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合集下载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评价研究的背景如今伴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数的不断增加,我们地球的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威胁,特别是在中国,环境问题是很迫切需要解奂的。

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认识到自己过去的做法是存在问题的,开始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现在很多的国家对于生态环境都是比较重视的,所以现在中国也应该把解决土地建设生态化问题提上日程,否则环境的破坏会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千年大国,也是文明国家,中国一直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如今,土地建设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原则来开发。

但是,由于现在土地建设的规章制度还不是很全面,所以经常会被人们遗忘。

所以,国家在针对土地建设的问题需要提出合理的规章制度,这项规章制度包含的内容毕竟是多元化的,包含的范围是比较广的,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这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对于环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2.评价研究的意义城镇在中国占了很大的比重,城镇连接着城市和农村,所以,现在城镇的土地建设是中国面临的比较大的问题,我们既要合琿地利用土地,又要保护地球环境。

3.国外评价研究的状态现在国外对于土地建设的问题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对于土地政策的落实上面,土地建设必须和政策相关联。

所以,在国外规章制度对于土地建设是很重要的。

4.国内评价研究的状态定位性评价偏多现在在中国的土地建设考量中,主要是采用相关的概率选取一部分土地进行分析,但是选择的数量不是很多,这样的测量结果其实是不够准确的,比较合理的方式是多次试验,保证测试结果更准确。

城市土地建设评价少在对于土地建设考察的例子当中,对于国家城市用地的分析研究少于城镇用地的研究,但是评判的标准是基本一样的,可是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是完全不相同的。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合适用地类型和用地规划,有助于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建设效益。

而GIS作为一种有效的城市规划工具,可以提供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

首先,GIS可以提供土地资源的空间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空间叠加和数据分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和分类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将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进行叠加分析,可以确定哪些土地用于农业,哪些土地适合用于工业、商业或居住等。

其次,GIS可以进行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以评估不同区域土地的适宜性。

通过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如土地可利用度、地貌适应度、交通便利度等,在GIS平台上进行各项指标的加权计算和分析,可实现对土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价。

这种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和评价,可以为城市宏观规划和区域用地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GIS还可以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评价。

通过将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GIS进行空间分析,可以指导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和管理。

例如,通过评估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系统功能、碳排放等指标,可以实现城市用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此外,GIS可以进行空间决策支持,提供不同方案的比较和优化。

在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中,GIS可以基于多条件和多目标的空间优化模型,进行不同方案的模拟和比较。

通过考虑不同因素的权重和约束条件,可以得出最优的用地规划方案,提高城市的建设效益和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一种科学、高效和可行的方法。

通过GIS平台提供的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可以实现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3)林区环境
评价因子 林区环境 分类 距林区0-500米,或林区内 距林区500-1000米 距林区1000-5000米 分级 5 4 3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3、居住氛围评价
评价因子 居住氛围 分类 距镇建成区0-250米,或镇建成区范围内 分级 5
距镇建成区250-500米,或村庄范围内
距镇建成区500-1000米,或距村庄0-250米 距镇建成区1000-2000米,或距村庄250-500米 距镇建成区2000-5000米,或距村庄500-5000米
4
3 2 1
4、地形适宜性评价
1)地形高程评价
评价因子 地形高程 分类 高程200-220米 高程220-240米 高程240-260米 高程260-300米 高程300米以上 分级 5 4 3 2 1
2)地形坡度评价
评价因子 地形坡度 分类 坡度0-7度 坡度7-15度 分级 5 4
坡度15-30度
4
3 2 1
2、环境适宜性评价
1)滨水环境
评价因子 滨水环境 分类 距河流0-250米,或距溪流0-100米 距河流250-500米,或距溪流100-200米 距河流500-5000米,或距溪流200-5000米 分级 5 4 3
2)远离工业污染 评价因子 远离工业污 染 分类 距成片工业区1000-5000米 距成片工业区200-1000米 距成片工业区100-200米 距成片工业区0-100米,或工业区内部 分级 4 3 2 1
0.28
0.09 0.06 0.07 0.18 0.155
居住氛围 地形适宜性

