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学军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卷
最新 学军中学历史试卷 精品

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年级2018学年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写在答卷上,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在中国社会始终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为了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2018年12月29日,十届人大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8年1月1日起废除农业税。
回答1—3题。
1.从春秋时期鲁国实行按亩纳税,到农业税废止,其间共经历了约A.1400年 B.2400年 C.2500年 D.2600年2.近代太平天国运动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一制度A.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B.反映了农民阶级实现农业近代化的强烈要求C.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D.反映了农民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3.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纲领中,与农业问题关系密切的是A.节制资本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范围最大、程度最深的思想。
回答4—7题。
4.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亚圣的核心思想是A.民贵君轻 B.政在得民 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仁者爱人5.两宋时期,新儒学形成。
这里的“新”主要是指A.儒家学说与人文主义相结合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C.确立“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D.提出“天人感应”理论6.下列对明清两代儒家思想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儒家的理学和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 B.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C.王夫之从理论上否定了理学思想 D.黄宗羲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7.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A.儒家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B.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C.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 D.其它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图示、图片更能形象的揭示历史。
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卷(样卷)

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卷(样卷)一、选择题(共40分,其中第1-20题每题1分,第21-30题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代表该答案的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
)1.一首古埃及的诗说:“他信守诺言多么按时,馈赠礼物又多么大方!他向每一个人馈赠礼物,向上埃及,向下埃及,穷人,富人,强者,弱者,不加区别,毫不偏袒。
”其中的“他”指的是………………………………………………………………………………( )A .尼罗河B .法老C .金字塔D .祭司2.下列各种古老的文字中,与书写《汉穆拉比法典》的文字特点相一致的是…( )3.在下列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古代印度历史信息的是……………………………( )A .《荷马史诗》和《摩诃婆罗多》B .《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C .《罗摩衍那》和《吉尔伽美什》D .《伊利亚特》和《一千零一夜》4.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民主)是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其结果不能变成别的东西,只能变成极端的奴役。
”这段话的重点是…………( )A .崇拜古老宗教神话B .避免“极端的奴役”C .反对雅典民主政治D .宣扬城邦制度优越 5.下列建筑中,建于伯利克利时代,具有典型的多利亚式风格的是………………( )A B D CA. B. C. D.6.据史料记载,古罗马称中国为“赛里丝”,意思是产丝的地方。
而在中国汉代的史书中称罗马为“大秦”,这表明…………………………………………………………………()A.两国的统治者已有密切的交往 B.汉朝人认为罗马是秦朝的翻版C.罗马帝国与东汉有共同的利益 D.汉朝与罗马彼此有一定的了解7.雅斯贝尔斯称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欧洲的古典文明首推…………………………………………………………………()A.日尔曼文明 B.古罗马文明C.腓尼基文明 D.古希腊文明8.弗朗兹•博厄斯在《种族的纯洁》中写道:“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
浙江省历史高一上学期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历史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完成了《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通史的编纂?A. 唐太宗B. 宋仁宗C. 明成祖D. 清康熙2、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推恩令”,其主要目的是什么?A. 扩大中央政府的权力B. 减轻农民负担C. 鼓励商业发展D.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3、题干:以下关于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A、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C、修建长城,抵御北方少数民族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4、题干:以下关于唐朝“贞观之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政治清明,官吏廉洁B、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C、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D、对外扩张,疆域扩大5、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在哪一时期开始应用于航海?A、东汉时期B、唐朝时期C、宋朝时期D、明朝时期6、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统一货币B、统一度量衡C、推行郡县制D、统一文字为草书7、中国古代哲学中,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A. 孔子B. 孙子C. 庄子D. 老子8、中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是: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9、以下哪个朝代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 10、以下哪项不是《天工开物》所记载的内容?A. 冶铁技术B. 水利工程C. 农业耕作D. 天文历法1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A、黄巾起义B、陈胜吴广起义C、李自成起义D、太平天国起义12、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克北京城,推翻了明朝统治,这一事件发生在哪一年?()A、1642年B、1643年C、1644年D、1645年13、以下哪位人物被称为“历史之父”?A. 希罗多德B. 埃拉斯谟C. 乔治·威尔斯D. 马克·吐温14、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A. 罗马帝国灭亡B. 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大帝征服欧洲C. 托马斯·阿奎那创立经院哲学D. 诺曼征服英格兰15、以下哪个朝代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北京?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16、下列哪项不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A. 设立内阁B. 实施八股取士C. 设立锦衣卫D. 实行地方分权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请简述1840年-1842年期间,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过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军中学高二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题附答案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2008、11、7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做在答题卡上)1.