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_王飞
国内外土地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国内外土地评价方法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4-14T14:24:50.190Z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2月作者:罗向明1 钟起云2 [导读] 科学地进行土地资源评价,有利于了解土地资源分布的特点,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策略;有利于提出科学合理可持续利用土地的方法和措施,为持续增长的人口提供生产和生活上的可靠保障。
鉴于此,本文详细探究了国内外的土地评价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1.广西祥浩资产土地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罗向明12.广西祥浩资产土地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梧州分公司钟起云2 530000摘要:科学地进行土地资源评价,有利于了解土地资源分布的特点,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策略;有利于提出科学合理可持续利用土地的方法和措施,为持续增长的人口提供生产和生活上的可靠保障。
鉴于此,本文详细探究了国内外的土地评价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关键词:国内外;土地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土地评价指标体系分类第一,根据相关评价中所包含的指标属性自然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和土地生产潜力;经济评价:利用评价、经济评价。
第二,根据土地评价中指标的差异:①定性土地评价:该评价主要结合了土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借助定性的术语对土地的具体质量情况加以描述,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综合考虑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等各个方面额效益,对具体的成本及是否盈利不予考虑,这种评价方法主要适用于面积相对较大而采用相对较小比例尺的土地评价体系。
②定量土地评价: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调查获得的土地自然因素以及相关的经济社会条件等,对具有特殊用途的土地生产量加以计算,或者需计算出相应的投入产出指标,在评价土地的质量差别时,通常借助产量、数字以及相应的经济指标加以表示,该方法主要应用于比例尺较大的土地评价体系。
③结合土地用途的综合性差异:基于单项目因素的土地评价通常称为单目标土地评价。
近10年来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进展

第/期
自
然
资
源
学
报
!"#$%& ’"$( ’")$* +,,-
0112 年 -- 月
!"#$%&’ "( %&)#$&’ $*+"#$,*+
近 !" 年来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进展
倪绍祥
(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0-11:5 )
摘要 C
近 -1 年来, 中国土地评价更重视综合考虑自然、 经济、 社会因素, 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
4
土地评价出现了一些新的应用领域
近 !$ 年来, 中国土地评价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针对土地退 应用实 化及其防治的土地评价。其中, 方法论探讨如孙武等的土地沙质荒漠化评价方法%#’(; %#)( %#"( 例如陕北长城沿线地区的土地退化评价 , 浙江金衢盆地丘陵荒山土地退化评价 , 金沙江 干热河谷的土地荒漠化评价 %#*(, 三门峡坝区水土保持土地评价 %4$(, 以及云南省退耕还林还草 土地评价 %4!(。 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是脆弱生态环境和特殊生态环境的土地评价。 其中, 方法论探讨如 %4,( 应用实例如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的吉林西部生态 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 ;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 %4#(, 基于功能、 用途、 属性三种效益的 环境脆弱度定量评价 %4&(, %44( 吉林省湿地资源效益评价 。 为土地整理服务的土地评价也开始受到重视。例如土地整理后的生态效益评价%4’(, 耕地 %4)( 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潜力评价 。此外, 还有一些新的应用领域, 如为工程移民补偿服务 的地价评估%4"(; 陈能等通过建立费用损失模型和采用 56789 决策分析法完成的大庆市东城区 城市土地工程能力评价, 比以往城市土地工程建设条件评价进了一步%4*(。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汇报人: 2024-01-07
目录
• 引言 • 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中的应用 • 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实践 • 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中的优势与挑战 • 结论与建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用地资源日益紧缺,如何科学合 理地利用和保护农用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GIS技术的快速 发展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缓冲区分析
根据距离或环境因素的变化,划定缓冲区,评估其对农用地的影 响。
网络分析
分析农业活动与基础设施之间的连通性,优化农业布局。
模型构建与优化
模型选择
根据研究目标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模型,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参数调整与优化
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模型参数,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研究意义
通过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 评估农用地的利用潜力和保护价值,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农业生产的科学布局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GIS技术简介
定义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计 算机技术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它能 够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显示地 理空间数据。
结果可视化
地图制作
将评价结果以地图的形式呈现,直观展示农用 地的适宜性分布情况。
图表制作
制作各类柱状图、饼图等,辅助解释评价结果 。
动态演示
利用GIS的动态演示功能,展示农用地适宜性的变化趋势。
03
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实践
研究区概况
地理位置
研究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处平原与丘陵过渡地带。
基于可耕性评价与多目标权衡的耕地布局优化

