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楠森文化哲学思想述评
冯契与黄枬森人学思想之比较——以1980-19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35卷第3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3Vol.35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17年第3期)(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32017收稿日期:2017-03-2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多样性文化生态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5YJC710035)。
作者简介:崔琳璐(1989-),女,河南洛阳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道主义思潮。
冯契与黄枬森人学思想之比较———以1980-19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为背景崔琳璐(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摘要:从哲学史中凝练哲学基本问题、构建科学的哲学形态是冯契与黄枬森共同的哲学观。
两人在80年代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中指出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般个人理论,并追溯人学的历史与思想渊源,提出人的本质、人格与人权等基本人学问题。
冯契以广义认识论为哲学内核,将人学问题贯穿于真理性知识获取和人的自由实现的“智慧学说”之中;黄枬森则认为哲学是以本体论为核心展开的学科群研究,将人学作为独立学科来建设。
冯契与黄枬森坚持求真中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从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来把握人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冯契;黄枬森;人学;哲学创新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1(2017)03-0167-05冯契与黄枬森都曾浸润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合大学哲学与科学紧密结合、中西哲学融会贯通的哲学传统,又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前景的现实关怀为己任。
两人的人学思想是在80 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中围绕“人的问题”展开讨论的历史中形成。
本文拟阐明冯契与黄枬森的哲学观基础上,比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时代思考中人学思想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一、哲学创新的哲学观前提与方法论原则一个哲学家的哲学观固然是他对时代问题的不断思考中逐步形成、深入,也正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阐释中蕴含着自身的哲学观内容。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问题——访北京大学教授黄枏森黄枏森/《马克思主义研究》记者CCHuang Nansen, Reporter of Studies on Marxism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京)2012年12期【英文标题】On Innov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 Interview with Peking University Professor Huang Nansen【作者简介】黄枏森,男,1921年生,四川富顺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1981—1996年任第一、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83—2000年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历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主编、编委会主任、顾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人学学会、中国恩格斯学会和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顾问,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大学优秀党员标兵、北京大学师德模范,2008年获北京大学蔡元培奖。
