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 (共28张PPT)

——彼得· 曼德尔
森
欧盟贸易委员
知识结构
课堂小节
根据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 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二十多年里,从经济特 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多 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 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 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多 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
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
导 言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 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 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 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 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 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 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 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通过 对外开放,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
知识小卡片:有关特区的知识 第一,特区为什么不是旧时 的租界? 第二,特区的所有制形式 “特” 在哪里? 第三,特区的经济活动“特” 在哪里?
概念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 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 特殊渠道。 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 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 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 “特”的表现: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第二 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1.浦东开发的目的:
①.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发长江沿岸城市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③.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森
欧盟贸易委员
知识结构
课堂小节
根据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 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二十多年里,从经济特 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多 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 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 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多 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
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
导 言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 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 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 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 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 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 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 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通过 对外开放,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
知识小卡片:有关特区的知识 第一,特区为什么不是旧时 的租界? 第二,特区的所有制形式 “特” 在哪里? 第三,特区的经济活动“特” 在哪里?
概念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 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 特殊渠道。 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 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 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 “特”的表现: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第二 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1.浦东开发的目的:
①.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发长江沿岸城市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③.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 (共53张PPT)

D 2、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B. 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C.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
D.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C 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哪一个水利工程
的最高评价( ) 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
• B 五千年左右
• C 七、八千年 • D 一万年左右
D
课堂练习
• 2、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以下三个
• A 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 B 西亚、中南美洲和东欧
• C 西欧、中南美洲和东亚
• D 西亚、拉丁美洲和东亚
A
课堂练习
• 3、中国原始农业在种植业方面,北方以()为主, 南方以()为主。
它也是将土地开成一 条条沟和垄,因为第一 年种在沟里,第二年在 垄上开沟,垄和沟轮换 耕种﹐所以称代田法。
耕耙耱技术
耕耙耱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精耕细 作技术,在北方是耕耙耱,在南方是耕耙技 术。
耕是指耕地;耙是指把土块弄碎;耱是用 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
耙
耱
都江堰全景
外江 内江
鱼嘴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 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 都江堰。 (余秋雨)
玉米、甘薯
羊驼
水稻、粟
狗、猪、鸡、 水牛
(二)奴隶社会的农业 (夏、商、西周)
1、生产工具: 耒耜、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 2、生产技术: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3、农作物: 粟、稻、黍、稷、麦、桑、麻 等 4、土地制度: 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5、耕作方式: 集体耕作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040人民版PPT课件

早期农业(原始社会、夏商周)
1、原始农业的产生(距今1万年) 1)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农业格局:南稻北粟(世界最早种植)
北方:黄河流域——旱地——粟麦 南方:长江流域——水田——水稻
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 格局?
气候不同,地理条件
半坡遗址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3)灌溉工具:
现代筒车
3)唐朝:筒车
4)宋代:水力高转筒车 、水转翻车 高转筒车
5)明清:风力水车
典型例题分析: 1.水利工具是农业进
步的基础,与图1相比, 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进步之处在于( )
A.利用杠杆原理汲水方便省力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C
D.能够利用鼓风冶铁
历史必修② ——古今中外的经济史
中国 世界
古代
近代
现代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1. 基本结构:
农业:农耕和家庭手工业一起并称中
国古代农业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民间作
坊手工业
商业:大小商人从事的买卖活动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早期农业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千年不绝的山火”
文献记载
云南布朗族至今刀耕火种
“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 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
饶财。” ——《盐铁论》
刀砍草木 纵火烧荒 犁土播种 经常迁徙
2 、生产工具:
石、木、骨制农具:耒(lěi)耜(sì) 、石锄、石犁、石镰。 商周出现青铜农具(很少)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ppt课件