基于可耕性评价与多目标权衡的耕地布局优化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3)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4)3.1 研究思路 (5)3.2 研究区域概况 (6)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4 研究方法 (8)四、可耕性评价研究 (9)4.1 可耕性评价概述 (10)4.2 可耕性评价因子分析 (11)4.3 可耕性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 (12)五、多目标权衡分析 (13)5.1 粮食安全目标 (14)5.2 经济效益目标 (15)5.3 生态环境目标 (17)5.4 社会效益目标 (18)六、耕地布局优化研究 (19)6.1 耕地布局优化原则 (20)6.2 耕地布局优化模型构建 (22)6.3 耕地布局优化方案制定与实施 (23)七、实证研究与分析 (24)7.1 研究区域耕地现状分析 (25)7.2 基于可耕性评价的耕地质量评估 (26)7.3 基于多目标权衡的耕地布局优化实践 (27)八、结果讨论与对比分析 (28)8.1 研究结果讨论 (29)8.2 与其他研究的对比分析 (30)九、结论与建议 (31)9.1 研究结论总结 (32)9.2 政策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 (33)一、内容描述本文档旨在探讨基于可耕性评价与多目标权衡的耕地布局优化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安全压力,耕地布局优化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综合考虑耕地的可耕性评价与多目标权衡,旨在实现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通过对研究区域的耕地资源进行可耕性评价,包括土壤质量、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地块的生产潜力和适宜性。
在此基础上,结合多目标权衡原则,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个目标,建立耕地布局优化的决策模型。
本研究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分析技术,对耕地资源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以便更准确地掌握耕地资源的分布特征和空间关系。
基于“双评价”的农业生产适宜性与农业生产承载规模评价—以韩城市农业生产为例

基于“双评价”的农业生产适宜性与农业生产承载规模评价—以韩城市农业生产为例摘要: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和农业生产承载规模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宜性评价通过选取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等单项评价,集成评价得到适宜性初判结果,经地块连片度修正后,得到适宜性成果图;承载规模评价通过考虑土地资源约束与水资源约束,根据短板原理得到承载规模。
结合双评价结果及农业生产潜力分析,为韩城市农业生产格局的构建与全域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奠定基础。
关键字:韩城市、双评价、生产适宜性、承载规模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若干意见》(中发〔2019〕18 号)、《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 号)及其他相关国家出台的文件要求,基于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环境、灾害等单项评价集成,对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简称“双评价”)。
2020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2020 年 1 月试行)》(简称“ 《指南》”)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2019年3月征求意见稿)》(简称“《技术指南》”)发布,标志着“双评价”开始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应用推广。
1、韩城市概况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关中平原东北隅。
韩城南与渭南市合阳县接壤,西、北与延安市黄龙县、宜川县毗邻,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和运城市河津、万荣县相望。
市域跨北纬35°18′50″~35°52′08″,东经110°07′19″~110°37′24″。
全域总面积为159161.50公顷,下辖有6镇2办166行政村16社区,总人口约为39.09万人。
韩城处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中低山丘,东南部为河谷阶地,海拔 357~1783 米。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农业发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农业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农业发展一直被认为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因素。
然而,土地资源的稀缺以及环境变化的影响使得农业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因此,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成为了一项关键的任务。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了土壤肥力、水资源供应、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历史等方面的考量。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确定出适合农业发展的土地类型,帮助农民和政府做出科学决策。
首先,土壤肥力是评价土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同类型的土地有着不同的肥力水平,这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氮磷钾含量较低,因此适合种植适应干旱环境的作物,如小麦和玉米。
而江南水乡地区土壤肥力较高,适合种植稻谷和蔬菜等水生作物。
其次,水资源供应也是评价土地适宜性的重要因素。
农业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来灌溉和满足作物的需求。
因此,评估土地的水资源供应能力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一些干旱地区缺乏水资源,因此适宜种植耐旱作物或者发展节水农业;而一些丰水区则适合种植水生作物和发展水产养殖。
气候条件也是评价土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同作物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不同,因此在选择种植作物时需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
例如,季风气候下的亚热带地区适宜种植水稻、茶叶和禾本科作物,而在寒冷地区则适合发展温室农业。
地形地貌对土地的适宜性也有影响。
不同地形地貌的土地可供利用的面积和耕作方式也各不相同。
例如,山区地势陡峭,土地可供利用的面积相对较小,因此对于山区地区的农业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土地利用方式,如梯田种植和林果兼作。
此外,土地的利用历史也是评价土地适宜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地的利用历史影响着土壤的质量、土地的产量和周边环境的特点。
