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康教授骨伤学术思想总结

合集下载

当代中医正骨十二家简介

当代中医正骨十二家简介

当代中医正骨十二家简介曾伟清;陈锋;魏华;许明敏;邓宇【摘要】Twelve schools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were chosen by taking the representatives of academic schools, ideas and works as standards. Their academic thinking and manipulation features of bone-setting were summarized and briefly introduced.%以中医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观点、著作为标准,选取十二家中医骨伤科流派,对其正骨学术思想及正骨手法特色进行了归纳、总结.【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2(025)002【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中医正骨;流派;学术思想【作者】曾伟清;陈锋;魏华;许明敏;邓宇【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11;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11;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11;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4.9中医正骨手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种复合,经过历代医家临床实践和整理,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正骨医术的传承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流派,本文将十二家中医骨伤科流派概述如下:平乐郭氏正骨以“整体辨证、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功能锻炼”为特点[1]10。

1.1 学术思想强调“娴熟的手法复位,合理科学的固定,有效的药物疗法,动静结合的功能锻练”[2]。

气血学说是平乐正骨理论的核心。

平乐正骨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的变化决定了脏腑经络的变化。

主张伤科临证应以气血为纲,整体辨证,审证求因,始终围绕气血变化加以调治,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3]。

名老中医张天健骨伤科学学术思想及治伤经验 共78页

名老中医张天健骨伤科学学术思想及治伤经验 共78页

骨伤科治疗方法
手法整复 固定 功能疗法 药物疗法



手 法 整 复
正 骨 八 法 十



牵引拔伸 推挤提按 折顶对位 嵌入缓解 回旋拔槎 摇摆推顶 倒程逆施 旋撬复位
原则:效、便、短
目标:发挥有利的各种活动,以保持气 血旺盛,机能增强;对不利的活动,给 予必要的限制,故需要制动。”达到骨 折肢体制动与运动的辩证统一。
擅长手法治疗不同类型的骨折和脱位,并对小 儿伤科及用药有深入研究
主任医师
当代著名骨伤科专家
2019年被国家中医管理局确定为第三批全国名 老中医带徒导师
历任门诊骨科主任,小儿骨科主任,下肢骨伤 科主任,《中医正骨》杂志编委
学术观点 骨伤治疗原则 骨伤治疗方法
学术观点
张天健主任医师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近四十年, 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精通平乐正骨手法, 并融会贯通现代医学知识,洞悉国内外骨伤科 学术发展动态,具有丰富的骨伤科临床经验, 有很高的辨析能力,能运用中医、西医和中西 医结合的方法,处理骨伤科急症、危症和疑难 杂症。对筋伤杂症的辨证用药具有独到之处。 且擅长手法治疗不同类型的骨折和脱位,对小 儿伤科及用药有深入研究,对滑膜炎、颈肩腰 腿痛以及神经损伤的辨证论治有独到经验。
骨伤治疗原则
整体辨证 筋骨并重 内外兼治
整体辨证 平乐郭氏正骨学说强调人身是一个
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外伤侵及人体一部分, 必累计全身出现症状,医者必须从病人的整体出 发,对待局部损伤。此外伤患须分清主次、轻重, 骨折的早期,影响其修复的有瘀血、骨折端出现 的有害活动及受伤肢体和全身因长期制动而致的 废用性改变等等,在不同时期有所重点的给予处 理,才能修复损伤,早日康复。另外,因骨折愈 合在不同时期,机体有不同变化,因此须分早期 “清”、中期“和”、后期“补”三期用药,同 时结合病人个人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完整word版)中医骨伤科总结