— 地形高程
地形坡度
0.155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1、交通便捷性评价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发展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综合评价城市用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确定城市用地的适宜性,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对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详细解析。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以综合评价为基础,通过对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社会需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等因素的研究和分析,确定城市用地的适宜性等级。

适宜性等级的划分通常包括优先适宜、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类型的城市用地。

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自然条件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理、土地利用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它们对城市用地的选择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和坡度的大小,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选择有直接的影响。

水文地理特征,如河流、湖泊、水源等,对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水环境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必须考虑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的适宜性。

社会需求是另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社会需求包括人口密度、居民用地需求、公共设施需求等因素。

人口密度是衡量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口密度高和人口增长趋势明显的地区,需要更多的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

除此之外,不同行业和社会群体对用地的需求也需要考虑在评价指标中。

例如,工业用地需要考虑交通便捷性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商业用地需要考虑消费人群的规模和经营环境等。

经济发展是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包括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和城市旅游等方面。

工业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和交通用地等。

商业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和物流仓储用地等。

城市旅游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文化旅游景区、酒店用地和休闲娱乐用地等。

因此,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对用地的需求。

环境保护是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发展必须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和大气环境的保护等。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用地评价城市用地评价 ( land use assessment ),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作的评价。

一般分为三级。

一级指适宜于进展城市建立的用地;二级指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前方宜建立的用地;三级是不适于建立的用地。

详述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性作出综合评价,以确定用地的适用程度,为合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

•自然条件主要指气象、地形、工程地质、水文、水文地质、植被等,是城市形成和开展的外部条件。

社会条件那么包括各种历史因素(如文化古迹、城市现状)、政策因素〔如保护耕地等〕。

城市开展用地的评价方法和步骤主要是进展资料搜集、用地分析和编制用地评价图等。

[1]资料搜集温、降水量、蒸发量、暴雨强度和日照等。

②地形资料:包括高程、的地形图,通常为1∶5000或1∶10000。

③工程地质资料:包括地质构造〔如活动断层、滑坡、溶岩、流砂、泥石流、沼泽、泥炭层等的水文资料:包括规划地区和有关地区的江河、湖泊、海洋、渠道等的资料。

容有:一般水位,历史上不同再现期〔如百年一遇、50年一遇、25年一遇、10年一遇等〕的最大洪水水位、洪水淹没围和面积、淹没区的根本情况及洪水规律、流量、流速、含砂量、河道变化情况等。

⑤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的等水位线和根本流向、水质、泉水以及自流井的位置、平均流量、最大涌水量、含水层厚度、构造、水源补给区位置和围。

⑥矿藏及其他的有关资料:地下矿藏的种类、分布围、储量、品位和开采方案;旧矿井的分布围,地层有无沉陷以及建筑材料资源等。

⑦文物埋藏围。

用地分析对搜集的资料要作综合分析。

为便于选择城市开展用地,可将用地分为4类。

第1类为适宜修建的用地。

这类用地自然条件较好,不需要或稍稍采取工程措施即能适应城市建立需要。

具备的主要条件:①地基承载力一般不小于每平方厘米1.5公斤;•②地下水位低于一般建筑根底埋置深度,即低于地面1.5~2米;③不被洪水淹没;④地形坡度一般不超过10%;⑤没有沼泽地段,或者用简单方法即可排除积水;⑥没有大的冲沟、滑坡和岩溶现象。

1999 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应用 申金山

1999 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应用 申金山

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应用申金山 关 柯 (郑州工业大学,郑州450002) (哈尔滨建筑大学,哈尔滨150006)李 峰(中国通信建设第四工程局,郑州450052) 摘要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及住宅区开发应重视土地的适宜性评价。

本文探讨了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际应用说明,评价结果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关键词 居住用地 适宜性 综合评价 城市土地评价是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基本依据。

而城市居住用地通常占城市总用地的40%,部分发达国家达70%。

因此,城市居住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对城市建设用地的总体规划和城市系统各经济生态子系统协调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土地评价大多侧重于农林牧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且方法比较成熟。

对城市土地评价则侧重于用地的总体评价,针对居住用地评价研究很少。

本文根据居住用地评价的特点,探讨了居住用地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三级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并用于某市居住用地的适宜性评价。

