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标的调整及入门 原作——何蔚蓝
何蔚蓝浮漂新论

何蔚蓝,广东省深圳人,出生于1961年11月,现年44岁。
1978年高中毕业后供职于深圳某外资企业。
近年来,他根据各类钓赛中鱼情变化,努力改造浮标造型,推出多款适合于竞技钓鱼的专用标,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浮标的调钓原理。
何蔚蓝浮漂新论:浮标是根据鱼情来使用的,而不是要鱼来适应浮标;饵是用来钓鱼的,而不是看饵来选浮标。
浮标是整个台钓的灵魂。
故俗话说:一年苦练,二年调饵,五年调标。
浮标在钓鱼时的作用就好像我们家中的电视机一样,零件、电路及供电系统都没有问题,如果调整不好,就出不了信号;调对了,画面就很清晰,看得很舒服。
要解开浮标之谜,还得一步步从头说起。
何蔚蓝最近把他的浮标理论概括为7条口诀:1、调低钓低,双灵敏;2、调低钓高,下迟钝;3、调高钓高,双稳定;4、调高钓低,上迟钝;5、淤泥池底,最难调;6、刁滑鱼儿,最难钓;7、不多不小,轻触底。
要调好浮标,先要认识它。
1、不贯穿型所用的材料就多了,较有代表性的是带壳孔雀翎和芦苇制作的浮标。
它的制作过程是将标身材料剖开后两头分别插入标尖和标脚,再粘合成形。
这类浮标如果制作得好,有外壳保护一般不用涂太厚的油漆,自重又比较轻。
然而,有些产品为求接口圆润涂了很厚的油漆,反而破坏了它轻灵的特点。
与贯穿型浮标相比,它在轻微的外力影响下就有灵敏和活泼的标尖反应,具有将小动作放大的优点,可惜取材于未经修饰的天然物质,规格不能统一。
它最经不起挑剔的地方是浮标顶部和标肢的结合部,要挑选一支完美的浮标不容易,如果用心选到一支好的,不失为利害的武器。
2、贯穿型以去壳孔雀翎制作的浮标为代表。
中心用碳或玻璃纤维支撑,外包去壳孔雀。
这类浮标外观漂亮,但对油漆的要求很高。
油漆既要有硬度又要有韧性,还得恰到好处,面漆硬了容易爆裂,太软又会在扬竿瞬间出现的180度倒立中受水的阻力而呈现弯曲。
试想,速钓的扬竿抛钩在一分钟内重复4-5次,浮标还来不及回直所出现的下沉,鱼讯的动作会正确吗?显然,只有很专业的厂家才能生产出在外力作用下保持挺直的浮标。
怎么样调浮漂

今钓界有关浮标调钓灵敏度的理论认识约分三大门派,暂统计为:1、“台钓”派:从当年东峻廖心阳先生始,直至我前些时收集到的台湾“运哥”的系统调校文章。
它的灵钝认识概念是:浮标示目——调的越高越灵;钓的越底越灵......2、程宁竞技派:居于实战点,另一层面浮标灵钝理念为:调目低为灵,钓目低为灵......3、深圳何蔚蓝:浮标自身,剩余浮力,上下迟钝说......鉴于我等皆江湖凡渔,并无意于浮标调校理论之争,辗转反思再三,只得将三大调钓方法尽可能地都放在这里,以方便大家阅览比较,明了其各自思路依据精华后,备将来能融会贯通,归纳总结出大家自己的实用调钓方法......试解译宽阔的调标范围:(翻译台湾运哥的文章)我非常佩服在大陆钓鲫竞赛中胜出的程宁先生,他花了很多时间,将自己反复实验结果的钓鱼心得,整理成文字公诸于世,来嘉惠钓友;特别是透过网络的力量后,影响层面更深远!这种无私的精神,正是钦佩之所在...... 虽然,我的钓技与他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我还是把这一段时间来,探索浮标调校的心得。
提供给大家参考,野人献曝,是对是错,也望前辈指正...... 以下看法与程宁先生在示标“上细下粗”的条件下,所作出“调的目数越多越迟钝,调的目数越少越灵敏”的说法是有出入的,因为我使用在台湾目前流行的实心尾、标示杆一样细长的流线型浮标来作钓,结果偏向传统“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调的目数越少越迟钝”的看法。
不过,对于程宁先生“全方位级差调钓法”(钓目低于调目为钓灵,高于调目为钓钝。
