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2课《芦花荡》课堂实录(1课时7页)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2课《芦花荡》课堂实录(1课时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2课《芦花荡》课堂实录(1课时7页)

《芦花荡》课堂实录预习要求1.了解小说体裁及其三要素;2.搜集作者相关信息,了解作者及其作品;3.弄清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

4.扫清文章中的字词障碍;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即小说的情节○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学习他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

即弄清小说人物性格○3.掌握综合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段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体味故事传奇性,感知老头英雄性格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2分钟)师:在同学们看来,哪些人才能算是英雄?生1: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生2:用血肉之躯挡住枪眼的黄继光生3: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师:很好,但老师发现同学们心目中的英雄都是抗战时期耳熟能详的人物,中华五千年历史,你们能列举几个古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吗?生1:我觉得秦始皇算得上英雄,因为他统一了六国。

生2:我认为西汉名将卫青是英雄,他七战匈奴,战功赫赫。

师:真不错,总之英雄应该是这样的人:他有关云长刮骨疗伤时的谈笑风生,有诸葛亮空城弹琴时的从容悠闲;他有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有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殚精竭虑;他有岳少云“烈火焚烧若等闲”的献身精神,有刘胡兰慷慨就义的凛然正气……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由这些有名的和更多无名的英雄所写成的。

今天,让我们走进孙莉的《芦花荡》,去结识一位战斗在冀中平原芦花荡内的无名老英雄,并尽情领略白洋淀上那优美奇特的自然风光。

二、检查预习情况(5分钟)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组内对面互查,注意进行纠错补漏,最后组长统计完成情况并指定每题发言人生1:我来回答第一题“什么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人物塑造方法:正面描写,如肖像、行动、语言、心理对话等描写;侧面描写,如环境烘托,反衬等。

生2::我回答第二题“你对作者孙犁及其作品有哪些了解?”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作家。

初二上册《芦花荡》课堂实录

初二上册《芦花荡》课堂实录
幻灯片展示:
这忽然让我想到了孙犁的许多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看似平常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人物的平凡朴实更加突出了他们本领品性的耀眼传奇!
多问一个为什么,让我们有这么多的惊喜和收获!那么现在你是不是可以试着从小说的次要人物入手,自己设计几个为什么呢?
(学生凝神思考)
生:为什么要送两个小女孩?不是小男孩?或者是大人?
师:也就是没有了悬念了。同学们想到的比老师想到的还多,孙犁没有把主人公设计成像武松那样高大的有力量的形象,是为了用一种悬念激发我们的兴趣,降低我们的期望值,对他又猜疑,有不信任,从而在内心深处还有一种好奇与期待,所以当老头的英雄行为出现的时候,我们才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反差,使人物的身上产生一种强烈的传奇色彩!
生:不相信,觉得不可能。
生:觉得简直就是个传奇 。
师:“传奇”这个词用的很漂亮,什么是传奇呢?
(生查阅字典)
生:就是当事情的发展或者人物的思想行为超越了常理,我们就说这是个传奇或者有传奇色彩。
师:非常好!这么一说,这个“传奇”还真是恰当得很,小说中有好几处超越常理,所以才构成了孙犁这篇小说的传奇色彩。那你们想知道,孙犁是怎样打造这个传奇的吗?这节课,我们就随孙犁一起走进《芦花荡》来领略一下孙犁小说精妙的构思。
生:因为老头子只有一个人,也没有什么武器,所以我们觉得他不可能复仇成功;但是因为老头子很能干一直在芦花荡里自由的穿梭,很有智慧,老头子就是杀掉了鬼子。
师:(边画边说)大家看啊,老头子很能干,我们很放心,可是大菱受伤了;大菱受伤了,我们知道老头子很尽职尽责,也很爱这两个孩子,但是老头子要放弃护送;老头子终于把两个孩子送到目的地,却提出要一个人去给大菱复仇,两个孩子都不相信,结果老头子成功了!小说的高潮出现了!
生:为什么是护送两个?一个不行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课堂的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课堂的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课堂的教案内容预览:第2课、芦花荡●学习目的:1、复述故情况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如何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想:《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

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

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小孩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不管是日常斗争,依然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掌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依照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能够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如何造成的,还能够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情况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及有关故事。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芦花荡景,激趣引读。

