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
实验六——常见非金属离子的定性检验

02
硫酸根干扰: 硫酸根也会与 硝酸银反应生成沉淀,但加 入过量硝酸银后,硫酸银沉 淀会转化为氯化银沉淀。因 此,在滴定前需加入足量硝 酸银,确保硫酸根完全转化 为硫酸银。
03
颜色干扰: 如果待测溶液有 颜色,可能会影响滴定终点 的判断。可采用电位滴定法 ,通过测量电位变化确定滴 定终点,消除颜色干扰。
硫酸根离子(SO4²⁻) 的检验:通常使用钡离 子与其反应生成白色沉 淀硫酸钡(BaSO4)。 若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 沉淀,则说明存在硫酸 根离子。
氯离子(Cl⁻)的检验: 一般利用硝酸银溶液, 氯离子与之反应生成白 色沉淀氯化银(AgCl) 。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 白色沉淀,则证明有氯 离子的存在。
磷酸根离子
是磷肥的主要成分,也广泛存 在于土壤和水体中。
检验原理和方法概述
化学反应法:利用特定的化学试剂与非金属离子 发生反应,通过观察反应现象(如颜色变化、沉 淀生成等)来判断离子种类。如银盐法可用于检 测氯离子的存在。
电化学法:通过测量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行 为来判断离子种类。如电位滴定法、电导法等。
常见非金属离子的定 性检验
目录
• 引言 •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 氯离子的检验 • 硝酸根离子的检验 • 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 • 结论
01
引言
定性检验的目的和意义
确定离子种类
通过定性检验,可以明确样品中 存在哪些非金属离子,为后续分
析和研究提供依据。
保障生产安全
在化工生产中,某些非金属离子可 能对设备和工艺产生不良影响,通 过定性检验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确 保生产安全。
光谱法:利用非金属离子在特定波长下的吸收或 发射光谱进行识别。如原子吸收光谱法、荧光光 谱法等。
植物学实验 第六章 植物叶的形态和结构

三、实验内容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
取三种生态型的叶,做徒手切片并制作水封片,在显微镜 下仔细观察。 (1)旱生植物夹竹桃叶横切面结构
三、实验内容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
取三种生态型的叶,做徒手切片并制作水封片,在显微镜 下仔细观察。 (1)旱生植物夹竹桃叶横切面结构
夹竹桃叶横切-示旱生植物叶结构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
取三种生态型的叶,做徒手切片并制作水封片,在显微镜 下仔细观察。 (3)水生植物睡莲浮水叶横切面结构
三、实验内容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
取三种生态型的叶,做徒手切片并制作水封片,在显微镜 下仔细观察。 (4)水生植物眼子菜沉水叶横切面结构
三、实验内容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
五、思考题
2.比较小麦叶和玉米叶的结构特点。
玉米的维管束
小麦的维管束
五、思考题
3.马尾松针叶的结构与其生长环境是如何相适应的?
1、松针中小,表皮细胞壁厚,角质层发达,表皮 下具多层厚壁细胞组成的下皮层,气孔内陷。 2、叶肉细胞的细胞壁内陷,形成许多褶壁,叶绿 体沿褶壁分布,使细胞扩大了光合面积。 3、在叶肉内方具明显内皮层,内皮层上有凯氏带。
五、思考题
2.比较小麦叶和玉米叶的结构特点。
玉米与小麦叶脉的详细结构:
玉米的维管束鞘只有一层薄壁细胞,细胞较大,内含 有比叶肉细胞个大、数多的叶绿体。其外紧密毗连着 一圈叶肉细胞,组成“花环型”的结构----四碳植物。
小麦维管束鞘是两层,外层细胞壁薄,个大,含叶绿 体较叶肉细胞少。内层细胞壁厚,细胞也小,几乎不 含叶绿体。因此小麦没有“花环”结构----三碳植物。
三、实验内容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
实验6 电位差计测电压

