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合集下载

基于ARC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基于ARC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基于ARC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描述了现阶段GIS在我国土地适应性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并对城市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权重,更好的发挥GIS在土地适宜评价中的优势。

关键字:GIS;土地;土地适宜性;评价1 前言土地适宜性分析意在根据人类要求、意愿或一些未来活动的预测而确定土地利用最适合的空间模式[1]。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如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经济作物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用地评价、旅游用地适宜性评价等。

GIS技术的组成包括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三部分。

可以与对地理空间相关的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操作和分析,并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从而为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政府各部门行政管理提供新的指示,为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决策服务[2]。

2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一般过程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见图1。

首先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分析资料,假定其约束条件,并制定适宜性评定的工作计划。

其次是评价活动的展开,确定评价单元范围并对评价单元进行划分。

然后确定评价因子及各因子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适宜性分类, 即确定每个土地单元的性质是否满足每个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应级。

最后以土地适宜性评价图为基础,提出建议,上交评定成果[3]。

资料收集资料分析、评价单元确定、评价单元划分筛选评价指标、赋值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建立评价单元数据库评价方法对比分析评价种类用地评价结果分析编制土地适宜性评价图、面积统计、提出建议图1 土地适应性评价流程图Fig.1 The flow diagram of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3 GIS技术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GIS是一个能把各种图形及数据属性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强有力工具。

GIS 应用在土地适宜性评价时,不仅可以与评价有关的单元空间数据域评价指标数据结合起来,而且可以灵活的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效率和精度[4]。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合适用地类型和用地规划,有助于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建设效益。

而GIS作为一种有效的城市规划工具,可以提供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

首先,GIS可以提供土地资源的空间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空间叠加和数据分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和分类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将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进行叠加分析,可以确定哪些土地用于农业,哪些土地适合用于工业、商业或居住等。

其次,GIS可以进行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以评估不同区域土地的适宜性。

通过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如土地可利用度、地貌适应度、交通便利度等,在GIS平台上进行各项指标的加权计算和分析,可实现对土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价。

这种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和评价,可以为城市宏观规划和区域用地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GIS还可以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评价。

通过将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GIS进行空间分析,可以指导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和管理。

例如,通过评估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系统功能、碳排放等指标,可以实现城市用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此外,GIS可以进行空间决策支持,提供不同方案的比较和优化。

在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中,GIS可以基于多条件和多目标的空间优化模型,进行不同方案的模拟和比较。

通过考虑不同因素的权重和约束条件,可以得出最优的用地规划方案,提高城市的建设效益和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一种科学、高效和可行的方法。

通过GIS平台提供的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可以实现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G I S-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按照张媛媛老师的要求,土地适宜性评价至少包括坡度和洪水淹没分析两个生态限制要素。

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再分析一下道路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引导作用。

