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文学评论
沈从文《萧萧》赏析

沈从⽂《萧萧》赏析
正是萧萧没有受过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空⽩,赋予了萧萧不同于常⼈的乐观,⾃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就只受到这美丽⾃然景⾊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的性格可以说是和这美丽的湘西世界互相呼应的。
萧萧的⽣活完全顺从于⾃⼰的本能反应,这也是她之所以会越界怀孕的主要原因,她的⽣活是由她的⼼出发的,完全不受世俗道德的约束,致使她不顾后果的和花狗做了越轨的⾏为。
沈从⽂把萧萧描绘成追求⾃由,梦想爱情的⼥性。
颇有农村⼥性⼈性解放的味道。
萧萧幻想成为”⼥学⽣”,渴望“⼥学⽣”⾃由的⽣活从中可以看出。
沈从⽂在⼩说给我们展现了湘西世界和城⾥世界的冲突,湘西世界⼈们对城市⼥性因陌⽣距离⽽存在的偏见,也可以感到城市⽣活对湘西世界⼈们思想的影响。
萧萧戏剧性的逃过了被沉塘,发卖的命运,这和沈从⽂追求⼈性美,⼈情美,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和萧萧对于⾃⾝可怜⽣命有关。
萧萧顺利的产下了私⽣⼦,意外的被夫家重新接受。
但她的⼉⼦⽑⽑也娶了童养媳,⼜有⼥孩和她相同的命运,似乎⼀切⼜回了原点,这是⼩说最显悲的地⽅,也是沈从⽂作品思想核⼼美丽总是让⼈忧愁的体现。
简评短篇小说《萧萧》

简评短篇小说《萧萧》第一篇:简评短篇小说《萧萧》简评短篇小说《萧萧》沈从文的小说多表现湘西下层民众特异的生命形式,对故乡的农民、兵士、水手、吊脚楼下的娼妓,以及童养媳、小店伙计等等,都一律怀有不可言说的同情与关注。
正像作者所说的“我的文章,是羡慕这些平凡,为人生百事所动摇才写出的。
”因而作者在处理这类题材时,不把人的情感引向极度悲伤或极度喜悦,不大肆渲染,只让读者在寻常人事中琢磨人生的滋味。
20世纪20、30年代,作为旧时中国的一种婚姻陋俗,童养媳常常成为文学作品题材被作家所关注。
中国乡土作家对童养媳血迹斑斑的苦难史、对童养媳陋习的残酷及其对人性、对生命的摧残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沈从文同样关注此类题材,但作家所揭示的不仅只是童养媳境遇及其不幸自身,其笔触更多的是对准这些卑微人物“卑微里放光的灵魂”。
鲁迅揭示病苦的目的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因而侧重于揭露人性丑恶的一面,沈从文则侧重于建构自己理想中的自然健康的人性。
因此,作者《萧萧》中一方面同情主人公萧萧的生存境遇,否定她的愚昧无知,另一方面,则通过对主人公纯真朴素的心灵的揭示,以及对主人公身处逆境然而生命力尤为旺盛这一情境的描述,肯定了主人公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识,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及其“放光的灵魂”。
正是萧萧没有受过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空白,赋予了萧萧不同于常人的乐观,自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小就只受到这美丽自然景色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的性格可以说是和这美丽的湘西世界互相呼应的。
萧萧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她对自己的童养媳身份自然而然的认同。
萧萧从小没有母亲,寄养在伯父家,缺少母亲的教养,比起其他的女孩子,自然少了对母亲、对家的眷恋,所以嫁到夫家时没有哭,“那一天这小女人还只是笑”,“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媳妇”。
萧萧嫁了一个不到三岁的小丈夫,她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快乐,她每天带“弟弟”玩,对她来说嫁人只不过是从这家搬到了那家。
萧萧读后感

萧萧读后感《萧萧》这本书,以深入的思想分析,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将我们引入一个古老的历史世界,体验着纷繁复杂的人生百态。
小说以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历史政治为背景,展现了一个文人墨客的独特视角。
通过主人公萧萧和李静两个形象的描写与对比,作者成功塑造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萧萧是一个性格开朗,机智聪慧,心思缜密的人,追求自由、快乐和梦想,并最终获得了幸福和成功;而李静则是一个内心失落、困惑、渴望解脱的人,虽然在外表上优雅、美丽,却在内心中苦闷不堪。
通过对比,不禁让人联想到古代女子素质的低劣,以及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与限制,使得李静无法追寻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幸福。
这种无奈的感受令人深思。