(完整word版)中医骨伤科总结

总论一、中医伤科发展简史1、晋·葛洪《肘后卒救方》:1)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方法2)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3)首创以口对口吹气法抢救猝死病人的复苏术2、《刘涓子鬼遗方》:论述痈疽、金疮方面内容较详细的第一部方书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1)是我国第一部中医病理专著2)提出清创疗法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地分层缝合,要正确包扎4、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创伤骨科里程碑,代表理论体系和实践规范已形成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分述骨折、脱位、内伤三大类证型2)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3)首次记载了髋关节脱臼,并分前后脱臼两类,采用手牵足蹬整复手法治疗髋关节后脱位4)利用杠杆原理,采用“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5)提出了伤损按早、中、晚三期治疗的方案5、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世界上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6、《普济方》:是15世纪以前治伤方药的总汇7、清·吴谦《医宗金鉴》:提出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二、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1、损伤的分类(一)损伤的概念: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性反应(二)分类方法1)按照损伤部位分类:外伤,内伤2)按照损伤性质分类:急性损伤,慢性劳损3)按照受伤时间分类a。

新伤:是指近期(2—3周以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b。

陈伤:又称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又因某些诱因,隔一定时间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4)按照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类(根据受伤部位的皮肤或粘膜是否破损)a.闭合性损伤:是指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b。

开放性损伤:是指由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使皮肤或粘膜破损而有创口,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5)按照受伤程度分类:轻伤,重伤6)按照伤者的职业特点分类7)按照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分类2、损伤的病因(一)外因1)外力损害:根据外力性质的不同,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a。

中医骨伤科学学术流派正骨理筋手法传承的熟悉

中医骨伤科学学术流派正骨理筋手法传承的熟悉

中医骨伤科学学术流派正骨理筋手法传承的熟悉摘要:中医骨伤科学学术流派有其悠长的历史,通过历代医家临床实践和整理,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医治方式。

如何将一代代骨伤科大伙儿及伤科流派的学术思想、临床体会传承和发扬,已成为当下中医骨伤科学医师和学者们的重任。

但是,作为新时期的中医人,应将传统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发挥其特色,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和应用。

关键词: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正骨理筋手法中医骨伤科学学术流派是中医骨伤科在长期进展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的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楚的学术传承脉络和必然的历史阻碍及公认度的学术派别。

中医学形成进展的历史规律说明,“一源多流、流派纷呈”是中医临床与学术传承创新的大体特点,是贯穿于中医进展史的一个突显现象,是中医临床特色优势的表现,也是打造名医和培育高素养中医人材的重要途径。

增强对学术流派的熟悉与总结,宏扬学术流派特色与优势,推动学术流派的传承与进展,进而从深层次揭露中医骨伤科学术传承进展的内外部规律,更好的立足临床实践,宣传中医特色文化,扩大流派辐射阻碍力,整合传承资源,创新流派进展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1 中医骨伤科学学术流派简述中医骨伤科流派是中医学学术流派的重要分支,在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体会不断积存、丰硕和完善的进程中慢慢形成并进展,而形成的独具特色与优势的临床学派,传承至今,较有阻碍的中医骨伤科流派已达三十余家之众,可谓遍及五湖四海,灿假设星辰。

如河南郭氏正骨、福建林氏正骨、北京刘氏正骨、少林杜氏伤科、上海石氏伤科、辽宁苏氏正骨、四川郑氏正骨、上海魏氏伤科、广东何氏伤科、天津苏氏正骨、北京罗氏正骨、湖北李氏伤科等,有些已列入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中医临床医学流派之一,骨伤科流派的形成必需具有以下大体的条件:一是流派必需具有与其他流派不同的特点或优势,那个特长能够表此刻学术思想或理论观点上,能够是独特的正骨技术,或是家传的疗伤秘方等;二是该流派不仅有开创人,而且有传人或继承人传承和进展其学说;三是有骨伤科高作传世或医治骨伤科疾患在某一地域有必然的阻碍。