1、芦花荡景:学生一边欣赏芦花荡优美景色,一边听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冀中平原上的故事。

2、激趣引读:同学们,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

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伙儿想认识他们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芦花荡》课堂实录及点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芦花荡》课堂实录及点评

《芦花荡》课堂实录及点评一、导入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先了解一下,大家平时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明星或者名人?生:有生1:周杰伦。

师:喜欢周杰伦的同学特别的多,是吧?生2:赵子龙。

师:赵子龙是?生:“三国”中的。

师:很好。

那么,大家平时有没有关注过这些明星或名人的个人档案?生:有。

师:这些档案资料里一般会涉及哪些内容?生:生日、星座、他喜欢的食物、颜色、出身如何等。

师:纵观这些个人档案,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档案一般都非常的简洁或者粗糙,并不足以让我们去认识一个人,去了解一个人。

那么,大家平时有没有试着为自己,或者为别人,甚至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建立一份人物档案呢?生:(摇头)没有。

师:事实上,建立人物档案有很大的好处,老师这里可以随手举出几个好处来:第一,可以让我们为这个人物留名存档作为纪念,比方说,如果我们班有一个同学转学了,我们大家是不是可以为他建一份档案作为留念呢?第二,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一个人,去剖析一个人;第三,还可以为我们的写作积累很多的人物资料。

那么,咱们今天这节课呢,就是要为一个抗日明星去建立一份人物档案,这个明星来自哪里啊?生:芦花荡,白洋淀。

师:对,白洋淀,人物出自孙犁的小说《芦花荡》。

(板书课题和作者)(从谈话引题,亲切、自然,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但还嫌罗嗦。

本节课容量较大,入题在自然的基础上还要迅速。

)二、建立人物档案师:现在每个同学的手头都有一份人物档案表,它是空白的,我把这份档案的建立分成了三大步,大家一起来说。

生:知面——知人——知心。

师:为什么要这样来分呢?谁能猜透老师的心思?生1:我觉得这样分可以让我们一步一步更加地了解这个人物。

师:哦。

大家一定听说过这么一句话——生:知人知面不知心。

师:“知面”就是对他的外在长相有一个认识。

“知人”就是对他的基本情况有一个了解。

“知心”就是对他的性格为人有深入的了解。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三步来认识这个人物。

(按照知面——知人——知心的顺序组织教学,符合小说阅读规律。

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教学实录范例

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教学实录范例

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教学实录范例《芦花荡》教学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第一单元所学的文章,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

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战争的小说和影视剧,你能说出一部吗?生1:《小兵张嘎》生2 :《铁道游击队》生3:《举起手来》《亮剑》师:那么老师要考考大家,你能否说出几个描写战争场面的成语吗?生1: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生2:血流成河、血肉横飞生3:刀光剑影、马革裹尸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血肉横飞”“刀光剑影”这充满血腥味的战争场面描写的确让人惊心动魄,若打得是小鬼子,更让人觉得痛快、过瘾。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白洋淀的人民也与日本鬼子也展开了一场场斗智斗勇的战争。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孙犁,走进芦花荡,认识一位老英雄。

二、预习成果展示:师:根据你预习中所搜集的有关作者的材料,简单介绍作者。

生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了“荷花淀派”。

《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生2:《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

下面,请一组的同学展示你们预习中找出的疑难字词。

(课前,一、三、五组的同学将预习中的疑难字词展示到黑板上) 生1:这是我们组找出的疑难字词,我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生2:疟子寒噤仄歪蹿生3 :其中“疟子”的“疟”是一多音字,又读“nue”,组词“疟疾”生4:我们组还找到一成语“张皇失措”,“皇”容易写错。

师:那么“张皇失措”是什么意思呢?生: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师:那位同学能造个句子?生:日本鬼子被老头子打得张皇失措。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字词的把握比较到位。

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情况。

概述文章主要内容,说出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抗日战争时期,又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每天都给驻扎在苇塘里的队伍运输粮草,他特别自信。

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受了伤,老头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芦花荡》课堂教学实录2份

《芦花荡》课堂教学实录2份

《芦花荡》课堂教学实录2份
文档模板范本:《芦花荡》课堂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次教学的目标是了解《芦花荡》这一文学作品,掌握其文学特点和内在含义,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流程
1. 朗读课文:学生轮流朗读课文,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2. 文本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情节、人物形象等要素,讨论其特点及含义;
3. 绘画创意:要求学生画一幅反映《芦花荡》一段情节的画;
4. 翻译课堂:老师用英语授课,并要求学生进行翻译;
5. 观影评析:进行相关影片的观看,并进行讨论和评析。

