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文档】北京市昌平区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统练试卷及答案.doc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及答案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十二铜表法》制定之前,罗马贵族喜欢用习惯法裁判,主要是因为习惯法()A.可以保护大众的利益B.是传统法律,不容更改C.可以随意解释,有利于保护贵族特权D.是公平的2.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
”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3.观察下表,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1870—1900年的世界铁路网(单位:千公里)A. 19世纪后期,世界各地铁路发展不均衡B. 列强的侵略影响了亚非地区铁路的发展C.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交通的兴起D. 欧洲地区内及美国国内贸易的不断扩大4.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
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
”他的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A.要求推翻沙皇统治的主张 B.退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想法C.提出转变革命任务的要求 D.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决定5.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
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梁启超家庭伦理观念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D.儒学已成为众矢之的6.中国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有这样的字样:“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
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
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等。
从广告材料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有:①中国近代航运业已经出现②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广③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彻底改变④中国近代航运业发展受西方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7.关于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②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直接原因③以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为主要特征④从此结束了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8.有一个文化修养高的导演准备拍古装戏《庄周梦蝶》。
北京市昌平区2019年高三文数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考试试卷

北京市昌平区2019年高三文数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考试试卷一、单选题(共8题;共16分)1.已知复数z=−1+a(1+i)(i为虚数单位,a为实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第二象限,则复数z 的虚部可以是()A. −12i B. 12i C. −12D. 122.已知某程序框图如图所示,则执行该程序后输出的a的值是()A. −1B. 12C. 1D. 2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D,AB⇀=(2,−2),AD⇀=(2,1),则AC⇀⋅DB⇀=()A. −3B. 2C. 3D. 44.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四棱锥的最长棱的长度为()A. √5B. 2√2C. 2√3D. 35.一次数学竞赛,共有6道选择题,规定每道题答对得5分,不答得1分,答错倒扣1分.一个由若干名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参加了这次竞赛,这个小组的人数与总得分情况为()A. 当小组的总得分为偶数时,则小组人数一定为奇数B. 当小组的总得分为奇数时,则小组人数一定为偶数C. 小组的总得分一定为偶数,与小组人数无关D. 小组的总得分一定为奇数,与小组人数无关二、填空题(共6题;共10分)6.已知幂函数 y =f(x) 的图像过点 (2,√2), 则 f(4)= ________.7.为了落实“回天计划”,政府准备在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各建一所体育文化公园.针对公园中的体育设施需求,某社区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于21岁至65岁的居民进行了调查.已知该社区21岁至35岁的居民有840人,36岁至50岁的居民有700人,51岁至65岁的居民有560人.若从36岁至50岁的居民中随机抽取了100人,则这次抽样调查抽取的总人数是________.8.能说明“设a ,b 为实数,若 a 2+b 2≠0 ,则直线 ax +by −1=0 与圆 x 2+y 2=1 相切”为假命题的一组a ,b 的值依次为________.9.等差数列 {a n } 满足 a 2+a 5+a 9=a 6+8 ,则a 5=________;若 a 1=16 ,则n=________时,{a n }的前n 项和取得最大值. 10.已知双曲线 C 1:x 2−y 23=1 ,若抛物线 C 2:x 2=2py(p >0) 的焦点到双曲线C 1的渐近线的距离为1,则抛物线C 2的方程为________.11.已知函数 f (x )=cos(ωx +φ)(ω>0,φ<0) 的最小正周期为π,且 ∴−π3≤2x −π3≤2π3对任意的实数x 都成立,则ω的值为________; φ 的最大值为________.三、解答题(共6题;共30分)12.在等差数列 {a n } 中,a 2=8,且a 3+a 5=4a 2 . (Ⅰ)求等差数列 {a n } 的通项公式;(Ⅱ)设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 {b n } 满足 b 4=a 1 , b 6=a 4 ,求数列{b n -a n }的前n 项和 S n . 13.在△ABC 中,AC=4, BC =4√3 , ∠BAC =2π3.(Ⅰ)求 ∠ABC 的大小;(Ⅱ)若D 为BC 边上一点, AD =√7 ,求DC 的长度.14.