实验六 利用电位差计测量电压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电位差计的工作原理;2. 掌握用箱式电位差计测量电压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直流稳压电源、电阻箱一个、滑线变阻器一个、万用表一个、箱式直流电位差计一只,导线等。
三、实验原理如图所示,标准电压Es=1.0186V ,调节滑动变阻器1使开关打向左边Es 时I G =0。
此时,流经电阻和滑动变阻器2的电流为:10101.86s E I mA == 当开关打向右边Ux 时,调节滑动变阻器2使I G =0,此时回路1的器件和条件都没发现变化,其电流仍然为10mA ,此时滑动变阻器2的左端电压就等于Ux 的电压。
四 、实验步骤(1)电压的测量1、打开直流是位差计电源开关,将倍率开关K1由“断”放所需档位5上,将功能开关K3旋到“测量”,旋动调零电位器,使检流计初步指零;令电位差计预热5分钟;2、将检流计精细调0;将扳键推向“标准”,旋动工作电流调节旋钮“粗”,“微”,使检流计指0;3、按图2所示,接好电路图;4、用万用表测量100欧姆电阻两端电压;5、按万用表测量数据初步调节读盘数据,被测电阻两端电压按正确极性接在“未知”接线柱上,将扳键开关K2扳向“未知”;调节大小读数使检流计指零,则被测量值等于倍率与3个读盘之和的乘积。
图1 电位差计实验原理图2 电位差计测量电压(2)电位差计的灵敏度电位差计的灵敏度定义为:电位差计平衡后,单位被测电压的变化所引起的检流计指针偏转的变化。
若改变平衡时的补偿电压U的改变量为△U,引起检流计指针的偏转为△n,则灵敏度S为:S=△n/△U =五、实验报告万用表测量电压值为电位差计测量值为电位差计的灵敏度S=。
实验六

(2)悬滴法 (a)在洁净凹载玻片周围涂少许凡士林。 (b)在盖玻片中央滴一小滴菌液,或用接种环取 1—2环菌液置于中央。 (c)将凹玻片反转,使凹窝中心对准盖玻片上的 菌液滴,液滴不得与凹玻片接触,以接种环柄轻压 使盖玻片与凹玻片粘在一起,液滴处于封闭的小室 中,防止液滴干燥和气流的影响。 (d)小心将凹玻片翻转过来,使菌滴仍悬浮在盖 玻片下和凹窝中心。 (e)先用低倍镜找到悬滴边缘,再用高倍镜观察。 观察时光线要调得暗一些。
五、实验报告
接物镜 接物镜倍 目镜测微尺 镜台测微尺 数 格数 格数 低倍镜 高倍镜 油 镜
接目镜放大倍数: 接目镜放大倍数:_______________
1.结果 (1)将目镜测微尺校正结果填人下表:
目镜测微尺每 格代表的长 度/pm
五、实验报告
宽 长 微生物 目镜测微 名称 尺每格 (2)将各菌测定结果填人 下表: 代表的 长度 /µm 目镜测 宽度/ 目镜测 长度 µm /µm 微尺 微尺 格数 格数 大肠杆 菌 酿酒酵 母 金葡球 菌 菌体大 小范 围 /µm
三、实验器材 菌种: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杆菌。 仪器或其他用具 、凡士林、凹载玻片、 盖玻片、镊子、显微镜等。
四、操作步骤 (1)压滴法 (A)制片:在载玻片上加一滴生理盐水,挑取一环 菌液与水混合,加一环万分之一的美蓝水溶液混匀。 用镊子夹一洁净的盖玻片,使其一边先接触菌液, 然后将整个盖玻片慢慢放下,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B)镜检:先以低倍镜找到标本,再用高倍镜观察, 观察时光线要调得暗些。 有鞭毛细菌可做直线、波浪式或翻滚运动,两个细 胞之间出现明显的位移,区别与布朗运动。
细菌的运动性观察
一、目的要求 学习用压滴法和悬滴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 二、实验原理
实验六 发酵法检测大肠菌群培养基制备

第5组:包培养皿,并协助第4组配制培养基。
① 6付1包。包90付。共15包。 ② 高压蒸汽灭菌。115℃,灭菌30min。
后续试验分组
2013-1班:分6组(5-6人1组) 2013-2班:分6组(5-6人1组) 2012-1班:分5组(5-6人1组) 2012-2班:分6组(5-6人1组)
30g 9g 15g 15g 3ml 1000ml
配制方法:
①将蛋白胨、牛肉膏、乳糖及氯化钠加热溶解于1000ml水中, 调整pH为7.2-7.4。
②定量加入1.6%溴甲酚紫乙醇溶液,充分混匀。
③分装试管(内有小倒管)。用注射器分装每管5ml。装36支 试管。
④高压蒸汽灭菌。115℃,灭菌30min。
实验六 发酵法检测水中大肠菌群培养基的制备
一 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液体培养基配制方法。 2 学习培养皿的包扎方法。 3 掌握并巩固高压蒸汽灭菌方法。
二 实验操作步骤(分组操作:6-7人1组,分5组)
第1组:3倍浓缩乳糖培养基制备。(配制200ml)
蛋白胨 牛肉膏 乳糖 氯化钠 1.6%溴甲酚紫乙醇溶液 水
③ 分装试管(内有小倒管)。用注射器分装每管10ml。每 组装55支试管。
④ 高压蒸汽灭菌。115℃,灭菌30min。
第4组:伊红美蓝储备培养基制备(配制1400ml)
蛋白胨 乳糖 磷酸氢二钾 琼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水
10g 10g 2g 20g 1000ml
配制方法: ① 将琼脂加入900ml水中,加热溶解;
② 然后加入磷酸二氢钾及蛋白胨,混匀溶解; ③ 加水补足1000ml,调pH7.2-7.4。 ④ 加入乳糖后溶解混匀。 ⑤ 分装三角瓶。每瓶200ml(定量)。 ⑥ 高压蒸汽灭菌。115℃,灭菌30min。
2022版新高考物理:实验六 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半径、角速度、质量的关系

