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扬古雅古朴——记沈资源和他的漆画艺术
自然遗产概论论文——泥金彩漆

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金彩漆摘要:大自然和人类在古老的地球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后人在瞻仰那些辉煌硕果时,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人的聪明才智而叹服。
今天,那些自然和文化遗产依然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财富。
本文主要从泥金彩漆的特征、制作、历史发展、流传原因、器物作用及遗产保护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金彩漆进行阐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金彩漆历史发展流传原因遗产保护前言:我的家乡——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地处浙东沿海,经济发达,人民的生活殷实富裕。
古时的乡里人家往往储备有大量的木头,准备在嫁女或娶媳妇时,派上用场。
男方家父母在娶媳妇前要做一张大木眠床给儿子;女方家则要置办红妆家具。
两家做的都是竹木器活,完工之后,就要进行外表装饰。
为使器具外表绚丽多彩,往往会选择工艺方式——泥金彩漆,即在木胎漆胚上堆塑、沥粉、泥金彩绘。
在2010年,宁海县申报的“宁海泥金彩漆”,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项目类别,序号13。
泥金彩漆(称为宁波特艺漆器)是我国一种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品种,它的历史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母渡文化;它也是宁波传统工艺“三金”之一,是一种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漆器工艺。
明清之际达到鼎盛,考证《浙江通志》里有记载,有文字记载已有550年历史。
现在宁波范围内仅在宁海有几位民间艺人还保留此项传统手工艺。
一、主要特征泥金彩漆是一种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漆器工艺。
泥金彩漆主要是在木制还件上,将打成薄片的金银箔碾成粉状,调入漆料后或涂或描或填,并采用蚌壳片、镜片、砂会、沥粉等工艺技法精心装饰;也有以竹片;竹编为胎的。
泥金彩漆在明清时遗留下来的描金漆器,仍金光灿灿,可见泥金质量之好。
宁波生产的一批“鼓凳”、“红楼十二金钗”等仿古工艺品,制作精巧,人物造型逼夏,烁烁闪光,又富有立体感,很受外商欢迎。
大美漆画从历史中走来

大美漆画从历史中走来作者:来源:《科学之友》2019年第04期我囯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是大漆髹饰技艺的发祥地,《韩非子·十过篇》即有“虞舜做食器,流漆墨其上。
禹做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的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由于光亮洁净,具有轻便、隔热、耐腐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替代了青铜器。
汉的夹纻,唐的堆漆、金银平脱,宋的素髹与雕漆,清的脱胎,悠悠八千载,大漆艺术穿越历史而来,为中国人的生活增添了千文万华的精彩。
漆画是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
作为中国大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漆画具有绘画和工艺双重属性,它既是艺术品,又是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装饰品,成为壁饰、屏风和壁画等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漆画所依附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有在各种器型上作装饰的,也有在屏风上作寓意故事主题绘画的,更有在建筑家具上描绘的,木制、皮胎、竹胎等日常用具多用漆髹彩绘。
漆画既有装饰性、抽象化的动植物纹样,也有写实性的情景绘画,其内容多与器物造型紧密配合。
漆画所需材料除漆之外,还有金、银、铅、锡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
入漆颜料除银朱之外,还有石黄、钛白、钛青蓝、钛青绿等。
此外,漆画技法繁多,依据其技法不同,又可分为变涂、堆塑、磨绘、刻填、镶嵌、描绘、罩染、髹凃等八种。
中国漆画的历史可以从出土文物中窥见一斑。
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的朱漆碗已有7 000年的历史,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漆瑟有2 000余年的历史。
著名的还有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漆棺、山西大同出土的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等。
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木板漆画中国漆艺的历史是从7 000年以前河姆渡文化时期开始的,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第三文化层中发现了一件朱色木胎漆碗,这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早的漆器。
中国古代漆艺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迎来第一个高峰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漆工发明了生漆和桐油(古称“油漆”)混用的技术,漆艺用色逐渐丰富起来,不再唯红黑二色。
漆艺的继承和发展研究论文