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模糊综合评价的评语集为;U ={U 1,U 2,…,U m };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为V ={V 1,V 2,…,V n },满足V =∑ni =1=V i ,V i ∩V j = (i ≠j )。

V i可分解为若干个子因素,V i =(V i 1,V i 2,V ik i ),(如果需要可进一步细分)。

如V i 中单因素V ie 在评语集上的评价结果为b i e =(b ie 1,b ie 2,…,b i em ),V i 中各因素的权重为A i ,则V i 中K i 个因素的初始综合评价模型为:B i =A i R i =(a i 1,a i 2…a i k i )b 11;b 12;…;b 1mb 21;b 22;…;b 2m· · ·· · ·· · ·b kj 1;b kj 2;…;b k jm=(B i 1,B i 2,…B i m )把B i 作为V 的单因素V i 的评价结果,则V 的综合评价模糊关系矩阵R 为:R =B 1B 2B n=B 11;B 12;…;B 1mB 21;B 22;…;B 2m· · ·· · ·· · ·B n 1;B n 2;…;B nm若V 中各因素权重为A ,通过模糊变换,得到综合评价结果为B =A R =A A 1R 1A 2R 2A n R n=a 1a 2a n TO B 11;B 12;…;B 1mB 21;B 22;…;B 2m B n 1;B n 2;…;B nm以上为二级递阶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依此可建立多级递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2 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 体系 对城市居住用地这一复合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时,评价包括自然系统V 1、社会经济系统V 2、环境系统V 3三个方面。

长治市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长治市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长 治 市 城 市 建 设 用 地 地 质 环 境 适 宜 性 评 价
全 建 英
( 山西省地质勘查局 二一二地质队 , 山西 长治 0 4 6 0 0 0)

要: 以长治市为例 , 从评价指标 、 评价 单元划分 、 评价 因子定权等角度对该 市的建设 用地地 质环境适 宜性进 行 了评价 , 对今 后
城市建设 用地 的合理利 用和整个城市 的地质环境方面 的规划和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 词 : 城市建设用地 , 地质环境 , 适宜性 , 评价
中图分类号 : P 6 4 2 文献标识码 : A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 的快 速发 展 , 大 中小 城市 在 不断 的 扩张 与膨 的规模 了 , 因此城市的各个方面的承受能 力都受到 了前 所未有 的
表1 长治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敏感 因子及其评价标准
城 市建设 用地地质环境评价敏感因子 地质环境质量不适 宜状 态
境 产生很大 的影 响 , 主要体 现在建筑物和 城市 地质环境 之间 的极
为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 中,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 建筑物 的建造破 坏 了原有城 市 的地 质条 件 以及 岩土工 程
初 步选定 的地质环 建设用地的地质环境 评价 主要是 特指那 些在 现状条件 下本 身就 素。根据长治市 的地形地貌和其他地质 因素 , 受到建设用地周边 的地质 环境影 响或 在工程 建设过 程 中以及工 境 影响评价 的敏感 因子为地 面的地形坡 度和 土地 利用 现状两个
0 。 为不适 宜 , 而土地 程建设后对建设用地 的周边 或所 在 的城市 的地 质环境 有影 响 的 因素。地面地形坡度 的判别标 准 为不小 于 3 利 用现状 的不适宜 的区域为湿地 、 采矿 区。经过对 长治 市整个市 用地 , 因此两者并 不是 同一个 范 围, 有 时可能一个 建筑 物或 构筑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第四章.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4.2.1交通便捷性评价1.计算省道和县道的缓冲区(1)打开ArcMap,导入数据---评价基础数据(2)右键单击道路图层,打开属性表,点击表对话框的工具条上的表选项,选择“按属性选择”。

(3)选择上部列表框中的“类型”字段,单击“获取唯一值”。

(4)点击下部输入框,双击类型字段,单击= 按钮,再双击“省道”(5)点击应用,可以发现所有“类型”字段值为“省道”的要素被选中。

缓冲区分析(6)在目录面板中,打开邻域分析-----多环缓冲区。

(7)设置“输入要素”为“道路”,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省道缓冲区。

(8)设置距离,分别为1000、1500、3000、5000米缓冲距离。

设置缓冲区单位为‘米’。

(9)在字段名输入“离省道距离”,该字段用来记录缓冲多边形的名称。

(10)点击确定后开始计算缓冲区,完成后如下图所示。

相同方法,计算县道缓冲区,其中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1000、2000、5000米。

