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合集下载

基于GIS的浮梁县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浮梁县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Ja g iP o ic s d o S in x r vn e Ba e n GI
Y h o k n t l I s tt o l d s n r n ln ig o a g i r ic , a c a g 3 0 2 , hn ) U S a — a g e a ( tue f a u 『 y a d p nn f i x P o n e N n h n 3 0 5 C ia ni n e a Jn v
r s l h we h tt e b s o sr ci n ln s 7 , 8 . 5 h c a e ,a c u t g f r2 . 9 t e tt r a o h o ny e u t s o d t a h e tc n t t a d wa 8 3 4 5 e t r s c o n i o 7 4 % h o a ae f te c u t ,ma n y i h s u o n l i l n t e s u h s,e se n a d n r en p r f t e l n f F l n o n y u h a e s t e p i r y a e s o o ln i g r a ln i g o t we t a tr n o t r a s o h a d o u i g C u t .S c r a wa h r i r a f twn p a n n ,u b n pa n n h t a ot a d r r l c n t cin n u a o sr t .Ma gn l ut b e a d u s i b e Co sr c in ln a e c e 2 5 p r e t a d i w s dfiu t t n fs u o ri al s i l n n u t l y a a n t t a d h d r a h d 7 . 1 e c n n t a i c l o ma i t u o e

基于GIS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 GIS 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
王 艳 , 宋振柏 , 吴佩林 1
2
3 (1. 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山东淄博 255049 ;2. 山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山东淄博 255049 ;
3.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淄博 255049)
摘要 以济南市为例 ,建立了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并以 MapInfo 为平台 ,运用 MapBasic 语言进行二次开发 ,编写相关应用模 块 ,将 GIS 技术应用于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评价中运用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 ,同时利用 GIS 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图形操 作功能 ,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统一管理 ,加强了评价的整体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 ,济南城市土地适宜性可划分为 6 类 ,评价结 果比较理想 。
关键词 GIS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AHP) ;适宜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0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 6611(2008) 06 - 02487 - 03
Evaluation of the Suitability of Urban Land Based on GIS WANG Yan et al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land2using in Jinan City being taken as a case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multifactor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were applied to establish a index system of urban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n base of GIS software2MapInfo ,relatively applicable model was com2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引言
(1)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为了确定可供有效建设利用的土地类型,为建设用地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保护土地资源,避
免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奠定基础的一种重要评价方法。

(2)GIS是空间信息系统的简称,其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精细的地
理空间信息分析和整合上述信息以及对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可视化分析,是
对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GIS的技术基础
(1)GIS技术是一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GIS中,可以利用其强
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将地理空间信息进行空间分析,从而进行建设用地适
宜性评价。

(2)GIS技术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地理数据库,GIS软件和地
图显示。

在地理数据库中,需要保存有关建设用地的地理、地质、物理、
生态、社会等类别信息;GIS软件主要用于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空
间分析;而地图显示则可以将空间分析的结果可视化,以便用户可以更加
直观的分析和判断结果。

(1)GIS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以为用户提供定量和定性的地理
空间分析,保证综合性结果的靠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其发展进程也日新月异。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的重要研究部分,而建设用地作为城市进行开发和建设的基础用地,可逆性差,因此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来看,城镇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不足,低效闲置土地未能较好规划利用,问题较为突出;乡村土地规模大,但所存在的布局不合理问题未能完全解决。

如何盘活建设用地,合理进行土地规划,仍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中心五城区为例,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与GIS 方法,进行城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内的土地划为五个等级———适宜、较适宜、普通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为成都市中心五城区的城区改造工作提供有效参考,为成都市的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1研究区概况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在四川盆地西部,经度102°54′E~104°53′E ;纬度30°05′N~31°26′N 。

成都市中心五城区是成都市最早的五个主城区,总面积为42406hm 2,包括金牛区、武侯区、青羊区、成华区、锦江区,如图1所示。

据2020年全国人口第七次普查结果数据显示,成都市中心主城区常住人口为1541.94万人,其中,中心五城区有527.27万人,占比约34.20%。

锦江区地处市区东南部,是成都市的商业金融中心,也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人大所在地。

