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111分析

合集下载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 由于多要素分布式算法仅用于
识别适宜建设区域,该文将其扩 展用于多等级的适宜性评价。具 体不赘述。
参考文献
• [1]江浏光艳.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 [2]孟霖,郭杰,孙驰,欧名豪.基于供求关系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扬州市为例[J].
资源科学,2018,40(01):11-21.
三、结果分析
• 运用GIS工具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平塘县评价单元图斑进行空间叠
加分析,最终将平塘县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为适宜建设用地和不 适宜建设用地两大类,高等适宜建设用地、中等适宜建设用地、低等适 宜建设用地和不适宜建设用地共4个等级。
• 2江浏光艳以成都的两个区(市)县,
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中的七类建设用地,采用“目标 一判断一结果”型指标体系,使 用“建设用地适宜级一建设用地 适宜类一建设用地限制型”衡量 建设用地适宜性。研究体系将影 响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各个因素划 分为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 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建设用 地适宜性评价。
进行等级属性赋值后可直接用于评价,线状数据则需通过缓冲区分析, 数据转换、属性赋值后方可用于评价。
• 利用GIS空间数据叠置分析方法, 确定评价基本单元。
4评价方法及流程
极限条件法:将指标性质为刚性且属性分级为不适宜等级的图层数据进行 合并操作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值 加权求和法:计算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分值 加权求和法公式:
用规划数据、石漠化数据、水土流失强度数据和交通条件空间布局数据 等。
• (3)数据来源:影像数据、DEM数据、平塘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2006—2020年) 资料、县职能部门相关调查和规划成果资料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而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土地利用的最佳方式和范围。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方法和应用。

一、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对于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土地资源的特点和潜力,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评价结果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避免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了浪费和环境破坏。

最后,适宜性评价还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人民福祉。

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主要基于专家经验和判断,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土地利用的适宜性等级。

定量评价则更加科学和精确,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对土地资源进行量化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在定量评价中,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遗传算法等。

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对不同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从而得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

模糊综合评价法则通过建立模糊数学模型,将不确定性因素纳入评价过程,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遗传算法则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通过迭代优化的方式,得出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

三、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应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在城市规划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价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规划者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和潜力,为城市发展提供合理的规划方案。

其次,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问题日益突出,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规划者避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浪费和环境破坏。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3)林区环境
评价因子 林区环境 分类 距林区0-500米,或林区内 距林区500-1000米 距林区1000-5000米 分级 5 4 3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3、居住氛围评价
评价因子 居住氛围 分类 距镇建成区0-250米,或镇建成区范围内 分级 5
距镇建成区250-500米,或村庄范围内
距镇建成区500-1000米,或距村庄0-250米 距镇建成区1000-2000米,或距村庄250-500米 距镇建成区2000-5000米,或距村庄500-5000米
4
3 2 1
4、地形适宜性评价
1)地形高程评价
评价因子 地形高程 分类 高程200-220米 高程220-240米 高程240-260米 高程260-300米 高程300米以上 分级 5 4 3 2 1
2)地形坡度评价
评价因子 地形坡度 分类 坡度0-7度 坡度7-15度 分级 5 4
坡度15-30度
4
3 2 1
2、环境适宜性评价
1)滨水环境
评价因子 滨水环境 分类 距河流0-250米,或距溪流0-100米 距河流250-500米,或距溪流100-200米 距河流500-5000米,或距溪流200-5000米 分级 5 4 3
2)远离工业污染 评价因子 远离工业污 染 分类 距成片工业区1000-5000米 距成片工业区200-1000米 距成片工业区100-200米 距成片工业区0-100米,或工业区内部 分级 4 3 2 1
0.28
0.09 0.06 0.07 0.18 0.155
居住氛围 地形适宜性

— 地形高程
地形坡度
0.155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1、交通便捷性评价

用地适宜性分析

用地适宜性分析

用地适宜性分析
用地适宜性分析是指帮助用地决策者从物理地貌、社会经济、环境污染等方面研究全面的土地利用可行性,将面积较大的土地分割成多个小规模的适宜用地。

该方法旨在分析土地用途,确定其最合适的用途,同时避免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用地适宜性分析通常是由当地政府、国家组织或地区规划机构以及专业机构或者学者开展的一个多方面的过程,它是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地方发展规划的重要工具,主要涉及数据收集、分析评估、技术支持和决策支持等步骤。

