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消化生理特点

合集下载

奶牛的特殊消化生理现象

奶牛的特殊消化生理现象

奶牛的特殊消化生理现象1、反刍•牛在摄食时,饲料一般不经充分咀嚼,就匆匆吞咽进入瘤胃,通常在休息时返回到口腔再仔细地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活动,叫做反刍。

•也是对富含粗纤维素的植物性饲料消化过程中的补充现象。

反刍的作用•增加唾液的产生。

•降低饲料体积,并增加饲料颗粒的密度,这是决定饲料颗粒在瘤胃内停留时间长短的两个重要因素。

•有助于将饲料颗粒按大小分开,便较大的颗粒饲料可在瘤胃中停留足够的时间得以完全消化,而小颗粒物质即刻被排入网胃•增加饲料颗粒与微生物的接触面积,以提高纤维饲料的消化率反刍时间:一般饲喂后经0.5~l.0h开始出现反刍。

每一次反刍的持续时间平均为40~50min。

仔细再咀嚼次数为50 ~65次。

牛一昼夜约进行6~8次反刍,而犊牛的次数则更多。

牛每天反刍的时间累计起来约有6~8h。

反刍过程(可分四个阶段):逆呕(食物自胃返回口腔的过程)•再咀嚼•再混合唾液•吞咽。

2、唾液分泌据研究,唾液量为98 ~ 190L,平均150L/d。

唾液分泌有助于消化饲料和形成食团。

增加瘤胃内水分以稀释瘤胃内的酸性,并协助饲料颗粒进出网瘤胃。

增加瘤胃缓冲液以维持瘤胃内的健康环境。

唾液中含有大量尿素,对内源性氮的重新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抑制臌气,唾液含有黏液素可抑制泡沫形成。

唾液的pH为8.1-8.8。

牛需要大量的唾液才能完成:⑴、维持瘤胃内容物的糜状物顺利地随瘤胃蠕动而翻转,使粗糙未嚼细的饲草料位于瘤胃上层,反刍时再返回口腔。

⑵、咀嚼细的已充分发酵吸收水分的细碎饲草料沉于胃底随着反刍运动向后面的第三、四胃转移。

影响唾液分泌的因素反刍动物的唾液分泌在采食和反刍时增大,除此以外的时间中也在不停止无间隔的分泌着。

唾液的分泌量和唾液中的各种成分含量:牛采食行为饲料的物理性状影响因素水分含量饲粮适口性3、食道沟发射食管沟起自贲门,止于网-瓣胃孔。

犊牛在吸吮母牛乳头或用奶嘴吸吮液体饲料时,能反射性地引起食管沟的唇状肌肉卷缩,使食管沟闭合成管状,称为食管沟闭合反射。

(整理)奶牛的营养与饲养

(整理)奶牛的营养与饲养

第五章奶牛的营养与饲养一、消化道结构及其消化生理特点奶牛属反刍动物,其消化系统较单胃动物复杂,主要由口腔、食道、胃(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小肠、大肠、肛门和唾液腺、肝脏、胰腺、胆囊及肾脏等附属消化腺及器官组成。

