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2017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99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真题及答案

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真题及答案

2019—2019年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真题及答案2017年全国卷一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11.B2017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程II 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

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11.【答案】B【解析】收考是指拘捕拷问。

“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

2017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程III 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暂无答案),概选C2017年天津卷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2017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竞赛试卷

2017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竞赛试卷

2017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竞赛试题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

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

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1.B(缮在此处意为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

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

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2.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3.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高考备考:2017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20题(二)

高考备考:2017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20题(二)

高考备考:2017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20题(二)2017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20题古代文化常识精练(7)61、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这七个人都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对七子思想所属及其作品概括正确的是:()A、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论语》、孟子《孟子》B、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墨子》、庄子《南华经》C、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道德经》、荀子《荀子》D、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子》、荀子《荀子》答案:A解析: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道德经》(或《老子》)、庄子《南华经》(或《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子》。

62、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对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概括正确的是:()A、郑光祖代表作是《窦娥冤》B、关汉卿代表作是《汉宫秋》C、马致远代表作是《倩女离魂》D、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答案:D解析: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救风尘》;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63、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都有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文誉其名。

对汉赋四大家代表作概括正确的是:()A、司马相如:《羽猎赋》B、杨雄: 《长扬赋》C、班固:《二京赋》D、张衡: 《两都赋》答案:B解析: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的成熟;杨雄:《甘泉赋》、《长扬赋》、《羽猎赋》,在文学史上首开不逊于原作的模拟之风;班固:《两都赋》(《西都赋》和《东都赋》),盛夸东汉之声威;张衡:《二京赋》(《东京赋》和《西京赋》),篇幅更长、结构更宏伟,被誉为长篇之极轨。

64、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其作品代表了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

备战2017高考语文(精讲+精练+精析)专题11文化与文学常识试题(含解析)

备战2017高考语文(精讲+精练+精析)专题11文化与文学常识试题(含解析)

专题11 文化与文学常识【2021年高考命题预测】一、2021年高考考察特点:1.文化、文学常识考察只在局部试卷中出现,而且多是与名著阅读结合在一起考察,呈综合性趋势。

16年主要江苏卷与天津卷考核,浙江卷考核经典阅读。

2.题型稳定,文学常识题型既有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笔答题。

二、2021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1.回归课本,适当拓展。

从多年高考命题来看,考察文学常识还是以课文为主,由于高考竞争性与选拔性,命题也必然涉及到一些课外知识,而这些课外知识又往往是课内知识迁移或延伸,考题还没有出现过特别艰深、冷僻偏题、怪题。

2.分门别类,准确记忆。

文学常识内容繁多,涉及时空广,分门别类去记忆,容易提高准确率。

近年高考语文涉及到文学常识有:作品分类,文学作品人物形象,词牌及诗对仗,诗词格律,名家名篇名言,时代国籍及文学流派。

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清晰准确记忆,如果记忆模糊或似是而非,答题时就无所适从,特别是作家名与作品名,写错一个字就前功尽弃,非常可惜。

3.了解干扰手段与错误设置点。

如混淆朝代,说错国别,将作品颠三倒四、张冠李戴、归错类别等等。

高考选择题常见错误点有如下五个方面:⑴对作家时代错误判断,⑵对作家作品错误配对,⑶对文学体裁错误表述,⑷对作家流派错误归类,⑸对作品人物错误分析。

【2021年高考考点定位】2021年考试大纲:默写常见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识记文学、文化常识。

【名师点睛】“识记文学常识〞包括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与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与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对重要作家文学风格与重要文学流派,重大文学运动与重要文学社团也要有所了解。

因此,在复习中要抓住重点,有放矢。

【试题演练】【2021 年高考江苏卷】以下对有关名著说明,不正确两项是〔5分〕A.三国演义中,关羽承受曹操赠送新战袍后,仍将旧战袍穿在外面,说明关羽生活简朴,对新战袍格外珍惜。

2017届文化常识题汇编1-4(含答案)

2017届文化常识题汇编1-4(含答案)

2017届文化常识题汇编1-4(含答案)D2017届文化常识题汇编2 / 72017届文化常识题汇编3 / 72017届文化常识题汇编4 / 72017届文化常识题汇编5 / 72017届文化常识题汇编6 / 72017届文化常识题汇编1 答案1.B(“专指有身份的官吏”错误,还有帝王)2.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3.C(封邑是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即该地的税赋归被封者。

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

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兄弟们或叔伯等近亲属,也有少量的封邑给那些对国家功劳很大的人)4.C5.B(A禅位:君王將帝位禅让給贤人或让位。

指帝王生前將帝位傳給子孙。

不是皇帝登临皇位。

C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D“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6.B(“军令”由兵部掌管)7.C(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8.D(《论语》不是六经)9.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10.(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度的主要科目之一)11.C(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12.A(解析文中意思应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2017届文化常识题汇编2 答案13.C(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唐玄宗即位初年改元“先天”,这年即称先天元年,后改元“开元”,又改元“天宝”。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明成祖年号是永乐,明成祖就是称为永乐皇帝)14.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多指政事言)15.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16.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17.A(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18.C(“除”,任命官职)19.C(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20.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21.B(出,是京官外调,除是授予官职)22.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汇总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汇总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汇总一1、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秀才: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B、莅中国而抚四夷——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C、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品德低下,品行恶劣。

D、室仅方丈,可容一人——方丈:一丈见方。

答案:D A、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B、莅中国而抚四夷——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C、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下,品行恶劣。