金牛区地处市区西北部,区内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批发市场和西南综合交通枢纽。

武侯区地处市区西南部,区内拥有武侯祠、锦里等著名景点。

青羊区地处市区西部,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协和西部战区司令部所在地,是成都市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区内有天府广场、杜甫草堂等景点。

成华区地处市区东部,区内拥有中国西部第一高塔和西南最大的动物园。

2数据与方法2.1数据处理2.1.1数据来源本文主要数据包括:①2020年成都市中心五城区矢量边界数据与路网数据,获取自OpenStreetMap 开源地图;②2020年7月,云量小于等于5%的GDEMV2_30m 分辨率DEM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获取自地理空间数据云;③成———————————————————————作者简介:曾爽(2000-),男,四川成都人,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王成霞(通讯作者)(1996-),女,贵州仁怀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土壤污染物迁移及迁移扩散模型。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
分析具有空间属性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等数据,结合专家
知识和经验,对特定地区的用地进行评价和分析,确定其适宜的用途类型,从而实现合理规划、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需求、
社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要求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区域内不同用途的用
地适宜性,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健康
发展。

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数据收集:收集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等数据,包括地
形地貌、水文水资源、气候环境、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人口分布等。

2.数据整理和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插值等,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评价指标选取和权重确定: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对象的特点,选取
适宜的评价指标,如土地承载力、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环境适应性等,并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反映其对评价结果的相对重要程度。

4.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利用GIS工具,将数据按照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包括空间叠加、缓冲区分析、属性查询等,构建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模拟不同因素对用地适宜性的影响。

5.评价结果分析和展示: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对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和分析,确定不同区域的用地适宜性等级,同时利用GIS技术将结果以可视化形式展示,包括制作适宜性图、统计图表等。

1.空间分析能力强:GIS可以处理具有空间属性的数据,能够分析不同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关系,从而帮助评价人员更好地理解用地适宜性的空间特征和变化趋势。

土地适宜性评价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GIS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建立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综合评价,以确定不同用途土地的适宜程度。

地理信息系统(GIS)则是一种运用计算机和各种专业软件来进行地理数据的收集、存储、管理、分析以及展示的技术手段。

将土地适宜性评价与GIS相结合,可以更加准确、高效地评价土地适宜性。

下面将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流程以及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以制定土地利用政策与规划。

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土地的功能、质量、生态及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而为不同用途土地的选择提供科学的指导。

通过与GIS系统相结合,可以实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全程数字化,以及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展示。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对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权重设置,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并通过相关的权重设置来确定各个指标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程度。

其次是对土地资源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需要收集和整理不同的数据,包括土壤、水文、地形等方面的数据。

然后是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将评价指标与土地资源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得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

最后是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与展示,通过GIS系统进行结果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处理、评价模型建立和结果展示三个方面。

首先,GIS系统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数据的集成和处理,方便对各种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处理。

其次,GIS可以辅助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对评价指标与土地资源数据的建模和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最后,GIS还可以实现对评价结果的展示和分析,通过地图、统计图表等方式展示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布和相关统计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GIS的应用可以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GIS的大连市渤海沿岸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大连市渤海沿岸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国 土 与 自 然 资 源 研 究

2 ・ 2
T RR T E I ORY & NA U砌 L ES T L R OU] E TU R S S DY C q
2 1 . 0 0 NO 2
文章编号 :03 7 5 ( 1 )2 0 2 - 2 10 - 8 3 00 0 - 02 0 2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0 7 1 ) 4 4 0 7
Z U L a - le a ( aa adR suc ee p et R sa hC n rD i 10 1 C ia HO in y t l. l nLn eoreD vl m n & eer et , a a 16 0 , hn) D i o c e l n
Ab ta t ,I a e ee t Jn h u b yt ua da a ln hiwaefo t e tn ig 1k b e c atain n dtr tr n sr c :I i p p rslcs iz o a P n inb yao gBo a tr n, xe dn m y sa o s l g me t 1s o l r hn er oya d 1 i
中图分类号 : 2 32 F 9 .
文献标识码 : A
基于 GI S的大连市 渤海沿岸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
周连义 ・ 凯 z张 森 -曲 玮 , 骏 t , 汤 , , , 何 , 李雪铭
(. 1大连市 国土资源发展研究中心 , 辽宁 大连 16 0 ;2 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3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10 1 . .
摘要 : 选取大连渤海一线的金 州湾至普 兰店 湾段 , 以海岸线向陆域一侧延伸 lm, k 向海一侧 至 l m等深线为研 究区, 采用传统地理学分 析和 G S方法, I 对该 区的建设 用地 适宜性进行 了分析; 区总面积为 3 8m2其 中最适宜建设 区总面积 为 15 m2 适宜建设 区为 4 该 5k , 9 , k 较 6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之一_用地适宜性评价_位欣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之一_用地适宜性评价_位欣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之一——用地适宜性评价位 欣摘要 : 本文在分析CAD文件格式与GIS所需建模源文件之间差异性的基础上,介绍了数据的自动转换获取方法,说明了GIS用于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具体操作流程,并对GIS在城市规划其他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GIS;用地适宜性评价;DEM1引言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土地合理利用的第一步。

