土沁和水银沁再次。
如能得五色沁,则最为贵重,古人有“玉得五色沁,胜得十万金”的说法。
但是沁种五花八门,古玉受沁的名称也很多,这里搜集了古玉中相对权威的34大沁种、特征、产生年代等,大体整理如下。
一、渠沟黄: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了变色的现象。
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
要色变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下图尾和抓二、包浆: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变可显现。
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
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三、霜尘沁: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尘,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下去。
要到这种程度,至少120年以上。
四、薄雾沁:沁入之物刚刚进入玉皮,尚未进入玉的肌理,就像长了一层薄雾。
时间一般需要150年以上。
右图:五、绺沁:绺沁里面沁进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水银沁需200年以上。
(坊间玩玉人常将古玉沁色中的黑色,称为水银沁,通体沁成黑色的,俗称之为“黑漆古”。
古玩界把古玉中黑色沁称为“水银沁”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
)六、薄膜沁:不一定布满整器,但已经大面积形成较厚的膜状,使玉器不再有原来的光泽。
这种膜多由石灰和污泥所沁。
时间大约需要200年以上。
七、斑块沁:斑块色沁一般需要200年以上;斑块水沁需要400年;斑块土沁需要700年;斑块水银沁至少需要1000年。
古玉沁色形成及年代的分析

古玉很深奥,需要从多方面考证,下面就有关古玉沁色的形成及年代来了解一下:“沁”是指一种物质进入到另一种物质里面去的渗入和渗透现象,以物理现象为主。
许多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渗入到玉质中。
沁入玉器的物质,处于分子状态的一般不与玉器发生化学反应,保持原物质形态。
常沁入玉器中的物质有土、水银、金银铜铁、朱砂、松香、木、织物、颜料以及其他有色的物质。
受沁的程度的大小要因土壤、气候、压力、温度等条件而异。
多数的物质都带有一定的颜色,不同的物质沁入玉器里面,就给玉器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自然色沁一般都由表及里地去分布,有一种层次感、灵动感和通透感,看上去很自然,很舒服。
人工沁染的玉器,色发死,附在表面,内外两张皮,没有层次感。
当然也有一部分的古玉的沁色是不透明的,这种沁的边缘和层次也是很清楚的,不像人工沁染的那样模糊一片。
还有一种情况,即沁入或者接触的物质,与古玉的玉质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新物质容光焕发易脱离玉体,使古玉发生缺损,这种形象叫做侵蚀或腐蚀。
重金属或重金属盐沁入玉器里面,就可能近使沁入集中的地方产生凹陷现象。
例如水银沁中就有这种现象。
300年内活性大的或者酸咸性大的物质,能够穿透玉皮,进入玉理;其他物质只能附在表面。
500年之内,一般物质可以透过玉器的表层;水银可以在玉器上形成雾状,或进入纹绺。
1000年左右,一般物质均可以进入玉器的肌理;水银可以在玉器上形成殷红或灰黑色斑点,或者形成有规律的条状或根状灰黑色纹饰,如牛毛纹。
古玉受沁后的状态五花八门,古玉受沁的名称也很多,大体整理如下:一、渠沟黄。
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了变色的现象。
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