(一)消化道结构1.口腔奶牛口腔中的唇、齿和舌是主要的摄食器官。

奶牛没有上切齿,其功能被坚韧的齿板所代替。

奶牛舌长灵活,舌面粗糙,适于卷食草料,并配合切齿和齿板的嚼合动作完成采食过程。

奶牛的唇相对来说不很灵活,然而当采食鲜嫩的青草或小颗粒饲料(如谷物、面粉、颗粒饲料等)时,唇就成为重要的摄食器官。

奶牛具有发达的唾液腺,其包括腮腺、颌下腺、臼齿腺、舌下腺、颊腺等5个成对腺体以及腭腺、咽腺和唇腺等3个单一腺体。

唾液就是上述腺体所分泌的混合液体,唾液对奶牛有着特殊重要的生理作用。

2.食道食道系自咽部至瘤胃之间的管道,成年奶牛长约1米,草料与唾液在口腔内混合后通过食道进入瘤胃,瘤胃食糜又有规律地通过逆呕经食道回到口腔,经细嚼后再行咽下。

3.复胃奶牛与其他反刍动物一样,有4个胃室,即瘤胃、网胃(又称蜂巢胃)、瓣胃(又称重瓣胃或百叶胃)及皱胃(又称真胃)。

其中瘤、网、瓣3个胃称为前胃,皱胃由于有胃腺,能分泌消化液,故又称之为真胃。

刚出生时,皱胃最大,这时犊牛的日粮类型与成年杂食动物及肉食动物相似。

随着月龄的增长,犊牛对植物性饲料的采食量逐渐增加,瘤胃和网胃很快发育,而皱胃容积相对变小,到6~9月龄时,初步具备成年牛的消化能力。

(1)瘤胃奶牛胃的容积很大,成年牛胃总容积为151~227升,其中瘤胃容积可容纳100~120千克的饲料,占据整个腹部左半侧和右侧下半部。

瘤胃是一个左右稍扁,前后伸长的大囊袋,柱状肌肉带将瘤胃分成上、下两部分,即背囊和腹囊。

在柱状肌肉强而有力收缩与松弛作用下,瘤胃进行节律性蠕动。

同时,瘤胃黏膜上有许多乳头状突起,尤其是背囊部“黏膜乳头”特别发达,其有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瘤胃是微生物发酵饲料的主要场所,有“发酵罐”之称,食人的纤维类饲料通常在瘤胃滞留20~48小时。

奶牛的消化生理

奶牛的消化生理

奶牛的消化生理
瘤胃:牛的第一胃。

瘤胃在所有胃中体积最大,占整个牛胃容积的80%。

瘤胃是微生物发酵饲料的主要场所,含细菌25-50亿/ML,原虫数量20-50万/ML。

网胃:牛的第二胃,位于瘤胃前部,功能同瘤胃。

网胃内壁呈蜂窝状,能帮助食团逆呕(打嗝或反刍)和排出胃内的发酵气体(嗳气),网胃占整个牛胃容积的5%。

瓣胃:牛的第三胃,占牛胃总容积的7%~8%,其黏膜为大、中、小皱壁,俗称百叶。

进入瓣胃的流体食糜,一部分水分被瓣胃吸收,其余水分被瓣胃叶片挤压出来流入皱胃,使食糜变干,便于瓣胃叶片揉、研磨和筛滤,使之变得更为细碎后进入皱胃。

皱胃:皱胃又叫真胃,分胃底部和幽门部,胃黏膜折叠成许多纵向皱褶,能阻止皱胃内容物回流瓣胃。

在胃底部有消化腺体,能分泌胃蛋白酶、凝乳酶和盐酸。

反刍:牛在摄食时,饲料一般不经过充分咀嚼就匆匆吞咽进入瘤胃,通常在休息时,返回到口腔,再仔细的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方式称为反刍。