设置字段名为“离县道距离”。

得图2.综合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1)联合叠加“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在目录中,打开叠加分析----联合。

(2)点击“联合”对话框,设置“输出类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交通便捷性评价”。

点击确定。

(3)打开上一步生成的“交通便捷性评价”属性表。

添加短整型类型的“评价值”字段。

(4)右键点击“评价值”字段,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字段计算器”。

(5)选择“VB脚本”。

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码”栏中输入:如下图(6)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

(7)点击确定,评价计算完成后,根据“评价值”字段,对“交通便捷性评价“图层作类别符号化后得结果。

3.转换成栅格数据(1)在目录面板,打开“转栅格-----面转栅格”。

(2)设置“输入要素”为“交通便捷性评价”。

设置“值字段”为“评价值”字段。

(3)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用地适宜性评价-----交通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4.2、1交通便捷性评价
1。

计算省道与县道得缓冲区
(1)打开ArcMap,导入数据-—-评价基础数据
(2)右键单击道路图层,打开属性
表,点击表对话框得工具条上得表选项,选择“按属性选择”。

(3)选择上部列表框中得“类型"字段,单击“获取唯一值”。

(4)点击下部输入框,双击类型字段,单击= 按钮,再双击“省
道”
(5)点击应用,可以发现所有“类型”字段值为“省道”得要素被选
中。

缓冲区分析
(6)在目录面板中,打开邻域分析---——多环缓冲区。

(7)设置“输入要素"为“道路”,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省道缓冲区。

(8)设置距离,分别为1000、1500、3000、5000米缓冲距离。

设置缓冲区单位为‘米’、
(9)在字段名输入“离省道距离",该字段用来记录缓冲多边形得名
称。

(10)点击确定后开始计算缓冲区,完成后如下图所示、
相同方法,计算县道缓冲区
,
其中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1000、2000、5000米。

设置字段名为“离县道距
离”。

得图
2.综合省道缓冲区与县道缓冲区
(1)联合叠加“省道缓冲区”与“县道缓冲区",在目录中,打开叠
加分析——--联合。

(2)点击“联合"对话框,设置“输出类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交通便捷性评价"、点击确定。

(3)打开上一步生成得“交通便捷性评价”属性表。

添加短整型类型得“评价值”字段。

(4)右键点击“评价值”字段,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字段计算器”

(5)选择“VB脚本”。

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码”栏中输入:如下图
(6)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

(7)点击确定,评价计算完成后,根据“评价值”字段,对“交通便捷
性评价“图层作类别符号化后得结果、
3.转换成栅格数据
(1)在目录面板,打开“转栅格----—面转栅格”、
(2)设置“输入要素”为“交通便捷性评价”。

设置“值字段”为“评价值”字段。

(3)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用地适宜性评价——-——交通评价”。

(4)设置“像元大小"为10,这就是每个栅格得边长、
(5)设置栅格数据得范围。

点击“环境….”按钮,展开“处理范围"项,设置“范围”项为“与图层研究范围”相
同,点击确
定。

(6)软件未许可,没有得出结果。

4、2、2环境适宜性评价
一、滨水环境评价
1.计算河流得缓冲区
(1)为“河流"类要素作“多环缓冲区”分析,计算设
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河流
缓冲区”
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5000,设置“字
段名”为“离河道距离”,勾选“仅外部多边形”、
2。

计算溪流得缓冲区
(1)为“溪流"类要素作“多环缓冲区”计算,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溪流缓冲
区”
,设置缓冲距离为100、200、5000米,设置“字段名”为“离溪距离”。

联合上述两个输出得要素类,输出要素类为“分析过程数据—--—滨水环境评价”。

3、综合评价
为“滨水环境评价"要素类添加“短整型”字段“评价值”,然后打开该字段得字段计算器
选择“VB脚本”,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码”栏
中,输入
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点击确定,得
4。