调几钓几为这一目的临界点...一支十目的浮标,就有十个级别的临界点和十个级别的灵与钝。
但不是所有的级别都好用或常用...)的论点,赞同。
我想,这不只是针对刁嘴的鲫鱼有用,对回锅(钓完又反复放回)的福寿鱼应该更好用才对。
以下灵与钝的探讨,以大范围的“调目”为主,而“钓目”涉及剩余浮力对灵钝的影响,与饵料大小也有关,所以琢磨不多。
暂以一般“钓目越少越灵、越多越钝”观念套用之。
历届钓王及钓鱼高手概要

历届钓王及钓鱼高手历届钓王!太长了,下面的介绍如果大家看累了可以休息一下再看!哈第一届钓王,吕世春(山东队,95年),首届钓王第二届钓王,林桂明(广州,96年),也称96钓王,以下类推第三届钓王,李维新(广东,97年)第四届钓王,程宁(北京 98年)第五届钓王,化绍新(山东 99年)第六届钓王,徐清华(河南 2000年)第七届钓王,邓刚(湖北 2001年)以后光威冠名...第一届光威钓王杯钓王,吕中胜(湖北 2002年)2003年钓王杯因非典停赛一年。
第二届光威钓王杯钓王,张晶(北京 2004)以后改每两年一次...第三届光威钓王杯钓王,蔡健(湖北 2006年)蔡健师从邓刚。
第四届光威钓王杯钓王,娄建国(湖南 2008年)制标专家何蔚蓝广东省深圳人,出生于1961年11月。
1978年高中毕业后供职于深圳某外资企业。
1990年代初期见识“台钓”,由此对它的结构,特别是浮标的工作原理产生浓厚兴趣。
1995年师从台湾著名钓手萧春平学习悬坠钓鱼技术,对“悬坠”理论中的调标变化研究颇深。
1997 年,在深圳市举行的全国城市钓鱼邀请赛上崭露头角,获个人冠军,从此与竞技钓鱼结缘,是广东钓鱼界的一颗新星。
1998 年,在积极吸纳广东钓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始研制浮标,并创立“钓鱼郎”品牌。
1999年创建深圳市钓鱼郎渔具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同年被湖北老鬼钓鱼学校聘为技术专家,讲授浮标的科学认识与运用。
2000 年,他在山东威海市举行的首届两岸钓鱼精英赛上荣获总成绩冠军和总重量、尾数两项亚军。
从钓手到浮标制造专家,他遵循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原则。
近年来,他针对“钓王杯”、“海狮杯”等大型赛事中浮标作调4钓2不能应付幼鲫变层快,鱼讯变化大等让许多钓手困惑的问题,努力改造浮标造型,推出多款适合于竞技钓鱼的专用浮,并在实践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浮标的调钓原理。
老鬼掌门人易哲湖北人,1960年10月出生。
我国的钓王及垂钓大师

第一届钓王,吕世春(山东队,95年),首届钓王第二届钓王,林桂明(广州,96年),也称96钓王,以下类推第三届钓王,李维新(广东,97年)第四届钓王,程宁(北京98年)第五届钓王,化绍新(山东99年)第六届钓王,徐清华(河南2000年)第七届钓王,邓刚(湖北2001年)第一届光威钓王杯钓王,吕中胜(湖北2002年)第二届光威钓王杯钓王,张晶(北京2004)2003年钓王杯因非典停赛一年。
我国的垂钓大师我国的垂钓大师我国的“垂钓大师”按照规定应由中国钓鱼协会授予。
本站根据各方面资料,找到不同年度的几份名单,其中大体相同,但个别名字令人有些疑问,现发表如下,供大家参考,待进一步核实再予修正。
第一个名单:1998年度垂钓大师:(根据《华夏钓鱼》网站公布)1、一级:李维新(广东)2、二级:黄适之(广东)3、三级(16人):吕宏(广东)杨朝发(北京)马庆如(内蒙)刘连志(山东)赵文成(河南)杨明(内蒙)尹鸿鸣(上海)王建中(北京)段全成(北京)李喜东(湖南)陈定州(广东)胡安俊(上海)奚增慧(广东)顾大彬(重庆)袁永耀(上海)阎景泉(北京)第二个名单:2001年垂钓大师:根据(《中国钓鱼》2001年11月资料)1、一级(2名):黄适之(广州)王永贵(江苏)2、二级(1名):贺贤平(上海)3、三级(7名):喻亮(四川)张克兵(辽宁)邓刚(上海)翟少明(湖北)许志良(云南)关秉宏(北京)朱家明(江苏)据《中国钓鱼》介绍:此次根据2000年修订后的《钓鱼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要求,经有关方面评审,中国钓鱼协会批准的。