(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农器篇
(二)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水利篇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田制篇
(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
器篇
《白虎通》云:古之人民,
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用之天
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lěi sì),教民农业,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
——《农政全书校注·经史典故》
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因此,它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
土地兼并,而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封建国家的性质决定
——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
材料二:在封建社会,由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
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而使土地占有关系很不固定,
土地买卖盛行,这就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
No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Image
淳安中学 洪秋昱
读农书 学农史 走进农耕文明
徐光启著(明) ,《农 政全书》共60卷,50多万
字,内容非常详尽。全书
共分为十二目。分别是农
本、农事、农器、水利、
田制、 树艺、蚕桑、蚕
桑广类、树植、牧羊、制
造、荒政。
——《农政全书导读》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农政全书校注·田制》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田制篇
井田制 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
国有制度,井田制出 现于商朝,到西周时 已发展很成熟。
思考:井田制产生于什么时期?在此之后又确立什么新 的土地制度?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田制篇
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家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农器篇
(二)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水利篇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田制篇
(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
器篇
《白虎通》云:古之人民,
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用之天
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lěi sì),教民农业,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
——《农政全书校注·经史典故》
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因此,它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
土地兼并,而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封建国家的性质决定
——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
材料二:在封建社会,由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
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而使土地占有关系很不固定,
土地买卖盛行,这就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
No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Image
淳安中学 洪秋昱
读农书 学农史 走进农耕文明
徐光启著(明) ,《农 政全书》共60卷,50多万
字,内容非常详尽。全书
共分为十二目。分别是农
本、农事、农器、水利、
田制、 树艺、蚕桑、蚕
桑广类、树植、牧羊、制
造、荒政。
——《农政全书导读》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农政全书校注·田制》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田制篇
井田制 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
国有制度,井田制出 现于商朝,到西周时 已发展很成熟。
思考:井田制产生于什么时期?在此之后又确立什么新 的土地制度?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田制篇
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家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PPT课件

C
.
16
.
17
三、居室建筑的变化
四合院 传统建筑(北方)
上海滩老洋房 中西合璧
.
别墅 新式住宅
18
.
19
.
20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21
•
• 第二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 基本要求:了解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 通讯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 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
12
四、原因: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
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的侵略,
外因
西学东渐:
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 活方式的涌入;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 政治变革: 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
事件的推动;
经济发展: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
内因
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 1.发展历程
• (1)传统工具:轿子、马车
• (2)近代交通发展:
• A.人力交通工具:洋车、三轮车、自行车
• B.机械交通工具:电车、汽车、火车、
•
轮船、飞机
(3)新中国现代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多层次性
2.特点:(1)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
(2)各地发展不平衡
(3)各层次交通. 工具并行应用
体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 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改 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22
• 第二节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一、交通工具更新 • (表现、特点、原因、影响)) •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 (邮政通信、电报、电话的发展)
.
16
.
17
三、居室建筑的变化
四合院 传统建筑(北方)
上海滩老洋房 中西合璧
.
别墅 新式住宅
18
.
19
.
20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21
•
• 第二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 基本要求:了解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 通讯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 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
12
四、原因: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
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的侵略,
外因
西学东渐:
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 活方式的涌入;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 政治变革: 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
事件的推动;
经济发展: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
内因
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 1.发展历程
• (1)传统工具:轿子、马车
• (2)近代交通发展:
• A.人力交通工具:洋车、三轮车、自行车
• B.机械交通工具:电车、汽车、火车、
•
轮船、飞机
(3)新中国现代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多层次性
2.特点:(1)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
(2)各地发展不平衡
(3)各层次交通. 工具并行应用
体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 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改 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22
• 第二节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一、交通工具更新 • (表现、特点、原因、影响)) •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 (邮政通信、电报、电话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洋务运动》课件 (共19张PPT)