漆艺的继承和发展研究论文内容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漆艺在设计思想、材料工艺等方面都正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
文章通过对传统漆艺与现代漆艺的研究和分析,更深入地把握漆艺之文化精髓,并结合对日本、韩国的漆艺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借鉴,从各个层面提出中国现代漆艺发展的策略,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漆艺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漆艺传统现代装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和使用漆的国家,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从新石器时代发展至战国和汉代,漆器工艺发展较快,应用范围也变得十分广泛。
秦汉是漆艺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漆器因受到绘画的影响,打破了平涂的风格,出现了晕色技法。
唐代发展了金银平脱漆器和雕漆漆器。
宋元两代,戗金、雕漆等技艺进一步发展,漆器更加繁荣。
明代和清代,中国漆器发展直至全盛时期。
中国的漆艺不但形成了自己艺术史上最为灿烂辉煌的乐章,而且影响了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漆艺发展,并逐渐流传到欧洲乃至全世界。
然而,现代中国漆艺已明显落后于日本和韩国。
2007年3月28日的《光明日报》刊登了《七千年漆艺能否熠熠生辉?》一文,指出了目前我国漆器行业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不断萎缩的状况。
如此现状,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传统漆艺1.传统漆艺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传统漆艺属于工艺美术,从《考工记》《髹饰录》等文人笔记史料和代代相传的工匠秘诀,成为我们了解把握传统漆艺设计思想和原则的窗口。
传统漆艺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设计思想。
从《考工记》的“材美工巧”到《髹饰录》的“巧法造化”都是主张因材施艺,合于自然、顺于自然,以返璞归真、自然天成作为造物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设计原则。
《髹饰录》第二章“楷法”中的“二戒”,即戒“淫巧荡心”和“行滥夺目”,就是要避免过分偏重装饰而失去造物的实用价值;保证产品的质量,不要让粗劣的“行货”在市场泛滥。
2.传统漆艺的表现语言传统漆艺的表现语言包括装饰技法、色彩语言和装饰纹样设计及造型设计这几个方面。
沈福文漆画中的中国元素

22
美术时空
ART EDUCATION RESEARCH
福文之所以用红色与黑色作为晨曦盘的颜色,是因为火红代表 国美术前途贺也。”此外,还有一些文化艺术界人士发表了对沈
沈福文漆画中的中国元素
□李婉莹
摘 要:沈福文出生在漆艺之乡福建省诏安县的一个漆艺之家,自幼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国画。他受到叔叔的影响开始接触传统 漆艺,并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沈福文处在中国新旧文化碰撞交替、西学东渐的时代,他一直致力于中国漆画的发展,带着一腔振兴 中国漆画的艺术热情东渡日本学习漆艺。在日本学成归来后,他对漆艺的理解日渐加深,并为中国漆艺的发展开辟出了新的道路。 在他的漆画作品中,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理念,即把中国元素融入漆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漆画艺术。
部有微曲之势,周身装饰富丽,头戴宝冠,肩饰巾带,天衣随身, 逐,在历经人生浮沉后依旧忠于本心的沈福文,是少有的具有
长裙曳地,右手持白色宝瓶,左手轻拿一枝杨柳,双足呈八字形, “匠气”的大家。他在自己的漆画中完美结合中国元素,成为中
踩在莲花之上。观音的慈悲和普度众生的仁爱情怀渗透其中, 国漆画史上的经典案例。
1947 年,“沈福文教授敦煌图案漆艺全国大展”展出了许多 变涂,根据设计意图确定装饰表现的技法,往往也会产生与设计
沈福文由敦煌采集的图案所创作的漆画。沈福文曾赴敦煌采 草图中不同的、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漆画的制作变成了创作的
风,凭借自己扎实的绘画功底,临摹并提取敦煌壁画的精髓,将 继续。沈福文将自己积累的人生经验和对自然的热爱都投入了
沈福文中国传统题材的漆画作品也十分多见。首先,以金 鱼为主题的《堆漆金鱼》(图 1),以大漆的黑为底色,未画水,却营 造出一种空幽的水中之景。沈福文笔下灵动而欢快畅游着的鱼 儿,展现出的不仅仅是他的人生境界,还有他对于虚实结合的理 解。当深厚的虚实结合功底与自己的人生体悟相结合,就呈现 出“不用画水也能感受到那种鱼儿在水中的自然、自在之感”。 摇曳的水草好像顾盼生姿的美人,红与绿这种中国传统颜色搭 配,却营造出不同的意境。金鱼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着“金 玉”,小巧玲珑,翩翩多姿,体态稳重,在水中锦鳞闪烁,沉浮自 如。这种鱼演绎着动静之间美的传奇,也是沈福文将中国元素 融入漆画的直接表现。沈福文将新堆漆法与研磨彩绘法相结
漆艺名词解释