要色变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古玉沁色

• 三看颜色,酸蚀后玉成土色,发黄松散; 四看光泽,浓酸腐蚀过的玉器,表面无光, 与真品的晶莹玲珑大相径庭。
沁色与料色的辨析
料色
• 玉器的料色指被加工成器前玉料本身具有 的颜色。和田玉矿的产出状态分山料、山 流水、籽料 。山料的颜色有白色、青色、 黄色、棕色和黑色,分别被命名为白玉、 青玉、黄玉、糖玉和墨玉。除上述单色玉 料外,和田玉还有由糖玉和 青玉、墨玉和 青玉组成的双色玉料。
十三彩
• 据清人陈性《玉纪》所载,就有:坩黄、 坩青、孩儿面、纯漆黑、枣皮红、鹦哥绿、 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 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 糟米白、虾子青、鼻涕青、雨过天青、澄 潭、水苍等等,总名之“十三彩”。还有 许多巧沁花色,如虾蟆皮、洒珠点、碎磁 纹、牛毛纹、唐烂斑等等不一而足,共计 有二十六种。
• 料色的形成在玉料被雕琢成器之前,而沁 色是在玉料成器之后因埋藏与周围介质发 生作用而在玉器上产生的后生色。显然, 玉器的料色一定会被玉器上的雕琢纹饰切 割,并与其它颜色部分被同等程度地抛 光。
和田籽玉
玉鸳鸯
• 左图为一件江西省南 城县明代墓葬出土的 玉鸳鸯。该玉器上的 褐色部分和黄色部分 并非沁色,因为这些 部位抛光程度与其它 部分的相同,且被阴 刻线切割,也就是说 它们是在玉器成器之 前即已存在的料色。
牛毛纹沁
• 牛毛纹沁,顾名思义,就是在玉肌里中出 现细如牛毛状的沁色。
• 古玉中的牛毛纹就是在玉料成器之前由于 地球应力的作用形成的细微“牛毛状”张 裂隙,成器后由于深埋地下,被周围铁质 氧化物渗入致色形成的,其形成在先,致 色在后。
来源:古玉的沁色特征
风玉
• 风玉,一般是把玉石用浓灰水加乌梅水煮 之数日,趁热取出,置之风雪中一夜,使 玉纹冻裂。质坚者纹细如发,再加上提油 上色,看去以为是“牛毛纹”古玉。
古玉沁色鉴别

古玉沁色鉴别拉曼光谱古玉沁色与做旧仿古的鉴别2012-01-20 11:14:58| 分类:历史艺术 |字号订阅古玉沁色与做旧仿古的鉴别一直是玉器爱好者、收藏家、鉴赏家关注的焦点。
然而又一直处于感性的经验观察和鉴别的困扰中,很少有人深入玉材料的结构、成分去分析和鉴别,本文主要分析“沁色”的形成机理与鉴别特征。
一泱泱近万年的中国玉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影响了每一个华夏子孙。
伟大的科技史专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赞叹道“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
3000多年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
”①正因为玉器在中国文明史上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崇拜和追逐古玉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以赢利为目的的做旧仿古玉器始于宋代,清代著名学者陈性在他的《玉纪》中记载:“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凿成器皿,以烛光草汁淹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色,时人渭之得古法,鉴赏家偶失于辩,或因之获重价焉。
”②元、明、清及近代、现代大量的玉器收藏家、鉴赏家、研究家在其专著中都有很多很深入的关于玉器做旧仿古的论述。
特别晚清、民国以来,由于西洋、东洋列强数次入侵中华神州,大肆抢掠我中华文物宝藏,中国的玉器在海外身价暴涨,于是更促进新一轮空前疯狂的玉器做旧仿古浪潮。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新一轮古玉收藏热潮长时期持续,伴之而来的玉器做旧仿古热潮也长时期持续。
