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对比

合集下载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时间几乎同时,但两国的运动结果却截然不同。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由弱小走向强大;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无法摆脱被殖民的境遇。

不论结果如何,两国改革措施的对比,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明治维新成功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和得到启示。

一、改革前社会背景的差异当时的日本与中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社会阶级都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

日本在唐朝时学习中国的制度,但有两样没有学习,一样是科举制度,一样是宦官制度。

因此,日本的四个阶级无法相互转换,而中国的可以。

在日本,武士阶级即为士,享有众多特权,并且世袭罔替,子孙后代都能成为武士。

武士又分有多个等级,且中、下级武士无法升为上级武士。

并且由于中、下级武士俸禄较低,使他们处于被上级武士剥削的境遇。

中国的四个阶级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工、农、商三个阶级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士,并且士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世袭罔替的。

因此,科举制把任何对统治阶级不满的力量都转化成了拥护统治阶级的力量。

而且,中国的士是可以逐步升迁的,即从无利益者变成既得利益者。

当时日本是领主土地所有,土地不能买卖,所以地主也是受压迫的。

而中国的地主是土地所有者,是既得利益者。

因此,当时日本统治阶级的地位并不是稳定的,是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

随时都有可能被中、下级武士和地主推翻的危险。

反观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统治阶级地位依然稳固。

被推翻的危险相比日本小得多。

二、行政改革措施的差异对比两场运动在方式和内容上有其相似的地方。

第一,它们都是先由国家出资,从国外引进大机器生产,投入资金最大的工业都是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的企业。

第二,为适应近代化的需要,它们都开始了新式文化教育的创办。

但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异。

第一个差异是洋务运动虽然在生产力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却不变革封建制度,企图搞中体西用。

而日本则是在制度变革基础上建立地主资产阶级的新政权,由新政权推行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保证近代化的顺利进行。

历史研究性学习:“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对比

历史研究性学习:“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对比

历史研究性学习:“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对比19世纪中叶,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洲殖民者瓜分了拉美、大洋洲等地区。

但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迫切要求更多的殖民地,来倾销商品,寻找原料。

亚洲被各列强所“物色”。

侵略者蜂拥而至,亚洲国家纷纷沦为(半)殖民地。

各国有志之士都想赶走侵略者,拯救奄奄一息的祖国。

另一方面,改革之潮在欧美各国涌起,为亚洲国家改革作了范例,开了先河。

在这样情况下,中国兴起了洋务运动,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但由于各种因素,两国的运动在各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有哪些差异?为什么有这些差异?从以下各方面对比可得答案:1、改革的方面:“殖产兴业”与“富国强兵”材料:1875年,日本公使森有礼在保定与李鸿昌就朝鲜问题进行会谈,其中提到明治维新有一段有趣的对话:L——李鸿章S——森有礼L:对于近来贵国所举(明治维新),很不赞赏。

独有对贵国改变旧有服装,模仿欧风一事感到不解。

S:其理由很简单,只需稍加解释。

我国旧有服制,正如阁下所见,宽阔爽快,极适于安逸之人,但对勤快之人并不适合,所以它能适应过去的情况,而于今日时势之下,甚感不便。

今改旧制为新式,对我国裨益不小。

L:然衣服旧制乃对祖宗遗志的追怀,子孙应当重视,万世长存才是。

S:如果我国的祖先尚在的话,无疑也会做和我们同样的事。

距今一千多年前,我国的祖先看到贵国的服装优点便加以采用。

不论何时,善于学习他国长处是我国的传统。

L:贵国祖先采用我国抚掌乃贤明之举,我国服装纺织方便,用贵国原料既能制作,如今又要模仿欧服,实在要付出莫大的冗费。

S:虽然如此,但依我观之,要比贵国的服装精美便利,像贵国头发长垂,鞋大而粗,不太适合我国人民,其他还有很多事情不能适应,关于欧服,从不了解经济常识的人看来,当然贵一点,但是勤劳乃致富之基,怠慢乃贫苦之源。

