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主要思想

合集下载

孟子提出什么思想主张

孟子提出什么思想主张

孟子提出什么思想主张孟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什么孟子主张“仁”;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孟子主张性善论;孟子主张反对不义的战争;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主张什么思想1.总的来说,孟子是对孔子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仁的方面,直接把孔子的仁发展为性善论。

认为仁、意、礼、智不是外在给予的,而是我原本就有的,不过不曾切己反思罢了。

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就是“四心”,即所谓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又叫作良心和本心。

良心就是善心,本心就是原本具有之心。

2、以性善论为基础,孟子的目的是为了推行他的“王道主义”。

就是要学习古代圣王的做法,崇尚德治,“以德服人”,使人“中心悦而诚服也”。

3、在提倡王道主义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就是名贵君轻论。

“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核心是讲得民心者得天下。

为了说明民贵君轻的合理性,还借助了天的力量。

“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名受之”《万章上》这就是说,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天意的真正意义在于民意。

4、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继承。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当然这里要明确的是,孟子的利,有两个不同的向度。

首先是治国方略意义上的。

“义”特指王道,“利”特指霸道,分别代表不同的治国方略,是对立的。

其次,是人畜之分意义上的。

在这里孟子不否定人必须有一定的利才能生存。

主要是一种选择:凡是只选择利,便与禽兽无异;凡事都选择义,便成为一个善人。

如何才是真正的善?用孔子的话说是:过犹不及。

就是所谓的“中庸”,切记这里的中庸有“时中”的意思,它要求人们必须不断考察事情的客观环境,随客观环境的变而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

总的来说,这些是重要的方面。

有兴趣可以详细研究一下,比如孟子性善论的可能性。

孟子的哲学思想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亦称为“孔孟之道”。

一、论性善1.主要观点:“性善”是孟子的中心学说,孟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行为哲学等,都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

孟子的“性善论”有“四心”“四端”等说法。

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四心”又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发端,即“四端”。

这四端是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

孟子认为,虽然“四端”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充分发挥这些善端的功能,才能使之发展成完美的道德。

首先,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向善,甚至会作奸犯科,往往是因后天的物欲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所以人必须存养善性,以免为后天的物欲所戕害。

其次,人性的善端,犹如树枝上的嫩芽,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加以扩充,那么它将很难茁壮成长,所以必须努力扩充善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

再次,“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也就是说,善是人的本性,就好像是水一定是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

只有顺着人性的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所以应该顺性而为。

最后,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但如果放纵口目鼻四肢等感官欲望,势必有害于身心,所以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求人们明辨理欲,努力克制各种感官欲望,以扩充天理,从而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2.性善名言: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②“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尽心》上)二、论行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主张贯穿于其著作《孟子》中。

孟子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主张,主要包括天命论、人性善恶论、仁政思想、教育理念等。

以下将分两篇详细介绍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的思想主张(上)孟子的思想主张可以从天命论和人性善恶论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天命论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孟子认为,人类是受到天命的影响和制约的,天命决定了人们的命运和发展。

他认为在天下有一种道德秩序和权威,称之为天命,它能够调和和保障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孟子提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意即天命赋予人类重任时,会先使得人受到痛苦和困苦的考验,只有通过磨炼和坚持,人才能够完成自己的使命。

这种观点反映了孟子对人生命运的理解和对个人奋斗的重要性的强调。

其次,人性善恶论是孟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天生具有善良的道德本性。

他提出了“性善论”,意指每个人都内在地具备了善良的品性和道德感。

他认为人性的本善是作为天赋的天命所赐予的,人人都有追求善良行为的本能和责任。

孟子对于人性善良的立场,不仅对个体有着重要影响,也在社会伦理学中对行为准则的确立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孟子思想的两个核心主张分别是天命论和人性善恶论。

天命论强调人类受到天命的制约和考验,在实现自己的使命之前需要经历磨炼和奋斗。

人性善恶论则强调了人性的善良性质和每个个体对善行的责任。

这些思想主张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孟子的思想主张(下)除了天命论和人性善恶论外,孟子的思想主张还包括仁政思想和教育理念。

首先,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提出了“兴仁治国”、“王道”等概念,强调君主应该以仁政来治理国家,通过实行宽仁政策,保障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义和善良为核心价值观,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人民,关心民众的疾苦,尽力解决社会问题,从而达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目的。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孟子著有《孟子》一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受业于子思。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1.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2.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思想主张

孟子思想主张

孟子思想主张孟子思想主张八个字孝、诚、忠、信、礼、义、诚、耻。

孟子主张“仁”;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孟子主张性善论;孟子主张反对不义的战争;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被后世推崇视为儒家正宗思想的是孟子,孟子成了“亚圣”,孔孟并称成为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实际上孔、孟的思想是有很多不同的,但是孔子以“仁”释“礼”,这种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自觉意识的的主题被孟子推到了极端,从这点上来说,孔孟相连也是很有道理的。