▲(采访者简称▲,下同):您主持的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自2011年出版4部著作以来,理论界颇为关注,既有人表示赞同,也有人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您能不能谈谈您的感受和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被采访者简称●,下同):很高兴谈一谈,不过我不想由我个人主观地谈一通,最好是你提一个问题,我谈一个问题,如何?▲:很好,那么我们先从一般问题谈起。
现在,“创新”是一个使用范围极广的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建设一个创新型社会,创新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
哲学创新也是一种文化创新,那么,它同其他文化创新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而且哲学也有各式各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和其他哲学创新又有什么异同呢?●:哲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其他文化现象相比较,当然有其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什么?——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与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黄楠森教授的“不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什么?——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与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黄楠森教授的“不理解”与“理解”【文化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什么?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什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根本问题.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西北大学周树智教授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是马克思主潮学世界观,而是斯大林哲学世界观和旧哲学的复辟,真正的马克思哲学世界观是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现实的人改变现实世界的新现实世界观.为了辨明是非,探求真理,修正失误,指导实践,本期文化视点特别推出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一组笔谈,同时,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和读者就这一问题继续展开探索,争鸣和讨论.一tll—臻02011年1月第1期文化学刊CultureJournalJanuary.2011No.1【文化视点】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与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黄楠森教授的”不理解”与”理解”薛德震最近读到西北地区周树智,胡义成,杨文极等一批教授,研究员就”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问题与黄楠森教授辩论的文章,他们引证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的原着文本,并与黄教授的论着加以对照,详加辨析,证明黄教授没有读过或没有读懂马克思,恩格斯的那些原着.我建议黄教授不妨将这些原着文本找出来再仔细地读一读,认真地思索思索,看看以前自己是不是有所误读误解.周树智等教授的文章哲学专业性很强,学术味很浓,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穿透力.我想另辟蹊径,用一些简明的事实与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讲讲这个问题,参加争鸣.一,从黄教授的”不理解”说起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讲到《共产党宣言》这部纲领性文献时说:”这部着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黄楠森教授2008年在中共中央编译局召开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的座谈会上发言说,他对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中说《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新世界观”不理解”.”不理解”虽然只有短短的3个字,但却令我非常震惊,也引起了我的深思.最近在读周树智等教授就”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问题同黄教授辩论的文章,更进一步激发了我的思考.黄教授之所以对列宁的说法”不理解”,根本原因就是列宁的说法不符合后来苏联”红色教授”所炮制的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论”.黄教授被这种”理论”俘虏了,禁锢了自己的头脑,所以他说对列宁的说法”不理解”.