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内兴功作,外攘狄夷,以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C.“所有殄天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D.“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2.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摧毁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⑤巩固统一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3.《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B.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C.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4.(右图)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A.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B.说明唐太宗具有深刻的反省意识C.阐述“君”与“民”的关系D.提出“存百姓”的思想5.康熙帝特别重视喇嘛教,主要是为了A.促进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B.缓和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C.尊重蒙藏等族的文化传统D.巩固对蒙藏等地区的统治6.某校高二年级将举办“杰出历史人物”图片展。
小张找到“康熙大帝”像,他在康熙的主要事迹栏上写下了“少年果敢,制服权臣;当机立断,平定三藩;一鼓作气,消除割据;除恶务尽,平定叛乱”,但他觉得还不能全面展现康熙帝的功绩。
你认为下列主要活动可以作为图片展补充的是A.修筑驰道,巩固统一B.羁縻府州,形成制度C.抗击沙俄,维护主权D.设台湾省,加强控制7.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79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公元492年北魏孝文帝遵奉孔子为“文圣尼父”,贞观二年唐太宗遵奉孔子为“先圣”,1307年元成宗封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以上史实不能说明A.历代君主都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B.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C.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D.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8.在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不论是贤君还是昏王,几乎无不尊崇孔子,利用孔子的思想统治国家,其最主要原因是A.孔子倡导的“仁”的思想受到人民的普遍拥护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维护统一C.孔子的思想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D.孔子的思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9.西汉董仲舒发展儒学,吸收天人感应等思想。
学军中学07年高三一次月考卷

杭州学军中学2007年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注意: 1.本卷分卷Ⅰ、卷Ⅱ和答卷,满分值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
2.务必将卷Ⅰ、卷Ⅱ的答案都做在答卷上,做在试卷上无效卷Ⅰ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25小题,每小题1分,26-35小题,每小题2分,共45分)1.判断下图中坡度最陡的是2.绘制地形剖面图时,选择垂直比例尺最主要的依据是:A.地形起伏的程度B.水平比例尺的大小C.绝对高度的大小D.等高线的疏密程度6月22日,当太阳同时位于北半球甲、乙两地上中天(在天空中的位置最高)时,测得甲地太阳高度角为60°,乙地太阳高度角为36°;甲、乙两地在某地图上的距离是44.4厘米(不考虑地形因素)。
据此回答3—5题。
3.关于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甲、乙两地不可能同时看到日出B .甲、乙两地使用相同的区时C .甲、乙两地昼夜长短总是相同D .甲、乙两地当晚观看的星空景象相同4.该地图的比例尺为A .1:24000000B .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30千米C .六十万分之一D .5.下面四幅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黑夜)中,表示乙地的是读北半球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完成6—9题6.图中河流的流向为A .先向南,再向西南B .向北C .先向北,再向东北D .向南7.图中陡崖的高度可能是1:50000A1:350000 B1:40000 C1:9000 D A B CD°90°EA .400米B .150米C .278米D .199米8.肯定既能看到甲村又能看到乙村的地点是A .①B .②C .③D .④9.如果该区域的东面临海,当太阳从海平面上升起时,冬季不能看到但夏季能看到日出的点是A .甲村B .乙村C .①地D .②地一架从上海飞往美国洛杉矶的飞机,日落时正好飞越日界线,此时北京时间是下午2时整,据此回答10—11题。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试卷(先秦—秦汉)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试题要求。
夏、商、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古代文明的勃兴时期。
回答1—5题。
1.我国奴隶制国家出现的基本特征是A.氏族和部落的首领拥有私有财产B.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对立阶级的形成C.“天下为家”局面的出现D.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禹建立夏朝标志着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B.商朝都城多次迁徒,由最初定都在黄河以南到最终定都黄河以北C.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商朝属国在牧野大败商军D.公元前3世纪,秦国在长平大胜赵国3.中国古代史上,西安所在关中平原长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这一地位最早可追溯到A.4000多年前B.3000多年前C.2000多年前D.1000多年前4.周初分封的①齐②宋③鲁④晋等诸侯国,按黄河中游到下游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④②③①B.①②③④C.②①③④D.④③①②5.公元前841年发生的“国人暴动”导致了A.周王室日渐衰微B.分封制的崩溃C.犬戎攻破了镐京D.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回答6—8题。
6.古代军事谋略“三十六计”如今广泛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其中“围魏救赵”一计源于A.牧野之战B.城濮之战C.桂陵之战D.马陵之战7.下列关于春秋争霸战争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B.“尊王攘夷”,维护周王室统治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D.争夺土地、人口的兼并战争8.“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A.诸侯割据,战争更加扩大B.人民遭受灾难更加严重C.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D.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
回答9—11题。
9.下列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状况中,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是A.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灌溉农田B.使用金银错技术制造青铜器皿C.江南“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D.各地土特产品成为商品互相交流10.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出现了农用动力的革命,这指的是A.铁农具的使用B.牛耕的运用C.桔槔灌溉农田D.修建水利工程11.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是A.商业中心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B.货币由混乱走向统一1C.开始建立邮驿传递制度D.商业城市发展为政治中心2006年1月1日起,《农业税条例》被废止,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被取消,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杭州学军中学2010/2011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答案请涂在机读卡上)[来源:学#科#网]1.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
既耕以饭,亦桑贸衣。
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这说明了他的田庄( )A.主要从事商品生产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D.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 有人到新疆考察农业,在吐鲁番看到了一种古老的灌溉设施:从山地水源开凿的暗渠,延伸二三十公里,每隔一定距离挖有竖井,当暗渠流经农田时再由明渠引出地面灌溉。