在小说中,作者还描绘了文人士子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堕落贫困、飘荡的文人形象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尽管萧萧受到了很多失望和挫折,但他仍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努力追求艺术、追求自由。
他不屈不挠,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获得了大功告成。
通过这个形象的描绘,作者赞扬了那些在逆境中奋斗、追求自由和追求艺术的人。
小说还以历史政治为背景,描绘了清朝末年的社会现状。
在这个时期,封建专制统治已经成为主流,社会矛盾和不公现象日益凸显。
小说以萧萧为代表的文人知识分子群体为线索,通过对他们的命运和环境的描写,反映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无奈。
小说中举办的比试与淫乐之地、生活的贫困与压抑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社会画面。
在萧萧的言行中,贯彻着“自由、快乐、理想”的追求。
他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积极地游离在封建社会的边缘。
他痛诉现实的无奈,宣示自己的人生态度。
他具有清新,形代言人的特点,他敢于直接面对生活的现实,以乐观向前的人生态度奋斗和奉献。
这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思索的作品,动情处自然而然,产生共鸣。
在平淡而细腻的语言中,渗透着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而小说所展示的历史背景也呈现了清朝末年的风云变幻,给予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全新的了解和认识。
萧萧赏析

小说的悲剧体现之一是主人公萧萧,萧萧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完整的家庭,从萧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背景来看萧萧是不幸的。
从小说开头萧萧被嫁当童养媳,到后来因萧萧爱情萌动而越界怀孕,花狗因不愿付负责任的出逃,萧萧因怀孕被囚禁,甚至可能会被沉塘而失去生命,这一连串的事件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来说,无疑是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的。
小说的悲剧体现之二是乡里人对于女大学生的认识。
小说中的人们把女学生当成一种奇怪的人,无法接受她们的现代,这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湘西的闭塞,教育的落后,人们思想的僵硬,现代文明的风似乎在这里吹不起一点涟漪。
小说的悲剧体现之三在于她的儿子毛毛,在小说结尾毛毛也娶了童养媳,又有女孩和她相同的命运,似乎一切又回了原点,也是沈从文作品思想核心美丽总是让人忧愁的体现。
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
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以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
这样的对抗,都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隐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沈从文不动声色地在搭建的是,是他心中爱与美的,永恒的“人性的希腊小庙”。
小说除了悲剧性体现,更在于人性美的展示。
萧萧不仅拥有者美丽的面庞,更加有一颗朴实,纯净的心,正是萧萧没有受过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空白,赋予了萧萧不同于常人的乐观,自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小就只受到这美丽自然景色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的性格可以说是和这美丽的湘西世界互相呼应的。
萧萧的生活完全顺从于自己的本能反应,这也是她之所以会越界怀孕的主要原因,她的生活是由她的心出发的,完全不受世俗道德的约束,致使她不顾后果的和花狗做了越轨的行为。
萧萧戏剧性的逃过了被沉塘,发卖的命运,这和沈从文追求人性美,人情美,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和萧萧对于自身可怜生命有关。
萧萧顺利的产下了私生子,意外的被夫家重新接受。
简评短篇小说《萧萧》

简评短篇小说《萧萧》沈从文的小说多表现湘西下层民众特异的生命形式,对故乡的农民、兵士、水手、吊脚楼下的娼妓,以及童养媳、小店伙计等等,都一律怀有不可言说的同情与关注。
正像作者所说的“我的文章,是羡慕这些平凡,为人生百事所动摇才写出的。
”因而作者在处理这类题材时,不把人的情感引向极度悲伤或极度喜悦,不大肆渲染,只让读者在寻常人事中琢磨人生的滋味。
20世纪20、30年代,作为旧时中国的一种婚姻陋俗,童养媳常常成为文学作品题材被作家所关注。
中国乡土作家对童养媳血迹斑斑的苦难史、对童养媳陋习的残酷及其对人性、对生命的摧残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沈从文同样关注此类题材,但作家所揭示的不仅只是童养媳境遇及其不幸自身,其笔触更多的是对准这些卑微人物“卑微里放光的灵魂”。
