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具的感受
器以载道,中国古典家具蕴含的道德智慧

器以载道,中国古典家具蕴含的道德智慧虽然眼下传统家具随处可见,并且在拍场上越拍越高,但器物本身所蕴含的“道”却被人们遗忘。
让我们细细打量每―件古典家具,于一件古典家具中探索和发现中国人对于万物规律性的理解,以及顺应规律的智慧。
古典家具承载中国文化DNA位明朝家具收藏者说:“欣赏明朝家具,不但要有对美的赏析能力,更需要人生阅历,只有经过人生浮华的起落,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些家具的魅力与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家具,不仅仅是个技术的产物,它是“道器合”的产物。
道是器物的灵魂所在,无论是人还是物,只有“道在器中”,才会令器物饱含生机、精神、价值和内涵,获得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众多藏家为古典家具的隽永之美所倾倒,不仅因为可以直观欣赏家具本身优质的选材、精良的做工、精细的雕刻、高雅的设计,更深的原因就在于能从中感受到中国古老文化的精华,儒释道的交融,载道于器。
正因为如此,有说法称古典家具是部立体的历史,在形制繁衍变化中隐藏着中国人的文化DNA。
中国古典家具兴起于唐,发展于宋,并在明清达到顶峰。
从凳、椅、桌到整个室内所需之物,架、箱、柜、衣架、脸盆架等,以及充满个人品位的屏风、香几。
迟至上世纪30年代,拥有把硬木椅子,仍然被视为家运昌隆的象征。
具体考察件古典家具是否为精良之作,人们总是提到“型、艺、材、韵”。
整个宋代弥漫着种冷静反思、理智总结的思潮,而家具也开始走向严谨而优美之路。
追求文雅、不张扬,体现出儒家的秩序和稳定之美。
儒家讲究稳定和秩序,好的家具业是追求稳定的结构。
即使花纹雕工再繁复,都是在个稳定的结构内部进行发挥,而不是随意地张扬个性。
一把官帽椅就把宋代以来文人对于生活的理解与态度都融入结构与造型,准确地反映了学而优则仕的社会心态。
这种优秀的座椅,小则反映了个乡绅的精神追求,大则诠释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道德伦理。
明朝作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家具古雅而可爱,“坐卧依凭,无所不适”。
在他看来,家具不仅是种文明生活的必需品,还是绵延不断的道德和美学表述的部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感想范文(四篇)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感想范文(四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感想篇一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
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
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
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
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
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
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
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
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家具中式设计观后感

家具中式设计观后感中式家具设计,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一种设计风格。
中式家具设计追求的是简洁、精致、雅致的效果,注重自然材料的运用和手工制作的工艺技巧,给人一种质朴、深邃的感受。
在参观中式家具设计展览后,我深深被这种设计风格所吸引,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家居环境的重要性。
在参观展览馆中,我看到了许多精美的中式家具,它们以红木、酸枝木等传统材料为主,经过精心的雕刻和绘画处理,呈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风情。
家具的造型简洁、线条流畅,没有过多的装饰,却展现出一种内敛、含蓄的美感。
同时,中式家具注重对材料的精细处理,保留了原材料的质朴与纹理,给人一种天然、清新的感受。
尤其是一些由工匠手工制作的家具,更加彰显出独特的工艺美感和人文价值。
参观展览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中式家具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家具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比如,翘角的椅背象征着傲骨的精神,曲线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天人合一”的追求,纹饰的运用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品味与文化修养。
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使得中式家具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更是一件艺术品,让人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此外,中式家具的设计理念与现代人注重和谐宜居的家居环境的需求也不谋而合。
中式家具在注重材料的自然和谐、形式的简洁稳重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人的需求,追求舒适、贴合于人体工程学的设计。
它们透露出一种厚重的人文关怀和细腻的艺术追求,让人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到一份宁静与安定。
通过参观中式家具设计展览,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式家具的独特之处。
中式家具的设计追求的是一种内敛、含蓄的美感,通过精心的材料处理和工艺制作,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它们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更是一种艺术品,让人在享受家居环境的同时体味到生活的美好。