思维点拨: 1、整体、经济、政治等。
2、制度落后。
3、器物之变和制度之变。
三、甲午战败、举国震惊 ——历史的反思
【材料五】 国人之经营丝厂业者,则自黄佐卿(宗宪)先生始。黄君 于1882年首建丝厂于沪上北苏州河沿岸,丝车仅一百部, 定名称为公和永。怡和与公平洋行接踵而行,各建一厂, 每厂亦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是年,三厂建筑告竣。越年,同时开工。斯时运用缫丝机 械尚无相当人才,三厂乃延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 务。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 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须时,周转 为难。自光绪八年(1882年)至十三年(1887年),营业失 败,三厂资本耗损殆尽。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送政务司丹拿返国序》 (注:政务司为港督隶属下行政机构,丹拿:人名)
1、阅读材料四,归纳王韬眼中香港的变迁及原因。 2、以王韬的视角分析中国败因何在? 3、从这个角度出发,王韬的强国之路和洋务派的强国之 路有何不同?
三、甲午战败、举国震惊 ——历史的反思
1、阅读材料四,归纳王韬眼中香港的变迁及原因。 2、以王韬的视角分析中国败因何在? 3、从这个角度出发,王韬的强国之路和洋务派的 强国之路有何不同?
二、引西学、办洋务 ——中国的应战
材料二
问:根据材料二、三,判断洋务运动成功与否?
三、甲午战败、举国震惊 ——历史的反思
材料一 :晚清大事年表(续)
时间 1840-1842年 1851-1864年 1856-1860年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甲午战败、举国震惊 ——历史的反思
反思之一:器物之变不充分。经济环境制约。 反思之二:制度落后,制度之变势在必行
三、甲午战败、举国震惊 ——历史的反思
2、制度落后。
3、器物之变和制度之变。
三、甲午战败、举国震惊 ——历史的反思
【材料五】 国人之经营丝厂业者,则自黄佐卿(宗宪)先生始。黄君 于1882年首建丝厂于沪上北苏州河沿岸,丝车仅一百部, 定名称为公和永。怡和与公平洋行接踵而行,各建一厂, 每厂亦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是年,三厂建筑告竣。越年,同时开工。斯时运用缫丝机 械尚无相当人才,三厂乃延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 务。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 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须时,周转 为难。自光绪八年(1882年)至十三年(1887年),营业失 败,三厂资本耗损殆尽。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送政务司丹拿返国序》 (注:政务司为港督隶属下行政机构,丹拿:人名)
1、阅读材料四,归纳王韬眼中香港的变迁及原因。 2、以王韬的视角分析中国败因何在? 3、从这个角度出发,王韬的强国之路和洋务派的强国之 路有何不同?
三、甲午战败、举国震惊 ——历史的反思
1、阅读材料四,归纳王韬眼中香港的变迁及原因。 2、以王韬的视角分析中国败因何在? 3、从这个角度出发,王韬的强国之路和洋务派的 强国之路有何不同?
二、引西学、办洋务 ——中国的应战
材料二
问:根据材料二、三,判断洋务运动成功与否?
三、甲午战败、举国震惊 ——历史的反思
材料一 :晚清大事年表(续)
时间 1840-1842年 1851-1864年 1856-1860年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甲午战败、举国震惊 ——历史的反思
反思之一:器物之变不充分。经济环境制约。 反思之二:制度落后,制度之变势在必行
三、甲午战败、举国震惊 ——历史的反思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优质PPT课件

夏、商、周:官府垄断 (“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继续发展
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收归官办
4、主要成就和影响:
领先世界的冶金业; 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历史悠久;素 称发达;世界 领先。
第二页,共29页。
(1)高超的冶金技术:
技术 冶铜技术 冶铁技术
炼钢技术
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晚期:掌握 商周时代:繁荣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铁剑 )春秋战国:使用铁农具,并推广 两汉:高炉炼铁 东汉: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两汉:炒钢技术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夺得千峰翠色来。”五代人徐夤赞叹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 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诗歌、文献的描写越是优美,越引得人们去考证、猜想,以致于出 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而秘色瓷究竟“秘”在何处,知道的人却越
来越少,也就越发加剧了这种瓷器的神秘感。
第七页,共29页。
鉴宝
当一回文物鉴定专家,请同学辨别其它宋朝五大名窑的瓷器。
“瓷器大国”
第二十页,共29页。
探究小结: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何特征?
1、中国古代手工业是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三种家经庭营手形工态业并存。
材料一:在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种类较少,只有石器、骨角器、陶
器、纺织、酿酒、编织部门;奴隶社会增加了冶铜业,封建社会又增加 了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明清时代的某些手工业部门, 如制瓷、制糖、矿冶、井盐等行业的部分手工工场中,都已具有相
"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
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
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
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中国艺 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必修二,历史,第一课,ppt,课件