在完成数据收集的基础上,用地适宜性分析可以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进行,以确定地块的类型和功能。

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用地分析有助于研究自然资源的利用可行性,并研究其他可能受物理地貌和社会经济影响的因素,包括环境污染,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活动,土地流失和土地覆盖,土地资源的回收等。

用地适宜性分析也可以采用经济学来评估土地利用的效益,以确定土地最有效的使用方式,并帮助决策者在有竞争的背景下评估不同的土地利用方案。

最后,用地适宜性分析还可以构建以地缘政治环境为基础的决策支持系统,以支持社会部门及时有效地采取行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用地适宜性分析可以帮助土地使用者制定准确、有效的决策,以确保土地利用绩效,并有利于城乡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还可以保
护环境,改善基本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经济的持久繁荣。

因此,用地适宜性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由有关部门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来确定用地类别和土地利用方案,以保护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

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

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在全球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的评价与适宜性分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的优劣势进行客观评价,以便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而适宜性分析则旨在找到最佳利用该土地的途径。

本文将对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进行探讨。

首先,土地资源评价是保障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土地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在农业、工业、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科学准确地评价土地的质量和适宜的利用方式,对于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评价可以考虑多个因素,如土地类型、土壤质量、坡度、水资源、气候等,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优劣进行客观量化,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适宜性分析是根据土地资源评价的结果,找到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

适宜性分析可以针对不同的用地需求,如农业、工业、居住等,来评估土地的适宜性。

适宜性分析可以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制定适合该地区的农业政策或土地规划。

例如,在农业领域,适宜性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哪些地区适合发展粮食作物,哪些地区适合发展水果种植。

在城市规划方面,适宜性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最佳的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此外,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以达到最优的结果。

自然因素包括土地的地貌、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

经济因素包括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投资收益等。

社会因素包括土地利用对社会的影响、社会人口需求等。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然而,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不同评价指标对土地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权重是一个关键问题。

其次,土地利用决策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平衡问题。

不同行业、不同利益主体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存在争议,如何在决策过程中平衡各方的利益是一个挑战。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是为了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科学利用土地资源而进行的一项工作。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用地的土地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不同用地的适宜程度,为城市用地的规划、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

土地条件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土地类型、土质、地貌地貌等因素。

土地类型分为农田、居民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

土质是土地微底质的构成,决定着土地的质量。

地貌则是地面的形态、起伏、坡度等因素,影响着土地的利用方式。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价,可以确定不同用地的适宜程度。

自然环境评价主要包括水资源、气候、地质等因素。

水资源是城市生活、农业和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因此评价城市用地是否适宜考虑到水资源的丰富程度。

气候因素主要是考虑城市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否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居住。

地质也是评价的一个因素,主要是考虑到地震、地质灾害等自然因素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社会经济评价是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考虑城市用地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和经济需求。

比如,商业用地是否能满足人们购物、娱乐等需求,工业用地是否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等。

生态环境评价是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到城市用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否会破坏生态平衡。

比如,工业用地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居住用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等。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工作,需要运用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

评价的结果将为城市用地的规划、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评价结果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制定合理的城市用地政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土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载体。

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

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

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综合的思想与方法。

1城市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三个方法1.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

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

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与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1.2.1布局结构包括城市各功能部分的组合与构成是否合理,对城市生态环境是否有影响;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今后发展的要求;现有环境污染源对用地布局结构会有什么影响;城市内外交通布局结构是否协调;城市用地结构与各项用地指标比例是否表达城市性质的要求等。

1.2.2市政与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煤气等管网、厂站及公共绿地的分布与容量是否合理,对城市环境有无影响,是否有利于城市防灾;商业服务、文化教育、邮电、医疗卫生设施分布、配套是否合理,质量是否合格等。

1.2.3社会经济构成包括人口结构及分布、各项城市设施的分布及容量,应与居民需求之间互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相应的就业结构,都将影响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与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