在建设用地的分析选择中,我们需综合考虑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且有些条件并不能具体的量化,由于影响因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致使传统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多采用定性分析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这使得评价过程中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为了更好地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本文尝试将GIS技术引入城市规划工作中,以期为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一种客观定量的分析方法。

GIS技术不仅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显示功能,能将城市用地的特征进行直观显示;同时还具有评价过程中所需的多种空间分析模型,可对图形进行距离分析、叠加分析等;另外,GIS软件中的专题图制作功能,可根据需要对某属性的分段等级和范围值任意调整,对应的显示图随之变化,这也大大方便了评价因子的等级划分和因子图、结果图的制作[1-2]。

2基于GIS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本文以某地区小块地形数据为实验,对基于GIS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流程进行具体分析:2.1评价因子的选择根据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基本原理,结合地区特征和数据的易获取性选择对城市发展用地具有共性且影响相对较大的独立因子,本次实验性分析选择如下因子:高程、坡度、坡向、水文地质条件、文物保护点、高速公路修建等。

2.2基于GIS技术的评价因子数据获取2.2.1源数据的处理城市规划中的源数据为CAD格式的地形文件,通常,在CAD格式下,高程点与高程注记间相互独立,只是单纯的矢量图形,高程点并没有高程属性值。

而GIS技术建模的基本是高程点与高程属性数据的相互关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GIS的南方某城市用地适宜评价摘要:GIS支持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是用户通过GIS系统对相关地理对象交互输入、分析、输出结果的过程。

本文以南方某城市区域发展适宜性评价为例。

先进行生态适宜性、城镇规模扩展适宜性、基础设施发展适宜性三方面评价,再进行整体适宜性评价。

旨在:确定建设用地所占的比例和分布情况;对规划期内可作建设用地的土地进行分类,确定城市延展方向;对现有建设用地进行评价与分级,为旧城区改造确定基准,为土地定价提供参考。

引言:无论是城市空间发展的概念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还是总体规划,规划者都要事先明确哪些土地适于开发建设、发展用地是否足够、哪些用地有优先发展的条件。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在调查分析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根据用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以及修建的要求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确定土地的建设适宜程度。

建设用地适宜性程度高的土地,地基承载力大,地势平坦,建筑造价低,对于项目布局无空间规模限制。

因此,考虑地形地貌、生态、重大基础设施、政策对对城市土地开发建设条件、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的综合影响,结合已有城镇空间分布状态,进行城市区域发展适宜性评价,将为规划决策分析提供定量化和直观的依据。

一、建立评价模型1、评价原则:1)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城市建设用地质量的优劣、适宜建设的范围及适宜度均是由土地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等因素所决定的,因此评价必须以综合性原则为基础。

但是,由于不同的建设用地构成因素对于土地利用的作用不同,不同的土地用途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质量的要求也不一样。

因此,必须按照各要素的重要性不同,使各种土地要素的作用和影响能够得到全面反映,并能够突出主要要素和城市用地的主要矛盾。

2)有机协调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的总体规划、旅游规划、交通规划、矿藏开发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水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各种层面规划的要求,与城市发展战略相协调。

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城市的景观环境相适应,避免建设用地选择的空间冲突和时间错位,使用地适宜性评定更加合理、科学。

3)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土地资源系统是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评价要正确反映其全貌,必须依据区域情况。