12(2009·淄博模拟)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 ( 淄博模拟) 淄博模拟 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 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
双 齿 木 耒 复 原 及 使 用 方 法 示 意 图
• 4.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 A.刀耕火种 . B.耜耕 . C.石器助耕 . D.铁犁牛耕 .
5.《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 《吕氏春秋》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 无所匿其力也。 无所匿其力也。”这段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 • A.春秋时采用铁器和牛耕技术 . B.私田主人的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 . C.私田数量急剧增加 . 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
白渠
漕渠
漕渠
翻车的模型
筒车
5、评价: 评价: 积极方面: 积极方面: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精耕细作的发展。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精耕细作的发展。 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 政权的安危。 政权的安危。
消极方面: 消极方面:
承担沉重的赋役;抗灾能力差;(脆弱性) 承担沉重的赋役;抗灾能力差; 脆弱性) 自己自足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很难扩大再生产, 自己自足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很难扩大再生产,近代 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落后性) 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落后性)
4、小农经济地位: 小农经济地位:
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基本模式 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主导地位。 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 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IMF)
(WB)
关贸总协定 (GATT)
世界经济三大支柱
世界贸易组织 (WTO)
25
21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世
国 际Leabharlann 关界 银货 币
基 金
贸 总 协
行
组 织
定
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
22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世
国 际
关
界 银
货 币
基 金
贸 总 协
行
组 织
定
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
23
议一议: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后,有 人认为它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有人认 为它只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工具。你同意 哪种说法?为什么?
第23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的形成
1
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后 资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本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银行
主
义
经
济
体
系 国际贸易体系 关贸总协定
的
形
成
2
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背景: (二)、建立 (三)、运行:
(四)、特征: (五)评价: (六)瓦解
3
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中国政府除了政府拨款外,还向国世际界货银币行基金组织申请贷
款援助.
以上两国政府的做法对吗?如果你是两国政府的
领导人资应金该缺向乏那找个世组行织、申货币请贬援值助找?基金
11
要点探究
12
(四)、特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各成员国有义务实行固定的汇 率制,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 美元与黄金的 比价固定。
(一)、背景: 1、经济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必要
△阅读课文P103第1段小字 你觉得很多人的这种看法有道理吗?
有一定 经济危机 倾销战 关税战 危机加深 的道理 二战爆发 资源和资金不足的德意日结盟 △基于对经济大危机和二战反思,有识之士有何主张? 建立有效的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
4
5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积极:①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②反映了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
③有利于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 的稳定。
消极:美国拥有特殊地位。它满足了美
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确立美国在相
当长时间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24
小
结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升 华
(以美国为中心)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比重(%)
6
(一)、背景:
1、经济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必要
2、二战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契机
①德意日战败,百废待举
②英法实力大为削弱
③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④英国金融霸主地位丧失
3、美国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工位业产—量—占动53.力4%
出口贸易占32.4%
△会议基本上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 定》,这说明了什么?
经济实力决定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9
(三)、运行: 1945年成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阅读课文P104第2、3段,寻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 世界银行的宗旨是什么?
10
合作探究一:
1、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向世界其他地区蔓延,北欧小国冰
△美国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基黄金础储是备什占么74?.5%
经济实力
(250亿美元的储备) 7
(二)、建立
1、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1944年夏 1944年夏,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布雷
顿森林召开, 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 ”。
8
(二)、建立 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1944年夏
会议最终基本上按照美国 的方案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 定》,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 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国际货币金融 体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
13
35美元=1盎司黄金(31.1035 克)
14
“各个行星 围绕着太阳 转,各国货 币转绕着美
元转。”
——美国财政部长福勒 15
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积极影响
一定程度上稳定世界金融货币秩序; 促进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它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确立美国在相当长时间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16
17
18
19
20
二、国际贸易体系
1、原因:
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深了 世界经济大危机
△美国为什么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有利于美国商品输出
2、确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署(1947年) 目的: 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3、影响
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岛近来陷入困境。在短短的两周时间里,冰岛最大的三家
银行相继宣布破产、冰岛股市出现暴跌、冰岛货币克朗大
幅贬值,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由于外债数额巨大,冰岛
整个国家都有可能面临“破产”。由于无力独自应对金融
危机,冰岛政府目前正在积极寻求外国援,冰岛政府还准
备国际向货世币界基银金行组申织请援助。
2、今年是中国汶川地震一周年,震后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