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曾子学校高中政治 哲学生活 第九课 第一框 矛盾的含义 基本属性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九课到第十二课知识点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就在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1)二者相互联结。
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
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课件:第九课矛盾观

区 别
联 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无处不在——空间上) 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时时有矛盾、无时不有——时间上) 在这一过程中只存在矛盾的差别问题,不 存在矛盾的有无问题。 所以,整个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
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
提示: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
件的),是现实的(不是主观想象的),转向 对立面。
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 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道德经》 没有黑,就无所谓白;没有丑,也无所谓美 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没有正确,就没有错误 没有先进,就没有落后;没有战争,就没有和平
矛盾就是事物,矛盾就是问题,矛盾就是世界, 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推动事物发展,就是要解决 矛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属性——同一性,
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
本属性。
固有的——客观的 基本属性——不可缺少
(2)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 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 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 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喜 —— 悲 吸引 — 排斥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变异 攻 —— 遗传 — 守 永恒的。 法制 强—— 弱 民主—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暂时的。 深—— 浅
战争—
和平
哲学所讲的 “斗争性”
包括一切差异和 对立——共性
高中政治第九课矛盾知识点归纳课件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8
1 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体现了事物 2 矛盾双方( )
A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 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 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2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 难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下面关于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2020/12/18
13
10 “梅雪争春未肯降,诗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首诗体现的 哲理是:
A、矛盾双方具有对立性,他们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B、矛盾双方具有统一性,他们互相依存 C、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发展
2020/12/18
11
7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表现在 A.普遍性就是特殊性 B.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C.普遍件是特殊性的总和 D.普通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8 阶级矛盾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来说,是矛盾的特殊性,但对于阶级社会来说,则是矛盾的普遍性。 这说明了
A.普遍性和特殊性 是一致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C.普遍件是特殊性的总和 D.普通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B.发展的观点 C.抓主要矛盾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2020/12/18
15
13 《反分裂国家法》,是包括大陆和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台湾当局误导、 裹胁一部分台湾民众假冒“民意”与祖国人民对抗,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也改变不了代表 中国根本利益的主流民意。其哲学依据是( )
高中政治第九课矛盾知识点归纳课 件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9.1:
“冤家路窄”
不剪: 冤家路窄,利益有冲突
甲乙构成一对
甲 乙
矛盾
对立 统一
剪之: 你死我亡,一绳系两命
高矮、胖瘦等都包含了对立统一关系, 同学们还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
一、矛盾的含义
对立
辩证矛盾
统一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1、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
和平
挑战极限:一组同学“只吸不呼”, 另一组同学“只呼不吸”看谁坚持 的时间长?
说一说:长时间只“只呼不吸”或“只吸 不呼”行不行?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1、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的属性。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 趋势。 2、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 属性和趋势。 (1)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 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
性。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呼:呼出二氧化碳(出人体) 吸:吸入氧气(入人体)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 贮存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它们是两
种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
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是统治 者,剥削者,而无产阶级是被统治者,被 剥削者,它们的地位和利益是根本对立的,
A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 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着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 物极必反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

中 国 人
黄 种 人
个性——共性
人
个性——共性
动 物
个性——共性
生 物
个性——共性
问题:上述事例说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上述事例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 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 的关系。
水果是对苹果、菠萝、葡萄等具体水果的概括,它 水果: 存在于具体的水果之中。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 们是不能找到一个既不是苹果,也不是菠萝、葡萄 等具体水果的水果。 问题:上述情况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 的什么内容? 上述情况说明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 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高
低
问题:不同社会制度的依次更替,表明了矛盾特 殊性的那种情形?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不同 的特点。
下面成语或者俗语哪些是违背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原理的,哪些是符合这一原理的?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千篇一律;一刀切; 对症下药;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抽薪止 沸;入乡随俗;张冠李戴;生吞活剥;生 搬硬套;火上浇油 ;不分青红皂白,各打 五十大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 匙开一把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东施 效颦 ;邯郸学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 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 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提 示:哲学上所说的 “斗争性”与日 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的关系。教 材P68专家点评)。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 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同化作用贮存能量,异 化作用释放能量,它们 是两种相反的作用,是 相互排斥的。 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 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 是统治者、剥削者,而 无产阶级是被统治者、 被剥削者,两者地位和 利益是相互对立的。
高二政治哲学与生活第九课知识点

高二政治哲学与生活第九课知识点1、什么是矛盾?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
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第九课 第一框高中政治哲学生活