某学校为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对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体质测试.现从两个年级学生中各随机选取20人,将他们的测试数据,用茎叶图表示如图:《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等级标准如表.规定:测试数据≥60,体质健康为合格.(Ⅰ)从该校高二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一名学生,试估计这名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的概率;(Ⅱ)从两个年级等级为优秀的样本中各随机选取一名学生,求选取的两名学生的测试数据平均数大于95的概率;(Ⅲ)设该校高一学生测试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为 X 1̅̅̅,S 12 ,高二学生测试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为 X 2̅̅̅,S 22 ,试估计 X 1̅̅̅与X 2̅̅̅ 、 S 12与S 22 的大小.(只需写出结论)15.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平面PCD⊥平面ABCD,AB=2,BC=1,PC=PD=√2,E为PB中点.(Ⅰ)求证:PD∥平面ACE;(Ⅱ)求证:PD⊥平面PBC;(Ⅲ)求三棱锥E-ABC的体积.16.已知椭圆G:x2a2+y2b2=1(a>b>0)的离心率为√32,经过点B(0,1).设椭圆G的右顶点为A,过原点O的直线l与椭圆G交于P,Q两点(点Q在第一象限),且与线段AB交于点M.(Ⅰ)求椭圆G的标准方程;(Ⅱ)是否存在直线l,使得△BOP的面积是△BMQ的面积的3倍?若存在,求直线l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7.已知函数f(x)=[x2+(a+1)x+1]e x.(Ⅰ)若曲线y=f(x)在点(0,f(0))处的切线与x轴平行,求a的值;(Ⅱ)若f(x)在x=−1处取得极大值,求a的取值范围;(Ⅲ)当a=2时,若函数g(x)=mf(x)−1有3个零点,求m的取值范围.(只需写出结论)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 1.【答案】 D【考点】复数的基本概念,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解析】【解答】 z =−1+a(1+i) = (a −1)+ai ,对应点为: (a −1,a) 在第二象限, 所以, {a −1<0a >0所以复数的虚部a 的取值范围为: 0<a <1 , 只有D 符合. 故选D .【分析】由题意得到关于a 的不等式组,求解不等式组即可确定复数 z 的虚部. 2.【答案】 A 【考点】程序框图【解析】【解答】代入 a =2 , i =1<2018 ,则 a =1−12=12 , i =1+1=2 ; 再次代入得 a =−1 , i =3 ;继续代入得 a =2 , i =4 ;不难发现出现了循环,周期为3 则当 i =2018 时, a =−1 , i =2018+1=2019>2018 ,跳出循环得到 a =−1 故选 A【分析】由已知中的程序框图可知,该程序的功能是利用循环结构计算并输出变量 a 的值,模拟程序的运行过程,即可得到答案 3.【答案】 C【考点】平面向量数量积坐标表示的应用【解析】【解答】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 AB//CD , AB →=(2,−2),AD →=(2,1) , AC →=AB →+AD →=(4,−1) , DB →=AB →−AD →=(0,−3) , 则 AC →⋅DB →=4×0+(−1)(−3)=3 . 故选C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由向量的加减运算法可得 AC →, DB ⃗⃗⃗⃗⃗⃗ 的坐标,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即可得到 AC →⋅DB →.4.【答案】 D【考点】由三视图还原实物图【解析】【解答】根据三视图可知几何体是一个四棱锥,底面是一个直角梯形, AD ⊥AB 、AD//BC ,AD =AB =2、BC =1 , PA ⊥ 底面 ABCD ,且 PA =2 ,∴该四棱锥最长棱的棱长为 PC =√PA 2+AC 2=√22+22+12=3 , 故选:D .【分析】根据三视图可得直观图P−ABCD,结合图形,即可得到最长的棱为PC,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PC的长。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学年度高三年第二次阶段考历史科试卷本试卷考试内容为:古代史和近代史。
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英语科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纸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
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
这种现象A. 导致社会矛盾尖锐B. 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 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 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西周时期推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材料中反映的秦国九代国君的继承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宗法制度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反映出宗法制的松弛,这有利于社会的变革,故C项正确;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2. 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
这反映出宋代A. 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B. 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C.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D. 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答案】A点睛:本题属于表格信息型题目,关键是注意表格中的地区、赴试人数、分配名额以及录取比例等信息,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联系宋代科举制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019-2020】北京市昌平区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2019-2020】北京市昌平区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1.1.图是出土于安徽省××县(属楚国)的“鄂君启节”,“节”是战国时期的通行证。
其铭文中有:“见其金节毋(不)征,不见其金节则征。
”意思是:凭着这枚金节,可以免除一路通过水陆关口的征税。