第三个名单:《中国钓鱼网》2002.5.14信息:1、一级1人:李维新(广东)2、二级2人:黄适之(广东)于忠(广西)3、三级27人:杨朝发(北京)马庆如(内蒙)杨明(内蒙)刘连志(山东)赵文成(河南)尹鸿鸣(上海)王建中(北京)段全成(北京)李喜东(湖南)陈定州(广东)胡安俊(上海)奚增慧(广东)顾大彬(重庆)袁永耀(上海)阎景泉(北京)王文明(山西)王永贵(南京)乐家华(宁波)赵华(宁波)崔治章(火车头)化绍新(海狮)从杰(北京)常见溪(山东)(海狮)李大毛(安徽)冯琦(晋大江)易哲(老鬼)此名单与第二个不同在于:A、黄适之为二级尚未晋升级;B、一级王永贵尚为三级;C、贺贤平不在名单中,后来新评名单才有;D、喻亮(四川)张克兵(辽宁)邓刚(上海)翟少明(湖北)许志良(云南)关秉宏(北京)朱家明(江苏),均系后来新评的。
钓鱼时浮漂的调整及入门

浮漂的调整及入门一些初学钓鱼的朋友向我讨教钓鱼之道,我总说一句话:“要教你钓很多鱼容易,但要教你比别人多钓一条鱼难!”君不见钓王、大师们为了比别人多钓一条而吃尽苦头,钓得两眼发花,满头冒油,直拚个你死我活!调4钓2是萧春平、廖心阳两先生在推广“台钓”时没有办法中的一个办法,只是廖老先生将他写的台钓入门书改了一个书名,叫《台钓秘笈》。
现在大家都在进步。
浮标种类及可调性、可钓性都在改良,标尖长23厘米,15-16目标长,还有的是长9厘米,只有6目,还怎样“调4钓2”?每支浮标的浮力大小不同,标尖的目数有多有少,所表达的残余浮力也不同。
“调4钓2”已不够用,但鱼要钓,标要调,怎么办?以我设计浮标的理念及长期施钓的体会是,不管你用一支什么类型的浮标,必须调整出浮标的灵敏状态和表达稳定的鱼讯信号。
其方法是:在当天钓鱼的水域,先将鱼饵拌好,然后开始调标。
步骤一:空钩半水不到底首先,将铅皮慢慢剪去,一直到标尖露出水面半目或呈水平。
然后,在双钩中的任何一钩挂粒鱼饵,再往钓区抛出。
此时你会发现浮标往下沉没,之后修剪铅皮,重新挂一饵抛出。
如此反复,修剪铅皮,直到量出一粒鱼饵悬停在半水的状态,标尖露出水面呈水平状为止。
但要切记,你用的鱼饵大小要估计到它是不是就是在水底的大小。
因为鱼饵从水面下沉到池底的过程中肯定会溶化掉一部分,一粒正常的鱼饵从水面到池底大概溶得只剩2/3左右。
所以,调标时只能将要用的鱼饵取出一小团搓粘,使它不容易雾化才对。
以正常施钓鱼饵的2/3左右半水调标,是一重要环节,一定要恰到好处才行,因为这粒鱼饵的大小决定了今天调标的目数。
如果你选用的浮标浮力偏小,或标尖的长度偏长,可以从修剪铅皮中使浮标标尖露出1目或1目半。
假使标体和浮力偏大,标尖又短(如空心尾),可以调整标尖露出半目或平水。
步骤二:两饵轻触底调标完成后,再将不带鱼饵的空钩抛至钓区,可见浮标下沉到某一目就不再下沉了,这露出的目数就是今天适合你使用鱼饵的调目。
大师论漂

大师论漂(精华合集)从此不为浮漂所困——翟少明众所周知,在同一场钓鱼比赛当中,有人用空心尾浮漂钓得好,有人用实心尾浮漂钓得好。
如果把他们两个人用的漂对换,两人都会钓得不顺心。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都只熟悉自己的浮漂。
钓鱼浮漂并没有那么复杂,但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可真是不容易。
其实我们在钓鱼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多半是用饵和钓法的问题。
因为对浮漂不太了解,却总是为选漂、调漂而烦恼。