食管沟:是牛网胃壁上自贲门向下延伸到皱胃的肌肉皱褶。

食管沟反射:在犊牛期,当牛受到与吃奶有关的刺激时,食管沟闭合,将奶绕过瘤胃和网胃,直接进入皱胃进行消化,此过程称为食管沟反射。

牛羊消化生理特性

牛羊消化生理特性

牛羊消化生理特性牛羊均属食草为主的反刍动物,具有发达的消化器官,消化能力强,能较好的消化利用各种青粗饲料。

(一)杂食性。

牛羊采食能力强,百草皆为食。

特别是羊,嘴较尖,可以采食牛与其它家畜难以采食的短草和灌木。

(二)牛羊是复胃动物,胃多容量大。

牛羊都是四个胃。

即瘤胃(俗称草肚子)网胃、重瓣胃(俗称百叶胃)、真胃(又名皱胃)。

第一、二、三胃没有消化腺,不分泌胃液,只有真胃有胃腺,可分泌胃液。

羊牛胃容量分别约占整个胃肠容量的67%和70%。

结构上比单胃动物多了三个胃,因而形成了对饲料消化利用的特殊性。

根据这个特点,饲养中,应注意满足其大量采食需要,给以饱食。

(三)反刍。

牛羊采食后,经初步咀嚼,混以大量的碱性唾液,形成食团咽入瘤胃,过些时间又倒入口腔再咀嚼再吞咽。

一般一昼夜反刍418次。

用于反刍的时间约4—8小时。

因此,在生产安排上应注意适当做到有利于保证其正常反刍。

(四)瘤胃和瘤胃微生物的特殊作用瘤胃具有贮存、搅拌、揉磨食物的机械消化和向后胃推送食物的作用。

瘤胃中共生着大量的微生物——细菌和纤毛虫,具有分解粗纤维、利用非蛋白含氮物合成菌体蛋白,消化淀粉使之转变为动物性糖元,合成B族微生素和维生素K等作用。

因此,牛羊在一般饲养条件下无需考虑补充这类维生素。

(五)其它胃室作用网胃作用类似瘤胃,搅和食物,一部分重新进入瘤胃,另一部进入重瓣胃,重瓣胃将食糜进一步挤压,磨碎送至真胃,真胃的作用与单胃动物的胃一样,直接消化吸收营养物质。

(六)小肠特别长。

小肠长占总肠道长度的78%左右,消化力极强,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小肠长而特别弯曲,更有利于充分吸收营养物质。

牛的生物学特点

牛的生物学特点

牛的生物学特点牛是一种大型的哺乳动物,属于偶蹄目、反刍亚目、牛科,主要包括家牛、野牛和水牛等。

牛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生物学特点,包括外形结构、生理特征、行为习性和繁殖方式等方面。

外形结构方面,牛的身体较大,通常有四肢和尾巴。

它们的皮肤一般为厚实的角质层,可以起到保护内部器官的作用。

牛的头部较大,有两只长角,角可以用于抵御敌害或进行争斗。

牛的嘴部有坚固的牙齿,适合咀嚼纤维丰富的植物食物。

牛的胃有四个部分,能够进行反刍消化,这是其适应以纤维素为主食的一种生理特点。

在生理特征方面,牛的体温较高,一般维持在38-39°C左右。

牛的心脏位于胸腔中,呼吸系统由鼻腔、气管和肺组成。

牛的呼吸系统可以通过深呼吸来获取足够的氧气,以满足其高能耗的需要。

牛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和肠道等组成,其中胃具有反刍功能,可以将纤维素分解为可供吸收的养分。

牛的泌尿系统包括两个肾脏、膀胱和尿道,用于排除体内代谢产物和维持体液平衡。

在行为习性方面,牛是社会性动物,通常以群体形式生活。

牛群有一定的等级结构,有领导者和追随者之分。

牛的行为习性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气候、食物供应和社会关系等。

牛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行为模式。

牛的活动范围较大,通常会在一定区域内觅食和休息,有时也会进行长途迁徙。

在繁殖方式方面,牛是以性交配的方式繁殖的。

雄性牛通常会与多个雌性牛交配,以增加后代的数量。

牛的配种季节一般在春季或夏季,此时雌性牛体内的卵子最容易受精。

牛的妊娠期约为9个月左右,产仔时通常会选择一个较为隐蔽的地方。

新生的牛犊会在短时间内站立和吸食母乳,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过渡到以固体食物为主的饮食。

牛是一种具有独特生物学特点的动物。

它们的外形结构、生理特征、行为习性和繁殖方式都与其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了解牛的生物学特点对于科学研究、畜牧业生产和保护动物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牛的消化特点有哪些?

牛的消化特点有哪些?

