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词和晏殊词中的落花意象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落花意象探微[权威资料]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落花意象探微[权威资料]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落花意象探微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花,是常见的。

在我们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咏花的诗更是数不胜数。

光是表示有花落之意的词就有:落花、落红、落英、飞花等。

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或“清歌昔树下,妙舞落花中”又或“桃李不禁用,回首落英无限”。

这三者同为凋零的花朵,诗人却对其有着不同的称呼,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在说事物的区别时,最先提及是它们的物理性质,即颜色、大小、形状、动静等。

颜色能很好地让我们了解三者的区别。

落红是唯一带有色彩的词汇,有人直接把它理解为“落下的红色花朵”,殊不知它其实就是古人的一种浪漫主义的写法。

“谁把青钱衬落红,满地无人扫”这是舒亶的诗。

诗中的落红与青钱作比较,显得落花异常艳丽。

“青”来衬托“红”,至少说明落叶色彩的浓烈,从色系上讲该是暖色调。

无论是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抑或是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都似乎不太注重色彩。

所以诗中的“落花”一般被认为色彩不明确,没有明显的界限。

但“落英”却相反,给人一种洁净、素雅甚至寒冷的感觉,至少可以证明在冷色调的范畴内。

如吴则礼的“梅花发。

片帆西去,落英如雪”,李德裕的“落英闲舞雪,蜜叶乍低帷。

”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若谈颜色,必定要谈形态。

不同的花给人的感觉亦不同,有大有小,有整有散。

如何逊在《苑中见美人》中写道“团扇承落花,复持掩余笑”中的“落花”给人一种整体感,是一朵朵完整的花。

好似花刚刚凋谢,前一秒还在空中飘散,花瓣都没有散开,是盛开中的凋亡。

之前,傲立风中,尽放艳彩。

之后,与泥土为伴,但努力绽放自己最后的魅力。

就“落红”而言,更强调数量之“多”。

如戴叔伦在《相思曲》中说“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可以追逐东流的江水,可见并非一朵、几朵,加上一个“乱”字更见其繁杂。

辛弃疾的“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谈“落花”意象在中国古代文人中的伤感情调

谈“落花”意象在中国古代文人中的伤感情调

谈“落花”意象在中国古代文人中的伤感情调只要稍加留意便可发现,中国的古代文人对“落花”这一自然景物可谓情有独钟。

缤纷的落花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伤感主题的核心意象,在诗人笔下焕发出种种奇异的光彩,留下了许多精彩的华章。

一、睹落花而伤春花落使人生悲。

从开花到凋零,美丽而短暂的事物,愈是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落花虽美,却总是伴随着一种消逝的悲伤和遗憾,因此,落花成了伤春题材诗词的核心意象。

伤春诗句在古诗中是最多见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借落花飘零,将时光暗逝与春意阑珊的无名惆怅宣泄无遗。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春,匆匆归去,暗寓着时光过得太快,人随着春去而老,颇有壮志未酬之憾。

春去是无法挽留的,现在已是“落红无数”的时候了。

落红,引起作者无限的伤感。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欧阳修)愁至深处,以落花之悲亦不能解。

风卷残红飞过秋千的场景背后,衬托出的是一种更为浓郁的悲凉。

以落花意象抒发伤春情怀,表现得最突出的莫过于曹雪芹的《红楼梦》了。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葬花词》)暮春,正是花谢花飞的季节,枝头上的红花凋落了,花的香气也没有了,春天要走了。

林黛玉一个人带着锦囊,收集落下的花瓣,并将它埋葬,一面哭,一面吟着这首诗。

落花,意味着美丽的凋零,青春的消逝,生命的陨落,它在黛玉心中引起的是无限的哀伤。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葬花词》的最后几句,黛玉由葬花想到自己的身后事,蕴藏着浓重的感伤。

春残花落,红颜老去,娇艳之花被人践踏,陷入泥潭之中。

黛玉由此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父母双亡,寄居外婆家,虽然宝玉很爱她,但彼此不能做主,将来的命运或许就像这落花一样,无人怜惜。

于是睹落花而伤怀,落花意象的伤感情调达到极致!二、以落花表达忧时伤世之叹睹落花而忧时伤世,最著名的便是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落花有什么寓意?落花在诗词中用来比喻什么?

落花有什么寓意?落花在诗词中用来比喻什么?

