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业化以前农民的饮食革命
一、17世纪初的英国经济

17世纪初的英国革命的酝酿革命前的英国社会经济一、17世纪初的英国经济农业在17世纪革命之前,英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农业占最大的比重。
全国人口中,大多数都居住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来源也依赖于农业。
各地区的居民基本上还过着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其日常生活用品大多也是本地生产的。
一般的农村居民穿用兽皮、麻布或粗帆布制的简陋衣服,穿着打了平头钉的鞋子,用木制的盘子进餐,主要的食品是黑面包。
①与欧洲大陆一些国家不同,英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农业很早就与市场发生了联系。
早在13、14世纪时,英国的农村已成为佛兰德尔和佛罗伦萨发达的呢绒业的原料,即羊毛的供给者。
后来,英国本国的呢绒业也日趋发展,对羊毛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羊毛的价格也随之上升。
到了15世纪末,英国越来越多的贵族将原来的耕地改为牧场,饲养羊群,收剪羊毛投入市场以赢利,农村与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
当时英国人养羊业之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6世纪末(1598年),一个到英国旅游的外国人对此写道:“英国的居民宁愿养羊而不愿耕种,将近1/3的土地被停止耕种而用于养羊。
在英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养出来的羊的羊毛,其柔软和洁白程度超过任何别的国家。
”①到了17世纪初,英国全国人口中,虽然大多数人仍然住在农村,但农业生产已与市场有了紧密的联系。
农民已不再仅仅为了本地居民的消费而生产,而是越来越多地把农产品作为商品投入市场出卖。
许多农民成为商品生产者。
农业中商品生产的发展,从下面的例子中也可看出一斑:在17世纪初,为了便于把各地区的粮食运送到伦敦等中心城市去买卖,制造出了许多复杂的运送粮食的工具,这些工具供远至达拉姆及其它郡的农民使用。
②据1608年格罗斯特郡的人口职业调查,当时该郡的人口中只有1/2还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其余的人都从事其它职业,如丝织业、制革业和饮食加工业等。
③即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在农闲时也从事手工业或其它行业,而手工业者也以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及其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及其原因1. 引言1.1 工业革命对英国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工业革命对英国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是一个深远而重要的主题。
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工人阶级的家庭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导。
家庭是生产和生活的中心,家庭成员经常一起工作,生产自己所需的食物和衣物。
家庭中的角色也相对固定,男性负责劳动和经济收入,女性则承担家务和照顾子女的责任。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英国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化和工厂化的加剧导致许多农民和手工匠放弃原有生活方式,转而进入城市从事工厂劳动。
这种变化不仅使家庭分裂,也加剧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和角色转变。
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家庭成员不再仅仅是生产者,也成为雇佣劳动力,追求更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工业革命对英国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不仅在经济上有所体现,更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改变了工人阶级家庭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家庭观念的转变和重新定义。
