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_七释_考论
《文心雕龙》卷47才略诗解3曹丕清绮王粲捷密嵇康师心阮籍使气

《文心雕龙》卷47才略诗解3曹丕清绮王粲捷密嵇康师心阮籍使气题文诗:曹丕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曹植,千里然植,思捷才俊,诗丽表逸;子桓虑详,力缓故不,竞于先鸣.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位尊减才,思王也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王粲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七子冠冕.陈琳阮瑀,符檄擅声;徐幹也以,赋论标美,刘桢情高,以会辞采,应瑒学优,以得文名;路粹杨修,颇怀笔札,书记之工;丁仪邯郸,含论述美,有足算焉.刘劭赵都,能攀前修;何晏景福,克光后进;应璩风情,百壹标志;应贞文理,临丹成采;嵇康师心,以遣论文,阮籍使气,以命诗篇,殊声合响,异翮同飞.张华短章,奕奕清畅,鹪鹩寓意,即似韩非,之说难也.左思奇才,业深覃思,三都尽锐,咏史拔萃,无遗力矣.潘岳敏给,辞自和畅,西征锺美,哀诔贾馀,非自外也.陆机士衡,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思能入巧,而不制繁.陆云朗练,以识检乱,布采鲜净,敏于短篇.孙楚缀思,直置疏通;挚虞述怀,循规温雅;品藻流别,有条理焉.傅玄篇章,义多规镜;傅咸笔奏,世执刚中,桢干实才,而非群华,之韡萼也.成公子安,选赋时美,夏侯孝若,具体皆微.【原文】全文魏文之才,洋洋清绮。
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
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
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琳瑀以符檄擅声;徐干以赋论标美,刘桢情高以会采,应瑒学优以得文;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有足算焉。
刘劭《赵都》,能攀于前修;何晏《景福》,克光于后进;休琏风情,则《百壹》标其志;吉甫文理,则《临丹》成其采;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
张华短章,奕奕清畅,其《鹪鹩》寓意,即韩非之《说难》也。
王粲《七哀》

三、总述:从个体感伤到大生命关
怀
大背景叙述和个人见闻相互映照;叙 事、描写和抒情交叠,情感克制。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 从他人他物渐入。 皇甫谧《帝王世纪》:“董卓兴乱,大焚宫庙, 劫御西迁,京师萧条,豪杰并争。郭李之徒,残 害又甚。是以兴平建安之际,海内凶荒,天子奔 流,白骨蔽野。” 司马彪《九州春秋》:“李傕等相攻战长安中, 盗贼不禁,白日虏掠。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 麦二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尸秽满路。”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哭声,挥涕独不 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 听此言 。 特写镜头,戏剧对话,渐入内心感受。
张玉谷《古诗赏析》:“独就妇人弃子一事,备极 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顾,塞路死亡,不言自显。”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 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二字括之。则城郭人民 之萧条,却已写尽。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 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 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它可知矣。”
应劭《风俗通义》:“桓帝元嘉中,京师 妇女做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 齿笑。愁眉者,细而曲折;啼妆者,薄拭 目下若啼痕;堕马髻者,侧在一边;折腰 步者,足不任体;龋齿笑者,若齿痛不忻 忻。” “灵帝时,京师宾昏佳会,皆作魁櫑,酒 酣之后,续以挽歌。魁櫑,丧家之乐;挽 歌,执绋相偶和之歌。”
