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等奖必修四《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水龙吟 登京都赏心亭》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水龙吟登京都赏心亭》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必修四《水龙吟登京都赏心亭》教学设计简介本文档是针对国家一等奖必修四《水龙吟登京都赏心亭》教学设计的指导。
该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该文学作品的兴趣,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水龙吟登京都赏心亭》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
-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的兴趣。
-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1. 课堂导入:介绍《水龙吟登京都赏心亭》的作者、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文本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等艺术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3. 阅读与讨论:组织学生阅读诗歌,并引导学生就诗歌的情节、人物、感受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 写作练: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或情节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想象力。
5. 表演与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小组表演,展示他们对《水龙吟登京都赏心亭》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方法1. 多媒体辅助: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
2. 合作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提问、回答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参与。
教学评价1. 口头评价:通过课堂讨论、表演等形式,评价学生对《水龙吟登京都赏心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书面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诗歌分析、创作、观后感等,对学生的写作和思考能力进行评估。
教学资源1. 《水龙吟登京都赏心亭》的诗歌文本和相关解读资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3. 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用于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
教学时间安排本教学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为多节课程,每节课程为45分钟。
教学参考1. 《古文观止》2. 《古代文学名篇导读》3.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教材以上是国家一等奖必修四《水龙吟登京都赏心亭》教学设计的简要概述。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精选5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精选5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大学语文》学习目标2、了解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考核的办法教学重点:1、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教学难点: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内容、考试、要求由教师讲解,分析内容和手法采取提问和讲授相结合办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语】辛弃疾,我们所熟知的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但你可曾知道,在文学之外的辛弃疾是怎样的人呢?他曾经揭竿而起,曾经威震四方,曾经率领区区五十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敌营,在五万多精兵驻守的兵营中活捉了杀死己方将领的叛徒,更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肯定他的谋略超群。
但这样一位将才,却在当时的时局之下,备受排挤,有心杀敌,但却无路请缨,终至壮志难酬。
然而,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壮志难伸的辛弃疾在文学方面却是成就卓著,成为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人称“词中之龙”。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给大家介绍这位词坛大家,主要来欣赏他的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出生前十三年,正值“靖康之难”,中原沦入金人之手,北方的抗金斗争此起彼伏。
在遍地烽烟之中,辛弃疾降生了。
他出生的第二年,南宋朝廷与金人签订了屈辱条约,从此形成南北分裂的政治格局。
辛弃疾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通用5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通用5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鉴赏;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包含诗歌全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等;2. 相关资料:关于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全文,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作者和。
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诗歌解析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进行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5. 情感共鸣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诗歌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意和诗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解析。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品读法: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分析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实例讲解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 品读感悟:组织学生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5. 讲解示范: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6. 实践演练: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8.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分析一首古诗词,体会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短文,阐述自己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分析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内容:1. 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阁》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阁》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研究,让学生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阁》的作者杨万里及其创作背景。
-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 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独立思考能力。
2.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主题。
- 确定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步:引入课程- 通过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阁》。
- 引导学生猜测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 第二步:背景介绍- 介绍诗歌的作者杨万里及其创作背景。
- 讲解杨万里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 对学生进行互动提问,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
- 第三步:诗歌分析-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义,探讨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观点。
- 第四步:写作训练-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与诗歌相关的作文。
- 引导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 第五步:总结反思-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共同欣赏和评价。
- 引导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回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 学生完成反思笔记,思考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4. 教学评价- 考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考察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 考察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5. 教学资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阁》的原文和翻译。
- 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 提供学生写作训练的指导材料。
6. 教学反馈与改进- 收集学生的作文,对其进行批改和评价。
- 分析学生的反馈和表现,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
- 与学生和同事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为国家一等奖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阁》教学设计,敬请批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活动设计
情境模拟
通过模拟诗人创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的历史背景和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创作灵感和情感 表达。
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别扮演诗人和赏心亭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诗歌中的场景和情节,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和感受。
定期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发现问 题和不足,并制定改进措施和计划,不断 完善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背景知识
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文学成 就及时代背景等元素,以便更好 地理解诗词内涵。