明清时期中医骨伤科“平补派”的学术思想

明清时期中医骨伤科“平补派”的学术思想

社,1986:2.
证,用药以平补为主。在内伤用药中,胡廷光重视保护 脾胃功能,提出温补疗伤,反对寒凉用药,认为“凡损药 其性必热,能生气血以接骨也”“药忌寒凉,恐筋寒肉难 伸也”,提出了“肉伤当补脾,脾健则肉自生”“凡损伤之 症,不宜咸寒之品”的思想[7]。胡廷光在伤科疾病的诊 治中,将整体辨证论治与按受伤部位辨证相结合,并提 倡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对于不同部位损伤后的瘀血停 滞采用三焦辨证“盖闻内蓄不散,治分三部:上宜犀角 地黄,中必桃仁承气,瘀在下者,抵当通利”[8]。
通讯作者:王明亮 Email:mingliang_wang@163.com
补,常用方剂以四物汤、补中益气汤、八珍汤、六味地 黄丸为主。由此,明清时期中医骨伤科“平补派”的主 要学术观点可总结为:① 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②强调元气及肝肾脾胃的作用,主张培元固本治伤; ③以八纲辨证论治为主,主张平补,反对寒凉。
· 60 ·(总 300) 中医正骨 2019年 4月第 31卷第 4期 JTradChinOrthopTrauma,2019,Vol.31,No.4
既瘀,其 损 之 患,必 由 外 侵 内,而 经 络 脏 腑 并 与 俱 运、熏、灸、倒四法,宿伤可用,新伤不可用。新伤者,
王明亮1,田思胜2 (1.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 日照 276800;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摘 要 明清时期中医骨伤科出现了两个主要学术流派:“平补派”和“武术伤科派”。本文从“平补派”的主要学术观点和代表 医家及其论著两个方面,对明清时期中医骨伤科“平补派”的学术思想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中医流派;中医骨伤科学;医学史,明朝;医学史,清朝;学术思想
学术流派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中心学术思想或 中心研究课题,必须有一批比较著名的人物从事学术 方面的研究工作,必须有著作传世并产生一定的社会 影响[1]。依据这个观点,明清时期的中医骨伤科可分 为“平补派”和“武术伤科派”两个主要学术流派。本 文从“平补派”的主要学术观点和代表医家及其论著 两个方面,对明清时期中医骨伤科“平补派”的学术思 想进行了阐述。

苏恩亮老师“金针拨骨”治疗骨科疾病学术思想总结

苏恩亮老师“金针拨骨”治疗骨科疾病学术思想总结

苏恩亮老师“金针拨骨”治疗骨科疾病学术思想总结哈尔滨市骨伤科医院“金针拨骨”是祖国医学正骨复位方法之一,用于手法复位不易成功的病例,常可取得更好效果,方法是将金属制成的粗针(克氏针)插入移位的骨折间隙,用撬、赶、推、旋、分、合、压、拨等法,可使移位的骨折端得以排除障碍而复位。

苏恩亮老师是著名骨伤科专家,黑龙江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对于骨伤科复位手法有独到的心得,对难以闭合复位的骨折擅长以“金针拨骨”方式进行复位固定。

笔者有幸成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跟随苏恩亮老师学习多年,现总结苏恩亮老师“金针拨骨”法治疗骨科疾病,汇报如下。

一、“金针拨骨”复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我院地处北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较多,对于难以手法复位或复位后难以维持骨折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苏老常用手法复位配合“金针拨骨”复位、固定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基本治疗方法如下:患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术者站于患侧,两助手先行手法整复,对于无法复位的(如陈旧骨折)在C型臂透视下于骨折端插入克氏针(可多枚)行撬拨复位,注意避开肌腱、神经及血管。

复位满意后取直径2.5mm克氏针于桡骨茎突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间经皮刺入,于近端桡侧经皮再刺入一枚2.5mm克氏针,两针与桡骨干呈30°左右的夹角交叉固定。

近端克氏针出针点位于下尺桡关节处,亦可经下尺桡关节进入尺骨远端骨质内以固定分离的下尺桡关节。

C型臂透视下见复位满意、克氏针位置正确后。

折弯剪短克氏针,无菌纱布包扎针孔,石膏外固定。

术后可早期腕、指关节功能锻炼。

此治疗方法损伤小,合并症少,住院时间短,节省患者治疗费用。

二、“金针拨骨”在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桡骨颈骨折俗称“桡骨小头歪戴帽”,大多发生在骨骺板尚未闭合的少年和儿童,成人亦可发生此类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孙恩亮老师应用“金针拨骨”复位固定法治疗桡骨颈骨折,方法简便,疗效显著。