转笔,写个人遭际,叙述似平淡而实寓屈辱,含 悲叹之意。
《诗· 大雅· 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 方。”毛《传》:“中国,京师也。” 《诗· 小雅· 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 仇。” 孔融《答虞仲翔书》:“今睹吾子之治 《易》,乃知东南之美者,非但会稽之 竹箭耳。”
曹植《赠王粲》作年新辨——兼论与王粲《杂诗·日暮游西园》的赠答关系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ocial Science)第36卷第2期2021年4月Vol. 36 No. 2Apr. 2021曹植《赠王粲》作年新辨——兼论与王粲《杂诗・日暮游西园》的赠答关系刘 璐(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宝鸡721013)摘 要:对于曹植《赠王粲》的作年确定,历来莫衷一是,争议主要集中在王粲"拜侍中”前后。
通过分析字 句内容、思想内涵等,《赠王粲》应是拟王粲《杂诗•日暮游西园》而作。
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可以发现,相比 “拜侍中后”,“拜侍中前”说更符合史实、诗实与情理。
在对建安十五年至十七年间曹植、王粲的事迹进行对比排除后,可将《赠王粲》诗的作年进一步确定到建安十六年春。
关键词:曹植;《赠王粲》;王粲;《杂诗•日暮游西园》;作年D01:10.3969/j.issn. 1674-5035.2021.02.013中图分类号:12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035(2021) 02-0079-06关于曹植《赠王粲》诗(以下简称《赠王 粲》)的作年,林嬪在《曹植〈赠王粲〉诗作年 考辨》⑴一文中将前人说法归纳为三类,否定了 “拜侍中前”的两种说法,肯定了 “拜侍中后”说,并在此基础上将《赠王粲》的作年定在建安十九年(214)春。
笔者以为此说有误。
此外,作 为《赠王粲》的唱和之作,王粲的《杂诗•日暮游西园》(以下简称《杂诗》)是判断《赠王粲》作年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历代学者对于这两首诗之 间的关系只是简略提过,未作详细论证。
因此,这一工作的完成便显得十分必要。
一、《赠王粲》是答《杂诗•日暮游西园》之作刘履在《选诗补注》中提出,《杂诗》应是王粲(王仲宣)在荆州时为答复曹植赠诗所作,且 “词意终篇相合”⑵33。
吴淇的《六朝选诗定论》⑶、黄节的《曹子建诗注》⑷也认为这两首诗之间的赠答关系十分明显,但是在先后顺序上存在分歧。
七哀诗王粲_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七哀诗王粲_七哀诗·西京乱无象七哀诗·西京乱无象,写于公元192年(初平三年)。
其年六月,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劫掠,这时王粲逃往荆州,依靠刘表以避难。
此诗是王粲初离长安往荆州时所作,当时他是十六岁。
这首诗主要描写诗人在李傕、郭氾的变乱中离开长安所见的悲惨景象。
本文由快车教育网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七哀诗·西京乱无象王粲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字词解释: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
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
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中国:中原地区。
委身:置身。
荆蛮:即指荆州。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
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
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完:保全。
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岸:高坡、高冈。
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
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