漆艺名词解释漆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古代工艺美术家——姜千里明代漆艺家。
又名江千里,字秋水。
浙江嘉兴人。
擅长镶嵌螺钿工艺。
所嵌锦文精细无比。
代表作有云龙海水纹螺钿加金银片长方黑漆盒,现藏故宫博物院,锡胎嵌螺钿多宝黑漆描金执壶,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制作的食器,极为昂贵,有“杯盘处处江秋水”之称。
[名词解释]古代工艺美术家——沈绍安清代漆艺家。
乾隆时人。
福建福州人。
脱胎之术久已失传,沈绍安恢复了这一工艺。
做法先塑土为器,以绸或夏布和漆,层层敷之,待干后去土,漆器胎薄且轻,质坚固,加工精细,光彩照人。
制作的脱胎漆器,轻巧美观,真金碾泥为色,经久不变,一直作为皇家贡品。
[名词解释]古代工艺美术家——卢葵生(1779—1850)清代漆器工艺家。
字葵生。
江苏扬州人。
祖父是髹漆名家。
擅长漆砚,多宝嵌、雕漆、浅刻、八宝砂漆多种工艺。
所制百宝嵌梅花纹琵琶,高97厘米,最宽25.5厘米,嵌梅花一本,老干疏花。
花朵用螺钿琢成,花萼用剔红,梅干用椰子壳,利用壳面的天然节眼表现树木的鲮皴,用绿色染牙嵌成苔点。
右上侧五言诗绝句:“朗月侵怀抱,梅花寄皆音。
”下署“自在主人识”款。
另有梅花纹锡胎壶、仿紫砂漆茶壶等代表作传世。
[名词解释]古代工艺美术家——朱启钤(1872—1964)工艺美术理论家。
贵州开州(今贵州开阳)人。
早年从政,1930年,曾创办中国营造学社,从事建筑艺术研究,并对古代丝绣、漆器工艺等的历史造诣很深,曾编著出版有《丝绣笔记》、《存素堂丝绣录》、《女红传征略》、《漆书》、《哲匠录》等。
古代丝绣工艺收藏亦丰,后集印成《纂组英华》一书,为巨型精装图册,实物多为辽宁博物馆收藏。
此外。
还将我国久已失传、流落在日本的明代著名漆器专著黄大成撰《髹饰录》钞本在我国印行,对我国工艺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名词解释]古代工艺美术家——李芝卿(1894—1976)漆器工艺家。
福建福州人。
从事漆器七十多年。
早年曾赴日本学习漆艺;回国后,将传统漆艺和现代技艺相结合,使漆艺得到发展。
传承光大海派漆艺的博大精深——上海市级非遗项目“漆器制作技艺

传承人风采 Inheritors’Profile传承光大海派漆艺的博大精深——上海市级非遗项目“漆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师军访谈采访人:陈思旻受访人:王师军欣闻上海漆艺博物馆馆长王师军在2019年5月28日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漆艺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漆艺委员会主任,我感到非常高兴。
2013年,上海“漆器制作技艺”列入上海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项目。
上海漆器凭借独特的漆器雕刻技艺在众多地方性漆器髹饰技艺中亦占得一席之地。
王师军如何从一个漆器收藏爱好者转变到海派漆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从上海海派漆器艺术馆建馆人到构建海派漆艺产业化平台的追梦人,从单纯守护漆器到重塑漆艺辉煌,进而担任漆艺委员会主任,这些引发了我们的好奇和深思。
一、从爱好者到传承人漆器技艺传承至今,有近8000年的历史。
经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已开始制作和使用漆器,如今漆器已成为珍贵的工艺品,但漆器制作技艺如同许多传统技艺一样面临着失传。
您是如何与漆艺结缘,从一个漆器收藏爱好者转变为一名海派漆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的?说起我与漆器的结缘,如果真要追溯,可能要从我的幼年讲起。
我从小便是听着外公如何经营纱厂、外婆如何开办喷漆厂、太外婆的染坊如何手工染色这些故事长大的。
我对工艺美术的喜爱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我也未曾预料到我与工艺美术会结下如此深厚的缘分。
35岁的时候,在随闵行私营企业协会赴云南大理参加闵私希望小学落成暨开学典礼活动时,我偶然遇到了一件非常精美的竹胎漆盒老物件,这是我收藏的第一件漆器,也是我收藏生涯的正式开始。
从这件漆器的一勾一回里,我仿佛就能感受到匠人师傅一琢一磨间的修行。
望着这件漆盒,我心中一下子便十分熨帖,安静得好像只能听见匠师一寸寸雕漆的声音,听见我自己的声音。
它一下就点亮了我心中埋藏多年的对于工艺美术的喜爱,也照亮了我接下去的人生道路。
这之后,我便陆续结束了手上所有的经营活动,以文化人的视角与理念走进了收藏领域。
漆器髹饰技艺:当漆艺遇上国画