鲁迅揭示病苦的目的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因而侧重于揭露人性丑恶的一面,沈从文则侧重于建构自己理想中的自然健康的人性。
因此,作者《萧萧》中一方面同情主人公萧萧的生存境遇,否定她的愚昧无知,另一方面,则通过对主人公纯真朴素的心灵的揭示,以及对主人公身处逆境然而生命力尤为旺盛这一情境的描述,肯定了主人公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识,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及其“放光的灵魂”。
正是萧萧没有受过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空白,赋予了萧萧不同于常人的乐观,自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小就只受到这美丽自然景色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的性格可以说是和这美丽的湘西世界互相呼应的。
萧萧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她对自己的童养媳身份自然而然的认同。
萧萧从小没有母亲,寄养在伯父家,缺少母亲的教养,比起其他的女孩子,自然少了对母亲、对家的眷恋,所以嫁到夫家时没有哭,“那一天这小女人还只是笑”,“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媳妇”。
萧萧嫁了一个不到三岁的小丈夫,她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快乐,她每天带“弟弟”玩,对她来说嫁人只不过是从这家搬到了那家。
沈从文《萧萧》赏析

沈从文《萧萧》赏析《萧萧》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作品中鲜明的艺术特色。
沈从文喜欢把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赋予温柔如水,恬淡自守的品格。
小说中的萧萧也不例外。
我们可以看到萧萧不仅拥有者美丽的面庞,更加有一颗朴实,纯净的心。
萧萧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完整的家庭,从萧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背景来看萧萧是不幸的。
但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强烈的乐观主义色彩,从小说开头萧萧被嫁当童养媳,到后来因萧萧爱情萌动而越界怀孕,花狗因不愿付负责任的出逃,萧萧因怀孕被囚禁,甚至可能会被沉塘而失去生命,这一连串的事件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来说,无疑是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的,但我们从小说的从头到尾,都体会不到悲剧小说的味道,散文化的笔调和抒情化的叙述风格,纯朴的民风,善良朴实的人们,美丽的景色等等构成了一幅美丽湘西的风景画卷和一个有着美好人性的边城世界,这些正是沈成文作品中最具艺术特色之处。
正是萧萧没有受过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空白,赋予了萧萧不同于常人的乐观,自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小就只受到这美丽自然景色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的性格可以说是和这美丽的湘西世界互相呼应的。
萧萧的生活完全顺从于自己的本能反应,这也是她之所以会越界怀孕的主要原因,她的生活是由她的心出发的,完全不受世俗道德的约束,致使她不顾后果的和花狗做了越轨的行为。
沈从文把萧萧描绘成追求自由,梦想爱情的女性。
颇有农村女性人性解放的味道。
萧萧幻想成为”女学生”,渴望“女学生”自由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
沈从文在小说给我们展现了湘西世界和城里世界的冲突,湘西世界人们对城市女性因陌生距离而存在的偏见,也可以感到城市生活对湘西世界人们思想的影响。
萧萧戏剧性的逃过了被沉塘,发卖的命运,这和沈从文追求人性美,人情美,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和萧萧对于自身可怜生命有关。
萧萧顺利的产下了私生子,意外的被夫家重新接受。
但她的儿子毛毛也娶了童养媳,又有女孩和她相同的命运,似乎一切又回了原点,这是小说最显悲的地方,也是沈从文作品思想核心美丽总是让人忧愁的体现。
《萧萧》文学评论

《萧萧》文学评论——解读女主人公萧萧在上了中国现代小说课堂后,让我理解到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让我受益匪浅。
老师还布置了一个任务——写一遍关于沈从文的《萧萧》读后感。
沈从文的小说《萧萧》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少女生活中的点滴和坎坷。
整个小说语言真实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成功的营造了一种与自然相近的氛围。
同时文笔细腻,将主人公萧萧内心的种种起伏波动、那种微微触动的少女心描绘的细致而生动。
