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 词项与词语共41页
逻辑学词项与概念

逻辑学词项与概念第二章词项和概念第一节词项与概念的概述——概念是最小的思维形式,词项则是最小的思维逻辑形式。
一、词项:就是表达概念的语词。
二、概念▲概念的作用,在于区别不同种类的对象。
▲概念,就是反映某类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或者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三、概念和语词的关系——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
——概念和语词的差别:1.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能表示概念。
2.不同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3.同一语词可以充当不同的概念。
四、概念的发展和变化1.随着新事物、新科技的出现,在人类认识中形成新的概念。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旧概念也会有相应地增减新内容。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废除了一些虚假概念,修正了一些不恰当概念。
——不同的认识水平、不同的历史阶段,概念会发生变化。
这是概念不确定性的表现。
——但是,对某一个特定的认知阶段而言,概念的内容和所指也具有一种的相对稳定性,这是概念确定性的表现。
概念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对立统一的。
五、概念要明确,用词要恰当▲首先,要正确地认识思维对象。
▲第二,要尽量地避免用词歧义。
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或者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的类的分子。
▲概念内涵和概念外延的反变关系反变关系:概念内涵和概念外延的反变关系: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也少;反之,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多。
第二节概念的种类——逻辑学讨论概念的分类,是一种抽象的讨论,不会考虑概念的具体内容。
——逻辑学对概念进行分类,依据的就是概念这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就是反映某一单个思维对象的概念。
▲普遍概念,就是反映某类思维对象的概念。
——依据:概念的外延是一个还是不止一个。
——单独概念的外延只有一个,它的指称对象是独一无二的;普遍概念的外延指称对象不止一个,至少两个,数量不限,直至无穷。
逻辑学第三章-词项逻辑 PPT课件

• 分析:
• “科学是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认识”是对科学的实 质定义,其中科学是被定义项,对客观事物的规律 是种差,认识是属。
2020/3/31
2
例子
• “国际知名智库(think tanks)主要是指那些 拥有大量资金和大批高层次学者,从事政治、 社会、经济等重大问题研究的政府或非政 府组织。”
15
亚里士多德 384-322BC
2020/3/31
16
第一节 直言命题
• 一、直言命题 • 二、直言命题的种类 • 三、直言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性
2020/3/31
17
一、直言命题
(一)什么是直言命题
• 直言命题是用主谓式语句表达的命题。
从思想方面讲,直言命题是反映事物有无某 种性质的命题,因此又称为性质命题。
2020/3/31
13
案例4
• A,B,C三人从中央财经大学毕业后, 一个当了会计,一个当了新闻记者,一 个当了审计员。但究竟谁担任什么具体 工作,人们还不清楚,于是有以下猜测: 甲:A当了会计,B当了新闻记者。 乙:A当了新闻记者,C当了会计。 丙:A当了审计员,B当了会计。
2020/3/31
14
6
命题的种类
{ { •
•
非模态命题
• 命题
简单命题
(不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
复合命题
•
模态命题
(由命题连接词联结若干命题而形成)
• (包含模态词或把模态词分析出来的命题)
2020/3/31
7
文化与传媒学院 ·现代逻辑研究所 ·戴细华
• 掌握了语言的相关知识后,我 们就可以研究第一个逻辑系 统——词项逻辑。
逻辑学概念(本)PPT课件

第二讲
概念论
——关于概念分析的逻辑知识
2
一、概念及其特征
1.1.概念的定义
所谓概念(concept),是反映事物 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 形式。
3
(1)对象与属性
对象(object):各种有形物和无形物,即 各种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
属性(attribute):对象所具有的各种性质 和关系
(2)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组):概念所反 映的那些对象的一组特有属性。
11
(3)概念内涵的表达式 A=(T+B)
其中:
A:任一概念 T:A的“特有属性”,即其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组) B:A的“共有属性”,即A所隶属的那类对象(A的属概念)
例一:
①笔(A)=用来书写或画画的( T)+工具(B)
12
(1)合取式内涵:亦称并且型内涵(或交集 型内涵) T =( T1∧T2∧……∧Tn )
(“∧”,读作“合取” ,相当于“且” 、“∩”)
如前述“鸟”、“商业秘密”的内涵。
17
再如: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T1),并且希望 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T2),因而构成犯罪的(T3), 是故意犯罪。(《刑法》第14条)
人民法院
内涵(什么是):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 外延(哪些是):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 专门人民法院
10
3.概念的内涵及其类型
3.1.概念的内涵及其表达式
(1)概念的内涵(Connotation; intension): 亦称概念的“所谓”,即凝聚于概念中的它 所指称的那类对象的特有属性。
Hale Waihona Puke 15(2)规定性内涵
规定性内涵就是根据实践需要,通过人为规定 方式所确立的内涵。
逻辑学·传统词项

