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麦克卢汉“媒介及讯息”理论的实质

合集下载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是讯息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是讯息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0903广告学吴佳蕾学号:220904025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西方传播学巨匠,他1964年的著作《理解媒介》震惊了西方乃至世界,这位加拿大学者称为了传播学史上的最重要的先知和圣人。

他在书中强调“媒介即是信息”,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他用独特的见解区分了“冷媒介和热媒介”。

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这一概念在当时社会坏境下无疑是非常新奇的,实际上当麦克卢汉提出这些问题时,人们觉得他所著的不像学术论文,更像科幻小说……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作为一种形式出现后,它不是静态的、空洞的、消极的,而是通过对信息。

知识。

内容的反作用进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它甚至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形态的变化。

因此,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媒介这种形式本身要比它所传达的信息更加重要。

在当代社会,媒介已经如同长在人们身上的血肉一样不可分割。

网络、电视、电影、手机、电话、音乐、报纸、周刊、消费品等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媒介大片覆盖了我们的生活,速度之快,影响力之大,覆盖面之广,它和政治、经济、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在这样的一个生存环境中,不正是一一验证了麦克卢汉的语言吗?当一个人陷在媒介纠葛中无法自拔的时候,人们疑惑,恐惧着自己的不能掌控。

光纤、数字化、无线电……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个虚拟的时空,真实已不再受到限制,虚拟社会的生存游戏将记录下每一个人的存在。

大众媒介的普及无疑的一个现象就是大大的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媒介成为了社会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麦克卢汉的这一预言符合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作用,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麦克卢汉毕竟不是一位辩证唯物论着,他没有看到人的能动性的作用,人这一生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无法磨灭的。

对“媒介即信息”的解读

对“媒介即信息”的解读

对“媒介即信息”的解读姓名:罗轩年级专业:15级网络与新媒体时间:2015年11月27日对“媒介即信息”的解读摘要:“媒介即信息”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名言,指的是由传播技术的任何进展引起人类事物在规模、步伐或类型上的变化。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关键词:媒介即讯息延伸现代化变革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从社会意义上看,媒介即信息”。

纵向的观察历史,我们长期习惯于将一切事物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物的手段。

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物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即信息,我们难免会感到惊讶。

所谓“媒介即信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人和社会的各种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变迁这个过程本身就对人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这与它所承载的内容无关。

在他看来这个“讯息”是媒介自身所带的,而不是它所传播的内容,这个媒介自带的讯息才是决定人类结构调整和变化的关键。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这一断论,是在把媒介这一传统看法中承载内容的形式和载体,看作信息本身,指出媒介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目的本身在于强调和突出媒介本身对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一、媒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思维方式人体任何一部分的延伸,不论是手、脚、皮肤的延伸都会影响到整个心灵与社会如印刷文化导致了理性的思维方式为主流,西方文化自文艺复兴开始,就是一个以印刷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重理性、重反思是他们的思维样式。

解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麦克卢汉学派

解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麦克卢汉学派

解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麦克卢汉学派加拿大闻名学者麦克卢汉的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长》(以下简称《理解媒介》),对我们思想的启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写于1964年,集中而翔实地记录了麦克卢汉的大部分经典学术观点。

全书共分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理论篇,其次板块是应用篇,在其次板块中麦克卢汉不惜笔墨认真介绍了从古至今的26种媒介。

综观全书,麦克卢汉集中阐述了自己的两大观点:一是媒介即是信息,二是热媒介和冷媒介,并详细从各种媒介入手,介绍媒介为何能成为人的延长。

20世纪60年月的国际背景是美苏争霸,这两个世界大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激烈对峙。

在传播学界,美国传播学阅历学派的一大批学者致力于做态度层面的劝说与转变等讨论,而来自欧洲的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学者专家们则在矢志不渝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批判大众传播事业。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国际背景下,这本著作诞生了。

在学术渊源上,麦克卢汉深受加拿高校者哈罗德・伊尼斯思想的感染。

所以,麦克卢汉曾谦逊地承认:“伊尼斯第一个在理论上处理了与技术形态本身有关的变化过程。

和他的工作相比较, 我的工作只不过是在他的著作中的位于页面下方的解释。

”①在伊尼斯的思想基础上,麦克卢汉有了新的见解,他的“媒介技术打算论”即独特地把大众媒介进展的历史看做是整个文明史的发源点,在现在看来虽有些偏颇,但是其精神意义照旧存在,媒介技术的革新与进展造成了人的感受、思索、信仰、行动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变化, 最终造就了社会现存的形态及文明的进展。