落花有什么寓意?落花在诗词中用来比喻什么?古典诗词创作中的各种意象昭示了我国诗词鉴赏中意味无穷的审美特征,成为民族审美心理的物化表现。

花朵本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但是“落花”恰恰代表了一种伤感,落花不仅仅是伤春、惜春的情绪,进而成为韶华即逝、容颜不再的深惋悲戚。

对悲欢离合、世事无常的人世沧桑的慨叹,成就了对人这一生命主体的终极关怀。

而把握住落花这一重要意象,在诗词鉴赏中成为一个理解诗词创作主题的捷径和钥匙。

落花比喻什么?回顾漫长的文化积淀过程,落花意象有以下两种尤为突出的意蕴,首先从花开到花落,这自然界的演变过程,同人世的沧桑变换、荣枯无常、生涯浮沉的规律相契合,从而成为生命盛衰的象征,富于哲理意味。

其次花性柔弱,花开有时。

是以落花常以替代女性。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

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却不断赋予了这一意象以情感和生命。

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如下几种意蕴:一、把落花作为单纯的一种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试举诗作为例:“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春光灿烂,春风和煦,花姿摇曳,在风中轻扬曼舞,“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伴随着天籁之声,落红点缀,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

“落花吹欲尽,垂柳折还长。

”(王翰《子夜春歌》)春色满园,春光明媚,表现的是牵手春游之乐。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人闲情逸致,看到落花与流水,并没有因之伤感起来,而是觉得春色浓如许。

二、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的是年华易逝,容颜不再试举几则词作为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绪。

流水落花的意象增加了诗词的表意容量,使得诗词蕴味深厚,情思邈远。

张先的《天仙子》:“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月落红应满径。

李煜晏殊词比较鉴赏

李煜晏殊词比较鉴赏

一读: 速读这两首词,用 一个字点出这两首词的 内容
虞美人
作者 内容 意象 手法 情感 纯情 愁(亡国)
花、月、楼、风、 雕栏玉砌 、春水 比喻、设问、虚实 结合
蝶恋花
理性 愁(离别)
菊、兰、罗幕、燕 子、明月、风、树、 彩笺、尺素 拟人、白描、对比 Leabharlann 衬、烘托、移情 入景、情景交融 薄愁
浓愁
李煜之浓愁---------抒亡国之离恨, 其愁如滚滚江水,奔腾倾泻,绵 延不绝 晏殊之薄愁---------发富贵之惆怅, 其愁如脉脉平湖,含敛静止,委 婉含蓄
“纯情”之浓愁与“理性”之 薄愁
——李煜、晏殊词比较鉴赏
学习目标
通过比较鉴赏 《虞美人》、 《蝶恋花》两首词,感悟李 煜、晏殊的不同词风。
•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南唐 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 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 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 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 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 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 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 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 《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 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 词帝”。
法国作家缪塞说:“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 绝望的诗歌, 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 眼泪”。 李煜的词作, 是他在绝望中唱出的生命 之歌。亡国以后, 李煜词无所顾忌地写 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动人心魄 的长号,最任纵最纯真的感情”。
•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 (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 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 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 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 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 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 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 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浅析李煜词中的“梦”和“落花”意象

浅析李煜词中的“梦”和“落花”意象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时间:2012/11/29 9:46:00 来源:——浅析李煜词中的“梦”和“落花”意象任灵华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在李煜传世的三十余首词中,“梦”意象和“落花”意象占了很大的一个部分。

身为词人和君主双重身份的他,政治上的失败却成就了他的绝世才华。

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他,把这种情感用“梦”和“落花”来表达,语句洗练明白而又包含着深深的寄托。

关键词:李煜,梦,落花,意象,寄托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

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月。

政治上失意反成就了李煜在中国古典诗词史上的重要的地位。

他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的造诣,词的成就尤高。

李煜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词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但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一斛珠》“晚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飞轻雾”等;也有写离别相思的作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等。

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变为囚徒。

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使他的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前期。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反映了他身世与词风的转折。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而心终不死的感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李煜的词,虽现存仅有三十余首,但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耐人琢磨玩味的是,他词中经常出现的“梦”和“落花”这样的意象。

在李煜词中“梦”和“落花”的意象可谓是其词意象群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下面,笔者将从这两方面入手,试图从“梦”和“落花”意象的角度对李煜的词进行浅析。

