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产后抑郁症

如何防治产后抑郁症
如何防治产后抑郁症

如何防治产后抑郁症

发表时间:2016-09-07T12:07:27.52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10期作者:宿喜萍

[导读] 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和其对产妇和新生儿造成的伤害,使产妇能够平稳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宿喜萍

(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产后抑郁症属精神疾病的一种,对产妇和新生儿均具有消极影响,严重者甚至出现幻觉、自杀、杀婴等过激行为。国外医疗机构对产后抑郁症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早,而国内仅停留的初级阶段。本文将对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0-0001-02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出现的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称为产褥期抑郁症。PPD通常在产后2周内出现症状,4~6周症状明显,其主要表现为持续和严重的情绪低落,以及一系列的症候群如悲观、失望、能动性减低,失去对新生儿的照料能力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幻觉、自杀、杀婴等过激行为。

已有的资料显示[1],国内关于产后抑郁症发病率的报道大约在7.6%~20.9%,国外报道约为9.6%~23%,而产后抑郁症母亲再次妊娠的复发率约为50%。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产后抑郁症的关注已不容忽视。但是,现在国内的医疗机构对产后抑郁症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干预措施及诊疗方案。如果产后抑郁症若发现不及时,产妇未得到相应干预及治疗,将会给产妇、宝宝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因此,本文将对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1.产后抑郁症的预防

1.1 加强产前教育

居住环境、婆媳关系、婚姻状况以及有无不良孕产史等都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因此,在有能力的接生单位,应尽量设立产科咨询门诊或孕妇学习课程班,通过授课、展板或者发放宣传教育资料的方法广泛普及从怀孕、分娩和产后护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向孕产妇介绍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产后喂养注意事项,帮助孕产妇合理搭配营养膳食及保持合理运动。此外,了解孕产妇的心理需求,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帮助孕产妇及其家属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和育儿观。

1.2 改善提高医院支持系统

建立完善的医疗网络系统,为孕产妇提供预约登记服务,帮助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唐氏筛查、胎儿心脏彩超等重要项目的检查,减少甚至杜绝畸形儿和残障儿童的出生率。在孕产妇入院待产后,要给予热情的接待并对其进行鼓励和支持,帮助孕产妇克服自身困难,向其介绍医院环境、主治大夫及管床护士等,消除孕产妇的紧张情绪。除此之外,医院应设立合理的收费系统,帮助孕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医保、新农合、生育险的联网,同时提倡母乳喂养,减少孕产妇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

1.3 自由体位分娩

传统分娩过程中孕产妇多采用截石位,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已不再局限于此。走、坐、立、卧、跪、蹲、趴等任何能够让孕产妇感到舒适的体位都可以。自由体位分娩在降低孕产妇紧张和恐惧情绪的同时,还降低了剖宫产的概率,提高了产妇顺产的信心。剖宫产率的降低有利于降低医患矛盾和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1.4 分娩镇痛术的应用

分娩镇痛术可以有效缓解产妇的疼痛感,降低产妇的心理压力,对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这是因为对孕产妇来说,来自于分娩过程中疼痛的恐惧充斥着整个孕期,而心理状态的变化能够影响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并最终导致产后抑郁的发生。据资料统计[2],分娩镇痛率在国外为80%,在国内还不足1%。

2.产后抑郁症的治疗

2.1 支持性心理治疗

首先了解产妇的基本生活背景,在产妇家属的共同协助下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并真正了解产妇的心理需求,解决对其产生困扰的问题,同时建议产妇的丈夫给予产妇和宝宝更多的陪伴时间,并定期对产妇的心理情况进行总结。

2.2 行为治疗

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结合产妇身体的实际状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如瑜伽等。产妇的运动的同时,能够达到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目的,使身心处于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能够对产后抑郁症的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2.3 艺术治疗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开始将艺术治疗应用到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来。艺术治疗中,最重要的是产妇要放松心情。产妇可以选择一项喜欢的项目,如绘画,或者音乐,绘画可以帮助产妇用画笔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同时将心中的愤懑通过这种方式释放出来,并放松身心的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艺术中去;而音乐则可以给产妇一个安静的环境,让人沉浸其中,通过调整呼吸、放松肌肉,达到愉悦心情和舒缓压力的目的,从而减少产妇的负面情绪,帮助减轻产后抑郁症状。

2.4 药物治疗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有关产后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方面,一直存在着较大争议。这主要是因为抗抑郁药物多数能够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从而对婴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时,要格外谨慎。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治疗产后抑郁症的药物为五羟色胺回收抑制剂类(SSRIS)[3],如舍曲林和帕罗西啶等,此类药物的主要特点是产妇服用后进入乳汁的量少,对产妇和新生儿来说相对安全。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产妇适当补充一定的维生素和钙剂,对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3.小结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指出,患有产后抑郁症的母亲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这是由于产后抑郁的母亲与新生儿之间,难以建立正常的母婴关系,进而会影响到婴儿的躯体、行为、情感和认知的发展,同时还增加了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儿童孤独症的发生率。Adewuya[4]等的研究发现,产后抑郁母亲的婴儿所患精神疾病的风险是正常母亲婴儿所患抑郁症风险的4倍。不仅如此,产后抑郁症的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