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docx

(完整word版)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docx

(完整word版)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docx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正如尼采所言,既然理解能阻止行动,那么借助弄懂媒介——媒介使我们延伸,挑起我们里里外外的战争——我们就可以节制这场冲突的激烈程度。

”——继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马歇尔(赫伯特)麦克卢汉一、主要摘要:“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机智。

”“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拖放出来一样。

” “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

”“任何一种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严肃的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受到伤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认识感觉变化方面的专家。

”“印刷术以来的绝大多数技术和娱乐都是热的、分割的、排斥的。

但是到了电视时代,我们看见向冷价值的回归,向广泛、深度卷入和参与的回归。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任何一种新技术或新媒介的出现,都是人的一种新的器官的延伸。

报纸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互联网是人的中枢神经和其他感官的延伸,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我认为可以说是人的综合器官的延伸,因为手机综合了几乎所有大众媒介的功能,集视听读写于一体。

”“印刷术的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条原则,压倒了封建的、口耳相传文化的社会的纷繁复杂性。

” “因为每一种媒介同时又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它可以用来打垮别的媒介,也可以用来打垮别的群体。

”“古往今来的玩世不恭者,男人最痴情的,是反应他们自己形象的女人。

”“媒介即讯息’的意思是,一种全新的环境创造出来了。

这一新环境的‘内容’,是工业时代陈旧的机械化环境。

这一新环境对旧环境进行彻底的加工。

”“有一个例子是贝都因人骑着骆驼听半导体收音机的现象。

灌水般滚滚而来的观念使土著人面临灭顶之灾,没有任何的东西侵犯他们做好准备去对付汹涌而来的各种观念。

从麦克卢汉理论看网络新媒介的发展趋势

从麦克卢汉理论看网络新媒介的发展趋势

从麦克卢汉理论看网络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前言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1911-1980) 在《理解媒介》等著作中提出了“地球村”概念。

鉴于电子媒介的普及,他认为整个地球的时空已经缩小成一个村庄,“产生一个人人参与的、新型的、整合的地球村”,尽管当时的传播科技还远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

但他预言到,未来的电子媒介使信息传播可以穿越时间、空间,地球上的重大事件可以实现同步化,而人类重新回到“部落化”社会,电子媒介的同步化使人类结成一个密切相互作用的小社区。

在当时麦克卢汉的理论无疑是一种遐想;而现在随着科技与传播手段的成熟,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麦克卢汉的理论语言晦涩、令人困惑,尽管其理论一直伴随着争论,但人们今天已经开始享受麦克卢汉所说的那种同步化资讯生活了。

现在的互联网或许就是麦克卢汉想象中的那个“新媒介”,我们可以在网上聊天,在网上收看直播,在网上与亲朋叙旧抒发感情,电视打破了人们视觉的局限,然而现在,人们不仅可以和全世界的人看到同样的事物,而且可以随时交换看法和发表评论,互联网打破的是人们思想的局限,使人类的整体感感觉在互联网上延伸,互联网塑造了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精神世界。

而这一切只是最近十多年来发生的重大转变,之前的互联网更像是一个电子版的报纸,而随着Web2.0带来的一系列技术改变,blog、rss、SNS、wiki...众多分享与开放理念在互联网上得到充分施展的空间,光电网络通过光速打开的是人们沟通的屏障,传输的是人们最真切的思想。

然而在这个美好的精神世界中同样存在着问题,互联网的主体是人,根据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互联网即是表达思想的空间也同样是人们所表达的内容,人们接受和表达的信息都是在互联网的框架内进行。

而由此引发的问题便是,对互联网的依赖性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沉迷,而互联网的世界终究与面对面的现实生活不同。

因此麦克卢汉“除去内容看本质”的理论为认清互联网这种媒介形式的根本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便力图运用麦氏理论分析互联网的“媒介内容”、列举分析互联网的优缺点,探寻麦克卢汉与受众研究的共同点,试想网络新媒介的发展趋势。

