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2019年春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配套教案设计
最新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最新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聿”字。
3、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三、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道理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6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看老师写题目。
(师板书课题)2、谁来读诗题?认读“聿”字。
齐读诗题,读懂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3、提到陆游,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代的()诗人。
之前,我们积累过他写的哪些诗?还记得吗?选一首背一背,好吗?希望你的背诵能传递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传递出陆游作这首诗的心情、愿望。
(生背诵)4、那么陆游想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告诉他的儿子什么呢?我们又能从中明白什么道理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1、自己先将古诗多读几遍,看看自己读懂了诗中的哪些字、词、句,把自己知道的写在书中,等待与大家一起智慧共享。
2、谁愿意来读一读古诗?指名多位读。
3、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说一说和大家一起共享。
全班交流。
4、还有自己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让大家帮助你解决。
生质疑。
5、理解了诗意,你认为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的是什么呢?(板书:学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实践)6、这首诗是作者在冬夜读书时的感想,也可以说是一种灵感,我想问一问同学们,陆游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告诉他的儿子这些呢?你能走进陆游,走进他的内心想象一下,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吗?学生想象,发言。
7、同学们的想象使诗歌更加立体起来、丰满起来。
请大家看插图,在一个冬天的深夜,陆游在灯下专心读着书,突然有了一些感想,于是奋笔疾书,之后便叫来自己的儿子子聿,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
他会怎么说呢?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
(1)指名说(2)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下 第一单元 1 花脸 2 我爱篮球 3 自行车 古诗诵读题临安邸 第二单元 4 延安,我把你追寻 5 井岗翠竹 6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古诗诵读出塞 第三单元 7 在山的那边 8 我的小桃树 9 幺话 11 奇妙的田螺 12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古诗诵读观猎 第五单元
13 二泉映月 14 清明上河图 15 魅力 古诗诵读《惠崇 春江晚景 》 第六单元 16 我的故乡在北京 17 美丽的晋祠 18 可爱的地球 古诗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七单元 19 空城计 20 鲁智深行侠桃花庄 21“诺曼底”号遇难记 古诗诵读西江月 第八单元 22 少年闰土 23 雪 2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古诗诵读冬夜读书示子聿
【K12学习】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鄂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鄂教版)2少年闰土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分析: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分析: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鲁迅介绍及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谈话交流,导入新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后,出示课本75页图。
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少年闰土》。
随机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组织分段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启发质疑。
出示练习: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引发思考,启发谈话初识闰土,了解特点提出思考问题,并出示重点理解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
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适时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疑问结合“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体会闰土具有年少、健康、天真、活泼的特点。
随文练笔,进行仿写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组织学生做游戏随着教师的导入进入本课的学习全班齐读课题。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默读课文,在课本空白处作简单的批注,在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并想一想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读圈画,质疑。
完成练习:连线其间只知道无端稀奇-素不知道如此如许从来不知道希奇其中单知道无缘无故说说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思考:“我”和闰土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子的?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思考并回答: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0、思考并回答: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1、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鄂教版】2019年春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配套教案设计13 二泉映月

13 二泉映月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谱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白教学重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出示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阿炳塑像的图片)你知道他是谁吗?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你了解到哪些有关他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阿炳,民间音乐家,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东亭人。
从小跟父亲华清和当道士,学音乐。
4岁时母亲死了,21岁得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
在无锡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还经常演唱当日新闻。
抗日战争时期,演唱过《汉奸的下场》等歌曲;抗战胜利后,演唱揭露、抨击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歌曲。