这是把”红色教授”炮制的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表述极端抽象化,凝固化,教条化的一种做法.什么是世界观,连着名的哲学教授都说不清楚,不可理解,可见这个问题已被弄到何等抽象,何等僵化,何等神秘的程度.这种将世界观抽象化,凝固化,神秘化的做法必须破除.其实,人们所观察和认识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界,而且包括社会和人自身及其历史,世界观就是这种观察和认识的那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的思维和认识能力也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所以世界观是不能抽象化,凝固化和神秘化的.按照黄教授的这种做法,他不但不能理解列宁,也无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对自己新世界观的表述.二,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新世界观的表述黄教授是否能理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的诞生,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所以,在他那里有着关于自己依靠自己本身的诞生,关于自己的产生过程的显而易见的,无可辩驳的证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2页)这是马克思在讲他的新的世界观.被恩格斯称为”包含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有11条,可以说条条都在讲人及其劳动,活动,实践和意识,宗教等等,襁别卜思做了这样的总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页)这就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一个最根本的特点.而在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可以说通篇都在论述唯物史观,阐述他们的无产阶级社会革命论,也就是在论述他们的新哲学,新世界观.《共产党宣言》正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上述创立唯物史观时的一系列重要着作的雄厚基础上的,所以列宁说《共产党宣言》”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列宁这样说是有上引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创立的新世界观的直接论述为依据的.黄教授是否对此也要表示”不理解”呢?将苏联”红色教授”炮制的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论”变成僵死的万古不变的教条,会闹出何等荒唐的蠢事!苏联”红色教授”在他们编写的哲学教程中,把历史唯物主义仅仅说成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公然否定抹杀了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的创新价值和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蓄意篡改.按照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的总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哲学是唯物史观,也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恩格斯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概括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最为权威的,也是有深刻的道理的.但是,到了”红色教授”们那里,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不见了,变成了只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推广和应用”.后来的只见物不见人的社会历史观,反人道主义,”阶级斗争越来越严重”,”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斗争哲学”,“以阶级斗争为纲”等等荒谬之论,统统来源于这种”推广和应用”论.三黄教授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持续质疑并不奇怪?黄教授已被苏联”红色教授”炮制的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论”所俘虏,被套洲棚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更加不可理解,因而持续质疑和反对,并不奇怪.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经典论述,黄教授表示”不理解”,那么, 他能够”理解”的是什么呢?他能够理解的就是苏联”红色教授”炮制的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黄教授是怎样解读这种世界观的呢?他认为这种世界观就是”以物为本”.