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导论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文艺美学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文艺美学文艺美学基本理论·文艺美学美学的一个分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也发展提高了,对美的认识也是这样。
于是,美学产生了许多分支,如技术美学、实用美学、建筑美学,等等,文艺美学也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文艺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和美学、文艺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美学是研究世界上所存在的一切美的学问,它研究的范围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文学艺术活动是人类审美活动最集中的体现,应该把人类这种审美活动单独地加以研究,文艺美学就是这样一种对文学艺术活动单独进行美学研究的学科。
由于文学艺术有许多不同的类别,所以文艺美学又包括小说美学、诗歌美学、戏剧美学、散文美学以及舞蹈美学、音乐美学、电影美学、绘画美学、摄影美学等。
文艺美学既然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当然和一般美学有一定的联系;但它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所以不能以一般美学来取代文艺美学。
文艺美学通过对文学艺术进行分门别类的具体深入的美学研究,把美学理论和文艺创作及欣赏的实践结合起来,又可以丰富和发展美学。
文艺美学和文艺理论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文艺美学和文艺理论都是对文艺活动进行理论研究,但它们的范围和侧重点有很大的差别。
文艺理论是对一切和文艺活动有关的因素和方面进行理论的研究,它包括对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文艺社会学,包括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文艺活动的文艺心理学,包括从欣赏者欣赏的角度对文艺活动进行研究的接受美学,等等。
从审美的角度对文艺活动进行研究的文艺美学,可以说也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分支。
由于文艺活动主要是一种审美的活动,因此着重从审美的角度对文艺活动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它能更好地揭示文艺活动的审美特性。
文艺美学把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一个系统,对创作——作品——欣赏三个方面各自有关的美学问题进行研究。
审美活动,简单地说是一种审别美丑的活动。
文艺美学研究优秀作品所以美,低劣作品所以不美的内在原因,并从理论上给予规律性的说明和总结。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主体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主体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主体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主体指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与审美对象相对应的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认识和实践者。
西方古代美学家一般偏重于审美客体的研究。
柏拉图把“绝对理式”当作客体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认为“纯形式”是美的根源。
黑格尔认为主体就是“绝对理念”,自然界是主体的异化,也就是说客体是由主体派生出来的。
十八世纪旧唯物主义美学家否定了“精神实体”,把人当作客体来研究,实际上把审美主体等同于审美客体。
近代资产阶级美学家又否认美作为客观性的存在,认为审美主体是美产生的本原所在,审美客体完全是审美主体心灵作用的产物。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科学地揭示审美主体的科学属性。
审美主体是审美客体的对应存在。
审美客体指与审美主体相对立的诸客观审美事物,是审美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只有在认识论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人类的审美实践不能单独离开客体,也不能单独离开主体,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统一。
以自然美来说,自然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界的人化”。
这是“人的自然化”向“自然界的人化”历史过渡的产物,在审美实践中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统一的中介是社会历史实践。
人类的早期原始形态是与自然界同一的。
经由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才从自然界中逐渐分化出来。
为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人类掌握了劳动这把钥匙,逐步认识和掌握了客观对象的规律性,也创造了人类自身,产生了与动物根本不同的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性。
在实践过程中,这种主体性不仅为直接在对象中实现自身的功利目的,而且要求在对象中直观自身的本质力量,获得情感的愉悦,这时审美主体才真正形成。
审美主体具有二重性。
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仅同外部对象发生联系,而且也与自身发生关系。
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人的自然化”说明主体有客体性; “自然界的人化”说明客体有主体性。
没有无客体的主体,也没有离开主体的客体,因为任何事物本身的属性,都是在它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美的规律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美的规律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美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问题,他说:“人类也依照美底规律来造形。
”要弄清这句话的意思,首先必须了解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批判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的出发点。
国民经济学忽视了劳动者作为人的本质,而“把劳动者只当作劳动底动物,当作一个还原到仅仅有肉体需要的家畜来认识。
”马克思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他严格区别人的劳动和动物的劳动。
他认为动物的劳动是没有目的、没有意识的,而人的劳动则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自由的意识活动是人类底族类的特征”,“有意识的生活活动直接把人类和动物底生活活动区别着”。
在《资本论》中,他还举例来说明这一区别:“但是最劣的建筑师都比最巧妙的蜜蜂更优越的,是建筑师以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他脑筋中把它构成了。
劳动过程终末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了。
”正因为这样,所以人的劳动“不仅引起自然物的一种形态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他的目的。
”正是这一目的的实现,所以人类通过劳动,能够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能够在一个“由他来创造的世界中直观着自己的本身”。
这样,人通过劳动所得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同时也是精神上的享受。
劳动所创造的,不仅是物质的产品,而且也是劳动者的思想和感情、聪明和智慧等这样一些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
