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联免疫技术的发展与进展

合集下载

酶联免疫法检测卡那霉素的应用进展

酶联免疫法检测卡那霉素的应用进展

酶联免疫法检测卡那霉素的应用进展摘要:本文查阅了相关文献,对酶联免疫方法(ELISA)应用于卡那霉素含量检测的进展进行综述。

酶联免疫法主要用于检测食品、饲料和医药行业样本中的卡那霉素,食品的样本包括牛奶,鸡蛋,鸡肉,鸡肝、猪肉、猪肝、奶粉等,医药行业检测样本有疫苗,细胞培养液,质粒等。

酶联免疫法目前在中的检出限分别可以达到,准确性最高加标回收率,利于大家建立能够用于食品和医药中卡那霉素等抗生素残留量检测的有效方法,以加强对产品中抗生素残留量控制,进一步提高食品医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卡那霉素;酶联免疫;定量检测卡那霉素,英文名Kanamycin,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肠杆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枸橼酸杆菌属、普罗菲登菌属、耶尔森菌属[1]等均有良好作用;流感杆菌、布鲁菌属、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等对卡那霉素也大多敏感。

不良反应:1.在疗程中可能发生听力减退、耳鸣或耳部饱满感,此为影响耳蜗神经所致。

少数患者,尤其原来有肾功能减退者可在停药后发生,须引起注意。

影响前庭神经功能时可出现眩晕、步履不稳,但并不多见; 2.可出现血尿、排尿次数减少或尿量减少、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极度口渴等肾毒性反应。

在国标GB31650-2019中规定所有食品动物(产蛋期禁用,不包括鱼)的肌肉或皮脂中的卡那霉素含量不能超过100µg/kg,奶的卡那霉素不能超过150µg/kg,肝脏的卡那霉素不能超过600µg/kg,肾的卡那霉素不能超过2500µg/kg。

目前检测卡那霉素的方法有微生物法,HPLC,液质法,免疫法等[1],但是微生物法培养时间很长,色谱质谱法程序复杂,过柱一次只能测一个样品,不适合大量样品筛查,免疫胶体金法只能做到半定量[2]。

选择用酶联免疫法来检测样本里的卡那霉素,能进行样品的大量筛查和定量检测。

ELISA测定卡那霉素的方法建立竞争法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ELISA方法,在中国的发展应用是近20多年开始流行的。

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技术进展

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技术进展

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技术进展支原体感染是一种由支原体引起的疾病,包括肺炎、尿道感染和生殖道感染等。

准确、及时的诊断对于治疗和预防这类感染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介绍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技术进展。

一、传统检测方法传统的支原体感染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细胞培养和免疫学技术。

细胞培养是一种可靠的诊断方法,但存在耗时长、技术要求高、对样本质量要求严格等缺点。

免疫学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等方法,虽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其操作复杂、仪器昂贵且耗材费用高。

二、分子生物学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PCR(聚合酶链反应)被广泛应用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

PCR技术基于特定基因序列扩增,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直接检测支原体的核酸。

此外,还有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这些技术可定量检测和监测支原体感染,且具有更高的速度和准确性。

三、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诊断方法,其中包括DNA芯片和蛋白质芯片。

DNA芯片基于杂交技术,能够快速同时检测多个基因,具有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优势。

蛋白质芯片则用于检测支原体感染相关的蛋白质,可以从整体水平上研究支原体感染的变化。

这些芯片技术不仅提高了检测的效率,还有助于揭示支原体感染的分子机制。

四、快速诊断方法随着对支原体感染的研究不断深入,快速诊断方法逐渐得到发展。

例如,支原体抗原检测技术,通过检测支原体外膜蛋白等抗原,快速确定感染的存在。

此外,还有基于质谱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能够在几分钟内检测出支原体感染,并可用于批量检测。

