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合集下载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评价研究的背景如今伴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数的不断增加,我们地球的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威胁,特别是在中国,环境问题是很迫切需要解奂的。

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认识到自己过去的做法是存在问题的,开始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现在很多的国家对于生态环境都是比较重视的,所以现在中国也应该把解决土地建设生态化问题提上日程,否则环境的破坏会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千年大国,也是文明国家,中国一直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如今,土地建设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原则来开发。

但是,由于现在土地建设的规章制度还不是很全面,所以经常会被人们遗忘。

所以,国家在针对土地建设的问题需要提出合理的规章制度,这项规章制度包含的内容毕竟是多元化的,包含的范围是比较广的,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这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对于环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2.评价研究的意义城镇在中国占了很大的比重,城镇连接着城市和农村,所以,现在城镇的土地建设是中国面临的比较大的问题,我们既要合琿地利用土地,又要保护地球环境。

3.国外评价研究的状态现在国外对于土地建设的问题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对于土地政策的落实上面,土地建设必须和政策相关联。

所以,在国外规章制度对于土地建设是很重要的。

4.国内评价研究的状态定位性评价偏多现在在中国的土地建设考量中,主要是采用相关的概率选取一部分土地进行分析,但是选择的数量不是很多,这样的测量结果其实是不够准确的,比较合理的方式是多次试验,保证测试结果更准确。

城市土地建设评价少在对于土地建设考察的例子当中,对于国家城市用地的分析研究少于城镇用地的研究,但是评判的标准是基本一样的,可是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是完全不相同的。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合适用地类型和用地规划,有助于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建设效益。

而GIS作为一种有效的城市规划工具,可以提供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

首先,GIS可以提供土地资源的空间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空间叠加和数据分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和分类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将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进行叠加分析,可以确定哪些土地用于农业,哪些土地适合用于工业、商业或居住等。

其次,GIS可以进行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以评估不同区域土地的适宜性。

通过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如土地可利用度、地貌适应度、交通便利度等,在GIS平台上进行各项指标的加权计算和分析,可实现对土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价。

这种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和评价,可以为城市宏观规划和区域用地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GIS还可以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评价。

通过将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GIS进行空间分析,可以指导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和管理。

例如,通过评估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系统功能、碳排放等指标,可以实现城市用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此外,GIS可以进行空间决策支持,提供不同方案的比较和优化。

在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中,GIS可以基于多条件和多目标的空间优化模型,进行不同方案的模拟和比较。

通过考虑不同因素的权重和约束条件,可以得出最优的用地规划方案,提高城市的建设效益和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一种科学、高效和可行的方法。

通过GIS平台提供的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可以实现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怎么评价

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怎么评价

1.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怎么评价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中是这样:场地稳定性:拟建场地是否存在能导致场地滑移、大的变形及破坏等严重情况的地质条件。

在实际进行评价时又要牵涉到工程的类型、规模、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诸多因素。

例如在平原土质地基,就没有必要去考虑岩溶、土洞、崩塌等问题。

工程实践中的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大致如下:一、场地的稳定性评价。

就是看场地及其临近又没有影响场地性稳定性的因素。

1、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岩溶、土洞、滑坡、泥石流、崩塌、大的沉降、地下洞室(采空区、人防洞室等)、断层、地震效应等等;2、有无边坡稳定性问题;3、有无可能影响拟建物安全的地形地貌。

二、场地的适宜性:这个问题与场地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但从理论的角度说,没有不能建筑的场地。

有的场地虽然存在稳定性问题或其他不利条件,但经过工程处理,仍然可以建筑,问题是需要处理的工程量和造价与拟建物的价值比。

例如我们要建一栋投资500万的多层建筑,但勘察发现场地处于一滑坡体上,如果要对滑坡进行处理,需要1000万的投资,显然不合适。

我就遇到过这类问题,最后建筑方放弃了该场地的使用。

我们在做场地和地基基础的选择评价时所要尊守的原则就是:技术经济原则。

也就是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场地的适宜性评价还要考虑一个水的问题。

这里的水包括了地面水与地下水。

林宗元先生给我们讲过一个工程实例。

早年一个厂区在建设时由于考虑不周,选在了一个沟谷里,结果发生大的山洪,造成灾害,最后不得不迁建。

这类事例在媒体上也时有报道。

三、有些朋友在对场地进行评价时忽略了地基均匀性与稳定性的评价,这也是场地的适宜性评价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