正如阁下所知,我国旧服宽大而不方便,适应怠慢而不适应勤劳,然而我国不愿意慢慢致贫,想要勤劳致富,所以舍旧就新,现在所费,将来可得无限回报。

日本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比较分析

日本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比较分析

xx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比较分析在受到西方侵略者的冲击下,日本和中国这两个亚洲国家几乎在同时进行了一场改革,然而两者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同点:在背景方面两者多遭受到了外来侵略者的冲击,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遭到了惨败,主权进一步沦丧,国门进一步打开,日本在经过“黑船事件”后,和美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内的封建经济趋于解体,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尖锐,各地农民起义,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危险;两者多是一场近代化改革;改革前夕两者多是封建专制国家,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发展到了顶峰时期;中国和日本当时多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改革的时间基本相同;多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阻挠;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进程,发展了本国的近代企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点:1.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西化的变革运动,洋务运动则是一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2.指导方针不同: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纲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明治维新则是以“脱亚入欧”为指导思想,要全面破除封建统治,走上资本主义道路3.目的不同:洋务运动的目的只是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维护已经腐朽的封建统治,镇压农民运动,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巩固新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发展资产阶级4.领导力量: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洋务运动在真正实行时处处受到制约,慈禧太后掌握朝廷实权,为了平衡权利,一手扶植顽固派,另一方面又重用支持洋务派,洋务运动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领导集团没有占据政治和兵权的主动,洋务派力量弱小;明治维新领导则是下级武士,他们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但却得不到很好的任用,决定了下级武士必定要背叛幕府,成为反封建营垒的重要成员并且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

正是在这一势力的领导下,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天皇掌权,大刀阔斧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5.外部环境不同: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面临着多国的侵略和瓜分,抢占中国市场;英美列强,则利用日本作为牵制和侵略中国的工具,因而不但放松了对日本的侵略,反转而扶植日本。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并迅速发展,其侵略性的本质决定了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

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远在世界东方的仍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和日本无疑成了侵略的最好对象。

于是,船炮的轰隆声惊醒了沉睡中的亚洲姊妹,两国统治者为了挽救社会危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分别进行了一场以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并对其国家今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下面就来分析其中几个方面的异同点,并尝试从中找出两者迥异结局的部分原因。

㈠背景的相似与相异⑴内部环境--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加深鸦片战争后,英国人的坚船利炮轰碎了大清朝天朝上国的美梦,地主阶级开明派逐渐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①,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统治措施已经不足以应对新的困境,必须改变传统,学习西方文明,才能抵御外侮强敌。

如果说中国被迫开发放是源于与英国的鸦片战争的话,日本则是由于1853年的黑船事件。

在这此事件中,美国人佩里率舰队进入日本,强迫日本于第二年和美国签订了《日本亲善条约》,开放下田和函馆两个港口,供美舰补给用。

西方列强看到了强权的威力,英、俄、法、荷等国家纷纷派出将领,率领舰队来到日本,以军事为威协,强迫与日本签订和美国相类似的条约,日本奉行了200多年的锁国政策,亦是从此被打破。

并且在这个时期,两国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不仅无力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再生产,甚至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封建统治也已开始走向没落,统治阶级的腐化及外来侵略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愈加激化。

在这种情况下,受到西方改革潮流影响和农民起义冲击的中、日两国统治阶级内部都发生了分化。

⑵外部环境的差异首先,在侵略者的眼中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较日本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因此中国受到了列强的瓜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四分五裂,主权丧失,这给洋务运动及后来的一系列图强救国运动带来了巨大阻力。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1.相同点:都主张像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2.不同点:①中国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而不学先进的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②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③日本不但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引进西方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④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3.不同的原因:①经济:中日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中国洋务运动时,民族
工业虽然已产生,但力量薄弱,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9世纪的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深刻变化;②政治:两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不同。

中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在洋务运动中,顽固派掌握实权,并始终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为目标;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强大,并最终推翻幕府统治,掌握国家实权。

新政群为摆脱外来压迫,积极发展资本主义,为建立近代化国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相同点:(1)背景相同。

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

(2)目的相同。

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

(3)内容相同。

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

不同点:(1)领导力量不同。

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地方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掌握中央实权的慈禧太后在支持顽固派、洋务派之间,犹豫徘徊,致使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日益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推翻了幕府统治后,由明治天皇掌权,二者形成合力,进行大刀阔斧、全方位的改革。

(2)具体措施不同。

政治方面:中国洋务运动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

日本则改革落后制度,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建立新的体制。

经济方面:中国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

日本则进行大力改革,政府投资兴办一些近代工业,作为示范,同时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文教方面:中国只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

日本则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3)阻力不同。

洋务运动外受西方列强,内受封建顽固势力的严重阻挠;日本幕府体制专制色彩较轻,倒幕运动的胜利扫除了改革障碍。

(4)结果不同。

中国洋务运动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后失败;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且更重视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文明制度,最终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

思考探究: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对比

思考探究: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对比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对比一、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是日、中两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运动1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当时的日本和中国在自己社会纵向发展的过程中已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日本的资本主义萌芽已发展成了资本主义势力,经济上有一定势力而政治上无权的资产阶级和已经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已作为德川幕府的反对势力而在日本社会中客观地存在着。