这些快速诊断方法的应用大大节省了时间,有助于及时给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

综上所述,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技术正不断进步和发展。

从传统的细胞培养到分子生物学方法,再到基因芯片技术和快速诊断方法,每一种技术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适应范围。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技术将会更加准确、敏感和便捷,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在抗生素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在抗生素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将ELISA技术应用于其他食品基质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扩大其应用 范围。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ELISA技术在抗生素 残留检测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2
参考文献1
介绍了ELISA的基本原理和在抗生素残留检测中 的应用,强调了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抗生素残留的来源
畜牧业和农业中广泛使用抗生素,导致动物产品如肉类、蛋类和奶制品中存在 抗生素残留。
ELISA技术简介
0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通过酶标记技术将免疫反应与
化学信号放大相结合,实现对目标物质的灵敏检测。
02
ELISA技术的优点
高灵敏度、特异性、操作简便、适合批量检测等。
03 ELISA在抗生素残留检测 中的应用
抗生素残留检测的重要性
保障食品安全
抗生素残留超标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如产生过敏反应、耐药性等,因此对抗生素 残留进行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国际贸易标准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对抗生素残留 的检测标准日益严格,符合国际标准的检 测方法对于出口农产品的企业至关重要。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在 抗生素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目录
• 引言 • ELISA技术原理 • ELISA在抗生素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 ELISA技术的实验流程 •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抗生素残留问题
抗生素残留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长期摄入含有抗生素残留的食物可能增加人体内耐药菌株的形成,降低抗生素 在治疗疾病时的有效性。
03
ELISA技术的基本原理

简述食品中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相关研究进展

简述食品中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相关研究进展

简述食品中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相关研究进展摘要: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是食品、药品卫生监督检验迫切需求,本文从免疫学技术,酶学的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传统检测方法改进技术,物理化学技术,其它技术方面对大肠菌群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存在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免疫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灵敏度高,但假阳性率高,无法区分死活菌;酶学的技术和物理化学技术特异性好,省时省力,但这些方法成本较高,不适合基层实验室使用;传统检测方法改进技术结果准确,但费时费力。

因此,仍需要发展一种新的方法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要真正实现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还需要不断进行科学研究,以寻找一种能够真正实现成本低、灵敏度好、准确性高并且检测速度快的更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食品;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研究1引言大肠菌群为一群在37C、24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的统称。

这些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中,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存在的主要原因。

因此,大肠菌群被国际上公认为检测各种水质、医药及食品在流行病学上安全性的指示菌。

如果检测到大肠菌群呈阳性结果,那么便表明食品、药品或者水质存在大肠菌群,已经被粪便污染。

大肠菌群的数量与受到的污染程度成正比,数量越多,受污染越严重。

目前我国国家标准主要用多管发酵法来检测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检测方法已沿用多年,其准确性、权威性无可质疑,但该方法费时费力,而且检测所需的费用较高,已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药品安全现场监测的要求,因此,现在食品、药品卫生监督检验迫切需要一种更加有效、快速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近年来,世界各国针对大肠菌群的快速、定量检测技术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大肠菌群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存在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2大肠菌群主要的快速检测方法2.1免疫学技术免疫学方法检测原理是依据抗原和抗体特异性反应。

临床常用标记免疫技术及特点

临床常用标记免疫技术及特点

临床常用标记免疫技术及特点1.引言1.1 概述标记免疫技术是现代生物医学领域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其通过在生物样本中引入特定的标记物,来检测、定量或分析目标物质的存在和性质。

这些标记物可以是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酶或其他具有特异性的物质。

在临床医学中,标记免疫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诊断疾病、评估治疗效果、研究疾病机制等方面。

常用的标记免疫技术包括免疫荧光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放射免疫测定(RIA)等。

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是一种利用特异性抗体与标记物结合后发出荧光信号的技术。

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样本中的荧光信号,可以定位、鉴定并定量分析目标物质。

这种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分辨率的特点。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是一种利用特异性抗体与酶结合后,通过酶催化反应来产生可定量的信号的技术。