例如场地总体稳定性较好,但地基存在局部均匀性与稳定性的问题,仍然会对拟建物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我们在勘察报告中,地基均匀性与稳定性的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提纲与具体内容参考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提纲与具体内容参考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特别是其中14.3.3条关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规定的内容,结合CECS99:98《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参考众多勘察报告中的优秀者,提出下面这个编写提纲及每个标题应有的内容和数据,以使勘察报告内容更充实,论证更合理,岩土参数更有适用性和可靠性,特编写本勘察报告编写提纲及有关内容指南,供勘察单位参考。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3)林区环境
评价因子 林区环境 分类 距林区0-500米,或林区内 距林区500-1000米 距林区1000-5000米 分级 5 4 3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3、居住氛围评价
评价因子 居住氛围 分类 距镇建成区0-250米,或镇建成区范围内 分级 5
距镇建成区250-500米,或村庄范围内
距镇建成区500-1000米,或距村庄0-250米 距镇建成区1000-2000米,或距村庄250-500米 距镇建成区2000-5000米,或距村庄500-5000米
4
3 2 1
4、地形适宜性评价
1)地形高程评价
评价因子 地形高程 分类 高程200-220米 高程220-240米 高程240-260米 高程260-300米 高程300米以上 分级 5 4 3 2 1
2)地形坡度评价
评价因子 地形坡度 分类 坡度0-7度 坡度7-15度 分级 5 4
坡度15-30度
4
3 2 1
2、环境适宜性评价
1)滨水环境
评价因子 滨水环境 分类 距河流0-250米,或距溪流0-100米 距河流250-500米,或距溪流100-200米 距河流500-5000米,或距溪流200-5000米 分级 5 4 3
2)远离工业污染 评价因子 远离工业污 染 分类 距成片工业区1000-5000米 距成片工业区200-1000米 距成片工业区100-200米 距成片工业区0-100米,或工业区内部 分级 4 3 2 1
0.28
0.09 0.06 0.07 0.18 0.155
居住氛围 地形适宜性

— 地形高程
地形坡度
0.155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1、交通便捷性评价

城市规划各类评价指标

城市规划各类评价指标

适宜性分析评价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

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 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

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

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

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

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

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

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发展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综合评价城市用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确定城市用地的适宜性,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对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详细解析。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以综合评价为基础,通过对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社会需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等因素的研究和分析,确定城市用地的适宜性等级。

适宜性等级的划分通常包括优先适宜、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类型的城市用地。

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自然条件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理、土地利用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它们对城市用地的选择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和坡度的大小,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选择有直接的影响。

水文地理特征,如河流、湖泊、水源等,对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水环境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必须考虑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的适宜性。

社会需求是另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社会需求包括人口密度、居民用地需求、公共设施需求等因素。

人口密度是衡量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口密度高和人口增长趋势明显的地区,需要更多的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

除此之外,不同行业和社会群体对用地的需求也需要考虑在评价指标中。

例如,工业用地需要考虑交通便捷性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商业用地需要考虑消费人群的规模和经营环境等。

经济发展是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包括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和城市旅游等方面。

工业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和交通用地等。

商业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和物流仓储用地等。

城市旅游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文化旅游景区、酒店用地和休闲娱乐用地等。

因此,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对用地的需求。

环境保护是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发展必须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和大气环境的保护等。

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

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

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在全球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的评价与适宜性分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的优劣势进行客观评价,以便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而适宜性分析则旨在找到最佳利用该土地的途径。

本文将对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进行探讨。

首先,土地资源评价是保障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土地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在农业、工业、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科学准确地评价土地的质量和适宜的利用方式,对于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评价可以考虑多个因素,如土地类型、土壤质量、坡度、水资源、气候等,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优劣进行客观量化,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适宜性分析是根据土地资源评价的结果,找到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

适宜性分析可以针对不同的用地需求,如农业、工业、居住等,来评估土地的适宜性。

适宜性分析可以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制定适合该地区的农业政策或土地规划。

例如,在农业领域,适宜性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哪些地区适合发展粮食作物,哪些地区适合发展水果种植。

在城市规划方面,适宜性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最佳的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此外,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以达到最优的结果。

自然因素包括土地的地貌、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

经济因素包括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投资收益等。

社会因素包括土地利用对社会的影响、社会人口需求等。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然而,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不同评价指标对土地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权重是一个关键问题。

其次,土地利用决策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平衡问题。

不同行业、不同利益主体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存在争议,如何在决策过程中平衡各方的利益是一个挑战。

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怎么评价

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怎么评价

1.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怎么评价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中是这样:场地稳定性:拟建场地是否存在能导致场地滑移、大的变形及破坏等严重情况的地质条件。