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观念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经济因素到社会结构的变化,都对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1.2 工人阶级家庭原有的生活方式工人阶级家庭原有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村生活。
在农村地区,工人阶级家庭通常生活在小农场或农村社区中,依靠种植农作物和放养家畜来维持生计。
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通常有比较严格的家庭规则和分工。
父亲负责农田劳作和养活家庭,母亲负责家务劳动和照顾子女。
子女则在很小的年纪就开始参与家庭劳动,并接受父母的教育和训练。
工人阶级家庭的生活方式注重实用和传统价值观,重视家庭团结和互助。
家庭成员之间有着亲密的联系和相互支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家庭是工人阶级的安全港,是他们依靠和信赖的地方。
在这样的家庭中,工人阶级传承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着,受到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的影响,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
工业革命时英国工人生活:食不果腹衣衫褴褛

有的家庭甚至根本没有足够的东西吃,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许多儿童抱怨说:“பைடு நூலகம்老是吃不饱,多半只能吃到带盐的土豆,从来没有肉和面包”,“今天中午,一点东西也没有吃,我们家里从来就不吃午饭,吃的多半只是带盐的土豆,偶尔才能吃到一点面包。”1804年,一位工厂督察员在巡视了一群生活极为贫困的纺织工人后说:“他们的身体糟糕透了,整个群体的身高急剧下降,到了小人
食不果腹
当时,英国工人的日常主食是土豆和面包,在困难时则代之以芜菁。肉类、鱼类、蛋类的消费都很少,只是偶尔食用一点咸肉或鲜肉。19世纪30年代,普德西市(Pudsey)的编织工曾经说,吃肉是富人才能享受到的奢侈生活,工人只有在星期天才可能吃到一点肉。鱼的消费则更是少得可怜,在这一时期,鱼仍被视为奢侈品。工资比较高的纺细纱工人偶尔会买一些鱼,但也并不多。工人家庭食物的质量通常很差,“蔬菜不新鲜,干酪是质量很坏的陈货。猪板油是发臭的,肉又瘦又陈又硬,都是老牲畜的肉,甚至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肉,往往已经半腐烂了”。
工业革命时英国工人生活:食不果腹衣衫褴褛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工人大多来自过去的自耕农、手工工人和工匠。在此之前,他们基本上过着田园生活,按照农业生产的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业革命发生后,大规模圈地运动、大机器生产打破了农业社会的宁静,往昔的男耕女织生活难以为继,工人的生活开始发生很大改变。
农业革命前后英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之比较

从 15 90年代 中期 开始 ,经 济史家们 开始对经 济增长 和生
活水 平变 化之 间 的关 系进行 探 讨。菲 利斯 ・ 恩 在探 讨 迪
15 — 80 工 业革 命 和现 代 经 济初 步增 长 的基 础上 , 70 15 年
论证 了经 济增长 和生活 水平变 化的 关系 ,认 为 , “ 9世 l 纪 ,在英 国的大多数城 市地 区 ,人们 的生 存环 境不 断恶 化 ,直 到 17 80—18 80年 代 ,这 种 状 况 才 逐 渐 得 以 改 善。 l ” 4 中古 时期 生活水平问题也 是这一争论 的焦点 。
维普资讯
20 06年 第 4期
l 论 : 才
THE NORTHERN ORUM F
No. 4, 2 6 00
( 第 18期 ) 总 9
T t o 18 oa 革命 前 后 英 国普通 民众 生 活水 平之 比较
郭 爱 民
( 京 师范 大学 社会 发 展学 院 ,江苏 南
[ 摘
南京
209 ) 107
要 ]15 50—15 年发 生在 英 国的农业革命既 包括技 术革新 ,又包括农 业制度的转型 。它使 英 国农 80
业领域 内的社会 生产 力获得 了巨大飞跃 ,普 通民众的 生活质量得 以明显改善 。农 业革命 之前 ,普通 民众 的
饮食以谷物 、杂粮为主 ,间或有食 用肉食 的现 象 ;农 业革命 以后 ,他们 的饮 食结构 发生 了明显 变化 ,以 小 麦为主 ,肉奶食 用量 明显增加 ,人 均每 天摄入 热量的数字得以 大幅度提 高。 [ 关键 词]农业革命 ;英 国普通 民众 ;生活水平
[ 中图分类号]K 0 .2 24
2 0世纪初叶 以来 ,经 济史家们 对历史上 西 欧的生 活 水平 问题进行 了长期 争论 ,其 中,普通 大众 的生 活水平 是争论的焦点之一 。12 年 代早期 ,诺 曼 ・ 90 希伯林 以物价 研究 为依据 ,对 18 —11 70 85年英 国工人 家庭 的生 活费指 数进行 了研 究 ,认 为 “ 活费指 数是 意在尽 可能 地代 表 生 这一 时期 一般工人 阶级 的家庭 预算 的” P瑚一 。2 世 …‘ ’ 0 P 纪 7 代 后期 ,伊 丽 莎 白 ・ 0年 罗伯 特 运 用 口述 材 料 ,对 19 94年 间 巴罗和 兰开斯特两 地 区劳工 阶级 家庭 的 80—11 生活水平作以考察 ,认 为 “ 一个劳 工家庭 的生活水 平 每 主要受一种 以上难 以查 明的因素 的影响 ,诸 如女 性劳 工