ELISA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抗原、抗体等多种生物分子,并可定量测定其浓度。

ELISA 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准确性和高通量的特点。

放射免疫测定(RIA)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分子,通过测量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来定量目标物质的技术。

RIA技术在测定极低浓度物质或微量物质时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然而由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的安全性和环境污染问题,RIA技术在临床实验室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总之,标记免疫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快速地诊断疾病,评估治疗效果,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标记免疫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将为临床医学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临床常用标记免疫技术及其特点。

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中,将介绍免疫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的背景。

在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说明本篇文章的章节分布和内容安排。

在目的部分,将说明本文的目的和意义,为读者明确文章的目标。

酶免疫分析法

酶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immunoassay,IA)是基于抗原和抗体特征性反应的一种技术。

由于疫分析试剂在免疫反应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选择性和极低的检测限,使这种分析手段在临床、生物制药和环境化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酶免疫分析(EIA)酶免疫分析是一种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技术,以酶标记抗原或抗体作为示踪物,由高活性的酶催化底物显色或发光,达到定量分析的目的。

这种方法是对细胞融合技术的一项重要应用。

因其操作简便,不需昂贵设备,不污染环境,加之酶标记物相当稳定,有效期长,应用范围广泛而受环境检验工作者青睐。

最初应用的EIA技术,多采用HRP标记抗体或抗原,灵敏度不高。

后来逐步发展了各种放大体系,如底物循环放大体系、酶联级放大体系、生物素-亲和素放大体系、脂质体或红细胞等作为标记物载体以包载大量标记物的放大体系,以及采用PCR技术的PCR-EIA分析,使灵敏度有很大改进。

1.1生物素-链亲和素酶免分析(biotin avidin system BAS-EIA)[1]生物素(botin)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在生物体内是羧化酶的辅酶;亲合素又名抗生物素蛋白,与生物素具有高度的亲和性,利用这一点,以生物素和亲和素为中介,可增强抗原-抗体反应的结合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但亲和素的非特异性结合高,后又发现另一种亲合素,称之为链亲合素(Streptavin,SA),克服了亲合素非特异性结合高的缺点。

免疫分析技术中,目前均采用SA供标记酶或其它示踪剂。

一个完整的SA分子上的4个相同亚基,都可以和一个生物素分子结合,其Ka值达1015L/mo1,是抗体抗原反应的10~100万倍。

又加之一个抗体或抗原分子结合多个生物素分子,不改变其免疫活性。

1.2脂质体免疫分析法(liposome immunoassay,LIA)[1]脂质体是一种生物摸拟膜,它是磷脂分子分散于水相介质中形成的密闭的双子单层或多层的囊泡。

其膜内可包容上万个标记物分子,具有很高的信号放大作用。

酶免疫法施用于免疫检测项目的应用进展

酶免疫法施用于免疫检测项目的应用进展

I g G抗 体 , 其 实 验 的结 果 显 示 X  ̄ , E B病 毒 的 诊 断 准 确 性 已经 达 到 现 在 我 国部 分 研 究 人 员 并 未 很 好 的 将 I E M A、 E MI T 、 CBE I A及 了9 0 . 2 %。 据 近年 来 毛 茅 【 3 等 人 的 报 道 显示 , I E MA 法 用 于 某 些 药 E L I S A这 四种 方 法 区分 开 来 , 笼统的将E I A 法 等价于E L I S A法 。 物 的体 内分 析 取 得 了较 好 的 效 果 , 但 近2 0 年来 , 几 乎 未 见相 应 的 笔 者 也 希 望 通 过 这 篇 综 述 让 相 关 研 究 人 员 正 确 区分 不 同 时 间 段 I E MA法 进 行 临 床 免疫 检 测项 目的报 道 。
较大的价值。 1 9 9 3 年我国的王献 得… 翻译并报道了前苏联科研工 体 , 从而极 大的提高了其检 测的灵敏性 。 第 四代 则因为使 用H I v
作者于1 9 9 1 年发 表 的 文章 , 该 文 章 显 示 前 苏 联 工作 者 将 I E MA法 抗 原和抗p 2 4 的抗体 同时包 被反 应板 , 从 而极大的缩短 了 “ 窗口 与 当时 世 界卫 生 组织 推 荐 的被 动 血 凝 反 应 诊 断 鼠 疫 进 行 了比 对, 疫 感 染 的最 初 的几 小 时 内 , I E M A法 诊 断 的准 确 率 要远 远 高 于传 检测 E B病 毒 核心 抗 原 的 抗 体 的 实 验 结 果 [ 2 ] , 该 次 实 验 主 要 利 用
待 测 物 质 的量 。
1免 疫 酶 分 析 法
为是 建立在E L I S A法 上的一种改进 方法。 S y v a c o 等人创立了酶