全同关系
愚蠢的决定 丽丝郑重地对女友说:“你拒绝嫁给泰 米尔其实是犯了一个大错误,现在他和我结 婚了。” “这并不奇怪。当我拒绝他时,他就说, 由于痛苦,他会做出愚蠢的决定。”
s p
图1
属种关系
•
P S
S P
图2 图3
相交关系
S
P
图4
.
全异关系
s p
图5
I
I
S
P
S
P
图6
图7
定义的方法和规则
划分与分解的区别
1. 概念的不同,分解是把一个整体分成不 同的部分。 2. 对象不同。前者为普通词项后者为单独 词项 3. 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不同
划分的方法
• • • • 一次划分 连续划分 二分法 等级划分
划分的规则
1. 划分的各子项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 2. 每次划分只有一个标准 3. 划分的各子项必须互不相容。
• 发生定义。从被定义词项所指称的事物的 发生、来源方面揭示种差的定义形式; • 功用定义。以某种事物的特殊用途作为种 差的定义形式; • 关系定义。以事物之间的特殊关系作为种 差的定义;
操作定义
• 通过对一整套相关的操作程序的描述来给 被定义项下定义。
语境定义
• 将被定义项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上下文) 之中,然后用一个意义相同、但被定义项 在其中不出现的语句来给被定义项下定义。
递归定义
• 用数学归纳法给对象下的定义,由三部分构成: (1)初始条件:刻画一些个体属于一给定集合 (2)归纳条件:当在条件(1)中列出的第n个个 体属于给定集合时,第n+1个个体也属于该集合; (3)此外没有别的个体属于该集合。 注:只适用于具有自然数性质的对象
逻辑学基础知识共104页文档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பைடு நூலகம்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10第四章 词项逻辑

二、直言命题主谓项周延性问题
• (一)周延性的含义 • 如果直言命题对某个词项进行的 断定是相对于这个词项外延中每 个元素作出的,那么就称该词项 在这个直言命题中是周延的;否 则,就称该词项在这个直言命题 中是不周延的。
10
(二)A、E、I、O主谓项周延情 况
• 周延性是指主谓项在直言命题中的断定情 况,不是词项本身的性质; • 周延是一种规定性定义,一种不允许例外 的规定,每一种直言命题中的主谓项都有 确定的周延性情形。图示直言命题主谓项 的周延情况.doc • 周延是判定推理有效性的词项关键特性。
20
第四节 间接推理三段论
• 我主张,三段论形式的发明是人类 我主张, 心灵最美好、 心灵最美好、甚至也是最值得重视 的东西之一。这是一种普遍的数学, 的东西之一。这是一种普遍的数学, 它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 它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并 且可以说, 且可以说,其中包含着一种不谬性 的技术, 的技术,只要是我们知道并且能够 很好地加以应用的话, 很好地加以应用的话,这不是永远 能办得到的。 能办得到的。(莱布尼兹《人类理 智新论》第571页)
18
换质位法直接推理
• 交替使用换质法和换位法也 可以通过命题变形来进行推 理,这种交替使用换质法和 换位法的推理方法就是换质 位法。换质法推理的有效形 式.doc
19
三、对当关系推理
• 依据直言命题的4种对当关系可 以得到以下16种基本对当关系推 理公式。有些是蕴涵式,有些是 等值式。 • 矛盾关系8种;差等关系4种; • 反对关系和下反对关系各2种。 对当关系推理图式.doc
31
第六章小节
• 词项外延间关系; • 直言命题的常元和变元;量项 和词项; • 主谓项周延; • 直言命题的真值判定情况; • 对当关系和命题变形推理; • 三段论结构及其有效式判定。
逻辑学(第二版)

