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及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及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代: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译文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不过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
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
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
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
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
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注释建康:今江苏南京。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遥岑:岑,音cén。
远山。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
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了:音liǎo。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
《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
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代: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栏杆一作:阑干)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译文一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
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
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
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
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
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译文二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那群山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
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羞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诗词鉴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诗词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古诗简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译文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注释⑴建康:今江苏南京。
⑵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⑶遥岑(cén):远山。
⑷玉簪(zān)螺髻(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⑸断鸿:失群的孤雁。
⑹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⑺鲈鱼堪脍三句:用西晋张翰典,见《晋书·张翰传》。
另外,《世说新语·识鉴篇》也有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翻译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翻译赏析导读:“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出自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译文】千里楚天一派凄清秋意,水随碧天流去秋色无边无际。
放眼眺望远处的山峰,仿佛都在传送愁恨,有的像玉簪有的如螺髻。
夕阳斜照楼头,孤雁声声哀啼,我这个江南游子,把吴钩宝剑反复端详,把栏杆全都拍遍,没有人能够理会,我此时登临的心意。
不要说什么鲈鱼味美,秋风起也不会学季鹰弃官归。
更不会学许汜买房置地,要是那样将羞于去见,雄才大气的英雄刘备。
可惜大好岁月空流逝,徒然为风雨飘摇的国事忧愁,树都会愁老人又怎能不老垂?啊,有哪个人,能唤来红巾翠袖的美人,为我擦干英雄末路的悲泪。
译文二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代: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最后定稿实用详细)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 世说新语·言语》 桓温北伐, 过金城, 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 便感慨地说: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 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 不老呢? 不老呢? “树犹如此”表现出作者对国事飘摇,时 树犹如此”表现出作者对国事飘摇, 对国事飘摇 光流逝,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光流逝,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 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 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 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 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 英雄泪? 英雄泪?
上片小结
上片: 上片:
江天、山景、 江天、山景、 落日、断鸿、 落日、断鸿、游子
活动二,根据题纲,尝试背诵全词
景色: 景色:
鸿、游子
江天、山景、落日、 江天、山景、落日、断
上片: 动作: 上片: 动作:看、拍、会、登 张翰 —乐于归隐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谋取私利 下片: 下片: 刘备 —雄才大略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叹时光流逝
无人揾 英雄泪
水 龙 吟 登 建 康 赏 心 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 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 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 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 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 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原文、注释及解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 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②,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③,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④。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⑤,江南游子⑥,把吴钩看了⑦,栏杆拍遍,无人会⑧,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⑨?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⑩。
可惜流年(11),忧愁风雨(12),树犹如此(13)!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14),揾英雄泪(15)!〔注释〕①本篇选自《稼轩词》。
大约作于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一说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作者任建康府通判时,抒写诗人展望失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和虚度年华的悲愤心情。
建康,今南京市。
赏心亭,据《景定建康志》载,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为丁谓所建。
今废。
②楚天,古代长江中下游一带地区为楚国,故楚天指南方的天空。
③岑(cen),小而高的山。
目,望。
韩愈《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
”④玉簪螺髻,妇女头上的碧玉簪和螺形发髻。
玉簪比喻尖形的山,螺髻比喻圆形的山。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山如碧玉簪。
”皮日休《缥缈峰》:“似将碧玉簪,撒入明月中。
”⑤断鸿,失群孤雁。
⑥江南游子,作者离开故乡山东流寓南方,故自称江南游子。
⑦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弯形的刀。
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⑧会,领会,理解。
⑨鲙(kuai快),通“脍”,把鱼肉切细。
尽,尽管。
季鹰,张翰字,吴郡(今苏州)人。
《晋书·张翰传》说,他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联想到家乡的菰菜(即茭白)、蒪(chun纯)羹和鲈鱼脍,便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弃官回乡。
⑩求田问舍,访求、置买田地房舍。
刘郎,刘备。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载:刘备曾对许氾无救世之志,只为个人置田买房作富翁的行为表示鄙视。
这里用以嘲讽当前平庸的生活,实际是对自己长期闲散表示不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6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6篇)注释篇一建康:今江苏南京。
遥岑:岑,音cén。
远山。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
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了:音liǎo。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
季鹰:张翰,字季鹰。
求田问舍:置地买房。
刘郎:刘备。
才气:胸怀、气魄。
流年:流逝的时光。
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
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
倩:请托。
读音qìng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译文篇二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那群山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
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羞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借时光如水忧愁国势如风雨,树犹如此倩人谁能去换来啊!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赏析篇三“楚天”的“楚”,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也就是苏轼《念奴娇》词中“大江东去”的大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同时也是喻情。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国势危殆的意思。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
辛弃疾用这一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游子”,是辛弃疾直指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辛词比较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 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
完善而达到高潮。
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 的胸襟,形成了豪放而清旷的风格。 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 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
的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的风格。
作者的用意:
①现在虽然非常思念家乡,但即使有莼鲈 之思又能怎么样呢?家乡还在金兵的统治下。表 达了悲愤之情。 ②张翰因见齐王将败而弃官归乡,但我却 并不因为南宋王朝面临危机而隐退,因为我有着 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 这两种理解都体现了作者是反其意而用之。
2、求田问舍:
陈登因许汜没有大志,很看不起他,自己 睡大床,叫许汜睡下床。许汜把此事告诉了刘备, 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希望你能忧国忘家, 你却只管买房置地。假如我是陈登,我将睡在高 楼上,叫你睡在地下,岂止是上下床之别!” 作者的用意: 我如果像许汜一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 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了。 词人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说自己留在南宋王朝 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要为国尽忠尽 力,鞠躬尽瘁的。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 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 愁余, 山深闻鹧鸪。
学习目标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词人 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写作背景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辛 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 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 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 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 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 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 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
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 外。
用典的作用: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作用: ①使诗歌语言精练,有一种简约美; ②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 性; 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古喻今, 文章就显得古朴而文采斐然; ④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铺直叙,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辛弃疾的登临意是复杂的。眺望楚 天清秋山水,引发家国恢复的忧患; 听闻江南落日哀鸿,牵动游子羁旅他 乡的悲思;拍握身边宝剑栏杆,空怀 英雄北伐的壮志。思想古人胸襟抱负, 深感功业难成的悲愤。登临所见的景 物,被涂抹了一层英雄迟暮、壮志难 酬的悲怆首词的下阕中,作者怀古抒情,借 助三个典故来抒情。结合课下注释,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三个典故,并思 考这三个典故的运用方式是什么样 的,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苏辛词比较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 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 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比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念奴 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 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用典:
•
典故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 事或有出处的词句。在怀古咏史诗中,不 少篇章在吟咏主要的人和事之外,还会引 用一些典故。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 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使诗文 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
用典的分类: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 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 属于借古抒怀。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 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 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 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 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 掌握生字读音; • 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 充满感情的朗读 ; •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1)辛弃疾字 幼安 ,号 稼轩 ,山东 济南人, 南宋 时期爱国词人,其词抒 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 苏轼 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 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收复中原,并常常带着辛弃疾 “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 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 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21岁参加抗金义军 曾经是踌躇满志的意气风发少年,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 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 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三个典故:
•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 未? ——莼鲈之思 •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求田问舍 •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树犹如此
1、莼鲈之思:
晋人张翰应当时的执政者齐王之邀在洛阳 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 味,便立即弃官归乡,巧合的是,张翰归乡后不 久,齐王兵败,张翰得免于难,世人都认为他的 弃官是看准了时机。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 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文武双全辛弃疾
•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 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21 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 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 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 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 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 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 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 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 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辛 弃 疾
登水 建龙 康吟 赏 心 亭
铁板铜琶继东坡 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 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 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 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 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 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 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
1.思考:这首词的上片侧重写景, 描绘了几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 1.长天秋水图: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千 里弥漫清爽秋气,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 的滚滚长江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宏 大壮阔) • 2.远山献恨图: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 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 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 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移情于物) • 3.落日断鸿图: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 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 北方的故乡的思念。(寓情于景)
归纳总结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 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 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 “以文为词”的特色。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 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 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 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 正值壮年的词人,慷慨激愤,拍遍栏杆,忧 愤难泄,恨恨地唱出:“倩何人换取,红巾 翠袖,搵英雄泪?”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 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 在滴血! • 词人为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贪逸而愤激落泪。 • 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伤感落泪。 • 为壮志难酬、且又无人理会而寂寞落泪。
• 词的上片气象宏大,笔力迥劲。由水写到
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表达了作
者飘零江南的愁恨、抑郁和孤独之情。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2.词人除了写景, 还写到了自己的行 为,你能找出一些 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吗?它们又表达了 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 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 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 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 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 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 知己。
3、树犹如此:
晋朝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 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叹息说:“木犹如此, 人何以堪!” 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 自然规律让人无奈、感伤。
作者的用意:
时光流逝,国家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可是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一直不能实 现。人已渐渐老去,什么时候能实现自己的 愿望呢!表达了自己的无奈、遗憾和悲愤之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