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无不仿制,并且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较为鲜明的古玉仿制中心:如辽宁的锦州、鞍山以仿红山文化玉器为主;江苏扬州、苏州和上海以仿良渚文化、商、周、汉、明、清玉器为主;陕西西安以仿齐家文化、夏、商、周、两汉、唐代玉器为主;河南南阳、安徽蚌埠则无所不仿。
上千年的玉器做旧仿古历史,加之现代物理、化学等各种手段的运用,给现今玉器的收藏与鉴别带来了越来越烦难的问题,玉器收藏者、爱好者、鉴定研究者们面临的挑战与考验越来越严峻。
古玉黑漆古

古玉黑漆古、石灰沁断代的一般规律(图组)出土古玉的色沁除了大坑人工浇灌的水银沁和土中自然水银沁使玉器表面形成黑漆古外,还有土斑、石灰沁、地火沁、血沁 不一定红色、铜锈沁等多种颜色。
在生坑时玉肌理的色沁很难看出,经过盘玩先看到玉表面的色沁。
一旦盘熟,把玉对着强光才能看到看清此玉肌理受什么色沁,受几种色沁,所以看色沁对出土古玉断理只能看出土古玉表面的色沁,如土斑、黑漆古、石灰沁和地火沁等。
经古人佩带后入土几千年,复又出土,玉体已呈现胶质果冻状态,此玉件已经老熟。
蚁脚沁、苍蝇翅、表层解理等高古玉特征明显,迎光透视,玉体内部呈现浅橘红色,一经盘玩宝光四溢。
战国时期,人们席地而坐,坐席边角处往往摆放重物,称为镇,玉镇便是用来镇坐席的玉器。
汉以后,布帛纸张进入文房,书镇、镇纸也随之出现,玉镇逐渐成为文房用具。
三代古玉距今二三千年,如是大坑之玉受水银浸泡的时间长,全身黑漆古,成片结块者多,黑漆古深入玉肌,颜色干老深暗如黑石,对着亮光不见质地,盘熟后黑如漆、明如镜、清光大发。
三代古玉受石灰沁绝大部分通体一色,不管是白玉、黄玉还是青玉入土,出土时表面颜色都如同石灰,质如泥土,对着亮光不见质地,盘熟后石灰色将逐渐变红,俗称孩儿脸。
宋朝黑漆古玉犬(熟坑)秦汉古玉距今二千年左右,大坑水银沁者较逊于三代,黑漆古虽成片但薄,虽深暗但嫩,玉露质地,把玉对着亮光有可能看到玉的质地,有时还可看到玉器肌理的颜色和色沁。
秦汉古玉受石灰沁通体一色,但石灰沁已有深淡之分,白玉受石灰沁色如鸡骨,曰鸡骨白,黄玉受石灰沁色如象牙,曰象牙白,青玉受石灰沁色如鱼骨,曰鱼骨白,盘熟后各种白色都将变“孩儿脸”。
唐宋古玉距今只有一千年左右,受大坑水银浸泡时间短,水银沁吸入未久,玉器表面虽有黑漆古但只是局部薄片,而且是在盘玉过程中也易变色,唐宋古玉露质地,把玉对着亮光已能看见古玉中是否有其它色沁。
唐宋古玉受石灰沁虽也有通体一色,但颜色较淡较薄,已露玉器自然颜色,盘熟后色略变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玉很深奥,需要从多方面考证,下面就有关古玉沁色的形成及年代来了解一下:“沁”是指一种物质进入到另一种物质里面去的渗入和渗透现象,以物理现象为主。
许多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渗入到玉质中。
沁入玉器的物质,处于分子状态的一般不与玉器发生化学反应,保持原物质形态。
常沁入玉器中的物质有土、水银、金银铜铁、朱砂、松香、木、织物、颜料以及其他有色的物质。
受沁的程度的大小要因土壤、气候、压力、温度等条件而异。
多数的物质都带有一定的颜色,不同的物质沁入玉器里面,就给玉器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自然色沁一般都由表及里地去分布,有一种层次感、灵动感和通透感,看上去很自然,很舒服。
人工沁染的玉器,色发死,附在表面,内外两张皮,没有层次感。
当然也有一部分的古玉的沁色是不透明的,这种沁的边缘和层次也是很清楚的,不像人工沁染的那样模糊一片。
还有一种情况,即沁入或者接触的物质,与古玉的玉质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新物质容光焕发易脱离玉体,使古玉发生缺损,这种形象叫做侵蚀或腐蚀。
重金属或重金属盐沁入玉器里面,就可能近使沁入集中的地方产生凹陷现象。
例如水银沁中就有这种现象。
300年内活性大的或者酸咸性大的物质,能够穿透玉皮,进入玉理;其他物质只能附在表面。
500年之内,一般物质可以透过玉器的表层;水银可以在玉器上形成雾状,或进入纹绺。
1000年左右,一般物质均可以进入玉器的肌理;水银可以在玉器上形成殷红或灰黑色斑点,或者形成有规律的条状或根状灰黑色纹饰,如牛毛纹。
