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二)

合集下载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梳理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梳理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重点突破: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革?一、政治: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分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2.列国纷争(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2)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3)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原因:P9学习聚焦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礼崩乐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

*春秋是奴隶社会瓦解的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建立的时期【知识拓展】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比较战争春秋时期争霸战争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性质以尊王为旗帜,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以统一为目标,前期是封建兼并战争,后期是封建统一战争影响削弱奴隶主贵族势力,促进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促进了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3.民族关系:“华夏”认同(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二、经济: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1)农业:①生产工具: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③劳作方式:从集体农耕转变到小农经济④水利: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孔子和老子的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百家争鸣中孔子的思想文字【学习过程】导入东周从周平王东迁开始,分为春秋:BC770—BC476年;战国:BC475—BC221年。

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新课讲授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时代2.战国七雄:群雄兼并的时代(1)三家分晋: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2)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3)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探究材料: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論語·季氏》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与西周统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的变化:1、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2、诸侯势力崛起3、权力下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层)4、国家:统一→分裂小结:特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二) 华夏认同(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探究:材料:……提到战争,人们往往与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等情况联系在一起……春秋时期便处于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当时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大国争霸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4年)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4年)

课题名称第2课巨变时代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目标1.时空观念: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演变,利用《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 形势图》,了解诸侯纷争形成的地域和相关政治形势的变化。

2.史料实证:展示相关史料,把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表 现,以及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基本内容。

3.历史解释:以相关史料为依据,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关 系,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探究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4.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史时,理解社会经 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对上层建筑变革的影响,认识中央集权形成和社会转型 的历史发展趋势。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感悟列国纷争下的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从经济发展和 变法运动中树立顺应形势,锐意进取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民族交融、经济发展、思想繁荣、变法运动的基本 史实及其内在逻辑。

教学难点 “百家争鸣”和商鞅变法的历史评价、改革运动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教 具 1、教师准备:多媒体、黑板、粉笔、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笔记本、教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一个所谓“轴心时代”的观点。

公元前800年至 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这段时期,是人类 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

本节课来学习这一时期的中国。

这一时期大致是中国的 春秋战国时期。

其基本特征是“巨变”。

我们以“巨变”为主题,对教材进行 必要调整,进入新课。

新课讲解一、巨变之源——经济之变引导学生阅读第二子目第一段,结合材料、图片分析思考:观察图片,春秋战 国社会经济出现哪些新变化?▲春 秋时 期穿 有鼻 环的 牛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参考:工具进步、生产发展、农、工、商都获得发展。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思考进入 新课阅 读 教 材,梳理信 息 :思考:战国青铜器都江堰水利工程铁犁牛耕图▲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行业主要表现完成填空 阅读教材 完成表格概 括 发 展 顺序补 充 相 关 知识阅读材料总结农业铁 制 农 具 开 始使 用 ,牛 耕 技 术得 到 推 广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安徽芍陂)手工业冶 铁技 术出 现 分工更加细密商业货 币流 通 广 泛涌 现 出 一 批商 业 城 市 工商业主聚集大量钱财思考梳理经济新变化内在逻辑关系。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孔子、老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学习重点】了解诸侯纷争的相关史实;了解华夏观念的形成过程;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了解各国变法的内容措施及意义(以商鞅变法为例);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表现(以儒、法两家为例)【学习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时代背景【学情分析】关于本节课的历史学生在初中多有接触,但只是对具体的史实有所了解。

因此,本堂课在初中的基础上做到进一步加深,开拓学生的视野。

不仅知道一件事是什么,更要知道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工具】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辅助教学,内容包含这一时期相关史料、板书设计等;本课安排1课时。

【新课教授】导入:公元前770年,也就是在西周灭亡的第二年,周平王(宜臼)东迁洛邑,建立东周。

在历史上,我们又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期,那么在这两个时期,中国又形成了一个怎样的局面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我们先来看一下课标根据课标需要大家掌握1.课标要求: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和战国的具体时间划分以及名称的由来我们来看一下两者的解释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

因孔子所著《春秋》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

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3.那么在春秋和战国时期,政治上出现了怎样的变动(政治上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部分内容: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及黑板上上面材料回答该问题。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17张)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17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历诸史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目录
壹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贰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叁 孔子和老子 肆 百家争鸣
史料阅读:
春秋以后,周王渐失天下共主的地位,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历史遂进 入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经济上,铁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政治 上,权力纷争,政权下移,诸侯间强国纵横,迭为霸主,旋而造成七国争雄 的态势;时势的激荡,促进了文化思想界的活跃,呈现出诸子百家、竞相争 鸣的局面。
2. 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 十年》。
➢ “华夏”的特征是什么?
文明的先进和优越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 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 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春秋时代,华夏诸大国 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与四夷斗争,护卫和扩大了华夏文明,属于“四夷”的秦、 楚等国则开拓国土,力图争霸中原,但还是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而在战国时期, 秦、楚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 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基础上,“大一统”理 论指导下的七国争雄以秦统一中国告终,中国形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战国
法家
战国
代表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邹衍 墨子 韩非
主要思想主张
核心“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仁政;性善论 隆礼重法;性恶论 核心“道”;无为而治;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崇尚逍遥自由 五行“相生相胜”(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节俭;兼爱;非攻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世界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原因及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认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动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通过百家争鸣的背景分析,培养学生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

2.时空观念理清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脉络,特别是时间的分期,认识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时代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研究课件中文献史料,历史图片以及教材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观点方法。

4.历史解释解释什么是“诸侯争霸”、什么是“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培养解读历史材料、科学解释历史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本课教学,培育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国家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国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表现,商鞅变法的内容,百家争鸣时期的各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转型,百家争鸣的原因及意义时空思维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言框新课讲授:一、基础知识梳理二、重难点问题解析(一)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评价,影响时间:第一次始于公元前356年,第二次于公元前350年。

内容: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增加税收)②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有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得罪旧贵族)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④“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井田制在秦国瓦解,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政府收入)⑤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统编版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统编版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百家争鸣;(2)百家争鸣的形成原因,总百家争鸣的形成过程,探寻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采用“诸侯招聘””的思路创设情境展开教学,从诸侯为发布招聘信息内容去探寻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从诸侯面试各个学派代表人,了解百家争鸣的内容;通过面试过关的学派去探寻各学派的优劣;通过诸侯招聘的人才实践去探寻各国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

(2)本节课教学过程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引导为辅助手段,关注课堂启发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探手可得结论和全面思考和探究的机会。

(3)体现课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理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诸子百家学习,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联系现实,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华夏民族发展,发挥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难点: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播放稷下学宫视频(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是哪里?)今天我们将走进视频中的百家争鸣。

一、背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

“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其目的都是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①经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徽,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来: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文化: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

(唯物史观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反过来又影响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存下决定社会意识)诸侯招聘:各学派纷纷投来简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