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单分子免疫)

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单分子免疫)

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单分子免疫)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又称为单分子免疫技术,是一种应用于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的先进技术。

它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加准确地检测和定量分析微量目标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进步。

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的核心是单分子免疫技术,它利用高灵敏度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将目标物质与酶标记物结合,通过酶催化反应的产物生成的荧光或颜色信号来间接测定目标物质的含量。

与传统的酶联免疫方法不同的是,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能够在单个分子水平上进行检测和分析,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具有较低的检测限度,能够在低浓度的目标物质中进行可靠的检测。

其次,它可以检测多种不同的目标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此外,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还具有样本处理简便、操作灵活和结果可视化等优点。

在研究领域,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的表达和定量、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细胞信号通路的调控等方面。

它不仅可以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还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

在临床领域,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也有着巨大的潜力。

它可以用于早期癌症的诊断、药物治疗效果的监测、感染病原体的检测等。

由于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在样本处理和分析过程中减少了人为误差,因此可以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诊断结果,为临床医生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尽管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在科研和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技术的复杂性和仪器设备的昂贵性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普及。

此外,对于一些复杂样品的处理方法和分析标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

总之,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作为一种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检测技术,为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带来了巨大的突破。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将会在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12-10
YHLO专业培训
15
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历史
1896年,Herbert发明特异性凝集现象,Widal发明Widal试验诊断 伤寒; 1897年,Kmus发现鼠疫杆菌的培养滤液能与相应抗血清发生沉淀 反应; 1898年, Kraus 发明沉淀试验 1899年,Bordet发现免疫溶血反应 1900年,Landsteiner在特异血凝现象的基础上发现了人类ABO血 型,1930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02年,Ascoli 建立了环状沉淀试验 1905年,Bechhold 建立了明胶沉淀试验 1906年,Wassermann发明梅毒7
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历史
1935年,Heidelberger,纯化抗体技术,定量沉淀反应 1942年,Coons建立了荧光素标记技术 1946年,Oudin建立了试管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1951年,Ouchterlony建立了双向平板法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1953年,Grabar建立了免疫电泳 1953年,Crabar与Williams建立补体结合技术 1959年,Singer首创免疫电镜技术 1960年,Yalow建立了放射免疫标记测定技术
克隆选择学说(clonal
selection hypothesis)的基本观点:
1.机体内存在有能识别多种抗原的细胞系(clone),其细 胞表面有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受体(recepter)。 2.抗原进入机体后,选择具有相应受体的免疫细胞与之结合 ,使该细胞系活化、增殖,并成为抗体产生细胞和记忆细胞。 3.若在胚胎期,某抗原选择相应克隆接触后,该细胞系就被 排除或失去活性,处于抑制状态,称此为禁忌克隆(forbidden clone),使机体失去针对该抗原的反应性,形成免疫耐受。解 释了天然免疫耐受现象。 4.某些克隆可发生突变,而与自身组织发生反应,形成自身 免疫应答。 1960年,Burnet和Medawar获诺贝尔奖。
二、免疫分析技术的种类
分为两大类别:细胞免疫测定技术和 体液免疫测定技术。 体液免疫技术又可分为体内法和体外 法。体外法即体外抗原抗体反应,包括抗 原、抗体、补体以及其他有关因素的定量、 半定量或定性测定方法,旧称血清学反应; 体内法则利用皮肤试验进行检测。 细胞免疫测定也可以分为体外法和体 内法两类。
2013-12-10
YHLO专业培训
2
一、免疫分析的发展历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
开创阶段:公元10~18世纪,天花痘痂预防开花。 兴起阶段:公元18世纪~20世纪中叶,牛痘苗预防天花,发 现细菌,建立感染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 说,变态反应,免疫化学。 飞跃阶段:从1908年埃利希提出侧链学说开始,对免记忆、 免疫识别,免疫耐受、自身免疫、免疫移植等。 现代阶段:从1957年开始,各种新型免疫分析技术、免疫学 说、理论、临床应用、疾病诊治等取得重大进展。