我曾经为选漂、用漂走了不少弯路,如今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我把我的这些想法说出来,如果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将感到非常欣慰。
有不对之处,请大家指正。
众所周知,在同一场钓鱼比赛当中,有人用空心尾浮漂钓得好,有人用实心尾浮漂钓得好。
如果把他们两人用的漂对换,两人都会钓得不顺心。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都只熟悉自己的浮漂。
我在97年以前钓鱼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是用的一支2号空心尾浮漂,我对那支漂太熟悉了,上饵抛竿入水,什么时候该立,什么时候该下沉到什么位置,哪一个动作是假动作,我都心中有数。
钓什么鱼,用多大饵,该调几目、钓几目,哪个动作是鱼撞线,哪个动作是鱼吸饵进嘴,什么时候该扬竿我都烂熟于心,钓起鱼来得心应手。
记得有一次在全国俱乐部总决赛上,第二天钓小鲫鱼,浮漂是赛前在原池调好的三目。
不管钓灵钓钝就是不上鱼,要不就是空竿,要不就是没有动作。
观察浮漂的反应,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浮漂调的目数太少。
我用剪刀剪了大约二目的铅皮,也没来得及看现在是几目,然后边钓边调整钓的目数,终于找到了鱼吸饵进嘴的动作,越钓越快,那一场我以微弱优势拿了一分。
也因为这一场的出色发挥,我夺得了这次总决赛的季军。
这场钓完后听钓友普遍反映,是水的密度变小了,等自己发现后已经迟了。
我是得益于对自己浮漂的熟悉。
自从这支浮漂丢了以后,我有好长一段时间找不到钓鱼的感觉,相信很多钓友有同感。
后来我有一支4号浮漂也用得不错,为了追求完美(动作又明显又好看),我又试用了各种各样的浮漂,结果哪一支漂也找不到当初的感觉,我认为是鱼进嘴的动作却没鱼,我认为不可能上鱼的动作却有鱼。
《制作航道浮标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湘科版》

《制作航道浮标》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航道浮标是海洋中的一种重要的导航标志,能够指示船只安全通航的方向和位置。
制作航道浮标的作业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增加他们对海洋导航知识的了解。
因此,本设计方案旨在通过制作航道浮标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海洋认识。
二、设计目标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2.增加学生对海洋导航知识的了解;3.激发学生对海洋环境珍爱的认识。
三、设计内容1.制作材料准备:- 通明塑料瓶- 彩色油漆- 海绵- 绳子- 小铁块2.制作步骤:(1)将通明塑料瓶切割成合适的形状,做成浮标的主体;(2)用彩色油漆在塑料瓶上涂抹,使其变得色彩丰富;(3)在浮标的底部固定海绵,以增加浮力;(4)在浮标的顶部固定小铁块,以增加稳定性;(5)在浮标的顶部固定绳子,以便固定在海洋中。
3.实践操作:(1)学生按照制作步骤,自行制作航道浮标;(2)老师指导学生在水池中测试浮标的浮力和稳定性;(3)学生自行设计航道,并应用浮标进行导航实验。
四、评判标准1.制作过程是否按照步骤进行;2.浮标的外观是否美观,色彩是否丰富;3.浮标的浮力和稳定性是否符合要求;4.学生设计的航道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成功导航。