Ⅰ、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 各有解释 世界上事物之所以千 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一学生提出:“打人与被打有何不同”,请教老师。 历史老师:打人是侵略者,被打是受害者。 英语老师:打人是主动式,被打是被动式。 物理老师:打人是施力,被打是受力。 教导主任:各记大过一次。 …… 上述事例告诉我们不同的学科研究的矛盾不同。
【初露锋芒】
3、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 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 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确没有立即跳出去而 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 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所以危” 而“安”,其哲学道理是 ①认识“危”的条件、根源和前景是实现“安”的必要前提 ②认识“危”的必然性,则可以安之若素、泰然处之 ③认识“安”与“危”的依存、贯通关系,顺应和迎接安危转化 的趋势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小结】
矛盾 同一性 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斗争性 相互排斥 相互斗争相对的来自绝对的对立统一
一分为二
判断改错: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矛盾越少越好。 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 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 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斗争性以同一性为前提,同一性寓于斗争之中。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矛盾)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和区别
①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而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包含都是有条 件的,受一定条件的制约。斗争性则是无条件的,不 受条件的制约。
②联系: A、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作用
(2014江苏高考)步入大数据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数据 的存储问题。 有研究表明,用于即时访问的“热数据”, 最好用闪存;而那些即时性不强,人们又经常使用的“温 数据”则应保存在磁盘里;用于长期存档的“冷数据 ” 就适合用专用磁带记录。 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必修4
生活与哲学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考点一: 矛盾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A、不能把哲学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逻辑矛盾——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 一、相互打架的现象;哲学矛盾——指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既 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及其运动过程。
(2013新课标)M中学不惟分数论英雄,而是努力发现每 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同时,设 置道德之星、体育之星、科技创新之星、艺术之星、劳 动之星等奖项,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从而营造了“人 人有才、个个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该校的评价实践 表明( )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是科学评价学 生的前提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科学评价是学生成长进步的 根据 ③矛盾特殊性原理是学校因材施教、培养人才的重要哲 学依据 ④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学生的个性通过不同的 评价来表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框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一温故知新
1.事物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对我们有何要求?
2.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分别是什么?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矛盾的含义,能区分哲学上的矛盾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的区别;理解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重难点: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三新知导学
(一)矛盾
1.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矛盾的含义:
3.方法论:
提示:哲学上所讲的矛盾≠生活中所讲的矛盾(矛盾双方斗争性的具体体现);哲学上所讲的矛盾≠逻辑矛盾(人们主观思维上的前后不一致)。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
(1)含义:
(2)体现:
2.矛盾的斗争性:
(1)含义:
(2)体现
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提示:关于矛盾基本属性的两大方法论
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我们应当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
第二,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和统一性不可分割,我们应当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四合作释疑
1.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2.我们能不能说强和善是一对矛盾,弱和恶是一对矛盾?
3.哲学上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有何关系?
4.如何正确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矛盾越多越好。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含义
含义
矛盾同一性
基本属性体现
含义二者关系其方法论
斗争性
体现
六当堂达标
1.《老子》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其不善已。
”这说明()
A.善和恶不是客观的,是人们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东西
B.在美丑、善恶的矛盾中,美与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C.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D.美与丑、善与恶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2.著名作家姚雪垠有句名言:“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
”这句话主要体现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3.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
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B.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C.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D.前事不忘,后事不师
4.莎士比亚著作《哈姆雷特》的经典名句:“生存或毁灭,这是个问题。
是否应该默默的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
此二抉择,究竟是哪个叫崇高?”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
①生存或毁灭是两个不同的矛盾②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的属性③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科学的方法论④不同矛盾的相互斗争促进了事物的发展
A. ①④
B. ③④
C. ②④
D.②③
5.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
而宋代王安石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
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6.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认为,做好2013年经济工作,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开好局。
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说明如何处理好“稳”和“进”之间的关系?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框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四合作释疑
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正是由于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 我们不能这样认为,矛盾双方应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而“强和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善与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因此,我们可以说“强和弱”共处与矛盾统一体中,“善与恶”处于一个矛盾体中。
3.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4. (1)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它的意思是说,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没有同一也就无所谓斗争,无论离开斗争或离开同一,都不能称其为矛盾。
首先,同一离不开斗争。
具体地说,第一,依存离不开斗争,第二,转化也离不开斗争。
其次,斗争离不开同一。
(2)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5.(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斗争的关系推动着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
但这并不意味着矛盾越多越好。
(2)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以矛盾的客观性为前提的。
矛盾是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事物包含多少矛盾,这些矛盾如何推动事物发展,这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事物的发展不在于矛盾的多与少,而在于事物自身决定了它该由什么样的矛盾来推动自身的发展
六当堂达标
1.C 2.B 3.A 4.D 5.A
6.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求我们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稳”和“进”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双方既存在一定的对立,又具有统一性。
(2)“稳”和“进”作为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贯通。
稳是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就没有进;进是稳的方向,稳是为了进,没有进,稳就失去了意义。
稳中有进,进中包含着稳。
(3)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只有保持经济社会稳定,才能积小成为大成,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4)在二者关系问题上,应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将“稳”和“进”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