《正骨心法要旨》读后感

《正骨心法要旨》读后感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的学术思想研究彭树森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四川成都610200)摘要:清代吴谦等所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一书,系统地总结了清以前的骨伤科经验,集历代伤科之大成,对人体各部位的骨度、正骨手法、固定器具、内外治疗用药作了最为详细的记述。

全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强调了手法、固定、用药的有机统一,与现代骨伤科的四大治疗原则,法理相同。

其理论核心和学术特点对现代中医骨科的发展有着非凡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学术思想《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研究中图分类号: R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649 (2006) 12-0029-03在祖国浩瀚的医学长河中,骨伤科学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损伤及骨关节病作斗争中所积累的丰富理论和宝贵经验。

从我国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始,到宋、元、明、清,历代医家对伤科进行了专门研究并逐步丰富发展了伤科学。

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和研究骨伤疾病的诊断、治疗。

从外治手法到理法方药,从实践到理论不断完善了正骨手法、固定器具、内外用药等。

但是“惟接骨谬之书,虽散见于各籍,而零星记述,绝少成篇”,能专门详细记载骨伤科的书籍大多属于其他著作的一个章节,成篇成套的很少。

直到公元1742年,清代吴谦等所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一书,才系统地总结了清以前的骨伤科经验,集历代伤科之大成,对人体各部位的骨度、正骨手法、内外治疗用药作了最为详细的记述,既有理论,特重实践,既文又图,是一部较为完整的正骨书籍,近代中医伤科界的学者多宗此书。

其精辟的论述和丰富的内容展示了这部杰出的著作不愧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1 概述全书分为四卷八部,重点论述阐明了外治手法及其如何正确运用手法的重要性。

对人体各部位骨度和固定器具以及如何分部位、分病情使用固定作了科学论证,这些创造和改进的矫形固定器具,在治疗损伤疾病上是一个极重要的发展,书中还将手法的运用、骨度的测量、器具的使用均以图标明,这为后人研究学习,吸取经验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李勇强功夫正骨思想撮要