五、实施方案1.时间安排:2-3课时2.实施步骤:(1)介绍航道浮标的作用和制作材料;(2)指导学生进行制作,并在过程中进行实时指导;(3)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并进行导航实验;(4)评判学生的作业并进行总结。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制作航道浮标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增加了对海洋导航知识的了解,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类似的实践活动,增进学生对海洋环境珍爱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海洋认识,为未来的环境珍爱工作做出贡献。
制作航道浮标(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湘科版

教学内容及进程︵续︶(三)活动 3:制作航道浮标3. 实际制作:现在,我们要开始制作航道浮标啦!你们可以使用哪些材料呢?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常见的材料,如塑料瓶、泡沫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制作出能够漂浮在水上的航道浮标。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分享创意,然后根据自己的构想,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际制作。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将前面所学的关于漂浮性质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制作中,从而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在这部分内容中,通过有趣的问题引导,讨论,实际制作等环节,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入理解航道浮标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2.观察外部特征。
观察人们往水中投放航道浮标以及投放后的图片资料,观察其外部形状、颜色等特征。
3.合理推测。
“想一想,航道浮标是怎样保持在水面漂浮不倒却又不被水流冲走的?”4.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上轻下重、重心低,水面部分才能直立。
如果是金属材料,中空才能漂浮。
锚系才能稳定。
”5.明确学习需求。
“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航道浮标。
”教学内容及进程︵续︶(二)活动 2:设计制作航道浮标1. 设计(1) 选择材料:首先,我们要选择制作航道浮标所需要的材料。
大家想想,是不是应该选择那些本身漂浮能力强的材料呢?为什么呢?请说说你们的想法。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选择漂浮能力强的材料来制作航道浮标。
(2) 结构设计:接下来,我们要想一想,制作好的航道浮标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来画一个结构设计图,表示我们的想法。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纸上画出他们想象中的航道浮标的结构,引导他们考虑航道浮标的整体形状和组成部分。