逻辑学(第二版)绪论第一节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类型一、逻辑学的含义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三、逻辑学的类型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与学习逻辑学的作用一、逻辑学的性质二、学习逻辑学的作用第三节逻辑学的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一、逻辑学的研究方法二、逻辑学的学习方法第四节逻辑学的发展概况一、逻辑学的三大传统二、现代逻辑学的发展三、当代中国逻辑学的普及与发展第一章传统词项逻辑第一节词项一、词项概述二、词项的种类三、词项外延之间的关系第二节直言命题一、直言命题及其逻辑结构二、直言命题的分类三、直言命题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四、对当方阵第三节直接推理一、直接推理的特点二、对当关系推理三、直言命题变形推理四、直言命题直接推理的检验第四节三段论一、什么是三段论二、三段论推理的一般规则三、三段论的格及其特殊规则四、三段论的式五、非标准形式三段论六、用文恩图解法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第二章命题逻辑第一节命题逻辑概述一、句子与命题二、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三、推理第二节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一、命题联结词的真值表二、复合命题推理三、复合命题的逻辑等值推理四、复合命题推理的综合运用第三节真值表方法第三章命题逻辑的自然演绎系统第一节证明与子证明第二节推理规则一、结构规则二、联结词规则第三节系统NP中的推导一、合取规则的运用二、蕴涵规则的运用三、否定规则的运用四、析取规则的运用五、等值规则的运用六、综合运用第四节无前提推导与演绎定理第四章谓词逻辑第一节个体词、谓词和量词一、个体词二、谓词三、量词第二节谓词逻辑的形式语言一、谓词逻辑的公式二、命题的符号化第三节基本语法概念一、自由变元与约束变元二、代入第四节谓词逻辑语义一、模型和赋值二、有效公式与有效推理第五章谓词逻辑的自然演绎系统第一节谓词逻辑自然演绎系统一、全称量词消去规则二、全称量词引入规则三、存在量词消去规则四、存在量词引入规则第二节带等词的谓词逻辑自然演绎系统NQ 一、等词消去规则二、等词引入规则第六章传统归纳逻辑第一节归纳推理一、归纳推理的定义二、归纳推理的作用第二节枚举归纳推理一、枚举归纳推理的定义二、枚举归纳推理的作用第三节穆勒五法一、求同法二、求异法三、求同求异并用法四、共变法五、剩余法六、如何正确对待穆勒五法第四节类比推理一、类比推理的定义二、运用类比推理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三、模拟方法第七章现代归纳逻辑第一节概率和概率演算一、概率和概率解释二、概率演算三、贝叶斯规则第二节统计推理一、统计推理概述二、统计推理的类别、形式和相关概念三、统计推理的抽样问题四、统计推理的应用第八章科学逻辑第一节科学方法与科学逻辑第二节科学说明与科学预测一、科学说明二、科学预测第三节科学假说一、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二、科学假说的形成三、科学假说的检验第四节科学理论及其演化一、假说转化为理论二、科学理论的系统演化三、科荨俘论的形成与解决第九章论辩逻辑第一节非形式逻辑与论辩逻辑第二节论证、反驳与辩护一、论证的建构与评估二、反驳的建构与评估三、辩护的建构与评估第三节定义与划分一、明确概念的基本方法二、定义的种类与评估三、划分的种类与评估第四节谬误与诡辩一、形式谬误与非形式谬误二、非形式谬误的辨析第十章语言交际的逻辑第一节语言逻辑概述一、句法学二、语义学三、语用学第二节言语行为理论一、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二、语用逻辑三、间接言语行为第三节言语行为与成功交际一、切当性标准二、成功交际的条件三、间接言语行为的准则第十一章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第一节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第二节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二、矛盾律的规范作用第三节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基本内容二、排中律的规范作用第四节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二、同一律的规范作用练习题参考答案阅读文献人名译名对照表术语中英文对照表后记第二版后记。
逻辑学导论第三章词项逻辑

概念表示为S,相应的负概念表示为S。
8
◦ 如果S和P之间没有共同的外延,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 它们的属概念的外延,例如“数学”和“物理学”相对于 “自然科学”,“大学生”与“小学生”相对于“学生”,
则它们之间是反对关系。
9
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图示如下:
10
直言命题间的对当关系
◦ 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是指有相同素材(即相同主项 和谓项)的直言命题间的真假关系。如果没有相同的主谓 项,则无法比较它们的真假。
36
三段论的格 根据中项在前提中的不同位置,三段论分为四个不同的格:
37
三段论的式
◦ 根据组成三段论的三个直言命题的质与量,三段论有不同
的式。例如,在“所有科学都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各门社 会科学都是科学,所以,各门社会科学也以追求真理为目 标”这个三段论中,大前提是A命题,小前提也是A命题, 结论还是A命题,因此该三段论是AAA式。
P
同一关系
包含关系
包含于关系
交叉关系
6
◦ 包含关系和包含于关系合称“种属关系”,其中外延大的 概念叫做“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叫做“种概念”。根 据种属关系,产生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定义形式,叫做“属
加种差定义”。
7
◦ 如果S和P之间没有共同的外延,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 它们的属概念的外延,则称这两个概念之间是矛盾关系。 有矛盾关系的概念可以分成正概念和负概念。一般地,正
11
根据此表,A、E、I、O之间有如下四种关系:
12
反对关系
◦ 指A与E的关系,它们之间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于是, 若一个为真,则另一个必为假;若一个为假,则另一个真 假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