孟子早年与孔夫子一样,怀抱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

《孟子》七篇的主要着眼点仍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

李泽厚先生认为《孟子》带有某种“急进的”人道、民主色彩,“这其实只是古代氏族传统在思想上最后的回光返照。

它的耀眼的亮光正好预示着它将成为千载绝响。

”“历史越是前进,批评者们愈是细化用美化过去的黄金空想来对照现实和反对现实。

”这个观点我觉得很有道理,至今社会上所流传的对于十年浩劫时代不腐败的怀念等等也印证着这一点,一旦成为过去,记忆习惯性的美化回忆,特别是在现实很无奈的时候。

孔子在礼崩乐坏的现实面前只是慨叹“天下无道”,孟子则是激烈的抨击现实,孔子树立的典范人物是周公,孟子树立的是更古老的尧、舜、周文王。

孟子设计了一套更为完整的空想模式尧舜模式的“仁政王道”。

孟子思想上更加急进的原因在于,比起孔子的春秋时代,孟子的战果时代氏族制度已经彻底的瓦解,孔子推崇的“礼”已经彻底成为了“仪”,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重要性,这种情况下,孟子已经没比要再去用“仁”解释已经不存在的“礼”了,而是直截了当的提出他的“仁政”思想。

政治上他主张“举贤”与“故国乔木”并举,总得政治目标是“保民而王”。

总而言之,孟子提出“仁政王道”的理想模式与广大“民众”的利害联系起来,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强调的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的“仁政”观与现实物质生活关系紧密联系,但是并不是纯粹的道德观念。

《孟子》思想概说

《孟子》思想概说

《孟子》思想概说一、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孟子说:“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又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四端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告子上》这四种心,都是人天生所固有的,还给人的善本性,作了内涵上的规定,“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二、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关于“民本”思想,孟子有具体阐述。

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其贤,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之可焉,然后去子。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梁惠王章句下》)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先秦诸子中,孟子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张,强调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说,强调以仁义为核心

先秦诸子中,孟子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张,强调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说,强调以仁义为核心

先秦诸子中,孟子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张,强调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说,强调以仁义为核心《孟子》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而《孟子》的主要思想在于教化人民,“仁政”和“王道”思想是儒家主张。

《孙子兵法》《鬼谷子》《六韬》和《墨子》都以《孟子》为基础的。

而“仁、义、礼、智、信”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核心精神。

而孔孟等诸子百家都提倡性善论,这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色。

孔孟等诸子百家均主张“仁政”,但他们对“仁”字却各有不同理解。

一、孔子的“仁”,主要是指以仁义为中心的道德孔子认为,人的天性就是善的,就是仁义,所以说仁义就是君子之德。

但是孔子认为“仁”是对君主的一种约束,如果君王能够“不杀伯仁,而有几”(《论语·学而》),那么这样君王是可以成为仁君的。

从孔子的立场看,他把“仁”看作一种约束道德行为的手段。

孟子在《告子下》中也提到孔子:“子为政与焉得仁?”也就是说子罕不能实行仁政吗?其实并不如此。

二、孟子对“仁”字的看法,强调仁义孟子认为“仁”是指人的本性,他强调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能做到仁义。

在政治上,孟子提出了以仁治国的主张,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从《孟子》中的一些语句中不难看出儒家的仁政思想。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句话强调:得民心是最重要的。

在《孟子》中有一段关于孟子仁的论述,如下:三、荀子认为“仁”是由外及内的,是自然本性的显现荀子认为“仁”是一种自然的显现,并不是由内而外,只是通过修养而产生的一种状态。

他认为人性就是性善,所以“性善为仁”。

在荀子看来,“仁”有三个方面:其一就是恻隐之心;其二就是羞恶之心。

其三就是知、情、意统一的一种状态。

荀子认为善是人的自然本性,而性善则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改变其自然本性。

荀子提倡性善论,但他对仁义之道和人性之恶并没有给予肯定,他认为人性是恶的,只是在不同时期对“恶”有不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主要思想
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

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

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
二、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1、养民:一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

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徭役。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

他主张薄税轻敛,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

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还骂那些自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的所谓“良臣”是“民贼”。

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

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

三、王道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

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在现代社会,对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有其重要性。

意义:
一,现代实行“仁政”,关心当代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制订有利于百姓生活的相关政策,减小贫富差距,更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合谐。

二,现代实行“仁政”,国家的当政政府才稳固,才能受到民众的支持与拥戴。

三,现代实行“仁政”,多多援助他国,结交盟友,与人为善,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在危难之时,才会得到更多其它国家的支持与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