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
喟(kūi亏)然:伤心的样子。
这首诗最后四句的意思是,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对比着当前的离乱现实,就更加伤心地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明主贤臣的那种急切心情了。
原文翻译: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王粲文学创作思想内容的前后期变化

王粲文 学创 作 思想 内容的前 后期 变化
◎王玲 玲 沙 登 阁
归附曹操之后 ,王粲的命运有了实质性转变。在短短的三五年时 前期作品思想 内容 建安七子”中政治地位最 高的人 , 记录汉末战乱 。身处乱世 的王粲 ,告别故土 ,流寓荆楚 ,写 间里 ,他连升数级 ,最后成 了 “ 是唯一 的封侯者。建功立业 的豪情壮志在这一时期终于得 到真正 出了很多反映汉末战乱现实和百姓深受苦难 的作 品。 《 三国志 ・ 魏 志・ 王肃传》称 “ 从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 ,天下分崩 ,人怀苟 的进 发 。 体验 随军 出征 。王粲归附曹操后 ,深得曹操器重 ,不仅得到 且, 纲纪既衰 , 儒道尤甚” 。汉末宦官弄权、国事 日非、征战不断、 民不聊生。初平三年 ,长安遭董卓和李催、郭汜之乱 ,“ 卓部兵烧 朝廷 官职 ,并且亲 自跟随曹操 出征 ,这是无 比的荣耀 ,也是王粲 生难得 的人生经历。他先后参加了建安十 四年的南征孙权 、建 洛 阳城 外 面 百 里 ,又 自将兵 烧 南 北 宫及 宗 庙 、府 库 、 民家 ,城 内 扫地珍尽”“ 杀之悉尽 ,死者狼籍”正是在 这种情况下 ,王粲写下 安十六年 的西征马超、建安十七年的南征孙权、建安二十年的西 了千古名篇 《 七哀诗》 , 当时他年仅十六岁。此诗写于他避难荆州 , 征张鲁、建安二十一年 的南征孙权等重大军事行动。七年 当中累 计长达两年之久的征戍岁月虽然漫长 ,然而 中原的渐渐统一和 曹 沿途所见百姓生灵涂炭 的情景。 } 士 志得到了前 抒发思乡之情。王粲滞留荆楚十六年之久 ,胸怀鸿鹄之志却 操在军事上 的节节胜利 ,使王粲 的满腔豪情和凌云; 无法施展,加之独在异乡的孤独感 ,易生思 乡之情。汉 乐府 《 悲 所未有的实现和升华。在戎马倥偬生活中 ,反映军事生活成为了 也形成 了王粲这一时期文学作 品的主题 。 五 歌 》云 :“ 悲歌 可以当泣 ,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 乡,郁郁 累累” 王粲创作 的主要题材 , 从军行 》便是这一时期的作 品。 对 月怀 远和 登 高 望 远是 古 人 思 乡采 用 的传 统 方式 。 于 是 ,王 粲 在 首 《 邺下文人唱和。闲暇之余 ,王粲和诸文人的一项主要活动就 流 寓荆州十二年 ,写下了情真词切 的 《 登楼赋 》 。“ 登兹楼 以四望 诗酒竞豪。其活动的内容 , 有弹琴博 兮 ,聊暇 日以销忧”无法排遣的愁绪只能通过登高远望以消愁了, 是和曹氏兄弟一道相聚宴游 , 调筝弄茄 , 读书论学, 更为重要的是吟诗作赋 , 抒写心声。 《 初 紧接着作者 写了一系列的荆楚美景 : 地之广 , 水之美, 楼 之高 , 物 弈, 魏文帝集 》日:“ 为太子时 ,于北园及东阁讲堂并 之丰。不可不谓之 “ 信美” ,然而乐土并未使王粲流连 , 相 反他却 学记》卷十引 《 ”王粲同当时有名的文人 ,如曹植 、曹 “ 虽信 美而非吾土兮 ,曾何 足以少留 !”以乐景反衬 了自己的思 乡 赋诗 ,命王粲……等同作。 丕、徐干、阮璃等都是好朋友。曹丕在 《 与吴质书》中曾满怀深情 情 之强烈。 昔 日游处 ,行则连舆 ,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 感慨; l 士 志难酬。王粲 “ 曾祖 父龚 , 祖 父畅 ,皆为汉三公” ,出 地 回忆说:“ ”王粲出于文学侍 身世家的他有着 强烈的用世 之志 ,他奔赴荆州 ,投奔刘表 ,本是 至筋酌流行 ,丝竹并奏 ,酒酣耳热,仰而赋诗。 谨慎文辞 , 在权臣幕僚的位置上写下一 想有一番作为的。然而 ,刘表并非王粲所期望的霸王之才,正如 从、属臣的身份竭忠效力、 王粲大部分诗 裴潜私谓所亲王粲、 司马芝日:“ 刘牧 非霸王之才 , 乃欲西伯 自处 , 些恭谦 自勉、颂主扬威的应制诗。在这样 的环境 中, 据俞绍初先生辑校 的 《 建安七子 其败无 日矣。 ”他满足于孤守一方 ,坐观时变 ,不图霸王之业。在 赋都是奉命与其他文人 同题而作。 