假如说伊尼斯更多地倾注于讨论传播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那么麦克卢汉则更强调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麦克卢汉命名这本书的副标题为“论人的延长”有他的道理,在他看来,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大众传播媒介都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感官的延长,例如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视觉力量的延长,收音机和广播是人听觉力量的延长,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力量的综合延长,电子媒介的诞生与应用对社会的冲击力与影响力前所未有――“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长”。

麦克卢汉与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与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与英尼斯的媒介理论概念:1.媒介即讯息:《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

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他的这个观点,与英尼斯关于传播和文化史的理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英尼斯的观点是:对边远地区原材料的开发利用以及帝国权力的扩张,都与有效的传播系统分不开。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看来,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也借用了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英尼斯认为,文明的兴起、衰落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一切文明都是靠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而存在的,与之相关的是,任何传播媒介不是具有长久保存的倾向性,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便是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性,便于对空间领域的控制,二者必居其一,他把前者称为“偏倚时间的”媒介,把后者称为“偏倚空间的”媒介。

麦克卢汉借用英尼斯关于媒介偏倚性的观点中的某些成分,又大加发挥,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论点。

他提出“感觉的平衡”概念,提出:对于不同传播技术的使用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织,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媒介的影响改变人类的感觉生活,进而和社会的发展有关。

他把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口头传播时期、文字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

他提出,新的电子媒介延伸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整个世界成了地球村。

3.冷媒介与热媒介:麦克卢汉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及信息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及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将媒介划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

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问答:1.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并对其进行分析麦克卢汉的研究是以将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探讨而著称的。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有:
1、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强调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非它所传递的内容。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者其他活动。

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她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2、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得综合的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改变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

3、“热媒介”和“冷媒介”:
媒介有冷热之分。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价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则相反,传递的信息少儿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这个观点,在于说明媒介作用于人的形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不同。

4、“地球村”:
麦克卢汉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

是指随着广播、电视和其它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本体论意蕴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本体论意蕴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本体论意蕴摘要: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身体的延伸,“地球村”等媒介概念,力图从媒介本身来透视人、人类社会、人的生活、交往方式和人类生存环境。

这种从媒介出发来透视“世界”的研究路径 ,在一定程度上讲,具有了哲学“本体论”意蕴的哲学思考方式,本文试图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去理解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关键词:媒介理论麦克卢汉本体论在麦克卢汉以前,媒介仅被视为信息的容器,受到关注的只是它所承载的内容。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身体的延伸等。

将“媒介”作为一个独立的事物来加以考察,并且从媒介出发来观察“世界”,透视人们的生活环境,力图从媒介本身来透视人、人类社会、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类生存环境。

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意义上的本体论。

这里的“本体论”只是在承认自然物质的基始性的前提下,人们面对世界的历史性视角,它绝无将媒介(社会存在)视为世界的本原之意。

本文也只是从某种意义上来探讨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本体论蕴涵。

严格来说,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不是真正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而是包含了某些本体论的蕴涵。

笔者在这里故且称之为“媒介本体论”。

一、传统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是这样一种理论诉求:超越原始宗教和神话对世界生成、变化的寓言和象征的解释,达到对世界统一性的理论把握。

用哲学家的语言就是说,超越感性直观的杂多,把握惟一真实的实在;超越流动变化现象,把握永恒不变本质。

本体论作为终极本质和最高本体的存在者是人的感觉经验所无法把握的,它只能被逻辑的构造出来,而这种逻辑构造出来的概念实体,又成了解释现象世界的最高原则。

[1]就一种哲学形态来说,从其包含的的基本哲学理念或支撑性的理论假定看,称之为“本体论”哲学是恰如其分的。

那么,到底何为“本体”? 如何认识这个“本体”?本体在哲学中有何作用? 或者是本体有什么样蕴涵? 这是哲学首当其冲的问题。

实际上,人们为了对一种哲学从形态上或整体上便于把握,往往是把哲学的最最核心的精神或理念,把能代表和统摄哲学的最高的,最基础的,最本质的,最具有方向性的,最能体现哲学性质和特点,并能引发哲学的各种领域和问题的那个“问题”首先进行研究、把握、探讨,以其掌握哲学的本质特征。

传播学主要理论分析

传播学主要理论分析

传播学主要理论分析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即讯息主要观点:A: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理解:这里的“尺度”指的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会产生于媒介相关的标准和方式,这种标准和方式不是媒介的具体内容给带来的而是媒介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表明媒介本身就是一种内容,内容和载体是不可分离的。