情感没有大的波澜,情节没有大的起伏,却也让读者融入到了某种在都市喧嚣中感觉不到的细腻与自然之中。
如果要描述主人公萧萧的话,有三个词是必须的——单纯,希翼,悲哀。
说到萧萧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词就是“单纯”。
这个在如今的社会已经被视为无法生存的词汇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似乎成了女主人公的代名词。
萧萧的单纯是一种纯洁。
她带着能称之为“弟弟”的丈夫到村前的柳树去玩,到溪边去玩,一面亲嘴一面说着:“弟弟,哪,啵。
再来,啵。
”——多么纯真,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她还会做这种年龄的人都会做的梦——捡到大把的铜钱,吃好东西,爬树,变成鱼到水中各处游,甚至飞到天上众星中……即使因为说了梦话而被骂也不怕,还暗暗的笑着,为刚刚美好的梦境而留恋——多么纯洁,多么真实的孩子啊!沈从文朴实自然的文笔赋予了这个农家姑娘淳朴可爱的天性。
然而,萧萧的单纯既是一种纯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无知的愚昧。
萧萧是一个一直抱有希望的孩子——不管是多么渺小的希望,不管是多么不可能实现的希望,她终究是抱有着的,这是她的可爱之处,也是她与其他农村人不同的地方。
希望在那个黑暗时代的黑暗社会里实在是一个奢侈的词,既然不能光明正大的抱有希望那么就做梦吧!用做梦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似乎太过卑微和悲哀,但萧萧至少有这样的希翼,而我们都知道拥有希望对于一个人的意义是怎样的不可估量……说到萧萧的希翼,不得不提的就是“女学生”——对于陌生事物的好奇和探求,这是花季少女的一种本能。
萧萧梦想着女学生和她们的生活,以至于在最后走投无路时会想到跟着女学生进城,这就说明她进城不仅仅是想逃走,更是想要握住那小小的希望的苗芽。
沈从文《萧萧》赏析

沈从文《萧萧》赏析《萧萧》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作品中鲜明的艺术特色。
沈从文喜欢把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赋予温柔如水,恬淡自守的品格。
小说中的萧萧也不例外。
我们可以看到萧萧不仅拥有者美丽的面庞,更加有一颗朴实,纯净的心。
萧萧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完整的家庭,从萧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背景来看萧萧是不幸的。
但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强烈的乐观主义色彩,从小说开头萧萧被嫁当童养媳,到后来因萧萧爱情萌动而越界怀孕,花狗因不愿付负责任的出逃,萧萧因怀孕被囚禁,甚至可能会被沉塘而失去生命,这一连串的事件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来说,无疑是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的,但我们从小说的从头到尾,都体会不到悲剧小说的味道,散文化的笔调和抒情化的叙述风格,纯朴的民风,善良朴实的人们,美丽的景色等等构成了一幅美丽湘西的风景画卷和一个有着美好人性的边城世界,这些正是沈成文作品中最具艺术特色之处。
正是萧萧没有受过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空白,赋予了萧萧不同于常人的乐观,自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小就只受到这美丽自然景色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的性格可以说是和这美丽的湘西世界互相呼应的。
萧萧的生活完全顺从于自己的本能反应,这也是她之所以会越界怀孕的主要原因,她的生活是由她的心出发的,完全不受世俗道德的约束,致使她不顾后果的和花狗做了越轨的行为。
沈从文把萧萧描绘成追求自由,梦想爱情的女性。
颇有农村女性人性解放的味道。
萧萧幻想成为”女学生”,渴望“女学生”自由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
沈从文在小说给我们展现了湘西世界和城里世界的冲突,湘西世界人们对城市女性因陌生距离而存在的偏见,也可以感到城市生活对湘西世界人们思想的影响。
萧萧戏剧性的逃过了被沉塘,发卖的命运,这和沈从文追求人性美,人情美,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和萧萧对于自身可怜生命有关。
萧萧顺利的产下了私生子,意外的被夫家重新接受。
但她的儿子毛毛也娶了童养媳,又有女孩和她相同的命运,似乎一切又回了原点,这是小说最显悲的地方,也是沈从文作品思想核心美丽总是让人忧愁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萧》文学评论——解读女主人公萧萧
沈从文的小说《萧萧》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少女生活中的点滴和坎坷。
整个小说语言真实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成功的营造了一种与自然相近的氛围。
同时文笔细腻,将主人公萧萧内心的种种起伏波动、那种微微触动的少女心描绘的细致而生动。
情感没有大的波澜,情节没有大的起伏,却也让读者融入到了某种在都市喧嚣中感觉不到的细腻与自然之中。