、严可均先生的 《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及逯钦立先生 荆州十六年 ,王粲始终只是依 附于刘表 的一个普通幕僚 ,有一 处 集》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等对邺下文人同题诗赋作 品的数量做 了 安身之所而 已, 却无法充分施展 自己的才能抱负。 对王粲来说 , 一 的 《 分别为 : 王粲 3 1 篇, 陈琳 9篇 , 应场 9篇,杨修 5篇, , 方面 ,汉室丧失权柄 ,济苍生安社稷是他最大的理想 :另一方面 , 初步统计 , 王粲同题诗赋篇 岁月催 人老 ,自己的青春留给了荆楚 ,却一事无成 。王粲本是一 繁钦 4篇,阮璃 4篇 ,刘桢 、徐斡各 3篇。可见, 个热衷于仕途功名的人 , 其郁郁而不得志的心情 , 是不言而喻的。 数 为诸 子 之冠 ,而 且 占其 邺 下作 品 总数 的三 分 之二 。 抒发豪情; I 士 志。由于在刘表手下的不受重视 ,到归附曹操后 而这种 心情 , 也就很 自然地流露在他那些述志抒怀 的诗赋之中。 在 其代表作 《 登楼赋 》中即表达了怀才不遇 之情。前面说过 ,王粲 被封侯授职 ,王粲感到心情舒畅,深受鼓舞。追随曹操 ,在王粲 前期的作 品中流露了大量的思乡愁绪 ,其 实这种恫怅 ,不仅仅 是 看来正好可 以乘时进取 ,实现 自己的人生抱负。在依 附曹操的近 远离故土 ,与亲人的天各一涯 ,更多则是由于不得重用 ,对荆楚 十年中 ,他基本上是踌躇满志的。在与曹植等人同作 的奉和七体 文 《 七释》中, 王粲 “ 致辨于事理” , 主张圣王之世 , 有志之土应 心生 厌倦 ,故 此 乡愁 愈 加无 限 。 形中情于姐豆 ,宣德教于 四邦” 。在 奉命应诏之作。战乱 之中的王粲亲身经历 了背井离 乡,四处 当献身于政治 ,建功立业 ,“ 漂 泊 之 苦 ,他 急 切 渴 望安 定 的 生 活和 太 平 盛世 的到 来 ,有 强 烈 的 奉和曹王的 《 仿连珠 》 中, 王粲力劝 明主要任贤纳言 ,“ 帝王虽贤, ,“ 听于直言 ,则过行不累乎身” ,饱含着王粲 参政意识。对于刘表安定荆州局势 的内政外交政策 ,王粲在思想 非良臣无以济天下” 上是支持的。总结起来 ,他在荆州帮助刘表做了几件大事:其一, 关心国家大事的一片赤诚之心和效命时世的真诚。后来王粲追随 从军行》 。 他 为巩 固荆州的军事活动大造舆 论。其二 ,帮助刘表极 力周旋袁 曹操南征孙权、西征马超、张鲁 ,写下军旅诗 《 赞颂曹操武略。王粲依 附曹操后 曾奉祝曹 日:“ 明公定冀州之 绍同盟 内的矛盾。刘表结盟袁绍 ,目的在于牵制曹操 ,倘使袁绍 势力被彻底消灭,这 自然会危及荆州的安全。故此 ,王粲受命以 日,下车即缮其 甲卒 ,收其豪杰而用之 ,以横行天下 :及 平江 、 刘表名义分别发出 《 为刘荆州谏袁谭书》 、《 为刘荆外 『 与袁尚书》 。 汉 ,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 ,望风而愿治 ,文武并用 , 此三王之举也。 ”应 当说王粲的这番话不仅仅是出于应 二书均晓之以礼 ,动以亲情 ,劝二袁 “ 先除曹操 ,以卒先公之恨 : 英雄毕力 , 事定之后 ,乃议兄弟之怨,使记注之士,定曲直之评 ,不亦上策 酬 ,而是表达 了他初仕曹操 的认识以及甘愿效命曹 氏的心情 。在 邪! ”王粲展现出 “ 疾呼泣血”的情感 ,展示出 “ 苏张复生” 的才 《 公宴诗 》中王粲咏赞宴会盛况 , 颂誉曹氏美德 , 具有明显的奉承 力,以期使袁尚、袁谭携手共奖汉室。王粲奉命应诏的作 品以文 与效忠意味。 代 人立 言 ,体 现 了其 很 强 的文 字 功底 和 词 章 文采 ,能 于 诗赋 之 外 王粲博闻强记、明习前朝礼乐制度的特长引起 了曹操的重视 , 别有一番价值。 被任命为侍中 ,和卫凯共同制定魏 国朝仪,一起草刨了典章制度 ,
王粲名词解释

王粲名词解释王粲(330年-388年),字道颖,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年间文学家。
他是晋孝武帝司马曜时初登第的进士,又在正元年间(384年-386年)考中进士。
王粲以文学才华和诗词表现出色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王、徐并奇」,并与徐干并称「王徐」。
他的文风热情奔放,善用对联,以情拔志、以志传情,对后世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粲的名词解释不仅是对某一事物的定义,更是一种观点的表达和意见的提出。
他的名词解释主要包括对社会现象、人性特点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的解释。
首先,他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准确抓住了社会问题的实质。
例如他对当时社会治理问题的解释中,他认为:“虎作震主,羊为移风”,这是对腐败世道的形象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让人堪忧之处。