他所写质疑科学发展观的系列文章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黄教授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就归结为一句”以物为本”,真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糟蹋到了极端贫困化的程度.”物”是无意识,无激情,无能动性的死的东西,它根本没有任何目的性的价值追求,以”物”为本只能得到僵硬的,冰冷的一潭死水,根本不可能有蓬勃的生机活力,根本不可能产生”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一句”以物为本”,能够给人们多少知识?增加多少智慧?增添多少力量?黄教授的这种论调,把哲学倒退到费尔巴哈,甚至比费尔巴哈还要落后的远古时代.这种”理论”对人们观察和认识极为复杂和瞬息万变的,每日每时都给人们带来层出不穷的矛盾和问题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到底能有多少帮助?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到底能有多少动员和指导作用?到底能有多少帮助?这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只是要解释世界,而且是要改变世界,真是相距十万八千里,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马克思,恩格斯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超越了这种哲学,说它已经”终结”了,但是黄教授仍然要死抱住它不放,真是一种极大的讽刺.我在2006年《理论前沿》杂志第3期发表了《”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一文,反驳了黄教授以及与他持有相同观点的人们.在这篇文章中,我系统地辨析和批驳了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归结为”以物为本”为什么是错误的.这篇文章已编入我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40论》~书,有兴趣者可以参阅,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在这里我只想强调地问黄教授一个问题: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批评说:”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54页)你的这种论调是不是又回到了这种旧哲学?根据周树智等教授的分析和论证,斯大林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既不辩证,也不科学,那是倒退到了马克思主义前的旧唯物主义,是”旧唯物主义的复辟”.人们不能不察.黄楠森教授还会拿斯大林来当最后的挡箭牌.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联共党史》四章二节中那篇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怎样产生的.据人民出版社老社长,老延安曾彦修同志的考证,1930年12月9日,苏联红色教授学院召开党组织会议,宣布”哲学只能为现实的斯大林的政治需要服务”,并说:”此后几年形成的苏联哲学,即各种大中型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程,简要地说,就是一曲斯大林颂,特别是斯大林的阶级斗争拜物教颂了,’哲学’已经变成了阶级斗争必然越来越严重的指导教程了.”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38年出版的《联共党史》四章二节那篇斯大林的《辩证唯物学术文摘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与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薛德震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怎样形成的,它同“红色教授”有着怎样的渊源联系,也就一目了然了.四,继续将”红色教授”炮制的斯大林”哲学”当做”真经”是危险的黄教授死死地抱住苏联”红色教授”为”斯大林的政治需要服务”所炮制的斯大林”哲学”不放,是他个人的悲哀,倒无大碍.但是,危险的是还有某些迷恋旧的”左”的那一套人们,还在竭力维护这种”哲学”,更严重的是他们还在拿这种“哲学”来质疑党中央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实际上是在质疑三十多年来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等一整套创新实践和创新理论.党中央一再要求全党要有忧患意识,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危险,人们不能不严重警惕.(本文作者系人民出版社编审,人民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责任编辑:李阳】“国学”a’-a=-~n识论取向贺昌盛在《东南学术))2mo年第2期撰文指出, 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可以成为”国学”的有效栽体,因为这里所说的”国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文化共同体”的标志.非但如此,正如欧关和日本的”中国学”研究一样.