李勇强功夫正骨思想撮要

肩”治 疗 肩 关 节 脱 位 ;“金 丝 缠 腕 ”治 疗 桡 骨 远 端 伸 直
的成功率.
法 应 用 于 骨 伤 治 疗 中 ,不 仅 使 治 疗 更 加 简 便 、迅 速 ,还
随意到,力 随 指 行. 鹰 抓 功 多 应 用 于 膝 关 节 的 髌 下 穿
法”“抓 腕 锁 肩 ”治 疗 肩 关 节 软 组 织 周 围 炎 ;“揽 臂 找
名医传承 中国民间疗法
CH
I
NA
SNATUROPATHY,Ju
l
2020,Vo
l
28No
13
李勇强功夫正骨思想撮要
李思宁1 ,王渊博1 ,指导老师:李勇强2 ,张 宇3
(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友义骨伤医院,浙江 温州 325600;
手 法 为“手 摸 心 会 ”,其 将 太 极 拳 “听 劲 ”技 法 融 入 “手
李勇强教授认为,少林派“禅、武、医”智慧与骨伤学
快速判断骨折移位情况及使用复位手法的力量方向、
求精、精而再精的“工匠精神”,在中医骨伤诊疗技术施展
“听 劲”是 太 极 拳 特 有 的 技 法 之 一 ,分 为 “骨 感 听 之 ”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2150)
【摘要】 中医骨伤科源于“
医”“武”,正骨名家王子平、刘寿山、林如高等既是正骨大家,又是武术家.功夫成就中医
正骨医术,中医正骨医术又服务于功夫.正骨医师练习功夫可强壮体魄,提升骨伤诊疗技法.李勇强 继 承 传 统,开
CH
间隙,易于膝关节髌下 穿 刺 进 针,进 而 提 高 膝 关 节 穿 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永康教授骨伤学术思想总结 关键词:李永康;骨伤学术思想;衷中参西;手法复位;内外兼治;动静结合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1-0001-03 李永康教授是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教授,主任医师,云南省著名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家,云南省名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导师出生于中医世家,师从于全国著名骨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教授,从事骨伤科医、教、研工作45载,治学严谨,学贯中西,博采众长,擅长以中西医结合诊治骨伤科疾病,并形成较为完整的临证思维方法。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多年,受益匪浅,现将其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1 中西合璧,衷中参西 导师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的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全局观,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施治。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优势。因此,将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结合起来,就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逐步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经验理论思想体系。在云南省首先开展了骨伤科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倡导手法整复四肢骨折小夹板固定的原则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大量运用中医中药治疗骨伤科的疑难杂症并取得了 良好的疗效,弥补了西医骨科在治疗慢性劳损性疾病的不足。中医、西医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键是要弄清楚中西医的产生和思维方式,中医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实践性科学,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而西医则是以现代科技发展为基础所形成的实验性科学,根据人体解剖和具体病种进行治疗的思维方式。治疗骨伤科疾病关键是掌握好适应症,找到治疗的结合点,选取两种方法的精华,针对性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好中医骨伤科必须从古籍中吸取养分,总结经验并付之实践。要学好西医骨科就必须从解剖入手真正读懂x片,ct片和mri片并明白其所代表的病情轻重,掌握各种先进的检查方法,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各种检查方法,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真正掌握了各种疾病的临床诊查方法,加之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因此导师反复强调,现代的检查技术越来越先进,医生看病诊治也越来越依靠各种检查方法,但作为一名医师,首先应该掌握的仍然是最最基本的临床检查方法,不能根据x片就确定治疗方案,为了x片手术而手术。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仔细诊察,才能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更好的为患者服务。许多患者就是在导师认真细致的问诊下,详细熟练的体检中,明确了病情,避免了误诊。因此,导师认为“四诊”作为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是辨证的基础,立法的前提,组方用药的依据,取得疗效的关键。骨科医生还需要加一个“摸”,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检查手段,才能识病知因,提高 诊断的准确性,给予正确的治疗方案。中医学是几千年来古今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拥有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有一整套完整的、独立的科学体系。历代医家皆对其理、法、方、药有过不断的研究及探索,但因历史条件的限制及其中医基础理论是以“阴阳学说”、“藏象学说”为核心,因此长期以来对中医学的认识采取分析、归纳和推理的方法,口传心授,虽说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体看,研究进展缓慢,低水平重复劳动较多,不能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导师在肯定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强调中医药要发展,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走中医药与现代自然科学及现代医学相结合的道路,即广泛应用现代科学的新方法、新技术,多学科、多侧面的综合研究中医药,发展中医药,走中医现代化的道路,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2 理法方药,贵在变通 导师临证谴方用药提倡“方从法立,以法统方”。