就在这些本质力量实现的过程中,人感到了愉悦和庆幸,因而也感到了美。
马克思说:“劳动生产了美”,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劳动怎样生产了美呢?马克思说:“动物只依照它所属的物种底尺度和需要来造形,但人类能够依照任何物种底尺度来生产并且能够到处运用内在的尺度到对象上去;所以人类也依照美底规律来造形。
”这句话,既说明了“人类也依照美底规律来造形”的根本含义,也说明了人类是怎样通过劳动来生产美的。
此地所说的“尺度”,是法则或规律的意思、由于动物的劳动是本能的,只是直接满足它的肉体的需要,所以动物并不能自觉地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而只能够按照它的物种的本能给它所规定的一种“尺度”,来进行劳动。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理解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理解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理解人在审美中对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事物内容、形式上的审美特性及其规律的认识、领略或彻悟、把握。
它是审美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思维过程和形式之一,是审美判断和逻辑推理的结果。
审美理解有表层与深层、局部与全局、直接与间接、渐悟与顿悟之分。
如果把握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认识审美对象形式某些因素的审美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从局部地领略其形式美,这就是揭示事物某些外部特征的表层的较浅陋的理解。
如果深入把握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认识对象的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局部与整体、真与善、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的关系,从而系统地、整体性地把握内容美、形式美的实质和规律,这就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事物审美特性的深刻理解。
直接理解是无需任何中介和复杂思维而和感觉、知觉过程溶合在一起,凭以往经验在瞬间即可实现的理解,如面对熟悉的审美对象、形象和语言描绘,人根据已有的形象信息贮备和以往的审美经验,在瞬间未经反复思索即可达到某种程度的理解。
间接理解是对复杂的或陌生的审美对象需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解、归纳、判断,并借助于概念而实现的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的理解。
渐悟是由局部到整体,由形式到内容,由现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理解。
顿悟是由其他相关事物的启迪使人获得灵感,从而顿开茅塞,豁然开朗的理解。
无论那一种理解,都是人生活实践、审美实践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都必须以感性认识、直接感知材料为基础,都以一定的感受力、洞察力、想象力、判断力为主观条件,都需经过分解、比较、综合、判断、推理,从而形成审美意念、意象和评价。
审美理解的过程是对象的审美特性和主体实践内化的过程,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作用的过程。
它既可因对象与主体心理结构相适应而在理智上发生同化作用,也可因对象与主体心理结构相左,促使主体改变原有心理结构而发生顺应作用,达到与对象协调,既将对象众多的审美特性加以集中、概括、抽象,又保留着具体的形象,并使之丰富化,从而使审美理解既有概括性、完整性、系统性,又有具体性、形象性。
美学导论 一种分析方法

美学导论一种分析方法引言美学作为一门研究艺术与审美的学科,旨在探讨美的本质、美的形成机制以及美的价值与意义。
许多哲学家、艺术家和学者都试图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理解美学这一主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分析方法的美学导论,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和鉴赏美。
美学的分析方法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通过对艺术品和审美经验的分析来理解美的本质。
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审美经验的分析审美经验是指在欣赏艺术品或美的对象时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对审美经验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美的形成机制和人们对美的反应。
分析审美经验的关键是描述和解释观察者所感受到的美的特质、情感和意义。
这种描述可以包括对配色、构图、形式、空间、声音、节奏等方面的观察和描述。
2. 艺术品的形式分析艺术品的形式分析是美学分析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对艺术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艺术品作为美的对象的特质和特点。
形式分析的关键在于识别艺术作品的基本元素,如线条、色彩、形状、质感等,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和作品整体的结构。
3. 艺术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分析艺术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艺术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意图和创作背后的动机,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政治或文化现象。
这种分析的关键包括对艺术家的生平、时代背景、文化传统以及相关作品的研究和比较。
4. 美学概念的分析美学概念是用来描述和解释美的概念和原则的概念工具。
通过对美学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理清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差异,揭示美的定义和界定的多样性。
这种分析的关键在于对美的概念和原则进行分类、比较和解释。
5. 艺术哲学的分析艺术哲学是美学的分支学科,通过对艺术的本质、艺术哲学家的思想和艺术批评的原则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艺术与美的关系。
艺术哲学的分析通常包括对艺术的定义、艺术形式的分类、艺术创作的目的和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讨论。
文艺学导论正式版

文艺学导论文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可以分为三部分:文艺理论,文艺史,文艺批评。
文艺学的研究的任务是:1、总观全局,系统考察2、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
3、稳定行与发展观.文艺学的研究方法论:一、方法论:探究思想方法,研究方法,或工作方法的理论。
在哲学上它与世界观联系,在文艺学上,它与文艺观联系。
二、坚持唯物史观与兼收其他方法。
三、独立学科与综合科学。
它所需要的其他知识有1、哲学,他是理论基础。
2、美学,它和文艺学有重叠的地方。
3、要将心理学融合进来。
四、普遍规律和民族特色。
文艺学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哪里呢?1、指导实践。
2、古典文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再现论的代表作家:亚里士多德,达芬奇,布瓦罗,歌德,雨果,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柏拉图,黑格尔韩愈,文心雕龙,表现论:弗罗伊德柏格森,克罗齐,马蒂斯,李贽,袁中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照科学认识侧重于把握事物的性能,实践精神侧重于把握事物的功用,宗教是用彼此幻想的方式来把握此岸的现实世界。
艺术是对现实的审美关照。
