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孤山小孤山唐上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赏析及翻译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赏析及翻译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赏析及翻译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赏析及翻译1过小孤山大孤山宋代陆游八月一日,过烽火矶。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
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
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
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
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
俄复开霁,遂行。
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
始见庐山及大孤。
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晚抵江州。
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一、写作背景: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
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二、解题:1、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
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
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
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绾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
小孤山山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
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
主要胜景有:“龙耳洞”“先月楼”“弥陀阁”“天妃殿”“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等。
关于小姑山和彭浪矶名称的由来,还有另一种比较浪漫的说法: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
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澎浪矶”,亦名“彭郎矶”。
2、大孤山: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
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三、基础知识积累1、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是A、有俊鹘抟水禽(tuán)B、葭苇(jiā)C、潦缩(liáo)D、岸如赪(chēng)2、下列各项注解有误的一项是A、信造化之尤物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丽的事物,这里指英俊的女子。
B、杰然特起:嵬巍宏伟地拔地而起。
C、舟中贩子莫漫狂。
贩子:贩货的行商。
D、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大无边。
课件5:第16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

②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 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 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 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 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
③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 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 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 “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 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外望之”的远 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夏晴雨”不同季节 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 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意旨探微
这是一则日记,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通过对 小孤山、大孤山一带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热爱祖 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了他志在抗 击金人、收复中原的情思。
整体感知
合作研讨
1.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游记,作者依次记叙了哪 些主要景点?记叙的重点是什么? 【参考思路】 这篇散文,作者依看到的景色逐渐 展开,顺次写烽火矶、孤石、澎浪矶、小孤山、大 孤山。重点写峭拔秀丽的小孤山。写大孤山,则突 出它四周江水的浩渺无际,重点写湖口分开的两江 水浑浊与清澈的不同。
艺术鉴赏
1.引用典故,化用诗文 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将有关 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 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 内容,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 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和 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衬,更 为引人入胜。
2.妙用对比,特征鲜明 主要是小孤山与大孤山的对比。通过对比,使所写 景物的特征更为鲜明,如“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 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 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3.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 情和议论,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原文阅读:八月一日,过烽火矶。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
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
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
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
俄复开霁,遂行。
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 之句为妙。
始见庐山及大孤。
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晚抵江州。
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过小孤山大孤山__课件

1.作者的行踪
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 →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 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 南朝以来,从武昌到京口,都设置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 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 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 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 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 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 (看到)裂缝的岩石和各式洞穴, 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 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 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 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 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 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 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 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 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 覆盖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 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 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 又因为深秋,水位下降,所以能看 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 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 “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 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 妙”也。 妙”。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 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 因此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 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 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 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 大约一里远。天下着小雨, (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 中游览。向南远望,彭泽、都 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 和白鹭时隐时现。极尽登临的 胜景,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 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 的老鹰正在抓水鸟,掠过江面 向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 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 老鹰。
诗写意,文写实
课堂练习
1、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 C )
A、有俊鹘抟水禽(tuán ) B、沙洲葭苇(jiā )
过小孤山大孤山注释及翻译

过小孤山大孤山注释及翻译(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过小孤山大孤山注释及翻译八月一日,过烽火矶。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原文: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宋代〕八月一日,过烽火矶。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
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
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
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
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
俄复开霁,遂行。
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
始见庐山及大孤。
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赏析指导”,明确本单元标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引用课文中的比喻,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应当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应通过对具体语句的解读再现文中对自然、人物、事件、事理形象的表现。
二、新课教授:1、释题:结合注释,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写作背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
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写作背景)2、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
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
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3、朗读正音:教师范读,学生划记。
其后自我朗读。
4、整体感知:既为游记,你能找出作者的游踪吗?明确: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始见庐山及大孤。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船的行程。
三、具体研读:1、阅读第一自然段,感悟烽火矶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