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的中国所产生出来的新的哲学,美学,语言学,文学,宗教等等文化产品,也都可以被纳入到”国学”研究的范畴. 现今所谓”国学”毕竟已经不是中国传统”经学”或“理学”的衍生物.而已经被扩展成为与域外族裔相区别的特定文化形态的专属概念了.张岱年先生就曾说过:”今天研究国学,不但要整理前人已经作出的成绩,还应该推陈出新,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更向前进.不但今日以前的中国学术是国学,当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也属于国学的范围.”只有将”国学”视为一种具有更为广阔的包容性的学术范畴,”国学”才有可能在人类整体的知识序列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恩格斯哲学思想新探》评介

作者: 黄楠森;盛林
出版物刊名: 哲学动态
页码: 33-34页
主题词: 恩格斯哲学;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军事辩证法思想;黄楠森;历史局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重大理论;专题研究
摘要: 《恩格斯哲学思想新探》评介黄楠森,盛林我国理论界发表的关于恩格斯的大量著作都是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起来论述的。
近年来出版了一些关于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的著作,但大部分是进行历史性的追溯,而分专题逐一深入研究的甚少。
对于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历史性的研究当然是必要的,但要深入,则非有专题研究不可。
199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余其铨著的《恩格斯哲学思想新探》一书,正是对恩格斯哲学思想进行专题研究的著作。
这在我国还是少有的,甚至可以说是第一本。
在我们看来,该书具有以下特点:一、以专题的形式,力求深入系统地分析恩格斯哲学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思格斯早期的思想,世界观转变过程的理论探索,以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的重大理论贡献。
这既突出了恩格斯哲学思想的特点,又使读者得以深刻、全面地理解恩格斯哲学思想。
二、对恩格斯的哲学观点不但进行了忠实而严谨的陈述,而且不困于旧说,不拘泥于定论,敢于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有根据的评价。
比如,认为恩格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系统论述是他的独特贡献,但自然观的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仍未建立起来;认为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是他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
黄枬森先生晚年关注的马克思哲学观问题

一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问题
哲 学 的科学 化是 黄栅 森先 生 在 马克 思 主义 哲 学 研究 中奋 力探 索 的命 题 ,也 是 他对 马 克思 主 义 哲 学学 科建 设 的追求 ,他 沿着 “ 哲学 科学 化 ” 思 路 不断 前行 ,推 出 了一 系列 研究 成 果 。2 0 1 1年 8
主要学 术 活动 进行 回顾 ,向学 术 界 同仁 介 绍他 坚 持 到生 命最 后一 息 的学 术理 念 ,以此 作 为对 黄栅
森 先生召开 ,会上黄 楞 森先 生百 感交 集地 说 ,先不 评论 这 部 书 的学 术 价值 ,仅从一 个人 一生 的学术 活 动来 看 ,它 可 以
到马 克思 主义哲 学体 系 的建 设 上来 。我深 知 ,我
作者 简介 :徐春 ,( 北京 1 0 0 8 7 1 )北京大学哲学 系副教授 。
1 2 3
《 现代哲学》2 0 1 3年第 3期
个 人无 法也 无力单 独完 成这 一 哲学 体 系 的建设 工 作 ,因此 ,我与 观点 相 同的学 者共 同开始 了这 项
世界、主观世界 、在人类认识 活动 中以及在现代 科 学体 系 中的定 位 ;第 三 ,哲 学 的作 用 。哲 学对
社会 发展 、认 识 和科 学 、意识 形 态 、 日常 生 活 以 及 面对 实践 活动 的作 用 。他 强调 要 通 过解 决 哲学 的一些基 本 问题 来建 设哲 学 ,特别 是建 设 马 克思 主 义哲 学 。九 十高龄 的黄 先 生 在不 同场合 着 重 阐
黄 楞 森 先 生 晚 年关 注 的 马克 思 哲 学 观 问题
徐 春
【 摘要 】本文 以马克思 主义 哲学的科 学性 、马克思主义 哲学 与意识形 态 的关 系 、辩证 唯物主义 和历史 唯物主义 究竟是
哲学的科学化与对称哲学——评黄楠森教授“哲学科学化”的命题与体系架构设想

2 1 年 第 2 期 01 ( 第 9 期) 总 7
( 学 社会 科 学版 ) 哲
哲
的 斜 亏
与
籀 哲
评 黄楠 森教 授 “ 学 科 学 化 " 哲 的命 题 与 体 系 架构 设 想
陈 世 清
( 中国管理 科 学研 究 院 , 京 北 12 1 ) 0 2 8
摘
要 : 学科 学 化 即 哲 学 的 实证 化 、 类 化 与 美 学化 , 学 科 学 化 既 是 逻 辑 也 是 历 史 , 是 哲 学 发 展 哲 人 哲 既