客观现实:独立存在于意识之外的现实世界。
人化的自然:经过了人的感情移入,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现实。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心物统一的过程。
马克思: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外化到劳动对象上去。
再现和表现的统一:文艺创作如果只讲再现,而不讲表现就会显的呆扳,机械,缺乏神理缺乏贯注生气。
反之只讲表现,不讲再现,那也就会脱离现实。
情感和形象的结合文艺特征的两派:形象论,情感论再现派强调文艺以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派文艺是主观情感的表现。
二者之间的关系:文艺本质论本身就包含着文艺特征论在内,或者说文艺特征论是由文艺本质论引发出来的。
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当然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文艺是审美反映,因而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反映不同,这种不同即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态上。
自然科学: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认识。
社会科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某一方面的关系,如经济学研究经济关系,伦理学研究伦理关系,政治学研究政治关系。
文艺学美学方法论总结

文艺学美学方法论总结Aesthetics, as a branch of philosoph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literary studies. It i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nature of beauty and art, as well a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evaluating and understanding art. 文艺学美学是文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探讨美和艺术的本质,以及评价和理解艺术的原则和方法。
I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esthetics provides a framework through which scholars can examine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literary works. It allow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emotional and intellectual impact of literature on its readers, as well as the broader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literary texts. 在文学研究中,美学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框架,通过这个框架他们可以审视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它允许分析文学作品对读者的情感和智力影响,以及文学文本的更广泛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From a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 aesthetics offers a range of tools and approach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literature. It encourages scholars to consider the artistic techniques and devices employed by authors, as well as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elements contribute to the overall impact and meaning of a literary work.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美学为文学的解释和赏析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和方法。
《文艺美学绪论》课件

结语
文艺美学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现代的文艺美学研究正日益关注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我们将探讨现代文艺美学研究的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艺美学绪论》PPT课 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文艺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其在文化中的地位。通 过深入研究艺术与审美的关系以及艺术在社会中的传播和接受,希望能够更 好地理解文艺美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研究趋势。
引言
文艺美学旨在研究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感特征,以及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原则 和规律。 我们将首先明确文艺美学的定义,并探讨文艺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
文化与艺术
文化和艺术紧密相连,文化是艺术的土壤,而艺术则是文化的表达形式。 我们将探讨文化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在文化中的地位。
艺术与审美
审美是对美的感受和评价,艺术作品旨在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我们将讨论审美的概念和分类,并探究艺术与审美的密切关系。
艺术与审美主体
审美主体是艺术作品的接受者,其审美能力和观念对艺术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将探讨审美主体的定义和分类,并研究审美主体对艺术的影响。
艺术的表现形式
艺术作品以多种形式呈现,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来传递他们的创作意图。 我们将探讨艺术的表现方式、作品的表现形式以及艺术作品所涵盖的艺术主题。
艺术的传播和接受
艺术作品通过多种方式传播给观众,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和理解也是艺术 的重要一环。 我们将讨论艺术的传播方式以及观众对艺术的接受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现在习用的这两大传统学科均非出 自本土,“美学”概念主要来自西方, “文艺学”概念主要来自苏联。它们各 有各的特殊性。西方对于“美学”的学 科性质的认定一直有“审美哲学”与 “艺术哲学”的分歧,“审美哲学”研 究所有审美现象,它致力于阐发适用于 所有审美现象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 “艺术哲学”则专门研究文学艺术中的 美学问题,主要阐发文学艺术的特殊美 学本质和规律。
► 那么,“美”字在今天的日常语言中到底又是什么 意思呢? 1、它是表示感官愉快的强形式。 2、它是伦理判断的弱形式。 3、专指审美对象。
► 在美学范围内,“美”这个词也有好几种或几层含 义: 1、指审美对象 2、指审美性质(素质) 3、指美的本质、美的根源
►所谓“美的本质”是指从根本上、根源上、 从其充分而必要的最后条件上来追求美。
二、文艺美学研究的多元取向 和研究方法的嬗变
► 文艺美学必须以整个美学和诗学研究作 为自己的基础和参照系。文艺美学不象美学 原理那样,侧重基本原理、范畴的探讨。文 艺美学是将美学与诗学统一到人的诗思根基 和人的感性审美生成上,透过艺术的创造、 作品、阐释这一活动系统去看人自身审美体 验的深拓和心灵境界的超越。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美是什么?