一、设置分析环境在cad里把规划范围写成一个块“规划范围.dwg”。

导入gis中,双击,选择“polygon”。

右键,数据——导出数据,生成“规划范围”shp。

地理处理——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shp。

Arctoolbox右键,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

二、由等高线生成DEM(数字高程模型)1.将cad文件导入gis中。

双击cad文件名,有5个文件,选择polyline。

点确定。

2.选择高程大于0的polyline,即为等高线,生成shp.打开属性表。

点按属性选择,elevation>0.点图层名,右键,数据——导出数据,图层名“denggaoxian”。

生成的新文件加载到视图中。

3.生成TIN。

3D Analyst 工具——TIN管理——创建TIN。

注意:height field选“elevation”TIN生成了!4.转栅格。

3D Analyst 工具——转换——由TIN转出——TIN转栅格。

注意:设置栅格大小(cellsize)(栅格大精度小,栅格小精度大)。

三、坡度因素评价1.生成坡度。

3D Analyst 工具——栅格表面——坡度。

输入栅格选dem。

输出栅格slope。

2.对生成的坡度进行适宜性评分。

点slope右键,打开属性表。

点“符号系统”,选“已分类”,类别改为“3”。

点“分类”。

“中断值”:第一个填“10”,第二个填“25”,第三个不改。

点确定。

再点确定。

对分类好的坡度重分类。

3D Analyst 工具——栅格重分类——重分类。

在新值一列,输入评分。

(3分最适宜,2分较适宜,1分不适宜)。

基于GIS的机场功能区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机场功能区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机场功能区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机场功能区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
为从定性转为定量进行机场功能区规划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将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应用于用地适宜性评价,通过与GIS技术结合,并以某机场的功能区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为例,探索了定量评价的方法;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机场各功能区规划的内在要求,评价模型最接近地表现出了各因子对功能区规划适宜性的作用;为最终实现机场规划计算机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治蔡良才种小雷 WANG Zhi CAI Liang-cai CHONG Xiao-lei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38 刊名: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6 7(4) 分类号:V35 关键词:GIS 机场规划适宜性模糊模型。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与衡量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与衡量

其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境适宜性和地形适宜性还包含子因子,如表
2-1 所示。
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权重
表 2-1
4 类评价因子,
评价因子
子因子
权重
交通便捷性

0.28
滨水环境
0.09
环境适宜性
远离工业污染
0.06
森林环境
0.07
城市氛围 地形适宜性
— 地形高程 地形坡度
0.18 0.155 0.155
对于各单因素的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 本练习统一将评价值分级成 1-5 级,其中 3 级是
骤,操作如下:
最终生成一幅 【交通便捷性】 评价图。紧接之前步
步骤 1:联合叠加【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 。 在【目录】面板中,浏览到【工具箱 系统工具箱 \Analysis 双击该项打开该工具。
叠加分析 联合】,
设置【联合】对话框。设置【输出要素类】为【
练习数据 评价基础数据
用地适宜性评价
分析过程数据 交通便捷性评价】 。
类似地,设置 1000、1500 、 3000、 5000 米缓冲距离。 设置【缓冲区单位】为【 Meters】。 在【字段名】输入【离省道距离】 ,该字段用来记录缓冲区多边形的名称。
点【确定】 后开始计算缓冲区。 完成后得到一幅由 5 个环构成的要素类。五个环分 别代表距离省道 0-500 、500-1000、 1000-1500、 1500-3000、3000-5000 米。打开其 属性可以看到五个环形多边形要素,它们用【离省道距离】字段的值加以区分。 步骤 4:构建县道的缓冲区。
实用文档
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上机内容简介
本练习的研究区域为某山区的一个小镇。 研究区域面积为 1555 公顷,其中镇建成区 42.6 公顷,镇周边有 2 处独立工矿和 5 处较大的农村居民点。 本练习主要是针对研究区的生活区

在mapgis下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

在mapgis下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

在mapgis下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在mapgis下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概念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而言的。

如土地适宜农业、林业、木业、建筑业、军事等用地,还可以是适宜小麦、棉花、树木等用地。

所以,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指某快土地针对这类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做出等级的评定。

《土地评价刚要》对土地评价系统有四个等级,他们是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

其中土地适宜纲包括,适宜纲(S)、不适宜纲(N),土地适宜类包括非常适宜(S1)、中等适宜(S2),临界适宜(S3),不适宜纲包括当前不适宜(N1)、永久不适宜(N2)。

土地适宜亚类,是反映土地限制类别的差异,如水分亏缺\侵蚀危害。

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类的徐芬,每一适宜亚类内的所有适宜单元有同样程度的是适宜性和翔实的限制性。

土地适宜评价的类别多,如土地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目前适宜性评价和潜在的适宜评价。

指标:针对不同用途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有不同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择的要科学和合理,因为会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评价工作量的大小。

因此应对地形、地质、气候、土壤及社会经济条件等评价因素进行分析,进而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例如,针对农林牧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直白有,地面坡度、地标积水状况、排水条件、干旱威胁、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肥力、土壤障碍层。

如将地形分为<3度,3度~7度,7度~15度,15度~25度。

等等,在mapgis下如何实现一、把处理过或经过分析的图导入mapgis界面。

首先是投影分析校正图形。

进行栅格矢量化处理,保存成tiff格式,或mis格式或是其他的实现格式。

二、分幅图接边检查正确无误,地类图斑属性结构一致;采用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库工具栏中的同类文件拼接来合并分幅图斑文件三、线文件按行政界、权属界、地类界,地形地貌等分别提取专题文件;在空间分析的空间分析菜单下可以生成坡度图、坡向图等高线分析等等。