铭文中还规定了鄂君启商队的行进路线,防止商队到处乱跑或迷路。
这一文物,有助于研究战国时期楚国的①商业管理制度②水陆交通状况③地方教育制度④文字书写特点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B【解析】据材料“凭着这枚金节,可以免除一路通过水陆关口的征税”可以得出当时的工商业管理情况;据材料“铭文中还规定了鄂君启商队的行进路线,防止商队到处乱跑或迷路。
”可以了解当时的水路交通情况,铭文的存在有利于了解当时的文字书写特点,由此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教育的内容,③不正确。
故选B。
2.2.唐太宗在《帝范·务农》中说:“禁绝浮华,劝课耕织,使民还其本,俗反(返)其真,则竞怀仁义之心,永绝贪残之路,此务农之本也。
”唐太宗的真实意图是强调A. 统治者应轻徭薄赋B. 法律治理“务在宽简”C. 重农政策的重要性D. 君主要有“仁义之心”【答案】C【解析】由材料“禁绝浮华,劝课耕织,使民还其本,俗反(返)其真,则竞怀仁义之心,永绝贪残之路,此务农之本也”可以得出唐太宗认为农业发展有利于人们返璞归真,心怀仁义,由此可知其强调的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性,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税收问题和法律问题,AB均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作用,没有突出君主的要有“仁义之心”,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禁绝浮华,劝课耕织,使民还其本,俗反(返)其真,则竞怀仁义之心,永绝贪残之路,此务农之本也。
2019年4月2019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Ⅱ卷)历史卷(考试版)

C.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导致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41 题~第 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5 题~ 第 47 题为选考题,请考生从给出的 3 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1.(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内………………○………………装………………○………………订………………○………………线………………○………………
绝密★启用前
2019 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Ⅱ卷】
文科综合·历史
注意事项:
(考试时间:50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 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滇南本草》中,就有关于玉米的记载:“玉麦须,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 约 1436 年
通肠下气,治妇人乳结红肿或小儿吹着,或睡卧压着,乳汁不通”
1578 年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有“玉蜀黍种出西土”之句,并对玉米形态作了描述
A.中国古代已从多角度研究玉米
B.三部著作的记述内容完全一致
C.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为可信
——摘编自雷颐《历史:何以至此〈从小事件看清末以来的大变局〉》 材料提供了一个近代战争中的细微情节,从中可管窥中国近代历史大变局。请从以上材料中自选
历史试题 第 3页(共 4页)
角度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 清晰) 45.(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8 年 8 月,英国《养老金法》获准成为法律。法令对养老金领取标准做出如下规定:(一) 年满 70 岁;(二)作为英国居民至少已达 20 年,并居住在联合王国的土地上;(三)依该法令标准计 算的年收入不高于 31 英镑 10 先令。同时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将没有或失去领取国家养老金的 资格:(一)1908 年 1 月 1 日以后仍领取各种形式的济贫补贴;(二)在达到养老金领取标准前,有工 作能力却未能为自己及其家人努力工作;(三)被拘禁于疯人院或同类机构的流浪贫民;(四)被控犯 罪处以监禁者,在监禁期间及释放后 10 年间无权领取(或继续领取)国家养老金。
2019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

昌平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卷本试卷共页,共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本部分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北京地区在周朝属于燕国。
下表是周朝《燕国国君世系表》(部分),它能够反映出A. 父死子继的继位模式B. 分封制遭到破坏C. 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D. 世卿世禄制实行【答案】B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这些主张的着眼点都在于A. 宇宙时空B. 君主权力C. 社会秩序D. 个人价值【答案】C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巡游东地,登琅琊台时留有刻石。
上面刻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南尽北户。
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字样,这段石刻可以用来研究秦朝的①领土疆域②文字书法③政治制度④经济政策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A4.下表为两汉至隋和唐朝水利工程数量表(单位:件),据此可以推断A. 大运河的开凿推动经济交流B. 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C. 唐朝丝织业的发展超越前代D. 南方经济得到了开发【答案】D5.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导论中提到:“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
”下列说法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宋代①指南针应用于航海②数学开始形成完整体系③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④活字印刷取代雕版印刷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A6.朱熹说:“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
