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合集下载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优秀3篇)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优秀3篇)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优秀3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3篇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希望能够让您对于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篇一一课时一、导入。

1、揭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并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欣赏范读。

二、初读指导。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指名画出停顿。

(3)自读古诗,读正确。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课堂交流。

1、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

)2、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3、明诗意:(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3)理解全诗。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悟诗情:(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

你会怎么诵读?(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5、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6、小结。

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多:翻、遮、跳、入、吹五、拓展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欣赏荷花。

2、揭题。

古诗播放,欣赏范读。

二、自主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翻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翻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翻译《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一篇古诗,由宋代诗人苏轼所著,以下精心整理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古诗翻译、词语注释、作者简介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翻译】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词语注释】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又如,韩退之《双鸟》:“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创作背景】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赏析】第一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赏析】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中国古典文学巨匠及唐朝诗人白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他不朽的名篇,描述了他醉眠在湖景望楼中的春景。

诗中给出的景色引人入胜,形象地描绘了春日湖边的自然美景。

诗中所提到的繁华长桥,碧水碧天,垂柳吹笛,红莲绿草,晚霞景物都是李白幽静优美的时尚,展现出文人雅士的宁静心态,并把个人情感融入到景色中,让读者以一种视觉的方式见证李白的思维和情感的宣泄,令人为之动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被世人评价为天下第一佳句,也被誉为“宋诗四大名句”的其中之一,其中的语言,节奏,耐人寻味的意境使之成为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

诗篇前六句,李白写出了春日湖边景色,描绘出一幅宁静星空,湖水清澈如磨,枝叶芳草扶疏,满楼芳菲,一片片密密的红莲卷起,一片片晚霞渐渐显露;最后三句,李白写出了他的自我感受,把自己的心情注入到湖景望楼上,把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宣泄出来,并在最后强调:“永夜恹恹欢意少”,表明个人把心情揉合到湖景中,仍然可以感受到欢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文字表达出李白对夏夜之美景的独特感受,他把一切都押在笔尖,把自己的心情注入到湖边的景色中,以一种视觉的方式让读者融入到自然之美中去。

让人沉浸在静谧自然之中,仿佛置身于湖边的景色中,感悟到那种宁静的境界。

诗歌的内容散发着梦幻般的气息,充满着晚春的气候,诗中所描述的景色引人入胜,让读者仿佛踏上了一趟芳草的旅程,以一种视觉的方式体会李白的情感,令人折服。

夏夜静谧,星空闪烁,湖水清澈,满楼芳菲,碧水碧天,垂柳吹笛,红莲绿草,映衬着李白微醺的神态,展现出文人雅士淡定安祥的态度,让人产生一种恬静与宁静的情绪。

诗中醉中之乐极具穿透力,也让人发出一种质朴、随性的人生态度,把自己的心情融入到湖景望楼上,感受生活的真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不仅内容深刻,而且语言优美,全文句精挑细选,将李白对春日景色独特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唐朝是一个注重诗文意境表达的文学时代,唐朝诗人以「句式清雅,意境耐人寻味」而享誉天下,李白《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也是其中的佳作,因此以「宋诗四大名句」的荣誉称号而流芳千古。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裁:诗题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名字:苏轼年代:宋代描述: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翻译: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译文: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原文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青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1072年(熙宁五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诗写坐船时所见,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

赏析三:艺术特色作者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

“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

“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赏析四:语言赏析这首词一如既往得延续了苏轼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行文风格构思巧妙又不着痕迹,作者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五年级下册苏教版语文教材第24课《古诗两首》课文两首诗都是写的六月里的西湖景色,店铺为五年级师生整理了苏教版课文《古诗两首》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课文原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教学札记苏教版第十册23课《古诗两首》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现将本课的一些教学随感述之如下:⒈新课的导入永远是门艺术。

如何在课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的是夏日西湖一场急来急去的暴雨。

虽说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们极大多数都没去过杭州,但对杭州的西湖多少有点知晓,毕竟是名胜古迹。

于是我就采用了词语对接这样的方式,我说前半句,让学生说后半句。

学生对这样的导入很感兴趣。

君子一言,;八仙过海,;螳螂捕蝉,;上有天堂,。

于是,很自然地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去观赏一下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学习他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古诗学习切忌逐句讲解,力避繁琐分析之嫌,但古诗学习毕竟有规律可循。

一首诗一般总有诗题、诗人、诗句三部分。

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就适时渗透了古诗学法指导。

根据诗的形式结构,概括出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四个基本的学习步骤。

本节课教学的时候,我将“知诗人”这个环节放在课始。

在拓展延伸的环节,我再次提到苏轼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前后呼应,一脉相承,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赏析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创作背景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这五首七言绝句。

本诗是其第一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

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他那时是坐在船上。

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

描写夏天的诗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描写夏天的诗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描写夏天的诗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有5首,其中第一首最为著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
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
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
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
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
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
故乡无此好湖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any Logo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前 雨中 雨后
黑云翻墨
白雨跳珠
来 Text in here 去 匆 匆
水天一色
Text in here
Company Logo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
Company Logo
知识性问题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根据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全诗的
意思。
/15100687 /15103016 /15106273 /15107466 /15118951 /15137457 /15139589 /15143772 /15143799 /15148635 /15178412 /15180047 /15193591 /15609986 /15613097 /15688850 /15690209 /15702153 /15738270 /15748131 /15770768 /15787228 /15823731 /15995473 /16069156 /16170786 /16377970 /16394943 /16596202 /16643743 /16645057 /16645614 /16648764 /16656678 /16656681 /16656753 /16656762 /16656767 /16656775 /16656786 /16657894 /16657999 /16658008 /16658012 /16660141 /16668623 /16669609 /16670757 /16674894 /16675379 /16678630 /16679918 /16689872 /16693439 /16693602 /16695073 /16699457 /16701212 /16708897 /16719824 /16719830 /16720403 /16720407 /16720413 /16720415 /16720423 /16720427 /16720435 /16720436 /16720438 /16720442 /16720443 /16720447 /16720449 /16720457 /16720458 /16720480 /16720482 /16720486 /16720491 /16720496 /16720502 /16720504 /16721375 /16721384 /16721386 /16721387 /16721389 /16721399 /16721401 /16721415 /16721429 /16721430 /16721434 /16721437 /16721438 /16721439 /16721442 /16721447 /16721448 http://www.xz /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简要提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
东坡”,眉州人(今四川),
“唐宋八大家 ”之一, 豪放派词
的创著名的文学家,他们合称
“三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Company Logo
导学训练
1、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代 诗人------的作品,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 楼上看到的-------------和---------的景色,表 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Company Logo
探究性问题
1、这首诗中,诗人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2、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说说下面划线的 词语好在哪里?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