土地适宜性评价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GIS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建立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综合评价,以确定不同用途土地的适宜程度。

地理信息系统(GIS)则是一种运用计算机和各种专业软件来进行地理数据的收集、存储、管理、分析以及展示的技术手段。

将土地适宜性评价与GIS相结合,可以更加准确、高效地评价土地适宜性。

下面将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流程以及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以制定土地利用政策与规划。

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土地的功能、质量、生态及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而为不同用途土地的选择提供科学的指导。

通过与GIS系统相结合,可以实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全程数字化,以及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展示。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对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权重设置,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并通过相关的权重设置来确定各个指标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程度。

其次是对土地资源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需要收集和整理不同的数据,包括土壤、水文、地形等方面的数据。

然后是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将评价指标与土地资源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得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

最后是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与展示,通过GIS系统进行结果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处理、评价模型建立和结果展示三个方面。

首先,GIS系统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数据的集成和处理,方便对各种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处理。

其次,GIS可以辅助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对评价指标与土地资源数据的建模和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最后,GIS还可以实现对评价结果的展示和分析,通过地图、统计图表等方式展示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布和相关统计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GIS的应用可以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ARCGIS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ARCGIS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ARCGIS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技术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对土地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其是否适宜进行其中一种特定类型的开发利用。

ARCGIS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

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自然条件评价:包括土地的地形地貌、土质条件、水资源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的评价。

ARCGIS软件可以通过地图叠加和分析功能,对不同自然条件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帮助评价人员更好地理解土地的自然特点。

2.经济条件评价:包括土地的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投资效益等方面的评价。

ARCGIS软件可以通过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进行经济条件评价的空间分析和预测,为评价人员提供科学的依据。

3.社会条件评价:包括土地的人口分布、社会服务设施、环境质量等方面的评价。

ARCGIS软件可以通过空间数据的叠加和分析,对土地的社会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空间可视化展示,让评价人员更好地了解土地的社会环境。

4.技术条件评价:包括土地的交通便利程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方面的评价。

ARCGIS软件可以通过交通网络分析和基础设施数据分析,对土地的技术条件进行评价,帮助评价人员决策。

通过ARCGIS进行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可以带来以下几个优势:2.空间分析能力强:ARCGIS具有空间分析功能,可以通过地图叠加和分析,对不同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帮助评价人员进行科学决策。

3.可视化效果好:ARCGIS可以将数据通过地图展示出来,形成直观的图像效果,让评价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土地的适宜性。

4.模型建立能力强:ARCGIS可以通过模型建立功能,建立适宜性评价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模型分析和优化,为评价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总结起来,ARCGIS软件可以帮助评价人员进行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提供数据整合、空间分析、可视化展示和模型建立等多种功能,为评价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上机内容简介
本练习的研究区域为某山区的一个小镇。

研究区域面积为1555公顷,其中镇建成区42.6公顷,镇周边有2处独立工矿和5处较大的农村居民点。

本练习主要是针对研究区的生活区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选取交通便捷性、环境适宜性、城市氛围和地形适宜性4类评价因子,其中环境适宜性和地形适宜性还包含子因子,如表2-1所示。

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权重表2-1
评价因

子因子权重
交通便
捷性
—0.28
环境适宜性滨水环境0.09 远离工业
污染
0.06 森林环境0.07
城市氛

—0.18 地形适地形高程0.155
宜性地形坡度0.155
对于各单因素的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本练习统一将评价值分级成1-5级,其中3级是勉强可用于居住用地建设,但需要进行特殊处理,5级代表最适宜建设,1级代表完全不适宜建设。

具体步骤:
✓首先,对各个单因素作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
✓然后,进行栅格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
✓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住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图。

二、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2.1、交通便捷性评价
交通便捷性评价将根据距离省道、县道的远近加以确定,如表2-2所示。

交通便捷性的评价标准表2-2
评价
因子
分类分级
交通便捷性距离省道0-500米,距离县
道0-250米
5 距离省道500-1000米,或距 4
离县道250-500米
距离省道1000-1500米,或
3
距离县道500-1000米
2
距离省道1500-3000米,或
距离县道1000-2000米
距离省道3000米以上,或距
1
离县道2000米以上
1、计算省道和县道的缓冲区
步骤1:启动ArcMap,打开“chap04\练习数据\评价基础数据\评价基础数据.mxd”。