因此,了解土地的利用历史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避免重复犯错。
总结起来,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它涉及土壤肥力、水资源供应、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历史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农用地环境质量评价与类别划分方法研究

2016年5月,我国政府发布了《土壤污染防1]治行动计划》以下称“土十条”),“土十[(条”明确提出要“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在其中的第七条提出要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
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3个类别,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以耕地为重点,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制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
以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为依据,开展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逐步建立分类清单。
“土十条”已明确指出要按照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3个类别,因此,农用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定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将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科学评估与评价,怎样界定土壤环境质量的未污染、轻微污染、轻度、中度及重度污染。
此外,农用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定还涉及到尺度问题,具体到田块监测点尺度还是区域多点综合尺度,划分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以下就近年来国内外农用地环境质量评价及类别划定方面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期为相关标准的制订提供技术参考。
收稿日期:2016-07-25作者简介:赵玉杰(1976-),男,博士、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环境污染风险评价、地理信息系统。
通信作者:王夏晖(1975-),男,博士、研究员。
研究方向:区域生态和土壤质量。
E_mail:wangxh@ 摘 要:梳理了我国现行标准中有关农用地环境质量评价与类别划分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并探讨了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结果表明,我国现行农用地环境质量评估方法以指数法为主,评估方法多集中在监测点环境质量评价上,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虽有涉及,但可操作性差,距离发达国家相关研究还存在差距。
在此基础上,从数据支撑、方法选择、保护目标设定等3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农用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关键词: 农用地;评价;分类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803/ki.issn.1004-6216.2016.04.006Technical Analysis of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Farml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12121Zhao Yujie , Wang Xiahui , Zhou Qiwen , Li Zhitao , Liu Xiaowe i (1.Agr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 MOA, Tianjin 300191, China; 2.Chinese Academy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MEP, Beijing 100141, 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 methods used in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farml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the existing national standards were studied, and corresponding technical plans adopted by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dex method was the main method to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lands in China, with focus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of monitoring points. Region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was involved but with poor operability as well as a gap compared to the relative standards stipulated in the developed counties. Then, defects existing in the category classification of farml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China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data support, method selection and protection goal setting and suggestions of improvement were proposed accordingly. Keywords: Farmland; Assessment; Classification CLC number: X82第卷 第期424年月20168环境保护科学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Vol.42 No.4Aug.2016,24~28赵玉杰王夏晖周其文李志涛刘潇威12121,,,,1300191;2100141)(.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 农用地环境质量评价与类别划分方法研究1 研究进展1.1 总体思路农用地环境质量评价与类别划定就是在研究农用地环境质量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其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的程度依据相关标准进行高低优劣定性与定量的评价并划分安全等级的过程。
广东省耕地地力等级研究与评价

广东省耕地地力等级研究与评价随着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耕地地力等级的研究与评价已成为农业领域的重要课题。
广东省作为中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其耕地地力等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广东省耕地地力等级进行研究与评价,以期为广东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广东省耕地地力等级。