工业革命对英国人的农村生活和农业的影响

工业革命对英国人的农村生活和农业的影响工业革命对英国人的农村生活和农业的影响工业革命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对英国人的农村生活和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人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农村生活的基础也以农业为支撑。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农村生活来看,工业革命给英国人带来了深远的变革。
首先,城市化的加速使得大批农村居民涌入城市,寻找工业就业机会。
农村的劳动力不断被吸引离开,导致农村人口减少,人们丧失了原有的社区联系和农村生活的稳定性。
其次,城市工厂的兴起取代了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农村劳动力纷纷转向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活力下降,农村经济逐渐衰退。
此外,城市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交通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提高了农产品运输效率,但同时也加速了农村经济的边缘化。
在农业方面,工业革命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首先,农业机械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减少了人工劳动的需求,推动了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农机的普及加速了农业生产资本的集中和土地的集约化经营。
然而,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对农业劳动力的淘汰,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家乡,进入城市从事工业工作。
其次,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相辅相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创新。
例如,化肥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改善了农村人民的生活条件。
然而,科技进步也带来了农业集约化的问题,农业生产变得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企业和资本,中小农户的生存空间被挤压。
工业革命对英国人的农村生活和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社区的破碎化,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农业劳动力纷纷离开农村,农村经济逐渐衰退。
然而,农业机械的应用和科技进步也促进了农产品的生产和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尽管农村生活和农业在工业革命中受到了冲击,但对于英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英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食品革命与农业调整的经验

口破 纪 录 地超 过 农 村 人 口。城 市 劳 动 者 工 资 水 平 高 ,购 买 力 强 .加 之 城 市人 口的劳 动 特 性 ( 体 非 力劳动和轻体力劳动 ) ,市 场 对 肉类 食 品 的 需 求
们生 产 和生 活方 式 发 生 了 巨大 变化 .从 维 持人 体 生理 健 康要 求 出发 ,也 需要 多 消 费高 蛋 白动物 性 食 品 。相关 研 究表 明 ,在人 体 细胞 组 织 中 ,蛋 白 质处 于 不停 的运动 状 态 ,在 此 过 程 中 ,一 部分 细 胞组 织 不 可逆转 地 退 化 ,必 须 通过 从 食 物 中 吸 收 氨基 酸 来恢 复 。 而在 人 体合 成 蛋 白质 时 所 需要 的
国家无地租土地所产谷物。在 国外廉价谷物 的冲击下 ,
粮价持续下跌 了 2 O年之久 ,致使 许多农 户破产 ,史
学界称为农业危机 。但这一时期英 国工业 已实现 了产 业革命 ,取得世界 霸权地位 ,号称世界工厂 。有 资料
} 本 文 为基 金 项 目:陕 西 省 教 育厅 专 项 科 研 基 金 (6K14 ; 0 J ) 1