该地图文档包含【道路】图层,道路有两种类型:省道和县道。

步骤2:选择所有省道要素。

➢右键单击【道路】图层,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打开属性表】,显示【表】对话框。

➢点击【表】对话框的工具条上的【表选项】工具,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按属性选
择…】,显示【按属性选择】对话框。

➢选择上部列表框中的【类型】字段,然后点击【获取唯一值】按钮,【类型】字段的值
将显示在中部列表框中。

➢点击下部输入框,然后双击【类型】字段,
单击【=】按钮,双击中部列表框中的【省道】,从而构建了一个表达式【[类型]=‘省道’】。

其含义是选择“类型”字段值为“省道”的要素。

➢点【应用】,可以发现所有“类型”字段值为“省道”的要素均被选中。

➢关闭【按属性选择】对话框和【表】对话框。

步骤3:缓冲区分析。

➢在【目录】面板中,浏览到【工具箱\系统工具箱\Analysis Tools\邻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双击该项打开该工具。

➢设置【输入要素】为【道路】(注:作为【输入要素】的要素类,如果其中的一些要素处于选中状态,则ArcGIS只对这些选中的要素进行计算)。

➢设置【输出要素】为【chap04\练习数据\评价基础数据\用地适宜性评价.mdb\分析过程数据\省道缓冲区】。

➢设置【距离】为【500】,然后点击添加按钮,500米缓冲区距离被添加。

➢类似地,设置1000、1500、3000、5000米缓冲距离。

➢设置【缓冲区单位】为【Meters】。

➢在【字段名】输入【离省道距离】,该字段用来记录缓冲区多边形的名称。

➢点【确定】后开始计算缓冲区。

完成后得到一幅由5个环构成的要素类。

五个环分别代
表距离省道0-500、500-1000、1000-1500、
1500-3000、3000-5000米。

打开其属性可以
看到五个环形多边形要素,它们用【离省道
距离】字段的值加以区分。

步骤4:构建县道的缓冲区。

具体操作类似步骤2~步骤3。

首先选择【道路】要素类中的所有县道;然后再启动【多环缓冲区】工具,设置【输出要素】为【chap04\练习数据\评价基础数据\用地适宜性评价.mdb\分析过程数据\县道缓冲区】,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1000、2000、5000米,设置【字段名】为【离县道距离】。

2、综合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
综合省道和县道缓冲区的分析结果,最终生成一幅【交通便捷性】评价图。

紧接之前步骤,操作如下:
步骤1:联合叠加【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
冲区】。

➢在【目录】面板中,浏览到【工具箱\系统工具箱\Analysis Tools\叠加分析\联合】,双
击该项打开该工具。

➢设置【联合】对话框。

设置【输出要素类】为【chap04\练习数据\评价基础数据\用地适
宜性评价.mdb\分析过程数据\交通便捷性
评价】。

➢点【确定】。

步骤2:综合评价。

➢打开上一步生成的【交通便捷性评价】属性表。

➢添加短整型类型的【评价值】字段。

➢右键点击【评价值】字段,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字段计算器…】,显示【字段计算器】
对话框,设置选择【VB脚本】,勾选【显
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码】栏中输
入:
value=0
if [离省道距离]=500 or [离县
道距离]=250 Then
value=5
elseif [离省道距离]=1000 or
[离县道距离]=500 Then
value=4
elseif [离省道距离]=1500 or
[离县道距离]=1000 Then
value=3
elseif [离省道距离]=3000 or
[离县道距离]=2000 Then
value=2
elseif [离省道距离]=5000 or
[离县道距离]=5000 Then
value=1
end if
➢在【评价值】中输入【value】,点击【确定】。

3、转换成栅格数据
紧接之前步骤,操作如下:
步骤1:在【目录】面板中浏览到【工具箱\系统工具箱\Conversion Tools\转格栅\面转格栅】,双击打开该工具,设置【面转格栅】对话框。

➢设置【输入要素】为【交通便捷性评价】。

➢设置【值字段】为【评价值】字段,意味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