牛的消化特点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个特点。

(1)瘤胃微生物。

瘤胃里生长着大量微生物,每毫升胃液中含细菌250亿~500亿个,原虫20万~300万个。

瘤胃微生物的数量依日粮性质、饲养方式、喂后采样时间和个体的差异及季节等而变动,并在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能分解粗饲料中的粗纤维,产生大量的有机酸,即挥发性脂肪酸(VFA),占牛的能量营养来源的60%~80%,这就是为什么牛主要靠粗饲料维持生命的原因;第二,瘤胃微生物可以利用日粮中的非蛋白氮(如尿素)合成菌体蛋白质,进而被牛体吸收利用。

所以,只要为瘤胃微生物提供充足的氮源,就可以适当解决牛对蛋白质的需要。

(2)瘤胃发酵及其产物。

瘤胃黏膜上有大量乳头突,网胃内部由许多蜂巢状结构组成。

食物进入这两部分,通过各种微生物(细菌、原虫和真菌)的作用进行充分的消化。

事实上瘤胃就是一个大的生物“发酵罐”。

(3)反刍。

当牛吃完草料后或卧地休息时,人们会看到牛嘴不停地咀嚼成食团,重新吞咽下去,每次需1~2min。

牛每天需要6~8h进行反刍。

反刍能使大量饲草变细、变软,较快地通过瘤胃到后面的消化道中去,这样使牛能采食更多的草料。

(4)嗳气。

由于食物在消化道内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

这些气体会随时排出体外,这就是嗳气。

嗳气也是牛的正常消化生理活动,一旦失常,就会导致一系列消化功能障碍。

奶牛消化的生理指标与检查方法

奶牛消化的生理指标与检查方法

接瓣 胃。 瓣 胃位于右侧腹前部 , 与7 ~ 1 1 肋相对 。 胃内 黏 膜 形 成许 多大 小 不一 、 长 度 不 等 的 叶状 褶 , 故 又 名
百叶 胃, 后 连皱 胃。皱 胃位 于 腹腔 底 壁 , 瘤 胃腹 囊 的 左方 , 后 连 十二指 肠 。奶 牛 消 化生 理 指 标 包 括 反刍 、 嗳气 、 瘤 胃蠕 动及 瘤 胃 内环 境参 数等 。
重 复 发生 。奶 牛 每 分钟 瘤 胃蠕 动 2 ~ 5次 ,每 次持 续
胃疾病时反刍减少或停止。观察奶牛反刍的情况很
简单 , 一看奶牛休息 时在 咀嚼 , 二看咀嚼一会儿便会 产生吞咽食 团的动作 , 三看食 团被咽下后 , 接着 又有
新 的草料 团沿 食 道逆 行返 回 口腔 继续 咀 嚼 。
2 暖 气
暖 气是 奶 牛 消 化 饲料 排 出废 气 的生 理 功 能 。奶 牛 的瘤 胃 内有 大量 细 菌 、 纤 毛 虫 等微 生 物 , 草 料 中的 纤 维素 被 这 些微 生 物 发 酵 分解 ,产生 低 级 脂 。当牛饱食后休息时 , 草料 借 着 网 胃和瘤 胃 的混合运 动 ,~ 部 分 又 经食 道 返 回 口腔 , 进行充分的咀嚼后重新咽入瘤 胃内, 这个过程 称 为反 刍 , 又 叫倒 嚼 。
反 刍是 奶 牛 消化 饲料 的重 要 生 理 功 能 。经 过 反 刍 .草 料 可 以 嚼细 ,而 咀 嚼运 动 又 可 刺 激 牛 唾液 分 泌 。奶 牛 的唾 液呈 碱 性 ( p H值 为 8 . 2) , 可 中和瘤 胃 内 细 菌 作 用 产 生 的 有 机 酸 ,使 瘤 胃维 持 中性 环 境 ( p H值 为 6 ~ 7) , 为瘤 胃微 生 物生 长 和 活动 提供 了适 宜 的条 件 ,还 具 有 防止 瘤 胃内容 物 大 量 发 生泡 沫 和 导 致 腹 胀 的作 用 。经反 刍 嚼细 的草料 食 团重 新 咽 入 瘤 胃后 ,可增 加 瘤 胃微 生 物 和皱 胃及 小肠 中消 化 酶