三、教学评估
1. 通过考试或测验的形式进行评估;
2.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课堂表现的评估;
3. 通过学生对所画的画以及观看影片的评论,进行创造性表现的评估。

四、教学材料
1.《芦花荡》全文;
2. 影片资料及手册。

五、教学困难及解决办法
1. 学生可能会对文本分析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可以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讲解;
2. 学生对翻译难度较大,老师可以提供简易翻译进行对比;
3. 观影评析方面,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六、本文档所涉及附件
暂无
七、本文档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暂无。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2课《芦花荡》教学实录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2课《芦花荡》教学实录

《芦花荡》教学实录一、揣摩人物性格今年暑假,学生看了一些抗战影片和电视片的镜头,会很快说出特定年代特定人物的性格————爱国热情、爱亲人恨敌人的感情、智勇双全等英雄的共性。

但是对属于老头子个性特征的“过于自信与自尊”却体会不细致。

在处理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带学生体会这一点,下面是实录片段:师:老头子是白洋淀的传奇英雄,具有高涨的爱国热情和爱憎分明、智勇双全的性格特点,这是抗战年代里所有英雄的共性,这只是给老头子贴上几个标签,请同学们想一想,属于老头子自己的个性是什么?生:过于自信与自尊。

师:“过于”怎么讲?生:就是过分,过了头的意思。

闲。

师:自信过份,往往会怎样?生:会变得自负。

生:做事不认真,会出差错。

师:说得很好,过于自尊会有什么结果?生:人会变得自卑起来,做事不能坚持到底。

师:对,自信过分往往会粗心大意失去应有的警惕,做事有可能出差错;过分自尊会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做事的动力而半途而废。

小说中,那些地方写了老头子过分自信自尊?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在书上勾画出来。

(学生浏览勾画,稍后有学生身体坐正,有不少学生举手)师:哪位同学试着说一说?生:二菱洗脸,大菱怕弄出水声,让鬼子听到,可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里看出他因为胆子大,所以失去了警惕,是自信过分。

生:还有,当鬼子的探照灯照过来的时候,他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实际照见了,这里也看出他太自信了。

生:还有一句,大菱挂了花,他没有看到,还在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个老头子太自负了,太大意了。

师:我们来看他说的三句话,其中都有“不怕”,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他都是一味的“不怕”,因为他的过于勇敢和自信而导致护送任务没有胜利完成。

师:我们再来讨论,老头子过于自尊的地方呢?生:当大菱受伤后,他感到自己没脸见人,就不想送她们进苇塘。

说明他爱面子过了头,为自己的面子,都不想把护送任务继续下去了。

师:你说得真好!生:老头子非常喜欢这两个女孩子,他觉得自己平时夸下海口,前面说过,一切保险,可这次却带着挂花的人进去,老脸往哪搁呀?这里写出他的自尊心很强,也看出老头子很朴实很真诚。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

第2课《芦花荡》课堂实录【教材分析】《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是第一单元(战争单元)的第2篇课文。

体裁是小说,为著名的“白洋淀”派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

叙述的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在护送两个女孩子进白洋淀的过程中,由于大意,导致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伤,于是设计痛打鬼子,讨还了血债。

通过此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孙犁小说那散文化的结构和诗化的语言,并能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设计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体裁特点,按照小说三要素的要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深入品味。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师: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救亡图存,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传奇的故事。

比如发生在我们齐鲁大地的铁道游击队的故事。

谁还能举出另外的一些人物和故事来呢?生(七嘴八舌):小兵张嘎的故事……吉鸿昌的故事……马本斋的故事……地道战……地雷战……师:呵,真没想到,同学们的小脑袋瓜里这样的“货”还不少,大部分都是从电影和电视上看的吧?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冀中平原上的一个故事。

在美丽的白洋淀上,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狠地教训了敌人。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本课。

(教师板书课题:芦花荡,并结合注释简介作家孙犁及其作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所以我们就要按照小说的文体特点进行学习,谁还记得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生(思考片刻):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师:不错。