一、“梦”---心灵的踪迹“梦”意象是传统文化形成复现的主题,在中国诗歌中经常出现。

梦是人的一种精神现象,人的心态不同,其梦境就不同。

倾听落花的声音——晏殊词中的落花意象

倾听落花的声音——晏殊词中的落花意象

倾听落花的声音——晏殊词中的落花意象岁月更迭,流光飞逝,遥宋至今,花开几度。

夏秋冬春,争妍斗艳,荷桂梅桃,各存风韵。

纵怜娇羞,花谢花落,最是无奈。

雁过无痕,花落无声,只莫留意。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创作中,文人们往往会选取某些事物作为意象来抒发自我的情感。

早在《诗经》中就有这样的描写:裳裳者华,其叶湑兮(《小雅•裳裳者华》)。

以花的枯黄陨落来传达濒危履艰的生命摇落意识。

可见落花无疑是一个起源极早的原型意象。

在《诗经》以后,落花意象的这些意味被不断发挥拓展,逐渐形成一种积淀特殊心理内容的意象,使他们形成了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深刻的悲剧审美观照。

花在一季的时光中绽放出最美的姿态,然后慢慢地凋谢,最后以千百的姿态落回大地,那自是一种让无数文人骚客为之吟诵的景象。

而宋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纤巧细致的特点,更容易表现优美、悠闲或忧愁的情绪。

落花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以忧伤之美,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采用落花意象的词人,通常是借落花来表达那种生命易逝、命运难料的情怀。

在描写落花的时候,大多处于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状态。

对“落花”意象的表述,是一个由外在意象对内心世界进行表述的过程。

如“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半落梅花婉娩香(苏轼)”……综观宋词史,在宋代诗人的词作中,落花意象比比皆是,有好几百首,多是“绿肥红瘦”、“落红成阵”。

其中我最为喜欢的便是晏殊的落花词,因为我觉得他不仅从落花身上看到了落寞的色彩,还倾听了落花声音,与之相知相伴,婷婷落落,年复一年。

晏殊是宋代的大文学家,他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创作诗,有“神童”之称。

14岁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为数不多的仕途丰顺的大文豪,位及宰相,而后又桃李大家。

《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

李煜前后期词作中的意象解读

李煜前后期词作中的意象解读

李煜前后期词作中的意象解读李煜前后期词作中的意象解读摘要李煜从南唐后主到阶下囚的坎坷命运变化中,诗词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尤其表现在其诗词意象的选择之上。

不同时期的意象选择有着不同的特点,结合李煜的生平经历同时也反应了该时期词人内心情感的变化。

词中意象的选择逐渐变得开阔明朗,词人的内心也从安奢到徘徊,最后转为对故国的怀念和悲痛,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关键词】李煜词意象情感变化李煜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从南唐后主沦为阶下囚,这样的人生经历无疑对他的诗词创作有非常大的影响。

当然,事物间的影响是相对的。

从李煜不同时期的诗词创作中同样能看到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这尤其体现在他诗词的意象的选择之中。

李煜词现存很少,三十六首左右。

尽管如此,李煜词在诗词造诣上仍是不可小觑的。

词人“独以典籍自娱,未尝干预时政”[1],将大量时间与精力投身文艺之中。

李煜诗词的格调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但是在差别中又存在统一。

不同时期意象的选择不同。

他的诗词的意象的选择前期较为局限,所选取的意象常常是生活所见之景,多描写宫廷生活,词作中多有描写人物形象,宫殿建筑,服饰乐器等意象。

离恨情仇等意象大部分出现在词人创作的后期。

自然意象以及“梦”意象在词人的词作中都有出现,到中后期随着生活环境的转变,加之词人心态的变化,在意境的选择上变得开阔,更加关注人生,包含了有对人生的理性思考,思想内容更加深刻。

近代学者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2]同时,同种意象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并且透露出词人不同的情感。

这与词人生活的环境与内心的情感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由此可见,可以从李煜词作中的意象的选择看出词人情感的变化。

一、前期意象李煜词前期的意象比较局限,其中包括人物形象类的意象,男女情爱的梦意象,以及一些自然景物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展现出词人奢华的生活状态和安于这种生活的心态。

游国恩曾说:“他(李煜)前期有些词写他对宫廷奢华生活的迷恋……是十足的亡国之音。

古代诗词意象意境集萃

古代诗词意象意境集萃

古代诗词意象意境集萃古诗词赏析首先要理解整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接下来才能更好的把握具体的字词含义。