鸡法氏囊及哺乳动物胸腺的免疫功能的认识 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确认


巨噬细胞抗原提呈作用的揭示
细胞因子的研究 免疫网络学说 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问世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单克隆抗体标记技术、免疫转印技术、 分子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等)。
20世纪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的免疫学家
YHLO专业培训
29
9、免疫组织化学
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 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 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 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它把免疫反应 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 借助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 显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 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病 原体以及受体等)。
2013-12-10
YHLO专业培训
18
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历史
1965年,Mancini建立了平板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1971年,Engvall 和 Perlmann,Van Weeman 和 Schuurs 建立了酶标记的固相免疫测定技术 (ELISA) 1971年,Rubenstein等建立了均相酶免疫测定技术 1975年,Koher和 Milstein,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 体 1980年,Tonegawa,免疫球蛋白基因结构
2013-12-10 YHLO专业培训 21
1、免疫沉淀技术
包括液体内沉淀试验、凝胶内沉淀试 验、免疫电泳、免疫比浊等。其中在经典 的免疫电泳技术基础上,又衍生出对流免 疫电泳、火箭免疫电泳、交叉免疫电泳、 免疫固定电泳等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出现。 免疫浊度法则可以分为免疫透射浊度、免 疫乳胶浊度和免疫速率浊度测定法等。
2013-12-10
YHLO专业培训
3
免疫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发现和发明及人物
根据所用的技术和方法,免疫学的发展历史可分 为三个时期:
一、免疫学的经验时期(17世纪-19世纪)
1.用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中国民间) 2.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 Jenner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三.近代免疫学和现代免疫学时期 ( 20 世纪中叶—现在)
特异性细胞的免疫功能、天然和获得性免疫耐受现象、抗 体生成克隆学说、细胞克隆选择学说(clonal selection) * Burnet(1957年)提出克隆选择学说; * 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
MacFarlane Burnet(1899-1985)
2013-12-10 YHLO专业培训 23
3、放射免疫技术
放射免疫测定法是以放射性同位素作为标记物的标记 免疫测定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以同位素标记抗原和受检测标本中的抗原与抗体 竞争结合的经典放射免疫测定法,RIA。 2、以同位素标记的抗体与受检标本中的抗原结合, 然后用固相抗原分离游离的标记抗体的免疫放射测定, IRMA。 3、以同位素标记的抗原或抗体及固相的抗原或抗体 作为试剂,按固相酶免疫疫测定相似的方式检测受检标本 中的抗原或抗体的固相放射测定,SPRIA。
酶联免疫技术的发展与进展
何 林
内 容