在实际进行评价时又要牵涉到工程的类型、规模、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诸多因素。

例如在平原土质地基,就没有必要去考虑岩溶、土洞、崩塌等问题。

工程实践中的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大致如下:一、场地的稳定性评价。

就是看场地及其临近又没有影响场地性稳定性的因素。

1、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岩溶、土洞、滑坡、泥石流、崩塌、大的沉降、地下洞室(采空区、人防洞室等)、断层、地震效应等等;2、有无边坡稳定性问题;3、有无可能影响拟建物安全的地形地貌。

二、场地的适宜性:这个问题与场地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但从理论的角度说,没有不能建筑的场地。

有的场地虽然存在稳定性问题或其他不利条件,但经过工程处理,仍然可以建筑,问题是需要处理的工程量和造价与拟建物的价值比。

例如我们要建一栋投资500万的多层建筑,但勘察发现场地处于一滑坡体上,如果要对滑坡进行处理,需要1000万的投资,显然不合适。

我就遇到过这类问题,最后建筑方放弃了该场地的使用。

我们在做场地和地基基础的选择评价时所要尊守的原则就是:技术经济原则。

也就是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场地的适宜性评价还要考虑一个水的问题。

这里的水包括了地面水与地下水。

林宗元先生给我们讲过一个工程实例。

早年一个厂区在建设时由于考虑不周,选在了一个沟谷里,结果发生大的山洪,造成灾害,最后不得不迁建。

这类事例在媒体上也时有报道。

三、有些朋友在对场地进行评价时忽略了地基均匀性与稳定性的评价,这也是场地的适宜性评价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

例如场地总体稳定性较好,但地基存在局部均匀性与稳定性的问题,仍然会对拟建物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我们在勘察报告中,地基均匀性与稳定性的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提纲与具体内容参考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提纲与具体内容参考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特别是其中14.3.3条关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规定的内容,结合CECS99:98《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参考众多勘察报告中的优秀者,提出下面这个编写提纲及每个标题应有的内容和数据,以使勘察报告内容更充实,论证更合理,岩土参数更有适用性和可靠性,特编写本勘察报告编写提纲及有关内容指南,供勘察单位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4.2.1交通便捷性评价
1.计算省道和县道的缓冲区
(1)打开ArcMap,导入数据---评价基础数据(2)右键单击道路图层,打开属性表,
点击表对话框的工具条上的表选
项,选择“按属性选择”。

(3)选择上部列表框中的“类型”字段,单击“获取唯一值”。

(4)点击下部输入框,双击类型字段,单击= 按钮,再双击“省道”
(5)点击应用,可以发现所有“类型”字段值为“省道”的要
素被选中。

缓冲区分析
(6)在目录面板中,打开邻域分析-----多环缓冲区。

(7)设置“输入要素”为“道路”,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省道缓冲区。

(8)设置距离,分别为1000、1500、3000、5000米缓冲距离。

设置缓冲区单位为‘米’。

(9)在字段名输入“离省道距离”,该字段用来记录缓冲多边
形的名称。

(10)点击确定后开始计算缓冲区,完成后如下图所示。

相同方法,计算县道缓冲区

其中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1000、2000、5000米。

设置字段名为“离县道距离”。

得图
2.综合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
(1)联合叠加“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在目录中,
打开叠加分析----联合。

(2)点击“联合”对话框,设置“输出类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交通便捷性评价”。

点击确定。

(3)打开上一步生成的“交通便捷性评价”属性表。

添加短整型类型的“评价值”字段。

(4)右键点击“评价值”字段,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字段
计算器”。

(5)选择“VB脚本”。

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码”栏中输入:如下图
(6)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

(7)点击确定,评价计算完成后,根据“评价值”字段,对“交通便捷性评价“图层作类别符号化后得结果。

3.转换成栅格数据
(1)在目录面板,打开“转栅格-----面转栅格”。

(2)设置“输入要素”为“交通便捷性评价”。

设置“值字段”为“评价值”字段。

(3)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用地适宜性评价-----交
通评价”。

(4)设置“像元大小”为10,这是每个栅格的边长。

(5)设置栅格数据的范围。

点击“环境….”按钮,展开“处理范围”项,设置“范围”项为“与图层研究范围”
相同,点
击确定。

(6)软件未许可,没有得出结果。

4.2.2环境适宜性评价
一、滨水环境评价
1.计算河流的缓冲区
(1)为“河流”类要素作“多环缓冲区”分析,
计算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
河流缓冲区”
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5000,设置“字
段名”为“离河道距离”,勾选“仅外部多
边形”。

2.计算溪流的缓冲区
(1)为“溪流”类要素作“多环缓冲区”计算,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溪流
缓冲区”
,设置缓冲距离为100、200、5000米,设置“字段名”为“离溪距离”。