总体而言,参观中式家具设计展览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
它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意识到家具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物品,更是一种艺术形式。
浅析家具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

浅析家具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而深厚的,其中包含了许多独特的元素。
在家具中,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也得到了体现。
家具中常见的传统文化元素是“红木”。
红木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家具的代表,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
红木家具凭借其色泽红润、纹理美观、质地坚硬的特点,成为中国传统家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红木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于自然美和文化积淀的追求,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家具中常见的辟邪图案也是一种体现传统文化元素的方式。
辟邪图案通常被用来装饰家具表面,以驱邪、避恶、招福的目的。
龙凤纹、蝙蝠纹、福禄纹等都是常见的辟邪图案,它们在家具上的使用,不仅增添了艺术美感,还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这些图案的设计灵感多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神话故事和寓意。
家具中还常见一些传统文化的意象,比如“福”字、古代诗词等。
福字象征着美好的祝愿和吉祥,它常被雕刻在家具表面以示吉利。
而古代诗词的运用,则使家具更具文化内涵。
古代文人墨客以及他们笔下的诗词,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将它们融入到家具设计中能使家具更具情趣和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家具中常用的刺绣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示。
刺绣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它在家具中的应用赋予了家具更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刺绣家具以其精妙的工艺和琳琅满目的图案,为家具增添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传统文化的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具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从材料、图案、意象到工艺,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家具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实用性的要求,更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美感。
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感受

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感受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学习,我不仅知道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还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以下是我对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的一些感受。
首先,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工艺美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承载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们的审美追求。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古代艺术品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和发展,从汉代的玉器、唐代的陶瓷、宋代的瓷器到明清时期的家具、织锦等,每一种工艺品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所创造的艺术精华,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底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宝贵价值。
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工匠们的辛勤劳作和精湛技艺。
他们通过世代传承的技术和创新意识,创造出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和精湛工艺的艺术品。
例如,中国古代的陶瓷烧制技术、雕刻技法和丝织工艺等都是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和不断改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些技术和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工匠们对工艺美术的执着追求和追求完美的态度。
这种工匠精神不仅在过去的古代,也在现代的工艺美术中得到延续和发扬,让我深受启发和敬佩。
另外,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也让我对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理解有着独特的取向。
例如,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追求的不是复杂奢华的外表,而是注重内涵和意境的表达。
