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马哲83个重要名词解释

马哲83个重要名词解释

83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国际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

1.引力模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个国家间的贸易与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成正比,与两国间的距离成反比。

2.国内生产总值(GDP):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3.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如果在生产某种产品上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就可以说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4.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5.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

6.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上生产较外国需要更少的单位劳动力,那么这个国家就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7.相对工资:是指该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的比值。

8.李嘉图模型: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

9.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扩张:即生产可能性边界外扩时,在不同方向上的扩张幅度不一样。

10.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不同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的资源中所占的比例和它们在不同产品的生产投入中所占的比例而这之间的相互作用,又称为要素比例理论。

11.或:一个国家会出口密集使用该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稀缺要素的产12.要素价格均等化:即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

13.里昂惕夫悖论:里昂惕夫发现,虽然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但是美国的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要低于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

14.标准贸易模型基于以下四个重要关系: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供给曲线之间的关系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之间的关系世界相对供给和世界相对需求之间的关系贸易条件对国家福利的影响15.贸易条件:一国出口产品价格除以该国进口产品价格。

16.出口偏向型增长: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17.福利恶化型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使得该国的贸易条件极度恶化,以至于该国的福利水平比经济增长前还要低。

中国古代史重要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重要名词解释

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

它是在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

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并开始逐步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道德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商鞅变法商鞅即卫国公孙鞅,姓公孙氏,名鞅,也称卫鞅。

少好刑名之学,曾作过魏相公叔痤家臣。

后来公叔痤去世,公元前359年,卫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续修穆公之业,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先以帝道说之,孝公时时瞌睡;次以王道说之,然而犹未中旨;最后以霸道说之,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强国主张,孝公大悦,任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公元前356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一)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二)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分子生物学重要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重要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重要名词解释染色体(chromosome):原指真核生物细胞分裂中期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遗传物质载体。

现在这一概念已扩大为包括原核生物及细胞器在内的基因载体的总称。

染色质(chromatin):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在分裂间期染色体结构疏松,称为染色质。

其实染色质与染色体只是同一物质在不同细胞周期的表现。

常染色质(euchromatin):是进行活跃转录的部位,呈疏松的环状,电镜下表现为浅染,易被核酸酶在一些敏感的位点(hypersensitive sites)降解。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在间期核中处于凝缩状态,无转录活性,也叫非活动染色质(inactive chromatin),是遗传惰性区。

在细胞周期中表现为晚复制,早凝缩,即异固缩现象(heteropycnosis)。

组蛋白(histones):进化上非常保守的碱性蛋白质,是DNA的结合蛋白,也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分H1、H2A、H2B、H3、H4五种,与DNA共同组成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单位结构。

核小体(nucleosome):DNA绕在组蛋白八聚体(H2A、H2B、H3、H4各一对)核心外1.8周(146bp),形成核小体核心颗粒。

DNA多态性:指DNA序列中发生变异而导致的个体间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

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单核苷酸多态性,是指基因组DNA序列中单个核苷酸的突变引起的多态性。

包括转换、颠换、缺失和插入。

通过SNP可发现疾病相关基因突变,指导用药与药物设计,标记相邻的疾病基因。

端粒(telomere):真核生物线性基因组DNA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是一段DNA序列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

内含子(intron):原初转录物中经RNA拼接反应而被去除的RNA序列或基因中与这些RNA序列相应的DNA序列。

外显子(exon):在前体mRNA剪接(Splicing)后仍被保留下来、存在成熟mRNA中的RNA序列或与其对应的DNA序列,可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被表达为蛋白质。

计量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

计量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将因变量与一组解释变量和未观测到的扰动联系起来的方程,方程中未知的总体参数决定了各解释变量在其他条件不变下的效应。

与经济分析不同,在进行计量经济分析之前,要明确变量之间的函数形式。

经验分析(Empirical Analysis):在规范的计量分析中,用数据检验理论、估计关系式或评价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确定遗漏变量、测量误差、联立性或其他某种模型误设所导致的可能偏误的过程线性概率模型(LPM)(Linear Probability Model, LPM):响应概率对参数为线性的二值响应模型。

没有一个模型可以通过对参数施加限制条件而被表示成另一个模型的特例的两个(或更多)模型。

有限分布滞后(FDL)模型(Finite Distributed Lag (FDL) Model):允许一个或多个解释变量对因变量有滞后效应的动态模型。

布罗施-戈弗雷检验(Breusch-Godfrey Test):渐近正确的AR(p)序列相关检验,以AR(1)最为流行;该检验考虑到滞后因变量和其他不是严格外生的回归元。

布罗施-帕甘检验(Breusch-Pagan Test)/(BP Test):将OLS 残差的平方对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做回归的异方差性检验。