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媒介到底传递了什么讯息

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媒介到底传递了什么讯息

媒介到底传递了什么讯息?读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一文有感l964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以下简称《理解媒介》)一书,其中最富影响力章是《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在引起学界强烈兴趣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主流传播学界和文化学派的批判。

当世界进入2O世纪后半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成熟以及数字化生存的日益可能,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麦克卢汉,力图从麦克卢汉痴人说梦般的表达中寻找能解释这个时代媒介影响力的答案。

和着这股热潮,我翻开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一文,力图从字里行间来感受大师给予我们的启示。

传播学研究应关注什么在西方传播学界一贯推崇的内容和效果研究声中,麦克卢汉独辟蹊径,选择了媒介本身,甚至是媒介的技术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表达了对以往研究路径的批判,引起了强烈反响。

被西方视为传播学的先驱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以其著名的5W传播模式,对社会传播的过程、结构及其功能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并清晰地阐释了大众传播三功能说,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研究的最新方法也不光是考虑“内容”,而且“还考虑媒介及其赖以运转的文化母体”,并认为“过去人们对媒介的心理和社会后果意识不到”,因此,在《媒介即讯息》一文中,麦克卢汉开篇宗义:“我们这样的文化,长期习惯于将一切事物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务的手段。

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务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即是讯息,我们难免感到有些吃惊。

”传统的传播学研究认为媒介不过是信息传送的介质,至多能与传播的其他几个要素相提并论。

麦克卢汉的目光却没有停留在传播学的内部,并未仅仅将媒介视为传播学的五个要素之一,他的视野转向了媒介的属性特征——媒介,作为工具,一种能够大规模复制并传送讯息的装置,因此也就转向了考察生产工具对整个人类文明史的贡献。

中传新传考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中传新传考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中传新传考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麦克卢汉:加拿大传播学家,著有《机械新娘》、《古腾堡群英》、《媒介通论: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

是六七十年代国际传播学界最知名、最具争议的学者,被称为“现代媒介分析的根”。

其理论独特,给人启发,他抓住了媒介分析的根本和主体,即研究媒介本身及其社会行为。

媒介理论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具有有机体的性质,是人体的延伸(道路是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广播电视则是眼耳手的延伸)。

一切媒介都是人的肢体部分向公共领域的延伸。

麦克卢汉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眼里,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和”→“分化”→“再统和”的历史。

史前人的听觉文化在感觉上是具有统和性的,在这个时代,虽然感觉主要由耳朵来把握,但同时却牵动着全部感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因此部落人的感觉能力大体上是平衡的,他们的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是浑然一体的。

而文明人以文字和印刷媒介为主的视觉文化则不同,视觉文化的特点是集中于细节,并把细节从整体中分化抽象出来。

眼睛孤立地起作用,观察的是一个单一的连续的世界,而每次只能偏重于一个局部,因此,从口语转向文字和印刷,实际上扩张的只是从人类感觉的集束中分离出的一种感觉。

2、媒介即讯息传播媒介真正传递的是媒介的特性,传播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种媒介。

人们在使用媒介时,特别注重内容,反而忽略了形式,“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盗贼拿它来分散看家狗的注意力。

”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内容。

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一旦出现,这种媒介本身,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具体内容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起社会变革。

3、冷媒介与热媒介热媒介是能够“高清晰度”延伸人体某感官的媒介,提供充分、完善的讯息,受众参与程度低,如照片、广播、电影。

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度高,如漫画、电话、电视。

人工智能背景下麦克卢汉媒介三论的发展与演变

人工智能背景下麦克卢汉媒介三论的发展与演变

人工智能背景下麦克卢汉媒介三论的发展与演变麦克卢汉媒介三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指出媒介只是传递信息的中介工具,而不会对信息本身产生影响。

然而,在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下,这一理论是否还适用被广泛讨论。

在传统媒介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往往需要依赖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这些媒介提供给用户的是相对固定的信息,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比较“单向”的。

而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设备时代,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丰富,用户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平台可以获取到各种形式的信息,这些信息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同时也更具互动性,用户不仅接受信息,还可以与信息内容进行互动。