制定出科学的层次清楚的评价体系。

大城市人多地少,必须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

同时该城市分布有河流、水库、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良好,用地评价必需要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

同时,为了提高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用地的供给也应当考虑城市规划和生产力布局,充分满足土地利用的社会和经济目标。

2、评价方法采用多因子综合叠加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组合的方法,在一定数据精度下判定市域土地利用的建设适宜性与保护适宜性,以及具体的适宜建设或保护的用地类别。

3、因子选择考虑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把农田保护和控制要求作为主要生态因子。

农田保护区包括三类用地:基本农田(不适宜建设)、一般农田(基本适宜建设)、其他土地(适宜建设)。

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是坡度条件,因为有山地丘陵分布在城市内,不同坡度条件的建设成本和宜居条件也不同。

根据《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的要求(工业用地最大坡度10%,居住用地最大坡度25%),将坡度值划分3个等级,对应适宜建设、基本适宜建设、不适宜建设的分类。

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有其历史原因和一定的发展延续性,而从地理学角度考量,不同等级城市辐射影响能力也不一样。

因此,城镇规模扩展的适宜性评价因子包括中心城镇和一般城镇的影响。

这里把影响范围简化为以适当直线距离为半径为半径的圆形区域。

重大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是推动城镇产生、发展的动力。

针对基础设施的级别和类型,选择高速公路出入口、铁路站场、国道、省道作为基础设施条件的评价因子。

对同一评价主题,如在生态适宜性评价中各因子对评价结果的决定性不同,即在评价中的重要性不同,因而采用赋予权值的方式来区别各因子的影响效果。

而进行整体评价时,则视生态、城镇规模、基础设施三个因素对总体用地评价具有相等的重要性,最终对各因素采取相同的权重参与评价。

主要因子以及权重分配如下:注:权重值采用专家评分法确定。

4、因子分类评估:因子评估原则为:因子打分的分值在1~10之间,分值高低反映适宜开发或适宜保护的程度,适宜保护的得低分,适宜建设开发的得高分。

1)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主要考虑河流湖泊水面林地、园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等生态因素确定,生态敏感性越高,开发可能性就越低,分值也越低。

主要针对城市地形地貌以及工程地质条件,按照建设的安全性和工程造价进行分类,如下3)农地保护因子农田保护区分为非农用地保护区域、一般农用地保护区域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具体分类及评分见下表:4)城镇与区位因子主要以依托城市(城镇)的便利程度来划分,以距城市(城镇)的空间距离为衡量标准,划分为三类区域,具体分类及评分如下:5)交通因子主要以依托交通要素的便利程度来划分,综合考虑高速公路出入口、火车站场(包括客站和货站)等因素,以距离交通要素的看见距离为衡量标志,划分为三类区域,具体分类6)建设规划因子主要指市域范围内已通过规划评审的各法定规划的范围,在规划区范围内的分值为10分,无规划的为1分,划分为二类区域,具体分类及评分如下:根据上述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分别对各数据文件的空间要素进行赋值,再将各空间图层加以叠加,并采用公式S=i C Wi ni ∑=1*对叠加产生的每个新的空间单元计算多因素评价的综合分数。

(S 为某一空间单元的综合分数;Wi 为第i 个因素的权重;Ci 为第i 个因素的单因素评分;n 为参评因子数) 1、因子叠加分析2、建设保护因子主成分分析根据市域用地适宜性评价分值结果,对市域用地进行建设保护因子主成分分析,划分出市域用地适宜性评价用地类型结果。

6、数据来源模型运算所用的数据源及数据采集方式见下表。

表中所列出的数据源都是中国绝大部分城市所能提供的基础数据。

所以该模型适宜对绝大多数的城市做用地适宜性评价。

模型输入的数据数据类型来源用途城市行政区边界面状老师提供作为分析的空间范围水域面状老师提供用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区面状老师提供用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等高线线状老师提供用于生态地形、提取坡度,进而作生态适宜性评价农田保护区面状老师提供用于生态适宜性评价县乡镇点状老师提供用于城镇规模扩展适宜性评价现状城镇建成区面状老师提供用于扩展评价范围重要基础设施点状老师提供用于基础设施发展条件适宜性评价重要交通线路线状老师提供用于基础设施发展条件适宜性评价二、具体操作过程1、生成生态适宜性评价图利用等高线提取坡度值;将边界与等高线数据层导入GIS,将数据转换为栅格形式,设置统一的空间分析环境。