古玉受沁后的状态五花八门,古玉受沁的名称也很多,大体整理如下:一、渠沟黄。
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了变色的现象。
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
要色变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二、包浆。
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变可显现。
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
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三、霜尘沁。
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尘,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下去。
要到这种程度,至少120年以上。
四、绺璺沁。
绺璺沁里面沁进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沁入水银需200年以上。
五、薄雾沁。
沁入之物刚刚进入玉皮,尚未进入玉的肌理,就像长了一层薄雾。
时间一般需要150年以上。
六、薄膜沁。
不一定布满整器,但已经大面积形成较厚的膜状,使玉器不再有原来的光泽。
这种膜多由石灰和污泥所沁。
时间大约需要200年以上。
七、斑块沁。
斑块色沁一般需要200年以上;斑块水沁需要400年;斑块土沁需要700年;斑块水银沁至少需要1300年。
八、花脸沁。
花脸沁往往有多种沁蚀,比如色沁、土沁、水银沁、钙化等,至少需要600年以上。
九、牛毛纹。
牛毛纹一般由水银、铅锌等物质沁成,线状,顺着某一个方向排列。
时间需要800年以上。
十、全皮色。
某种单一皮色基本能布满整器,包括色沁、石灰沁、土沁、水沁、钙化、包浆等,但并未将玉器的肌理渗透。
时间需要1300年以上。
十一、铁红沁。
受铁或都土沁所致。
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轻,重的地方还带有棕红或黑红的块状物。
沁成这种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
十二、石灰沁。
石灰沁轻者在玉器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灰白色或青灰色膜,需要四五百年时间。
石灰沁重者,玉内开始变得发红,像小孩子的脸色,称为“孩儿面”需要千年以上时间。
沁蚀的更重者,形成一层不透明的皮壳,有薄有厚,称为“鸡骨白”,需要1500年以上的时间。
沁得最重者,状如朽骨,时间要在3000年以上。
十三、血沁。
又称血古。
古人认为血古为血所沁。
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血液时间一长就不再是红色。
这种色是由尸骨、色液、颜料、石灰、红漆、木料、土壤等东西共同沁成的,可将玉器沁成猩红色、枣皮红、酱紫斑等色。
不过,要形成枣皮红和酱紫斑得需要700年以上的时间。
十四、朱砂沁。
主要受殓葬的朱砂所沁。
朱砂沁入玉里的速度很慢,大都附在玉器的纹饰处、镂空等凹陷和粗糙处,将附近的玉皮染红。
若将白玉的玉肌沁成淡棕红色,得要1800年左右的时间。
十五、水银沁。
水银沁的水银既来自殓葬水银,也来自土壤中的水银。
一般来讲,土壤中的水争不能把玉器沁成半截黑或全黑,所以人们习惯将沁成半截黑或全黑的叫做黑沁古,将沁成线状的或小斑点的叫做水银沁。
千年以内的水银沁一般不太黑,2000年以内的水银沁不亮,2000年以上的水银沁又黑又厚又亮。
十六、土沁。
土沁一般由红土和黄土沁成,呈浇黄至土红色,中间似乎有一个小核,核周围呈现放射性云块形斑痕状,好似用黄色炸药的鞭炮崩的痕迹。
过千年的土沁,其核的部位会出现疙瘩或小坑,或变为土咬或蛀蚀。
十七、水沁。
净水能使玉器晶莹、滑润,几百年之内的,呈玻璃质的蓝绿萤光,被称为“澄潭水”;几百年以上表面就长一层水锈。
大部分的水沁是污浊之水,玉器被染上污浊之气,或被水中矿物质所沁,300年开始长水锈,1000年可使玉表面不透光,1500年以上使水锈变得十分干老。