)D、室仅方丈,可容一人——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主持。

)2、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成家:安家。

B、身量苗条,体格风骚——风骚: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C、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形容:动词,描述。

D、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转折连词。

答案:A解析: A、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成家:(古义:安家;今义:娶妻。

)B、身量苗条,体格风骚——风骚:(古义:姿容俏丽;今义: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C、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形容:(古义:形体容貌,名词;今义:动词,描述。

)D、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3、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B、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有雄心壮志,志在功业的人。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通运输。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男性的配偶。

答案:B 解析: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 B、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义:有雄心壮志,志在功业的人;今义:为正义牺牲的人。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高考语文常考的100个国学常识题

高考语文常考的100个国学常识题

高考语文常考的100个国学常识题100个国学常识0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月亮B、姻缘答案:(A)0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什么?A、苏州B、房屋C、酒D、庄稼答案:(C)03、“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________。

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答案:(A)04、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什么?A、忠耿正直B、刚愎自用答案:(A)05、“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A、窗户B、卧具C、井上的围栏答案:(C)0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答案:(B)07、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答案:(B)08、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A、隔岸观火B、暗度陈仓C、背水一战D、破釜沉舟答案:(D)09、《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A、乌B、巫C、肖D、萧答案:(C)10、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A、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B、十八种武术动作答案:(A)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C、公生明,偏生暗答案:(B)1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A、《孟子》B、《庄子》答案:(A)13、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请问“欧体”是指谁的字体?A、欧阳修B、欧阳洵答案:(B)14、文学史上被称作“小李杜”的是杜牧和谁?A、李贺B、李商隐答案:(B)15、“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答案:(B)16、《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谁?A、玄奘B、鉴真答案:(A)17、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A、十个B、十二个答案:(A)18、“水”字属于下列哪种汉字构成方式?A、象形字B、表意字答案:(A)19、下列哪个不是北京的别称?A、大都B、中都C、上都D、南京答案:(C)20、“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的“我”指的是谁?A、杜甫B、李白答案:(B)21、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A、人口数量B、政治地位答案:(B)22、“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答案:(B)23、下面哪个成语和曹操有关?A、画饼充饥B、望梅止渴答案:(B)24、成语“白驹过隙”比喻:A、速度飞快B、时光飞逝答案:(B)25、下列选项中与“亡羊补牢”意思最接近的是: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祝之所伏C、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答案:(C)26、王羲之对一种动物十分偏爱,并从它的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这是什么动物?A、鹤B、鹅C、鸡D、鱼答案:(B)27、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A、干B、戈答案:(A)28、《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A、上古B、崇尚C、官名答案:(A)2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语出《三国志》,这是谁说的?A、诸葛亮B、曹操C、刘备D、周瑜答案:(C)30、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A、孔子和孟子B、老子和庄子C、汉高祖和汉武帝D、周武王和周文王答案:(A)3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篇目哪篇古文?A、《醉翁亭记》B、《岳阳楼记》答案:(B)32、“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A、老子B、荀子答案:(B)33、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A、家弟家妹B、舍弟舍妹、息弟息妹答案:(B)34、下面哪位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A、王维B、王勃答案:(B)35、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A、鼓B、锣答案:(B)36、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A、《弟子规》B、《三字经》C、《千字文》答案:(A)37、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A、挂香包B、插艾蒿C、登高采菊D、喝雄黄酒答案:(C)38、“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A、十五岁B、二十岁答案:(B)39、“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A、文章B、书法答案:(B)40、《孙子兵法》的作者是:A、孙武B、孙膑答案:(A)41、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A、能B、不能答案:(A)4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其中“做”指的是:A、面部表情B、舞蹈动作C、器械表演答案:(B)43、“海上升明白,天涯共此时”是谁的名句?A、王勃B、张九龄答案:(B)44、成语“机不可失”出自张九龄之笔,它的下句是:A、时不再来B、失不再来答案:(A)4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文化常识与文言实词 含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2部分文言文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文化常识与文言实词 含答案

文化常识与文言实词(时间:45分钟分值:70分)题组一文化常识1。

(2016·名师原创)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统称“诸生"。

B。

“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答案 D2.(2016·石家庄质检)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

“甫冠”指刚刚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

“昆弟”指兄弟,常比喻亲密友爱。

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庙食”指的是古代有功之人死后,政府为他立庙,让他接受奉祀,享受祭飨。

解析“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答案 C3。

(2016·山西四校联考)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黜陟”中的“黜”指晋升、进用,“陟”指降职或罢免,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

“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

“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古代的典籍或老典故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解析“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备考:2017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99题(含答案)2017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99题(含答案)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

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

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1.B(缮在此处意为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

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

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2.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3.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4.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5.(3分)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C.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6.C(除指任命、授予官职。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7.C(除,任命官职。

)8.下列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

B. 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8.答案C。

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9.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校尉,官名。

校,军事编制单位。

尉,军官。

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西汉,汉武帝为了加强对长安城的防护而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

八校尉之秩皆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丞及司马。

B.游徼,乡官之一。

原为泛称,意为有秩禄的官吏中最低级人员。

秦末始为官名。

汉沿设。

掌巡察缉捕之事。

魏、晋、南北朝多沿设。

C.世券,又称铁券。

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

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

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D.爵,在文中指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爵称和爵位制度虽然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9.D 宋代,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10.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0.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11.答案: 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1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12.答案: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1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13.答案:A,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

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4.答案: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5.答案: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16.答案A【解析】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

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7.答案.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

践事:供职、充役之意。

践袭:蹈袭,沿用之意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

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