薯 )被 用 于满 足 人 体对 蛋 白质 的需 要 ,则碳 水 化 合物 的摄 入量 就 会 高 于 最 佳标 准 ,从 而 导致 脂 肪 在人 体 内的沉 淀 ,不利 于人 的健 康 。现代 工 业 化 城市化 的发 展经 常伴 随着 人 口的体 力 活动 的减 少 , 其普 遍 结 果减 少 每 人 必 需 的谷 物 消 费 量 ,而 增 加
问题 已得 到根本 扭 转 .整个 农 产 品供 求 面 临较 为 严 重 的 市场 约束 。 因此新 阶段 农业 发 展 不 能再 像 食 品短 缺 时代那 样 ,单 纯追 求 粮食 产 量 ,而应 考 虑 农 产 品市 场供 求 ,考 虑 如 何顺 应 新 形 势 下城 乡 居 民食 品需 求 的变化 考 察 发达 国家居 民食 品 消 费结 构 演 进 与农 业 发 展 ,发 现 这些 国家 在 工业 化 过程 中 ,普遍 出现 高级 的保 护 性食 品 ( 主要 指 肉 、奶 、蛋 、蔬 菜 及 水果 )需 求 增加 、低 级 的发 热 能食 品 ( 主要 指 谷 物 )消 费减 少 ,即所 谓食 物 革命 。进 而 由于食 品 消费 结构 这 种革 命 性 变革 引起 畜牧 业 、园 艺业 快
茶叶成就大英帝国 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关系

茶叶成就大英帝国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关系普洱茶吧网资讯: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
其时,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国与欧洲的茶叶贸易,首都阿姆斯特丹成了欧洲茶叶供应中心,普洱茶吧网资讯: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
其时,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国与欧洲的茶叶贸易,首都阿姆斯特丹成了欧洲茶叶供应中心,利润极高,经常在100%至125%之间。
虽然饮茶历史起步晚于荷兰半个多世纪,但茶叶很快风靡英国。
1784年,英国首相庇特估计,有2/3的英国人每年至少消费3磅茶叶。
为控制海上贸易黄金水道,英国发起三次大战,挑战荷兰海上霸权。
1795年,荷属东印度公司破产。
英属东印度公司开始主控全球的茶叶贸易权。
茶叶贸易为英国带来滚滚“绿金”:打败荷兰20年之后,东印度公司每年的茶叶贸易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占英国国库总收入的10%。
充足的国库给了英国底气,对内开始工业革命,对外开始扩展殖民地。
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认为,工业革命这个前所未有的、改变人类文明模式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首先发生在18世纪的西方?为什么首先出现在英国?为什么恰恰在这个时间发生?这一切都与茶叶的传播有关。
麦克法兰强调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关系。
在工业化初期,矿物能源和机器的作用远未像现在这样重要,工人的体力劳动在工厂生产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工作极为繁重。
只有让工人集中精力且保持充沛的体力,才能提高产量,保证安全。
这时就需要一种提神解乏、价廉物美的食品,茶叶加面包恰恰符合这一需要。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威廉逊就说:“如果没有茶叶,工厂工人的粗劣饮食就不可能使他们顶着活干下去。
”麦克法兰认为,中国茶叶的适时到来,正好适应了英国工业化生产的需求,并大大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在英国疆土扩张过程中,茶叶代替酒类成为军需品,饮茶能保证战士的身体健康,战斗力增强。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日常生活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日常生活工业革命是指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在工业和技术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的时期。
这一时期对英国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从工作、居住和生活条件等方面,探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日常生活。
一、工作生活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的农民和农业工人迁移到城市,投身于工业生产。
他们进入工厂,担任蓝领工作,例如纺织工、铁匠、矿工等。
工人的一天通常从清晨开始,他们要赶到工厂进行长时间的工作。
工作环境通常是拥挤的、肮脏的和危险的,没有安全设施保护工人的安全。
因为工作时间长,工资低,工人们经常要在劳动条件恶劣的环境下工作。