十八、钉金沁。
钉金沁的沁占呈钉子眼儿状,带色,抽坑,有棕色、紫色、灰色、黑色等,大都伴有线状凹陷。
呈灰黑色或黑色的叫钉金水银沁。
形成钉金沁至少需要1500年以上。
十九、凹陷。
开成凹陷之沁,原因之一是沁进的物质与玉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挥发、流失一部分;原因之二是重金属沁入。
时间分情况而异,一般在六七百年以上就会开始显现,时间越长,凹陷越重。
二十、饭糁。
是指在玉的里面生成的点状、颗粒状的带色物质,就像玉的里面有大米饭粒、小米饭粒、玉米糁,有的还伴有粥状物。
沁成这种情况,玉质疏松的600年即可,致密的需要2000年以上。
二十一、黄香沁。
是一种酷似香薰的或烤炙的黄色,非常美丽。
其沁源可能有木材、松香、铁质、土壤等物。
时间在1500年以上。
二十二、钙化。
这是玉石一种变质现象,多由氧化和复分解过程而形成比较疏松的物质,所以较为松脆,怕磕碰。
这种钙化层就越厚。
二十三、全色沁,也称坩色沁。
这种沁的特征是,大面积的乃至整个玉器,从外到内沁成某一主色调。
名称有坩黄、坩青、虾籽青、皮蛋青、秋葵黄、枣皮红、老土红、冰糖色、玫瑰紫等几十种。
沁成这类颜色至少要用1500年以上。
二十四、玻璃光。
玻璃光一般在潮湿和密闭的环境中容易形成,颗粒细、密度大的玉质容易形成,盘过的比没有盘地的容易形成。
玻璃光泽,又似由内发,其色蓝盈盈的,还能反射其他物品的影子。
沁成时间在1200年以上。
二十五、玉萎缩。
选造成缝隙处萎缩,再形成线状萎缩,再导致边缘等处的大面积萎缩。
用几百年至几千年不等。
二十六、芝麻点。
芝麻点沁分布在玉器的里面,星星点点的,常在全色沁的基础上形成,形成点缀的效果美。
时间约在1500年以上。
二十七、黑漆古。
多由墓坑中的水银所沁,有凹陷现象或闪现银星。
时间在1600年以上。
二十八、须根沁。
这种沁呈现根状,好像在玉器的表面长上了植物的水根。
在那些硬度大而透明度差的玉器上容易形成。
时间要在2000年以上。
二十九、开窗。
古玉受沁最慢的地方是表面最光洁和距离边缘远的地方,的以,在到了满沁或者快到满沁的状态时,往往会留有一小块尚未受到沁染而显露原来玉器底子的地方,这片地方就称为“开窗“,从开窗的地方能清楚地看到玉器原来的本来面目。
沁到这样的程度,需要1800年以上。
三十、流泪。
在古玉的表面形成由高浓度的色水流淌过的痕迹,其中又分两面种情况。
一种是浑水状的泪痕,其边缘色浓,中间色淡,形成这种情况需要800年以上。
一种是乳状或蜂蜡状的,流淌过的地方留有一层干奶酷或蜂蜡状的东西,形成这种情况需要2100年以上。
三十一、玉浆。
生坑的古玉,往往会在雕痕内、绺裂处、伤痕中生城一种黄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状物。
用开水能将其煮出。
沁成这种程度需要2000年以上。
三十二、冰裂纹。
冰裂纹又称“开片”。
是玉石的自然老化(例如受热胀冷缩和水、空气作用,以及弱酸、弱硷的腐蚀)现象,以及沁进之物的催化作用的结果,需要的时间要在1900年以上。
三十三、松软。
因沁进的东西都是物质,都要占用一定的空间,沁进物质多了,自然就会使玉器膨胀起来,从而降低了玉质的紧密程度,使玉器变得松软。
时间要在2000年以上。
三十四、变形。
松软的玉器,遇到外力,就可能扭曲变形。
刚出土的松软古玉,在初盘时期,不要过于用力,以免损伤玉器。
经后之后,就会变得坚硬起来。
以上沁蚀状态生成时间,是相对于中等的土壤、气候条件而言的。
我们习惯将古玉存放环境为分干、中、湿以及热、温、寒等若干类土壤气候类型。
若在干性和高寒地区环境内,沁蚀的速度就慢得多;在密闭及腐蚀物少的环境里,沁蚀的速度就会更慢一些;在湿热性环境内,沁蚀的速度就会快得多;在强酸、强碱或海滩盐地区的环境中,沁蚀和腐蚀的速度就更快。
古玉所处的小环境还分水坑、火坑和干坑。
一般讲,水坑之玉多斑点,形如虫蛀;火坑之主多裂纹,形同石灰;干坑之玉皆带有枯槁之色、土锈之痕。
三者如无变质或蚀缺,盘之日久,皆可复原,但水坑不如火坑,火坑不如干坑,火坑之玉是最难恢复原状的。
任何器物的鉴别包括:瓷器、木器、牙器、角器、铜器,玉器,均脱离不掉“料、工、沁、纹、形、韵、神”这几条顺序排列的鉴别程序,而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