若一个模型正确,则另一个非嵌套模型得到的拟合值在该模型是不显著的。

因此,这是相对于非嵌套对立假设而对一个模型的检验。

在模型中包含对立模型的拟合值,并使用对拟合值的t 检验来实现。

回归误差设定检验(RESET)(Regression Specification Error Test, RESET):在多元回归模型中,检验函数形式的一般性方法。

它是对原OLS 估计拟合值的平方、三次方以及可能更高次幂的联合显著性的F 检验。

怀特检验(White Test):异方差的一种检验方法,涉及到做OLS 残差的平方对OLS 拟合值和拟合值的平方的回归。

这种检验方法的最一般的形式是,将OLS 残差的平方对解释变量、解释变量的平方和解释变量之间所有非多余的交互项进行回归。

马原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名词解析

马原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名词解析

马原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名词解析马原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名词解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探索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学说,其中蕴含着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一、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力量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是实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途径。

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等。

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制约着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是基础,上层建筑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的一切观念、观点、思想体系和文化形态的总和。

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某一社会阶级或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创造并推广的一种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为压迫统治阶级服务的,它的变化与阶级斗争息息相关。

四、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是在生产关系中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历史发展的驱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才能得到解决,进而推动社会的前进。

五、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其核心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人们按照各自的工作量和贡献来分配社会产品。

社会主义旨在消除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

六、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全面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制度的阶段。

共产主义追求“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实现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83个重要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83个重要名词解释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口腔教材里的重要名词解释考研必备

口腔教材里的重要名词解释考研必备

名词解释1.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展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2.生物学宽度——通常将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的恒定距离称为生物学宽度,包括结合上皮和牙槽嵴顶上方的结缔组织,约2mm。

随着年龄的增大或在病变情况下,上皮附着向根方迁移,牙槽嵴顶亦随之下降,沟〔袋〕底与牙槽嵴顶间的生物学宽度保持不变。

3.RCT——即根管治疗(rootcanaltherapy),是一种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有效方法,其核心是去除感染,杜绝再感染,它是通过机械和化学的方法预备根管,将存在于牙髓腔内已经发生不可复性损害的牙髓组织和作为根尖周病的病原刺激物全部去除,及去除感染并使根管清洁成形,再经药物消毒和严密的充填根管以到达防止再感染的目的。

4、Remouable partial denture——可摘局部义齿:是指利用口内余留的天然牙,黏膜,牙槽骨作支持,借助义齿的固位体及基托等部件获得固位与稳定,用以修复缺损的牙列及相邻的软硬组织,患者可自行摘戴的的一种修复体。

它是牙列缺损修复常用的方法。

5. 颌位记录——是指用颌托来确定并记录在患者面部下1/3的适宜高度和两侧髁突在下颌关节凹生理后位时的上下颌位置关系。

包括垂直和水平关系记录两局部。

6 ferrule——牙本质肩领:冠边缘以上,核根面以下大于1.5mm的牙本质,牙本质肩领的作用:a. 提高牙体组织的抗折能力b. 抵抗桩的旋转c. 提高无髓牙和修复体构造上的完整性7.telescope denture——套筒冠义齿:是指以套筒冠为固位体的可摘义齿,套筒冠固位体由内冠与外冠组成,内冠粘固在基牙上,外冠与义齿其他组成局部连接成整体。

义齿通过两者之间的嵌合产生固位力,使义齿产生良好的固位与稳定,义齿的支持由基牙或基牙与基托下组织共同承当。

8.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液注射到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被阻滞的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名词解释1、信息化:信息化是指由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

它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产方式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几个方面。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过程。

2、两化融合:两化融合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

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互相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

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含义:一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融合,即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工业化发展战略要协调一致,信息化发展模式与工业化发展模式要高度匹配,信息化规划与工业化发展规划、计划要密切配合;二是指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能极大节约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三是指虚拟经济与工业实体经济融合,孕育新一代经济的产生,极大促进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四是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IT设备与工业装备的融合,产生新的科技成果,形成新的生产力。

具体包括:软件与硬件的融合,如与硬件结合的嵌入式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汽车、医疗、机械、石油化工、钢铁、建材、发电等领域的大宗软硬融合产品;软件与信息服务的融合,如在软件外包的基础上发展国内信息服务外包业务;网络融合,通信、计算机、电视网络加快融合,带来技术与业务的创新发展,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成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与运营业的融合,电视、通信运营商不断介入制造领域,融合互动成为商业模式和业务创新的基点;信息化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通过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撑优势、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两化融合的内涵有四个方面:技术融合: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

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生产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例如,普通机床增加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之后就变成了信息家电,产品价格比原来有大幅提高。

业务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到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

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产品设计效率;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

资源融合: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能极大节约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