学过的知识基本能掌握。

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学习这篇文章要完成哪些任务。

(投影显示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的意义,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2、学会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故事梗概;3、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芦花荡》课堂实录预习要求1.了解小说体裁及其三要素;2.搜集作者相关信息,了解作者及其作品;3.弄清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

4.扫清文章中的字词障碍;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即小说的情节○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学习他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

即弄清小说人物性格○3.掌握综合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段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体味故事传奇性,感知老头英雄性格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2分钟)师:在同学们看来,哪些人才能算是英雄?生1: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生2:用血肉之躯挡住枪眼的黄继光生3: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师:很好,但老师发现同学们心目中的英雄都是抗战时期耳熟能详的人物,中华五千年历史,你们能列举几个古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吗?生1:我觉得秦始皇算得上英雄,因为他统一了六国。

生2:我认为西汉名将卫青是英雄,他七战匈奴,战功赫赫。

师:真不错,总之英雄应该是这样的人:他有关云长刮骨疗伤时的谈笑风生,有诸葛亮空城弹琴时的从容悠闲;他有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有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殚精竭虑;他有岳少云“烈火焚烧若等闲”的献身精神,有刘胡兰慷慨就义的凛然正气……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由这些有名的和更多无名的英雄所写成的。

今天,让我们走进孙莉的《芦花荡》,去结识一位战斗在冀中平原芦花荡内的无名老英雄,并尽情领略白洋淀上那优美奇特的自然风光。

二、检查预习情况(5分钟)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组内对面互查,注意进行纠错补漏,最后组长统计完成情况并指定每题发言人生1:我来回答第一题“什么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人物塑造方法:正面描写,如肖像、行动、语言、心理对话等描写;侧面描写,如环境烘托,反衬等。

生2::我回答第二题“你对作者孙犁及其作品有哪些了解?”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作家。

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这两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成为他的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中的两篇代表作,后也被文艺界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生3:我来说说故事发生的背景。

社会时代背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作战。

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

“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即1945年8月,抗战即将胜利之时。

舞台背景:本文的故事发生在一片风景优美、鸟欢、鱼肥、、芦花纷飞的芦花荡生4:我来扫清文字障碍竹篙gāo 疟子yào 寒噤jìn 转弯抹角mò泅着qiú仄歪zè飒飒sà白洋淀diàn莲蓬pénɡ提防dī蹿cuān 张皇失措huánɡ三、整体感知(8分钟)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十分优秀,说明同学们是认真预习了的。

接下来,同学们可要把这种认真贯彻到底,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哦。

那么接下来,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请看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即小说的情节○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学习他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

即弄清小说人物性格○3.掌握综合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段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的方法。

1、概括内容师:速读全文,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一句话概述课文内容吗?(提示:概括是注意抓住几个要素)(做题等级:全体同学)生1:本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驻扎在白洋淀的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

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师:很好。

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些要素交代得都很清楚。

但是,同学们觉不觉得不够简洁呢?比如说“将近六十”“非常自信”,这些在概括文章内容的时候可以去掉的,而如何斗争也不用展开。

生1:老头子智斗鬼子师:这有太简洁,使得文章有部分内容没有概括出来,请在这基础上把小女孩受伤的内容自然的添加上去生1:老头子为了给小女孩报仇智斗鬼子。

师:很好,同学们预习课文,对文章应该有大致了解,作者对这位老人是充满敬意的,但“老头子”不够尊敬,可以换一个称呼吗,再在上面基础上把故事地点加上去试试生:无名老英雄在芦花荡智歼鬼子为负伤的孩子报仇的故事。

师:好棒,就是这样:文章记叙了一位无名老英雄在芦花荡智歼鬼子为负伤的孩子报仇的故事。

2.梳理情节师:同学们能根据刚刚同学的发言补全故事情节吗?最好字数一样。

序幕:素描传奇英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目睹英雄风采生1:开端发展,送小女孩受伤生2:开端发展,护送女孩受挫;师:很好,非常漂亮,高潮如何总结生3:高潮,找鬼子报仇生4:高潮,智斗日本鬼子师:同学们觉得那个更好,为什么?生:第二个同学更好,有一个“智”字,感觉好一些。

师:同学们感觉没错。

“找鬼子报仇”也是不错的,读来能感受得到老头子的杀气,可以看出老头因为小女孩受伤特别生气;但“智斗日本鬼子”的“智”,让我们在“勇”之外,还在老头身上看到了一个“谋”字,有勇有谋,与人物的形象才特别贴切。