中国人注重内在的正气和精神的凝练,这种审美观念在工艺美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它们在形式上简洁而大方,更注重艺术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中国的清代家具,造型简洁而雅致,展示了中国文人追求自然、恬淡和宜居的生活理念。
通过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独特魅力,这种美学思想对我个人的审美观念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式风格3000字感受

中式风格3000字感受新中式风格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期,伴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意识逐渐复苏,人们开始从纷乱的“摹仿”和“拷贝“中整理出头绪。
在探寻中国设计界的本土意识之初,逐渐成熟的新一代设计队伍和消费市场孕育出含蓄秀美的新中式风格。
在中国文化风靡全球的现今时代,中式元素与现代材质的巧妙兼柔,明清家具、窗棂、布艺床品相互辉映,再现了移步变景的精妙小品。
中国风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复古明清,而是通过中式风格的特征,表达对清雅含蓄、端庄丰华的东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
新中式风格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一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
新中式风格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的体现。
中式风格要点:中国风的构成主要体现在传统家具(多为明清家具为主)、装饰品及黑、红为主的装饰色彩上。
室内多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方式,格调高雅,造型简朴优美,色彩浓重而成熟。
中国传统室内陈设包括字画、匾幅、挂屏、盆景、瓷器、古玩、屏风、博古架等,追求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境界。
中国传统室内装饰艺术的特点是总体布局对称均衡,端正稳健,而在装饰细节上崇尚自然情趣,花鸟、鱼虫等精雕细琢,富于公化,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居室非常讲究空间的层次感。
这种传统的审美观念在“新中式“装饰风格中,又得到了全新的阐释:依据住宅使用人数和私密程度的不同,需要做出分隔的功能性空间,则采用“垭口“或简约化的“博古架”来区分:在需要隔绝视线的地方,则使用中式的屏风或窗棂,通过这种新的分隔方式,单元式住宅就展现出中式家居的层次之美。
使用“新中式”装饰风格,你不仅要对传统文化谙熟于心,而且要对室内设计有所了解,还要能让二者相得益彰。
有些中式风格的装饰手法和饰品不能乱用,否则会带来居住上的不适,甚至会贻笑大方。
宋式家具风格介绍

宋式家具风格介绍
宋式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代表之一,以简约、秀雅、古朴而闻名。
它反映了宋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宋式家具在设计上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造型简练,线条流畅,色彩自然,强调内在的韵味和美感。
在结构上,宋式家具采用了传统的榫卯结构,使得家具坚固耐用,同时也避免了使用钉子等金属连接件,保持了家具的质朴和自然。
宋式家具的材质多为优质硬木,如紫檀、黄花梨、铁力木等,这些木材纹理美观,质地坚硬,耐久性好,能够保证家具的品质和寿命。
此外,宋式家具在细节处理上也十分讲究,如雕刻、镶嵌、彩绘等工艺的应用,使得家具更加精美绝伦。
总的来说,宋式家具风格体现了宋代文化的简约、内敛和含蓄的特点,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种风格的家具至今仍受到广泛的欢迎和追捧,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家居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了丰富的精髓。
它是中国优秀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价值观以及对生活方式的追求。
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和谐统一的空间布局中国传统家居文化注重空间的布局和谐统一。
在传统家居中,一般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即以中轴线为对称中心,左右呈对称。
这样的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对和谐、统一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空间的精神追求。
二、精致的家具艺术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的精髓还表现在精致的家具艺术上。
传统家具注重工艺的精湛和形式的美观,通常采用天然材料,如红木、黄花梨等。
家具的设计华丽而不失庄重,具有独特的线条和雕刻。
三、充满哲理的装饰品中国传统家居文化中的装饰品也是其精髓所在。
传统家居的装饰品多以景德镇瓷器、紫砂壶、青花瓷等传统工艺品为主。
这些装饰品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经过雕刻、绘制等工艺制作而成,既具有实用性,又能体现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品位。
四、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的精髓不仅体现在家具和装饰品上,更蕴含在文化底蕴中。
在中国传统家居中,常可见到对诗词、书法、绘画等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
这些文化元素给人以内涵和艺术享受,彰显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五、生活方式的追求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的精髓还体现在对生活方式的追求上。
传统家居强调净化身心,讲究心灵的宁静和舒适。