一、免疫分析的发展历史 二、免疫分析技术的种类 三、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历史 四、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 五、酶免疫分析技术的类型 六、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的设备 七、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的材料及物品 八、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的未来发展 九、科乐士全自动酶免疫分析系统的特点 十、科乐士产品的市场推广视角与辩点
是以胶体金标记物标记抗原或抗体, 对样本中相应抗体或抗原进行检测。 检测方法包括组织细胞染色、层析、 斑点,均为非均相检测法。未来可能发展 均相检测法。
2013-12-10
YHLO专业培训
27
7、补体结合试验
利用特异性抗体对红细胞的溶血作用需要 补体参与而建立起来的一类检测方法。主要包 括补体结合反应和细胞溶解反应。 这类检测参与的反应物质有5种成分:已 知抗原或抗体,待测抗体或抗原,溶血素、补 体、红细胞。其中后起3种成份又称为指示系 统。发生溶血反应为试验阴性,不发生溶血反 应为试验阳性。
Robert Koch (1843-1910)
Emil von Behring (1845-1917)
发现细胞吞 噬作用,提 出细胞免疫 理论
提出体液免 疫理论和抗 体生成的侧 链学说
Eli Metchnikoff (1845-1916)
Paul Ehrilich (1854-1915)
实际上,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除了微生物之外的其 它物质也能引起免疫现象,过敏现象有了进一步认识,如 血型不符的输血、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血清病等; Koch在发现了结核杆菌之后,试图用注射的方法使动物产 生免疫,但注射局部却出现了组织损伤和坏死。 以上事实揭示出两个问题: 第一, 免疫不一定仅仅由微生物引起; 第二, 免疫对机体不一定总是有利的, 也可以是有害 的。 至此,经典的免疫概念被动摇了,那么,免疫究竟是 机体防御微生物侵袭的特有成分?还是机体识别“自己” 和“非己”的普遍生物学现象?这个问题必须有一个明确 的答案。
2013-12-10
YHLO专业培训
24
4、免疫荧光技术
分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与免疫测定两大类。 免疫荧光测定分均相与非均相。非均相荧光免 疫测定与ELISA极为相似,差别仅为标记物和 测定方式不同。而均相荧光免疫测定则有其特 点,常用方式为时间分辨荧光法和均相荧光免 疫测定。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则与组织化学染色 技术相似,最后用荧光显微镜判断结果。
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 多种病原菌被发现; * “病原菌致病”概念的提出; * 疫苗的发明; * 细胞吞噬作用的发现(细胞免疫);
* 免疫血清具有抵御病原菌的作用(体液免疫);
* 免疫化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 初步认识多种免疫学现象的本质。
发现结核杆 菌;提出病 原菌致病的 概念
发现抗毒素 并治愈一名 白喉患者
2013-12-10
YHLO专业培训
28
8、中和试验
是用以测定抗体的中和能力的试验, 即中某种抗原或中和携带该抗原的微生物 的如病毒感染性或细菌毒素的生物学效应 能力的试验。其可以中和该抗原的生物学 效应之外,也可以用于疾病诊断或病毒鉴 定。 该试验检测的是中和指数,目前较少 应用。
2013-12-10
··· ···
2013-12-10 YHLO专业培训 19
免疫技术发展的发展进程
自然的肉眼观察的抗原抗体反应(沉淀反应、凝集反应) 加速的肉眼观察的抗原抗体反应(电泳技术、分离技术) 标记性免疫技术提高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敏感性
半自动、自动化检验仪器与免疫反应原理结合,加快了 反应过程 标记技术、单克隆技术、高智能自动化技术的最佳组合
2013-12-10
YHLO专业培训
22
2、免疫凝集技术
括血凝、胶凝、菌凝、碳凝等微粒技 术。其中磁性微粒(magnetic microspheres, MMS) 是80年代初,用高分子材料和金属离 子为原料,聚合而成的一种以金属离子为 核心,外层均匀地包裹高分子聚合体的固 相微粒。在液相中,受外加磁场的吸引作 用,MMS可快速沉降而自行分离,无需进 行离心沉淀。因此,将MMS应用于免疫检 测,可使操作过程大为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