师:下面我们一起根据情节梳理文章结构:(1~8)序幕——出场(9~19)开端——护送(20~54)发展——受伤(55~63)高潮和结局—复仇四、合作探究(15分钟)(一)、探读细节——识人物,学方法师:弄清了文章情节,下面来认识小说人物。

有的同学可能觉得弄清人物性格很难,人物性格总结总是不准确,其实,人物分析是有方法的。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注意人物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2)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认真分析归纳;(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4)注重引用作者在文中对相关人物评价的词语。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次要人物作用一般有: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揭示或体现文章主旨。

线索人物的作用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有同学可能要问分析人物形象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现实一点说,人物分析是小说阅读的一大考点,而且,分析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还有助于我们理解小说主旨,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来提升自己的修养。

1、识人物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的提醒,快速浏览全文,勾画相关内容,对老头的性格进行初步归纳。

提示:老头做了哪些事?文中有没有直接评价老头的语句?直接描写有哪些?侧面描写有哪些?师: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文中直接评价他的性格的语句是那句?生1:主人公是老头;文中直接评价他的句子是“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你们觉得老人的过于自信自尊表现在哪里呢?生1:他有高超的水上本领,而且老当益壮,所以很自信;当大女孩子挂了花后,他觉得自己“没脸见人”,表现他很“自尊”。

生2:过于自信表现在:“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么危险的时候怎么能洗脸发出声音来呢;再如“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可结果“照得雪亮”;还有呢,“不怕。

他打不着我们!”最后还不是“挂了花”。

生3:我说说“过于自尊”。

当大菱受伤后,老人觉得面子下不来,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后来又说:“我没脸见人。

”这不就是“过于自尊”吗?生4:老人是有点过于自信,害得其中一位小姑娘受了伤;而且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竟然要抛下两个女孩不顾了。

师:那么,“过于”这个词应该怎么理解呢?仅仅是“很”或者“非常”的意思吗?生2:我觉得应该还包含有“过了头”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生2:他自信得过了头,才导致大女孩子受了伤。

师:说得有理。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实际上,本篇小说的情节发展,无不与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有关系。

试想,假如,他不过于“自信”,女孩子就不会受伤,就不会引出他“痛打鬼子”的情节,同学们说对吗?生:对。

师:可是同学们,以上文字让我们读到的难道仅仅是老人的过于自信自尊?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思考老人说“不怕”只是因为“自信”?老人不送小女孩进去只能看到“自尊”吗?生1:像刚才所提到的“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仔细读,“多么俊更多”能读到的还应该是老人对两个孩子的喜爱,也正是这份喜爱才让他忘了这是多么危险的时候了。

生2:这么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除了理解为老人过于自信外,联系上一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那更应该是老人为了安慰惊慌的孩子,这不也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吗?生3:对,应该联系上下文。

老人说“不怕。

他打不着我们!”这句话时,是“柔和”地说的。

用“柔和”的语气说话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同学们可以看文中对老人的外貌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亮。

”这显然是白洋淀上的一条硬汉子,这“柔和”一词已足以说明问题了。

生4:看看下文有一处集中写老人心理感受的——“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这说明老人有着高度的责任感,而且以前的确没有失过手,因为非常自责才会这么说。

师:对,课文中的老人的确自信,但真正使小姑娘受伤的不是老人的自以为是,而是老人对孩子的喜爱。

老人既是白洋淀上的一条硬汉子,却又柔情似水。

这样一位率真而又个性鲜明的老人怎么不值得我们喜爱。

师:他的性格仅仅是这么一句吗?有时候课文并不直接告诉我们,还需要我们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下面同学们再讨论一下,看看老头子还有什么性格特点?(学生讨论)生1:老头子的爱国抗日的热情高涨。

他工作范围很广,但他什么要求也不提。

生2:他爱憎分明。

对自己人,比如说两个女孩子,他无限疼爱,但对敌人,他则满腔仇恨,文中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那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生3:我觉得老头子是一个英雄人物,因为他智勇双全。

他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引诱鬼子上当,然后痛打了鬼子。

师:很不错。

如果我们把那句“过于自信和自尊”和同学们刚才归纳的这些合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主人公的性格,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老英雄的形象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