牛的消化器官与生理特点

牛的消化器官与生理特点

牛的消化器官与生理特点——口腔和牙齿口腔是消化系统的第一关口,具有采食、吸吮、分泌唾液、味觉、咀嚼和吞咽等功能。

牛的牙齿与马和兔等家畜不同,牛没有上切齿,也就是说牛的上颌只有 3 对前臼齿和 3 对后臼齿;下颌除有6对前、后臼齿外,还有 4 对下切齿,即正中一对门齿,相继为内中间齿、外中间齿和隅齿,左右对称共 4 对,统称切齿。

其齿式结构同其他动物齿式的比较见表4—3 。

牛是通过左右侧臼齿轮回与下切齿研磨,并在唇与舌的帮助下切断牧草,在唾液润滑下吞咽入瘤胃,反刍时再经上下臼齿仔细磨碎食物再咽回瘤胃。

表 4 — 3 成年动物的齿式 ( 上颌 / 下颌 )齿的疾病动物的牙齿异常(abnormalities of teeth)是指乳齿或恒齿数目的减少或增加,齿的排列、(一)牙齿发育异常1.赘生齿在动物齿数定额以外所新生的牙齿均称为赘生齿(但牙齿更换推迟而有乳齿残留此时均能引2.牙齿更换不正常大动物除后臼齿外,在切齿和前臼齿都是首先生乳齿,然后在一定的生4~5岁左右,常有门齿在前臼齿也有时可能有同样的情况发生。

特别是出现局部的肿胀与疼痛,所以在马、牛的牙齿更换期应经3.牙齿失位指颌骨发育不良,齿列不整齐,结果牙齿齿面不能正确相对,凡先天性的上门常有草料等入而引起上颌窦炎或鼻腔阻塞等呼吸困难症状。

若下颌骨各向4.齿间隙过大多因先天性牙齿发育不良而造成,易留饲料、造成机械性损伤。

特别是相对1.2.3.4.5.1.2.图6-7-013.齿间隙过大引起齿龈损伤,致使与上颌窦相通,可用塑胶镶补堵塞漏洞,水牛多数发生3~43:1根据经验最好先在上颌窦相应部位作圆锯孔,用棉花吸干创孔内的液体,迅速用调好2~3年仍完好者(图6-7-019106样可防止杂菌感染。

随着脓汁的逐渐减少而延长换药时间,直至伤口愈合为止。

当有全身症状时配合全身性应用抗生素。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的瘤胃营养特点一、牛的消化生理特点由于牛是复胃动物,比单胃动物多了3个胃室(瘤胃、网胃、瓣胃),所以形成牛对饲料消化的特殊性。

瘤胃容积很大,虽不具备分泌消化液的能力,但胃壁强大的纵形肌肉环能有力地收缩和松弛,进行节律性的蠕动,以搅拌和揉磨胃中的食物。

胃粘膜上发达的乳头状突起,更有助于食物的揉磨与搅匀。

另外,牛瘤胃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与牛“共生”的细菌和纤毛虫,这些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瘤胃的消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

饲料中的70%~80%的可消化干物质和50%以上的粗纤维素在瘤胃内消化,产生挥发性脂肪酸、二氧化碳和氨,以合成自身需要的蛋白质和B族纤维素及纤维素K。

因而有人把瘤胃称作是一个活的、庞大的、高度自动化的“饲料发酵缸”。

牛瘤胃内的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除能产生纤维素分解酶,将粗纤维加以消化外,还能利用一般家畜不能利用的非蛋白质含氮物来合成细菌本身的体蛋白,进而被牛消化吸收,成为牛的蛋白质营养。