人工智能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它以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技术支持实现对信息的识别、分类、分析和推荐等功能,极大提高了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效率和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机器或算法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信息处理的主体不再是单纯的传媒,而是由传媒与人机交互共同构成的网络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麦克卢汉媒介三论的适用性也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一方面,机器算法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已经越来越具备对信息的分析和加工能力,这就意味着媒介信息不再是单独的“中介工具”,而是包含了媒介与机器算法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信息传递过程已经具备了更为复杂的多元性。

另一方面,虽然机器算法可以分析和处理大量信息,但依然受限于人类编写和指导的算法模型和框架,因此不能完全从人类知识储备中脱离出来,仍然需要人类的干预和参与。

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麦克卢汉媒介三论的应用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评估和调整,既不能过分强调人机交互的复杂性,也不能忽视机器算法在媒介信息处理中的重要角色。

在传媒领域,机器算法的发展意味着媒介信息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将进一步在实践中得到呈现,同时也将对人类传播的理论和实践方式提出新的挑战。

麦克卢汉名词解释

麦克卢汉名词解释

麦克卢汉名词解释麦克卢汉(McLuhan, Marshall,1911-1980)是加拿大的传媒理论家和学者,被誉为媒介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名词解释主要集中在媒介、媒体和媒介理论等方面。

1. 媒介(Media):麦克卢汉将媒介定义为“任何扩展人的某种能力或器官的事物”。

他认为,媒介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对人类感官和意识方式的改变和塑造。

媒介既可以是物质性的,如书籍、电视、互联网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如语言、符号系统等。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信息本身,而是对人类感知、思维和社会结构的改变。

2. 媒体(Media):麦克卢汉将媒体定义为“人类运用技术扩展自身的系统”。

媒体是一种社会技术,通过各种手段将信息和观念传递给大众。

媒体可以是印刷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等形式,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

麦克卢汉认为,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会改变人们的感知和理解,重塑社会和文化的结构。

3. 媒介理论(Media Theory):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对人类感知和意识的影响,以及媒介对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塑造作用。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一种“扩展人”的技术,它改变了人的感官和思维方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媒介理论主要关注媒介与人的关系、媒介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不同媒介之间的差异等问题。

4. 媒介决定论(Media Determinism):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决定论”的概念,即媒介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他认为,媒介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驱动力,媒介的发展会改变人类的感知、思维和社会结构。

媒介决定论强调媒介对人的影响,强调媒介对社会和文化的重塑作用。

5. 全球村(Global Village):麦克卢汉提出了“全球村”的概念,指的是全球化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将世界变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信息共享的地球村。

他认为,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人们能够轻松跨越地域、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加强了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和互动。

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
古 代 印 章
古 代 中 亚 穆 斯 林 印 章
雕版印刷术 唐咸通九年(868)的金刚经 8/12/2018 7:24 PM
拓 印
15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
活字印刷术为我国宋朝的毕异所发明,时间是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大约在1258 年前后,我国的印刷术随着丝绸之路传向西方和中东地区。在此基础上,德国人约翰· 古 登堡 (J. Gutenberg,1400-1468)在1456年发明了铅活字和手压印制设备,印成了 42行 本的《圣经》。在明崇祯十一年 (1638),我国出现了用木刻活字排印的《邸报》,首开 我国报纸印刷业的先河。从此,印刷媒介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1833年,世界上第一份 便士报——《纽约太阳报》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真正成熟的大众传播时代。
8/12/2018 7:24 PM
3
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2、传播媒介与传播符号、传播形式、传播渠道的区别 传播媒介与传播符号 符号是指表达或负载特定信息或意义的代码(如语言、文字、图像等),而媒介是指 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符号反 映了人对事物认识的过程和信息表达的逻辑特点,具有抽象性、有序性、思维性和意识 性的特点。媒介反映了物质和能源的本身特点和存在形貌,有形体、有重量、有尺寸, 可移动、可保存、可毁坏。信息与符号、符号与媒介之间关系,犹如毛与皮的关系,皮 之不存,毛将焉附?
毕升
古登堡
邸报
铅活字印刷的圣经
8/12/2018 7:24 PM
16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
印刷媒介的特点 (1)它借助机器设备可以迅速大量地印制生产,如报纸可以每日一期,每一期少者4版 或8版,多者200多版甚至500版; (2)它容纳的信息多、内容广; (3)读者可以自由地决定阅读的时间、地点、速度和方式; (4)它可以长期保存,随时取阅,反复研读; (5)它能适应不同读者的不同兴趣和要求,报纸、杂志、书籍也在日益向“小众化”的 方向发展; (6)印刷媒介的威望较高,专业性较强。其缺点是,文化程度低、识字少的人和文盲无 法充分使用和分享其中的信息。