如果要描述主人公萧萧的话,有三个词是必须的——单纯,希翼,悲哀。
说到萧萧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词就是“单纯”。
这个在如今的社会已经被视为无法生存的词汇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似乎成了女主人公的代名词。
萧萧的单纯是一种纯洁。
她带着能称之为“弟弟”的丈夫到村前的柳树去玩,到溪边去玩,一面亲嘴一面说着:“弟弟,哪,啵。
再来,啵。
”——多么纯真,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她还会做这种年龄的人都会做的梦——捡到大把的铜钱,吃好东西,爬树,变成鱼到水中各处游,甚至飞到天上众星中……即使因为说了梦话而被骂也不怕,还暗暗的笑着,为刚刚美好的梦境而留恋——多么纯洁,多么真实的孩子啊!沈从文朴实自然的文笔赋予了这个农家姑娘淳朴可爱的天性。
然而,萧萧的单纯既是一种纯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无知的愚昧。
“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
”“天晴落雨日子混下去。
”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等得,混混沌沌的过着内容单调并且不断重复着的日子;花狗“诱她做坏事”,她心里乱了,但当花狗对天赌咒之后就觉得“一切有了保障”,一切尽他了……这何尝不是一种单纯到极点的愚昧?当她意识到自己怀了花狗的孩子,商量未果,希望穷尽时,她想到的是进城。
只是一味的想进城躲避——也为了心头那淡淡的遐想——全然不考虑一个十几岁的农村少女在城中该怎样过活。
所以当花狗反驳她说:“你想逃到城里去自由,不成的。
人生面不熟,讨饭也有规矩,不能随便!”时,她只能心急的骂花狗“没有良心”,而根本无法反驳他,因为她太单纯……最后,被逼无奈的萧萧想到了自己跟随女学生进城——这和她吃香灰、喝冷水的行为一样——是想与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分离或是逃避不想要的东西的一种非常幼稚的手段。
在她脑海里,似乎有一个单纯的概念——不喜欢,不想要,就分开,就逃走……复杂的世事在她眼中是如此的简单……
萧萧是一个一直抱有希望的孩子——不管是多么渺小的希望,不管是多么不可能实现的希望,她终究是抱有着的,这是她的可爱之处,也是她与其他农村人不同的地方。
希望在那个黑暗时代的黑暗社会里实在是一个奢侈的词,既然不能光明正大的抱有希望那么就做梦吧!虽然只是梦,但也是对自己希望的事物的一种抽象的追寻……所以萧萧做梦了,做了她年龄的人都会做的梦——从最简单的想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想有大把的铜钱,吃好东西;到向往自由,变成鱼各处游,或变得很小很轻,飞到众星上去;再到想念起也许连面都没有见过的母亲……用做梦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似乎太过卑微和悲哀,但萧萧至少有这样的希翼,而我们都知道拥有希望对于一个人的意义是怎样的不可估量……说到萧萧的希翼,不得不提的就是“女学生”——对于陌生事物的好奇和探求,这是花季少女的一种本能。
萧萧梦想着女生学和她们的生活,,以至于在最后走投无路时会想到跟着女学生进城——“你赶快找药来,我想……”想进城的愿望被花狗大反驳之后依然不甘心,这句话如果说完恐怕是“我想进城,去看女学生”吧……即使有郎中买药,即使有了药就能让自己解除这个心头之患,但萧萧还是想进城,这就说明她进城不仅仅是想逃走,更是想要握住那小小的希望的苗芽。
而萧萧的命运终究还是悲哀的……
生在那样一个时代,身为女孩本来就是悲哀,只能是以帮男方传宗接代的工具的身份而活着,对自己的命运丝毫不能违背或者操控,因为是别人在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萧萧的生活由婆婆和祖父掌控,萧萧的生死是由伯父决定……自由究竟能承受的住多少束缚的枷锁?花季的心究竟能承担多少压抑的奴役?当你连生死都要由别人决定时,你在这个世界上还谈何自由?而萧萧的另一个可悲——也是最可悲的地方,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可悲之处——就是不懂得反抗。
不反抗,不奋斗,不争取,,不懂得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改变,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可以靠自己争取到的,只是一味的顺应悲惨的命运,逆来顺受……不过话说回来,残酷的现实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命运是容不得自己去改变的……可悲?诚然。
忍受?只能如此。
不平?却又无可奈何……
这就是萧萧,生活在受尽压迫、压抑和束缚的年代却有抱有希望,纯洁、可爱却又有着无知的可悲。
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角色。
沈从文通过她将人性中接近自然的部分一一展现给我们看,即纯洁,活泼,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对自由的向往,对本能的索求,和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中也本能地对生活抱有飘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