(3) 为 了 验 证 向 心 力 跟 半 径 、 质 量 的 关 系 , 还 需 要 用 到 的 实 验 器 材 有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解析】(1)为了探究向心力跟角速度的关系,需要控制金属块转动半径和金 属块质量两个变量保持不变。金属块的拉力可由力传感器直接测量,根据题
(1)在该实验中应用了__________来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质量 m、角速度 ω 和 半径 r 之间的关系。
A.理想实验法 B.控制变量法 C.等效替代法
(2)用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放在 A、C 位置,匀速转动时,左边标尺露出 1 格, 右边标尺露出 4 格,则皮带连接的左右塔轮半径之比为__________。
答案:(1)B (2)2∶1
创新型实验 类型一 不变目的变装置(探究向心力的影响因素) 【典例 2】如图甲为探究向心力跟质量、半径、角速度关系的实验装置,金属 块放置在转台上,电动机带动转台做圆周运动,改变电动机的电压,可以改 变转台的转速,光电计时器可以记录转台每转一圈的时间,金属块被约束在 转台的凹槽中,只能沿半径方向移动,且跟转台之间的摩擦力很小可以忽略。
【数据处理】 1.m、r 一定:
序号
F向
ω ω2
1 23 45 6
2.m、ω 一定:
序号 F向r1Fra bibliotek234563.r、ω 一定:
序号 F向 m
123456
4.分别作出 F 向ω2、F 向r、F 向m 的图像。 5.实验结论: 物体做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半径成正比,跟角速 度的二次方成正比。
实验六 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半径、角速度、 质量的关系
实验操作·创新探究
实验6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互相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若物体某时刻瞬时速度为v,下落高度为h,则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mgh,动能的增加量为12m v2,看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若相等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2.速度的测量: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段位移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计算打第n点速度的方法:测出第n点与相邻前后点间的距离x n和x n+1,由公式v n=x n+x n+12T计算,或测出第n-1点和第n+1点与起始点的距离h n-1和h n+1,由公式v n=h n+1-h n-12T算出,如图所示。
铁架台(含铁夹),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复写纸,导线,毫米刻度尺,重物(带纸带夹)。
1.安装置:如图所示,将检查、调整好的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接好电路。
2.打纸带:将纸带的一端用夹子固定在重物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地方。
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让重物带着纸带自由下落。
更换纸带重复做3~5次实验。
3.选纸带:分两种情况说明(1)用12m v2n=mgh n验证时,应选点迹清晰,且第1、2两点间距离接近2 mm的纸带。
若第1、2两点间的距离大于2 mm,则可能是由于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造成的。
这样,第1个点就不是运动的起始点了,这样的纸带不能选。
(2)用12m v2B-12m v2A=mgΔh验证时,处理纸带时不必从起始点开始计算重力势能的大小,这样,纸带上打出的起始点O后的第一个0.02 s内的位移是否接近2 mm,以及第一个点是否清晰也就无关紧要了,实验打出的任何一条纸带,只要后面的点迹清晰,都可以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测量计算在起始点标上0,在以后各计数点依次标上1、2、3…,用刻度尺测出对应下落高度h1、h2、h3…。
免疫学实验实验六肥达试验