传统家居的布局和家具摆设都注重尊重人的身心需求,提供安逸的生活环境。
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丽和唤起人们对宇宙和谐的体验,传统家居文化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总结而言,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追求。
它通过空间布局、家具艺术、装饰品、文化底蕴以及生活方式的追求等多个方面,塑造了独特的中国家居文化风貌,并将其代代相传。
传统家居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弘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家具典故和体会姓名:刘佳班级:艺升093班学号:200830892指导老师:钱志科日期:2011年11月8日中国古代家具典故和体会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造就了凝聚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的中华传统家具文化。
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花园中的奇葩,中国传统家具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瑰宝,一直都是为世人所景仰,研究、收藏的对象。
家具在满足人们坐、卧、支撑或储藏……功能性需求之后,就成为了传统、特色和民族性的象征;成为了一种文化形态、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成为了物质、精神、艺术文化的综合;更成为了由一定习俗、观念和规范形成的某一群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因此,家具所体现出来的历史信息与人文气息以及特殊的文化内涵说明,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进程就是一部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
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无论是笨拙神秘的商周家具、浪漫神奇的矮型家具(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婉雅秀逸的渐高家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华丽润艳的高低家具(隋唐五代时期)、简洁隽秀的高型家具(宋元时期),还是古雅精美的明式家具、雍容华贵的清式家具,都体现了特有的美感和永恒的魅力。
尤其是明清家具,将我国古代家具推上了鼎盛时期,其品种之多、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是我主要收集的家具的典故故事,并且浅谈一下感受和体会。
一、“举案齐眉”典故里的古典家具知识一个时期的礼节是与当时的社会习俗紧密关联的,受到当时的建筑技术、房屋、家具、日用器皿等特点的制约。
尤其是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东汉时期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在封建社会中一直被视为妻子敬爱丈夫的典范。
据《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至吴地,“依大家阜伯通,居庑下,为人赁春。
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这里讲的“案”,并不同于后世的桌子,否则尽管孟光能“力举石臼”,要经常把上面摆放着饭菜的桌子举到齐眉高也是不可能的。
汉代的案,是一种类似今日的大型托盘的家具,形状或为长方形或为圆形,有的下面附有矮足,方形的多为四足,圆形的或有三足。
从汉墓出土的文物看,案多是木质的,高级的制品则髹漆并施彩绘,华美异常,例如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的斫木胎漆案,长方形,平底,底部四角附有矮足,足高仅有2厘米,案全高只有6厘米,案面为60.2X 40厘米。
面髹黑漆,用红漆绘出两重方框,然后在案心及两重方框框间的黑底上绘红色和灰绿色组成的云纹。
底部亦髹黑漆,用红漆书写“软侯家”三字,表明该案所属主人为谁。
出土时案上放置着五个小漆盘、一件耳杯、两件漆卮小盘内盛食物,盘上放有一件竹串,耳杯上放有一双竹箸,这种摆设,表明了当时贵族宴饮时的情形。
至于一般人使用的案和食器,自然没有这样豪华,但是案的形状,仍然是差不多的。
因此,案架上摆放的饭菜的重量是有限的,举案齐眉表示尊敬是有可能的。
然而,人们如果直立在地上把放满东西的案高举至头顶,眼睛向下看,那是很难保持平稳的,但汉代的习俗是席地起居,人坐在铺着席的地上,把案举至眉际距地并不太高,且坐姿比立姿稳定,因此虽然眼睛不看前面,也还可保持案的平稳而不致使上面的食物倾覆。
经过各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案几的形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和人们的起居习惯的改变有很大关系,在现在,案几多半不用来摆放饭菜,而且高度和大小都和东汉时期有很大不同,现在的起居习惯已经不是席地而坐,因此案几的高度和大小变化比较大,例如名鼎檀高档黒酸枝拐子纹翘头案,在设计上,保留许多古典元素,两边翘头,下面透雕拐子纹,显得非常典雅,但是高度和大小都与东汉时期的案几大不相同,这一改变正好反应了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二、明式家具明式家具的兴盛繁荣在晚明文人的著述中可以窥见一斑。
万历时屠隆《考盘馀事·起居器服笺》列举了家具数件。
高濂《遵生入笺·起居安乐笺》有类似的叙述,而长洲文震享《长物志》的记述更祥,屠龙又增列了天然几、书桌、壁桌、方桌、台几、椅、杌凳、交床、橱、佛桌、床、箱、屏等十多种,明人积习,喜欢互相剽窃。
三者孰创孰因,姑勿究论,仅起居器用,各书都津津乐道,足见一时的风尚。
内容最多的《长物志》,不妨看作是晚明江南文人列举家具品种,兼及使用、鉴赏和带有理论性的一段文字。
沈春津《长物志》序:“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
”室内家具陈设的旨趣,在这几句话中阐发的很清楚了。
还有万历时戈汕所著的《蝶几谱》,祥述可用特制的十三具三角形几,错综变化,摆出一百多个样式来,相信是由更早的燕几演变而成。
它等于大型的七巧板,好事人已经把家具的使用发展成为一种家具游戏了。
明式家具装饰手法善于提炼,精于取舍,主要通过木纹、雕刻、镶嵌和附属构件等来体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选料上,十分注意木材的纹理,凡纹理清晰好看的“美材”,总是放在家具的显著部分,格外钧用隽永耐看。