而具有影响的是媒介的本身,媒介产生直接的后果是在实践中会产生新的标准和行为方式,这种标准和方式不是媒介内容所决定的。

B、一种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

理解:任何媒介的内容必然包含着文字、音频、图像等等的符号或其他的可以传输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又是一种媒介。

如“文字的的内容是言语,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等等。

利弊:媒介即是讯息的理论突破在于:第一,它突破了人们对媒介的狭隘的认识,把媒介的概念的范围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大,对人类科技、社会活动和人类使用工具的性质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对它们的性质、功能和作用从独特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第二,它重新认识了媒介的性质,强调了媒介的自身的作用,把媒介的内容和媒介的存在形式进行了综合的考察。

它完全超越了传统的如何使用媒介才是至关重要的观点。

这个理论的贡献主要是使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媒介的性质和特点,媒介对社会的作用和功能,认识到媒介是以怎么样的一种方式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促进社会的进步的。

这种超越传统的对媒介的理解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启发了人们的世界的认识方法。

麦克卢汉的理论带有很大的极端性和片面性。

主要表现在:(1)在他的理论中,媒介技术是社会变革和发展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就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在过度重视技术的同时,没能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其理论立足于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技术性影响,并试图以此来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非常片面的。

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内涵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信息。

换句话说,就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媒介即是讯息”作为麦克卢汉式的奇思妙想,蕴涵着丰富的独到的见解。

在完整透彻地理解这句话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麦克卢汉笔下的“媒介”是什么意思。

按照常人的理解,“媒介”即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见的电视、电话、电报、杂志、广播、报纸等大众传播工具,其实在麦克卢汉看来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定义;相反,他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各种器官的延伸,照此说来,媒介就是无处不在,因为在人与人、事物与事物、人与事物打交道的地方必然存在着包含了人的感官在内的各种关系或联系,它包括了一切的人工制造物和各种技术。

(摘自刘志斌《麦克卢汉媒介思想浅析》)“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改进不仅仅是扩大了传播的方式,增加了传播内容,甚至还改变了信息的内容。

他认为,媒介是的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了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因此媒介可以作为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也就是说,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

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信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简单的说没有媒介就没有信息的传播,媒介不单单是传播的工具,更是组织知识的方式,是组成人类关系的重要一环。

比如计算机,它在作为媒介的同时,本身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可能改变世界。

(部分节选摘自知乎网)麦克卢汉之前,人们往往认为媒介是媒介,讯息是讯息,媒介只是装载讯息的载体,并不能代表讯息本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题目:浅析麦克卢汉“媒介及讯息”理论的实质
课程名称:大众传媒与社会变迁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新闻学
年级: 12级
学号: **********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5 年 06 月12日
浅析麦克卢汉“媒介及讯息”理论的实质
摘要:1964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以下简称《理解媒介》)一书,其中最富影响力章是《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在引起学界强烈兴趣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主流传播学界和文化学派的批判。

当世界进入2O世纪后半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成熟以及数字化生存的日益可能,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麦克卢汉,力图从麦克卢汉痴人说梦般的表达中寻找能解释这个时代媒介影响力的答案。

让我们再次翻开书本,来认真解读一下麦克卢汉“媒介及讯息”观点的实质。

关键词:媒介讯息实质
一、“媒介即讯息”的含义
“媒介即讯息”是什么意思呢?文章开篇之后说到:“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也就是说,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其实就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务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1】不仅从莎士比亚等人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灵感,麦克卢汉还从他人的医学理论著作、经济学家的学说、电影、绘画和戏剧艺术,甚至从军事历史中获得大量的旁证,以阐述“媒介即讯息”这一思想的普适性。

这一观点乍一听上去给人以一头雾水的感觉:媒介是传播过程赖以实现,使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发生关系的中介,讯息是通过媒介传递的内容,媒介怎么就会是讯息呢?其实,麦克卢汉是从功能和影响这两个角度,对“内容”这一概念做了解释。

麦克卢汉将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作为了媒介的内容。

关于从媒介技术的功能的角度理解“内容”,麦克卢汉提出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外一种媒介:“言语是文字的内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一样,而印刷则是电报的内容。

如果有人问‘言语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就有必要回答说‘它是思想的实际过程,这本身是非语言的。

’”【2】他还将媒介的效力归因于一种媒介总是被赋予另一种内容被作为其“内容”。

应当承认,媒介作为承载、传递社会信息的工具,一旦进入信息流程,便会以其自身的特征与活力,对社会产生有力的影响。

由于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因此传播方式不可避免地对人类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例如, 当印刷传媒在社会传播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时, 人们自然而然会重视书面语言符号的使用技巧, 重视文章的逻辑、修辞等。