二、居住条件在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城市的扩大,住房成为一个问题。
大量的工人和移民涌入城市,住房供不应求,导致了恶劣的居住条件。
工人住在拥挤的狭小窄巷中,房间狭小、阳光不足、通风不良。
许多家庭住在单间宿舍中,整个家庭的成员不得不在一个房间中生活和睡觉。
由于低收入,工人们难以改善居住条件。
三、卫生状况由于居住条件恶劣,卫生状况也是一个严重问题。
工人们生活在肮脏、拥挤的环境中,排水系统的欠缺导致了污水和垃圾的堆积。
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例如公共厕所和自来水,给了疾病传播提供了条件。
疾病如霍乱、结核病和伤寒等在城市间迅速传播,成为了威胁工人健康的因素。
四、饮食和衣着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人的饮食和衣着也受到了影响。
由于低工资,工人们的饮食通常以廉价和简单的食物为主,例如面包、土豆、羊肉等。
因为饮食不均衡,工人们普遍健康状况较差。
在衣着方面,工人们通常只能穿着简单、粗糙的衣物,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衣着。
五、教育和娱乐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教育和娱乐机会非常有限。
由于长时间工作,工人们没有时间去接受正规的教育。
大部分工人也不具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娱乐活动也往往以简单和低成本的形式存在,例如民间游戏、赛跑和下棋等。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人的日常生活受到了许多不利的因素的制约,包括恶劣的工作生活、拥挤的居住条件、糟糕的卫生状况、有限的饮食和衣着选择,以及缺乏教育和娱乐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工业化以前农民的饮食革命
长期以来流行这样一种观念,认为工业化的实现总要以排挤甚至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生产的发展以大众消费特别是农民的低消费为代价。
这是历史的误读。
近几十年国际史学界的研究成果表明,英国的工业化和社会转型并非牺牲农民利益,恰是源于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民个人原始积累,并伴随着农民及大众消费水平的攀升。
仅从饮食方面即可窥视中世纪晚期至工业革命前英国农民的消费情况。
欧洲人并非天生的肉食者,14世纪以前,他们与中国农民一样,饮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
多少世纪以来,面包一直是衡量生活水平的标尺。
农民餐桌上除了又粗又黑、硬的像羊皮一样的面包外,很少发现小麦食品。
农民也种小麦,但舍不得自己吃,而是拿到市场上换成货币以购买生活必需品和交地租。
他们的日常食品是:黑面包、麦糊、简单酿制而成的淡啤酒(像浓汤一样)、还有少量豌豆、巢菜、蚕豆、洋葱头等。
有时农民也吃一些肉类,如鸡肉和腌猪肉以及鸡蛋。
乔叟写于14世纪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农村穷寡妇吃的是黑面包与牛奶,有时也吃一点烤肉和一两只鸡蛋,蛋白质类食品的缺乏是显而易见的。
英国中世纪有这样的惯例:当儿子继承家庭土地等财产后,要与家长达成“赡养协议”,说明财产继承情况和继承人的回报,可见契约因素在英国社会发酵之早,渗透之深。
赡养协议含有老人应得到的
“食物与饮料”一项,后者成为研究农民饮食消费的确切证据。
大多数协议表明,每人每年一般可得到谷物12蒲式耳以上。
12蒲式耳的混合食物,折合每天约合1.5—1.75磅。
现代的饥荒救济中,每人每天1磅谷类食物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数量,1.75磅能提供大约2000卡路里,相当于1.6市斤。
在比较慷慨的赡养协议中,提供的食品有面包、浓汤和啤酒。
1437—1438年,贝德福德郡一位老农每年获得12蒲式耳小麦(每天2磅面包)、2夸特麦芽(酿酒,每天可消费2.5品脱浓麦酒)、1配克的燕麦片(用于做汤)。
又例如,1380年诺丁汉郡一位农妇,每3
周就可获得1蒲式耳小麦和2蒲式耳麦芽,这是一个较大的数量,小麦用于白面包,麦芽则为啤酒。
显然,境况较好的农民可以吃白面包,定期喝到啤酒。
较为拮据的赡养协议,不提供啤酒,只有黑面包和浓汤。
少数赡养协议中提到肉产品和乳制品。
例如,诺福克郡的一位老农,在1347年得到了1口猪和四分之一的公牛畜体,从而获得了足够的肉食供应,每天食肉0.5磅(大约相当于0.5市斤)。
当时农民理想的食物是咸猪肉、香肠和奶酪,这些食品保存时间较长。
在偶尔进行的商品税额评定中,总是少不了咸猪肉,可见其在农民饮食中的重要性。
文字材料以及考古发掘表明,在肉产品消费中,首推猪肉,其次是牛排和羊排,牛羊通常在不能提供拉力、牛奶和羊毛之后才被摆上餐桌。
总之,14世纪以前,大多数农民都是以面包和浓汤等谷
类食物为主,家境较好的农民才能经常喝上啤酒。
作为动物蛋白质重要来源的牛羊肉、猪肉和乳制品,消费有限,主要为上层村民享用。