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词意象意境,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词意象意境(一)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张孝祥1132-1169,宋豪放词人)(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又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再如,“(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气)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小雅·采薇》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确立了杨柳意象的原型。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词和晏殊词中的落花意象比较
作者:阮崇友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5年第02期
内容摘要:“落花”是中国古代诗词中较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其在词作中的出现往往会伴随着一些惜春伤春、感叹时光变迁和世事无常的情怀。

而在这些含有“落花”意象的词作中,则又以南唐后主李煜和北宋前期词坛领袖晏殊的词作所最为人称道。

但由于二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环境,李煜词中的“落花”一悲到底,往而不返。

晏殊词中的“落花”却哀而不伤,入则能出。

其二人词作中的落花意象各有造诣,又殊途同归。

但二人词作皆是由心而发,情思深微。

关键词:晏殊李煜无常落花沉痛悲哀节制圆融
“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名曰词。

”意象则是词人在词中反映自己心境的重要依托手段。

而落花意象则是我国诗词中较具特色的意象之一,最早出现于楚辞,在唐以前一般用以咏吟春天美景和表达喜悦之情。

至唐末时,借落花意象表达惜春伤春之情的诗词作品开始出现,并趋于成熟。

到了南唐李煜和北宋晏殊时期,其二人词作中的落花意象又被赋予了一些特定的内涵。

一、李煜词中的落花意象
(一)李煜前期词中的落花
李煜前期词作共有二十三首,其中带有落花意象的有七首。

分别是《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清平乐·落梅乱如雪》《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喜迁莺·片红休扫尽从伊》《阮郎归·落花狼藉洒阑珊》《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和《谢新恩·樱花落尽春将困》。

从后主前期这七首带有落花意象的词中可以看出,李后主词中的落花,是具有一种特美的。

王国维曾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再有,后主前期词中的落花还带有一种雅致的唯美和一种闲远悠扬之感。

李后主,一往情深而又复灵心善感,对人事,对自然,莫不如是。

词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借笔下之词,带给读者的是一种往而不返的缠绵。

词之高低,在乎取资于精美事物,而造成要眇意境。

后主前期落花之词,已极近于此。

(二)李煜后期词中的落花
李煜后期的词作共有十三首,其中带落花意象的有两首,都是他入宋后所作。

此时的后主在领略了帝王之尊,皇族之贵,生死无常,荣哀倏变,已身系囚徒之后,悲深痛极,其作品中亦充满了哀音。

看他的作品《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流水落花春尽也,天上人间”,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道:“此首贻后主绝笔,语义惨然。

”在此词中,流水已尽,落花已尽,春已尽,此处的落花意象,带给我们一种凄然欲绝的感觉,也使人不禁猜想,是否人亦将
亡。

后主后期词中的落花,含蕴深厚,一气旋折,意沉痛而量极重,令人读之有如危石下坠,其词托意婉曲,却又韵味渊厚,感怆深至,实为无双佳作。

二、晏殊词中的落花意象
(一)飘逝落花中的无常感叹
陆机《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一年四季万事万物的变化,最能激起诗人的创作灵感。

而落花这一可以显示世间胜败荣衰的客观事物,则成为文人进行文学创作的较佳题材。

这一题材在晏殊的词作中也俯拾即是。

但晏殊词作中的落花却是独具匠心的。

他善于用细腻精巧的文笔将花瓣缓缓滑落的姿态鲜明地呈现于我们眼前,又能以简短准确的词汇描写出无奈、哀怨、惆怅等复杂的情绪,从而表现出一种更为深切细致的情感。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晏殊对于无常落花的细微描写中,能使人感受到了悲哀,但却并没感受到一悲到底痛苦至极的挣扎。

相反,晏殊带给我们的还有一份对美好人生、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一丝埋于心底的希望。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晏殊在对飘逝落花的描写中加入一种儒学的圆融。

使其词情中有思,富于理趣,在引起不同时代人们广泛共鸣的同时,又融入了其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并创造出一种独有的悠远意境。