选方用药必须以治法为依据,才能配伍组方,方剂从属于治法,治法是应用方剂和创造新方剂的根据;同时方剂又是治法的具体体现,用药治病,离不开方剂,若有法而无方,治法就无从体现,也就不能完成辨证论治的全过程。方剂必须以治法为纲,以此为前提来运用方剂。治法产生之后,又反过来指导临床的处方用药,才能拟定出大量有效的经验方,正是这些有效经验方的存在,治法才有了丰富的内涵。因此不论治疗任何疾病,都不能以方套病,而应以法统方。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极为密切,既不能有法无方,又不能有方无法,法立之后, 才能选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导师临证选方用药充分考虑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在具体运用中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师其方而不泥其药”。方剂的组成虽有严格的规矩准绳,又要视不同情况灵活变化。在临证选方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视患者体质、年龄、四时气候,地域差异等灵活运用。只有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在具体运用中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目的。导师遗方用药临床疗效甚佳,主要精华为“贵在变通”。其“变”主要表现有三:①药味加减的变化:指在君药不变的情况下,因病情需要,可以改变其臣、佐、使药的配伍,其一为随症加减即君药及主症不变,随次要症状或兼夹症,增减其次要药味以适应病情的需要;其二为药物配伍的变化,方剂在主要配伍药物变化时,直接影响该方剂的主要作用,虽然君药不变,但臣、佐药变了,同样会改变原方的性质和作用。②药量的变化:有些方剂,药物完全相同,但由于变化了药物的用量,因而改变了该方功用和主治证侯。③剂型更换的变化:是指同一方剂,由于剂型不同,在运用上也有区别。从这些变化方式可以看到,导师对方剂的运用,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这些变化方式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合并使用,很难截然分开。但通过这些变化,能充分体现出方剂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特点,只有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制裁随心,以应万变的病情,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3 手法复位,稳妥精准 导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骨折、脱位及各类 创伤的经验,自成体系,同时运用现代的解剖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对其进行了规范整理。在保持疗效的基础上,简化精炼了手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正骨手法。手法复位稳妥、准确、轻巧而不增加损伤。对《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较之以器具从事于拘制者,相去甚远矣。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的理论及其在骨折脱位整复治疗中的重要意义有相同的认识。认为绝大多数骨折可用手法复位,且疗效好,费用低,患者所受痛苦少。 导师指出,“筋喜柔不喜刚”,在手法运用上尤其强调轻柔绵软、外柔内刚,稳妥轻巧。手法正骨突出一个“巧”字,主张巧妙利用患者心理,顺应解剖,因势利导,一气呵成,正确应用杠杆原理,在短时间内,甚至患者不知痛苦的情况下就能准确复位成功。导师这一学术思想,在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 动静结合,内外兼治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正常生命活动依赖于气血、脏腑、筋骨、经络等正常运行维持,若机体遭受损伤,则正常活动必会受到影响,产生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和临床 症状。《正体类要序》指出“机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合”。因此在骨伤科治疗原则中,导师认为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遵循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四大原则:固定与活动统一(动静结合),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导师认为“动”与“静”是骨折治疗中的主要矛盾,动静结合中的“动”是绝对的,也是治疗的最终目的,“静”是相对的。动与静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要辩证地对待,没有相对的静止状态,组织骨骼就无法修复;没有适当的运动,组织关节就无法恢复原有的功能活动,只有将动与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筋骨并重则是在治疗骨折的同时,注重软组织、血管、神经的损伤与修复。 导师认为机体局部的损伤,必然会影响机体全身的代谢。因此,肢体的骨折不能仅仅解决局部的问题,应该同时注重全身的调节。从机体的整体观念出发,才能取得好的疗效。伤科内外治法,从全身论治及分期辨证施治,均有独到之处,较西医单纯局部治疗优越。临床上将内伤证分为伤气、伤血和气血两伤,或根据伤势深浅分为伤表皮、伤经络、伤筋骨、伤脏腑等。由于气血循行于经络,且相辅相成,故伤气比伤血,伤血比伤气,不过两者所伤轻重不同而已。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气血兼顾各有偏重。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枝节,故除局部施以治疗,还要根据受伤部位、时间、经络、脏腑加以辨证施以内治,方能收到预期的疗效。 导师认为骨折早期,跌打损伤,必使血脉受损,恶血留滞,壅塞于经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素问缪刺论》曰:“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故受伤后有瘀血停积者采用攻下逐瘀法。损伤后有气滞血瘀者,采用行气活血法。对损伤引起的错经妄行、创伤感染、火毒内攻、热邪蕴结或壅聚成毒等证采用清热凉血法。 导师在对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始终坚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原则,能辨证地处理好骨折治疗中的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内外用药的关系,最大限度的做到骨折复位不增加局部软组织损伤,固定骨折不影响功能锻炼,因而可以促进全身气血循环,增强新陈代谢,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齐头并进,可使患者早日恢复工作、生活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