这种源于古代关中地区的灌溉设施是( )A.耦犁B.都江堰C.郑国渠D.井渠3.杭州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B.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C.粉彩瓷器在清朝雍正时达登峰造极水平D.瓷器在汉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4.张某是一位生活在唐朝中期扬州近郊的农民,他遇到的情况有()A.空暇之时,与家人一起纺棉织布,制作冬天的衣物B.采用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粮食产量得到提高C.农闲时去集市卖点农产品,换取银钱和纸币D.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开始添置彩瓷装饰房子5.汉初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
这反映汉初实行()A.海禁政策 B.抑商政策C.奖励农耕的政策 D.禁奢侈6.某学校历史探究小组在图书馆搜寻资料中找到了以下一组图片,该小组成员为它们确定的主题中,最恰当的是()图片说明,从左往右:①1863年的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②张謇民国初年著名实业家③1932年日军炸毁的商务印书馆④1956年上海工商界申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A.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和新的春天 B.“实业救国”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C.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困难重重 D.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7.有人用右图来说明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原因。
学军中学07年高三期中考试

杭州学军中学2007学年高三期中考试地理试卷注意: 1.本卷分卷Ⅰ、卷Ⅱ和答卷,满分值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
2.务必将卷Ⅰ、卷Ⅱ的答案都做在答卷上,做在试卷上无效卷Ⅰ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15小题,每小题1分,16-30小题,每小题2分,共45分)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预定于10月31日变轨奔向月球。
“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从低空探测迈向深空探测新阶段。
回答1-3题。
1.“嫦娥一号”在升空过程中A .所穿越大气温度变化过程是:降-升-降B .所穿越大气温度越来越低C .在平流层穿越电离层D .与空气的摩擦力越来越小 2.发射时间选择在夜间,主要是因为A .大气上层气温低,火箭、卫星飞行时不易被灼伤B .隐蔽性好,符合国防安全需要C .易于在意外情况发生时,充分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D .地面的光学跟踪测量设备易于捕捉到跟踪目标3.“嫦娥一号”去月球,必须具有第一宇宙速度,才能克服地球引力,为了节省燃料并使火箭具有最大的推力,火箭发射应选择的地点与方向是①较高纬度 ②较低纬度 ③向东发射 ④向西发射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③④乘上海—乌鲁木齐的航班会出这样的情况,来回乘同一架飞机,飞机的飞行时速、航线相同,但西行时整整5小时,而东行时只用4小时。
回答4—5题。
4.东行快于西行主要是由于 A .地球自转所致 B .两地时差所致 C .高空气流所致 D .飞机负载所致 5.图示天气,由上海至乌鲁木齐航班可能被取消的是有一架飞机在当地时间7月1日5时从旭日东升的A 机场起飞,沿纬线向东飞行,一路上阳光普照,降落到B 机场正值日落。
读下图完成6—86.从A 机场飞行到B 机场经历的时间是 A .6小时 B .10小时 C .14小时 D .22小时 7.降落到B 机场时,当地时间为 A .7月2日11时 B .7月1日21时 C .7月1日19时 D .6月30日19时 8.A 机场所在地区此时 A .受副高控制,降水较少 B .天气炎热,正在收割小麦 C .受西风影响,雨量充沛 D .草原丰美,羊群随处可见A B CD 120°E 120°W下图阴影部分表示林地、空白部分表示均质裸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军中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历史试卷(2007、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小项中,只要一个符合题目要求,请做在答题卡上)1.《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曰:“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四十姬姓兄弟在封国内享有的权利是A.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B.对周天子定期朝贡C.向周天子提供军赋 D.向周天子提供力役2.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3. 唐朝时期,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
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完善中央集权 B.防止宰相权重难制C.扩大民主权利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丞相的权力被六部分割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5.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有个军机大臣和坤,号称“贪污之王”,他一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清朝设置的军机处A.发生在康熙时期 B.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C.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限制了皇帝的权力6.下列最能体现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目的是A.割香港岛给英国B.赔款2100万银元C.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D.允许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7.“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的檄文,出自A.大陆军民 B.外国侨胞C.台湾军民 D.清朝政府8.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决定作用的是A.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实现全民族抗战B.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C.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斗D.苏联出兵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9.《临时约法》的内容不包括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C.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弹劾权 D.实行总统制,总统有行政、立法、司法权10.有关遵义会议与长征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进行长征是遵义会议作出的重要决定B.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C.遵义会议对长征的得失进行了彻底的总结D.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11.下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C.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D.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随着新中国建立就开始实行12.毛泽东曾经指出:“究竟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
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