而当时的中国却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的漫长跋涉中,弱小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早已出现,但在封建主义的种种压制之下还无法迅速成长起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

日本在1603年建立了德川幕府制度,结束了日本长期的战乱状态,国内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

在农村,出现了商人阶层,他们用自己的资金或借助于城市中的大批发商的贷款,把农产品收购起来转卖给上一层的商人或城市中的大批发商,从中获得商业利润。

在棉织业中也出现了“换棉”和“租机”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手工业中出现了作业分工的集中的工场手工业,1867年私营的雇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已有400多家。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社会中已出现了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有一定势力。

在幕府末年,大商业和高利贷也有较大发展,城市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叫做“株仲间”的商业垄断组织。

有些商人已凭借手中的经济势力参与政治。

据记载仅日本大阪市富商和高利贷借给封建主大名的债款就高达六千万两黄金,每年利息就相当于大米三百万担。

有此富商和高利贷者已不仅能凭借经济势力挟制大名,而且还直接参与藩政。

当时已出现的资产阶级虽然经济上有了这种势力,但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被视为下等阶级。

另外,日本社会还有一个中国社会所没有的武士阶级,他们是封建统治者固定的亲兵,不事生产,只能依靠禄米生活。

幕府统治末期,由于财政困难,幕府和各藩经常削减和停发下级武士的禄米,使一大批下级武士和家属生活异常困苦。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19世纪60年代起,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改革的进程。

这不是偶然的,两国都是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而走上改革道路的。

然而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强大,中国屡次改革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反而加剧了列强的瓜分脚步。

近代化伊始,中日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正是这些不同的地方,造成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差别。

第一: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统治者仍然极其厌恶和蔑视西方的一切,在1842----1856年两次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面对西方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没有做什么。

只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的刺激下,才出现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

然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

喊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日本面对西方侵略做出的反映则要比中国快的多,他们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很快便提出了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方针。

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利用西方先进武器对付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以维护日益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

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没落的幕府统治,从而为改革扫清了道路。

第二:两国领导力量的区别:中国为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其势力主要不在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方面。

他们对当时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既没有大胆"驳议"的勇气,更没有夺取政权、取而代之的要求。

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为保护清政府统治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然而其实她仍然是脚踏顽固派、洋务派两条船,身在曹营心在汉,犹豫徘徊,多方掣肘,致使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几个地方上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

洋务运动犹如大海中无人掌舵的大船,摇摆着不知驶往何方。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则是下级武士,他们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然而幕藩体制下的日本在任命官吏时,都遵循世袭门阀原则,对武士都严格按照上、中、下的高低进行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对比研究摘要: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洋务运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影响之深远以至于今。

在现代化的竞赛跑道上,日本仍然走在我国前面。

日本现在的许多东西也引起我们注意,值得我们学习,这样比较一下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异同,研究一下明治维新对中国洋务运动的影响,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需要,也该于现实有所裨益吧!正文: “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

这是左宗棠奏设福州船厂时,对中日两国近代化进展情况的描写。

如果说,日本的近代化始于明治维新,那么,中国的近代化可以说是发韧于洋务运动。

中国与日本乃一苇之隔,在历史上有着源远流长的联系,两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所处国际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几乎是同时发生在中国和日本土地上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却是那样不同,正如左宗棠说的,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在日本明治维新的1868年至1893年的二十五年里,工厂企业由四百零五个(主要是手工业工场),增加到三千三百四十四个(绝大部分是近代企业);铁路建有二千零三十九点六英里,还出现了“山阳”、“九州”、“北海道”、“关西”等四家私营大铁路公司;使用蒸汽动力的船舶总吨位到十一万零二百零五吨;银行有七百零三家;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部门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

中国洋务运动从1861至1895年的三十五年里,洋务派共办了近代军事工业19个,近代民用工矿企业29个(不包括以私营为主的官督商办企业),其中煤矿11个,各种金属矿12个,钢铁厂2个纺织厂4个;还有一批近代交通运输业,包括拥有轮船20多艘总吨位达5万吨的轮船招商局;铁路建成的仅364公里。

1872年中国开始出现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至1894年,才办了一百多个。

在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上,中国与日本比落后了很长一段距离。

一般认为明治维新是成功了,而洋务运动是失败了,我不这样看,明治维新是成功了,但洋务运动并没有失败,在中国平地上竖起上述那么多近代工厂企业,是空前的,就是成功之处。