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

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

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何道宽 (2006-01-10 11:07:37.0)[内容摘要]媒介即文化。

文明史就是媒介史。

西方文化经历了3次媒介革命: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和电子媒介。

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和非部落化两个阶段,正在进入重新部落化的第三个阶段。

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产生了线性、逻辑、“理性”、分析、专门化的西方文化。

印刷术产生了残缺不全的“谷登堡人”。

电子媒介是意识的延伸,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地球村。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重新部落化的全球一体的美好新世界。

麦克卢汉奇怪的媒介说终于得到认可。

他反常的研究方法终于受到承认。

[关键词]文明;媒介;传播;媒介革命;重新部落化;研究方法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1911—1980)是西方传播学巨人。

他在加拿大和美国大学里执教英美文学,默默无闻凡20年,直到1964年,因《理解媒介》的出版才一举成名,成为传媒追捧的风云人物。

自此,他完全转向研究媒介、传播和大众文化。

他的研究宏观上观察人类文明史和传播史,微观上透视大众文化、商业文化、娱乐文化、教育和政治制度的各个侧面。

同时,他又用比较文化的镜子关照东西方文明和欧洲各国文化。

麦克卢汉的声誉沉浮颇具戏剧性。

30年前,学术界对他的评价分为对立的两极。

毁誉之声,别若天壤。

90年代,他的声誉重新崛起。

他的《理解媒介》已经成为经典。

历史证明,麦克卢汉是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先知。

20世纪的思想巨人。

今天,他的预言一个个都实现了。

他关于“地球村”、“重新部落化”、“意识延伸”的论述,无人能出其右。

有人说,“批评家要花30年的时间去理解麦克卢汉”(1)。

中国人知道他快20年了,可是我们对他的研究几乎还没有开始。

本文攫取一鳞半爪,评介他的媒介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内容
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
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2、评价
1)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他认为媒介和
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2)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它并不是严
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二)媒介即讯息??
1、内容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
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
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2、评价
意义:
1)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2)强调媒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缺陷:
1)把媒介技术看作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极端性
2)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片面性,因为媒介是人创
造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也反过
来规定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1、含义
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
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
2)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
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2、评价
麦克卢汉主张将媒介这样划分,是为说明正确运用它的重要,给人以启示。各种
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对媒介的研究应把
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但是这种分类的确有些牵强而且似是而非。
(四)地球村
1、内容:
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
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电子媒
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
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
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2、影响
地球村的出现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影响,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
家的相互依赖性及关系的密切程度大大增强,经社交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形态发生
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五)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总体评价
1、意义
1)他的理论有独到的见解,他将媒介的概念扩大,不仅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
的媒介,而且包括人际互动的所有介质。
2)他将媒介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情境中研究。因此其媒介分析有了高度
和纵深的品质。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
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3)他的这些认识角度和方式开拓了媒介研究的眼界与范围,也使人们真正看到
媒介作为客观存在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4)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符合当前世界的发展趋势。
2、局限
1)只强调媒介工具和技术的巨大能动性,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
一决定因素,忽略了其他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
2)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人仿佛成为媒介主宰的对象。
3)忽视媒介具体内容,对冷热媒介划分过于牵强
4)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由此解释的人类行为
也是片面的。
5)其分析的客观性、科学性、实证性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