联合上述两个输出的要素类,输出要素类为“分析过程数据----滨水环境评价”。

3.综合评价
为“滨水环境评价”要素类添加“短整型”字段“评价值”,然后打开该字段的字段计算器
选择“VB脚本”,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
代码”栏中,输入
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点击确定,得
4.转换成栅格数据
打开“转栅格-----面转栅格”。

(面转栅格做不了)设置“值字段”为“评价值”字段,用该字段的值构建栅格数据,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评价基础数据----用地适宜性评价---滨水评价”,设置“单元大小”为10,设置栅格数据的范
围为“与图层研究范围相同”。

最终的“滨水评价”。

4.2.2计算工业区的缓冲区
(1)为“工业”要素类作“多环缓冲区”计算,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工业缓冲区”
设置缓冲距离为100、200、1000、5000,设置字段名为“离工业距离”,勾选“仅外部多边形”。

(2)启动“叠加分析----更新”工具,设置“输入要素”为“工业缓冲区”,设置“更新要素”,为“工业”。

设置“输出要素类”为“分析过程数据-----工业缓
冲区2”
点击确定。

(3)(更新做不了)打开“工业缓冲区2”的属性表,我们可以看到多了两行记录,这就是那两个工业区。

用“字段计算器”设置这两行记录的“离工业距离”字段的值为“0”,代表它们位于工业区范围内。

(4)为“工业缓冲区2”要素类添加“短整型”字段“评价值”,然后打开该字段的“字段计算器”,设置“字段计算器”。

选择“VB”脚本,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码栏中,输入。

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点击确定。

(5)转换成栅格数据。

打开“转栅格-----面转栅格”。

设置“值字段”为评价值字段,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用地适宜性评价-----工业评价”设置单元大小为“10”,设置栅格数据的范围为“与图层研究范围相同”。

4.2.3森林环境评价
其评价的基本步骤与远离工业污染评价的步骤基本相同。

最终得“森林评价”。

4.2.4城市氛围评价
(1)对镇作缓冲区分析。

选择“居民点”要素类中的类型为“城镇”的要素。

(2) 对居民点作“多环缓冲区”计算,设置输出要素
为“分析过程数据-----镇缓冲区”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1000、2000、5000米。

设置字段名为“离镇距离“。

(3)用居民点要素类更新叠加(做不出)“镇缓冲区”,输出为“分析过程数据------镇缓冲区2”。

(4)对村作缓冲区分析。

选择居民点要素类中的“类型”为“村庄”的要素。

(5)对居民点作“多环缓冲区”计算,设置输出要素
为“分析过程数据---村缓冲区”,
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5000米。

设置字段名为“离
村距离”,勾选仅外部多边形。

(6)用居民点要素类更新叠加“村缓冲区”,输出为“分析过程数据-----村缓冲区2“。

(7)联合叠加“镇缓冲区2和村缓冲区2 ”。

输出为
“分析过程数据----城市氛围评价”。

(8)综合评价。

为“城市氛围评价”要素类添加短整型字段“评价值”,然后打开该字段的“字段计算
器”。

选择“VB”脚本,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
本代码栏中输入代码。

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点击确定。

(9)转换成栅格数据。

具体方法与之前相同。

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评价”。

4.3地形适宜性评价
(1)对地形高程的评价。

下面利用空间分析扩
展模块的“重
分类”工具,进
行分级。

(2)打开重分类工具,设置输入栅格为高程。

(3)设置重分类字段为“value”。

点击按钮“添加条目”,重分类栏中新添了一行。

点击
该行的“旧值”列,该单元格进入编辑状
态输入“200----240”。

在“新值”列中输
入5。

类似的输入“220---240”,“240---260”,
“260---300”,“300----600”各行。

(4)设置输出栅格为“用地适宜性评价----高程评价”。

(5)点击“环境…..”按钮,展开“处理范围”
项,设置范围为“与与图层研究范围相同”,
点击确定。

(6)点确定开始重分类,分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对地形坡度的评价
与对地形高程的评价中的“高程”重分类步骤相似,利用栅格“重分类”工具,对“坡度”栅格数据进行分级得到的结果数据为“用地适宜性评价----坡度评价”。

4.5栅格叠加运算
(1)打开叠加分析----加权总和。

(2)设置加权总和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将之前生成的所有单因素评价图
加入“输入栅格”。

按照表4-2设
置各因素的权重。

设置“输出栅
格”为“用地适宜性评价---适宜
性评价”。

(3)点击确定。

由于中间步骤有的做不出,所以
无法得出最后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