的 必然 也 是 哲 学发 展 的 目标 。 哲 学科 学化 是 符 合 科 学 发展 观 要 求 的 哲 学发 展 观 ; 学发 展 史 , 哲
关键 词 : 学科 学化 ; 称 哲 学 ; 称 辩 证 法 ; 度 空 间观 ; 哲 对 对 五 实证 化 ; 类 化 ; 学化 人 美
我 国著 名的 马克 思 主义哲 学家 黄楠 森教 授 正实现 从非 科学 向科 学转 化 ,只有对 称哲 学才
提 出要 使哲 学科学化 的命 题 与建 立哲 学 的科 学 能使社 会 主义真 正 实现从 空想 到科学 发展 。本
哲学 实现 与玄 学化 相对 而言 的实证 化不但
而且 是必 然 的 。 历史 上看 ,形而 上 从 “ 学化 的历史 。从 矛盾 辩证法 到 对称 辩证 法 是哲 是 可能 的 ,
学科 学 化的必 然结果 ,使 经济 与社 会 的对 称本 学 ” 了孤 立 、 除 片面 、 止地 认识 世 界 这 一方 法 静
具体 科学— —哲 学或 者形而上 学是一 般 的实证 态 ,对思 维与存 在 的关 系问题进 入 了更深层 次
黄枬森:创造性是博士论文的灵魂

黄枬森:创造性是博士论文的灵魂创造性是博士论文的灵魂——培养博士生王东的体会黄楠森北京大学哲学系我从2001年开始独立指导博士研究生,到现在14年了,先后有20多人毕业离校。
虽然我培养博士生始于一九八三年春,至今只毕业了一人,即王东。
一九八五年春天又接受了培养两名博士生的任务。
学位条例对博士研究生有一些原则性的要求,但在哲学领域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业内,怎样贯彻这些要求,我心中无底。
从各方面的反应来看,王东这个博士学位的获得者是合格的,这项培养工作也是成功的,但目前另两个博士生是否能以优秀成绩毕业,我并无把握。
因此,我还很难总结出什么经验,只能谈几点体会。
我国学位条例规定博士论文“要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我认为王东的论文《探索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列宁计划”》,是高水平地达到了这一要求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邀请国内一些著名的哲学专家,特别是一些对《哲学笔记》有专门研究的专家,对他的论文作出鉴定,共收到二十份评阅意见,除一两份有保留意见外,普遍予以高度的赞扬。
王东的论文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它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即列宁在一九一四、一九一五年写的八个笔记本是他为创立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而写下的准备材料,八个笔记本是一个整体,大体上体现了列宁建立辩证法体系的基本思想和初步计划。
《哲学笔记》是一些笔记,不是系统的著作,但其中确实包含了列宁建立辩证法休系的思想和尝试,这是国内外学者都承认的,但给予八个笔记本对这个问题的特殊意义,是王东的贡献。
诚然,在三十年代初曾有苏联学者提到过这一点,但后来不再有人提起,更没有人象王东这样从手稿版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八个笔记本的思想内容等方面,以翔实可靠的材料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以论证。
据我所知,它至少达到了在《哲学笔记》研究上的国内先进水平,是一次突破。
这一成果对于建设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如何看待哲学改革-与黄楠森教授共商

[ 要】 摘 文章 对黄 楠 森教 授 一篇 文章《 辩 证唯 物 主 义体 系的 不 变性 与 可 变性 > 一 论 的 些 具体 的 哲 学观 点及 其 表 述提 出商榷 。 [ 关键 词 】 学 ; 科 辩证 唯 物 主 叉体 系; 感悟 [ 图分 类号 ]0 [ 献 标识 码 】 文章 编 号 10 —19 (02 0 —0 3 中 B2文 A[ 0 2 6 82 0 )3 12—0 5
( )黄 先生 不 同意“ 时 论 ” 但 他 的论 证 方 法 是 , 一 过 , 因为 ( 克思 主 义 ) 学 马 哲
是 科学 , 以它不会 过 时 , 会 被 推 翻 。这 里 有 几 个 问题 。 1 哲 学 明 明不 是 科 所 不 . 学, 若把 它 归于 “ 学 ” 科 学 的” 就 难 于 把 问题 说 清楚 。黄 先 生说 “ 就 是 把 科 或“ , 我 辩 证唯 物 主义看成 一 门科 学 来讨论 它 的不 变 性 和可 变 性 ” 第 7页 ) ( 。我 看 这对
于哲 学 和科学 都未 必是恰 当 和可 能 的 。要 知 道 , 们通 常 说 “ 学 是一 门科 学 ” 我 哲 ( 数学是 一 门科学 ) 约只 能在 “ 科 ” “ 问 ” “ 或 大 学 、学 、知识 体 系” 意义 上 来理 解 。 等 实 际上哲学 ( 至包 括 数 学 , 甚 逻辑 等 ) 不 能 等 同 于实 证 ( 验 或 理 论 ) 并 经 的科 学 。
对黄 先 生文 章 的几点 商榷
谈 论哲 学改 革 的意义不 难 , 论具 体 的哲 学 改 革 问题 就 不那 么 容 易 了。黄 讨
先生 的文章 对辩 证唯物 主 义哲学 的许 多方 面 的问题坦 陈 己见 , 值得 重视 , 值得 提 倡, 但是 , 中有 一些具 体 的哲学 观 点及 其表述 是 值得商 榷 的 。 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 ,洪 晓楠 :黄 楠 森文 化哲 学思 想述评