非蛋白质含氮物在青饲料、青贮饲料和块根、块茎类饲料中含量较多,尤其在幼嫩的植物性饲料中含量较多。

因此,牛除喂给充足的粗饲料(如干草和秸秆饲料)的同时同学应喂给大量的青贮饲料,这也是用适量的尿素等非蛋白质含氮物喂牛的原因所在。

另外,瘤胃微生物中的纤毛虫具有分解多种营养物质的能力,它能将植物性蛋白质转化为更适合需要、营养价值较高的动物性蛋白质,成为牛的营养物质。

在采食方式上,牛进食草料速度较快,但咀嚼不细,每次的进食量很大;经咀嚼并混合唾液的食物,吞咽入瘤胃浸泡、软化和发酵,食后到0.5小时到1小时开始反刍,食糜从糜胃中返回口腔再次被咀嚼后进入瘤胃,一般每昼夜反刍6~12次,反刍时间达6~8小时。

在消化特点上,牛对饲料的消化率可达50%~90%,而猪只有3%~25%,若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为30%~35%,则牛对饲料有机营养成分总的消化率高达61%,而马为56%,猪仅为37.2%,禽类更低。

因此,牛比其他畜禽更能有效地利用以千秆为主的粗饲料来生产人们心需的肉、奶、皮等产品。

另外,由于瘤胃微生物还能利用非蛋白含氮物质(如尿素、硫酸铵、碳酸氢铵等)在瘤胃分解释放的氨合成菌体蛋白,并在真胃和小肠中消化吸蛋,因此,牛利用适量的非蛋白质含氮物,既能较好地满足自身生长发育及生产对饲料蛋白质工程的需要,同时又能减轻饲养过程中对动、植物蛋白饲料的依赖,节省用量,减少开支,并能保持较高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二、牛瘤胃的营养特点从能量转化角度看,瘤胃是一个能量转化器,具有供嫌气性微生物繁殖的边续接种和对粗纤维发酵降解的作用。

其营养特点与其内环境和微生物区系密切相关。

1.水和营养物瘤胃内容物含干物质10%~15%,而含水85%~90%,牛采食时摄入的粗料较重,大部分沉到瘤胃底部或进入网胃,草料较轻,主要积于瘤胃背囊,保持明显的层次性,瘤胃的水分来源除饲料和饮水外,尚有唾液和瘤胃壁透往前(分泌)。

瘤胃水分具有强烈的双向扩散作用与血液交流,其量超过瘤胃液体的10倍之多。

喂颗粒饲料的牛,其流量平均每小时8.9L,即一昼夜液体流量为瘤胃容积的4.2 倍(瘤胃液平均为50L)。

或每隔5~6小时瘤胃液更新一次,称其为周转率。

不同的日粮类型和饲养条件,瘤胃液容积不同,当牛处于干旱环境和长期禁饮的情况下,瘤胃的水分经血液运输至甚组织的作用加倍,瘤胃液减少。

所以瘤胃可看在眼里作体内的蓄水库和水的转运站。

2.渗透压牛瘤胃渗透压为300g/kg,接近血浆的水平,一般也比较稳定。

瘤胃渗透压主要受饲养水平的影响。

渗透压的升高还受饲料性质的制约。

通常在饲喂前比血浆低,喂后半小时~2小时,则可达360~400g/kg。

于是,体液由血液转运至瘤胃内,饮水使渗透压降低,数小时后逐步上升。

喂粗饲料时,渗透压升高20%~30%,食入易发酵饲料或矿物质升高幅度更大。

饲料在瘤胃内释放电解质以及发酵产生的低级挥发性脂肪酸(VFA)和氨等。

是瘤胃渗透压升高的主要原因。

所以,吸收Na+和VFA是调节瘤胃渗透压升高的主要手段。

继水分随唾液通过瘤胃以及溶质被吸收后,渗透压逐渐下降,于3~4小时后降至饲喂前的原水平。

瘤胃液的溶质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溶质来源于饲料、唾液和由瘤胃壁进入的液体及微生物代谢产物,主要是钾离子和钠离子,这两种离子变化呈反比例关系。