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浮雕与透雕结合及圆雕等多种,其中以浮雕最为常用。
雕刻题材十分广泛,大致有卷草、莲纹、云纹、灵芝、龙纹、螭纹、花鸟、走兽、山水、人物、凤纹、宗教图案等。
刀法线条流畅,生动形象极富生气。
雕刻的部位大多在家具的背板、牙板、牙子、围子等处,常做小面积雕刻,以少胜多,工精意巧的装饰效果格外引人注目。
三、清式家具--太师椅太师椅最能体现清代家具的造型特点,它体态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围屏。
太师椅也是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
到了清代,太师椅变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关于它的来历,一种说法是古代这种椅子专供官居相位即太师的坐用,故名“太师椅”。
据岳珂《木呈史》记载,南宋奸相秦桧,一日宴请宾客,席间有个参军走到秦桧面前,吹捧这位相爷的“功德”,秦桧十分高兴,即命一伶人送交椅赐坐。
参军受宠若惊,在拱揖就坐时,因举止失措,忽坠其幞头,露出了巾环。
伶人即问参军这是什么巾环,参军回答是:“二圣环”。
伶人一听,便一语双关地对参军说:“你只顾自己坐太师椅,却把二圣环丢在脑后,讲得过去吗?”伶人此言,表面上是批评参军的失礼行为,实际上是暗讽秦桧只顾自己做太师,却把宋徽宗、宋钦宗的回归忘得一干二净。
伶人所说的“二圣”即徽宗、钦宗,这时已被金人俘虏扣押;“环”偕音“还”,指回到宋朝朝廷。
后人除叹服伶人的说话技巧外,从此就把交椅称为“太师椅”。
清初家具沿袭明式家具的风格,但随着历史发展,满汉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清康熙年间逐渐形成了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华丽气派的清式家具风格,到乾隆时达到颠峰。
乾隆时期的家具,尤其是宫廷家具,材质优良,做工细腻,尤以装饰见长,多种材料、多种工艺结合运用,是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
在用材上,清代中期以前的家具,特别是宫中家具,常用色泽深、质地密、纹理细的珍贵硬木,其中以紫檀木为首选,其次是花梨木和鸡翅木。
用料讲究清一色,各种木料不混用。
为了保证外观色泽纹理的一致和坚固牢靠,有的家具采用一木连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
清中期以后,上述三种木料逐渐缺少,遂以红木代替。
综观清式家具,以清中期为代表,总的特点是品种丰富,式样多变,追求奇巧;装饰上富丽豪华,并能吸收外来文化,融会中西艺术。
造型上突出稳定、厚重的雄伟气度,制作上汇集雕、嵌、描、绘、堆漆、剔犀等高超技艺,品种上不仅具有明代家具的类型,而且还延伸出诸多形式的新型家具,使清式家具形成了有别于明代风格的鲜明特色。
四、感悟体会中国家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中国古代家具的设计和制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尤其是“明清家具”。
明清家具具有造型大方,线条简练、流畅的装饰艺术特点,在实用与审美、生活与艺术的结合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中国乃至世界家具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当今的家具设计乃至其他工艺美术设计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家具作为室内陈设的主要设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具,同时也是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明清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因此,明清家具无论是在造型上、材料上、装饰上、工艺上都体现出传统文人文化的特有的追求:自然而空灵,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的韵味,透射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
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它都是世界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任何一方的文化都不能主宰另一方的文化,而中国家具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家具艺术成就对世界家具艺术产生过重大影响,是珍贵的家具设计文化资源,西方一些著名的设计师都十分重视对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研究和借鉴,他们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与中国传统家具风格相互贯通,设计出既适合东方人口味又能引起西方人兴趣的创新家具。
家具设计是体现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工业产品,将本土优秀文化中的民族特色纳入现代家具设计中,并吸取现代设计的创作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构建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家具文化支点。
现代家具设计在形式上简化了许多,通过运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来表现物体,但它的出现也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在古人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取其精华部分、去其外在的形式并运用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是古代家具的现代化演变的成果。
自人类使用家具产品伊始,人们的审美情趣就趋向于向两极伸延:求新,可使人获得幻想时的亢奋和新奇的刺激。
怀旧,可引起人们对流逝年月的追忆,以品咂温馨的慰藉,所以,家具设计的许多创作原点,都无不盯准这两个方面去延伸,而优秀的家具设计又往往是准确地找到了两者间的契合点,使得家具设计既体现现代风格,又不失传统。
对现代家具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