其中,文献资料收集主要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政策文件等;实地调查主要针对广东省内的典型农田进行土壤采样、理化性质分析等;数据分析则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建立耕地地力等级评价模型。
经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广东省耕地地力等级的分布情况。
根据评价结果,广东省的耕地地力可分为五个等级:高、中、低、不适宜和未知。
其中,适宜耕地占比最大,约占60%;其次是不适宜耕地,占比约20%;最低等级的未知耕地占比最小,约10%。
我们还发现广东省的耕地地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农业管理方式有关。
为了更好地了解广东省耕地地力的分布情况,我们将进一步分析各等级耕地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例如,适宜耕地一般具有较好的土壤肥力和水利条件,适合发展高效农业;而不适宜耕地则可能受到严重的水土流失、污染等问题影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针对不同等级的耕地,我们应采取不同的农业管理措施,以实现广东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广东省耕地地力的研究与评价,我们得出以下广东省的耕地地力分布不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适宜耕地占比最大,是不适宜耕地的两倍;未知耕地占比最小。
为了保障广东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针对不同等级的耕地采取不同的农业管理措施。
例如,对于适宜耕地,可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于不适宜耕地,应采取水土保持、污染治理等措施进行改善;对于未知耕地,应进行详细的土壤调查和评价,确定其利用价值。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管理的日益精细化,广东省的耕地地力等级研究与评价将更加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09-19;修回日期:2005-09-23作者简介:王飞(197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壤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
1引言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资源评价的一种类型。
其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生产力经营水平和农业耕作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科学方法和综合分析土地各构成要素对作物生长的适应性与限制性,以此反映土地对作物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强度,从而对农用地进行分类定级。
早在1961年F.R.吉本斯就明确指出:“对土地不能简单地按从‘最好’至‘最差’的尺度上进行分等,而不考虑到它的利用方式”[1]。
FAO经过多次讨论和大量实践后,于1976年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该纲要主要是作为各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纲式指南。
这一系统的发布,大大促进了国际土地资源评价的研究。
近10多年来,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主要围绕评价因子体系建立、评价模型及评价方法的研究展开。
2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2.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综合来看,应按以下原则进行:①系统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综合情况,从中抓住主要因素,既能反映直接效果,又能反映间接效果,以保证综合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②可测性原则。
指标要具有含义明确、数据资料收集方便、计算简单、易于掌握等特点。
③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使用原则。
即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便于数学模型处理,又可弥补单纯评价的不足及数据本身存在的缺陷。
④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结合的原则。
绝对量指标反映总量及规模水平,相对量指标反映在某些方面的强度(或密度)。
⑤可比性原则。
为了保证指标体系的通过性,指标的选取要尽量采用地区含义相同的指标,保持不同阶段的计算和量纲的一致性,以便进行同时空单元的比较[2]。
此外,所选评价因子的稳定性(如土壤的全氮含量指标稳定性大区域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王飞1,邢世和2(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2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区域农业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了自然、经济、社会因素,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专家知识、数学模型与GIS的集成技术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农业种植区划逐步受到关注。
关键词:农用地;适宜性评价;GIS;进展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码:1672-6251(2006)01-0032-03ProgressintheresearchonregionalagriculturallandsuitabilityevaluationWANGFei1,XINGShi-he2(1InstituteofSoilandFertilizersResearch,Fujian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Fuzhou350013,China;2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350002,china)Abstract:Intheresearchonagriculturallandsuitability,muchattentionhasbeenpaidtotheintegratedconsiderationsofso-cialandeconomicfactorsaswellasnaturalelements,andtothosemethodswhichmakeaclosecombinationofqualitativeapproachwithquantitativeone.Thecompositivetechnologyincludingexpertise,mathematicmodeland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GIS)hasbeenpopularlyusedinthelandsuitabilityevaluation.Agriculturalplantingplanninghasbeengraduallycon-cernedbasedonsuitabilityevaluation.Keywords:Agriculturalland;Suitabilityevaluation;GIS;Progress于速效氮养分指标)及针对性也是需要遵循的原则。
2.2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在因子体系构建方面,主要以影响生产力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地貌、土壤)及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通达度)等作为参评因子,并采用数学手段优化评价因子体系。