同时,他也对人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时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剖析。
例如他对于当时社会冷漠的现象的解释,他称之为“人客其意”,表达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关注不足的态度。
其次,他对人性特点的解释成为他作品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他深刻地触摸到了人性的弱点与局限性,正是这种真实地描绘使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情味和哲理性。
他的作品并非只是单纯的叙事,更多的是对人类情感的挖掘和人性的启示。
例如他解释了人类内心的矛盾和迷茫,他称之为“矛盾人心”,这是对人类良知和欲望之间的对立关系的准确表达,该解释意味着人们内心的挣扎与既有的社会和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问题。
最后,他对文学创作的解释具有创新和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文学创作不是简单的文字安排,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传播。
他把文学创作视为一种提高人们思想境界的工具,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使人们在欣赏、品味和思考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和思考的力量。
综上所述,王粲的名词解释不仅仅是对某一事物的定义,更是对社会现象、人性特点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的观点表达。
他凭借着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安乐康平室随笔(3)

安乐康平室随笔(3)又按读书一事,古难今易。
本朝诸先正,最好著为后人省心省力之书。
如于经学家著作,则有朱彝尊《经义考》三百卷;于经学家师承,则有毕沅《传经表》一卷、《通经表》一卷(一作洪亮吉撰),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八卷、《经师经义目录》一卷;于经部唐以前佚书,则有马国翰《玉函山房丛书》内所辑经编(按所辑较黄?《汉学堂丛书》内经解、通纬二类为详);于历代礼制,则有秦蕙田《五礼通考》二百六十二卷;于古书字义,则有阮元《经籍纂诂》一百六卷(又补遗)、王引之《经传释词》十卷;于小学家著作,则有谢启昆《小学考》五十卷;于检查《说文》诸字,则有黎永椿《说文通检》十四卷;于史部唐以前佚书,则有马国翰《玉函山房丛书》内所辑史编;于史事提要,则有齐召南《历代帝王年表》三卷(按此书不及官撰《历代纪事年表》之详,而简括便览)、阮福明《年表》一卷;于宋元明史事编年,则有毕沅《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夏燮《明通鉴》一百卷;于本朝大事编年,则有近人王先谦十朝《东华录》六百二十四卷;于本朝名人事迹,则有钱仪吉《碑传集》一百六十四卷、李元度《先正事略》六十卷、李桓《耆献类征》七百二十卷;于检查正史诸人姓名,则有汪辉祖《史姓韵编》六十四卷;于历代庙谥世次元号讳字,则有陆费墀《帝王庙谥年讳谱》一卷;于历代所讳诸字,则有黄本骥《避讳录》五卷;于历代统系,则有段承基《历代统纪表》十三卷;于历代纪元,则有叶维庚《纪元通考》十二卷;于历代年岁甲子,则有李兆洛《纪元编》三卷;于历代每月朔闰,则有汪曰桢《长术辑要》十卷;于古今人生卒年岁,则有钱大昕《疑年录》四卷、吴修《续疑年录》四卷、钱椒《补疑年录》四卷、陆心源《三续疑年录》十卷;于正史中补撰职官诸表,则有万斯同《历代史表》五十九卷;于正史中补撰各志,则有钱仪吉《晋兵志》一卷、郝懿行《宋书刑法志》一卷、《食货志》一卷、洪亮吉《三国疆域志》二卷、《东晋疆域志》四卷、《十六国疆域志》十六卷、洪?孙《梁疆域志》四卷、钱大昕《元史氏族志》三卷、侯康《后汉艺文志》四卷、《三国艺文志》四卷、倪?