至于说到这些企业“在1895年中日战争失败以后,终于大部分宣告停业和破产”,则不能责怪洋务运动,那是另一个问题。

正如一个人长到青少年夭折了,不能责怪他母亲失败流产一样。

但是,中日在近代化道路上的差距是很大的,这是事实。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近代化伊始,中日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正是这些不同的地方,造成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差别:第一、明治维新的起点高,洋务运动的起点相对来讲就很低。

明治维新前夕,日本全国手工工场已发展到四个左右,有些日本学者考证,1867年,日本全国手工工场已发展至420个。

而且,西南诸藩进行藩政改革中,已经创办起一些近代军用和民用企业,开了近代化之端。

资本主义因素在封建经济解体的裂土上迅速增长着。

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不仅成了反对幕府活动的支柱,而且在倒幕胜利后成为日本近代化的核心力量。

三井家族、坂本龙马、□泽荣一等官商大贾和企业家在财政和军需上积极支持了倒幕势力。

明治政府成立后,不断地得到三井、小野、岛田等大商贾和企业家的有力支持。

可是,洋务运动前夕的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大炮轰开其大门之后,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虽然开始了逐步分解的过程,但资本主义因素,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几乎是等于零。

这样,洋务运动开始的时候,既没有一个新兴的反封建的坚强的支柱,也没有一个可以恃为近代化的核心力量,更没有一点可以依凭的物质基础。

第二、就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各自遇到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力量来说,中国的封建势力远较日本封建势力强大。

中日两个的封建统治都遭到了农民大起义的严重冲击,1866年,日本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和都市暴动,在中国,随着1851年强大的太平天国起义的暴发,也发生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

但是中国的封建统治还没有达到同时期日本封建统治那种分崩离析,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的程度。

这一点主要是由于当时两国封建统治的体制不同所造成的。

日本的封建统治体制,被称为“幕(府)藩(国)体制”。

天皇在名义上是封建统治梯塔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实际上并不掌握政权,而只是尽一些宗教典礼上的职责。

德川幕府将军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德川将军为了独揽大权严格控制天皇的活动范围,不许天皇与外界,特别是不能和“大名”接触。

天皇与幕府将军的矛盾,使天皇成为倒幕势力的权威性的精神力量和在近代化运动中对付封建顽固势力的王牌。

在德川幕府之下的有三百个“大名”,即割剧一方的诸侯性的藩国。

多数“大名”直接依附于幕府将军,少数“大名”是较为独立的封建领主。

“大名”在自己的藩国里是全权的主宰者,掌握着司法权如对农民的生杀予夺之权。

但“大名”本身却受幕府将军控制,如“大名”不服控制府,将军即可用各种借口,剥夺“大名”的权势,甚而使“大名”本身及其家族毁灭。

和“大名”之间存在随时可能外化为对抗的矛盾。

特别叫幕府将军不放心的是“外样大名”。

德川幕府时代的“大名”约300个,他们所处的政治地位,可分三类:①“亲藩大名”,德川家族,可以从中推选将军的继承人;②“谱代大名”,德川氏的家臣,在幕府里任要职,是德川氏的主要支柱;③“外样大名”,他们是过去与德川氏平列的诸侯,只是因为德川将军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不得不支持德川将军。

“外样大名”远离中央,在自己的藩国握有实权,保持封建割剧的独立性。

他们中以西南部的萨摩、长州、土佐、肥前的势力最大。

他们使德川将军不能睡落心觉。

德川将军采用各种手段防范和控制他们。

一方面,将军将他信得过的“亲藩大名”和“谱代大名”的封地安置在“外洋大名”藩国的周围,以便监视和控制他们的活动。

另方面,又实行所谓“参觐交代”制度,即就是“大名”必须每隔一年要随带家属和随从人员到江户谒见将军,一年之后要回自己领地时,又必须将自己的妻子留在江户作为人质。

但是,这种企图限制和削弱“大名”势力的制度,是更大的恶化了将军和“外样大名”之间的矛盾。

“外样大名”为了改变这种不堪忍受的局面,便积极地发展自己的势力。

在这些藩国里自然经济的解体进行得相当迅速。

长州、萨摩等藩国在形势迫使下不自觉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进行了以“富国强兵”和“殖产兴业”为口号的藩政改革。

在“幕政改革”失败之时,这些藩的“藩政改革”却取得了胜利。

这样德川幕府由优势转入劣势,而与幕府对立的藩国则由劣势转入优势。

而且,随着藩政改革的胜利,这些藩国的社会经济逐渐走上资本主义轨道,因而使这些藩国与德川幕府的矛盾有了新的内容和性质,即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矛盾的内容和性质。