(二)娴雅落花中的富贵喜悦
晏殊词中的落花并不都是哀婉无常的,也有一些是喜悦之作。

例如《蝶恋花·紫菊初生朱槿坠》中的“紫菊初生朱槿坠,月好风清”,这也是一首祝寿词,写于秋季,同样也出现了落花,但却并未给人以任何孤寂之感。

相反,此词以秋为背景间或以落花成境,造成了一种清疏高朗的境界。

借用叶嘉莹先生的一句话就是:“不但娴雅富丽而且更有着一份清新之致。

”这里的落花不但脱去了惯用的无常伤春情态更突显出一份自然之美,是作者娴雅冲淡心境的外在体现。

由此细细一品,便更觉得比起一些庸俗的应和颂词,此词颇具风姿。

三、李煜与晏殊词中的落花意象对比
(一)李煜前期词和晏殊词中的落花
想要对比李煜前期词和晏殊词中的落花意象,就要先了解他们二人的精神气质。

他们二人都灵心善感并思维深细。

然而在这相同之中却又有各有特色,后主是用情至深,不能自遣。

晏殊则为珠圆玉润,入则即出。

所以他们二人虽都深陷于词中的哀乐,却又有各自的殊异。

然而,入而能出者超旷,往而不返者缠绵。

晏殊和后主二人,恰好如此。

有词为证,晏殊《破阵子·湖上西风斜日》“湖上西风斜日,荷花落尽红英”这首词写的是秋日宴饮,词人借此感叹光阴的易逝,并倡导宴游的人们都应该及时行乐。

此处虽出现了落花意象也有感伤的情怀,却怎地也无法将其与悲哀所联系。

湖面、西风斜日、荷花尽凋,一幅清晰又富有特征的秋景跃然于纸上。

少了几分浓愁,多了些许清朗。

晏殊的落花,哀而不伤,情而有止。

再看看后主前期的
作品《喜迁莺》“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这首小词,是写梦回后的怀思。

其间缠绵悱恻,一往情深。

春晚飞花,乱红一片。

眼前的纷乱激起了词人内心的惆怅孤寂,人花共运,芳讯难求。

梦中的温馨和现实衰败的落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越加表现出词人的孤单寂寞。

后主的梦境与人境交织,亦幻亦真,用情真挚。

后主前期词中的落花有着与晏殊词中落花相同的典雅雍容,然而,一个为皇族贵态,一个是宰相雅韵。

前者放而不收,纵情自如,后者低回返复,以理截情。

李煜的落花是一种人间极致的唯美,晏殊的落花则呈现出一份儒者的圆融。

二人的词作可说是各具千秋。

(二)李煜后期词和晏殊词中的落花
李煜后期词中的落花和晏殊词中的落花,其不同之处,在此先略说一二。

后主后期词中落花,如水之托故流而成新道。

晏殊词中落花则如平湖受风,多妍美之姿。

一个是浑然天成,一个为精工细琢。

后主以情,故蕴籍空灵。

晏殊重理,而深折透辟。

读后主词中的落花,如食甜桃,入口就能感到甘芳盈颊,使人沉醉良久。

而晏殊词中的落花,则像吃橄榄,初尝时只觉得生涩,细品过后才发现回味隽永。

但后主的落花,其弊病在于一哀至底无可反复,少了几分反思。

晏殊落花弊病则是过于谨慎,缺了一些任情。

二人有关落花的词作,论至如此,已现大体。

若要更进一步的研讨,就内容而言,后主写落花是借落花写情,以情动人。

晏殊写落花则想以落花引理,借理达意。

四.结语
“诗穷而后工”,只有饱经忧患才能使一个人变得深刻,而只有达到这种深刻,才足以写出优秀传世的作品。

王国维曾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国维说的词是以有境界为最好,李煜和晏殊都做到了这一点,他们都是五代北宋词中的独绝者。

并且感物之情,二人无异。

而词中凄迷灵透,幽约怨悱的境界,李煜有,晏殊也有。

所以,若要论其二人的优劣,不免唐突。

不同时代不同词人的词作自有其独到的价值,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能够以此灵思美感打动世人的,当归佳作。

词是人心物象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可以借词作为途径来传达美与深省的词人,更是词人中的翘楚。

晏殊和李煜在词作方面,均有卓异的造诣,二人的词作并行不悖,也可说是殊途同归,这即是本文所要论述的要旨。

参考文献
[1] 叶嘉莹.北宋名家词选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叶嘉莹.唐五代名家词选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叶嘉莹,刘扬忠.晏殊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
[4] 叶嘉莹,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
[5] 王仲闻,无名氏.南唐二主词校订[M].中华书局,2007.
[6]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7] (宋)晏殊,晏几道(著),张草纫(笺注).二晏词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8]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9] 晏殊(著),吴林柕(校笺).珠玉词[M].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