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泊沙》、《昭君出塞》等名曲。
其中最著名的是二胡独奏曲《二泉月》,大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课题就是乐曲的曲名:(板书课题)二、初读指导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患病搀扶积淀坎坷哭泣泯灭抒发委婉(2)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多音字。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饿大概内容。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
(看图并联活经验理解)萦绕:萦回。
文中指泉声时时在耳边回响。
第 1 页共4 页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
(联系生活遭遇理解)激愤:激动而愤怒。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鄂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鄂教版)第一章人之初第一课读后感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理解主旨意义。
2.认识到人的本质是善良的。
3.掌握如何写好读后感,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步骤1.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理解大意。
2.逐段讲解课文,让学生掌握词语和句子结构。
3.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考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4.带领学生梳理读后感的写作结构。
5.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一篇1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此节课程通过让学生读懂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初衷,并且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是对于某些理解较差的学生,课程难度过大,需要适当调整课程难度。
第二章昆虫的世界第三课比喻教学目标1.了解比喻的基本含义。
2.熟悉生动具体的比喻词的用法。
3.带领学生运用比喻进行创意写作。
教学步骤1.讲解并举例说明比喻的基本概念和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中的比喻词,理解比喻的修辞效果。
3.讲解比喻中注意事项和技巧,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
4.学生通过举例练习,自主进行比喻创作。
5.以小组为单位,分享每个小组的比喻创作。
教学反思比喻是一种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方式,而它的背后却有很多技巧和注意事项,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停地探索和学习。
这种课程模式能够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意思维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第三章中华名族食物文化第四课孔府家宴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贵族的生活习俗。
2.熟悉和掌握汉字的历史和演变过程。
3.掌握如何用汉字搭配成语言表达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1.讲解中国古代贵族的生活习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中文汉字的历史和演变过程。
3.引导学生发掘并总结汉字的构造规律,培养对汉字的敏感性。
4.以《孔府家宴》中出现的词语为例,让学生熟悉和掌握用汉字搭配成语言表达文化内涵的方式。
5.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通过搭配巧妙的汉字造词,表达出各种风俗文化等方面的特色。
教学反思对于中华名族食物文化这一主题,学生很容易想到关于菜系和食材等方面的知识。
全套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22少年闰土教学目标:1、学会九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一自然段。
4、运用多种方式(联系上下文、借助背景资料、抓住关键词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6、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难点: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2、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和你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大家想不想认识他啊?生:想!那好,老师先不告诉你们他是谁,也不告诉你们他长什么模样,我们先来看他的诗,看看你们从中能不能读出他是谁,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师展示幻灯片)少年闰土项戴银圈手持叉,少年英雄夜看瓜。
英姿勃发真飒爽,好像当年小飞侠。
(生读后自由发表观点,师通过提示学生得到文题,并板书。
)2、我们刚刚通过一首诗很模糊的了解了闰土,那下面我们来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那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师展示幻灯片,“月下刺猹”图,配字)。
师诵读:“深蓝的天空中、、、、、、逃走了。
”初次和这位朋友见面,你们对他有什么印象?(非常勇敢,机智,可爱、、、、、、)。
二、新课初讲1刚刚大家读了课文,下面来解决老师之前提的问题(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师生讨论如下顺序,师随机板书回忆→初识→相处→分别2按照这个顺序,大家快速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我”记忆中的闰土形象。
第二段(2—5):写“我”与闰土相识的过程。
第三段(6—16):写“我”与闰土相处的过程。
第四段(17):闰土离去了,“我们”从此再也没见面。
3闰土到底是谁啊?他和文中的“我”是怎样的关系?(主仆关系,依据在第二段)闰土为什么会来“我”家呢?(帮助他的父亲在“我”家管祭器,说明闰土很能干,他的父亲信任他)4在“我”知道闰土要来,但还没有到的时候,“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通过那些语句可以看出。
六年级语文下册鄂教版教师授课教案文档五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鄂教版教师授课教案文档五篇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学上的许多决策都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作出。
有经验的教师凭借这条途径也能取得较好效果,这是具有教学艺术的表现。
但运用这门艺术的教师毕竟有限,而且教学艺术很难传授。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匆匆》教学难点:感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这是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的一篇散文(确切地说应是散文诗)。
文章写于“五四”退潮时期,属作者的早期作品,真实而鲜明地表现了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追求,探索。
以及在现实中无所适从的空虚和迷惘。
文章象诗一样形象,精炼,富有抒情性和节奏感音乐美。
这是小语教材中不多见的抒情文章,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发挥并挖掘文章适合朗读的优势,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导。
提高学生自读,表达,感悟等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
设计特色:读中悟情,积累感悟。
信息资料:1、搜集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