然而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昌平区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统练试卷(含解析)1.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魏国人李悝、楚悼王任用卫国人吴起、齐威王任用齐国人邹忌、秦孝公任用卫国人公孙鞅、韩昭侯任用郑国人申不害,实行变法。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变法成为当时社会发展潮流②各国推行均田制为变法提供基础③变法有利于加强周天子力量④人才的流动推动了各国社会变革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答案】C【解析】【详解】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说明变法成为当时社会发展潮流,故①符合;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排除②;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是要废除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生产关系,动摇奴隶社会统治秩序,不利于维护周天子力量,排除③;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人才的流动推动了各国社会变革,故④正确。
故选①④组合,排除ABD,选C。
2.汉初,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同姓王国保卫中央政权,于是分封同姓诸侯,以保卫中央。
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把王国土地户口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此后诸侯王的子孙都得以成为列侯。
汉武帝的做法A. 与刘邦一样扩大了王国势力B. 是“无为而治”的政策实践C. 体现出强化中央政权理念D. 为中外朝制度奠定思想基础【答案】C 【解析】【详解】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是要分割王国势力,解除对中央的威胁,排除A,选C;汉武帝的做法是需求积极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办法,不属于“无为而治”的政策实践,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管理问题,而非中央官制问题,排除D。
3.下图名为《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收入额》,据此图可以得出A. 北宋海外贸易收入一直上升B. 南宋海外贸易收入额整体更高C. 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 海外贸易收入是两宋主要财源【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北宋海外贸易呈现上升趋势,但海外贸易收入额也有下降的年份,排除A;由材料来看,南宋海外贸易收入额整体比北宋更高,故选B;“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宋朝也不例外,排除C;材料没有比较海外贸易战两宋财源的比重,无法得出D结论,排除D。
4.1745年,陕西巡抚陈弘谋颁布《劝民领种甘薯谕》:“陕省向无此物。
陕民亦不知此物之可食而又易生……须各官先行觅地试种,或租民地试种。
需地亦甚无多。
听小民观看。
一俟有收,民间见其可食,然后令民依种,自不费力。
但不可相强。
试成者奖之,不成亦不必问。
”这表明A. 美洲作物开始传入中国B. 民众普遍抵制新的农作物推广C. 陕西农业发展十分落后D. 政府用行政手段引导农业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1745年,陕西巡抚陈弘谋颁布《劝民领种甘薯谕》”,可知政府用行政手段引导农业发展,故选D。
材料无法界定是1745年美洲作物开始传入中国的,排除A;B中的“普遍抵制”太绝对,排除B;材料没有比较陕西与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无法得出C结论,排除。
5.1861年,恭亲王奕䜣在奏折中称:“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
”同时,他也提出“俟八旗学习之人,于文字语言悉能通晓,即行停止”。
奕䜣意在A. 揭露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B. 减小旗人学习西方语言的阻力C. 呼吁权臣了解外国的文化D. 激发皇帝研究外国政体的热情【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可见是从外交的实际需要出发宣传学习西方语言,有利于减小旗人学习西方语言的阻力,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对权臣的态度,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清朝皇帝的态度和做法,排除D。
6.下图是载于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上的漫画《自由》。
画中两个懵懂小孩敲响了“自由”的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
该漫画反映出A. 儿童成为新思想传播的主体B. 清政府大力宣扬宪政的思想C. 辛亥革命推动自由观念传播D. 社会上进步与守旧思想并存【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儿童”喻接受西方思想的先进的中国人而非年幼的中国人,材料中的“老者”喻拒绝接受西方思想问换的冥顽不化的中国人,可见社会上进步与守旧思想并存,排除A,选D。
材料没有反映清王朝宣扬宪政的信息,排除B;1908年辛亥革命尚未开始,排除C。
7.1914年3-4月间,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详细讨论了《商律》《商人通例》《公司条例》《保息条例》《国币条例》《商事公断处条例》《商会法》等,提出了不少修改、补充和实施的意见。
该会议A.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B.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 开启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 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的信息,排除A;经济立法有利于规范资本主义经济行为,从而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始于1927年,排除C;材料中的经济立法与反帝斗争没有关系,排除D。
8.1978年,自春天起到11月,谷牧、邓小平等12位中国领导人进行了20次出国访问,到访了包括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法国、西德、瑞士、丹麦、比利时、日本、新加坡在内的51个国家。