进入15世纪,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英国农民的饮食结构悄然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小麦消费增长,达到40%以上。
第二,肉食增多,这使得乡村屠户的生意逐渐兴旺起来。
第三,酒的消费成为大众饮食的一部分,农民可以定期喝到啤酒,村庄永久性啤酒馆相当普遍。
从营养角度看,膳食中面包提供的卡路里比例下降,肉的消费占到食物结构的1/5或更多,品种也丰富起来。
肉类、家禽和蛋类,越来越多地摆上了农民的餐桌,蔬菜、牛奶、乳酪和各种水果为居民提供了多种营养。
工业革命前的改善尤其明显。
到18世纪中叶,一般农民也以白面包为主食,占到60%以上。
饮食习惯进一步改变,18世纪早期每80个英格兰居民就拥有1个啤酒馆。
啤酒成为重要产业,仅伦敦的啤酒厂就有上千家。
大众肉食量的增多,被认为发生了一场真正的“肉食革命”。
此外,牛奶的消费极其普遍,即使一个雇工家庭,其收入的一部分也要用于支付牛奶。
英国北部地区牛奶消费量更大,一些家庭每天喝掉3公斤!南北平均算下来,每个家庭一天消费0.5—1公斤牛奶是没有什么疑义的。
啤酒的消费更加普遍,葡萄酒、杜松子酒也流行起来,这是物质生活相对宽裕的结果,似不能认为饮食习惯使然。
根据1808年的价格水平,估计英国中等农户每人每周的饮食消费大约需要5先令,包括2磅腌肉,蔬菜,半配克褐色面包,2.3加仑脱脂牛奶,1磅奶酪,5.9升淡啤酒。
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每人每周消
费可达7先令3.5便士,除上述消费外,另有4升淡啤酒,黄油和糖各半磅,还有1英两茶叶。
糖也是迅速增加的大众消费品之一。
17世纪末,英格兰已建有50家糖厂,供本国消费外还大量出口到德意志和北欧。
1750年,糖厂的数量增加到120家,糖的消费量也增至100万英担以上,比17世纪末增加5倍。
据估计,当时欧洲的食糖有1/3被英国人消费,人均月消费大约1.5市斤。
工业革命前继续增长。
从食糖量的激增,可知咖啡、茶叶和可可的消费亦可观,因为在这些新饮品中欧洲人有加糖的习惯。
茶叶、咖啡、可可等,在17世纪中叶还是富裕阶层的饮品,大约经过一两代人之后,逐渐成为大众饮品。
1739年伦敦已有五六百家咖啡店,沿街随处可见。
饮茶也蔚然成风。
来自中国等东方的茶叶成百倍增长,法国史学名家布罗代尔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欧洲“茶叶消费量增加四百倍”。
购买力旺盛的英国人和荷兰人,迷上这一新兴饮料,奉为时尚。
布罗代尔告诉我们,如果知道那个时代“最贫困的英国人每年消费五到六磅茶叶,这一下我们就明白这项奇特的贸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
可见,过于看重商品出口能力,是片面的,其实较大规模的进口某种大众消费品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更重要的能力。
大众购买能力,意味着生产能力和市场消化能力,也是创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温床。
工业化前,农民仍是大众的主体,农民的购买力真正代表了国民的消费水准。
1745年,英格兰一位富裕农民被描写为“享有人生一切舒适”;他的雇工“动身去耕地前先要喝茶”。
这说明一定的消费水准已经衍生为相应的消费习惯,即使一个雇工,也要喝茶,也要吃肉蛋、蔬菜和奶酪,多少也要有啤酒或布丁。
据记载,汉普郡农场雇工一日三餐的菜单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
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
晚饭是面包和奶酪。
在星期天,人们通常还可吃上鲜猪肉。
在北安普顿郡,雇工的三餐分别为:早餐有腌肉、奶酪,午餐有面包、啤酒、烤肉(或煮肉)和布丁,晚餐和早餐大致一样,外加少量啤酒。
一位史家分析道:18世纪英国农民的热量摄入与20世纪60年代欠发达世界的水平相当接近,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的不足也颇为相似。
不仅如此,很久以来农民进餐开始增添一些礼仪,吃饭不完全为填饱肚子,还要求某种气氛和舒适感。
饭桌上铺着亚麻布或粗帆布,仅有的一把椅子由男主人享用,其他人坐在长凳上。
在较富有的家庭,饭前要洗手,使用金属盆和亚麻布的毛巾。
较贫穷家庭的餐桌上,也摆着装饰性的陶瓶。
他们认为,吃饭能维持家庭成员的和睦,正像教堂里圣灵降临节的啤酒能增强公众的社区意识一样。
还需说明的是,16、17世纪以后,英国社会分化出一批生活窘迫,需要社会救济才能生存下去的人,被称为“贫民”。
不过数量不多,他们的生活水平随着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上升。
尽管肉吃的很少,最穷的家庭每周吃肉不超过两天或每周吃肉不超过一次。
但他们还是有吃的,并没有挨饿。
当时各种济贫机构档案,留下了关于穷人饮食的规定,颇为详细。
1687年伦敦圣·巴塞洛缪收容所日常饮食包括:285.3克小麦面包,1.7升啤酒,2品托汤、肉汤或牛奶糊。
每周一、二、四和周日4天吃肉,每天170.1克。
其他不吃肉的三天吃黄油和干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