一旦电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传播媒介, 人们对书面语言符号使用技巧等的重视程度就有所减弱, 而开始转而强调声
像效果、形象等。

近年来, 随着电脑排版的应用与电子出版的兴起, 人们开始对印刷物的版面设计、格式等产生了新的期望, 日益重视这方面的视觉效果。

近年来出版的电脑排版的书籍, 往往插图丰富多彩、排版精致、格式考究, 与以往的书籍在外观方面已不可同日而语。

据此看来,“媒介即讯息”的含义就是,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

换句话说,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二、“媒介及讯息”理论的意义和局限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

这一点,已经为信息社会发展所证实。

麦克卢汉曾举例说“由于飞机加快了运输速度,它又使铁路塑造了城市、政治和社团的形态趋于瓦解,这个功能与飞机所运载的东西是毫无关系的”。

美国学者波斯特的著作《第二媒介时代》将大众传播划分为“第一媒介时代”(广播、电视等中心辐射传播模式)和“第二媒介时代”(信息高速公路等双向去中心化交流模式)。

波斯特认为,只有进入互联网时代才是“第二媒介时代”,手机是“第二媒介时代”的代表性媒介。

第一媒介时代是由文化精英、知识分子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播和发布;而第二媒介时代则是“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它是大众文化的狂欢,与尼葛洛庞帝所指出的数字化生存的四个特征之一“分散权力”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然而,“媒介即讯息”或许是麦克卢汉的一种极端化、夸张的表述,论断中包含了偏重技术本身,忽略了媒介内容和传播者的倾向,这导致它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英国学者威廉斯指出,麦克卢汉绕开了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对社会和传播之间的关系视而不见,所以“麦克卢汉的技术决定论是为主导型的各种社会关系寻找意识形态上的理由。

”【3】尼克·史蒂文森在肯定了麦克卢汉对媒介技术塑造人的感知的研究有其不可忽视的批判力之后,说:“麦克卢汉转移了人们对权利与力量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历史世界中的影响的注意力,他在理论上忽视大众传播对象征意义的产生和对各主导性社会关系的维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这种情况排斥了与体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组织相关的各种批判性问题。

”【4】在众多批评之中,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媒介技术是社会变革和发展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就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见不到社会的踪影,它丝毫不能解释不同的媒介特征与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及意向之间的相互关联;
(2)在其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

也就是说他在过度重视技术的同时,没能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他的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试图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更重要的是人具有人的理性活动,这种理性活动反过来会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
(4)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只强调了媒介工具和技术的巨大能动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对它制约的一面,其理论具有明显的片面性。

三、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媒介及讯息”
首先,我们要承认,麦氏是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媒介的作用的,而并不是就微观的事物来讨论的。

麦氏理论实际上强调和突出了媒介本身对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人们接受的信息渗透着媒介的某种特性,即使同一个信息,它的呈现形态不同,人们对他的理解和感受也会不同。

比如国庆大阅兵这个消息,各个媒介都是采取现场直播的方式。

电视媒介通过卫星传播,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为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奉上一场盛宴,而且还占据受众广的特征;网络因自身的快速直接性也给城市居民带来了便捷,但因技术要求、多媒体网络普及等原因在电视数量上受众不比电视媒介;广播媒介只能用声音、文字方式,因传播形式的单一而被很多人忽略,也因此而不受到大多数人的追捧;传统的纸质媒体因受印刷时间的差异、版式设计、图片采取等因素的影响,传播实况的信息相对滞后。

虽然是有各异的想法和做法,但是每个受众都会有自己的选择,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其次,他是从功能角度来看问题的。

麦氏从媒介技术的功能作用的角度理解“内容”,提出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

这一思路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媒介,不仅仅把媒介视为一种传播手段,也可能是组织知识的方式,组成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

媒介有时候也是一个系统,比如计算机网络,它在作为媒介的同时,本身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
也可能改变世界。

又比如我们总能在生活中听到别人说:“谁谁,是个知识分子,因为他戴眼镜,兜里别着钢笔。

”这些曾经是流行一段时间,记录一段历史的风尘,见证技术的飞跃。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时代,我们生活的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对于这个“石破天惊”的奇语,身处当代的我们如果不能把媒介和讯息融为一体,那么还不如把二者的关系定格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局面。

此刻,就让岁月见证媒介发展,让后人评论前人经验之谈吧。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 2007年];【2】[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 2007年];【3】[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 2001年];
【4】[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 200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