国外 传人 的文 化 因素 ,特别 是 中 国人 民在反 对半 封 建半 殖 民地经 济政 治制 度 的斗争 中创造 的各 种文化 因素 。黄 先生 特意 指 出 : “ 中国现 阶段 的文化还 绝 不是 高水 平 的工业 文化 ,因此 ,不存在 中国传 统 文 化 的现代 化 问题 ,只存 在 中 国现代 文化 的现代化 问 题 ,这就 是要 使它 真正 形成 为一 个高水 平 的工业社 会 主义 文化 。 ” 黄 先生 分析 了近 年来对 待 中 国传 统文 化 的三 种 态度 :一 是2 世纪 8年 代 的彻底 反传 统 。这 种主 张 0 0
20 0 9年 1 月 1
辽
宁 警 专
学
报
NO .0 V2 09
第6 ( L OF L A O I ONI OL C C NG P I E A AD EMY
N . S m.8 o6( u 5 )
黄楠 森文化 哲学思想述 评
梁
( 连理工 大学 大
一
关 于文 化 的定义 有3 0 种 ,因此 ,文化 虽然 6多 是近 年来 比较 热 门的问题 ,但 其确切 的 内涵 或定义 到底 是什么仍 然是一个 困难 而有待研究 的问题 。黄 楠森先 生针对 这一 问题 也进行 了深入 的探讨 。他认 为 ,文 化的含义 有广义 与狭义之 分 ,广 义的文化现 象等 同于社会 现象 ,狭义的文化现象 就是精神现 象 。从文化理论和文化建设 的角度讲 , 应该使用狭 义 的理解 。 因为 ,自2世 纪 以来 ,在对人类 社会 的 0 历 史进行 分析时 ,把 经济 、政治和 文化并列 起来使 用 已成为普 遍性 的趋 势 。毛泽东在其 《 民主主义 新 论 》中就提 出了经济 、政治 和文化三 者并列 的社 会 结构理 论 ,同时规定 了三者 的关 系 :一 定 的文化 是 定 的社会 的政 治和经 济 的反 映 ,又 给予伟大 影响 和作用 于一定社 会 的政治 和经济 ;而经 济是基础 , 政治是经 济 的集 中表现 。黄先生 认为 ,这 是对文化 问题 的唯物史观 的表述 ,他把文化 看作是经 济和政 治 的反映 ,这和文化 史观夸 大文化 的地位 和作用 、 认 为文化是人类 活动 中最根 本的 活动 、决定 着人类 社会的一切 、 而决定着人类的经济和政治的唯心 从 史观是 对立 的。但是 ,不管人们 如何理 解三 者的关 系 ,只要把三者 并列 ,就是承认 文化不 是经济 、政 治 ,而是经济政 治 以外 的东西 ,即精神 活动及其产 品 ,这 就是对 文化 的狭义 的理解 。
一
、
一
收稿 日期: 09—1 20 0一l 1 作 者 简介 : 梁 丹 ( 91 1 8 一),女 ,辽 宁抚 顺 人 ,硕 士研 究 生 : 洪 晓楠 ( 9 3 1 6 ~),男 , 安徽 桐 城 人 ,院 长 ,教授 ,博 士 ,博 士 生 导 师 。
・
d ・
梁 根 据 上 面 的理 解 ,黄 先 生 对 文 化 所 下 的 定 义 是 : “ 化是人 类 的精神 活动 及其产 品 、是经 济 和 文 政治 的反映 ,归根 到底是人 类物质 活动 的反 映 。” 2 、文化 的外 延
丹 , 洪 晓楠
大连 16 2 ) 1 0 4
人文 社会科 学学 院 ,辽 宁
摘 要 : 近年来, 对于文化问题的关注日 益升温,这既是黄楠森先生晚午开拓的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又是其
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详细介绍了黄先生的主要文化哲学思想.包括文化的本质、古今中西文化 比较、中国
特 色社会 主义 文 化观 等 内容 。黄 先生 的文化 哲 学思想 ,不仅 具有 理论 意义 ,而 且对 中国特 色社 会主 义文 化建设 同样 具 有 深远 的现实 意义 。
关键 词 : 黄楠森;文化; 文化建设
中图分 类号 : GO 2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0 8— 3 8 2 0 )6 O 4—0 1 0 5 7 ( 0 9 0 一O O 4 二 、文 化哲学 思想
( )文化 的本质 一
改 革开放 以来 ,中国的文化哲 学取得 了重大 的 进 展 ,众多学 者 围绕 什么是 文化哲学 、怎样理 解文 化哲 学等 问题 进行 了深入 的探 索 ,提 出 了多种 多样
1 、文化 的 内涵
的文化观,使得对文化哲学的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 的局 面 。关于 文化 问题 的探索 ,是黄楠 森先生 学术 研究 的一个重要 方 面。近年来 ,黄先生 本着严谨 求 实 、一 丝不苟 的治学态 度 ,对 文化 问题进 行 了基础 性 的概 念分析 和理论 梳理工 作 。 黄楠 森简 介 黄 楠森 ,汉族 ,12 年 1 月2 日出生 于 四川 省 91 1 9 I 富顺 县 ,北京 大学哲 学 系资深教授 、博士生 导师 , 曾任 中国马哲 史学会 会长 、 中国人 学学会会 长 、中 国恩格斯学会 会长 、北京 市社 科联 副主席 ,以及 中 国马哲史学会 名誉会 长 、中国人学学会 名誉会 长 、 中国恩格斯学会 名誉会 长 、北 京市社会科 学联 合会 顾 问、北京市 哲学会 名誉会长 。黄楠森 在北京 大学 直从事 马克思 主义哲学 的教学 和研究工 作 ,曾主 讲马克 思主义理 论 、马克 思主义哲 学原理 、马克 思 主义哲学 史等课程 ,晚年致 力 于把 哲学作 为一 门科 学来 建设 ,同时致力 于人学 学科 的创 建工作 以及文 化 理论 的研 究工作 。其主要 著作有 《 哲学笔 记 》、 《 黄楠森 自选集 》、 《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研究 》、 《 邓小平理论与当代 中国哲学》等 ,论 文 3 0 篇 ,其 中若 干论 著 曾分 获 “ 个 一 工 程 0多 五 奖” 、 “ 吴玉章 奖” 以及教育部 、北京 市委等颁 发 的多项科研 成 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