《辽金元三史艺文志》一卷、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四卷;于历代封爵谥法,则有沈炳震《廿一史四谱》内《封爵谱》二十四卷、《谥法谱》十六卷;于历代郡邑地名,则有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四十七卷、李兆洛《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二十卷;于本朝府厅州县地名,则有李兆洛《皇朝舆地韵编》二卷;于本朝外藩部落,则有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十八卷、表四卷;于本朝舆地全图,则有胡林翼《大清中外壹统舆图》三十二卷;于考订前人伪撰各书,则有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一卷;于金石文字,则有王昶《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陆耀?《金石续编》二十二卷、陆心源《金石粹编续》三百卷;于碑刻目录,则有孙星衍《寰宇访碑录》十二卷、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五卷;于金石学家姓名著作,则有李遇孙《金石学录》五卷、陆心源《金石学录补》四卷;于子部唐以前佚书,则有马国翰《玉函山房丛书》内所辑子编;于理学家宗派言行,则有全祖望《宋元学案》一百卷(王梓材增补)、黄宗羲《明儒学案》六十二卷、江藩《国朝宋学渊源记》二卷、唐鉴《国朝学案小识》十五卷;于算学家姓名著作,则有阮元《畴人传》四十六卷、罗士琳《续畴人传》六卷、诸可宝《畴人传三编》七卷;于编辑诗文总集,则有严可均《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先唐文》七百四十六卷、陆心源《唐文拾遗》八十卷、《唐文续拾》十六卷(按二书皆补《全唐文》之遗)、李调元《全五代诗》一百卷、吴之振《宋诗钞》一百六卷、厉鹗《宋诗纪事》一百卷、曹廷栋《宋百家诗存》二十卷、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一百卷、张金吾《金文最》六十卷、顾嗣立《元诗选》一百十一卷(原刻不分卷数,此从《四库提要》)、《癸集》十卷、黄宗羲《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朱彝尊《明诗综》一百卷、王昶《湖海文传》七十五卷、姚椿《国朝文录》八十二卷、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三十二卷、王昶《湖海诗传》四十六卷、张维屏《诗人征略》六十卷、二编六十四卷。
王粲、刘桢别集版本考论

图书馆学刊2021年第3期TUSHUGUANXUEKAN NO.3,2021王粲.刘桢别集版本考论易兰(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上海200062)[摘要]王粲、刘桢古本别集均散佚不传。
现存两人别集为明清人重编本,包括张燮辑本、杨德周辑本、张溥辑本、叶绍泰辑本、杨逢辰辑本以及丁福保辑本,其中以张溥辑本最为精核。
[关键词]王粲刘桢别集版本[分类号1G256.21引言建安七子中,王粲和刘桢的文学成就最高,影响深远。
两人创作颇丰,《魏志•王粲传》称粲“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叭桢“著文赋数十篇”叫根据两人别集的编撰、流传及散佚情况,可以将其分为古本与辑本。
古本指目录学著作或古书引文所称的《王粲集》和《刘桢集》,均已亡佚;辑本指明清两代辑佚与重编的两人别集。
俞绍初《建安七子著作考艸及胡旭《先唐别集叙录》a对此曾有所爬梳,但由于研究旨趣的限定,两者皆较为简略,无法完整呈现相对系统的两人别集版本流传情况,尤其对明清重编本尚缺乏深入、系统的开掘和整理。
故笔者主要考察两人别集从编撰结集、到流传散佚,再到辑佚重编的整个流传过程。
2古本(魏晋至元代):编撰与散佚《魏志•王粲传》裴注引《魏略》曰:“(建安)二十三年,太子又与质书曰:’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
痛何可言邪!……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叫曹丕此书下文论及“仲宣续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
……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隽也”叫故其所编文集,徐、陈、应、刘以外,亦收录王粲之作。
曹丕所编文集,大概可以作为两人作品的初次汇集。
《隋书•经籍志》“集部”著录:“《王粲集》十一卷”戮“《刘桢集》四卷”叫下注:“《录》一卷”叫可知两人别集在六朝保存情况。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著录《王粲集》十卷,《刘桢集》二卷。
《王粲集》较《隋志》少一卷,俞绍初先生认为原因在于“《北堂书钞》一O四引《王粲集序》云:'粲善属文,举笔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