相关诗词作品欣赏与比较
相关诗词作品欣赏
选取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主题 或风格相近的诗词作品,进行欣赏和 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 养。
比较分析
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其他相 关诗词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表 现手法、意境营造等方面的异同,培 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背景。
词作内容
阐述词作的主题、情感和意象,引 导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味和意境。
艺术特色
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和风格,提高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词作的基本 内容和艺术特色,了解相 关的文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 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词作,培养学生的阅读和 分析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水龙吟登建康 赏心亭》的背景、意境、艺术手法等知识点,并 能够熟练背诵和默写全文。
教学方法运用
本次教学采用了讲解、讨论、示范、练习等多种 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获得了深刻的体 验和感悟。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辛弃疾是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深情厚意、豪放激昂而著称于世。
其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教学设计这首诗,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造诣,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演才艺。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创作背景和特点;2. 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并准确表达;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加深对宋词的理解;4. 提高学生的表演才艺,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展现的意境和情感;2. 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演,展现诗歌的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1. 诗歌材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 参考资料:关于辛弃疾的相关介绍和解读;3. PPT或黑板,用于呈现相关资料和教学重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在教学开始前,可以通过展示几幅与辛弃疾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辛弃疾和宋词的好奇心。
2. 学习诗歌材料引导学生逐句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解读其中所表现的情感、意境和文学特点。
可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一起尝试理解并进行思考。
3. 分析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和特点通过讲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和特点,进一步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 文学鉴赏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进行诗歌的鉴赏,引导他们观察、感受、品味辛弃疾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表演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工,选择适合的诗句进行朗诵或表演。
通过表演,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形象,同时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和自信心。
六、教学延伸1. 寻找更多辛弃疾的作品,并进行鉴赏和比较分析;2. 学习宋词的创作技巧和修辞手法,进行模仿创作;3.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辛弃疾的诗歌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上述是一份针对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教材分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该单元学习的是宋词。
从编者的意图看,本单元除了了解词的一般规律外,还要求从题材范围、意境、语言、表达技巧等角度进行比较阅读鉴赏,通过反复诵读更好地把握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
阅读诗词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读懂。
因此应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准确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感悟辛弃疾词的词风,体会词人复杂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都较扎实,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高,对诗词鉴赏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本堂课的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其次,学生在初中对辛弃疾的生平和诗词的风格有一定的了解,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弃疾及作品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本词运用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感受词中蕴含的情感。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拔,共同赏析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四、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把握节奏。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的心情。
3、学习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1、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2、学习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自制视频导入:
他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一代词宗的词风和人格魅力。
二、初读诗词,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指定学生朗读。
2、点评之后出示诵读提示,然后诵读。
3、播放名家的朗读音频。
三、再读诗词,把握情感:
1、下面两段音乐,如果作这首词的朗诵配乐,你认为哪个更适合?为什么?
老师明确:
《楚歌》:呜咽悲切,如泣如诉,特别适合表达浓重的愁情。
《琵琶语》:轻柔优美,古典舒缓,表现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惆怅,很适合表现闲愁。
2、再读全词:
齐读词作,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并做简要分析。
3找出最能概括全词感情的词句:
恨、愁、泪
4分析具体原因:
①山河残破
②抗金复国之梦无法实现/壮志难酬、报国无路
③无人理解的孤寂、痛楚
④年华虚度、功业无望
⑤南宋统治者的猜忌、排挤、使他成为游子/思念家乡
⑥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安于现状、不思收复失地
四、学习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
1、回顾快速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明确:找情感词,关注标题,关注作者,关注写作背景,关注注释,关注意象,找关键词句,抓表现手法等。
2、围绕本词赏析运用的方法来鉴赏全词:
①找情感词
②知人论世
简介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这时他南渡已十二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③关注意象
词作一开篇,就写到了景,楚天千里,秋水无际,意境宏大壮阔,写了长天、江水、山景、落日、断鸿。
江水和远山默默含愁,落日呢,不仅指自然景物,亦比喻南宋衰颓的国势。
断鸿不单指失群的孤雁,也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这是苍凉凄清之景。
④关注关键词
人的行为动作:
写景之后,作者紧接着写到了自己的行为,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有:看、拍、会、登。
一个“看”字,表明本是战场上的锐利武器的吴钩,而今只能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是以物比人,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一个“拍”字,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用在这儿,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呈现在读者面前。
“会”和“登”,则表明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无人理解,孤独难耐的痛楚。
这是悲愤孤寂之情。
⑤抓表现手法
A、上片用到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借苍凉凄清之景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孤寂之情。
B、下片运用典故:
张翰:归隐之心休说。
写明不愿忘怀时事,不愿弃官归隐,表明抗金的决心。
(诗人怀揣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在现实中却被撞的伤痕累累,但是他却从未放弃过。
)
许汜:私利之谋不屑。
不谋求私利、为国志私、也是对朝廷那些不思抗敌,只顾求田问舍的达官贵人的讽刺。
刘备:向往雄才大略。
表明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自己的雄心壮志。
桓温:悲叹时光易失。
表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年华虚度的苦痛和愤慨。
⑥关注注释
五、拓展延伸:
试比较下面这首词与课文在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上的异同点。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明确:
思想感情:
同:两首词都抒发了作者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愤慨,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异:《水龙吟》还抒写了作者的飘零之意、寂寞之情,感情更为复杂深沉。
艺术手法:
同:都用“看剑”等动作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异:《水龙吟》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和运用典故的手法。
而《破阵子》则主要运用虚实结合,将现实与梦境进行强烈的对比。
六、课堂总结:
这首词上片借景抒心情,下片用典写怀抱,我们触摸了辛弃疾的灵魂。
他是一个矢志报国的英雄,是一个迎难而上的英雄、是一个感受寂寞的英雄。
在本堂课结束之时,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感情地齐声背诵全词,再次去体会词人蕴含在词中的复杂感情。
七、齐唱《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共同感受崇高的爱国之情。
八、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梁衡的作品《把栏杆拍遍》,更好地把握辛弃疾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