据此推断,当时中国A. 仍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B. 开始与不同类型的国家建交C. 已经开始实行改革开放D. 想要借鉴国外先进发展经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我国领导人加大外事活动,有利于了解国外最新动态,说明国家工作并非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排除A;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我国就注意淡化社会制度的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开展与不同类型的国家建交,排除B;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反映我国领导人加大外事活动,是基于要借鉴国外先进发展经验,故选D。
9.1701年生效的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丧失继承的资格。
”“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
”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巩固《权利法案》的成果B. 摆脱教廷对英国的控制C. 推动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D. 约束官吏和大臣的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这是进一步明确了对王权的限制,故选A;材料涉及英国教会的独立性,但不属于材料的主旨所在,排除B;责任内阁制度主要涉及内阁与议会的关系,显然与材料无关,排除C;材料主要是约束英王的权力,排除D。
10.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二一九法令”,规定废除农奴制度,农民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并可以赎买一定数量的份地。
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发布了《土地法令》,规定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两个法令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需要②两个法令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二一九法令”有利于推动俄国工业化进程④《土地法令》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以赎买一定数量的份地”“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可见两个法令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需要,①正确;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发布了《土地法令》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排除②;“二一九法令”有利于推动俄国工业化进程有利于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必要自由劳动力,从而推动俄国工业化进程,故③正确;由材料“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可见是要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故④正确。
故选组合,故排除ABD,选C。
11.读下表,下列选项与此时期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原因相关的是,美国1932—1936年美国财政收支情况表(单位:百万美元)A. 兴办大量公共工程B. 实施欧洲经济援助计划C. 投资信息技术产业D. 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答案】A【解析】【详解】由表格的时间信息,可知大致处于罗斯福新政期间。
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期间,兴办大量公共工程,国家大量开支造成财政赤字,故选A;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时间不符,排除B;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人类进入到信息时代,排除C;北美自由贸易区于1994年宣布成立,排除D。
12.20世纪初,一位历史人物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他致力于防止核战争,倡议各国科学家用自己的言行来维护世界和平。
此人A. 创造出望远镜B. 发明了蒸汽机C. 提出了量子假说D. 创立了相对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描述的是爱因斯坦。
A是伽利略,排除;纽可门发明蒸汽机,排除B;普朗克提出量子论假说,排除C;1905年,爱因斯坦成功解释广电效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核武器的理论基础,故选D。
13.传统是人类智慧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淀,是世代相传的行为方式,是对社会行为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
材料一《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
它成书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全书共22937卷,约3.7亿字。
它所采古书达七八千种,上自先秦,下迄明初。
所收书籍包括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经书、史籍、工技、农艺、医学、宗教等各种科目。
它所收载的书籍一字不易,完全按照原著整段、整篇乃至整部地抄入。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
据《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它总计收录书籍10254种,共172860卷,几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
在纂修过程中,乾隆帝亲自制定采辑著录标准,把全部书籍分成应刊、应抄、应存、应删等不同类别。
(1)比较《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的不同之处。
从“书目举例”中任选二书,分别简述其历史价值。
材料二 罗马的法律传统,即便在帝国覆亡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仍构成除不列颠以及其属地以外所有西方国家习惯法的基础。
其中一些法律条款仍存活于现代欧洲许多国家的法律制度之中,成为西方文明的一笔重要遗产。
罗马帝国灭亡后,帝国晚期开始广泛流传的基督教,承揽了帝国统一时期的许多政治责任,并在文化上为欧洲文明的统一提供了精神动力。
中世纪晚期,人们在攻击、否定教皇政治权威的同时,仍能坚定不移地保持基督教信仰。
透过裂变的欧洲,人们仍会感受到一个完整的基督教文明的存在。
从15世纪到18世纪,长期屈服于神灵启示的科学理性思维,开始真正冲破宗教神学的樊篱,给近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潮留下自己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