一、首先,“美”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
► “美”这个词首先可作词源学的探究。
► 在近代发现甲骨文以前,篆书一直是人们心中古 代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系统。 “美”是篆书“美” 的写法,由篆书“美”字的写法,我们可以看出 “美”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羊”(羊) 而下面是“大”(大)。汉代学者许慎编纂的 《说文解字》中作如下解释:“美,甘也。从羊 从大。”由此产生了两种对“美”字本意的不同 理解:一、“羊大为美”,二、“羊人为美”。
► 文艺美学将从本体论高度,将艺术看作 人把握现实的方式、人的生存方式和灵魂栖 息方式。
►“文艺美学”与“文艺学”、“美学”有关, 它是在这两大传统学科交叉、重叠的结合部 产生的一门新学科。“文艺美学”从20世纪 80年代初问世以来,经过30多年的运作,人 们反倒对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愈发感到疑惑了: “文艺美学”与“文艺学”、“美学”在学 科设置上是否重复?
►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探索:
►苏格拉底 ►柏拉图 《大希庇阿斯》 ►亚里斯多德 《诗学》
► 尽管西方现代美学对这种从哲学出发的美 学观或美学思想经常予以嘲弄,但并不能证明 美的哲学已经终结,任何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科 学研究替代不了美的哲学思辩。
► 我们可以列一个表来看哲学的体系:
真
善
知识
意志
工艺技术、自然 行为、制度、道德、
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
►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1917年任 北京 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 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 事业功绩卓著。他 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
►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
►第二次: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美学大讨论,逐渐形成四派观点:
►据此可以划分出三个研究领域以及相应 的学科:
①文艺批评:研究文艺作品和其他文艺 现象;
②文艺理论:研究有关文艺的一般问题 和观点;
③文艺美学:研究有关文艺的美学问题 和观点。
►我们的看法:
►一方面,“文艺美学”包含在“美学”之中, 相当于“艺术哲学”,而“美学”中下余的 部分则为“审美哲学”;
在古希腊,谈艺术可以不涉及美的概念, 谈美也不提及艺术。
艺术并非私人心理,它是公共的游戏, 游戏虽无规律,却有参加者必须遵守的规则。
要具体研究文化和生活,才能了解有关 审美和艺术的许多词汇、语句和使用它们的 规则和意义。
二、美学到底是什么?
中文的“美学” 一词20世纪初来自日 本(中江肇民译),是Aesthetics一词的 翻译。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把这个本来指 感觉的希腊字转用于指感性认识的学科。 用更准确的中文翻译, “美学”一词应该 是“审美学”,指研究人们认识美、感知 美的学科。
►另一方面,“文艺美学”又包含在“文艺学” 之中,而“文艺学”中下余的部分则为“文 艺理论”和“文艺批评”。
► 这样,“文艺美学”作为“艺术哲学”, 既在这一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对“文艺理论”又保持着较高的哲理思辨的 品位,进而形成其特有的基本问题和范畴体 系,显示其独立的意义、功能和地位。
科学、社会科学
人文学科
认识论
伦理学
美 情感 各类艺术
美学
描述语言 事实世界
指令语言 价值世界
感觉语言 心理世界
►美学可分为三种形态: 前学科形态 学科形态 跨学科形态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1714-1762) ►1742年“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法兰克福大
学开设了世界上第一门美学课。
►鲍姆嘉通的美学定义: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 学(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 维艺术、与理性相类似的思维的艺术)
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在 《大希庇阿斯篇》中借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的 一系列对话,提出并阐释论证了“美是什么” 的命题。两千多年来,无数哲人、思想家前赴 后继,一直苦苦思索并希望找到或给出“美是 什么”这一千古之迷的最理想的答案。至今却 仍然莫衷一是。
克诺索斯宫内泥塑浮雕[克里特] 公元前1900-前1600年
►关于美学的定义,目前中国流行的主要有三 种: (一)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 (二)美学是研究艺术一般原理的艺术哲学; (三的哲学、