3、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

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

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信息化。

4、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 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的制订,通过向计算机输入被加工零件的几何信息(形状、尺寸等)和工艺信息(材料、热处理、批量等),把毛坯加工成工程图纸上要求的零件,由计算机自动输出零件的工艺路线和工序内容等工艺文件的过程。

5、计算机辅助工程(CAE): CAE主要指用计算机对工程和产品进行性能与安全可靠性分析,对其未来的工作状态和运行行为进行模拟,及早发现设计缺陷,并证实未来工程、产品功能和性能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6、生产制造执行体系(MES):生产执行系统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是面向车间级的生产管理系统。

实现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入库整个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

7、制造执行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MES (ManufacturingExecution Systems)是在生产活动中使用及时正确的数据,提供适当导引、响应及报告,针对条件改变立即作出快速反应,减少无附加价值的活动,更有效的组织生产作业及流程,使下单到成品间的生产过程最佳化,改善设备的回收率,准时交货率、库存周转率、边际贡献、现金流量绩效,提供企业与供货商之间的生产信息。

8、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omputer integrated Making System)是将技术上的各个单项信息处理和制造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在一起,将产品生命周期中包括设计、制造、管理、市场等有关信息处理全部集成,建立统一全局的产品数据模型和数据管理及共享机制,保证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刻以正确的方式传到所需的地方。

9、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在工程和产品设计中,计算机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担负计算、信息存储和制图等项工作。

在设计中通常要用计算机对不同方案进行大量的计算、分析和比较,以决定最优方案;各种设计信息,不论是数字的、文字的或图形的,都能存放在计算机的内存或外存里,并能快速地检索;设计人员通常用草图开始设计,将草图变为工作图的繁重工作可以交给计算机完成;由计算机自动产生的设计结果,可以快速作出图形显示出来,使设计人员及时对设计作出判断和修改;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与图形的编辑、放大、缩小、平移和旋转等有关的图形数据加工工作。

CAD 能够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缩短设计周期和提高设计质量。

10、数控设备网络控制系统(DNC)意为直接数字控制或分布数字控制。

是实现CAD/CAM和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系统集成的纽带,是机械加工自动化的又一种形式。

11、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是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利用电子数字计算机通过各种数值控制机床和设备,自动完成离散产品的加工、装配、检测和包装等制造过程。

12、集散控制系统(DCS):集散控制系统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是一个由过程控制级和过程监控级组成的以通信网络为纽带的多级计算机系统,综合了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显示(CRT)和控制(Control)等4C技术,基本思想是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配臵灵活、组态方便。

13、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是一种应用在单一地点的企业内部、分散多个地点的企业内部,以及在产品研发领域具有协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的、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的创建、管理、分发和应用的系列应用解决方案,能够集成与产品相关的人力资源、流程、应用系统和信息。

PLM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基础技术和标准(例如XML、可视化、协同和企业应用集成);信息创建和分析的工具(如机械CAD、电气CAD、CAM、CAE、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信息发布工具等);核心功能(例如数据仓库、文档和内容管理、工作流和任务管理等);应用功能(如配臵管理);面向业务、行业的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

14、工业流程优化:流程优化是对现有工作流程的梳理、完善和改进的过程,是通过不断发展完善和优化业务流程,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策略。

流程优化不仅指做正确的事,还包括如何正确地做这些事。

为了解决企业面对新的环境,必须从本质上反思业务流程,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便在衡量绩效的关键(如质量、成本、速度、服务)上取得突破性的改变。

15、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是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采集数据和进行程序运算,输出到执行器执行,以控制生产工艺过程更高效、更安全地运营。

16、客户关系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就是通过对客户详细资料的深入分析,来提高客户满意程度,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手段。

17、供应链管理(SCM):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计划和控制等职能。

是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获得企业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的有效性管理,表现了企业在战略战术上对企业整个作业流程的优化整合并优化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的业务效率,使商品以正确的数量、正确的品质、在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时间、最佳的成本进行生产和销售。

18、决策支持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是以数据仓库为依托,通过对企业历史数据的挖掘,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决策支持。

有数据驱动、模型驱动、知识驱动、基于Web、基于仿真、基于GIS、通信驱动等驱动方式。

19、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是一个为企业或个人提供网上交易洽谈的平台。

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是建立在Internet网上进行商务活动的虚拟网络空间和保障商务顺利运营的管理环境;是协调、整合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有序、关联、高效流动的重要场所。

企业、商家可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网络基础设施、支付平台、安全平台、管理平台等共享资源有效地、低成本地开展自己的商业活动。

20、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它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收益和效率为目的,同时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和基层操作。

21、企业资源计划体系(ERP):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是针对物质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

它也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强调对企业内部甚至外部资源进行优化配臵,提高利用效率。

22、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通过采用Internet/Intranet 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个企业实现办公自动化的程度也是衡量其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