(3) 流程设计:好的,我们已经有了结构设计图,接下来,我们要思考一下制作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我们可以画一个流程设计图,展示制作的步骤。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次想象制作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步骤,然后在纸上画出流程图,帮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制作的顺序。
(4) 汇报交流,初步完善设计:让我们现在分享一下我们的设计吧!每个小组可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设计,然后我们一起讨论,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作——何蔚蓝一些初学钓鱼的朋友向我讨教钓鱼之道,我总说一句话:“要教你钓很多鱼容易,但要教你比别人多钓一条鱼难!”君不见钓王、大师们为了比别人多钓一条而吃尽苦头,钓得两眼发花,满头冒油,直拚个你死我活!调4钓2是萧春平、廖心阳两先生在推广“台钓”时没有办法中的一个办法,只是廖老先生将他写的台钓入门书改了一个书名,叫《台钓秘笈》。
现在大家都在进步。
浮标种类及可调性、可钓性都在改良,标尖长23厘米,15-16目标长,还有的是长9厘米,只有6目,还怎样“调4钓2”?每支浮标的浮力大小不同,标尖的目数有多有少,所表达的残余浮力也不同。
“调4钓2”已不够用,但鱼要钓,标要调,怎么办?以我设计浮标的理念及长期施钓的体会是,不管你用一支什么类型的浮标,必须调整出浮标的灵敏状态和表达稳定的鱼讯信号。
其方法是:在当天钓鱼的水域,先将鱼饵拌好,然后开始调标。
步骤一:空钩半水不到底首先,将铅皮慢慢剪去,一直到标尖露出水面半目或呈水平。
然后,在双钩中的任何一钩挂粒鱼饵,再往钓区抛出。
此时你会发现浮标往下沉没,之后修剪铅皮,重新挂一饵抛出。
如此反复,修剪铅皮,直到量出一粒鱼饵悬停在半水的状态,标尖露出水面呈水平状为止。
但要切记,你用的鱼饵大小要估计到它是不是就是在水底的大小。
因为鱼饵从水面下沉到池底的过程中肯定会溶化掉一部分,一粒正常的鱼饵从水面到池底大概溶得只剩2/3左右。
所以,调标时只能将要用的鱼饵取出一小团搓粘,使它不容易雾化才对。
以正常施钓鱼饵的2/3左右半水调标,是一重要环节,一定要恰到好处才行,因为这粒鱼饵的大小决定了今天调标的目数。
如果你选用的浮标浮力偏小,或标尖的长度偏长,可以从修剪铅皮中使浮标标尖露出1目或1目半。
假使标体和浮力偏大,标尖又短(如空心尾),可以调整标尖露出半目或平水。
步骤二:两饵轻触底调标完成后,再将不带鱼饵的空钩抛至钓区,可见浮标下沉到某一目就不再下沉了,这露出的目数就是今天适合你使用鱼饵的调目。
以这种方法调标,完成双钩挂饵抛出,浮标一定会缓慢下沉,接着再将浮标往上移动,一直至双饵到底露出2目就可施钓。
我认为,这种方法比较科学,因为“台钓”的浮标功能主要是控制鱼饵在池底的状态(许多争论文章都忽视了这个最基本的内容)。
发生鱼讯时,是以鱼饵在水下保持轻触底状态的信号为准。
这种调标法绝对保证鱼饵到底,两粒鱼饵的重量既不会因浮标的浮力不够而由池底大部分承托负担造成迟钝现象,更不会因为盲目的调几目而造成浮标的浮力过大,出现鱼饵不到底和找不到底的事情发生。
这种调法的目的是鱼饵重量的一半由浮标的浮力向上牵引,另一半由池底来承托负担。
浮漂灵敏及迟钝区域的划分新解2001年老鬼钓鱼学校第五期学习班,本人有幸受邀讲解浮漂原理。
有天训练期间发现A班一位学员A的浮漂有很多动作,但扬竿中鱼率很低,我看了一会儿发现他用的是漂尾长度约20厘米、15目的硬尾浮漂,我问这位学员浮漂调几目,他回答是三目,我告诉他应该修剪铅皮调六目,钓目不用改变就可提高中鱼率,学员照方法改变调目之后,问题得以解决。