目录
• 实验简介 • 实验材料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分析 • 实验结论
01
实验简介
实验目的
掌握肥达试验的原理 及操作方法。
了解肥达试验在临床 诊断中的应用。
学习通过肥达试验检 测伤寒沙门氏菌的方 法。
实验原理
肥达试验是一种利用已知伤寒沙门氏菌的菌体抗原和鞭毛抗原,以及副伤寒沙门氏 菌的鞭毛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血清中相应抗体的方法。
01
02
03
实验器材
准备试管、吸管、显微镜 等实验器材,确保其清洁、 干燥、无菌。
试剂
配制好所需的抗原和抗体 溶液,确保其质量和浓度 符合实验要求。
样本
采集待检测的血清样本, 确保其无菌、无污染,并 妥善保存。
实验操作流程
摇匀
轻轻摇动试管,使血清、抗原 和抗体充分混合。
离心
将反应后的液体进行离心,分 离出沉淀物。
用于观察细菌形态和计数。
移液器
用于精确移取一定量的菌液和 血清。
试管和吸管
用于配制菌液和稀释血清。
培养皿和培养基
用于细菌培养和计数。
实验动物
小鼠
兔子
用于感染细菌后观察症状和收集血清 样本。
用于感染细菌后观察症状和收集血清 样本。
大鼠
用于感染细菌后观察症状和收集血清 样本。
03
实验步骤
实验前准备
当待测血清中含有相应抗体时,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可见的凝集反应。
通过凝集反应的结果,可以判断待测血清中是否含有相应的抗体,进而推断出患者 是否感染了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沙门氏菌。
实验意义
肥达试验对于伤寒的诊断具有重 要意义,尤其在伤寒的早期诊断 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6 数组
1.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的定义、赋值和输入输出的方法。
(2)掌握字符数组和字符串函数的使用。
(3)掌握与数组有关的算法(特别是排序算法)。
2.实验内容
(1)编写程序:应用循环语句,输出九九乘法表。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i,j;
for(i=1;i<10;i++)
{
for(j=1;j<=i;j++)
printf("%d*%d=%-3d",i,j,i*j);
printf("\n");
}
return(0);
}
运行结果:输出由45个算式组成的九九乘法表,第一行一个算式,以后依次递增。
由1*1=1到9*9=81。
(2)输入一个 4×4的矩阵,编写程序,求出其中的最小值及其所在的行号和列号,同时求出对角线元素之和。
#include "stdio.h"
main()
{int i,j,min,row=0,colum=0;
int a[4][4]={{1,2,3,54},{5,6,541,8},{9,10,114,12},{13,143,15,16}};
min=a[0][0];
for (i=0;i<=3;i++)
for(j=0;j<=3;j++)
if (a[i][j]<=min)
{
min=a[i][j];
row=i;
colum=j;
}
printf("min=%d,row=%d,colum=%d\n",min,row,colum);
printf("cross1=%d,cross2=%d\n",a[0][0]+a[1][1]+a[2][2]+a[3][3],a[0][3]+a[1]
[2]+a[2][1]+a[3][0]);
return(0);
}
运行结果:min=1,row=0,colum=0
Cross1=137,cross2=618
(3)已有一递增排好序的数组,今输入一个数,要求将它插入数组中,使之插入后,该数组仍递增有序。
#include"stdio.h"
void main()
{int a[11]={1,34,45,56,67,78,89,98,101,102};
int num,i,j;
printf("array a:\n");
for (i=0;i<10;i++)
printf("%5d",a[i]);
printf("\n");
printf("insert data:");
scanf("%d",&num);
if(num>a[9])
a[10]=num;
else
{
for(i=0;i<10;i++)
if(a[i]>num)
{
for(j=9;j>=i;j--)
a[j+1]=a[j];
a[i]=num;
break;
}
}
printf("now,array a:\n");
for(i=0;i<11;i++)
printf("%5d",a[i]);
printf("\n");
}
运行结果:ctrl+F9后:
array a:
\*(五个空位)*\1,34,45,56,67,78,89,98,101,102
Alt+F5后:
insert data:54
now array:
\*(五个空位)*\1,34,45,54,56,67,78,89,98,101,102
实验总结:1.如果其他内容不变,将第二个for中条件改为
for(j=1;j<10;j++),与第一个for中条件相同,将输出一81个算式组成的九行九列的乘法表,行方向上第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乘数递增,列方向上第二个乘数不变,第一个乘数递增,依旧是乘法表,不过有结果相同位置调换的算式。
将式中ij调换位置,结果不变,因为两个for中条件已经决定乘法表的顺序。
2.在int后定义变量时,可以为第一个for中的数赋值,不能为第二个赋值,否则虽能运行但不能得到正确结果。
3.%d中间的数字(%-3d)代表每个结果左(右)的字符数,数的大小代表字符数的多少,正数代表式子左边空的字符数,负数代表右边的。
4.定义数组时,,需要数组中元素个数,方括号中常量表达式用来表示元素个数,注:下标是从零开始的,依次递增,即int a[10]中并不存在a[10]。
常量表达式中可以包括常量和符号常量,不能包含变量。
即不准出现:int n
Scanf(“%d”&n)
Int a[n].
5. 二维函数初始化的四种方法:(1)分行赋值。
(2)将所有数据写在一个花括号内(容易遗漏,不好检查)。
(3)对部分元素赋初值(对非零数元素少时比较方便)。
(4)如果对全部元素都赋初值,则定义数组时对第一维德长度可以不指定,但第二维长度不能省。
6.if函数定以后,一定要有else函数,后面如果有需要要加上大括号。
且一定要注意大括号的完整性。
7.循环语句和条件语句可以穿插使用,要注意使用顺序,必要时可以用break,和continue。
心得体会:1.不论程序多么复杂,都要记住先定义数据,后编程,数组数据同样需要定义:int或float等。
2.行数列数从零开始,定义时要小心,要注意改变观念。
3.一件简单的事情可能会用到许多函数一起解决,所以要尽量打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