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者的某种形
式的结合。
► 就今天世界说,欧美流行并占主要 地位的是分析哲学的美学,主要讨论、 研究、解释艺术是什么。在东方,日本 似乎主要受德国美学的影响,中国则数 十年在前苏联“马列美学”的支配下。
美学为何能产生如此独特的作用呢? 由于美学是一个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其所探
讨的审美经验处于思想 的根源部位上,而 任何创造性的思想 都可从这个根源上 吸取源头活水,因此, 美学扮演思想创新的 角色也就在情理之中。
三、大众时代的审美策略
►“沉默的大众”被推上社会生活前台。 ►由于大众时代的生产和消费完成了从质
(1)直觉主义(克罗奇) (2)心理分析(弗洛伊德、荣格)
2、对作品本体的关注: (1)俄国形式主义诗学(语言工艺学:雅克布逊) (2)新批评派(英美以爱略特、瑞恰兹为代表,致
► 总的说来西方的文艺研究偏重于“批评”,与 “理论”是严格区分的。因此,西方人在学科 设置上有“文艺批评”而无“文艺理论”,有 “文艺批评史”而无“文艺理论史”。
►前苏联的“文艺学”在学科设置上也有 问题。苏联人所说的“文艺学”也称 “文艺理论”,其实就是“文学理论”。
►在苏联人那里,“文艺理论”与“美学” 的学科界限是模糊的,二者经常混淆, 尽管在概念的使用上有所区别,但在实 际运用中经常将“文艺思想”与“美学 思想”互换,将“文论史”与“美学史” 对调。
(1)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 (2)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 (3)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 (4)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
►第三次:70年代末、80年代初 美学课程是大学里最受欢迎的课程
西方美学思潮涌入中国
如: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 义、精神分析、解释学、人本主义、新马克 思主义等
► 在西方人那里没有“文艺学”一说,也没有 “文艺理论”一说,与之相近的是“文艺批 评”。在西方“艺术哲学”与“文艺批评”的 学科分工历来是明确的:“艺术哲学”更多哲 学意味,它是从一定的哲学——美学观点出发 来阐释文学艺术现象,偏于思辨、推理,取自 上而下的逻辑进程,主要运用演绎法;“文艺 批评”则更多经验色彩,主要从具体的文学艺 术现象提升出普遍的规律和原则,偏于概括、 总结,取自下而上的逻辑进程,主要运用归纳 法。
► 美学的基本问题,最终可以落实到 人生的意义问题, 即人如何通过审美、 艺术获得美好生活 的问题。它既不是 心理学问题,也不 是社会学问题, 而是哲学问题。
第四节 文艺美学小引
► 如果说,哲学美学主要是研究人类审 美活动共有的普遍规律,那么,文艺美学 就应着重研究艺术活动这一特殊审美活动 的特殊规律以及审美活动规律在艺术领域 中的特殊表现。
我国文艺美学学科的产生:
►文艺美学学科是1980年在第一次全国美学学 会上由原北大中文系教授胡经之首次提出的。
►但在此之前,台湾学者王梦鸥于1971年11月 曾出版《文艺美学》一书。
►可以说,文艺美学是20世纪后期中国学者在 美学、文艺学领域提出的新兴学科。
► 西方美学和诗学的发展 1、对创作主体精神、心理的重视:
► 由此可见,在西方和苏联的学科体系中都存在 着欠缺,前者缺少一个“文艺理论”的层次, 后者因没有理顺“文艺理论”与“美学”之间 的关系而形成错位。
►我们怎么办?
►文艺研究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现象层面,包括文艺作品和其他文 艺现象;二是概念层面,涉及有关文艺 的问题和观点。后者又可以分出两块, 一块是有关文艺的一般问题和观点,另 一块是有关文艺的美学问题和观点。
►康德《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美学》(三卷)
二、中国三次“美学热”
► 第一次:20世纪初 ►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
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 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1903年起, 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 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 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 授的教授”。一向苛以誉人的鲁迅先生认为“他才 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热风·不懂的音 译》)。
► 以追问艺术意义和艺术存在本体为 己任的文艺美学,力求 将被遮蔽的艺术本体重新 推出场从而去肯定人的 活生生的感性生命, 去解答人自身灵肉的焦虑。
一、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
► 文艺美学学科的建立是文艺理论和美学 界在中西文化交汇的语境中对艺术的本质、 艺术人生的关系、艺术的本体结构、艺术的 哲学根基这些艺术的根本问题在哲学上做出 进一步追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