此外,在选择城市用地时还要考虑有较好的工程准备条件(如平整土地、防洪、改良土壤、降低地下水位、制止侵蚀、防止滑坡与冲沟的形成等)与外部环境条件(如与周围城镇的经济联系、资源的开发利用、交通运输条件、供电与供水条件等)。

1.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的基础是对城市土地基本特征的分析。

城市土地除具有土地资源的共性以外,还有其特殊性。

一是承载性。

城市土地是接纳城市生产、生活各项活动与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载体,为城市各项建设与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场所。

用地适宜性分析

用地适宜性分析

用地适宜性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是一种技术性分析,它是用来研究一定地区土地能否用于某些特定的用途的。

该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所分析的区域的土地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规定的用途,同时也减少其他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或其他不利后果。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新或存在的建筑物或设施可以更加安全地实施,从而减少任何潜在的风险。

土地适宜性分析也可以帮助决定哪些地区最适宜发展,这些地区可以是农村地区或城市地区,也可以是原始森林或湖泊地区等,这取决于分析的目的。

土地适宜性分析的过程通常是分析某一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貌、气象地貌等几个方面的情况,也包括地表以及地下的条件,以便更清楚了解一定地区土地的情况,从而确定哪些用途最适合这个地区。

为了实施土地适宜性分析,需要对研究范围内的某种土地类型、气候、地形、地表和地下构成等进行详细考察,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适宜性分析。

在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时,首先要进行地理和气候调查,以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和气象状况,以获得其最适宜的用途。

这项调查的结果将以地图形式展现,可以在相关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以验证其气候和地理条件。

经过深入研究,这种调查可以确定该地区最适合的用途。

随后,要进行地质构造调查,以获取该地区岩性结构的特征,以及地底的矿产等。

这些调查的结果也以地图的形式展示,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构造等,以便结合地理气象调查结果,更好地确定该地区最适宜发展的事业或行业。

在土地适宜性分析中,还可以进行水文地貌调查,以获取该地区水文地貌条件,包括雨量、水温、溶质等,以确定该地区土壤的适宜性。

此外,还可以进行微生物调查、地下水调查、地表水体调查等,以获取该地区的水资源情况。

最后,可以结合上述所有的调查结果,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以综合分析每项调查的结果,判断该地区适宜哪种用途。