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这说明A.中共领导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B.新中国实行多党制C. 中国与各民主党派地位平等,共同执政D. 中共与各民主党派联合专政13.“文化大革命”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的重大破坏,主要表现在①人民代表大会多年不开②各种违宪违法行为不断③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地方组织负责人遭到迫害④各级政协停止了一切活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 ②③④D.①③④14.1967年的一天,在中南海,刘少奇及夫人王光美被强行批斗,弯腰低头,双臂后伸,并不断遭受语录本的拍打,鼻青脸肿的刘少奇抗议道:“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刘少奇遭遇到这样迫害时所说的宪法是哪一年制定的?A.1954年B.1956年C.1960年D.1966年15.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这反映了邓小平强调A.要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问题B.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问题C.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问题D.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16.“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做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重要会议是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17.“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历史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力,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这则材料体现了A. 独立自主的原则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互不侵犯的原则D.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的原则18.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的明显缺陷表现在①享有民主的人不及雅典公民的一半②妇女和奴隶无民主权利③居住在雅典的外邦人无公民权④是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9.下列关于罗马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然法是罗马自然形成的最早的成文法B.自然法蕴涵了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C.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法律观念D.自然法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20.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包括①德意志古典哲学②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③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实践④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21.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发表C.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第三次会面D.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22.有关十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B.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C.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D.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23.“二战”后初期,处于巅峰状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上述言论充分反映了A.美国要求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霸主地位B.“二战”使美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军事大国C.随着实力增强美国的对外扩张野心日益膨胀D.美国想按照实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24.下列关于两极格局结束后日本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谋求成为政治大国B.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C.谋求成为军事大国D.有向海外派兵的可能25.下列关于当今世界形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存在几大力量中心B.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C.形成了多极化格局D.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26.“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墨子》)”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①缴纳租税的需要②商品交换的需要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27.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28.右图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其风格迥异于中原,但其工艺可媲美于中原青铜器最鼎盛的A.夏商时期 B.商周时期C.周秦时期 D.秦汉时期29.“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一著名诗名赞美的是A.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铜剑B.景德镇的瓷器C.古代浙江越窑的青瓷D.河北定窑瓷器30.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把战国时期的一项水利工程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他写到:“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这项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 B.灵渠C.都江堰D.大运河31.自商鞅变法始,历代封建统治者均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其根本目的是A.确保农业发展B.确保赋役征收C.加强对人民的控制D.巩固封建统治32.宋代城市中的“市”比汉唐时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和发展,主要表现在A.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早市、夜市昼夜相连C.商业区和住宅区不再分开 D.对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33.鸦片战争后,列强大规模商品输出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不包括A.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B.摧残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D.使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34.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实质是A.由私人投资举办B.使用机器大生产C.存在雇佣关系D.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35.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结束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36.“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这首歌谣描述的是:A.对外开放政策B.国有企业改革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7.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中,影响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A.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B.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C.指导思想“左”错误D.三大改造过急过粗38.“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这个唱词反映了当时社会A.浮夸风盛行 B.高指标盛行C.高投资现象 D.高能耗现象3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A.沿海地区B.华北地区C.农村D.城市40.被称作“干部装”的中山装曾经一度成为中国的流行时尚,其出现的时间大概在:A.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B.建国初期C.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D.“文化大革命”期间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41、阅读图一、图二和图三。
(图一)(图二)(图三)请回答:(1)上述图一到图三分别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什么制度?(6分)(2)图二中的制度与图一中的制度的最大不同是什么?(2分)(3)图三中的制度有何历史意义?(2分)4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2月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材料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
……(中美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联合公报》材料三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1982年《中美联合公报》材料四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前途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和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协会……去办理和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