邢世和(1998年)在福建浦城县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中,采用经验法,选择海拔、坡度、≥10℃积温、耕层或土层厚度、有机质、质地、pH、地下水位、灌溉条件和区位等10个因素作为评价因子[3]。
曾开泉(1996年)在罗源县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中,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分别以145个、65个和42个标准样区建立了宜耕水田、宜耕旱地和宜园地的多元回归方程来确定因子[4]。
赵文武(2000年)等对山东省土地评价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作物产量为因变量,以8个参选因子为自变量,得出因子的回归系数,最终剔除降水量因子[5]。
此外,逐步回归法、通径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等也应用于适宜性评价参评因子的选择。
3农用地适宜性评价量化模型在评价模型与评价方法方面,经典的评价模型加权指数和法还在应用。
如邢世和等(2003年)在福建省农用地资源评价中,采用加权指数和频数分布规律确定各用地适宜类。
评价表明全省宜耕类资源以一般和勉强适宜为主[6]。
田淑敏等(2002年)对河北曲周县的土地质量评价中,采用指数和法,将各个评价因子的指数图叠加得最终评价成果图,再用等距离法进行分级就得到最终的评价分级图[7]。
针对加权指数和法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的缺点,秦明周(2000年)等采用了修正的内梅罗(Nemero)评价模型,突出土壤属性因子中最差因子对土壤质量的影响[8]。
通过建立隶属函数的模糊综合评判法目前也应用较为广泛。
在建立隶属函数时,各评价因子的阈值确定是关键环节,其直接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目前隶属函数常采用专家经验判定与推理确定。
此外,二元排序法也是一种实用、有效的确定模糊隶属函数的方法[6]。
主成分分析通过降维方法,将错综复杂的变量归结为几个综合变量,从而避免信息交叉与重叠,使分析结果更加清晰和有说服力。
如夏建国(2000年)等应用主成分分析进行了农用耕地质量分等定级,表明第Ⅰ ̄Ⅴ主成分综合携带了全部信息的94.26%,各点类聚性强,其评价结果与其它评价方法一致[9]。
聚类分析是研究“物以类聚”的数学方法,常用于土壤等级的划分。
如邢世和等(2003年)借助动态聚类模型对福建省闽侯县耕地质量进行分等定级,表明该区域耕地资源总体质量较差,以中低产耕地为主[6]。
灰关联评价模型则通过计算样本与各个指标值最优的“理想样本”的相似程度即灰关联综合评价值来对土壤质量进行分级,由于没有用到各因素的评价标准,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10]。
变权模型的中心思想是“惩罚”那些特别差的指标,“惩罚”方法是将“差”的因素的权重调整,从而降低综合评价值。
胡月明等(2001年)的评价表明变权模型比常权模型更能反映土壤质量的实际情况[11]。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传统上采用专家经验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层次分析法(AHP)在适宜性评价中的运用,使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较为客观与准确。
该模型将复杂问题的各个因素通过划分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从而较客观地确定出每一层次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
此外,投影寻踪回归技术(PPR)、BP神经网络模型、遗传算法、退火算法及组合预测等一些新算法也开始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得到应用。
4GIS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得到应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涉及土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及开发管理等诸多因素,传统的土地评价过程、图件绘制及面积量算和统计分析等费时费力,且准确性差,这为具有强大空间分析能力、空间-属性数据一体化处理的GIS留下了越来越大的应用空间。
如评价单元的划分,传统的评价是以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为划分单元,因而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评价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大,而GIS技术的引入与运用,把研究区域分成一定数量的网格,将每个网格作为一个基本的评价单元,逐网格地进行评价,从而相对降低了人为的主观性影响,其最终评价成果也可实现在二维空间上的表达。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始在作物、果树种植适宜性评价中得到应用。
如LauruA.seffino等(1999年)利用GIS的作业流式空间决策支持系统(workfolw-basedSpatialDecisionSupportSystem)对巴西圣保罗州的甘蔗种植进行了适宜性评价[12]。
唐嘉平等(2002年)利用ArcView为平台的种植适宜性评价系统完成了澜沧江下游热带特色经济作物的评价[13]。
另外,应用GIS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所涉及的技术问题也有很多研究,如基于GIS的定位观测数据空间内插技术,包括趋势面、多元回归、反距离权重、克里格插值法等。
具体选用哪种插值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源数据特点及分析要求而定[14]。
地理信息系统与各种数学模型的集成是目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发展趋势之一。
5基于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种植区划基于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种植区划已逐步得到重视。
种植区划是依据农业资源优势,以充分发挥土地适宜性用途为基础进行作物区划布局,它从整体及长远利益出发,因地制宜地确定作物生产布局结构与发展方向,从而优化配置土地,提高综合效益,达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效果。
基于GIS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能够发挥模型的运算分析能力和GIS的地图表现及空间分析功能,其评价结果为后续的种植规划和布局提供了决策支持。
如张红旗等(2002年)对赣中红壤区土地的优化配置是在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并参照现有的土地利用现状,以区内整体经济效益为最大目标,利用线性规划模型优化而成的[15]。
宋如华等(1997年)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应用多目标规划法以及专家辅助决策法进行了土地利用规划和空间布局决策,将规划的结果落实到了地块上[16]。
此外,张光宇(1998年)利用可拓展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物元模型,不仅可评价各土地单元针对不同用途的适宜性,而且可确定各土地单元的最佳用途,从而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17]。
6存在问题与展望6.1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与完善目前土地评价中在因子选择上多采用静态性和单一性因子,缺乏动态性和复合型因子,多采用内部的生态适宜性因子,如气候、土壤、地形,缺乏外部的土壤环境、水环境、空气环境质量评价因子及经济与社会因子,评价结果难以全面指导区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