转换成栅格数据
打开“转栅格-----面转栅格”。

(面转栅格做不了)设置“值字段”为“评价值”字段,用该字段得值构建栅格数据,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评价基础数据--—-用地适宜性评价-—-滨水评价”,设置“单元大小”为10,设置栅格数据得范围
为“与图层研究范围相同"。

最终得“滨水评价"。

4、2。

2计算工业区得缓冲区
(1)为“工业”要素类作“多环缓冲区”计算,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工业缓冲区”
设置缓冲距离为100、200、1000、5000,设置字段名为“离工业距离”,勾选“仅外部多边形”。

(2)启动“叠加分析--—-更新”工具
,设置“输入要素”为“工业缓冲区”,设置“更新要素",为“工业”。

设置“输出要素类”为“分析过程数据-—--—工业缓冲区2”
点击确定。

(3)(更新做不了)打开“工业缓冲区2”得属性表,我们可以瞧到多了两行记录,这就就是那两个工业区。

用“字段计算器”设置这两行记录得“离工业距离”字段得值为“0”,代表它们位于工业区范围内。

(4)为“工业缓冲区2”要素类添加“短整型”字段“评价值”,然后打开该字段得“字段计算器”,设置“字段计算器”、选择“VB”脚本,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码栏中,输入。

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点击确定、
(5)转换成栅格数据、打开“转栅格---—-面转栅格"、设置“值字段”为评价值字段,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用地适宜性评价-----工业评价”设置单元大小为“10”,设置栅格数据得范围为“与图层研究范围相同”。

4.2。

3森林环境评价
其评价得基本步骤与远离工业污染评价得步骤基本相同。

最终得“森林评价”。

4.2、4城市氛围评价
(1)对镇作缓冲区分析、选择“居民点”要素类中得类型为“城镇”得要素。

(2)对居民点作“多环缓冲区”计算,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镇缓冲区”设置缓冲距离为
250、500、1000、2000、5000米。

设置字
段名为“离镇距离“。

(3)用居民点要素类更新叠加(做不出)“镇缓冲区”,输出
为“分析过程数据--———-镇缓冲区2”。

(4)对村作缓冲区分析。

选择居民点要素类中得“类型"
为“村庄”得要素、
(5)对居民点作“多环缓冲区”计算,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村缓冲
区”,设
置缓冲距离为250、500、5000米。

设置字段
名为“离村距离”,勾选仅外部多边形。

(6)用居民点要素类更新叠加“村缓冲区”,输出为“分析过程数据-----村缓冲区2“。

(7)联合叠加“镇缓冲区2与村缓冲区2 "、输出为“分析过程数据—---城市氛围评价”。

(8)综合评价、为“城市氛围评价”要素类添加短整型字段“评价值",然后打开该字段得“字段计算器”。

选择“VB”脚本,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
码栏中输入代码。

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点击确定。

(9)转换成栅格数据。

具体方法与之前相同。

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评价"。

4.3地形适宜性评价
(1)对地形高程得评价。

下面利用空间分析扩
展模块得“重
分类”工具,进行
分级。

(2)打开重分类工具,设置输入栅格为高程、(3)设置重分类字段为“value"、点击按钮“添加条目”,重分类栏中新添了一行。

点击该行
得“旧值"列,该单元格进入编辑状态输入
“200————240”。

在“新值”列中输入
5。

类似得输入“220--—240",“240-
-—260”,“260---300”,“300——-—
600”各行、
(4)设置输出栅格为“用地适宜性评价----高程评价”。

(5)点击“环境…、。

”按钮,展开“处理范围”项,设置范围为“与与图层研究范围相同”,点击
确定。

(6)点确定开始重分类,分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对地形坡度得评价
与对地形高程得评价中得“高程”重分类步骤相似,利用栅格“重分类”工具,对“坡度”栅格数据进行分级得到得结果数据为“用地适宜性评价---—坡度评价"、
4.5栅格叠加运算
(1)打开叠加分析-——-加权总与。

(2)设置加权总与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将之前生成得所有单因素评价图
加入“输入栅格”。

按照表4—2设
置各因素得权重、设置“输出栅格”
为“用地适宜性评价--—适宜性
评价"。

(3)点击确定。

由于中间步骤有得做不出,所以无
法得出最后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