例如,在建筑开发方面,可以判断该地区符合住宅建设或商业建设等;而在种植业方面,可以判断该地区是否适宜耕作或种植果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我们以綦江县为例,用地理信息技术对 土地适宜性与城市建设的关系进行分析。
• 重庆市綦江区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东南结合 部,属喀斯特地貌,地势南高北低,以山地、丘 陵为主。
• 綦江河纵贯南北,有蒲河、清溪河等支流汇入。 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立体气候明显,年均降 水量1071毫米,年均气温18.8℃。
綦江县 - 地理环境
• 【水文】 境内溪河纵横,水系发达。綦江河系境内第一 大河流,为长江一级支流,全长231.3公里,发源于贵州 省桐梓县花坝火盆洞,自南向北于江津市江口注入长江。 綦江县赶水镇以上上游流域面积2943.4平方公里,赶水以 下至綦江县城中游流域面积1737.4平方公里。中游河段长 59.9公里,宽6O-100米,落差71米,坡降0.3‰,多年平 均流量83.9立方米/秒。大小支流30多条,依次注入綦江 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洋渡河(322.5平方公里)。 藻渡河(1207平方公里)、扶欢河(134.2平方公里)、 郭扶河(116.9平方公里)、蒲河(834.7平方公里)、三 角河(194.1平方公里)、清溪河(489.6平方公里)。
綦江县 - 自然资源
• 【水资源】 县境多年平均径流量18.49亿立方米, 地下水可开采量0.65亿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 为31.5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5.7万千瓦, 可开发水力资源8.15万千瓦。
綦江县 - 自然资源
• 【矿产资源】 县境内矿产资源有煤、铁、铜、硫 磺、石英、矾、天然气、大理石、方解石、石膏、 石灰岩、页岩、绿豆岩、卤盐等。煤矿地质储量 15亿吨以上,可开采量11.5亿吨,为无烟煤种。 綦江是全国百名重点产煤大县,每年产煤近400 万吨。铁矿储量2亿吨以上,以赤铁矿、菱铁矿为 主。
綦江县 - 地理环境
• 【区域】 綦江县位于重庆市南部,介于北纬 28°27′-29°11′、东经106°23′-106°55′-106°55′之 间,东邻万盛区,南接贵州省习水、桐梓两县, 西连江津市,北靠巴南区,东北与南川市接壤。 县境东西宽48公里,南北长82公里,幅员面积 2178.5平方公里。
綦江县 - 自然资源
• 【植物资源】 县境内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 米、薯类为大家,其次是豆类等小杂粮。县内经 济作物有桑、果、茶、据子、木瓜、红梅、银花、 吴英、杜仲、黄柏等110多个长经品种,有油菜、 花生、烟叶、海椒、西瓜、甘蔗等450多个短经 品种。林木以松、杉、柏为主,其次是格木、枝 树、油桐、青杨、洋槐、竹类等。珍贵林木有国 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润楠、银 杏、楠木术方法 的综合运用,从区域系统的整体性出发,首先对 影响保护与开发的各个因子进行单项评估,进而 以最优化配置为原则对各单项因子进行综合叠加 分析,最终推导出各类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方 案的过程。
• 通过该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政策条件清晰 的判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的空间关系, 从而为城乡一体化规划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 操作性内容。
綦江县 - 地理环境
• 【地貌】 綦江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介于华 蓥山帚状山脉向南倾没、大娄山脉向北延伸之间,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 占67.6%,丘陵占32.4%。境内最高海拔1814米, 为石壕镇万隆花坝;最低海拔188米,为永新镇 升平木瓜溪口。全县平均海拔920米。县城古南 镇海拔254.8米。
綦江县交通图
綦江县 - 地理环境
• 【区位】 綦江北倚重庆,南接贵州,是重庆联系 贵州、云南、湖南、广东、广西、上海的重要通 道,也是渝南及黔北毗邻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素有“重庆南大门”之称。渝黔高速公路建成后, 綦江县城至重庆市区只需40分钟,区位优势更加 明显。
綦江县 - 自然资源
• 【土地资源】 1994年綦江县土地资源详查表明, 全县土地面积为3280385亩。耕地面积1351244 亩,林地面积955262亩,水域面积66451亩,园 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15513亩。土壤分水稻土、 紫色土、黄壤、石灰岩、潮上、黄棕壤、山地草 甸上七个立类,以水稻土和紫色土为主,分别占 耕地面积的57.3%和36.3%。
綦江县 - 地理环境
• 【气候】 区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副热带 东亚季风特点。气候表现为冬暖、春早、夏热、 秋阴,云多日照少,雨量充沛,温、光、水地域 差异大。年平均气温18.8℃,平均降水量1070毫 米,年均无霜期344天。
綦江县 - 地理环境
• 【交通】 綦江县铁路、公路、水上运输兼备。川黔铁路、 渝黔210国道纵贯南北,与三(江)南(川)铁路、渝湘 303省道纵横交错,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全县 汽车通车里程3046公里,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境内铁 路总里程135公里,设16个火车站。水上通航河道210公 里,綦江河水上运输直通长江口岸。綦江河开发已列为交 通部重点开发项目。在建的渝黔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境内 长72.5公里,设五个出入口。一期工程重庆童家院至三江 镇雷神店段,2001年初通;二期工程雷神店至渝黔边界崇 溪河段,将于2001年底开工。綦江至万盛高速公路,全长 33.8公里,在县城与渝黔高速公路相接,境内长26.2公里。
• 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各因子可分为弹性因子和刚性 因子。
• 以綦江县为例,首先确定需要分析的各因子,再 对其分配权值(表1)。
二、弹性因子分析
• 弹性因子的分值范围具有一定的调整可变性余地, 故应根据保护或发展的价值取向分配一定的权重。 将每一个弹性因子总分定为10分。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以綦(qi)江县为例
用地适宜性评价概述
• 用地适宜性评价,应首先确定适宜和限制用地的 各因子,赋予适宜度权重值。
• 利用遥感图像解译数据和基本统计资料,将其制 作成同一坐标体系、同一比例尺的电子图层,利 用GlS软件进行叠加分析,集成为用地适宜性综 合评价空间数据库。
• 城乡规划的核心技术是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