利用TIN提取坡度信息,根据评价标准对坡度进行等级划分,并以分类符号加以显示。

重分类农田保护区土地。

加载农田数据,将其转换为栅格文件,根据评价标准对栅格格式的农田保护区进行分级,并以分类符号加以显示。

执行栅格叠加,生成生态适宜性评价图。

对分类后的坡度的农田保护区数据进行叠加,并根据权重进行评价结果的计算。

2、生成城镇规模扩展适宜性评价图使用缓冲区产生城镇影响范围,利用矢量叠加和属性计算,根据评价标准对坡度进行等级划分,并以分类符号加以显示,生成城镇规模扩展适宜性评价图。

3、生成基础设施发展条件适宜性评价图使用栅格距离制图产生基础设施的影响范围,对分类后的高速公路出入口、铁路站场、国道、省道的栅格距离数据进行叠加,根据权重进行评价结果计算。

采用分级符号显示基础设施发展条件评价结果,并对水域、生态区、现状城镇建成区等图式符号进行调整,生成基础设施发展条件适宜性评价图。

4、生成用地适宜性评价图对生态、城镇规模和基础设施三个评价图进行叠加,使用栅格的重分类方法,把综合评价结果分为3类,产生城市区域发展用地适宜性评价图。

三、结论与分析分类后的评价图可以方便地统计分类后的不同级别的土地面积。

为城市建设、设施布局提供参考。

从分类后的评价图可以观察适宜性建设土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大部分适宜建设土地位于居于的中心,线状建成区的周围。

由于城市区域被生态区分割的缘故,适宜建设土地主要分散在生态区西南部、东北部和主河道东部转弯处。

这种分布特征可以辅助城镇体系规划的城镇分布与等级确定,用于总体规划用地发展方向的决策,为城市空间发展的概念规划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1、《上机实习4 用地适宜性评价》(老师提供的上机实习资料)2、《基于GIS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估》雷能忠、黄太鹏中国农学通报 2007,23(12)3、《GIS支持下的山地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以陕南岚皋为例》南晓娜、彭天、刘科伟国土资源科技管理第26卷、第3期 2009年6月15日4、《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李晓军 200705205、《市域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百度文库 2013年5月6、《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金华市区为例》温华特 20067、《刘惠清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许嘉巍 1999(06)8、《刘兴权基于GIS的城市总体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探讨》梁艳平工程勘察 2001(02)9、《基于GIS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王艳、宋振柏安徽农业科学 2008(06)10、《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系统》汤国安 2006三维分析实验目的和要求利用ArcGIS的三维空间分析功能,计算工程中的土方量,产生纵剖面,计算道路在地形表面的实际长度,计算针对某个参考平面之上或之下的表面积和体积,如山体的土方量、水库的库容。

实验数据输入的数据数据类型数据来源用途现状等高线线状老师提供计算工程实施前的土方量设计等高线线状老师提供计算工程实施后的土方量边界面状老师提供界定分析的空间范围道路线状老师提供产生三维剖面图规划湖塘区域栅格老师提供计算规划湖塘区域容量规划湖塘边界线状老师提供显示规划湖塘区域的界线第一章载入边界、现状等高线、设计等高线,由等高线产生不规则三角网。

如图1、图2。

2、计算按照设计进行工程实施的填挖方量,如图3。

使用栅格地面模型,获得详细的填挖方信息,如图4。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3、利用观察道路数据层或任意绘制三维折线,产生三维纵剖面。

如图5。

4、用ArcGIS的三维分析工具,计算道路在地形表面的长度。

5、加载设计湖塘界线、设计湖塘区域、设计等高线等数据层,以计算某一高程一下的地形体积方法计算拟建水库设计库容。

实验结果分析1、步骤2用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土方量不一致。

分析:由于两种方法分级显示的像元大小不同,所以统计时候的精确程度不同。

可能原本是填方的地方,因为像元太大,显示不精确,结果被显示为挖方。

所以像元越大,误差越大。

2、步骤4中道路长度大于道路在地形表面长度。

分析:由于道路在地形表面有起伏,所以导致length与surlength数值不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