之后我到对面鱼池巡视发现有另外一位学员B的浮漂亦有很多动作,扬竿中鱼率也很低,更巧的是这两位学员是同一个地方来的朋友,使用的线组、鱼钩、鱼饵都相同,也是同一池的鱼,但我发现他使用一支浮力较大的空心漂尾浮漂,加上漂尾是改装以后只有约9厘米长,刻度六目的浮漂,我问他调了几目,他回答亦是三目。
我告诉他应该增加铅皮的重量到调二目半或二目,钓目不用改变,动作会更加明显,中鱼率亦会提高,学员采取了这方法后问题也解决了。
老鬼钓鱼学校开学四五天后,鱼池的鱼变得又刁又滑、伤痕累累,任凭你怎样加铅,减铅,改调目,钓目,浮漂推高拉低信号还是乱七八糟,中鱼率很低,这两位学员碰到我之后说:“用了很多方法都解决不了。
”问我怎样处理,我观察了一下,坐到他们的钓位上,先把铅皮修剪了一点增大浮漂的调目,再把浮漂的钓目推高到接近调目的位置,大约在调五目钓四目半以上的位置。
下竿之后连中2尾鱼,由学员自己试钓问题也得以解决。
以前我在其他报刊上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何谓灵敏”、“何谓迟钝”的文章,由于编排及版面关系未能将这问题详细的表达,趁这机会作一补充。
在此文章中我曾提到浮漂的调目如果调得太高,钓目太低的话,浮漂剩余浮力的预留太大,这种向上走的剩余浮力大于鱼儿吸食鱼饵的力量就造成浮漂没有下沉动作的迟钝。
有些人认为浮漂的调目调得越低越灵敏。
从表面看,这种理论是成立的,因为我们将浮漂调成水平的话,只要任意增加轻微的重量在鱼钩上,浮漂都会做出反应向下沉没,但这种表面的灵敏并不能代表浮漂在钓鱼的时候会灵敏。
我认为台钓的调漂标准应该以浮漂控制鱼饵在池底处于“轻触底”的状态为中心,以这中心再分离一饵到底一饵悬空;双钩卧底或半水浮钓等其他理论。
如果我们只追求表面的灵敏,不考虑鱼饵在池底的状态及池底对鱼饵承托力的作用,会出现不管什么情况下把浮漂的目数调得很低而造成因为浮漂的上浮力不够,鱼饵的重量大部分由池底承担的现象,严重者会双饵陷于淤泥里。
鱼儿无法准确的找到鱼饵,光冒鱼星不上钩。
甚至会因为浮漂的上浮力不够,令线组无法绷直,导致松弛,影响第一时段鱼讯传递到浮漂的过程,更严重的会在传递过程中把信号消耗殆尽,无法得到信号提示。
在多年的施钓及制作浮漂的过程中,我认为领悟了一些道理,试着对我们以前所接触的所谓“调灵敏”“钓灵敏”;“调灵敏”“钓迟钝”;“调迟钝”“钓灵敏”;“调迟钝”“钓迟钝”这一直沿用的理论作重新划分。
这理论只是个人的意见,正确与否,与大家共同研究。
在划分之前我还要重提一下调漂的人门方法:在施钓前我们会选用一支认为合适的浮漂使用,有经验的人就可以大约估计使用鱼饵的重量、状态、钩重、鱼情等方面因素决定调几目钓几目。
但初学者及经验不足的往往不知道应该怎样调漂,不知道把“调目”定在哪里,“钓目”定在哪里。
不管什么浮漂,什么鱼饵一概是“调四钓二”,或者是别人告诉过他这支浮漂该怎样调,日后不管什么情况就是这样调了,所以我们在尚未熟悉这支浮漂之前应该以最稳妥的方法去“调漂”,去保证浮漂能控制鱼饵在池底处于“轻触底”的状态。
方法是半水一钩带饵,空心尾漂或漂尾太短的硬尾漂可以调水平或1/4目,长尾漂调一目至二目。
双饵找底钓二目(这一理论在其他报刊已经详细的解释过,这里不再重复)。
以此“轻触底”状态为中心区域,分划出其他三种区域状态。
一、下迟钝状态的划分及应用文章的前面我提到老鬼学校一位学员A使用一支20厘米长漂尾的浮漂,浮漂只调了三目,用于搓饵施钓。
当时他并未计算鱼饵鱼钩的重量,很明显因为浮漂的剩余浮力不够,线组的张力不够和鱼饵的重量大部分由池底承担,造戚鱼儿吸食时鱼饵滑动困难的现象,特别是鱼的个体较大,很容易引起在鱼儿接近线组和鱼饵时所产生的水流造成了浮漂的无故下沉;还有浮漂对鱼饵的牵引力不够,鱼饵就很容易陷于池底的淤泥及已雾化的鱼饵之内,造成鱼儿很难找到鱼饵,老是在线组旁游动而产生不必要的假动作。