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日益同腐朽的封建领主统治的代表德川幕府不相容,同时对于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犯也不能容忍。

德川幕府在外国侵略者的压迫下,签订了一系的不平等条约,致使民族危机深重,从而在同诸藩的斗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而反幕势力一方面利用天皇与德川幕府将军的矛盾,借用天皇的权威。

另方面又高举起民族反抗的义旗,激起了人民的民族仇恨,在“尊王壤夷”的政治口号下,掀起了全国性的反封建领主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明治维新是将“尊王”、“攘夷”、“维新”这样三方面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形成不可阻挡的力量,致德川幕府于死地。

德川幕府架空天皇,夺了天皇的权,使日本在长时期内不能形成君主独裁的专制制度,长期的皇权旁落的状况,疏远了皇权与封建统治制度的联系。

天皇不仅不是封建统治的最高代表,而且成了推翻封建统治的权威性的力量。

德川幕府在长时期内未能使藩国完全失去独立性,“大名”在自己藩国的实权和对德川幕府的某种独立性,使日本在长时期内不能形成严格的中央集权制。

这样,地方诸侯不仅不是拱卫中央的力量,反而可以利用他具有的某种独立性,运用自己在藩国内的政治经济实权,组织军队与中央抗衡,并打出一个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良好局面。

日本封建统治者长时期内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和严格的中央集权,是明治维新其所以不同于洋务运动而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

洋务运动却是在高度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之下进行的。

中国封建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统治权力。

他在实际上也是完全掌握了政治上的统治权,军事上的指挥权,经济上的支配权和意识形态上的控制权。

各地总督、巡抚、提督等军政长官只有尽走卒的责任,而无半点独立的权利。

这样,在洋务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既无皇权可资利用,也无地方独立力量可充当有力的领导和支柱。

洋务派不能在把封建顽固势力赶去历史舞台的情况下,开展近代化的运动,洋务派的即使很微弱的努力,也既受到皇帝的限制,又受到封建顽固派的强有力的阻难。

连李鸿章这样的人物,也感叹道:“都中群议无能谋及远大”。

而且,这种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同种族统治结合在一起。

清朝中央政权——军机大臣,六部尚书,名义是满汉平分,实际上主要权力均在满员之手。

地方政权——各省督抚满员常占十之六七。

全国军政大权全为满员掌握。

曾国藩由于屠杀太平军有功,得到清廷的青睐,是被付与大权的第一个汉人。

汉人掌大权,不仅满人担心,就连一些软骨的汉人也认为不可。

汉军机祁□藻向咸丰帝献媚说:“曾国藩一在籍侍郎,犹匹居闾里,一呼蹶起,从者万人,恐非国家之福”。

咸丰帝经这一提醒,从此坚守惯例,不敢深信曾国藩,专指望琦善、托明阿、德兴阿、和春等满族将领来维持那迫近灭亡的清王朝。

满清统治者遇到任何事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统治的安危,任何地方发生什么事情总是首先被神经质的同反满联系起来,而加排斥和非议,因此,任何进步的努力都是很难获得大的成功的。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第一个近代化运动终于发生了,而且延续了几十年,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中国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虽然还强大,但已开始衰弱了。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里很深刻地指出:“随着鸦片日益成为中国人的统治者,皇帝及其周围墨守陈规的大官们也就日益丧失自己的权力”。

在外国大炮的轰击之下,随着天朝的声威,扫地以尽,皇帝的权威也被动摇了。

皇帝周围的大官,贵族,沉醉于鸦片酒色和忙于聚敛私财,腐化不堪。

咸丰帝大骂群臣说:“试问诸臣午夜扪心,何忍何安?若不痛加改悔,将来有不堪设想者矣!”。

但骂也无济于事。

于是,在太平军等起义力量的严重打击之下,满清统治集团惊惶失措之时,满清统治的权力结构便开始出现地方军官分权和清政权逐渐向汉族转移的趋势。

那些首先获得部分兵权的地方军官便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权势,在清廷腐败无能不得不容许的情况下,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某些主张。

洋务运动就是作为清朝封建集权专制主义的衰败和地方汉族军官获得某些兵权的标志和产物而出现的。

由于清朝封建统治权力结构的这种改变极其有限;中国洋务运动就不可能出现日本明治维新那种:天皇、外样大名和维新势力联合冲击封建统治者的情况,因而致使洋务运动就不可能获得象明日维新那种巨大的胜利和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