3.一定的pH值瘤胃内pH值变动在5.0~7.5范围内,但pH值低于6.5时,对纤维素的消化不利。

pH值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但受制于日粮类型和摄食后时间。

pH值的波动曲线反映着有机酸和唾液的变化,一般喂后2~6小时达最低值,昼夜间明显地出现周期性变动,白天较夜间显著地高,影响瘤胃pH值变化的主要因素如下:➢饲料种类当喂粗料时,瘤胃pH值较高,喂苜蓿较喂禾本科草时,瘤胃pH 为高,喂精料和青贮料时,瘤胃pH值较优低。

➢饲料加工粗饲料经粉碎或制成颗粒后,由于唾液分泌减少,微生物活性增强,VFA产量增加,pH值降低,精饲料加工后,也呈上述反应。

➢饲养方式增加采食量或饲喂次数,以及长时间放牧使pH降低。

➢环境温度高温抑制采文化娱乐活动和瘤胃内发酵过程,导致pH升高。

➢瘤胃部位背囊和网胃内pH较瘤胃其他部位为高。

此外,瘤胃液损失二氧化碳,pH值会增高。

4.缓冲能力瘤胃具有比较稳定的缓冲系统,与饲料、唾液和瘤胃壁的分泌有密切的关系,并受pH、CO2、VFA浓度的控制。

瘤胃pH为6.8~7.8时,缓冲能力良好,超出这一范围,则显著降低。

缓冲能力的变化与瘤胃液内碳酸氢盐(pH4~6)和磷酸盐(pH6~8)起重要作用,但pH低时,VFA起的作用较大,饲喂前缓冲能力低,饲喂1小时达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到原来水平。

5.氧化还原电位(Eh)瘤胃内氧化还原电位经常保持在300~400mv左右,这样的环境有利于瘤胃内经常活动的偏厌性菌群的栖息。

氧化还原电位一般比较稳定,这是因为牛在摄食、饮水以及反刍时再吞咽,会使大气中氧趁机进入瘤胃,但随唾液流入的碳酸氢盐与地酵产物低级脂肪酸中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瘤胃充满代谢产物二气化碳和甲烷,随唾液进入瘤有的氧被少量好氧菌利用因而维持了氧化还原电位的低水平,造成瘤胃乏氧环境,使厌气性微生物继续生存和发挥作用。

瘤胃液的氧化还原电位与pH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瘤胃细菌是电子接受者,纤毛虫数量的变动与氧化还原电位基本一致,所以氧化还原电位值可以反映瘤胃微生物的辞去程度。

6.瘤胃温度瘤胃内容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发酵并放出热量,所以瘤胃内温度较体温高1~2℃,通常为38.5~40.0℃。

不过,由于身体传导,呼吸及皮肤散热,瘤胃温度不致过高。

瘤胃温度受部位和饲喂制度的影响到。

腹囊比背囊温度为高;饮水和供给冷的饲料,瘤胃温度会迅速下降,但由于体温供给的影响,很快得以恢复。

瘤胃内壁存在温觉感受器,所以瘤胃内温度对机体温度以至整体生理机能调节有一定影响。

7.表面张力瘤胃液的表面张力为50×10-5~69×10-5N/cm2。

饮水和表面活性剂(如洗涤剂、硅、脂肪)会降低瘤胃液人的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和粘度都增高时会产生气泡,造成瘤胃气泡性膨气。

饲料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影响瘤胃液的粘度,如用精饲料和小颗粒饲料饲喂反刍家畜时,粘度升高;pH在5.5~5.8和.5~8.5时,粘度最大。

另外,瘤有液的比重出比较稳定,平均为1.038,变动范围一般在1.022~1.055。

总之,瘤胃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为微生物的活动,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提供了条件,瘤胃食物通过微生物发酵,唾液和瘤胃壁的渗入和吸收以及食糜烂的排空等,使瘤胃内理化性质达到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的维持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来实现的。