在我们主要施钓对象的家鱼之中,除了鲢、鳙鱼这类滤食性的鱼类,其他鱼基本是对于已雾化开的雾状鱼饵因为吸食困难而不感兴趣,鱼饵的雾化只是我们引诱鱼儿追食、寻找、靠近鱼饵的手段,而当时这位学员是处于因为浮漂的调目不够而造成浮力不够形成“下迟钝”,假灵敏的现象,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应该剪去部分铅皮以解决以上的问题。
我把这种因为调目太低,剩余浮力不够造成鱼饵在池底的压力和鱼饵的重量大于鱼吸食的力量,或者鱼饵藏于淤泥里令鱼儿无法顺利进食的现象统称为“下迟钝”状态,所以我们不能说浮漂是调得越低越灵敏的。
“下迟钝”的应用:下迟钝区域多用来解决无法在正常状态下解决的问题。
例如天气较差、缺氧、鱼儿厌食、水温太低等一些造成鱼儿游动的速度缓慢、吸食动作轻微的时候,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将鱼饵做得较轻,挂得较小,线组、鱼钩都选用比平时小一些,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选用一支浮力较小,较灵敏的浮漂去配合“下迟钝”的区域使用,因为上述问题的发生,鱼儿游动的速度很慢,对线组干扰的水流较小,造成碰线的机会少,加上钩轻饵小,鱼饵陷于淤泥的机会也少。
这种鱼情相对来说要求鱼饵在池底的稳定度增大。
特别在北方的冬天,鱼已处于不是游动只是移动的状态,吸食的动作变为慢慢的吞食,可想鱼讯是多么轻微,如果滑动性能较好的“轻触底”状态就会因为鱼饵的容易移位反而不能让鱼儿准确及稳定吸食鱼饵,优点变成了缺点。
为什么冬钓时传统钓法那种用动物鱼饵躺在池底的钓法经常钓况较好呢?第一是动物鱼饵在这段时间较吸引鱼儿,第二是这种鱼饵较经得起鱼儿的轻吞细嚼,更重要的是鱼饵稳定状态让鱼儿安心享用。
在正常的情况下,小鱼闹窝,或者是小鱼之中钓大鱼,或者像两广沿海一带钓罗非、鲮鱼等特定的鱼类,我们也经常故意使用下迟钝状态的钓法去施钓。
这时候我们要选用一支浮力较大的造型不要太灵敏的浮漂,让鱼饵快速到底。
因为调目的不太大,剩余浮力对鱼饵的牵引力也不太大,让鱼饵故意部分藏进人淤泥及已雾化的鱼饵内,令小鱼无法第一时间找到及吃掉鱼饵,让大鱼有时间赶走小鱼在正常的情况下大鱼是有能力把鱼饵从淤泥中吸食上来的,特别对罗非、鲮鱼有先将鱼饵拱起来才吸食习惯的鱼类更有效。
但要采用这种方法之前一定要考虑到池底的情况及鱼情,如果池底实在太烂的话,鱼饵藏于淤泥太深就会产生反效果,连大鱼都找不到鱼饵。
光冒鱼星不上鱼的时候就要修剪铅皮了。
这个状态之下有人会担心调目太小会造成线组的松弛,小鱼抢吃或大鱼游动的水流干扰造成假动作。
我们看问题,什么都有它的另一面的,如果鱼饵的全部重量由池底承担之后,亦是说浮漂完全没有了鱼钩及鱼饵的重力去平衡,浮漂等于放弃了钩、饵的重量,这状态形成了线组转化为浮力向上走的局面,这种重力的消失和力的方向转变反而令线组的张力增大。
另外因为下迟钝的现象形成子线在池底的弯曲,鱼饵与铅坠之间的距离拉远,抗干扰的能力加大,但对付较刁滑、试探性及警觉性高的鱼儿就未必实用。
只能说非常时期使用而已!二、上迟钝的区域及其应用以前我们所接受的理论认为浮漂调得越高越灵敏。
但文章的前段亦提到另一位学员B浮漂有信号但扬竿中鱼率低的现象,原因是他使用的浮漂是浮力大、漂尾短的空心尾浮漂。
要知道一支长20厘米的硬漂尾,同一支长10厘米的空心浮漂相比,未计算漂尾重量时它的浮力一样的话,如果装上漂尾之后,两个都是调三目,后者的三目剩余浮力足足比前者大1~2倍。
很明显空心尾调三目的浮漂因为浮力过大,令鱼饵有点离底,鱼饵在池底就很容易前后摆动,鱼儿不能准确地吸食鱼饵,越吸食越急躁,造成很多假动作的出现,亦即形成了另一个“上迟钝”、“假灵敏”的现象。
我们研究浮漂时一定要弄清楚,鱼吸食鱼饵的力度一定要大于浮漂的剩余浮力,亦即是说如果浮漂剩余浮力是4克的话,而鱼儿吸食的力量只有3克,浮漂是不能让鱼顺利将鱼饵吸食进口而产生下沉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