3、准备优美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1、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刻体会文章的优美语言,引导学生获得个性体验。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3、学习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表达真实感情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读、理解、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优美语言营造的思想之美、意境之美。
2、自学生字新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培养阅读思考、质疑、感悟、表达的能力。
教学流程:一、导入1、板书课题,由题质疑,谈预习感受及收获。
2、交流课外搜集查阅的相关资料。
(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习惯,通过交流,丰富知识积累,通过质疑了解学生的迷惑,便于确定教学努力的方向。
)二、初读1、自由读文。
(语文教案)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金翅雀讲述了一个爱的故事。
孩子给父母讲述自己发现金翅雀窝最后放回孵出的金翅雀的经历,生动地刻画了父母对孩子平安的担忧,一起看看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欢送查阅!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真爱无言,大爱无疆。
金翅雀一文,以金翅雀为线索,将孩子发现和寻找金翅雀的过程与父母和孩子在此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交替描写,呈现给我们一个爱的故事,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对孩子而言,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新奇的。
当他沉浸在因“找到一个鸟窝〞,爬树“发现金翅雀〞所带给自己的兴奋之中时,却不解父母的“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甚至“心脏都停止了跳动〞的担忧。
生动的人物刻画,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表达的淋漓尽致,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二、设计理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品词析句中,使学生籍着文章通过神态、心理等描写对人物的细致刻画,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深沉表达。
着力表达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课文,体会父母在听孩子讲述过程中的心境变化,体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围绕“金翅雀〞所讲述的事情;积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搜集相关资料;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交流碰撞、深入理解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升华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品词句析,体会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2、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准备布置预习作业:1、自学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新词,做好预习笔记。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网络或者资料书,查找有关“金翅雀〞的资料,查找有关米·托尔加的资料和其他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辅助课堂学习,不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并学会用见解的语言进行概括。
3.了解说明文的特点,认识科学小品文笔轻松短小精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教师引入,学生在阅读后基本了解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2.学生通过文本内容中卵石的形象语言等,基本掌握阅读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养成乐于走进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信息的主要内容,进而筛选有效信息和整和信息的阅读方法,从而使学生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
2.卵石是由什么构成的,每一类卵石诉说的中心是什么,卵石的生命历史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什么是“特殊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1、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可以告诉我们无穷的奥秘。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大自然”中去,考察一种形态奇特的石头。
让我们跟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开始考察第一站,思考两个问题:你看到的这些石头一般都分布在哪里?它们的形状像什么?
2、观看卵石的样子。
3、观后交流。
师:我们把这种像鸟卵,像核桃,像豆粒一样的石头,叫做卵石。
(板书:卵石)它们一般分布在河滩、海滩。
今天咱们要学习一篇有关卵石的课文,这些卵石会说话,听听它们都给我们说了些什么吧?自由读读课文,读完后要自学生字词。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
2、汇报交流:
(1)字音:玲珑、荡漾、孪生、棱角、娓娓动听
(2)字形:漾棱
(3)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这篇课文主要给我们讲了些什么?(河边的卵石形态、河边卵石的特殊语言。
)
3、师: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清楚了,现在让我们走近这些河边的卵石,它们都是什么样子啊?读一读文章1—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河边卵石的句子。
三、重点研读。
1、学生自学。
2、汇报交流:
(一)了解卵石的外形特点。
重点句子:那些光滑滚圆的小石子,有的红红的像玛瑙,有的带着一条条水波似的浅绿条纹,有的纯净得像精盐一样雪白。
(1)学生自主汇报。
(2)引导:这个句子主要描写了卵石的哪些方面?(形态、颜色、花纹)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形象、生动)
(3)指导感情朗读。
(二)了解卵石的故事。
1、师:从1—3自然段中,你们除了了解河边卵石的形态特点,还了解了什么?(卵石有自己的故事。
)
2、指名读3自然段。
小结:这些故事必须用特殊的语言才能读出来。
同学们,河边的卵石还拥有怎样特殊的语言呢?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河边可爱的卵石,看到了它们的形态,大家喜欢它们吗?这节课,咱们来学习它们特殊的语言吧!
二、教学课文第4—1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
2、汇报交流:
“这些故事必须用特殊的语言才能读出来。
让我们也来学习这种语言吧!”中的“特殊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预设句一:它们像是屋顶的瓦片似的,层层叠叠地一块斜靠着一块,把身子倾斜的一面朝向上游,而把翘起的一头指着下游。
(1)学生自主汇报。
(2)这些瓦片状的石头无声的语言是什么?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层层叠叠倾斜的样子,它们要告诉我们河流的方向。
)
(3)指导朗读。
师:河边的卵石还有哪些特殊的语言?
预设句二:它们的身上嵌着石英、长石、云母和其他一些小小的黑色矿物颗粒,看起来和别的圆石子大不相同,只要仔细瞧瞧它们的面孔,谁都会相信这些孪生兄弟是从同一个母亲身上“诞生”——碎裂下来的。
(1)学生自主汇报。
(2)指导了解矿石的语言。
这里是怎么写的?(对比,拟人,破折号)
(3)指导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