三、牛瘤胃微生的活动与机能(一)瘤胃微生物及其种类牛的瘤胃中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微生物区系。

主要有原生虫(纤毛虫)和细菌两大类,另外也有噬菌体存在,在瘤胃微生物生态系统中颇为重要。

瘤胃为其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反刍动物瘤胃中所发酵的干物质约为瘤胃容不得量的12%~16%。

即相当于每天有12~16%的基质批量发酵,这种高转化率主要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

瘤胃内容不得物每毫升含106个原虫和1010个细菌,一头体重300kg的牛,瘤胃内容物约为40L,约含4×1010个原虫和4×1014个细菌,当瘤胃微生物得到充分繁殖时,微生物原浆约占瘤胃液的10%。

原虫和细菌各占一半。

瘤胃内微生物有很多种,典型的瘤胃微生物应具有下列条件:⏹必须厌气生活;⏹必须能产生瘤胃内所见的终产物类型;⏹每克内容物中细菌数量必须在100万以上。

1、纤毛虫瘤胃原虫主要是纤毛虫,少量是鞭毛虫。

鞭毛虫一般在细牛纤毛虫区系建立前或由于某种原因纤毛虫区系消失时存在。

当犊牛的瘤胃PH接近中性时,鞭毛虫开始繁殖,然后出现纤毛虫。

1)纤毛虫的种类及其功能纤毛虫体长约为40~200μm,数量为每ml 20 万~200万。

主要包括全毛虫和贫毛虫,全毛虫又分为密毛属和均毛属,贫毛虫又分为双毛属、前毛属和头毛属。

全毛虫体内有支链淀粉,其功能在于迅速同化可溶性糖,并将80%以上的糖以淀粉状态贮存起来。

牛采食后2~4小时,全毛虫淀粉贮存量达到最高值,这可以防止喂养后发生爆发性发酵。

全毛虫体内含有蔗糖酶和α-淀粉酶等,能水解可溶性糖,使之发酵产生乙酸,丁酸,乳酸,CO2、H2及支链淀粉等,以提供机体能源。

贫毛虫中以内毛虫和双毛虫最多,约占纤毛虫总数的85%~98%,其主要功能不仅能摄食和发酵淀粉,产生挥发性脂肪酸,CO2和H2而且能消化分解纤维素等。

2)影响纤毛虫种群的因素影响纤毛虫种群的因素有很多种,主要有:①日粮以放牧和干草为主时,由于可溶性糖类比较丰富,全毛虫很多。

日粮淀含量高时,则内毛虫子的数量增多。

放牧+补草+补谷物时,双毛虫的含量较多。

饲喂苜蓿+干草时,头毛虫和前毛虫数量较多。

饲料中补加尿素时,纤毛虫的数量增加。

日粮中盐类水平高时或投给亚麻仁油时,纤毛虫的数量减少。

②饲喂次数日工资喂二次时,纤毛虫数量适中:日工资喂三次时,纤毛虫数增多;日喂四次时,纤毛虫数量增加一倍多(3.14×106个/ ml)。

③饲料加工喂粉碎性饲料时,饲料在瘤胃内的周围效率较快,同时发酵率增加,酸度上升,抑制了纤毛虫的发育。

饲料颗粒化热加工后饲喂,纤毛虫的发育加快。

④生理状况妊娠与泌乳期间,纤毛虫的数量增加,饱时纤虫数量下降,而细菌数未受多大影响。

⑤周期性变化昼夜间变化主要受饲料的影响,一般饲喂后2 小时纤毛虫数量达到最高值,其中全毛虫变化很大,而贫毛虫变化很小。

季节性变化莫测主要是由饲料的变化莫测所致,光照和温度也可以影响瘤胃微生物的变化。

2.细菌牛瘤胃细菌种类繁多,根据底物利用和发酵终产物可将细菌分为纤维消化菌、半纤维消化菌、淀粉分解菌、糖类细菌酸菌、产氨菌、产甲烷菌、脂肪分解菌和维生素合成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