漆器髹饰技艺:当漆艺遇上国画作者:曾金来源:《城市地理》2014年第03期在渝州路一个破败的厂房里,住着一批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的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他们固守着漆艺大师沈福文传下来的技术,在一间间只有3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用生漆研磨着漆盘、漆缸、漆瓶、漆盒……这就是漆器髹饰技艺的现状。
漆艺的辉煌旧梦在渝州宾馆对面的一条支路口,记者找到了重庆明珠漆器制品有限公司的大门,走进去却发现是一个小仓库。
顺着小仓库旁边的一扇小门来到楼上的工作室——一间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仅30平方米的普通民房。
工作室里面陈设简单,除了工作用的木桌和材料,满眼都是漆器和漆画。
驻足在漆盘面前时,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胡香维无限感伤地说:“不景气了。
”她感叹着漆器一去不复返的黄金日子,仿佛时光也一溜烟似的,随着她的沉思穿越到了过去。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已懂得将漆树的汁液涂在木器和陶器的表面使它们美观耐用。
重庆作为四大漆都之一,商周时就有了漆器,到如今已绵延了千年时间。
到了近现代,重庆漆艺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四川美术学院第四任院长、中国近现代漆器艺术发展的奠基人沈福文,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人物。
1937年,沈福文把我国明代早已失传的髹漆工艺专著《髹饰录》手抄本从日本带回国,按照其中记载的工艺程序反复实验,逐渐发掘出几十种已经失传的古代漆艺技法。
回国后他和敦煌艺术研究家常书鸿结伴到敦煌考察写生,把敦煌藻井、壁画图案融入漆艺创作中,开创了平面漆绘这个新画种。
1953年,沈福文从教的“西南人民美术高等专科学校”被一分为二:“四川美术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分别成立。
沈福文倾其心力,全力创建了现代中国高校中第一个“漆器美术设计专业”,将漆艺带入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漆艺教学中培养了一大批现代漆艺的后继者。
三年后,在沈福文的努力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内部成立了西南漆器试验工厂(后改名为重庆美术漆器厂),成为川美学生实习、创作的重要基地。
辽宁沈阳省博物馆作文

辽宁沈阳省博物馆作文示例范文第一篇:《辽宁沈阳省博物馆,一场穿越时空的邂逅》“哎呀,咱周末去辽宁沈阳省博物馆呗,听说可有意思啦!”我一脸兴奋地对小伙伴们说道。
周末,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我和小伙伴们怀着满心的期待来到了辽宁沈阳省博物馆。
刚一踏入大门,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便扑面而来,仿佛在告诉我们,这里蕴藏着无尽的历史宝藏。
走进一个个展厅,就好像走进了时光的隧道。
那些古老的文物静静地躺在展柜里,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看着眼前精美的瓷器,不禁感叹道:“哇,这些瓷器也太漂亮了吧,真不敢想象古人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小伙伴也在一旁附和着:“就是呀,这工艺简直绝了!”我们一边走一边看,每一件文物都让我们驻足许久。
在一个展柜前,我看到了一幅古老的画卷。
画卷上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要从画中走出来一般。
我凑近仔细地看着,嘴里喃喃自语:“这画得也太好了吧,感觉这些人都是活的呢。
”旁边的小伙伴笑着说:“哈哈,你别太入迷啦,小心掉进去哦!”我们的笑声在展厅里回荡着。
走着走着,我们遇到了一位正在给小朋友讲解的志愿者阿姨。
她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着各种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阿姨说:“这些文物可都是我们国家的宝贝呀,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我不禁在心里暗暗想:是啊,这些文物是多么珍贵,它们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逛了许久,我们有些累了,便在休息区坐了下来。
小伙伴说:“今天这一趟可真是没白来呀,长了好多见识呢!”我点点头说:“没错,辽宁沈阳省博物馆就像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一边休息一边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仿佛还沉浸在那历史的海洋中。
辽宁沈阳省博物馆,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在这里,我们可以与古人对话,可以触摸历史的脉搏,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想说,辽宁沈阳省博物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细细品味,去探寻那无尽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